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專利知識 > 2007年我國農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到

2007年我國農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到

發布時間:2021-05-12 16:13:42

❶ 我國人均受教育年限是多少年

我國人均受教育年限達到8年超世界平均水平

我國人均受教育年限達到8年,超過了世界平均水平,人均受教育水平在9個發展中人口大國中居於前列。這完全依賴於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掃除青壯年文盲工作取得的令人矚目的成就。服務於8億農民的農村教育事業的長足發展,為我國沉重的人口負擔轉變為人力資源優勢作出了積極貢獻。

記者15日從教育部獲悉,我國2000年底基本實現了「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兩基」目標。2002年,「普九」人口覆蓋率達到91%,初中入學率達到90%,農村(含縣鎮)初中在校學生達到5566萬人,比2000年增加了347萬人。

據了解,目前我國青壯年文盲已由1990年的6200萬人下降到2100萬人,青壯年文盲率由10.38%下降到4.8%以下。2002年全國當年農村轉移勞動力2385萬人,其中初中文化程度的比重為62.7%,經過專業培訓的勞動力佔12.5%。

農村(含縣鎮)普通高中教育快速發展,2002年招生人數和在校生人數分別達到442萬人和1089萬人,與1997年相比,5年翻了一番。農村優質高中辦學規模迅速擴大,辦學條件明顯改善。

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有了很大發展,縣、鄉、村三級農民培訓體系初步形成。近5年來,中等職業學校共培養農村學生1300多萬人,培訓農村勞動力4.6億人次,培養了一大批科技示範戶和致富帶頭人。(記者王黎、呂諾)

來源:新華網

❷ 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 各種受教育程度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文盲人口(全部數據) 跪求!

普查結果編輯
第一號公報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2011年4月28日

根據《全國人口普查條例》和《國務院關於開展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通知》,我國以2010年11月1日零時為標准時點進行了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2]。在國務院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在全體普查對象的支持配合下,通過廣大普查工作人員的艱苦努力,已圓滿完成人口普查任務。現將快速匯總的主要數據公布如下:

總人口

全國總人口為1,370,536,875人。其中:

普查登記的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3]共1,339,724,852人。

香港特別行政區人口[4]為7097600人。

澳門特別行政區人口[5]為552300人。

台灣地區人口[6]為23162123人。

人口增長

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時的1265825048人相比,十年共增加73899804人,增長5.84%,年平均增長率為0.57%。

家庭戶人口

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共有家庭戶[7]401517330戶,家庭戶人口為1244608395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3.10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3.44人減少0.34人。

性別構成

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中,男性人口為686852572人,佔51.27%;女性人口為652872280人,佔48.73%。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為105.20。
http://ke..com/link?url=fpY356xqcsevo4g7CvdFBI1m9_jr4vhZ29OBBBZQ8ABxLXsTYBuFEA-3HyNQYScjggKyS-__YYnTx34YFvPJLSUc98jT--pl92q
具體你到這里看吧

