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刑法第87條關於追訴期的規定
按照這個犯罪情節的法定最高刑來確定的。如故意傷害罪中的重傷,法定量刑是三年以上十年以下。那就是滿10年不再追訴。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八十七條 追訴時效期限:
犯罪經過下列期限不再追訴:
(一)法定最高刑為不滿五年有期徒刑的,經過五年;
(二)法定最高刑為五年以上不滿十年有期徒刑的,經過十年;
(三)法定最高刑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經過十五年;
(四)法定最高刑為無期徒刑、死刑的,經過二十年。如果二十年以後認為必須追訴的,須報請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
刑事案件的追訴期怎麼計算:
根據不同情況,追訴期各不同。法定最高刑為不滿5年有期徒刑的,經過5年。最高刑為5年以上不滿10年有期徒刑的,經過10年。最高刑為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經過15年。最高刑為無期徒刑、死刑的,經過20年。
1、一般情況下追訴期限的起算時間是從犯罪之日起計算,即從犯罪行為完成或停止之日起計算。
2、犯罪行為處於連續狀態的,從犯罪行為終了之日起計算。就是說,犯罪分子連續實施同一罪名的犯罪(犯罪分子在一定時期,以一個故意連續實施數個獨立的犯罪行為),追訴期限從其最後一個犯罪行為實施完畢時開始計算。
3、犯罪行為處於繼續狀態(犯罪分子實施的同一犯罪行為在一定時間內處於接連不斷的狀態)的,從犯罪行為終了之日起計算。
4、在追訴期限內又犯罪的,前一犯罪的追訴期限從後罪的犯罪行為完成或停止之日起計算。這里對前罪和後罪是什麼犯罪沒有限定,無論重罪還是輕罪,前後兩罪是否同一罪名,只要再犯新罪,前罪開始計算的追訴期限就中斷,而從犯後罪之日起計算。
『貳』 怎樣理解追訴時效
如何理解追訴時效
追訴時效,是指《刑法》規定的,對犯罪人追究刑事責任的有效期限。犯罪已過追訴時效期限的,不追究刑事責任,已經追究的,應當撤銷案件,或者不起訴,或者終止審理,或者宣告無罪。
《刑事訴訟法》
第十六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責任,已經追究的,應當撤銷案件,或者不起訴,或者終止審理,或者宣告無罪:
(一)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認為是犯罪的;
(二)犯罪已過追訴時效期限的;
(三)經特赦令免除刑罰的;
(四)依照刑法告訴才處理的犯罪,沒有告訴或者撤回告訴的;
(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
(六)其他法律規定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
以上就是的對你提出的問題的回答,追訴時效的目的還是為了能夠更好的行使自己的合法權益的,不是人人都會這么方便,有的會出現一些特殊額情況,盡管可以找人來代理,也不能解決任何的事情。一、刑事追訴時效制度的價值分析
刑法上的時效,是指刑事法律所規定的、對已過法律規定期限的犯罪行為人不得追訴或者對所判刑罰不得再執行的一項法律制度。世界各國刑法都規定有時效制度。從各國刑法的規定來看,時效通常可分為追訴時效和行刑時效兩種。所謂追訴時效,是指依照刑法的規定,對犯罪行為人追究刑事責任的有效期限。即在法定追訴期限內,國家刑事司法機關有權追究犯罪人的刑事責任;超過法定追訴期限,刑事司法機關就不能再追究犯罪人的刑事責任。所謂行刑時效,則是指依照刑法的規定,對生效的刑事判決予以執行的有效期限。即自對犯罪人判處刑罰後,經過一定時間未予執行的,就不再執行原判的刑罰。我國刑法只規定了追訴時效而沒有規定行刑時效。
