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傷寒的治療方法及注意事項
一般治療 (1)休息 嚴格卧床休息。 (2)飲食 易消化高熱量、高營養流質或無渣半流質飲食,防止暴飲暴食,避免引發和腸出血及腸穿孔。 (3)降體溫和便秘處理 高熱時可用溫水或溫水酒精擦身,必要時使用1/3 ~1/2解熱劑,不宜大量應用,以免虛脫。便秘者以生理鹽水低壓灌腸或給開塞露 ,禁用瀉葯。 (4)腹脹處理 給予少糖低脂肪飲食,必要時用松節油塗腹部及肛管排氣,禁用新斯的明。 (5)隔離 入院後即按腸道傳染病隔離直至臨床症狀消失後,每隔5~7天作糞便培養,連續兩次陰性後可解除隔離。 (6)嚴重毒血症患者在足量有效抗菌素配合下可少量應用糖皮質激素。一般用氫化可的松25~50加入葡萄糖液中靜滴。 2、抗菌治療 (1)氯黴素 成人劑量每日1.5g~2.0g,小兒每日30mg/kg~40mg/kg,分4次口服,或靜脈滴注。體溫下降至正常並穩定2~3d後,將劑量減半,繼續給葯10d~14d。間歇療法的氯黴素每日劑量同上,體溫降至正常後2~3d可考慮停葯,間歇1周,再服葯1周。應用氯黴素應注意血象,有骨髓抑製表現應立即停葯改用其他抗菌素。 (2)復方新諾明 成人每次2片,每日2次,首次加倍,兒童酌情減量,療程7~10d。 (3)氨苄青黴素 成人每次1g,每日3次口服,兒童每日40~80mg/kg口服14~21日為一療程。 (4)頭孢類抗生素 可用第三代,如頭孢哌酮、頭孢他啶等。 (5)喹諾酮類 氧氟沙星,200mg,每日3次。環丙沙星,0.25,每日3次。 3、並發症治療 (1)腸出血 卧床休息,嚴密觀察血壓、脈搏、神態變化及便血情況。給予適當鎮靜劑及止血劑。適當輸液並注意水電解質平衡。 (2)腸穿孔 早期診斷,早期處理。一旦確診,應及早手術,加強抗菌葯物治療,控制腹膜炎。 (3)中毒性心肌炎 大量抗生素治療及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加強心肌營養,心功不全時,可應用小劑量洋地黃制劑。 4、慢性帶菌者治療 (1)復方新諾明 每次2片,每日2次,連服21日。 (2)氨苄青黴素 每日6g,分次靜滴或口服,並加用丙磺舒每日1.5g,療程4周。 (3)氧氟沙星 300mg,每日2次,療程6周。
求採納
B. 傷寒分幾種類型
生活中大家需要注意傷寒的出現,傷寒這種疾病跟我們說的風寒不是一回事。出現了這種疾病之後,主要是因為胃腸道出現問題造成的,大家需要注意傷寒的分類,根據自己的情況合理治療,那麼,傷寒的常見類型都有哪幾種?