❸ 2007中國人力資源現狀

中國人力資源現狀分析
改革開放近20年來,中國文盲人口規模持續大幅度下降,全國15歲以上文盲從2.3億降至0.87億,減少了62%。1964-2000年期間,我國15歲以上人口成人識字率累計提高了43.3個百分點,高於發展中國家累計平均增速13.6個百分點,更超越世界平均增幅,2000年中國成人識字率高於世界平均水平約15個百分點。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從業人員的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了2年多,受教育總年限翻了一番多。1982-2000年期間,我國從業人員規模從4.5億人增長到7.2億人,增長了59%;從業人員的人均受教育年限從5.81年提高到7.99年,提高2.18年;從業人員受教育總人年數則從26.3億人年增長至57.6億人年,增長了1.2倍。
從1982年至2000年,我國從業人員中接受過大專以上教育的人口比例從0.87%增長到4.66%;接受過高中階段教育的人口比例從10.54%增長到12.65%;小學及以下受教育水平的從業人員比例從62.58%下降至40.98%。
同期,我國三次產業從業人員整體文化素質均得到持續提高。第一產業從業人員人均受教育年限由4.82年提高至6.79年,增加了近2年,增幅超過40%,其中小學及以下受教育水平的人員比例由73.1%下降為55.0%,大專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人員比例由0.04%提升為0.14%;第二產業從業人員人均受教育年限由8.09年提高至9.44年,增加了1.4年,增幅為16.7%,其中初中及以下受教育水平的人員比例由78.4%下降為71.6%,大專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人員比例由1.58%提升為5.95%;第三產業從業人員人均受教育年限由9.29年提高至10.79年,增加了1.5年,增幅為16.1%,其中初中及以下受教育水平的人員比例由62.3%下降為49.6%,大專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人員比例由5.64%提升為18.99%。
分顯示,近20年來,隨著我國義務教育的普及程度的持續提高,第一產業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有了相對較快的提高,主要得益於文盲半文盲率的下降和初中受教育水平人員比例的急速提升,但與第二、三產業的差距仍然很大,第二、三產業從業人員中大專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人員比例有明顯上升。
中國人力資源面臨的主要問題人口整體文化素質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明顯
根據「五普」數據資料和聯合國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資料分析:2000年我國25-64歲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為7.97年,僅相當於美國100年前國民整體教育水平,與1999年美國和日本人均受教育年限分別達到12.75年和12.55年相比,整整低了近5年,與後發型國家韓國11.48年相比也要低3年多。在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中,接受過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人口所佔比例較高,如美國和韓國,25-64歲人口中具有高中及以上受教育水平者比例分別佔87%和66%,其中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分別佔35%和23%。相比之下,中國2000年25-64歲人口中受高中及以上教育水平比例佔18%,受初中及以下教育水平的佔82%,其中受小學及以下教育水平者比例高達42%;每100個人中受大專及以上教育水平的人數不足5人。受各種教育水平人口分布的上述差異,是導致中國人力資源質量偏低的原因所在。
勞動力的產業結構失衡
我國就業結構的總體水平與現代化的就業結構相差甚遠,第一產業就業比重過高,第三產業就業比重同增加值一樣偏低,屬於農業勞動力轉移緩慢的就業結構。改革開放以來,盡管我國第一產業就業比重持續下降20多個百分點,至2001年我國三次產業就業結構比重為50.0∶22.3∶27.7,無論是與發達國家、新興工業化國家或是與發展中國家相比,我國第一產業從業人員的比重明顯偏高,而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比重又相對偏低。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比重一般達到60%至75% 1997年三次產業從業人員比重韓國為11∶31∶58,新加坡為0.3∶30.7∶70,日本為5∶33∶62,美國國3∶24∶73 ;巴西、埃及、印度、巴基斯坦等發展中國家的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比重分別為54.3%、44.1%、39.8%、34.6%,也明顯高於中國。與人均GDP還低於中國的人口眾多的發展中農業國家相比,如印度、巴基斯坦和埃及,我國第一產業就業比重也明顯偏高。
高中文化人口比重低是人力資源素質提高的「瓶頸」
目前中國人力資源存在量大質低的問題,集中表現在受中等和高等教育水平的人口比例偏低。據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分析,我國15歲及以上人口中具有高中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比例僅佔18.96%,其中具有高中和中專學歷的人口比例佔14.36%。相比之下,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的人口中大多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水平,1999年OECD國家25-64歲人口中具有高中及以上受教育水平者平均比例為69%,其中具有高中教育水平的比例達到45%,而美國、日本、英國等發達國傢具有高中教育水平的比例高達50%左右,差距十分巨大。