我國現行刑法典第87 條、第88 條、第89 條對追訴時效作出了規定。第87 條規定:「犯罪經過下列期限不再追訴: (一) 法定最高刑為不滿五年有期徒刑的,經過五年;(二) 法定最高刑為五年以上不滿十年有期徒刑的,經過十年; (三) 法定最高刑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經過十五年;(四) 法定最高刑為無期徒刑、死刑的,經過二十年。如果二十年後認為必須追訴的,須報請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第88 條規定:「在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立案偵查或者在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以後,逃避偵察或者審判的,不受追訴期限的限制。被害人在追訴期限內提出控告,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應當立案而不予立案的,不受追訴期限的限制」。第89 條規定;「追訴期限從犯罪之日起計算;犯罪有連續或者繼續狀態的,從犯罪行為終了之日起計算。在追訴期限內又犯罪的,前罪追訴的期限從犯後罪之日起計算。」的內容來看,這是從我國的實際情況出發的因為刑罰沒有執行的情況大致有:1. 發生了大的戰爭或重大的自然災害;2. 由於司法機關或執行機關的疏漏;3.由於罪犯的逃跑。在這幾種情況中,前兩種情況在我國尚未有相關的統計,刑法作此規定沒有實質意義。而第三種情況雖然存在,但由於我國刑法中的追訴時效對此已有規定(即當罪犯在被判刑事處罰後逃跑,導致所判刑事處罰不能執行的,司法機關一直有將其緝拿歸案、執行處罰的權力而不受時效的限制) ,現行刑法就沒有規定行刑時效。
刑法設置追訴時效制度的目的主要在於:1. 節約刑事司法資源。由於經過相當長的時期以後,犯罪證據很可能已經滅失。在這種情況下進行刑事偵查、起訴、審判,不僅可能有勞無獲,而且會影響司法機關對現行犯罪的追訴,從而形成惡性循環,使大量現行案件因積壓、拖延而成為「舊案」,降低司法效率、造成司法資源的浪費。時效制度的設置則可以使司法機關從上述被動局面中解脫出來,擺脫陳年舊案的糾纏,提高刑事司法效率,節約刑事司法資源;2.維護刑事法律的權威和尊嚴。因為對陳年舊案進行刑事追訴,司法機關「無功而返」的可能性較大,這會損害刑事法律的尊嚴和權威、傷害公眾的法律情感和法律信仰,這顯然是立法者所不願看到的;3 、確保刑事案件的及時解決。刑事訴訟程序的及時終結是一項與實現實體正義同樣重要的獨立價值目標。從最一般意義上講,國家設置刑事追究制度的目的在於確保個人之間以及個人與國家之間的利益沖突能夠以和平和權威的方式得到解決。而追訴時效制度的存在,則能夠促使刑事司法機關積極追究犯罪行為人的刑事責任、促使刑事自訴人及時控訴犯罪行為人,以確保刑事案件的及時解決;4. 維護社會秩序的穩定。那些已經過了法定期限、行為人未再犯罪的案件,本身就說明了行為人「人身危險性」已不明顯,追究其刑事責任也就沒有多少實際意義了;而對於那些自訴人與犯罪人之間的隔閡已消除的案件而言「, 舊賬重提」只會破壞當事人之間業已穩定了的關系;5. 強化社會公眾的法律意識。對於那些沒有在法定期限內提出控訴的自訴案件而言,導致案件超過法定追訴期限的原因本身就說明刑事自訴人對自己所受侵害的漠視。對此,刑事追訴時效的存在,就避免了法律對這些「權利的睡眠者」進行無原則的保護和寬容,避免對社會公眾「法律惰性」的助長,強化社會公眾的法律意識。
刑法上追訴時效制度的設置,對於刑事法律關系有著重大影響,具體來說:1. 對於國家司法機關而言,意味著對國家刑事司法權的約束和限制。即追究犯罪行為人刑事責任是有法定期限的,如果超過這個法定期限, (除法律有特別規定以外) 司法機關的刑事追訴權就自動消滅,就不能再因同一犯罪事實追究犯罪行為人的刑事責任;如果司法機關已經立案偵查或提起訴訟、開庭審判的,就應當分別撤銷案件、不起訴、終止審理或宣告無罪。這(在相關制度配合下) 能夠促使刑事司法機關提高工作效率,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刑事案件的久拖不辦;2. 對於刑事自訴案件而言,則意味著對刑事自訴人刑事訴權的約束和限制。即如果刑事被害人或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沒有在法定追訴期限內向法院提起控訴,則在其後的任何時候,刑事自訴人因同一事實提起的刑事控訴均不能得到法院的支持;3. 對於犯罪行為人而言,刑事追訴時效制度的存在,意味著法律承認———任何公民,即使他本應因某行為構成犯罪而受到刑事處罰,但只要在法定追訴期間沒有受到刑事追訴,那麼其原應承擔的刑事責任就得以徹底解脫,在其後的任何時候都不會因同一犯罪事實而受到刑事追究,他就應該被法律認定為無罪的公民、免受刑事處罰。換一個角度講,任何公民都擁有了一項法律權利———不因已過刑事追訴時效的行為被定罪處罰的權利。
