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行政許可辦理時限規定有何規定及其期限怎樣計算
行政許可辦理時限規定以及期限計算方法如下,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 》規定
第四十二條、除可以當場作出行政許可決定的外,行政機關應當自受理行政許可申請之日起二十日內作出行政許可決定。二十日內不能作出決定的,經本行政機關負責人批准,可以延長十日,並應當將延長期限的理由告知申請人。但是,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依照本法第二十六條的規定,行政許可採取統一辦理或者聯合辦理、集中辦理的,辦理的時間不得超過四十五日;四十五日內不能辦結的,經本級人民政府負責人批准,可以延長十五日,並應當將延長期限的理由告知申請人。
第四十三條、依法應當先經下級行政機關審查後報上級行政機關決定的行政許可,下級行政機關應當自其受理行政許可申請之日起二十日內審查完畢。但是,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第四十四條、行政機關作出准予行政許可的決定,應當自作出決定之日起十日內向申請人頒發、送達行政許可證件,或者加貼標簽、加蓋檢驗、檢測、檢疫印章。
第四十五條、行政機關作出行政許可決定,依法需要聽證、招標、拍賣、檢驗、檢測、檢疫、鑒定和專家評審的,所需時間不計算在本節規定的期限內。行政機關應當將所需時間書面告知申請人。
(1)時限和期限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 》中的相關規定
第十一條、設定行政許可,應當遵循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律,有利於發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積極性、主動性,維護公共利益和社會秩序,促進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協調發展。
第十二條 下列事項可以設定行政許可:
1、直接涉及國家安全、公共安全、經濟宏觀調控、生態環境保護以及直接關系人身健康、生命財產安全等特定活動,需要按照法定條件予以批準的事項;
2、有限自然資源開發利用、公共資源配置以及直接關系公共利益的特定行業的市場准入等,需要賦予特定權利的事項;
3、提供公眾服務並且直接關系公共利益的職業、行業,需要確定具備特殊信譽、特殊條件或者特殊技能等資格、資質的事項;
4、直接關系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財產安全的重要設備、設施、產品、物品,需要按照技術標准、技術規范,通過檢驗、檢測、檢疫等方式進行審定的事項;
5、企業或者其他組織的設立等,需要確定主體資格的事項;
6、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可以設定行政許可的其他事項。
第十三條、本法第十二條所列事項,通過下列方式能夠予以規范的,可以不設行政許可:
1、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能夠自主決定的;
2、市場競爭機制能夠有效調節的;
3、行業組織或者中介機構能夠自律管理的;
4、行政機關採用事後監督等其他行政管理方式能夠解決的。
第十四條 本法第十二條所列事項,法律可以設定行政許可。尚未制定法律的,行政法規可以設定行政許可。必要時,國務院可以採用發布決定的方式設定行政許可。實施後,除臨時性行政許可事項外,國務院應當及時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或者自行制定行政法規。
Ⅱ 期限與年限有什麼區別
期限與年限是有區別的。
