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專利知識 > 不符合獨立交易原則調整年限

不符合獨立交易原則調整年限

發布時間:2021-05-12 14:51:24

1. 對於企業與其關聯方之間的業務往來的所得,在納稅時一定要作特別調整嗎

咨詢熱線ZI XUN RE XIAN

您好,我公司和華夏公司同屬於浩大集團,為浩大集團的下屬公司。今年,我公司與華夏公司有一部分業務往來。請問,我公司與華夏公司之間的業務往來的所得,在納稅時一定要作特別調整嗎?

專業解答

我國《企業所得稅法》第四十一條第一款規定:「企業與其關聯方之間的業務往來,不符合獨立交易原則而減少企業或者其關聯方應納稅收入或者所得額的,稅務機關有權按照合理方法調整。」其中,這里的關聯方,是指與企業有下列關聯關系之一的企業、其他組織或者個人:(1)在資金、經營、購銷等方面存在直接或者間接的控制關系;(2)直接或者間接地同為第三者控制;(3)在利益上具有相關聯的其他關系。您的公司和華夏公司同屬於浩大集團,為浩大集團的下屬公司,屬於直接或者間接地同為第三者控制,即華夏公司為您公司的關聯方。與關聯方的業務往來中,如果存在不符合獨立交易原則而減少企業或者其關聯方應納稅收入或者所得額的,在納稅的時候就會作出納稅調整。獨立交易原則,是指沒有關聯關系的交易各方,按照公平成交價格和營業常規進行業務往來遵循的原則。不按此原則行事,就有可能面臨納稅調整。