(1)小兒傷寒:小兒傷寒的臨床過程表現不典型,年齡越小越不典型;年齡越大,則越接近成人的疾病表現。嬰幼兒傷寒,起病急,病情重。嘔吐、腹痛、腹瀉等消化道症狀常見,常出現不規則高熱,伴驚厥,脈快。玫瑰疹較少見。外周血象白細胞數增高。常伴發支氣管炎或肺炎。學齡兒童則多屬輕型或頓挫型,與成人表現近似。病情較輕,病程較短,相對緩脈少見,白細胞數不減少。腸道病變亦較輕,腸出血與腸穿孔並發症也較少。
(2)老年傷寒:症狀亦不典型,發熱不高,虛弱明顯。易並發支氣管肺炎與心功能不全。持續的胃腸功能紊亂,記憶力減退。病程遷延,恢復緩慢,病死率較高。
(3)輕型:發熱在38℃左右,全身毒血症狀輕,病程短,1~3周即可恢復。症狀不多,缺乏典型傷寒表現,易致誤診和漏診。兒童病例不少見,亦可見於病前曾接受過傷寒菌苗預防接種者,或發病早期已應用有效抗菌葯物治療者。
(4)頓挫型:起病較急,近似典型傷寒表現,但在1周左右發熱等症狀迅速消退而痊癒。
(5)暴發型(重型):起病急,毒血症狀嚴重,病情凶險,發展快。畏寒,高熱或過高熱,腹痛,腹瀉,休克,中毒性腦病,中毒性心肌炎,中毒性肝炎,中毒性鼓腸。亦可並發DIC等。如能早期診斷,及時治療搶救,仍有可能治癒。
(6)逍遙型:全身毒血症狀輕,病人常照常生活、工作,不察覺患病。部分患者則可突然發生腸出血或腸穿孔而就醫。
(7)遷延型:起病初始表現與普通型(典型)相同,由於機體免疫力低下,發熱持續不退,可達數月之久,弛張或間歇熱型,肝脾腫大亦較顯著。伴有慢性血吸蟲病的傷寒病者常有此型的表現。這種患者的抗菌葯物治療不甚滿意,有時需配合抗血吸蟲病治療才能控制病情。
溫馨提示,臨床上上海的種類非常多,平時生活中大家需要注意胃腸的保健方法,而且要注意一些治療事項,平時需要注意這種疾病的保健事項,避免造成發熱,身體虛弱,而且要注意調理,避免帶來更多痛苦,造成腹痛,腹瀉休克。
C. 傷寒的治療
一般治療與對症治療,患者入院後,即按消化道傳染病隔離,臨床症狀消失後每隔5~內7天送檢糞便培容養,連續2次陰性可解除隔離。發熱期患者必須卧床休息,退熱後2~3天可在床上稍坐,退熱後2周可輕度活動。應給予高熱量,高營養,易消化的飲食,包括足量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及各種維生素,以補充發熱期的消耗,促進恢復,發熱期間宜用流質或細軟無渣飲食,少量多餐。退熱後,食慾增加後,可逐漸進稀飯,軟飯,忌吃堅硬多渣食物,以免誘發腸出血和腸穿孔,一般退熱後2周才恢復正常飲食。應鼓勵患者多進水分,每日約2000~3000ml(包括飲食在內),以利毒素排泄。如因病重不能進食者可用5%葡萄糖生理鹽水靜脈滴注。
有嚴重毒血症者,可在足量有效抗菌治療配合下使用激素。若傷寒合並血吸蟲病,尤其是急性血吸蟲病時,一般宜先用腎上腺皮質激素配合傷寒的病原治療,待體溫被控制,全身情況明顯改善後,才給予口服吡喹酮治療血吸蟲病。
D. 什麼是傷寒,怎麼治療,傳染嗎
傷寒
傷寒或說傷寒病,原先出自中醫學的范疇,有廣義與狹義的區別。而在現代西醫學傳入東方後,其中細菌學有種傷寒桿菌(Salmonella typhi)造成之疾病,亦稱為傷寒病。中西醫學對傷寒的概念並不相同,不可混淆。
【中醫學】
定義:廣義傷寒是一切外感熱病的總稱。狹義傷寒是外感風寒之邪,感而即發的疾病。
《素問·熱論》說:「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指的是廣義傷寒。
《難經·五十八難》:「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其中「傷寒有五」之傷寒為廣義傷寒,五種之中的傷寒為狹義傷寒。
