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關於長時間用顯微鏡,對眼睛有傷害嗎
理論上沒有依據,建議多次眼科檢查。
但是還有一說:如果你所說的使用顯微鏡是直接從物鏡中看並大部分時間處於較暗環境下的話對眼睛傷害還是很大的。
眼睛疲勞 預防護理 1.注意光線,太暗的燈光使眼睛容易疲勞,使用能提供明暗對比的柔和燈光較佳 2.每二至三個小時連續使用計算機,應將眼睛移開計算機十至十五分鍾,讓眼睛休息 3.減弱屏幕的光線,讓屏幕的亮度降低,可避免疲勞 4.將計算機套上全黑的厚紙板,使屏幕光線可以降到很低 5.閉眼休息,是消除眼睛疲勞的好方法 6.將毛巾浸入茶里,用來敷眼十至十五分鍾,可消除眼睛疲勞 7.將雙手摩擦生熱,再蓋住眼睛,勿壓迫雙眼,深緩地呼吸,有助於消除眼睛疲勞 8.眨眼三百下,有助於清潔眼睛同時達到按摩效果
⑵ 顯微鏡的發明時間距今多少年了
羅伯特·虎克
======================
羅伯特·虎克(r.hooke,1635~1702)英國物理學家。在天文學、物理學和光學等各個領域均取得成就,是物理學中虎克定律的發現者。虎克用自製顯微鏡觀察蚤、虱和黴菌等生物,並把觀察、研究成果記錄下來寫成《顯微譜志》一書,於1665年出版。書中還繪有他看到的軟木薄片圖,有許多蜂窩狀的小室,他把這些小室稱為「cell」(細胞)當時他認為,這些細胞與動物血管有類似的作用,在生活時有液體在其中流動以運輸養料。事實上,他當時觀察到的只是木栓死細胞的細胞壁。但是,虎克在《顯微圖志》中對細胞的描繪,是人類對生物細胞的首次發現和觀察記錄。
⑶ 最早的顯微鏡誕生在什麼時候。
很難說誰發明的最早的顯微鏡。首先可以確定是最早的顯微鏡是光學顯微鏡。
公元前2000年,中國人用水管等材料製作水鏡觀察細微世界。
傳說13世紀,英國煉金術士羅吉爾·培根(Roger Bacon)發明了顯微鏡和望遠鏡,而後被軟禁致死。
更通常的說法是在1590年,荷蘭眼鏡製造商Hans Janssen和他的兒子Zacharias Janssen製作了第一台復合顯微鏡。但這一說法是Zacharias Janssen在17世紀中期(16xx年)自己宣稱的,而這一時間也是不太可能的,因為Zacharias Janssen本人被證實是在1590年前後出生。
另一個宣稱發明了顯微鏡的是義大利物理學家、數學家、天文學家及哲學家伽利略·伽利萊(Galileo Galilei)。1610年,伽利略開始利用望遠鏡近距離觀察昆蟲肢體,並在次基礎上發展出復式顯微鏡。 1624年伽利略在猞猁學院( Accademia dei Lincei ,或音譯為「林琴學院」)展示了該顯微鏡,並在次年由該學院的院士喬凡尼·法布爾(Giovanni Faber)正式將其命名為「microscope(顯微鏡)」(即「望遠鏡」的反義詞)。因此, 伽利略的顯微鏡應該是第一台被稱作「顯微鏡」的顯微鏡。
在1650年代,身為布商的列文虎克(Antonie van Leeuwenhoek)憑借對放大鏡的愛好及對玻璃加工程序的掌握,手工製作了世界上第一台具有現代光學顯微鏡結構的復式顯微鏡。隨後將其應用到生物學觀察中,紀錄觀察肌纖維、細菌、精蟲、微血管中血流,建立了微生物學,因此也被認為是現代光學顯微鏡的鼻祖,因為自此顯微鏡開始被廣泛地應用到科學研究中。他的一生當中磨製了超過500個鏡片,並製造了至少25種不同類型的顯微鏡。
容易與列文虎克混淆的是,1665年羅伯特·胡克(Robert Hooke)根據英國皇家學會一位院士的資料設計了一台復雜的復合顯微鏡,第一次成功觀察到「細胞」並命名。
另外,也有的地方把「惠更斯目鏡」當作現代顯微鏡出現的標志。克里斯蒂安·惠更斯(Christiaan Huygens),另一個荷蘭人,在17世紀後期開發出具有色差矯正的雙透鏡目鏡系統--「惠更斯目鏡」,是光學顯微鏡的重大進步。
⑷ 長時間使用光學顯微鏡會壞嗎
光源的燈泡是有一定的壽命的,長時間使用後建議更換燈泡,長時間使用可能會導致顯微鏡鏡片損壞,其他部分基本不會有影響。
⑸ 長時間看顯微鏡會損害視力嗎
看顯微鏡對視力有影響是沒有科學根據的,但長時間看顯微鏡造成眼疲勞會影響視力的。要注意調節視力,看事物經常遠近交替,注意用眼衛生,適當做些眼保健操對保護視力有一定幫助。
⑹ 電子顯微鏡的發明時間是二十世紀幾十年代
20世紀30年代出現的電子顯微鏡是一種比光學顯微鏡更精密的觀察儀器,由於使用高速運動的內電子束容代替可見光作為光源,分辨能力更高、放大倍率范圍更寬.我國70年代末研製的電子顯微鏡放大倍數已經達到80萬倍.