2. 關聯方交易評價銷售貨物的稅務影響

應該沒問題,原價轉讓不構成稅務調整問題,下面為你提供下此關聯方交易的資料:一、關聯方定義 《企業會計准則》規定,一方控制、共同控制另一方或對另一方施加重大影響,以及兩方或兩方以上同受一方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響的,構成關聯方。控制,是指有權決定一個企業的財務和經營政策,並能據以從該企業的經營活動中獲取利益。共同控制,是指按照合同約定對某項經濟活動所共有的控制,僅在與該項經濟活動相關的重要財務和經營決策需要分享控制權的投資方一致同意時存在。重大影響,是指對一個企業的財務和經營政策有參與決策的權力,但並不能夠控制或者與其他方一起共同控制這些政策的制定。 下列各方構成企業的關聯方:該企業的母公司,該企業的子公司,與該企業受同一母公司控制的其他企業,對該企業實施共同控制的投資方,對該企業施加重大影響的投資方,該企業的合營企業,該企業的聯營企業,該企業的主要投資者個人及與其關系密切的家庭成員,該企業或其母公司的關鍵管理人員及與其關系密切的家庭成員,該企業主要投資者個人、關鍵管理人員或與其關系密切的家庭成員控制、共同控制或施加重大影響的其他企業。 僅與企業存在下列關系的各方,不構成企業的關聯方:與該企業發生日常往來的資金提供者、公用事業部門、政府部門和機構,與該企業發生大量交易而存在經濟依存關系的單個客戶、供應商、特許商、經銷商或代理商,與該企業共同控制合營企業的合營者。另外,僅僅同受國家控制而不存在其他關聯方關系的企業,不構成關聯方。 《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一百零九條規定,《企業所得稅法》第四十一條所稱關聯方,是指與企業有下列關聯關系之一的企業、其他組織或者個人:在資金、經營、購銷等方面存在直接或者間接的控制關系,直接或者間接地同為第三者控制,在利益上具有相關聯的其他關系。 《企業所得稅法》對關聯方的定義,比會計准則定義的更為寬泛。稅法定義關聯方是為了防止企業與關聯方利用關聯交易進行避稅,所以要將關聯方界定得較為寬泛一些,以利於對企業的避稅行為進行特別納稅調整,針對的是實質的關聯關系;會計准則是為了規范關聯方及其交易的信息披露,應有明確的適用范圍,所以列舉的關聯方較為具體。 二、關聯方交易定義 《企業會計准則》規定,關聯方交易,是指關聯方之間轉移資源、勞務或義務的行為,而不論是否收取價款。關聯方交易的類型通常包括下列各項:購買或銷售商品,購買或銷售商品以外的其他資產,提供或接受勞務,擔保,提供資金(貸款或股權投資),租賃,代理,研究與開發項目的轉移,許可協議,代表企業或由企業代表另一方進行債務結算,關鍵管理人員薪酬。 《企業所得稅法》第四十一條規定,企業與其關聯方之間的業務往來,不符合獨立交易原則而減少企業或者其關聯方應納稅收入或者所得額的,稅務機關有權按照合理方法調整。企業與其關聯方共同開發、受讓無形資產,或者共同提供、接受勞務發生的成本,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應當按照獨立交易原則進行分攤。《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一百一十條規定,《企業所得稅法》第四十一條所稱獨立交易原則,是指沒有關聯關系的交易各方,按照公平成交價格和營業常規進行業務往來遵循的原則。 稅法把關聯方交易的概念,擴大為關聯方業務往來。稅法關注的是關聯方之間是否通過業務往來,進行轉讓定價等方式避稅。如果存在避稅行為的話,需要進行特別納稅調整。不是說所有的企業與其關聯方之間的業務往來,都不符合獨立交易原則,需要進行納稅調整,而是說如果同時滿足兩個條件的關聯方業務往來,就要進行特別納稅調整:一是不符合獨立交易原則;二是造成了稅收後果,即減少企業或者其關聯方應納稅收入或者所得額的。在實踐中,不符合獨立交易原則通常所帶來的直接稅收後果就是減少企業或者其關聯方應納稅收入或者所得額,就有可能形成避稅,所以就適用特別納稅調整的有關規定。 三、關聯方交易的會計處理 關聯方的會計處理,主要是披露相關信息。