有關傷寒的記載,始見於《內經·素問》。繼後,《難經》明確指出,傷寒的涵義有廣有狹,廣義傷寒包括狹義傷寒以及中風(感受風邪所致的外感病,不同於雜病中風)、溫病、熱病、濕溫等疾病,即以傷寒名稱兼賅風、濕、熱等病邪所致的多種外感疾病。漢代張仲景「勤求古訓,博採眾方」,以六經證治為綱要,撰寫了《傷寒論》一書,使中醫學理法方葯得到和諧統一,從而奠定了辨證論治的基礎,無論對外感熱病和其他系統疾病,都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傷寒的致病因素包括外因、內因。廣義傷寒各種疾病的外因為風、寒、暑、濕、燥、火六淫之邪;狹義傷寒由冬令感受風寒所致。傷寒發病的內因為正氣虛虧,如果素體虛弱,或勞倦飢餓 ,起居失常 ,寒溫不適 ,房事不節 ,均可導致正氣虛虧,易被外邪侵犯成病。
辨證綱領
傷寒以六經為辨證綱領。六經指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和厥陰,是人體手足十二經脈的統稱。經脈內屬於相關臟腑,外絡肢節,在生理和病理上相互聯系 ,相互影響。六經辨證就是以經絡臟腑生理和陰陽屬性為基礎,將外感疾病演變過程中所表現出的各種病證加以綜合、分析,歸納為6個不同的類型(太陽病、陽明病 、少陽病 ,合稱為三陽病;太陰病、少陰病、厥陰病,合稱為三陰病),用以說明疾病的部位、性質、病機、病勢趨向及其相互間的轉化,作為診斷和治療的依據。
傷寒六經病的基本症狀為:①太陽病。多發生在外感疾病初期,主證為發熱,畏惡風寒,頭項痛,脈浮等表證,也稱太陽經證。若表邪不解,而內傳膀胱,則為太陽腑證。證見發熱惡風,煩渴欲飲,水入則吐,小便不利,脈浮或浮數;或證見少腹急結硬滿,小便通利,其人如狂或發狂,脈象沉澀(見太陽病)。②陽明病。為邪熱內盛,腸胃燥熱。主證為高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脈大。若熱邪熏灼胃經,兼見煩渴引飲,脈象洪大,為陽明經證;若熱邪與腸中燥屎互結,兼見日晡潮熱,譫語,腹滿疼痛,大便不通,脈沉實或滑數,舌苔黃厚,為陽明腑證(見陽明病)。③少陽病。病變表現在半表半里之間。主證為口苦,咽干,目眩,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心煩喜嘔,默默不欲飲食,脈弦(見少陽病)。④太陰病。多系脾陽不足,寒濕之邪侵犯所致,主證為腹滿,嘔吐,食不下,腹瀉,腹痛喜揉按,口不渴,脈緩弱(見太陰病)。⑤少陰病。多因心腎虛衰,寒邪或熱邪侵犯足少陰腎經或手少陰心經,為傷寒病危重階段。少陰病主證為無熱畏寒,脈微細,但欲寐。若見脈沉微細,畏寒面白,四肢厥冷,嘔吐,下利清谷,即為少陰虛寒證;若兼見心煩不寐 ,口燥,咽乾咽痛,脈沉細數,舌尖紅赤,為少陰虛熱證(見少陰病)。⑥厥陰病。傷寒病正邪相爭的最後階段,病證較為復雜嚴重,不是熱極便是寒極,故以厥熱往復為主要表現。厥,指四肢寒冷,甚而至於肘膝,一般地說,陽復則厥退而發熱,病可逐漸向愈,邪盛則四肢厥冷,易於出現亡陽危候(見厥陰病)。
傷寒六經為病,不是靜止不動的,某一經的病變,往往會影響到另一經,因此六經病有相互傳變的證候。六經病的傳變是由感邪的輕重,正氣的強弱,治療當否,或有無宿疾等多種因素所決定的。脈證的變化是判斷六經病證是否傳變的主要依據。臨床上,傷寒的傳變並不固定於六經次序。
治療
治療傷寒應掌握辨證論治原則。傷寒六經病總的治則為祛除外邪,扶助正氣。三陽病多屬表證、熱證、實證,以祛邪為主,三陰病多屬里虛寒證,治法應以扶正為主。但傷寒病的診治較為復雜,倘若誤治,可致變證迭現。如太陽病雖有表邪,但不能發汗太過,否則津液耗傷,甚則汗多亡陽;太陽病表邪未解,不可誤行攻下,否則可成痞證或結胸;少陽病邪在半表半里,故汗、吐、下法皆在所禁;陽明病腸胃燥熱,故禁發汗及利小便,以免重傷津液;陽明邪熱在經,尚未與燥屎相合,不可過早攻下;少陰病陰陽皆虛,不可誤汗、誤下等等。
太陽傷寒證脈證提綱:
《傷寒論》第3條:「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
太陽傷寒證證治:
