A. 強制措施期限30天就是不能超過30天嗎
是。所以被強制措施的時候提前執行,才不會局限於最後一天
B. 刑事強制措施的時間有哪些規定
我國的刑事強制措施包括:拘傳、取保候審、監視居住、拘留、逮捕五種,這五種措施是依照強制力度由輕到重的順序依次排序的。刑事強制措施的時限要求如下:
1、拘傳。是司法機關對未被羈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強制其到案接受訊問的一種強制措施。拘傳持續的時間最長不得超過24小時,不得以連續拘傳的形式變相拘禁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
2、取保候審。是司法機關責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保證人或交納保證金,使其不逃避或妨礙偵查、起訴或審判,並隨傳隨到的一種強制方法。取保候審的時間最長不得超過12個月。
3、監視居住。是司法機關責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得離開其住處或指定的居所,並對其行動加以監視和控制的一種強制措施。監視居住的時間最長不超過6個月。
4、拘留。是指公安、檢察機關對於現行犯或重大犯罪嫌疑分子,在遇有法定緊急情況時,臨時限制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公安機關對被拘留的人,認為需要逮捕的,應當在拘留後的三日內提請人民檢察院批准。在特殊情況下,可以延長一日至四日。對於流竄作案、多次作案、結伙作案的重大嫌疑分子,可以延長至三十日。人民檢察院應當自接到公安機關提請批准逮捕書後的七日內,作出批准或不批准逮捕的決定。
5、逮捕。是司法機關對符合法定條件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剝奪其人身自由,收押於看守所強行進行審查的一種最嚴厲的強制措施。對犯罪嫌疑人逮捕後的偵查羈押期限不得超過2個月;案情復雜,期限屆滿不能終結的案件,可以經上一級人民檢察院批准延長一個月;對刑訴法第126條所規定之案件,在上述期限屆滿不能偵查終結的,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檢察院批准或者決定,可以延長2個月;因特殊原因,在較長時間內不宜交付審判的特別重大復雜的案件,由最高人民檢察院報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延期審理。
C. 犯罪嫌疑人被採取強制措施的最長期限是多久
刑事拘留最長期限是37天,逮捕後是60天,案情重大復雜的經上一級檢察院批准版可以延長2次每權次30天又是60 天,如果再經省級人民檢察院批准2次每次2個月的話就又是60天,檢察院兩次審查起訴期限是90天期間兩次退補又是60天,法院審判階段兩次退補一次30天,案件在一個月內不能辦結又延長的在加上將中級人民法院批准再次延長的。可以最長是307天
D. 刑事強制措施的種類、適用對象、條件、期限以及延長羈押期限的審批程序
我國刑事訴訟中的強制措施,是指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為防止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毀滅證據或者繼續犯罪,保證刑事訴訟的順利進行,依法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採取的在一定期限內暫時限制或剝奪其人身自由的法定的強制方法。
一.強制措施的種類:拘傳.取保候審.監視居住.拘留.逮捕。
二.適用對象:強制措施只能適用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包括現行犯和重大嫌疑分子,對其他訴訟參與人不得適用。
三.條件:在偵查、起訴階段,原則上,強制到案的措施屬於公安、檢察機關的許可權,公安、檢察機關有權獨立決定適用,但利害關系人在事後可以申請法院進行司法審查;強制候審的措施原則上屬於法院的權力范圍,只有法院才能以程序性裁判的方式命令適用。強制到案的措施包括留置、拘傳、拘留、逮捕,強制候審的措施包括羈押、取保候審和監視居住。對已經被留置、拘傳、拘留、逮捕的犯罪嫌疑人,公安、檢察機關如果認為應當適用強制候審的措施的,應當在法定期限屆滿以前以書面方式向法院提出申請,由法院做出裁定;但偵查機關在符合法定情形時也可依職權或者應利害關系人的申請決定適用取保候審。這樣,一方面可以保證公安、檢察機關有足夠的手段查獲犯罪嫌疑人、制止現行犯罪,便於他們依據法定程序收集犯罪證據;另一方面又以將他們的「固有權力」限制在「強制到案」的范圍以內,超出這個范圍,則原則上必須事先獲得司法授權,並且必須接受法院的事後審查,從而為人身自由受到侵犯的公民提供必要的司法救濟。