由此可以看出,如何理解和完善刑法中的刑事追訴時效制度是一個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問題。對此,理論界理應予以足夠的重視。但令人遺憾的是,有關這一問題的深刻論述卻很少見。這是否意味著我國現行刑法關於刑事追訴時效的規定已經是至善至美、沒有進一步探討和完善的必要了呢? 情況並非如此。因為從筆者所征詢的幾位刑法學者和刑事法官的意見來看,大家對我國刑事追訴時效中的某些規定存在著不同的理解;而筆者對現行刑事追訴時效制度中某些規定的合理性也持有質疑。基於此,本文擬對以下幾個問題進行研究和探討。
二、如何適用刑法典第87 條中的「法定最高刑」
該條在理解和適用上,一般不發生問題。但對「法定最高刑」卻存在不同的理解①。一種意見認為,這里的「法定最高刑」應理解為具體罪名的法定最高刑,而不能以具體的「款」或「量刑幅度」為准。在適用時,應按該罪的法定最高刑計算。理由是,案件在未經審判之前,難以具體確定犯罪人應適用的條款或量刑幅度,所以只能依照罪名來確定「法定最高刑」。另一種意見則認為,這里的「法定最高刑」應按具體的條款或量刑幅度確定,而不能以罪名的法定最高刑確定。理由是,觸犯同一罪名的犯罪人,其具體的社會危害性存在著差異。據此,立法者依照罪刑相適應的原則,在刑法分則的「條」下設置了不同的「款」、規定了不同的量刑幅度。而立法者也是以犯罪的危害性為標准設置追訴期限的。因此,只有按具體的條款或量刑幅度確定「法定最高刑」才符合立法精神。為此,最高人民法院曾在1985 年作出相關司法解釋,明確指出應按其「罪行應當適用的條或款的法定最高刑計算」。並規定,如果案件尚未審判的,在基本事實查清的情況下,則可以以估量的刑期,計算追訴期限。由此,這里的「法定最高刑」應理解為「應當適用的條或款的法定最高刑」。鑒於「法定最高刑」易於引起認識上的分歧,筆者主張,今後在對刑法典進行修訂時,將「法定最高刑」明確修改為「應當適用的條或款的法定最高刑」。
三、「逃避偵查或者審判」的含義及構成
我國現行刑法典第88 條第一款規定「在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立案偵查或者在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以後,逃避偵查或者審判的,不受追訴期限的限制」「被害人在追訴期限內提出控告,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應當立案而不予立案的,不受追訴期限的限制。」這種因法定事由,而使對犯罪人刑事責任的追究不受追訴期限限制的制度,就是刑法理論上所謂的追訴時效延長制度。在行刑時效中,也有對時效進行延長的情況,例如,義大利現行刑法就規定,對於慣犯,除應加重其刑罰外,對重罪還應無限延長其行刑時效;對輕罪應加倍延長其行刑時效[1 ] 。從1997 年刑法典的規定來看,我國刑法只有關於追訴時效無限延長的規定。其主要內容是:對特定被追訴人,無限延長對其進行刑事追訴的期限。這一制度的創設目的在於:體現對嚴重威脅統治利益的特定犯罪從嚴懲治的精神,防止犯罪嫌疑人、刑事被告人鑽法律的空子、逃避刑事責任,維護刑事法律的公正價值;維護被害人的利益。
從某種意義上講,無限追訴時效的設置與前述追訴時效的設置之間,存在著在價值上的沖突———作為追訴時效的例外規定,它使某些犯罪行為不再受到追訴時效的限制,使司法機關在任何時候都可以對其進行刑事追訴,剝奪了行為人的「法律權利」(因追訴時效而產生的、不因已過追訴時效的行為被定罪處罰的權利) 。這樣「, 無限追訴時效」的適用條件如何,在某些情況下就成為影響公民罪與非罪的關鍵因素;如何理解和適用這些條件,就成為是否就成為決定行為人是否被剝奪該項「權利」的關鍵,也是衡量司法活動是否遵循罪刑法定原則的重要標准。那麼,構成「逃避偵查或者審判」是否以被追訴人知道自己已經受到刑事追訴為前提?