《傷寒論》第35條:「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現代醫學】
傷寒桿菌(Salmonella typhi)造成之傷寒病,常稱「傷寒熱」(typhoid fever),其症狀包括高燒,可達39°至40°C(103°至104°F);其他症狀有腹痛、嚴重腹瀉、頭痛、身體出現玫瑰色斑(rose spot)等。腸道出血或穿孔是其最嚴重的並發症。其傳染途徑為糞口途徑,傳染力很高。
在19世紀50年代克里米亞戰爭爆發時,因傷寒而死亡的士兵是因戰傷而死亡的10倍。傷寒可引起高熱和腸道出血,具有很高的傳染性。
到了1898年,盡管這種疾病在當時仍然無法治癒,賴特卻研製出了傷寒疫苗。在次年爆發的布爾戰爭期間,士兵死於傷寒者仍然要5倍於因戰傷而死亡者。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這種疫苗得到了採用。數百萬的士兵因戰壕內惡劣的條件而死亡,但死於傷寒的只有100人。
1907年,廚師瑪莉·馬龍造成傷寒瑪莉事件,可說是醫學史上有名的案例。
傷寒的症狀包括高熱、皮疹、寒戰和出汗。
一個賴特未能預料到的問題是「傷寒瑪麗」。瑪麗這位婦女是位廚師,她所到之外都引發了傷寒的蔓延,盡管她本人並未患病,但卻把所攜帶的病菌傳染給了吃她食物的人。當最終被證實為傳播病菌的人後,她被扣留並終生隔離。
傷寒常見的傳染源為遭病菌污染的水源,或者是被傷寒病人或帶菌者接觸過的食物。今天,傷寒可用抗生素治癒。現代醫學採取的抗生素有安比西林(ampicillin)、氯黴素(chloramphenicol)、磺胺劑(trimethoprim-sulfamethoxazole)及fluoroquinolone類如ciprofloxacin。
E. 傷寒應該怎樣預防
傷寒的主要表現是傷寒桿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傳染病?典型表現可分四期?
及早進行隔離
盡早發現病人?疑為傷寒病人,應首先將其進行隔離,置於單間,房間內的用物不可未經消毒就拿出室外,飲食等應與家人和其他人分開?病人的糞便等排泄物可用漂白粉進行消毒,方法是取糞便五分之一量的漂白粉,直接加入糞便中攪拌,放置2~4小時後方可倒棄?也可以用「健之素」消毒劑,以每升糞便500~1000mp的濃度,與糞便充分攪拌後放置1小時再倒棄?病人曾經活動或居住過的地方也進行消毒?用1%一3%漂白粉澄清液,或125~250mp/L濃度的「健之素」消毒劑擦拭傢具?住所地面?廁所等?對病人食具煮沸消毒10—15分鍾;衣被用日光直射6小時?病人停葯後,連續復查大便培養2次陰性方可解除隔離或出院?以後第1?3?6個月及1年,各作大便培養1次?恢復期帶菌者應徹底治療?
發現病人後應報告當地防疫部門,盡快查明傳染來源,採取有效的措施進行整頓?治理?監督?對從事餐飲行業?托幼機構人員每年定期普查,發現帶菌者應及時調換工作,並應徹底治療,經檢查確實不帶菌後,可恢復原工作?
認真做好群眾性衛生防病知識宣傳教育,開展愛國衛生運動,搞好三管一滅?管糞:城市公廁應及時沖洗,定期消毒,農村的旱廁所應加蓋防蠅,定期消毒,不隨地大小便,對糞便應實行無害化處理,方可做生產施肥?管水:保護河水?井水?自來水不被糞便污染?管理飲食衛生:加強廚房?食堂衛生管理,將各項飲食衛生制度落實到位?各類飯店?餐廳及個體攤販,必須嚴格遵守《食品衛生法》?消滅蒼蠅?蟑螂?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飯前便後要洗手,不喝生水,不吃不潔及腐敗變質食物,生吃食品要洗凈,必要時進行消毒?廚具生熟分開?海?水產品要煮熟再吃?不到衛生差的攤點就餐,會餐應實行公筷?公勺分餐制?
疫苗接種,提高人群免疫力?現在的疫苗是傷寒?副傷寒甲?乙三聯菌苗?預防接種不但降低發病率,還可減輕發病時的病情?