四.公安機關對被拘留的人,認為需要逮捕的,應當拘留以後3日以內提請檢察機關批准逮捕;在特殊情況下,提請批准逮捕的時間可以延長1日至4日;對於流竄作案、多次作案、結伙作案的重大嫌疑分子,提請批准逮捕的時間可以延長至30日;檢察機關審查批准逮捕的期限一律為7日。在實務上,各地公安機關普遍不加區別地將所有犯罪嫌疑人拘留後的羈押期限延長至30日,造成對公民人身自由的非法侵犯。權衡偵查訊問和調查取證的實際需要與保障犯罪嫌疑人人身自由的正當要求,應當區別有證拘捕和無證拘捕的情形,明確不同的審批許可權,並且分別規定不同的期限:有證拘捕應當經過檢察機關批准,並且簽發拘捕令;無證拘捕,公安機關可以自行決定,但應當在48小時以內報請檢察機關審查確認,並且轉化為有證拘捕,否則應當釋放被拘捕人;對有證拘捕的人,公安機關應當在7日以內經過同級檢察機關審查同意後提請同級法院批准羈押,對流竄作案、多次作案、結伙作案的重大嫌疑分子,經過同級檢察機關書面許可,提請批准羈押的時間可以延長7日;負責審查批准羈押的法院應當在7日以內做出是否批准羈押的決定。這樣,公安機關無證拘捕的期限不得超過48小時,有證拘捕的期限一般不得超過14日,最長不得超過21日。
五.偵查中的羈押期限,主要是指對犯罪嫌疑人逮捕後的羈押期限,自公安機關收到人民檢察院批准逮捕決定書之日起開始計算,到案件偵查終結移送人民檢察院審查起訴之日止。
(一)一般羈押期限
《刑事訴訟法》第124條規定:「對犯罪嫌疑人逮捕後的偵查羈押期限不得超過兩個月。」
(二)特殊羈押期限
1.根據《刑事訴訟法》第124條的規定,案情復雜、期限屆滿不能終結的案件,可以經上一級人民檢察院批准延長1個月
2.根據《刑事訴訟法》第126條的規定,下列案件在《刑事訴訟法》第124條的規定的期限屆滿仍不能偵查終結的,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檢察院批准或者決定,可以延長2個月:(1)交通十分不便的邊遠地區的重大復雜案件;(2)重大的犯罪集團案件;(3)流竄作案的重大復雜案件;(4)犯罪涉及面廣,取證困難的重大復雜案件
3.根據《刑事訴訟法》第127條的規定,對犯罪嫌疑人可能判處10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罰,依照本法第126條規定延長期限屆滿,仍不能偵查終結的,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檢察院批准或者決定,可以再延長2個月
(三)重新計算羈押期限
1.在偵查期間,發現犯罪嫌疑人另有重要罪行的,自發現之日起依照《刑事訴訟法》第124條的規定重新計算偵查羈押期限
2.犯罪嫌疑人不講真實姓名、住址,身份不明的,偵查羈押期限自查清其身份之日起計算,但不得停止對其犯罪行為的偵查取證
3.對被羈押的犯罪嫌疑人作精神病鑒定的時間,不計入偵查羈押期限
E. 刑事強制措施期限
拘傳持續的時間不得超過十二小時;案情特別重大、復雜,需要採取拘留、逮捕措施的,經縣級以上公安機關負責人批准,拘傳持續的時間不得超過二十四小時。不得以連續拘傳的形式變相拘禁犯罪嫌疑人。拘傳期限屆滿,未作出採取其他強制措施決定的,應當立即結束拘傳
取保候審最長不得超過十二個月
監視居住最長不得超過六個月
對被拘留的犯罪嫌疑人,經過審查認為需要逮捕的,應當在拘留後的三日以內,提請人民檢察院審查批准。在特殊情況下,經縣級以上公安機關負責人批准,提請審查批准逮捕的時間可以延長一日至四日。對流竄作案、多次作案、結伙作案的重大嫌疑分子,經縣級以上公安機關負責人批准,提請審查批准逮捕的時間可以延長至三十日。這里規定的「流竄作案」,是指跨市、縣管轄范圍連續作案,或者在居住地作案後逃跑到外市、縣繼續作案;「多次作案」,是指三次以上作案;「結伙作案」,是指二人以上共同作案。犯罪嫌疑人不講真實姓名、住址,身份不明的,應當對其身份進行調查。經縣級以上公安機關負責人批准,拘留期限自查清其身份之日起計算,但不得停止對其犯罪行為的偵查取證。