企業無論是否發生關聯方交易,均應當在附註中披露與母公司和子公司有關的下列信息:母公司和子公司的名稱,母公司不是該企業最終控制方的,還應當披露最終控制方名稱;母公司和最終控制方均不對外提供財務報表的,還應當披露母公司之上與其最相近的對外提供財務報表的母公司名稱;母公司和子公司的業務性質、注冊地、注冊資本(或實收資本、股本)及其變化;母公司對該企業或者該企業對子公司的持股比例和表決權比例。 企業與關聯方發生關聯方交易的,應當在附註中披露該關聯方關系的性質、交易類型及交易要素。交易要素至少應當包括:交易的金額;未結算項目的金額、條款和條件,以及有關提供或取得擔保的信息;未結算應收項目的壞賬准備金額;定價政策。 關聯方交易應當分別以關聯方以及交易類型予以披露。類型相似的關聯方交易,在不影響財務報表閱讀者正確理解關聯方交易對財務報表影響的情況下,可以合並披露。企業只有在提供確鑿證據的情況下,才能披露關聯方交易是公平交易。 四、轉讓定價納稅調整 轉讓定價納稅調整是一種關聯方業務往來的稅務處理方法。企業與其關聯方之間的業務往來,不符合獨立交易原則而減少企業或者其關聯方應納稅收入或者所得額的,稅務機關有權按照合理方法調整。根據《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一百一十一條規定,《企業所得稅法》第四十一條所稱合理方法,包括:1.可比非受控價格法,是指按照沒有關聯關系的交易各方進行相同或者類似業務往來的價格進行定價的方法;2.再銷售價格法,是指按照從關聯方購進商品再銷售給沒有關聯關系的交易方的價格,減除相同或者類似業務的銷售毛利進行定價的方法;3.成本加成法,是指按照成本加合理的費用和利潤進行定價的方法;4.交易凈利潤法,是指按照沒有關聯關系的交易各方進行相同或者類似業務往來取得的凈利潤水平確定利潤的方法;5.利潤分割法,是指將企業與其關聯方的合並利潤或者虧損在各方之間採用合理標准進行分配的方法;6.其他符合獨立交易原則的方法。 關聯方交易在會計處理上只要求進行披露,不要求進行價格調整。關聯方業務往來在稅務處理上,企業應按照稅法要求計算收入總額或應納稅所得額,進行特別納稅調整,並按此繳納企業所得稅;由此造成的所得稅費用的差異,按照規定進行會計處理。 一、成本分攤協議 成本分攤協議是企業與其關聯方就其共同開發、受讓無形資產,或者共同提供、接受勞務發生的成本分攤簽訂的一種契約性協議。企業與其關聯方共同開發、受讓無形資產,或者共同提供、接受勞務時,應預先在各參與方之間達成協議安排,採用合理方法分攤上述活動發生的成本,即必須遵循獨立交易原則,按照假設沒有關聯關系的企業之間共同開發、受讓無形資產,或者共同提供、接受勞務所能接受的協議分配方法分攤上述活動發生的成本。稅法允許關聯企業間採取簽訂契約性協議等方式,對上訴活動按照受益原則對發生的成本合理分攤,在有利於企業與其關聯方的一些研發、勞動活動上達到效益最大化。 《企業所得稅法》第四十一條第二款規定,企業與其關聯方共同開發、受讓無形資產,或者共同提供、接受勞務發生的成本,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應當按照獨立交易原則進行分攤。《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一百一十二條規定,企業可以依照《企業所得稅法》第四十一條第二款的規定,按照獨立交易原則與其關聯方分攤共同發生的成本,達成成本分攤協議。企業與其關聯方分攤成本時,應當按照成本與預期收益相配比的原則進行分攤,並在稅務機關規定的期限內,按照稅務機關的要求報送有關資料。企業與其關聯方分攤成本時違反本條第一款、第二款規定的,其自行分攤的成本不得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 在稅務處理上,企業與其關聯方共同開發、受讓無形資產,或者共同提供、接受勞務發生的成本進行的分攤,如果不符合獨立交易原則,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應進行納稅調整,按照稅法規定納稅。由此產生的會計處理與稅務處理的差異,在會計處理上按照所得稅會計准則要求處理。 二、預約定價安排 預約定價安排是指企業與其關聯方之間在有形財產的購銷和使用、無形財產的轉讓和使用、提供勞務、融通資金等業務往來中,申請預先約定符合獨立交易原則的轉讓價格和計算方法,是稅務機關和納稅人就其關聯交易的價格和利潤的確定方法、原則預先約定所達成的協議。