有學者認為,這里的「逃避」並不以被追訴人知道自己已經被追訴為前提,即在偵查機關立案偵查或者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後,只要司法機關不能發現被追訴人,那麼在任何時候都可以對其進行追訴。筆者認為,上述看法在理論上有違刑法的公正精神、在實踐中易於造成對被追訴人權利的侵害,故而不足為取。筆者主張,確認被追訴人是否構成「逃避刑事追訴」,應當以其主觀上是否認識到自己已經被刑事追訴為前提,即只有當被追訴人知道自己已經被司法機關追訴而採取各種手段來逃避追訴的,方能夠無限延長其追訴時效;相反,在被追訴人不知自己已經被刑事追訴而實施了某些行為的情況下,就不能夠僅僅因為刑事司法機關的追訴活動在客觀上受到了被追訴人的行為的影響,而對其進行無限期追訴。否則,就可能罪及無辜、侵害被追訴人的合法權利,損害刑事法律的公正價值。理由如下:
1. 從詞性漢語句法上看「, 逃避」屬於支配性動詞,這類動詞作句子謂語時,它所連接的主語和賓語之間是一種積極的支配關系。那麼,從下面一句擴展來的話———行為人逃避偵查或者審判———中,我們可以分析得知,「逃避」(句子謂語) 表明的是行為人(句子主語) 對偵查或者審判(句子賓語) 所持的是一種積極反應。
2. 從心理學上看,逃避是主體對在心理器官中引起痛苦或危險威脅的刺激的反應。就如「恐懼需要有確定的害怕對象」[ 2 ]一樣,行為主體逃避某事物也應以他對該事物的認知為前提。否則,這種逃避就缺乏必要的心理基礎。由此看來,行為人逃避刑事追訴,也應以其明知司法機關已經對自己進行刑事追訴為前提。
3. 如果說不以行為人認識到自己已受到刑事追訴為確認其是否構成逃避追訴的前提,就會導致對無限追訴時效的濫用,違背罪刑法定的原則,使罪及無辜。因為假若不考慮行為人的主觀狀態,僅僅以行為在客觀上對刑事追訴活動的影響為決定行為人是否構成逃避司法追訴的唯一因素,就等於實際上否定了「逃避偵查或者審判」的存在意義。這是因為,從法條規定來看,如果是不考慮行為人的主觀狀態,則整個該法條就可以被理解為———只要案件被立案偵查或被法院受理,對行為人的刑事追訴就不受時效的限制。這樣一來「, 逃避偵查或者審判的」規定就成為多餘。這無疑是對法律明文規定的無視,違背了罪刑法定原則的要求;易於導致對無限追訴時效的濫用,使本應被刑法認定為無辜的行為人受到刑事追究;不利於發揮司法機關對犯罪進行追訴的積極性。
由此,本文認為,確定行為人的行為是否構成「逃避偵查或者審判」需要滿足以下幾個條件:
1. 行為人的行為在客觀上對司法機關對其進行的刑事追訴活動造成了妨礙。這是確認行為人是否「逃避偵查或者審判」的客觀條件。只有行為人在客觀上妨礙了對其進行的刑事追訴,方可適用無限追訴時效。如果司法機關的追訴活動受到的阻礙並非行為人造成的,那麼就不能將此責任歸咎於行為人,否則就有違刑法的公正要求。這里尤其值得指出的是「, 逃避」並非僅指行為人的隱匿和躲藏,它還包括行為人銷毀有罪證據、偽造無罪證據、以及威逼或恐嚇證人
『叄』 如何理解刑法關於追訴時效的規定
追訴時效是指犯罪經過一定的期限,就不再追究行為人刑事責任,這個經過的期限就是追訴時效。
我國《刑法》對追訴時效有如下規定: 第八十七條規定:「犯罪經過下列期限不再追訴:
(一)法定最高刑為不滿五年有期徒刑的,經過五年;
(二)法定最高刑為五年以上不滿十年有期徒刑的,經過十年;
(三)法定最高刑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經過十五年;
(四)法定最高刑為無期徒刑、死刑的,經過二十年。如果二十年以後認為必須追訴的,須報請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
第八十八條規定:「在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立案偵查或者在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以後,逃避偵查或者審判的,不受追訴期限的限制。被害人在追訴期限內提出控告,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應當立案而不予立案的,不受追訴期限的限制。」
第八十九條規定:「追訴期限從犯罪之日起計算;犯罪行為有連續或者繼續狀態的,從犯罪行為終了之日起計算。在追訴期限以內又犯罪的,前罪追訴的期限從犯後罪之日起計算。
『肆』 訴訟時效司法解釋全文
按你說的情況,由於借款時沒有約定還款時間,所以還款時間從出借人要求還款之日起兩年內都不會喪失勝訴權,所以借款人以超過訴訟時效來抗辯不成立。
『伍』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如何確定刑事案件追訴時效的規定