對犯罪嫌疑人逮捕後的偵查羈押期限不得超過二個月。案情復雜、期限屆滿不能偵查終結的案件,經上一級人民檢察院批准延長一個月。下列案件在上述規定的期限屆滿不能偵查終結的,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檢察院批准,延長二個月:
(一)交通十分不便的邊遠地區的重大復雜案件;
(二)重大的犯罪集團案件;
(三)流竄作案的重大復雜案件;
(四)犯罪涉及面廣,取證困難的重大復雜案件。
對犯罪嫌疑人可能判處十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罰,依照上述規定的延長期限屆滿,仍不能偵查終結的,應當製作提請批准延長偵查羈押期限意見書,經縣級以上公安機關負責人批准,在期限屆滿七日前送請同級人民檢察院層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檢察院批准,再延長二個月。
在偵查期間,發現犯罪嫌疑人另有重要罪行的,應當自發現之日起五日以內報縣級以上公安機關負責人批准後,重新計算偵查羈押期限,製作重新計算偵查羈押期限通知書,送達看守所,並報批准逮捕的人民檢察院備案。前述規定的「另有重要罪行」,是指與逮捕時的罪行不同種的重大犯罪以及同種犯罪並將影響罪名認定、量刑檔次的重大犯罪。
犯罪嫌疑人不講真實姓名、住址,身份不明的,應當對其身份進行調查。經縣級以上公安機關負責人批准,偵查羈押期限自查清其身份之日起計算,但不得停止對其犯罪行為的偵查取證。
F. 刑事案件採取強制措施的期限多久
你好!!拘傳持續的時間不得超過十二小時;
案情特別重大、復雜,需要採取拘留、逮捕措施的,
經縣級以上公安機關負責人批准,
拘傳持續的時間不得超過二十四小時。
G. 行政強制措施的期限怎麼規定
一星期執行官可以執行
H. 刑事強制措施期限是多久
1、取保候審的,12個月;
2、監視居住的,6個月;
3、刑事拘留的,正常可以14天,最長可以37天;
4、逮捕,偵查的正常羈押期限為2個月,根據各種情況,可以延長。
I. 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強制措施的法定期限是多久
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24日對行政強製法草案進行第二次審議。草案二審稿規定,實施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的目的已經達到或者條件已經消失,應當立即解除。
採取行政強制措施前須向行政機關負責人書面或者口頭報告並經批准;出示執法身份證件;當場告知當事人採取行政強制措施的理由、依據、救濟途徑以及當事人依法享有的權利等。
(9)強制措施期限擴展閱讀:
一是執行性強制措施
執行性強制措施是行政主體針對不履行具體行政行為所確定義務的相對人,為促使其履行義務或實現與履行義務相同狀態所採取的強制措施,又可以稱為行政強制執行措施,甚至直接稱為行政強制執行。
其實,行政強制執行與其說是一種行為,倒不如說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行政主體採取相應的強制措施,直接作用於相對人,以確保義務內容的實現。對這種行政強制措施,法律也有主體、方式、程序和時限等要求。
行政強制執行是對採取行政強制執行措施全過程的綜合概括,其中起決定作用、居於中心地位的仍然是行政強制措施。
由於採取這種行政強制措施的目的是實現義務的內容,故在理論上和實務中習慣於將其稱為執行性強制措施,它理應成為整個行政強制措施的一種形態或一個組成部分。將執行性行政強制措施排除在行政強制措施之外,在邏輯上是說不通的。
二、即時性強制措施
即時性強制措施是行政主體在事態緊急的情況下,為排除緊急妨礙、消除緊急危險,來不及先行作出具體行政行為,而直接對相對人的人身、財產或行為採取的斷然行動。
行政即時強制的決定與實施往往同時作出,二者之間一般沒有時間間隔,也很難作先後之分。因此,在實務中觀察,行政主體採取的是一個斷然的行動,有關相對人感知的是限制或影響自身權益的手段或措施。
這是人們一般對行政即時強制和行政即時強制措施不加區分的主要原因。此外,由於即時強制是在事態緊急的情況下實施的,其過程相對短暫,其程序也比較簡單、甚至沒有強制性程序,故行政即時強制措施幾乎可以等同於行政即時強制。
但是在觀念上,我們仍然可以將行政即時強制措施理解為行政即時強制過程中所採取的行政強制措施,簡稱行政即時強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