根據《企業所得稅法》第四十二條規定,企業可以向稅務機關提出與其關聯方之間業務往來的定價原則和計算方法,稅務機關與企業協商、確認後,達成預約定價安排。根據《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一百一十三條規定,《企業所得稅法》第四十二條所稱預約定價安排,是指企業就其未來年度關聯交易的定價原則和計算方法,向稅務機關提出申請,與稅務機關按照獨立交易原則協商、確認後達成的協議。 傳統的轉讓定價調查是一種事後審計制度,一般是對過去3年~5年,甚至10年以前交易的重新調查審計。從實踐情況看,事後調整模式給納稅人和稅務機關都帶來了管理上的沉重負擔和結果的不確定性。為了避免事後調整存在的問題,轉讓定價領域發展了一項新的程序制度,即預約定價安排,該制度把對納稅人關聯交易的事後審計變成事先審計,目的是要取代傳統的當事人程序法以解決潛在的轉讓定價爭議。這一制度從誕生之日起就受到了納稅人和各國稅務機關的普遍歡迎,因而很快在國際上推廣開來。 預約定價協議實行的是自覺、自願的機制。在根據納稅人的主動申請提出簽訂預約定價協議的過程中,稅務管理部門將分析納稅人建議採用的方法,研究納稅人提出的能表明它進行的是一系列公平定價的所有資料以及所有其他相關信息,並依此對納稅人提出的定價原則和計算方法進行審計分析和評估,並向納稅人或稅務代理提出咨詢,要求補充有關資料,形成審計評估報告。一旦決定採用預約定價的形式,稅企之間達成協議,納稅人將得到稅務管理部門的批准,納稅人遵循事先約定的方法以及遵守預約定價協議的條款和條件,稅務機關一般不會對其預約定價協議中的轉讓定價交易進行稅收調整。但在特殊情況下也可能進行納稅調整。 三、關聯方業務往來申報 在會計處理上,要求企業披露關聯方交易信息。在稅務處理上,根據《企業所得稅法》第四十三條規定,企業向稅務機關報送年度企業所得稅納稅申報表時,應當就其與關聯方之間的業務往來,附送年度關聯業務往來報告表。稅務機關在進行關聯業務調查時,企業及其關聯方,以及與關聯業務調查有關的其他企業,應當按照規定提供相關資料。第四十四條則規定,企業不提供與其關聯方之間業務往來資料,或者提供虛假、不完整資料,未能真實反映其關聯業務往來情況的,稅務機關可以核定其應納稅所得額。 根據《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一百一十四條規定,《企業所得稅法》第四十三條所稱相關資料,包括:(一)與關聯業務往來有關的價格、費用的制定標准、計算方法和說明等同期資料;(二)關聯業務往來所涉及的財產、財產使用權、勞務等的再銷售(轉讓)價格或者最終銷售(轉讓)價格的相關資料;(三)與關聯業務調查有關的其他企業應當提供的與被調查企業可比的產品價格、定價方式以及利潤水平等資料;(四)其他與關聯業務往來有關的資料。《企業所得稅法》第四十三條所稱與關聯業務調查有關的其他企業,是指與被調查企業在生產經營內容和方式上相類似的企業。 根據《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一百一十五條規定,稅務機關依照《企業所得稅法》第四十四條的規定核定企業的應納稅所得額時,可以採用下列方法:(一)參照同類或者類似企業的利潤率水平核定;(二)按照企業成本加合理的費用和利潤的方法核定;(三)按照關聯企業集團整體利潤的合理比例核定;(四)按照其他合理方法核定。企業對稅務機關按照前款規定的方法核定的應納稅所得額有異議的,應當提供相關證據,經稅務機關認定後,調整核定的應納稅所得額。 四、受控外國企業 如果企業的關聯方設立在國際避稅地或低稅率的國家和地區,其會計處理的利潤分配並非由於合理的經營需要,而對利潤不作分配或者減少分配的,將按照稅法規定適用「受控外國企業規則」,在稅務處理上進行特別納稅調整。企業會計處理不合理分配利潤的目的,是通過在低稅率國家或避稅地建立受控外國企業,利用各種不合理商業安排將利潤轉移到受控外國企業,把利潤保留在外國公司或少量分配,逃避在國內的納稅義務。構成控制關系的外國(地區)企業,一般不從事實質性經營活動,主要是以減少或規避中國稅收為主要目的。 