申訴最遲應在被告人刑罰執行完畢後二年內向人民法院提出。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刑事案件申訴人超過兩年提出申訴,人民法院應當受理。
(1)可能對原審被告人宣告無罪的;
(2)原審被告人在刑罰執行完畢後三年內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訴,人民法院未受理的。
『陸』 最高院對訴訟時效問題的最新司法解釋
第一條 當事人可以對債權請求權提出訴訟時效抗辯,但對下列債權請求權提出訴訟時效抗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一)支付存款本金及利息請求權;
(二)兌付國債、金融債券以及向不特定對象發行的企業債券本息請求權;
(三)基於投資關系產生的繳付出資請求權;
(四)其他依法不適用訴訟時效規定的債權請求權。
第二條 當事人違反法律規定,約定延長或者縮短訴訟時效期間、預先放棄訴訟時效利益的,人民法院不予認可。
第三條 當事人未提出訴訟時效抗辯,人民法院不應對訴訟時效問題進行釋明及主動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進行裁判。
第四條 當事人在一審期間未提出訴訟時效抗辯,在二審期間提出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其基於新的證據能夠證明對方當事人的請求權已過訴訟時效期間的情形除外。
當事人未按照前款規定提出訴訟時效抗辯,以訴訟時效期間屆滿為由申請再審或者提出再審抗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五條 當事人約定同一債務分期履行的,訴訟時效期間從最後一期履行期限屆滿之日起計算。
第六條 未約定履行期限的合同,依照合同法第六十一條、第六十二條的規定,可以確定履行期限的,訴訟時效期間從履行期限屆滿之日起計算;不能確定履行期限的,訴訟時效期間從債權人要求債務人履行義務的寬限期屆滿之日起計算,但債務人在債權人第一次向其主張權利之時明確表示不履行義務的,訴訟時效期間從債務人明確表示不履行義務之日起計算。
第七條 享有撤銷權的當事人一方請求撤銷合同的,應適用合同法第五十五條關於一年除斥期間的規定。
對方當事人對撤銷合同請求權提出訴訟時效抗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合同被撤銷,返還財產、賠償損失請求權的訴訟時效期間從合同被撤銷之日起計算。
第八條 返還不當得利請求權的訴訟時效期間,從當事人一方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不當得利事實及對方當事人之日起計算。
第九條 管理人因無因管理行為產生的給付必要管理費用、賠償損失請求權的訴訟時效期間,從無因管理行為結束並且管理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本人之日起計算。
本人因不當無因管理行為產生的賠償損失請求權的訴訟時效期間,從其知道或者應當知道管理人及損害事實之日起計算。
第十條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民法通則第一百四十條規定的「當事人一方提出要求」,產生訴訟時效中斷的效力:
(一)當事人一方直接向對方當事人送交主張權利文書,對方當事人在文書上簽字、蓋章或者雖未簽字、蓋章但能夠以其他方式證明該文書到達對方當事人的;
(二)當事人一方以發送信件或者數據電文方式主張權利,信件或者數據電文到達或者應當到達對方當事人的;
(三)當事人一方為金融機構,依照法律規定或者當事人約定從對方當事人賬戶中扣收欠款本息的;
(四)當事人一方下落不明,對方當事人在國家級或者下落不明的當事人一方住所地的省級有影響的媒體上刊登具有主張權利內容的公告的,但法律和司法解釋另有特別規定的,適用其規定。
前款第(一)項情形中,對方當事人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簽收人可以是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負責人、負責收發信件的部門或者被授權主體;對方當事人為自然人的,簽收人可以是自然人本人、同住的具有完全行為能力的親屬或者被授權主體。
第十一條 權利人對同一債權中的部分債權主張權利,訴訟時效中斷的效力及於剩餘債權,但權利人明確表示放棄剩餘債權的情形除外。
第十二條 當事人一方向人民法院提交起訴狀或者口頭起訴的,訴訟時效從提交起訴狀或者口頭起訴之日起中斷。
第十三條 下列事項之一,人民法院應當認定與提起訴訟具有同等訴訟時效中斷的效力:
(一)申請仲裁;
(二)申請支付令;