由於種種原因,20世紀90年代末我國職業教育招生出現明顯下降趨勢,職業教育規模的回落與普通高中規模的快速增長此消彼長。至2001年,我國初中畢業生升學率僅為52.6%。從地域分布情況看,東部地區、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初中畢業升學率分別為56.7%、47.3%和55.7%,中部地區一些人口大省的初中畢業生升學率仍在45%左右徘徊,已對我國高中階段教育的發展產生了一定影響。50%左右的初中畢業生無法升學,將直接參與就業或在家待業,長此以往,將積聚下大批初中及以下受教育水平的勞動者,對我國人力資源整體素質的提升形成不利影響。根據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與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比較,近20年來,我國15歲及以上人口中具有大專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勞動者比例由0.9%提升至4.6%,比例增長了4倍多,而15歲及以上人口中具有高中和中專受教育水平的比例由10.0%提升至14.4%,僅增長了4個百分點,增長速度相對較為緩慢。我們認為,高中教育水平人口比例增長緩慢是導致中國人力資源整體水平偏低的最根本的原因之一,高中教育水平人口比例偏低已成為中國人力資源素質提升的一個「瓶頸」。
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整體文化程度不適應現代產業、行業結構升級的要求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分析,2000年我國金融、保險業從業人員人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3.19年,相當於大學一年級水平,是第三產業各行業中人員教育水平較高的行業。金融保險業從業人員以具有高中和大專受教育水平的勞動者為主體,其比例佔3/4左右,具有初中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佔13.9%,而具有本科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僅佔10.86%,具有研究生學歷的高層次人才每100名從業人員中仍不足1人。2000年房地產業從業人員人均受教育年限為11.75年,接近於高中畢業受教育水平,房地產從業人員以具有初中和高中受教育水平的勞動者為主體,其比例佔2/3左右,僅有小學及以下受教育水平佔6.9%,具有大專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佔26.89%,其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從業人員比例佔7.44%。
地質勘察水利管理業中具有大專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從業人員比例佔21.98%,具有初中和高中受教育水平的人員比例超過70%,從業人員人均受教育年限為11.46年,接近於高中畢業受教育水平;交通運輸郵電通信業、批發零售貿易餐飲業和社會服務業的從業人員文化結構層次相比偏低,從業人員人均受教育年限基本在9-10年之間,基本以具初中受教育水平的勞動者為主體,這三個行業中從業人員具有初中受教育水平的比例均佔到50%左右,而具有大專及以上受教育水平人員比例偏低。
交通運輸、郵電通信業大專及以上受教育水平僅佔6.85%,小學和初中受教育水平人員比例達到了65%左右;批發和零售貿易、餐飲業大專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僅佔5.17%,具有初中受教育水平的人員比例接近50%;社會服務業中具有大專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人員僅佔8.70%,而小學和初中受教育水平人員比例超過了60%。
管理人員與專業技術人員隊伍的整體素質與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
2000年我國黨政企事業單位負責人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了12.24年,初中及以下、高中、大專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人員比例各佔1/3左右,從與日本管理人員整體受教育水平的比較看,人均受教育年限落後1年多,同時高層次管理人員比例差距較大,具有本科及以上學歷的管理人員比例中國僅為11.4%,而日本則佔40.3%,差距將近3倍。這樣的管理者隊伍素質,與中國邁入經濟全球化與政府職能進一步轉變的時代要求差距甚遠。
2000年我國專業技術人員平均受教育年限為13.05年,剛達到大學一年級水平,其中不具有大專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人員比例接近60%;且研究生學歷的比例還不到1%。與日本專業技術人員隊伍整體文化素質相比較,日本專業技術人員平均受教育年限已達到14.4年,其中具有大專及以上學歷的人員比例已超過3/4,具有本科學歷的人員比例接近50%。我國專業技術人員平均受教育年限比日本少了1.4年左右,具有本科及以上學歷的專業技術人員比例僅為13.5%。這樣的專業技術人員隊伍素質,無法滿足我國在知識經濟時代下技術創新對人力資源的需要,也不利於國家科技競爭力和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
