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專利知識 > 派生訴訟期限

派生訴訟期限

發布時間:2021-05-11 06:34:02

Ⅰ 公司法中如何規定股東派生訴訟

我國新修訂的《公司法》第152條規定了股東派生訴訟制度,賦予股東提起派生訴訟的權利。股東派生訴訟的規定,將對提高我國公司治理水平、保護中小股東利益起到重要作用。本文旨在通過從實體與程序方面解析新《公司法》第152條,以加強股東派生訴訟在司法實務中的可操作性。 新《公司法》第152 條規定:「董事、高級管理人員有本法第一百五十條規定的情形的,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股份有限公司連續一百八十日以上單獨或者合計持有公司百分之一以上股份的股東,可以書面請求監事會或者不設監事會的有限責任公司的監事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監事有本法第一百五十條規定的情形的,前述股東可以書面請求董事會或者不設董事會的有限責任公司的執行董事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監事會、不設監事會的有限責任公司的監事,或者董事會、執行董事收到前款規定的股東書面請求後拒絕提起訴訟,或者自收到請求之日起三十日內未提起訴訟,或者情況緊急、不立即提起訴訟將會使公司利益受到難以彌補的損害的,前款規定的股東有權為了公司的利益以自己的名義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他人侵犯公司合法權益,給公司造成損失的,本條第一款規定的股東可以依照前兩款的規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從我國新《公司法》第152條來看,股東派生訴訟包括以下主要內容:
1. 股東派生訴訟的原告
無論是英美法系還是大陸法系,股東派生訴訟的原告必須是股東,即原告在提起和維護派生訴訟時必須始終具有股東身份。各國《公司法》均對原告股東的資格規定了一些限制。我國新《公司法》的第152條也作了這一方面的規定:(1)持股時間合格: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股份有限公司連續180日以上持有公司股份的股東。為防止惡意競爭者出於干擾公司正常運營之目的,而在侵害公司行為發生後受讓公司股份、專營訴訟,我國導入英美立法中的「當時股份擁有原則」,將原告限定為其所訴過錯行為發生時即持有公司股份的股東。(2)持股比例合格:我國1993年實施的《公司法》規定,持有公司股份10%以上的股東有臨時股東大會的召集請求權,這通常被認為是對中小股東權益的一項保護性規定。新《公司法》的第152條將持股比例規定為單獨或合計持有公司1%以上股份的股東。這一規定確保提起此種訴訟的原告具有一定程度的代表性,較好地保護了中小股東權益。
2. 股東派生訴訟的被告范圍
派生訴訟中被告的范圍,主要有兩種立法方式。一種為自由式,如美國,法律不限制被告的范圍,由原告決定。另一種為限制式,如日本將被告限制為:公司董事、監事、發起人和清算人,以及就行使決議權而接受公司所提供利益的股東,和用明顯極為不公正的發行價格認購股份者。台灣地區關於派生訴訟種被告的范圍更窄,其《公司法》第214條僅規定為公司董事。而我國新《公司法》第152條規定「有本法第150條規定情形的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和侵犯公司合法權益,給公司造成損失的他人」為股東派生訴訟中的被告。這一規定既考慮了我國現實的國情,又體現了對國外立法的合理吸納。
3. 股東派生訴訟的前置程序
對於股東提起派生訴訟的前置程序,各國立法都作了相應的規定。縱觀兩大法系國家的《公司法》,這些前置程序主要有:對公司提出正式請求或通知和訴訟費用擔保等。股東派生訴訟是一種代位訴訟,是作為原有公司內部監督制度失靈的補充救濟設計而存在,因此其適用的前提是公司內部救濟手段的用盡。我國新《公司法》對該種訴訟的前置條件亦規定了對公司提出正式請求或通知的原則:監事會、不設監事會的有限責任公司的監事,或者董事會、執行董事收到請求之日起30日內未提起訴訟,或者情況緊急、不立即提起訴訟將會使公司利益受到難以彌補的損害的,適格股東有權為了公司的利益以自己的名義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只有符合以上規定,股東才能提起派生訴訟。這樣可以盡量維護公司正常的運營,給公司相關機關一個履行職責的機會,並通過程序緩沖,給股東更多的思考空間,使訴訟更趨理性化,過濾不成熟的訴訟,避免公司相關機關隨時處於訴訟威脅的境地。但是,對於什麼是「情況緊急」?法律沒有明確規定。司法實踐中,普遍認為在以下情況下原告股東可以不必經過前置程序直接提起派生訴訟:(1)因等待法定期限將給公司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2)董事、監事及高級管理人員全部或過半數均為加害人;(3)董事、監事及高級管理人員等在所訴過錯行為人的控制之下;(4)董事、監事及高級管理人員等否認所訴過錯行為的發生;(5)董事、監事及高級管理人員等已批准過錯行為並已實施;(6)其它情況緊急,不需經過前置程序的情形