根據《企業所得稅法》第四十五條規定,由居民企業,或者居民企業和中國居民(居民個人)控制的設立在實際稅負明顯低於本法第四條第一款規定稅率水平的國家(地區)的企業,並非由於合理的經營需要而對利潤不作分配或者減少分配的,上述利潤中應歸屬於該居民企業的部分,應當計入該居民企業當期的收入。 根據《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一百一十六條規定,《企業所得稅法》第四十五條所稱中國居民,是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的規定,就其從中國境內、境外取得的所得在中國繳納個人所得稅的個人。第一百一十七條規定,《企業所得稅法》第四十五條所稱的控制,包括:(一)居民企業或者中國居民直接或者間接單一持有外國企業10%以上有表決權股份,且由其共同持有該外國企業50%以上股份;(二)居民企業,或者居民企業和中國居民持股比例沒有達到第(一)項規定的標准,但在股份、資金、經營、購銷等方面對該外國企業構成實質控制。第一百一十八條規定,《企業所得稅法》第四十五條所稱實際稅負明顯低於第四條第一款規定稅率水平,是指低於規定稅率的50%。 一、資本弱化的納稅調整 所謂資本弱化,是指企業為了達到避稅或節稅目的,在企業融資方式的選擇上,降低從其關聯方接受的權益性投資的比重,提高債權性投資的比重,以債權性資本替代權益性資本進行融資,權益性資本相對弱化的現象。根據經濟合作組織解釋,企業權益性資本與債務性資本的比例應為1∶1,當權益性資本小於債務性資本時,即為資本弱化。 資本弱化在稅收上的主要結果是增加利息的稅前扣除,同時減少股息的所得稅。根據企業所得稅的一般原理,權益性資本以股息形式獲得報酬,在企業利潤分配前,要先按照應納稅所得額繳納企業所得稅。而債務性資本的利息,卻可以列為財務費用,從應納稅所得額中扣除。債務性資本是沒有稅收負擔的,權益性資本則要繳納所得稅。因此,企業的投資者往往利用盡量減少股權投資,通過高負債、低投資,使資本弱化,增加利息支出,減少應稅所得,讓企業盡量利用債務性資本來進行稅收籌劃,以達到避稅或節稅目的。 在稅務處理上,針對資本弱化的特別納稅調整措施,稱為資本弱化稅制。根據《企業所得稅法》第四十六條規定,企業從其關聯方接受的債權性投資與權益性投資的比例超過規定標准而發生的利息支出,不得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在會計處理上,企業從關聯方的借款費用,是作為利息支出計入損益的,這與稅務處理形成差異,應按照稅法規定進行納稅調整。 企業間接從關聯方獲得的債權性投資,包括:(一)關聯方通過無關聯第三方提供的債權性投資。(二)無關聯第三方提供的、由關聯方擔保且負有連帶責任的債權性投資。(三)其他間接從關聯方獲得的具有負債實質的債權性投資。《企業所得稅法》第四十六條所稱權益性投資,是指企業接受的不需要償還本金和支付利息,投資人對企業凈資產擁有所有權的投資。《企業所得稅法》第四十六條所稱標准,由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另行規定。 根據《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於企業關聯方利息支出稅前扣除標准有關稅收政策問題的通知》(財稅〔2008〕121號)規定:(一)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企業實際支付給關聯方的利息支出,不超過以下規定比例和稅法及其實施條例有關規定計算的部分,准予扣除,超過的部分不得在發生當期和以後年度扣除。企業實際支付給關聯方的利息支出,除符合本通知第二條規定外,其接受關聯方債權性投資與其權益性投資比例為:金融企業為5∶1,其他企業為2∶1。(二)企業如果能夠按照稅法及其實施條例的有關規定提供相關資料,並證明相關交易活動符合獨立交易原則的,或者該企業的實際稅負不高於境內關聯方的,其實際支付給境內關聯方的利息支出,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准予扣除。(三)企業同時從事金融業務和非金融業務,其實際支付給關聯方的利息支出,應按照合理方法分開計算。