2000年我國辦事人員及相關的人均受教育年限分別達到12、15年,但不具有大專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人員比例卻佔67.7%。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國黨政企事業單位負責人、專業技術人員和辦事人員及相關人員這三支整體文化素質相對較高的人員隊伍中,具有小學及以下教育水平的勞動者仍分別佔有2%-7%,而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員比例僅佔30%-40%,這與較高的專業知識技能要求很不適應。
2000年我國商業服務人員和產業工人 生產運輸設備操作人員及有關人員 的人均受教育年限分別為9.25年和9.08年,與1990年相比分別提高了0.96年和0.50年,是六大類職業人員平均教育年限提高幅度相對較慢的兩支隊伍,商業服務人員和產業工人仍以具有初中教育水平人員為主體,大專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人員比重在2%-4%左右。這樣的人員隊伍素質,將難以滿足我國產業結構升級和不斷提升製造業勞動生產率的需要。
城鄉勞動力人口整體素質差異過大不能適應城市化進程的需求
2000年,農村勞動力人口 15-64歲人口 人均受教育年限為7.33年,比城市10.20年低2.87年,差距的主要原因在於人口各種文化層次分布的差異,農村勞動力人口中具有高中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人口比重明顯相對偏低,而具有小學及以下受教育水平人口比重又相對過高。15-64歲農村勞動力人口中具有小學及以下受教育水平的佔47.62%,文盲人口佔8.74%,分別比城市高出31個百分點和6個百分點;而農村勞動力人口中具有高中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人口比例只有8.46%,比城市整整低了35個百分點;農村勞動力人口中具有大專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比例尚不足1個百分點,比城市低13個百分點。15-64歲人口中具有各種教育水平的人口比重的城市、縣鎮和農村之間的比值情況是:具有大專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人口比為20∶9∶1;其中本科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人口比為55∶13∶1;高中受教育水平的人口比為4∶3∶1;初中受教育水平的人口比為0.91∶1.01∶1;小學受教育水平的人口比為0.37∶0.55∶1。可見,我國城鄉之間勞動力受教育水平層次結構存在明顯差異,尤其體現在具有中、高層次受教育水平的人口比重上。目前,我國城市人力資本積累基本上處於中等和高等教育階段,而農村尚處於普及初中和小學教育階段。
地區間勞動力文化素質差異集中體現在高層次人才比例的差距上第四、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分析,與1990年相比,2000年我國勞動力具有各種受教育水平的人員比重和人均受教育年限的地區相對差異系數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說明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地區間勞動力素質的整體差距有所縮小。人均受教育年限相對差異系數比較低,僅為17.1%。從2000年各地區勞動力具有各種受教育水平比重相對差異系數看,地區間勞動力文化素質的差異仍十分明顯,其差距集中體現在兩頭,成人文盲率、本科比重和研究生比重相對差異系數相對較大。研究生的相對差距最大,高達212%,本科及以上的相對差距也高達105%。隨著文化層次的提高,地區間相對差距呈現相應擴大的趨勢。
從人力資源狀況看教育發展的趨勢大力發展高等教育培養大批高層次創新人才:面向未來,我們要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大力發展高等教育,以追趕世界先進科技為動力,重視人力培養質量,持繼擴大研究生層次的培養規模。以世界科技發展、世界經濟走向為參照,要加快培育新的科技力量,迅速構建一個完整的國家創新體系。該體系要包括國家科研機構和研究型大學為核心的知識創新系統,以企業和科研機構為核心的技術創新系統,以高校和職業培訓機構為主體的知識傳播系統,以企業和社會為主體的知識應用系統。國家創新體系應當成為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成為培養和造就高素質人才的搖籃,成為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支柱和後盾。
加速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突破人力資源開發的「瓶頸」:大力發展中等教育是提升整體人力資源素質的關鍵。突破我國高中教育勞動者比重偏低這一「瓶頸」的惟一途徑就是加速普及高中階段教育,進一步提高全國及各地區的初中畢業生的升學率、中等教育和職業教育普及率,大力促進城市和發達農村地區普及中等教育的進程。
構建完善的全民終身學習體系,提高整體國民素質:創新能力和勞動者技能的提高並不僅僅體現在受教育的比例和年限上,還取決於教育培訓體制的完善和運行效率。構建完善的全民終身學習體系,是持續提高整體國民素質的重要保障。隨著信息時代的日趨深入,終身教育、終身學習已不再是一種國際教育思潮,而是變成許多國家的教育政策和實際行動。創辦具有中國特色的社區學院,為社區、街道、鄉村培養「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社會急需人才。(摘自《社會科學報》)