故選:A
⑺ 顯微鏡什麼時期發明的
最早的顯微鏡是16世紀末期在荷蘭製造出來的。發明者是亞斯·詹森,荷蘭眼鏡商,或者另一位荷蘭科學家漢斯·利珀希,他們用兩片透鏡製作了簡易的顯微鏡,但並沒有用這些儀器做過任何重要的觀察。
⑻ 電子顯微鏡誕生於多少年
電子顯微鏡首先由Knoll 及Ruska 在實驗室研製成功,後來在1939 年由西門子公司開始批量生產 以下是電鏡的幾個重要發展討論材料科學中的幾次突破性進展。瑞典諾貝爾獎委員會把1986 年物理獎的一半頒發給E. Ruska 時的贊詞是:「為了他在電子光學基礎研究方面的貢獻和設計出第一台電子顯微鏡」。上半句是指Ruska 在Knoll 指導下,從1928 年起他在柏林高壓電機系高工實驗室做的副博士論文工作中,從事陰極射線的聚焦研究。他先用一個磁透鏡聚焦得出金屬網的13 倍放大像,後來用雙透鏡得出1714 倍的放大像[1 ,2 ] ,在實驗室中實現了電子顯微成像。下半句是指他在1930 - 1933 年間在西門子公司與Von Borries 一起研製電子顯微鏡,引入極靴及投影鏡,最後得出放大12 ,000 倍的像,解析度超過光學顯微鏡,宣告第一台電鏡的誕生(關於電鏡的研製經過,見文獻[ 3 - 8 ]) 。注意,這個贊詞中迴避了「發明」電子顯微鏡這個字眼,這不是一時馬虎,而是深思熟慮的結果。因為西門子公司的M.Rüdenberg 已在1931 年5 月28 日向德、法、美等國的專利局提出用磁透鏡或靜電透鏡製造電子顯微鏡的專利申請(這是第一次出現電子顯微鏡這個名詞) ,並分別於1932 年12月和1936 年10 月獲得法、美專利局的批准(德國專利局在當年5 月30 日收到申請) 。德國通用電氣公司AEG於1930年在Brüche 領導下開始研究靜電透鏡成像,並在1931 年11月獲得塗上氧化物的燈絲的發射電子像。在AEG公司的反對下,Rüdenberg 的兩個電鏡專利申請直到戰後才在1953年和1954 年獲得西德專利局批准。從專利優先角度來看,Rüdenberg 應是電鏡的發明人。Rüdenberg 是一位著名的電子物理學家,除了在西門子公司任科技部總工程師,還兼任柏林高工電機系教授。無論在學識、經驗和遠見方面都很強。但是他從來沒做過磁透鏡成像工作, 他的專利申請全憑理論推測得出。據Rüdenberg 及他兒子事後說,1930 年他的另一個兒子得了小兒麻痹症,這是由一種過濾性病毒引起的,受到解析度的限制,光學顯微鏡對此無能為力。Rüdenberg 為此曾想到用X射線或電子束製造解析度更高的顯微鏡[8] 。但是,他從來沒有發表過這方面的論文,在電鏡界也不知名。對於Rüdenberg 的電鏡專利申請,Ruska 及Knoll 是有看法的。因為在1931 年5 月里,Rüdenberg 的助手M. Steenbeck曾去Knoll 的實驗室參觀,了解到Ruska 的實驗結果,並且看到了Knoll 將在6 月4 日做的有關Ruska 工作的學術報告手稿,題目是「陰極射線示波器的設計及新結構的原理」,在他們的第一篇論文中也沒提到電子顯微鏡。就在Knoll 的6 月4 日學術報告的前幾天,Rüdenberg 代表西門子公司在5月28 日向德、法、美等國的專利局提出了電子顯微鏡的專利申請。因此Knoll 和Ruska 產生一些懷疑也是可以理解的。不過,關於電鏡發明權的爭執沒有繼續下去。首先,Rüdenberg 在希特勒開始迫害猶太人後於1936 年移居英國,兩年後去美,接著二次世界大戰就爆發了。其次,Ruska 與Von Borries 在1937 年2 月開始加入西門子公司從事電鏡開發工作,在1939 年製造出第一台解析度為7 納米、放大倍率為3 萬倍的商品電鏡。