沒有按照合理方法分開計算的,一律按本通知第(一)條有關其他企業的比例計算準予稅前扣除的利息支出。(四)企業自關聯方取得的不符合規定的利息收入,應按照有關規定繳納企業所得稅。 二、一般反避稅條款 所謂一般反避稅條款,是針對轉讓定價、受控外國公司、資本弱化等特別反避稅條款而言,稅法還規定能夠普遍適用於所有避稅手段和方法的反避稅措施,以彌補各種已列舉特別反避稅條款的不足的一般性條款。根據《企業所得稅法》第四十七條規定,企業實施其他不具有合理商業目的的安排,而減少其應納稅收入或者所得額的,稅務機關有權按照合理方法調整。這就是稅法規定的一般反避稅條款。在稅務處理上,運用一般反避稅條款進行特別納稅調整,會造成會計處理與稅務處理的差異。 從理論上講,一般反避稅條款能夠應對所有的避稅行為。因為最為嚴密的稅法體系也無法列舉窮盡所有可能的避稅手段,這就給進行稅收籌劃的人提供了進行避稅的可能。對企業主要目的是為了獲取稅收利益而並非出於正常的商業目的的安排,如果不進行納稅調整,勢必造成對其他企業的不公平,破壞公平市場環境。納稅人避稅的手段多種多樣,除了現在已知的避稅方式以外,還有更多的可能出現的未知形式,如果不設置一般反避稅條款,對上述避稅行為沒有遏制的法律依據,會造成國家稅收收入的大量流失。一般反避稅條款主要用以彌補特別反避稅條款的不足,有利於增強稅法的威懾力。 在一般反避稅條款中,「不具有合理商業目的的安排」的判定是至關重要的,判定的主體是主管稅務機關。根據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一百二十條規定,《企業所得稅法》第四十七條所稱不具有合理商業目的,是指以減少、免除或者推遲繳納稅款為主要目的。「不具有合理商業目的的安排」是指違背立法意圖,且主要目的在於獲得包括減少、免除、推遲繳納稅款或稅法規定的其他支付款項,或者增加返還、退稅收入或稅法規定的其他收入款項等稅收利益的人為規劃的一個或一系列行動或交易,包括任何明確或者隱含的、實際執行或者意圖執行的合同、協議、計劃、諒解、承諾或保證等以及根據它們而付諸實施的所有行動和交易。 三、加收利息 如果對避稅行為僅僅是重新調整其利潤,計算其應納稅所得額征稅,企業避稅的成本幾乎為零,這使得納稅人避稅不承擔任何風險,即使被稅務機關調整且調整到位,企業至少無息佔用了國家稅款。避稅行為與偷逃稅行為所採取的手段盡管不同,但兩者的主觀意圖和造成的稅收後果卻是相同的,即主觀上都是想盡量少繳稅款,後果上造成國家稅收的流失。因此和偷稅一樣,避稅也應當承擔一定的法律責任,當然是偷逃稅行為的法律制裁更重。 《企業所得稅法》第四十八條規定,稅務機關按照本章規定作出納稅調整,需要補征稅款的,應當補征稅款,按照國務院規定加收利息。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一百二十一條規定,稅務機關根據稅收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對企業作出特別納稅調整的,應當對補征的稅款,自稅款所屬納稅年度的次年6月1日起至補繳稅款之日止的期間,按日加收利息。前款規定加收的利息,不得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第一百二十二條規定,《企業所得稅法》第四十八條所稱利息,應當按照稅款所屬納稅年度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與補稅期間同期的人民幣貸款基準利率加5個百分點計算。企業依照《企業所得稅法》第四十三條和本條例的規定提供有關資料的,可以只按前款規定的人民幣貸款基準利率計算利息。 四、特別納稅調整的追溯年限 關於特別納稅調整的追溯年限,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一百二十三條規定,企業與其關聯方之間的業務往來,不符合獨立交易原則,或者企業實施其他不具有合理商業目的安排的,稅務機關有權在該業務發生的納稅年度起10年內,進行納稅調整。也就是說,稅務機關按照規定作出的特別納稅調整,可以向以前年度追溯,但最長不超過10年。這不同於對偷稅、抗稅、騙稅的追溯年限規定,對因偷稅、抗稅、騙稅而造成未繳或少繳稅款的,稅務機關可以無限期地予以追征。