年限是指規定的或作為一般標準的年數,某物適於使用或有專效地完成其屬職能的時間。多指約定時間或產品的使用時間。超過設定的年限即不在受約保證約束或質量不受保障的意思。
期限,法律規定或者當事人約定的一定時間。期限由事實構成,並以將來確定要發生的事實為內容。構成期限的事實,亦稱為期限。
依《民法通則》規定的精神,期限分為法定、指定和約定三種。比如,合同約定借款於1988年10月30日返還,則債權人的請求權在該年的10月30日以前不發生效力,而到了10月30日,債權人的請求權和債務人的還款義務均於此確定之日同時發生效力。期限通常可以附加於法律行為,稱為附期限的法律行為。
Ⅲ 時限和年限的區別
工作年限
顧名思義,勞動者在用人單位參加工作的時間,稱為工作年限回。
繳費年限
繳費年限既包含勞答動者在用人單位工作期間由用人單位和個人共同繳納養老保險費的年限(其中,職工養老保險實行個人繳費制度前,職工的連續工齡可視同繳費年限),也包含勞動者靈活就業期間由個人繳納養老保險費的年限。
Ⅳ 時限是什麼意思
時限的意思:完成某項工作的期限:~緊迫。以三天為~完成這項任務。
拼音:[ shí xiàn ]
引證解釋:薛用弱 《集異記補編·李清》:「會當至此,但時限未耳。」
筆畫:
時限近義詞:
一、限期[ xiàn qī ]
指定日期,不許超過:~歸還。~報到。
指定的不許超過的日期:~已滿。三天的~。
」 鄭觀應 《盛世危言·紡織》:「況換約之限期以十年,屆期毅然行之,必有成效。」
二、期限[ qī xiàn ]
限定的一段時間,也指所限時間的最後界限:~很短。~三個月。限你五天~。~快到了。
」 魯迅 《且介亭雜文·憶韋素園君》:「這明明是他送給我的一個紀念品,莫非他已經自覺了生命的期限了么?」
Ⅳ 法律條文中的時間及期限如何計算
1、期間以時計算的,開始的時不計算在內,而應從下一個小時算起。比如根據民事訴訟法規定,人民法院接受當事人訴訟保全申請後,對情況緊急的,必須在48小時內作出裁定。在計算期間時,接受當事人申請的那一個小時不計算在48小時之內,即如果提出申請是在8點,應從9點開始期間的計算。
2、期間以日計算的,開始的日不計算在內,應從第二日開始算起。比如根據民事訴訟法,對判決提起上訴的期間為15日,那麼宣判的當天或者判決書送達的當天不計算在15日內,即如果5月10日送達判決書,應當從11日開始期間的計算,5月25日上訴期間屆滿。
期限,法律規定或者當事人約定的一定時間。期限由事實構成,並以將來確定要發生的事實為內容。構成期限的事實,亦稱為期限。依《民法通則》規定的精神,期限分為法定、指定和約定三種。
民法中的期限是指法律關系發生、變更和消滅的時間,分為期間和日期。期間是指從某一特定的時間到另一特定的點所經過的時間。它是某一特定的時間段,如1995年5月1日到1996年5月1日即是一個期間。期日,是指不可分割的一定時間。它是時間的某以特定的點,如1996年10月1日即是一個星期日。期間是時間某一動態的階段,即期日與期日之間的間隔時間;期日則是時間的某一靜態的點。
Ⅵ 期限是什麼意思
意思:
1、限定的一段時間。
引用:王西彥《古屋》第三部五:「我們回以三個月為期限,讓我做答一次試驗。」
2、指時限的最後界線。
引證:唐·元稹《贈樂天》詩:「垂老相逢漸難別,白頭期限各無多。」
翻譯:垂暮老人相見再分別覺得十分的傷感,已經是上了年紀的人,所剩下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讀音:qī xiàn
例句:校長同意延長他的請假期限。
近義詞:
1、限期[ xiàn qī ] 指定的不許超過的日期。
引證:清·周亮工 《復何匡山書》:「限期既迫,恐難再滯。」
翻譯:定下來的日子就快要到了,恐怕很難再拖延。
例句:一切犯罪分子必須限期坦白自首,否則將受到嚴懲。
2、刻日[ kè rì ] 限定日期。刻,通「 克 」。
引證:元·馬致遠 《青衫淚》第一折:「將某左遷江州司馬,刻日走馬之任。」
翻譯:將某降職到江州司馬,在限定日期前就要去赴任了。
例句:今天我統率大軍十萬,刻日要掃清山寨,擒拿眾賊。
Ⅶ 時限什麼意思
基本解釋
[deadline] 完成某事所限定的時間;期限
超過時限,即應罰款
引證解釋
指限定的時間.