他倆與Rüenberg 先後屬於一個公司(專利權主要屬於西門子公司) 不便爭論發明權問題。再就是二次世界大戰隨後爆發,戰事的緊迫性掩蓋了這種爭議。此外,除了Knoll-Ruska 與Rüdenberg 爭發明電鏡的優先權外,西門子與AEG兩大公司也在爭論不休,為了平息這些爭論當時德國的最高學術團體普魯士科學院在1941年7 月3 日將萊布尼茲銀質獎頒發給了AEG 公司的Brüche ,Mahl 及Boersch 和西門子公司Knoll ,Ruska ,Von Borries 及Von Ardenne ,結果是皆大歡喜。戰後,Steenbeck 在前蘇聯工作直到1956 年7 月才回到東德。那時,Knoll 也從美國回到西德,他仍念念不忘Steenbeck 曾在Rüdenberg 申請專利前去他的實驗室參觀一事,因此在1960 年10 月17 日寫了一封信給Steenbeck ,希望了解當時的具體情況。Steenbeck 在11 月8 日的復信中承認了他在參觀後向Rüdenberg 做了匯報,並說「Rüdenberg 的(專利:譯者加) 申請肯定是我訪問你的結果,也肯定是從我的見聞中得到的啟迪」[5 ] 。Steenbeck 的信一公布後,公眾輿論一下都傾向Ruska一邊,Ruska 也在研製出電鏡五十年後得到諾貝爾獎。但是,Ruska 一直不以電鏡發明人自居, 而只是說自己是「Urheber」(引路人) 。在他獲得諾貝爾獎後做的諾貝爾演講的標題是「電子顯微鏡的發展與電子顯微學」[4]報告中未用「發明」這個詞, 也沒提到Rüdenberg。盡管如此, 雖然老Rüdenberg 過世,他的兩個兒子在美國還是不斷宣傳他們父親在電子物理方面的造詣及遠見[8 ] 。一再說,在他父親提出電子顯微鏡這個概念之前,Knoll 及Ruska 一直是在講陰極射線示波器(如文獻1 的題目) 。德國AEG公司的Brüche等也不服氣,認為電鏡的誕生不是Ruska 一個人的功勞。看來,Knoll 及Ruska 埋頭實驗,就事論事,發現了新現象後沒有把它上升到理性認識。因此,起初他們的認識仍然局限於陰極射線管的聚焦現象,看不到它的普遍和深遠意義。1925 年de Broglie 指出電子的粒子和波動雙重性理論,1927 年Thompson 在英國及Davisson 和Germer 在美國同時發現電子衍射現象,在這之後,利用電子成像本是順理成章的事。但是,Knoll 及Ruska 在從事陰極射線聚焦工作時並不懂得這個道理。當Houtermans 向Ruska 提出電子的波動性後,Ruska「先是大為失望,以為解析度將又一次受到波動性的限制。但是,很快我又興奮起來,因為根據de Broglie方程,我計算出電子的波長比光波要小5 個數量級」[3 ] 。Rüdenberg 是理論家,在電鏡界似乎無人知曉,但是他在受到實驗家的啟發後,立刻想到利用電磁透鏡製造電子顯微鏡,開辟了一個新領域。只是他揀了一個便宜,又不肯承認從實踐中得到啟發。盡管他參加了Knoll 在1931 年的報告會,坐在第一排,但討論中一言不發,也不透露他已於一周前遞交了電鏡的專利申請。可見他城府很深,居心不良。但是他畢竟棋高一著,首先認識到可以用電磁透鏡成像製造電子顯微鏡,而電子顯微鏡這個名稱也首先出現在他的專利申請中。從這個事件也可以看出在科學研究中,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重要性。電子顯微鏡的發明開辟了直接觀察原子的途徑,早在幾十年前就應得諾貝爾獎,由於有上述瓜葛,直到五十年後,所有其它有爭議的人都已過世,才頒發給理應得此殊榮而又碩果僅存在的Ruska。