3. 稅務機關有權按照哪些「合理方法」調整企業繳納所得稅

咨詢熱線ZI XUN RE XIAN

您好,《企業所得稅法》第四十一條規定:「企業與其關聯方之間的業務往來,不符合獨立交易原則而減少企業或者其關聯方應納稅收入或者所得額的,稅務機關有權按照合理方法調整。」請問,這里所說的「合理方法」包括那些呢?

專業解答

按照我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一百一十一條的規定,您上面所講的法律條文中的「合理方法」包括以下幾種:(1)可比非受控價格法,是指按照沒有關聯關系的交易各方進行相同或者類似業務往來的價格進行定價的方法;(2)再銷售價格法,是指按照從關聯方購進商品再銷售給沒有關聯關系的交易方的價格,減除相同或者類似業務的銷售毛利進行定價的方法;(3)成本加成法,是指按照成本加合理的費用和利潤進行定價的方法;(4)交易凈利潤法,是指按照沒有關聯關系的交易各方進行相同或者類似業務往來取得的凈利潤水平確定利潤的方法;(5)利潤分割法,是指將企業與其關聯方的合並利潤或者虧損在各方之間採用合理標准進行分配的方法;(6)其他符合獨立交易原則的方法。

4. 如何證明關聯方借款符合獨立交易原則

一般情況下,對於收取利息且利率水平相當的,當然也就符合獨立企業之間的交易原則;如相互之間不計利息或利率水平較低的,應按照獨立企業之間借貸資金利率水平確認收入作納稅調整計算應納稅所得額。

《稅收征管法》第三十六條規定,企業或者外國企業在中國境內設立的從事生產、經營的機構、場所與其關聯企業之間的業務往來,應當按照獨立企業之間的業務往來收取或者支付價款、費用;

不按照獨立企業之間的業務往來收取或者支付價款、費用,而減少其應納稅的收入或者所得額的,稅務機關有權進行合理調整。

(4)不符合獨立交易原則調整年限擴展閱讀:

獨立交易原則

在市場上,彼此獨立的企業發生正常交易時,是按市場競爭形成的價格進行的。這個價格是自然合理的。

盡管在市場競爭中,由於交易雙方的經濟力量不同,會影響到交易價格,出現交易的不公平現象,但一般認為這是市場作用的正常現象,市場競爭會自發地對不公平現象進行調節的。

如果把國際關聯企業之間的交易按照市場競爭形成的正常交易價格進行,關聯企業間的收人和費用就是合理的。正常交易原則與市場經濟和市場競爭的理論是一致的。

正常交易原則早在1963年由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在其《關於所得和資本雙重征稅的協定草案》里提出,隨後在 1977年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範本和1979年的聯合國範本中加以發展和明確,目前已被世界大多數國家接受和採納,成為稅務當局處理國際關聯企業間收人和費用分配的指導原則。

正常交易原則把市場競爭價格作為解決國際收人和費用分配的依據,其優點是因其分配依據的客觀性,可達到最大程度的公平;理論根據比較充足,有說服力,且切實可行。

其不足之處是有時市場競爭價格難以找到;工作量大,執行中困難多,跨國關聯企業為數眾多,其內部交易頻繁。交易額相當巨大,而正常交易原則要求逐筆審核每項交易價格,工作量大,且增加具體執行中的困難。

5. 新企業所得稅法規定,企業與其關聯方之間的業務往來,不符合獨立交易原則,或者企業

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規定:
第一百二十三條企業與其關聯方之間的業務往來,不符合獨立交易原則,或者企業實施其他不具有合理商業目的安排的,稅務機關有權在該業務發生的納稅年度起10年內,進行納稅調整。

6. 稅法要求關聯企業按照下列原則進行定價,否則有權進行納稅調整

答:A.獨立交易原則
解析:在新稅法中的第四十一條規定:企業與其關聯方之間的業務往來,不符合獨立交易原則而減少企業或者其關聯方應納稅收入或者所得額的,稅務機關有權按照合理方法調整。企業與其關聯方共同開發、受讓無形資產,或者共同提供、接受勞務發生的成本,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應當按照獨立交易原則進行分攤。新稅法確立了關聯企業間的獨立交易原則。同時企業也可以向稅務機關提出與其關聯方之間業務往來的定價原則和計算方法,稅務機關與企業協商、確認後,達成預約定價安排。
第四十三條和第四十四條同時還規定企業向稅務機關報送年度企業所得稅納稅申報表時,應當就其與關聯方之間的業務往來,附送年度關聯業務往來報告表。稅務機關在進行關聯業務調查時,企業及其關聯方,以及與關聯業務調查有關的其他企業,應當按照規定提供相關資料。如果企業不提供與其關聯方之間業務往來資料,或者提供虛假、不完整資料,未能真實反映其關聯業務往來情況的,稅務機關有權依法核定其應納稅所得額。