Ⅱ 股份有限公司中股東的種類

股份有限公司
limited company
全部資本分成等額股份,股東僅以其認購的股份金額為限,而不以其私人的全部財產負責的公司。
設立方式主要有:①發起設立。即所有股份均由發起人認購,不得向社會公開招募。②招募設立。即發起人只認購股份的一部分,其餘部分向社會公開招募。在不同的國家,股份有限公司的設立規定有所不同。有的國家規定,只有在全部股份均被認足時,公司才得以成立。有的國家規定,股份有限公司實行法定資本制的,以認足全部股份為成立的條件;股份有限公司實行授權資本制的,可以不認足全部股份。
組織機構主要包括:①股東大會。即全體股東所組成的機構。它是公司的最高權力機構和議事機構。公司的一切重大事項均由股東大會做出決議。股東大會的職權主要有:聽取和審核董事會、監事會以及審計員的報告;負責任免董事、監察人或審計員以及清算人;確定公司盈餘的分配和股息紅利;締結變更或解除關於轉讓或出租公司營業或財產以及受讓他人營業或財產的契約;做出增減資本、變更公司章程、解散或合並公司的決策。②董事會。即由兩個以上的董事組成的集體機構。它是公司對內執行業務、對外代表公司的常設理事機構,向股東大會負責。董事會的職權主要有:代表公司對各種業務事項做出意見表示或決策,以及組織實施和執行這些決策;除股東大會決議的事項外,公司日常業務活動中的具體事項,均由董事會決定。③監事會。即對董事會執行的業務活動實行監督的機構。它是公司的常設機構,由股東大會從股東中選任,不得由董事或經理兼任。監事會的職權主要有:列席董事會會議,監督董事會的活動,定期和隨時聽取董事會的報告,阻止董事會違反法律和章程的行為;隨時調查公司業務和財務情況,查閱帳簿和其他文件;審核公司的結算表冊和清算時的清算表冊;召集股東大會;代表公司與董事交涉或對董事起訴。
籌集資金的方式主要有:①發行股票。股票是公司發給股東的入股憑證,是股東擁有公司財產所有權的法律證書,也是股東據以取得股息和紅利的一種有價證券。股票可以依法進行買賣,價格隨行就市。股票的種類有:記名股票和無記名股票、普通股票和優先股票、有票面值股票和無票面值股票、單一股票和復數股票等。②發行公司債券。債券是公司為籌集資金,按照法定手續發行,承擔在指定時間內支付一定利息和償還本金義務的有價證券。債券可分為記名債券和無記名債券兩種。記名債券在轉讓時,除要交付債券外,還要在債券上背書;無記名債券在轉讓時立即生效。公司債券持有者是公司的債權人,無權參與公司事務和業務的決策,只是根據債券金額享有向公司請求支付固定利息的權利。公司債券清償期屆滿時,公司負有向債券持有者清償債券本金的義務,公司解散時,債券持有者有權優先從公司財產中受償。
2013-2-19 10:26:26
希望採納