Ruska 得獎後兩年也就逝世了,幸虧他長壽,不然也就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了。Ruska 畢生從事電子顯微鏡的研製和生產工作,但不但在實驗室中研製成功第一台解析度超過光學顯微鏡的電鏡,並且親自參加商品電鏡的設計及製造工作。二次世界大戰後,他又回到西門子公司,在1954 年生產出帶有電子衍射功能的電鏡Elmiskop ,採用雙聚光鏡以減小電子束照射面積和試樣升溫,使用冷阱以減少試樣污染等,甚受用戶歡迎,英國劍橋大學幾年內就購置8 台這種電鏡。Hirsch 等就是使用這種型號的電鏡在1955~1956 年間觀察到金屬薄膜中的位錯運動,證明位錯理論的正確。在這之後,電鏡在材料科學中應用才像雨後春筍一樣地在全世界普遍開展起來,後來,Ruska 到馬普學會Fritz2Haber 研究所任所長(二次世界大戰後,勞厄任第一任所長) ,主管電子光學和電子顯微學方面的研究工作,直到退休。象Ruska 自己承認的那樣,他是一個工程師,理論造詣不高,但是他以一種少有的執著精神,在戰爭破壞、經費無著、人手短缺等情況下,在電鏡技術方面不斷創新,終於獲得很偉大的成就。他獲得諾貝爾物理獎是當之無愧的!
⑼ 有延長金相顯微鏡的使用壽命方法嗎
☆ 防潮:顯微鏡所處的環境是乾燥的,相對濕度的不得高於60%。☆ 防塵:必須經常保持顯微鏡的清潔,不使用顯微鏡時用防塵罩蓋起來。☆ 防腐蝕:顯微鏡不能和具有腐蝕性的化學試劑放在一起。如硫酸、鹽酸、強鹼等。☆ 防熱:防熱的目的主要是為了避免熱脹冷縮引起鏡片的開膠與脫落。這幾點如果你都做好了,金相顯微鏡的壽命一般都比較長的,有一些專業的方法你可以去中國儀器超市的網站免費咨詢在線的專業技術人員,他們專業研發生產這個的
⑽ 掃描電子顯微鏡多長時間廠家要維護保養
透射電子顯微鏡 1932年Ruska發明了以電子束為光源的透射電子顯微鏡(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電子束的波長要比可見光和紫外光短得多,並且電子束的波長與發射電子束的電壓平方根成反比,也就是說電壓越高波長越短。目前TEM的分辨力可達0.2nm。透射電子顯微鏡與光學顯微鏡的成像原理基本一樣,所不同的是前者用電子束作光源,用電磁場作透鏡。另外,由於電子束的穿透力很弱,因此用於電鏡的標本須製成厚度約50nm左右的超薄切片。這種切片需要用超薄切片機(ultramicrotome)製作。電子顯微鏡的放大倍數最高可達近百萬倍、由電子照明系統、電磁透鏡成像系統、真空系統、記錄系統、電源系統等5部分構成。
2.掃描電子顯微鏡
掃描電子顯微鏡(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於20世紀60年代問世,用來觀察標本的表面結構。其工作原理是用一束極細的電子束掃描樣品,在樣品表面激發出次級電子,次級電子的多少與電子束入射角有關,也就是說與樣品的表面結構有關,次級電子由探測體收集,並在那裡被閃爍器轉變為光信號,再經光電倍增管和放大器轉變為電信號來控制熒光屏上電子束的強度,顯示出與電子束同步的掃描圖像。圖像為立體形象,反映了標本的表面結構。為了使標本表面發射出次級電子,標本在固定、脫水後,要噴塗上一層重金屬微粒,重金屬在電子束的轟擊下發出次級電子信號。
目前掃描電鏡的分辨力為6~10nm,人眼能夠區別熒光屏上兩個相距0.2mm的光點,則掃描電鏡的最大有效放大倍率為0.2mm/10nm=20000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