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信用期間和折扣期限的區別
1、信用期間是企業允許顧客從購貨到付款的時間,或者說是企業給予顧回客的付款期間。
例如,某答企業採用顧客在購貨後的50天內付款的信用政策,則信用期間為50天。
信用期間過短,不足以吸引顧客,在競爭中會使銷售額下降;信用期間過長,對銷售額增加固然有利,但只顧及銷售增長而盲目放寬信用期間,所得的收益有時會被增加的費用抵消,甚至造成利潤減少。
因此,企業必須慎重研究,確定出恰當的信用期間。信用期間的確定,主要是分析改變現行信用期間對收入和成本的影響。延長信用期間,會使銷售額增加,產生有利影響;與此同時,應收賬款、收賬費用和壞賬損失增加,會產生不利影響。當前者大於後者時,可以延長信用期間,否則不宜延長。如果縮簡訊用期間,情況與此相反。
2、折扣期限,是折扣時間段。
在此時間段內,可以享受折扣。
⑵ 合同提前履行中的期限與期間怎麼區分
期限是一個時間點,期間是一個時間段。
舉個例子,你跟朋友簽了個借款合同,如果約定借款於2009年12月1日返還,那麼2009年12月1日這個時間就是期限,你必須在那天還。如果約定借款於2009年12月還,那麼在2009年12月,不管哪一天你都可以還款,這個時間就是期間。
⑶ 簡述期間與日期的區別
你好,期間指的是某段時間,著重在區間范圍,
而時間更在乎具體的的時間點,比如說兩點,
希望能幫到你
⑷ 期限的法律含義
依《民法通則》規定的精神,期限分為法定、指定和約定三種。比如,合同約定借款於1988年10月30日返還,則債權人的請求權在該年的10月30日以前不發生效力,而到了10月30日,債權人的請求權和債務人的還款義務均於此確定之日同時發生效力。期限通常可以附加於法律行為,稱為附期限的法律行為
附期限合同的期限,指當事人約定的作為合同生效或終止的條件的時間。
附期限合同期限的特徵:
①是將來肯定發生的事實;
②是「能」的期限,而不是不能的期限。
③是約定期限,而不是法定期限、指定期限。
期限的種類:
①生效期限:指合同的效力自期限到來時才發生
②終止期限:指合同的效力自期限到來時消滅
固定收益證券的期限(maturity)
對於固定收益證券,所借金額全部返還的時間長度,也就是到清償全部借款為止的時間長度。
民法中的期限是指法律關系發生、變更和消滅的時間,分為期間和日期。期間是指從某一特定的時間到另一特定的點所經過的時間。它是某一特定的時間段,如1995年5月1日到1996年5月1日即是一個期間。期日,是指不可分割的一定時間。它是時間的某以特定的點,如1996年10月1日即是一個星期日。期間是時間某一動態的階段,即期日與期日之間的間隔時間;期日則是時間的某一靜態的點。
期限可以有法律規定,也可以由人民法院裁判確定,還可以由雙方當事人約定,在有些情況下還可以由當事人一方依法指定。無論採用什麼方式,期限一旦確定之後,對雙方當事人都具有法律約束力,任何一方不得擅自變更。
民法上的期限對民事法律關系的產生、變更和消滅具有重要意義,表現在:(1)決定民事主體的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享有和消滅的時間。如自然人出生之日,即是其享有法定民事權利能力之時;智力健全的自然人成年之日,即是其享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之時;自然人死亡之日,即是其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終止之時。法人成立之日,即是其享有民事權利和民事行為能力終止之時。(2)決定某些事實的推定時間。如失蹤宣告和死亡宣告中失蹤人失蹤時間的推定。(3)決定權利的取得和喪失時間。如專利權取得的時間、所有權喪失的時間等。(4)權力的行使和義務履行的期限。如使用商標專用權的期限、合同義務履行的期限等。(5)決定法律關系的效力的期限。如合同的有效期限、支票的有效期限等。
⑸ 期限與年限有什麼區別
期限與年限是有區別的。
年限是指規定的或作為一般標準的年數,某物適於使用或有專效地完成其屬職能的時間。多指約定時間或產品的使用時間。超過設定的年限即不在受約保證約束或質量不受保障的意思。
期限,法律規定或者當事人約定的一定時間。期限由事實構成,並以將來確定要發生的事實為內容。構成期限的事實,亦稱為期限。