F. 《傷寒論》真相到底是什麼
《傷寒論》,古代漢族醫學經典著作之一,是一部闡述外感熱病治療規律的專著。全書10卷,東漢張仲景撰於公元3世紀初。張仲景 原著《傷寒雜病論》,在流傳的過程中,經後人整理編纂將其中外感熱病內容結集為《傷寒論》,另一部分主要論述內科雜病,名為《金匱要略方論》。
傷寒在中國古代是對熱性病的通稱,並不是某一疾病的專門病名,古人常把疾病的誘因當作病原,所謂「人之傷放寒者則為熱病」意思是說,凡人受了風冷,就會患發熱的病,認為一切發熱的病,都是因受冷發生的,所以通稱「傷寒」,因此「傷寒」二字,包括多種流行性熱病。張仲景所著的《傷寒論》中的傷寒也正是該義,與現代的傷寒症無關。
《傷寒論》
全書10卷,共22篇,列方113首,應用葯物82種.
第一卷為「辨脈法」和「平脈法」兩篇,主要論述傷寒及雜病的脈、證與預後.
第二卷為「傷寒例」、「辨痓濕暍脈證」、「太陽病脈證並治上」,主要總論六經發生、發展、治療、預後的一般規律、痓濕暍的證治.
第三卷至第六卷,主要論述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等六經病的脈、證、治療與預後.
第七卷至第十卷主要論述霍亂、陰陽易、勞復的證治及傷寒病的可汗不可汗、可吐不可吐、可下不可下等。
六經形證
六經形證,是《傷寒論》全書的綱領,它是把證候分類而定出來的,後世認為這是不廢的法則,張仲景觀察到熱性病雖然錯綜復雜,但歸納起來,可分為六個類型,同時又運用《素問》的精神分析了陽熱、表實和陰寒、里虛。即「三陽證」與「三陰證」。
《傷寒論》原書曾經西晉王叔和整理編次;但在五代十國時期已經處於一線單傳存亡繼絕的危機狀態。此書在北宋國家書府秘藏八九十年後,於嘉佑年間(1056-1063)北宋校正醫書局成立,選高繼沖進獻本為底本,由孫奇、林億等校定,於1065年由朝廷詔命國子監雕版刊行,名為定本《傷寒論》,結束了從漢末至宋凡八百餘年傳本歧出、條文錯亂的局面。
金皇統四年即南宋紹興十四年(1144)成無己《註解傷寒論》刊行,有詳注,逐漸取代白文本《傷寒論》,白文本南宋未再翻刻,至元代,白文本《傷寒論》除少數藏書家偶有其書外,社會上已無該書。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江蘇常熟藏書家趙開美偶然得到北宋刻本《傷寒論》十卷,請優秀刻工將此書收刻於《仲景全書》中。北宋原刻本旋即丟失,現今仍在留存的只有趙開美本。趙開美本逼真宋版,後世尊稱趙開美本為宋本傷寒論。趙開美本今存五部。《傷寒論》在國外亦有廣泛影響。
除此之外,其他還有《唐本傷寒論》(唐孫思邈)、《宋本傷寒論》(宋高繼沖)、《金本註解傷寒論》(金成無已)、《宋本傷寒論》(明趙開美)、《康治本傷寒論》(日本)、《康平本傷寒論》(日本)、《桂林本傷寒論》、《敦煌本傷寒論》(殘卷)等版本。
《傷寒論》突出成就之一是確立了六經辨證體系。運用四診八綱,對傷寒各階段的辨脈、審證、論治、立方、用葯規律等,以條文的形式作了較全面的闡述。對傷寒六經病各立主證治法,如「太陽傷寒」用麻黃湯;「太陽中風」用桂枝湯;陽明經證用白虎湯;陽明腑證用承氣湯;少陽病用小柴胡湯……歸納總結了不同的病程階段和癥候類型的證治經驗,論析主次分明,條理清晰,能有機地將理、法、方、葯加以融會,示人以證治要領。