Ⅷ 統計調查時間與期限
調查時間調查時間是指調查資料的所屬時間。如果所要調查的是時期現象,就要明確規定登記從何時起到何時止的資料,若調查的是時點現象,要明確規定統一的標准調查時點。
調查期限調查期限是指從調查工作開始到結束的時間,一般是指進行調查登記工作的時間。
在某些專項調查中,它包括從調查方案設計到提交調查報告的整個工作時間。為了提高統計資料的時效性,在可能的情況下,調查期限盡可能縮短。規定調查期限的目的是使調查工作能及時開展、按時完成。
例如某管理局要求所屬企業在2007年1月10上報2006年產成品庫存資料,調查時間是標准時間2006年12月31日。調查期限是10天。
(8)時限和期限擴展閱讀:
統計調查亦稱「統計觀察」。有組織地搜集各種統計資料的工作。明確調查的目的,確定調查對象和調查表,規定調查時間和地點等,是統計資料整理和分析的前提。
按調查的組織方式,可分為定期統計報表和專門調查;按調查對象的范圍,可分為全面調查(對調查對象的全部單位進行登記)和非全面調查(包括重點調查、抽樣調查和典型調查);
按調查時間的連續性,可分為經常性調查和一次性調查;按取得調查資料的具體方式,可分為報告法、直接觀察法和采訪法等。
應根據調查對象特點制定調查方案,如實反映,確保統計資料准確、全面。
統計調查是根據調查的目的與要求,運用科學的調查方法,有計劃、有組織地搜集數據信息資料的統計工作過程。根據組織統計調查的機構不同,統計調查項目分為國家統計調查項目、部門統計調查項目、地方統計調查項目三類。
普查
定義:為特定目的而專門組織的一次性全面調查。 對統計總體的全部單位進行調查以搜集統計資料的工作。普查資料常被用來說明現象在一定時點上的全面情況。
如人口普查就是對全國人口一一進行調查登記,規定某個特定時點(某年某月某日某時)作為全國統一的統計時點,以反映有關人口的自然和社會的各類特徵。
意義:普查可以摸清一個國家的國情、國力,特別是可以了解與掌握人力、財力、物資資源狀況,為國家制定長遠規劃與政策提供可靠的依據。
因此它是一種全面調查,具有資料包括的范圍全面、詳盡、系統的優點;他是一次性的專門調查,因為普查的工作量大,耗資也多,時間周期較長,一般不宜經常舉行。
Ⅸ 時限什麼意思
基本解釋
[deadline] 完成某事所限定的時間;期限
超過時限,即應罰款
引證解釋
指限定的時間。
Ⅹ 舉證期限和舉證時限的區別
人民法院應當在送達案件受理通知書和應訴通知書的同時向當事人送達舉證通回知書。舉證通知書應答當載明舉證責任的分配原則與要求、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調查取證的情形、人民法院根據案件情況指定的舉證期限以及逾期提供證據的法律後果。
舉證期限可以由當事人協商一致,並經人民法院認可。
由人民法院指定舉證期限的,指定的期限不得少於三十日,自當事人收到案件受理通知書和應訴通知書的次日起計算。
當事人如何進行證據交換?
當事人應當在舉證期限內向人民法院提交證據材料,當事人在舉證期限內不提交的,視為放棄舉證權利。對於當事人逾期提交的證據材料,人民法院審理時不組織質證。但對方當事人同意質證的除外。當事人增加、變更訴訟請求或者提起反訴的,應當在舉證期限屆滿前提出。
當事人變更訴訟請求的,舉證期限可以改變嗎?
當事人變更訴訟請求的,人民法院應當重新指定舉證期限。
當事人可以申請延期舉證嗎?
當事人在舉證期限內提交證據材料確有困難的,應當在舉證期限內向人民法院申請延期舉證,經人民法院准許,可以適當延長舉證期限。當事人在延長的舉證期限內提交證據材料仍有困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