7. 轉讓定價調查後,對不符合獨立交易原則的企業進行征稅的話,計稅額如何確定

根據轉讓定價結論中的測試方法對跟蹤期進行測試,如低於測試指標可要其補稅

8. 不符合獨立交易原則的調整納稅年限

《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實施細則》
第五十六條 納稅人與其關聯企業未按照獨立企業之間的業務往來支付價款、費用的,稅務機關自該業務往來發生的納稅年度起3年內進行調整;有特殊情況的,可以自該業務往來發生的納稅年度起10年內進行調整。

國稅發[2003]47號第十二條規定:關於關聯企業間業務往來的追溯調整期限問題
實施細則第五十六條規定:「有特殊情況的,可以自該業務往來發生的納稅年度起10年內進行調整」。該條所稱「特殊情況」是指納稅人有下列情形之一:
(一)納稅人在以前年度與其關聯企業間的業務往來累計達到或超過10萬元人民幣的;
(二)經稅務機關案頭審計分析,納稅人在以前年度與其關聯企業間的業務往來,預計需調增其應納稅收入或所得額達到或超過50萬元人民幣的;
(三)納稅人在以前年度與設在避稅地的關聯企業有業務往來的;
(四)納稅人在以前年度未按規定進行關聯企業間業務往來年度申報,或者經稅務機關審查核實,關聯企業間業務往來年度申報內容不實,以及不履行提供有關價格、費用標准等資料義務的。

9. 個人與關聯方業務往來不符合獨立交易原則而進行的納稅調整,涉及應補個人所得稅時要加收滯納金嗎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第八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稅務機關有權按照合理方法進行納稅調整:
(一)個人與其關聯方之間的業務往來不符合獨立交易原則而減少本人或者其關聯方應納稅額,且無正當理由;
(二)居民個人控制的,或者居民個人和居民企業共同控制的設立在實際稅負明顯偏低的國家(地區)的企業,無合理經營需要,對應當歸屬於居民個人的利潤不作分配或者減少分配;
(三)個人實施其他不具有合理商業目的的安排而獲取不當稅收利益。
稅務機關依照前款規定作出納稅調整,需要補征稅款的,應當補征稅款,並依法加收利息。」
又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國令第707號)第二十三條規定:「個人所得稅法第八條第二款規定的利息,應當按照稅款所屬納稅申報期最後一日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與補稅期間同期的人民幣貸款基準利率計算,自稅款納稅申報期滿次日起至補繳稅款期限屆滿之日止按日加收。納稅人在補繳稅款期限屆滿前補繳稅款的,利息加收至補繳稅款之日。」
因此,個人所得稅納稅調整後需要補繳個人所得稅,應當加收利息,不加收滯納金。但對納稅人在稅務機關規定的期限屆滿後補繳稅款的,自屆滿後繳納稅款的,在屆滿之後期間仍然加收滯納金。

10. 稅務機關對關聯交易有權進行納稅調整的期限是多少

企業與其關聯方之間的業務往來,不符合獨立交易原則,或企業實施其他不合理商業目的安排,稅務機關有權在該業務發生的納稅年度起10年內,進行納稅調整。

閱讀全文

與不符合獨立交易原則調整年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二手途達轉讓 瀏覽:518
馬鞍山市花湖 瀏覽:480
永樂票務投訴 瀏覽:951
龍游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台 瀏覽:186
興國工商局投訴電話 瀏覽:131
開封計程車投訴電話是多少 瀏覽:101
甘肅省基礎資源公共服務平台 瀏覽:612
馬鞍山父子身份 瀏覽:192
觀通杭州知識產權 瀏覽:10
認繳資本期限 瀏覽:855
黑龍江企業培訓師證書查詢 瀏覽:16
投資被騙報案有期限嗎 瀏覽:199
江蘇哲力知識產權招聘 瀏覽:186
溫州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 瀏覽:54
英樹創造101投票 瀏覽:596
農業銀行卡有效期怎麼看 瀏覽:194
中威客車侵權 瀏覽:831
佛山市聯信知識產權服務有限公司 瀏覽:368
相鄰權糾紛民事起訴狀 瀏覽:526
兵團心理咨詢師證書查詢 瀏覽: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