❹ 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怎麼計算,數據怎麼獲得

平均受教育年限的計算方法
《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第1號)》:我國於2000年11月1日進行了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登記工作。全國總人口為129533萬人。其中:祖國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不包括福建省的金門、馬祖等島嶼)和現役軍人的人口共126583萬人。祖國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中,接受大學(指大專以上)教育的4571萬人;接受高中(含中專)教育的14109萬人;接受初中教育的42989萬人;接受小學教育的45191萬人(以上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類學校的畢業生、肄業生和在校生)。文盲人口(15歲及15歲以上不識字或識字很少的人)為8507萬人,文盲率為6.72%。每10萬人中擁有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數:具有大學程度的為3611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為11146人;具有初中程度的為33961人;具有小學程度的為35701人。
根據以上數據,粗略計算我國人均受教育年限。
大學(指大專以上)教育的4571萬人,考慮到專科三年制,大專以上按人均受教育16年計算,教育年限存量儲備為:
16年×4571萬人=73136萬年
高中(含中專)教育的14109萬人,按人均受教育12年計算,教育年限存量儲備為:
12年×14109萬人=169308萬年
初中教育的42989萬人,按人均受教育9年計算,教育年限存量儲備為:
9年×42989萬人=386901萬年
小學教育的45191萬人。按人均受教育6年計算,教育年限存量儲備為:
6年×45191萬人=271146萬年
文盲人口(15歲及15歲以上不識字或識字很少的人)為8507萬人,按人均受教育1年計算,教育年限存量儲備為:
1年×8507萬人=8507萬年
全國人口教育年限存量儲備為:
73136萬年+169308萬年+386901萬年+271146萬年+8507萬年=908998萬年
祖國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不包括福建省的金門、馬祖等島嶼)和現役軍人的人口共126583萬人。
2000年全國人均受教育年限為:
908998萬年÷126583萬人=7.18年
以上,可以看出,滿打滿算,全國2000年人均受教育年限接近8年。
人均受教育年限低的原因是接受高中以上教育的人口比重低。要使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有要在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大力發展高中以上教育。

❺ 請問哪裡有1990-2004年的農村人口年齡構成和平均受教育年限的數據

中國統計年鑒中可以查到

❻ 當前,我國農村中農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 出自哪裡

我國城鄉抄「二元結構」反映在教育襲上,其突出表現是:城市義務教育由國家財政負擔,而農村義務教育則由農民自己支撐。目前,城市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已達13
年,而農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還不足7 年,相差足足近一倍。
在全國范圍,東西中小學教師學歷總體平均相差三十個百分點左右,2006
年全國小學具有專科以上學歷教師,農村佔47.49%,比城市低31 個百分點;全國初中具有本科以上學歷的教師,在農村是24.34%,比城市低約38
個百分點。農村教師隊伍整體存在著年齡偏大、知識結構老化、知識面窄的問題。

在年齡結構上,農村小學年輕教師偏少。2006 年全國共有49.9
萬代課人員,主要集中在農村小學,其中,75.9%分布在中西部農村小學。農村小學教師工作生活的環境相對於城市小學來說非常差,條件也相當困難,老教師不斷退休,新教師不願意到條件艱苦的農村小學任教,造成農村小學教師緊缺。

低學歷人口的比例農村遠遠高於城市,高學歷人口的比例則是城市明顯高於農村。在城市,高中、中專、大專、本科、研究生學歷人口的比例分別是農村的3.5倍、16.5倍、55.5倍、281.55倍、323倍。

❼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農村和城市的人均受教育年限分別是多少

統計數據裡面是6歲以上的受教育調查,15歲以上只統計了文盲人口,大坑

❽ 農村人均受教育年限在哪個統計年鑒里可以找到

建議查一下中國教育年鑒或中國農村統計年鑒,這些年鑒在夏澤網有,pdf版本和excel版本都有的,很方便。

閱讀全文

與2007年我國農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二手途達轉讓 瀏覽:518
馬鞍山市花湖 瀏覽:480
永樂票務投訴 瀏覽:951
龍游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台 瀏覽:186
興國工商局投訴電話 瀏覽:131
開封計程車投訴電話是多少 瀏覽:101
甘肅省基礎資源公共服務平台 瀏覽:612
馬鞍山父子身份 瀏覽:192
觀通杭州知識產權 瀏覽:10
認繳資本期限 瀏覽:855
黑龍江企業培訓師證書查詢 瀏覽:16
投資被騙報案有期限嗎 瀏覽:199
江蘇哲力知識產權招聘 瀏覽:186
溫州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 瀏覽:54
英樹創造101投票 瀏覽:596
農業銀行卡有效期怎麼看 瀏覽:194
中威客車侵權 瀏覽:831
佛山市聯信知識產權服務有限公司 瀏覽:368
相鄰權糾紛民事起訴狀 瀏覽:526
兵團心理咨詢師證書查詢 瀏覽: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