Ⅲ 股東訴權的股東訴權的出路

如果某種權利缺少適當的救濟方式,這種權利就不能存在,就不能得到法律的保障,這便是「救濟先於權利」(Remedies Precede Rights)。為小股東提供司法救濟的制度,就是股東派生訴訟。
股東派生訴訟(Shareholder『s Derivative Suit)是指當公司的正當權益受到他人侵害,特別是受到有控制權的大股東、母公司、董事和管理人員的侵害,而公司怠於行使訴權時,符合法定條件的股東以自己名義為公司的利益對侵害人提起訴訟,追究其法律責任的訴訟制度。這一訴訟形態首創於英國判例,之後普通法系各國紛紛仿效,尤以美國的相關制度最為發達。在美國,被股東發動派生訴訟追究責任者,不限於公司董事,而是擴及於公司所有各類高級管理人員以及公司外之加害人。大陸法系各國受此影響,也逐步建立起類似制度,即股東代表訴訟制度。日本於二十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初引入此制,台灣地區也借鑒美、日,於其公司法第214條規定了該訴訟制度。
基於派生訴訟的法理基礎,目前派生訴訟存在以下主要問題。
1.原告主體資格的確立。
各國公司法對原告資格的限制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持股時間要求。英美法系國家對此採用「當時股份持有原則」,即要求派生訴訟的原告必須在其起訴的侵害公司利益的行為發生時擁有公司股份,而不得對其成為公司股東之前,公司所受到的侵害提起派生訴訟。大陸法系國家則採用「持股期限原則」,即要求提起代表訴訟的原告必須在起訴之前持有公司股份達到法律規定的期限,如德國為3個月以上,日本為6個月。二是持股數量要求。大陸法系國家都要求提起代表訴訟的股東必須持有一定數額的公司股份,如法國規定須持有公司股份的5%以上。英美法系國家對派生訴訟的原告須持有多少股份不加限制。
2.派生訴訟被告的確立。
日本商法對此作了較為限制性的規定,依法被告為公司董事、監事、發起人、清算人、用明顯極不公正發行價格認購股份者,以及就行使決議權接受公司所提供利益的股東。但在美國,凡是侵害公司利益的人,不管是公司內部的人,還是公司外部的人,只要是公司有權對其提出訴訟請求的人,都可以成為派生訴訟的被告。
3.公司在派生訴訟中的地位。
在日本,公司既非原告,也非被告,而是一種訴訟參加人,於原告之側而參加訴訟。但在美國,公司在派生訴訟中居於雙重地位,一方面,由於股東所主張的乃是公司的權利,而且一切有利的判決都將歸於公司,所以,公司乃是真正的原告;另一方面,由於公司怠於或拒絕以自己的名義起訴,因而成為名義上的被告,原告股東在提起訴訟時必須將公司列為被告。
4.派生訴訟之管轄。
公司作為一種重要的商事主體,其成員可能遍及全國各地,如果不實行專屬管轄會引起諸多問題,尤其是派生訴訟是針對公司代理人的違法、不適行為而提起的,如果這些致害人分處異地,則實行原告就被告的地域管轄原則困難很大,不僅股東疲於奔命,而且公司也難以應付。在此情況下,日本商法規定,對派生訴訟適用專屬管轄。

Ⅳ 股東派生訴訟制度是什麼意思 相關法律條文

股東派生訴訟指股東為了公司利益,以自己的名義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追究給公司利益造成損失的相關人員的民事法律責任。派生訴訟在《公司法》第152條和《證券法》第47條中都有規定,後者往往容易被忽略。