《傷寒論》另一突出成就是對中醫方劑學的重大貢獻。本書記載了397法,113方,提出了完整的組方原則,介紹了傷寒用汗、吐、下等治法,並將八法具體運用到方劑之中,介紹了桂枝湯、麻黃湯、大青龍湯、小青龍湯、白虎湯、麻黃杏仁石膏甘草湯、葛根黃芩黃連湯、大承氣湯、小承氣湯、調胃承氣湯、大柴胡湯、小柴胡湯等代表名方。書中記載的的方劑,大多療效可靠,切合臨床實際,一千多年來經歷代醫家的反復應用,屢試有效。由於張仲景所博採或個人擬制的方劑,精於選葯,講究配伍,主治明確,效驗卓著,後世譽之為「眾方之祖」,尊之為「經方」。
該書總結了前人的醫學成就和豐富的實踐經驗,集漢代以前醫學之大成,並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系統地闡述了多種外感疾病及雜病的辨證論治,理法方葯俱全,在中醫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和承前啟後的作用,對中醫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傷寒論》一書不僅為診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證綱領和治療方法,也為中醫臨床各科提供了辨證論治的規范,從而奠定了辨證論治的基礎,被後世醫家奉為經典。
作者
張仲景,東漢後期醫學家。生於150年正月十八日,於219年溘然
張仲景
長逝,享年69歲。他出生於一個沒落的官僚家庭。其父張宗漢曾在朝為官。由於家庭條件的特殊,是他從小就接觸了許多典籍。他從史書上看到了扁鵲望診齊桓公的故事後,對扁鵲產生了敬佩之情。也為他後來成為一代名醫奠定了基礎。
他從小嗜好醫學,「博通群書,潛樂道術。」當他十歲時,就已讀了許多書,特別是有關醫學的書。他的同鄉何顒賞識他的才智和特長,曾經對他說:「君用思精而韻不高,後將為良醫」。後來,張仲景果真成了良醫,被人稱為「醫中之聖,方中之祖。」這固然和他「用思精」有關,但主要是他熱愛醫葯專業,善於「勤求古訓,博採眾方」的結果。年輕時曾跟同郡張伯祖學醫。經過多年的刻苦鑽研和臨床實踐,成為中國醫學史上一位傑出的醫學家。何顒在《襄陽府志》一書中曾贊嘆說:「仲景之術,精於伯祖」。
G. 傷寒痊癒需要多久
傷寒自然痊癒需要一個月左右,傷寒分4期,髓樣水腫期、壞死期、潰瘍期、癒合期,每期都需專要一個星期左右屬。如果在髓樣水腫期就得到有效治療的話,那麼就會直接進入癒合期,大大的縮短病程。如果自然痊癒,就有一定的幾率會並發敗血症、腸穿孔、腸出血。因此為了你的健康著想,得了傷寒應當及時的用葯治療。
H. 健康證上的傷寒是什麼意思
你好。健康證檢查項目:常規內外科體格檢查;肝功能一項(ALT);大便培養專(痢疾、傷寒桿屬菌);胸部透視。人們對健康證有一些所謂的誤區:一是持有「健康合格證」就說明是健康的。健康證規定持證人一年進行一次健康檢查。二是辦理健康證只對服務對象有利,對於相當部分的工作人員來說,則是既出錢又麻煩而且有失業的風險。其實,健康證的內容主要涉及傳染病的檢查,是為了保障服務行業方的健康安全,對於從事有毒、有害、放射性作業的人員來說,他們不屬於服務行業根本不需要持健康證上崗,所以不能說健康證是了解身體狀況、保障健康安全的有效方式。健康證的有效期是一年的,超過一年則失效。
I. 傷寒和感冒的區別為什麼說傷寒要死人
感冒:全稱為普通感冒(cold),是最常見的上呼吸道感染,常由鼻病毒引起,一年四季都可發病。
傷寒是由傷寒桿菌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以持續菌血症,表現包括持續高熱,腹不適,肝脾腫大白細胞低下,部分有玫瑰疹和相對緩脈。傷寒是主要累及全身單核吞噬細胞系統的感染性疾病,病變突出表現在腸道淋巴組織,腸系膜淋巴結、肝、脾和骨髓等處。