依《民法通則》規定的精神,期限分為法定、指定和約定三種。比如,合同約定借款於1988年10月30日返還,則債權人的請求權在該年的10月30日以前不發生效力,而到了10月30日,債權人的請求權和債務人的還款義務均於此確定之日同時發生效力。期限通常可以附加於法律行為,稱為附期限的法律行為。
⑹ 法律條文中的時間及期限如何計算
1、期間以時計算的,開始的時不計算在內,而應從下一個小時算起。比如根據民事訴訟法規定,人民法院接受當事人訴訟保全申請後,對情況緊急的,必須在48小時內作出裁定。在計算期間時,接受當事人申請的那一個小時不計算在48小時之內,即如果提出申請是在8點,應從9點開始期間的計算。
2、期間以日計算的,開始的日不計算在內,應從第二日開始算起。比如根據民事訴訟法,對判決提起上訴的期間為15日,那麼宣判的當天或者判決書送達的當天不計算在15日內,即如果5月10日送達判決書,應當從11日開始期間的計算,5月25日上訴期間屆滿。
期限,法律規定或者當事人約定的一定時間。期限由事實構成,並以將來確定要發生的事實為內容。構成期限的事實,亦稱為期限。依《民法通則》規定的精神,期限分為法定、指定和約定三種。
民法中的期限是指法律關系發生、變更和消滅的時間,分為期間和日期。期間是指從某一特定的時間到另一特定的點所經過的時間。它是某一特定的時間段,如1995年5月1日到1996年5月1日即是一個期間。期日,是指不可分割的一定時間。它是時間的某以特定的點,如1996年10月1日即是一個星期日。期間是時間某一動態的階段,即期日與期日之間的間隔時間;期日則是時間的某一靜態的點。
⑺ 訴訟期限和除斥期間的關系
與訴訟時效比
除斥期間和訴訟時效都是以一定事實狀態的存在和一定期間的經過為條件而發生的一定的法律後果,都屬於法律事件。其目的都在於督促權利人及時行使權利以維護社會經濟秩序的穩定。但二者又存在諸多不同,只有認識兩者的區別,才能更好地認識除斥期間的性質。兩者的主要區別在於:
立法精神不同
除斥期間制度的目的,是為維持已經存在的法律關系。而訴訟時效制度的目的,卻是維護與原法律關系相對立的新的社會關系。例如,甲出賣財產給乙,甲在訴訟時效期間未行使其主張價款的權利,因時效期間屆滿乙可以拒絕給付,以繼續維持甲未行使其權利而形成的新秩序。
適用客體不同
除斥期間的客體一般為形成權。但並非所有的形成權民法都設定除斥期間。有的形成權根本無行使期間的限制,如共有物分割權,通說認為其系形成權,共有人任何時候提出分割共有財產的要求,均受法律的保護。訴訟時效的客體為請求權,但也不是一切請求權均應適用訴訟時效。通常認為,債權請求權、物上請求權中財產返還請求權和恢復原狀請求權應適用訴訟時效。而基於身份關系的請求權、物上請求權中的排除妨害請求權、消除危險請求權、所有權確認請求權等則不應適用訴訟時效。
期間性質不同
除斥期間規定權利存續的固定時間屬不變期間,除法律有特殊規定者外,不能中止、中斷和延長,且期間較短,以早日確定當事人間的關系為目的。訴訟時效為可變期間,可以適用中止、中斷和延長的規定,且期間較長。
期間計算不同
因為訴訟時效適用於請求權,而請求權的范圍十分廣泛且具有共同特徵,因此,各國民法均在法律上作出了總括性的規定。而除斥期間是在不同的場合對不同的形成權設置的時間限制,因此缺乏共通的基礎,立法只能針對具體情況分別規定除斥期間的起算點,這種起算時間往往存在差異。在法律未規定或當事人未約定除斥期間的起算點的情況下,一般來說,應自權利發生之日起算。
法律效力不同
除斥期間屆滿,實體權利本身當然消滅。而訴訟時效的效力,盡管各國民事立法的規定有所不同,但大多數國家采訴權消滅主義或抗辯權發生主義。中國《民法通則》採用訴權消滅主義,這些不同立法例的共同點是,訴訟時效屆滿後,實體權利本身並不因此而消滅,對於已經完成的時效利益,可以拋棄。如《民法通則》第138條規定:「超過訴訟時效期間,當事人自願履行的,不受訴訟時效限制。」拋棄時效利益的行為,可視為權利人權利的實現,而不是創設了新的權利。而除斥期間屆滿,權利人不僅喪失了實體權利,還意味著可以創設某種權利。
條文表述不同