《公司法》規定的股東派生訴訟是股東用盡公司內部救濟手段仍不能解決問題或緊急情況下直接行使的救濟手段,在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中有不同的資格要求,詳見相關法條:
《公司法》
第一百五十條 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執行公司職務時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公司章程的規定,給公司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第一百五十二條 董事、高級管理人員有本法第一百五十條規定的情形的,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股份有限公司連續一百八十日以上單獨或者合計持有公司百分之一以上股份的股東,可以書面請求監事會或者不設監事會的有限責任公司的監事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監事有本法第一百五十條規定的情形的,前述股東可以書面請求董事會或者不設董事會的有限責任公司的執行董事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監事會、不設監事會的有限責任公司的監事,或者董事會、執行董事收到前款規定的股東書面請求後拒絕提起訴訟,或者自收到請求之日起三十日內未提起訴訟,或者情況緊急、不立即提起訴訟將會使公司利益受到難以彌補的損害的,前款規定的股東有權為了公司的利益以自己的名義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他人侵犯公司合法權益,給公司造成損失的,本條第一款規定的股東可以依照前兩款的規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證券法》規定了上市公司獨有的股東派生訴訟,對提起訴訟的股東沒有明確限制,其產生情況是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和特定股東(持有公司5%以上的股份)違反了股份交易禁止規定,詳見相關法條:
《證券法》
第四十七條 上市公司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持有上市公司股份百分之五以上的股東,將其持有的該公司的股票在買入後六個月內賣出,或者在賣出後六個月內又買入,由此所得收益歸該公司所有,公司董事會應當收回其所得收益。但是,證券公司因包銷購入售後剩餘股票而持有百分之五以上股份的,賣出該股票不受六個月時間限制。
公司董事會不按照前款規定執行的,股東有權要求董事會在三十日內執行。公司董事會未在上述期限內執行的,股東有權為了公司的利益以自己的名義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公司董事會不按照第一款的規定執行的,負有責任的董事依法承擔連帶責任。

除了派生訴訟,股東還有自身利益損害賠償訴訟,即董事、高級管理人員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公司章程的規定,損害股東利益的,股東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注意這個訴訟沒有監事。

若有什麼不懂或想進一步了解請留言。

Ⅳ 公司股東可以直接提起訴訟嗎

股東直接訴訟的,以股東為原告,以公司或者實際侵害股東權利的人為被告,所得利益歸於股東個人。此訴訟與一般訴訟基本無區別。股東直接訴訟,是指股東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基於股份所有人地位向其他侵犯自己利益的人提起的訴訟。此處侵犯自己利益的人包括股東所在的公司及董事或其他股東。《公司法》規定,公司董事、高級管理人員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公司章程的規定,損害股東利益的,股東可以依法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股東直接訴訟權行使的目的是為了維護股東自身的利益,以個人名義向法院提起訴訟。股東直接訴訟權行使的結果歸屬於原告股東。原告是被侵犯利益的股東,訴訟的被告是公司或者是公司的大股東、董事、監事及高級管理人員。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一百五十二條董事、高級管理人員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公司章程的規定,損害股東利益的,股東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Ⅵ 企業的解散和清算這兩個概念有什麼區別

1、含義上的區別

公司解散是指已經成立的公司,因公司章程或者法定事由出現而停止公司的對外經營活動,並開始公司的清算,處理未了結事務從而使公司法人資格消滅的法律行為。

公司清算,是指公司出現法定解散事由或者公司章程所規定的解散事由以後,依法清理公司的債權債務的行為。根據公司法的規定,公司因股東會決議解散、因公司章程規定的營業期限屆滿、因陷入僵局時解散或者因違法被強制解散時,公司應當在15日內成立清算組。

2、緣由上的區別

公司解散的原因有一般解散原因、強制解散原因、股東請求解散。一般解散原因是只要出現解散公司的事由公司即可解散;強制解散原因是由於某種情況的出現,主管機關或人民法院命令公司解散;公司經營管理發生嚴重困難,持有公司全部股東表決權10%以上股東可請求人民法院解散公司。

公司清算是基於公司面臨終止的情況下發生的。公司終止的原因有兩種,一種是公司的解散,另一種是公司的破產,即公司基於宣告破產而終止。這兩種情況下都會引起公司的清算,只是清算組織和清算程序存在不同。

3、程序順序上區別

解散程序是否導致公司法人資格的終止因國家而異,我國實行「先散後算」的體制,解散並不導致公司法人人格消滅,只是導致清算程序的發生。

只有在對公司清算後,才能使得相關權利義務得以消滅和轉移,公司才能最終終止。公司清算的目的在於使得公司與其它社會主體之間產生的權利和義務歸於消滅,從而為公司的終止提供合理依據。