(三)申請破產、申報破產債權;
(四)為主張權利而申請宣告義務人失蹤或死亡;
(五)申請訴前財產保全、訴前臨時禁令等訴前措施;
(六)申請強制執行;
(七)申請追加當事人或者被通知參加訴訟;
(八)在訴訟中主張抵銷;
(九)其他與提起訴訟具有同等訴訟時效中斷效力的事項。
第十四條 權利人向人民調解委員會以及其他依法有權解決相關民事糾紛的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社會組織提出保護相應民事權利的請求,訴訟時效從提出請求之日起中斷。
第十五條 權利人向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報案或者控告,請求保護其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從其報案或者控告之日起中斷。
上述機關決定不立案、撤銷案件、不起訴的,訴訟時效期間從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不立案、撤銷案件或者不起訴之日起重新計算;刑事案件進入審理階段,訴訟時效期間從刑事裁判文書生效之日起重新計算。
第十六條 義務人作出分期履行、部分履行、提供擔保、請求延期履行、制定清償債務計劃等承諾或者行為的,應當認定為民法通則第一百四十條規定的當事人一方「同意履行義務。」
第十七條 對於連帶債權人中的一人發生訴訟時效中斷效力的事由,應當認定對其他連帶債權人也發生訴訟時效中斷的效力。
對於連帶債務人中的一人發生訴訟時效中斷效力的事由,應當認定對其他連帶債務人也發生訴訟時效中斷的效力。
第十八條 債權人提起代位權訴訟的,應當認定對債權人的債權和債務人的債權均發生訴訟時效中斷的效力。
第十九條 債權轉讓的,應當認定訴訟時效從債權轉讓通知到達債務人之日起中斷。
債務承擔情形下,構成原債務人對債務承認的,應當認定訴訟時效從債務承擔意思表示到達債權人之日起中斷。
第二十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九條規定的「其他障礙」,訴訟時效中止:
(一)權利被侵害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沒有法定代理人,或者法定代理人死亡、喪失代理權、喪失行為能力;
(二)繼承開始後未確定繼承人或者遺產管理人;
(三)權利人被義務人或者其他人控制無法主張權利;
(四)其他導致權利人不能主張權利的客觀情形。
第二十一條 主債務訴訟時效期間屆滿,保證人享有主債務人的訴訟時效抗辯權。
保證人未主張前述訴訟時效抗辯權,承擔保證責任後向主債務人行使追償權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主債務人同意給付的情形除外。
第二十二條 訴訟時效期間屆滿,當事人一方向對方當事人作出同意履行義務的意思表示或者自願履行義務後,又以訴訟時效期間屆滿為由進行抗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二十三條 本規定施行後,案件尚在一審或者二審階段的,適用本規定;本規定施行前已經終審的案件,人民法院進行再審時,不適用本規定。
第二十四條 本規定施行前本院作出的有關司法解釋與本規定相抵觸的,以本規定為准
『柒』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時效若干問題的司法解釋 第一條什麼意思啊
本條的意思分兩層意思:
一是當事人對相對人提出的債權請求權,如果存在時效問題,可以對其主張的債權以訴訟時效為由行使抗辨權。
二是對於應支付的存款本金及利息請求權;應兌會的國債、金融債券及不特定對象發行的企業債券本息請求權;對於投資關系的出資及其它不適用於訴訟時效規定的債權請求權。這幾類債權不受時效限制,不能用時效限制為由進行抗辨,即使當事人以時效為由進行抗辨,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7)追訴時效期限司法解釋擴展閱讀:
特殊訴訟時效的主要特點包括:
1、適用范圍特定化,不具有普遍適用的意義。即特殊訴訟時效只在法律直接規定的情況下,適用於相應的民事法律關系。
2、特殊訴訟時效的適用效力優先於普通訴訟時效。凡是有特殊訴訟時效規定的民事法律關系,均要適用特殊訴訟時效,在沒有特殊訴訟時效規定的情況下,才適用普通訴訟時效。
3、特殊訴訟時效期間不同於普通訴訟時效,並非統一的,而是針對具體民事活動的調整需要的,分別規定了不同的訴訟時效期間。大多數特殊訴訟時效的期間都短於普通訴訟時效,故傳統上又稱其為短期訴訟時效,也有少數的特殊訴訟時效的期間長於普通訴訟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