關於訴訟時效的立法,各國一般都在條文中表述「訴訟時效」的字樣,如中國《產品質量法》第33條規定:「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損害要求賠償的訴訟時效為二年」。而有關除斥期間的規定,雖然法律條文中無明確表述「除斥期間」的字樣,但這些條文常常使用「逾期撤銷權消滅」、「作為自願放棄權益」、「視為放棄」等字樣,可以理解為法律僅規定權利存續的期間,即為除斥期間。由於除斥期間與訴訟時效的上述差異,在立法上和司法實踐中,嚴格區別兩者的界限就顯得十分重要。然而,由於中國以往民事法律在立法時的疏忽和不嚴謹,有些條文中的期間規定究竟為訴訟時效還是除斥期間,人們的認識很不一致,這必然會影響到對法律的理解和適用。以《合同法》第75條關於債權人撤銷權的規定為例。該條規定:撤銷權自債權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1年內行使。自債務人的行為發生之日起5年內沒有行使撤銷權的,該撤銷權消滅。關於上述債權人撤銷權的行使期間的規定,理論界主要有三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債權人撤銷權的行使期間是訴訟時效,時效屆滿,當事人請求權的勝訴權消滅。第二種觀點認為,《合同法》第75條規定的是債權人撤銷權的除斥期間,即該條規定了債權人撤銷權除斥期間的兩種計算方法。第三種觀點認為,該條實際上規定了兩類期限:一是關於1年的規定,屬於訴訟時效的規定,可以適用時效的中止、中斷、延長;二是關於5年的規定,屬於除斥期間的規定,不適用時效的中止、中斷、延長的規定。為什麼會產生以上認識上的分歧?主要是因為,債權人撤銷權就其性質而言,屬於形成權,這是中國大多數學者持有的觀點。從此點上看,撤銷權行使的期限,應屬於除斥期間的范疇。然而,《合同法》第75條規定的1年的期限的起算點又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這與訴訟時效的起算點完全相同,從這個角度考慮,稱其為訴訟時效似乎亦無不妥。筆者認為,《合同法》第75條規定的5年的期間,應為除斥期間。理由是,債權人的撤銷權為形成權,或者說其主要性質為形成權,而不是請求權。立法完全可以在具體條文中對不同情況的除斥期間起算點作出不同的規定。《合同法》第75條在規定債權人對侵害行為的撤銷權時,對「自債務人的行為發生之日5年內沒有行使撤銷權的,該撤銷權消滅,」明確了5年期間屆滿的後果,即為實體權利消滅,則該5年的期間當然為除斥期間無疑。但是該條在規定「債權人知道或應當知道撤銷事由」的情況下,應在1年內行使撤銷權,沒有明確債權人未在1年內行使撤銷權,該撤銷權是否消滅?如不消滅,則1年的期間又與訴訟時效相似,這種不明確的文字表述是引起人們爭議的主要原因所在。因此,為了更好地識別訴訟時效與除斥期間,在以後的立法中,尤其在制定民法典時,有必要對有關期間屬於訴訟時效還是除斥期間,在文字上作出明確的界定,以避免不必要的爭議。如對訴訟時效,一律以「請求權因……不行使而減弱其效力」,或者「……的訴訟時效為……年」來表述,而對除斥期間則一律以「……權……經過……年而消滅」,或者「……權,應於……(若干時間內)後行使,否則,……權消滅」。這樣,可以徹底解決訴訟時效與除斥期間相混淆的難題。
⑻ 期間和期限是同一個概念嗎
期限,法律規定或者當事人約定的一定時間。期限由事實構成,並以將來確定要發回生的事實為內答容。構成期限的事實,亦稱為期限。
依《民法通則》規定的精神,期限分為法定、指定和約定三種。比如,合同約定借款於1988年10月30日返還,則債權人的請求權在該年的10月30日以前不發生效力,而到了10月30日,債權人的請求權和債務人的還款義務均於此確定之日同時發生效力。期限通常可以附加於法律行為,稱為附期限的法律行為
附期限合同的期限,指當事人約定的作為合同生效或終止的條件的時間。
附期限合同期限的特徵:
①是將來肯定發生的事實;
②是「能」的期限,而不是不能的期限。
③是約定期限,而不是法定期限、指定期限。
期限的種類:
①生效期限:指合同的效力自期限到來時才發生
②終止期限:指合同的效力自期限到來時消滅
期間,指某個時期裡面。在我國法律上,期間分為法定期間和指定期間。刑訴法上的期間指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和訴訟參與人進行刑事訴訟活動完成某些訴訟行為必須遵守的法定期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