1.病原體不同
感冒:多是由鼻病毒引起的。
傷寒:由傷寒桿菌引起。
2.臨床表現不同
感冒:不發熱或低於38℃的低熱,打噴嚏流鼻涕的症狀很明顯,但咳嗽、咳痰較輕。乏力或肌肉酸痛不明顯。
傷寒:多為高於39℃的高熱,無打噴嚏流鼻涕,頭痛、全身不適、食慾減退、腹脹、腹瀉或便秘,玫瑰疹、肝脾腫大,表情淡漠、反應遲鈍等,重者可出現譫妄、昏迷。易發生並發症,尤其是腸穿孔、腸出血。
3.並發症不同
感冒:很少出現並發症。
流感:易發生並發症,玫瑰疹、肝脾腫大、尤其是腸穿孔、腸出血。
4.使用葯物不同
感冒:為自限性疾病,可適當用葯緩解不適症狀。
流感:重症患者早期使用抗病毒葯,可縮短病程,減少並發症。
5.痊癒時間不同
感冒:一周左右自行痊癒。
傷寒:病程分為4期:初期、極期、緩解期、恢復期,一般1個月左右可恢復健康。
初期相當於發病第一周,表現為發熱、頭痛、全身不適、食慾減退、腹脹、腹瀉或便秘等,體溫可達39~40℃。
極期:相當於發病後2、3周,表現為高熱不退,脈搏與發熱不呈比例上升,玫瑰疹、肝脾腫大,表情淡漠、反應遲鈍等,重者可出現譫妄、昏迷等,可持續10~14天。
緩解期:相當於發病後第4周,病情開始好轉,體溫逐漸下降,但易發生並發症,尤其是腸穿孔、腸出血。
恢復期:第5周,體溫恢復正常,症狀減輕或消失。一般1個月左右可恢復健康。
6.預防措施不同
感冒:普通預防有勤洗手、勤通風、增強體質,無疫苗。
傷寒預防措施:
患病時首先要隔離,注意休息,嚴格卧床,排泄物應徹底消毒。
注意觀察體溫、脈搏、血壓、腹部情況及大便性狀的變化。注意保持患者的口腔和皮膚衛生。
高熱時可用冰敷、酒精等物理降溫方式,不應用大量退熱葯,以免虛脫。
患者在體溫正常的15天後,或5天做糞便培養一次,連續兩次陰性,可以解除隔離。
患者的大小便、便器、食具、衣物、生活用品都需要消毒處理。帶菌者應調離飲食服務工作崗位。
養成飯前便後洗手,不吃不潔食物,不飲用生水、生奶的習慣。
預防流感,應該做到這幾點
1.盡量避免接觸流感患者,必須接觸時,也應戴口罩。
2.若出現發燒、咳嗽或咽痛等症狀時,應停止上課或上班,自覺戴口罩和分餐,避免接觸傳染他人。
3.保持個人衛生和環境衛生,做到勤洗手,洗手時使用肥皂或洗手液並用流動水洗手,雙手接觸呼吸道分泌物後(如打噴嚏)應立即洗手。
4.打噴嚏或咳嗽時要用手帕或紙巾掩住口鼻,避免飛沫污染他人。
5.在保證室內溫度的情況下,每天開窗通風數次,保持室內空氣新鮮。
6.注意增減衣物,老人和孩子外出時更要注意保暖、多喝水、多睡覺、多運動、多吃新鮮蔬菜水果,增加抵抗力。
7.在流感高發季節,盡量減少前往人多擁擠、空氣污濁的場所。
8.對於學校等人群集中的集體單位,在流感高發季節應特別加強室內密閉空間的通風換氣和環境消毒工作,以減少傳染病傳播幾率。
9.接種流感疫苗是預防流感最經濟有效的手段,可顯著降低接種者罹患流感和發生嚴重並發症的風險,同時還可以減少被他人傳染的風險。流感疫苗接種後能在人體內迅速產生保護性抗體,通常兩周內就會產生效果,保護性抗體可在人體內持續一年。
網路—感冒
網路—傷寒桿菌
人民網—傷寒是種夏季常見傳染病 一般一個月可恢復
人民網—普通感冒與兇猛的流感 一目瞭然看區別
J. 傷寒疫苗是否終身免疫
傷寒疫苗不是終身免疫。注射用傷寒Vi多糖疫苗是安全有效的,並已在國際上被批准用於2歲以上人群。單劑次、注射用的Vi疫苗對經血液培養確診的傷寒有約70%的保護作用,保護期至少可持續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