Ⅶ 什麼是股東派生訴訟

1、產生原因不同。股東派生訴訟是股東公司性權利因公司本身遭受到侵犯而間接受到損害,只有當公司因法定原因未起訴時,才可以由股東以自己的名義提起訴訟。而股東直接訴訟的起因則是因為股東個人性權利受到侵犯,股東以自己的名義提起訴訟。2、訴權根據不同。提起派生訴訟的根據具有二元性,即:一方面派生訴訟提起權源於股東作為股份所有人即出資人的地位;另一方面派生訴訟提起權源於股東作為公司代表人的地位。而提起直接訴訟的根據僅具有一元性,即直接訴訟提起權僅源於股東作為股份所有人即出資人的地位。3、訴訟目的不同。在股東派生訴訟中,原告股東提起訴權的目的是為了公司的利益;而在股東直接訴訟中,原告股東行使訴權的目的是純粹為了自身的利益。4、訴訟歸屬不同。在股東派生訴訟中,原告股東僅享有形式意義上的訴權,至於實質意義上的訴權則屬於公司。因此,即使原告股東在派生訴訟中勝訴,則勝訴的利益應當歸於公司,而非原告股東。

Ⅷ 股東派生訴訟的新公司法

我國新修訂的《公司法》第152條規定了股東派生訴訟制度,賦予股東提起派生訴訟的權利。股東派生訴訟的規定,將對提高我國公司治理水平、保護中小股東利益起到重要作用。本文旨在通過從實體與程序方面解析新《公司法》第152條,以加強股東派生訴訟在司法實務中的可操作性。
新《公司法》第152 條規定:「董事、高級管理人員有本法第一百五十條規定的情形的,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股份有限公司連續一百八十日以上單獨或者合計持有公司百分之一以上股份的股東,可以書面請求監事會或者不設監事會的有限責任公司的監事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監事有本法第一百五十條規定的情形的,前述股東可以書面請求董事會或者不設董事會的有限責任公司的執行董事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監事會、不設監事會的有限責任公司的監事,或者董事會、執行董事收到前款規定的股東書面請求後拒絕提起訴訟,或者自收到請求之日起三十日內未提起訴訟,或者情況緊急、不立即提起訴訟將會使公司利益受到難以彌補的損害的,前款規定的股東有權為了公司的利益以自己的名義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他人侵犯公司合法權益,給公司造成損失的,本條第一款規定的股東可以依照前兩款的規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從我國新《公司法》第152條來看,股東派生訴訟包括以下主要內容: 對於股東提起派生訴訟的前置程序,各國立法都作了相應的規定。縱觀兩大法系國家的《公司法》,這些前置程序主要有:對公司提出正式請求或通知和訴訟費用擔保等。股東派生訴訟是一種代位訴訟,是作為原有公司內部監督制度失靈的補充救濟設計而存在,因此其適用的前提是公司內部救濟手段的用盡。我國新《公司法》對該種訴訟的前置條件亦規定了對公司提出正式請求或通知的原則:監事會、不設監事會的有限責任公司的監事,或者董事會、執行董事收到請求之日起30日內未提起訴訟,或者情況緊急、不立即提起訴訟將會使公司利益受到難以彌補的損害的,適格股東有權為了公司的利益以自己的名義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只有符合以上規定,股東才能提起派生訴訟。這樣可以盡量維護公司正常的運營,給公司相關機關一個履行職責的機會,並通過程序緩沖,給股東更多的思考空間,使訴訟更趨理性化,過濾不成熟的訴訟,避免公司相關機關隨時處於訴訟威脅的境地。但是,對於什麼是「情況緊急」?法律沒有明確規定。司法實踐中,普遍認為在以下情況下原告股東可以不必經過前置程序直接提起派生訴訟:(1)因等待法定期限將給公司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2)董事、監事及高級管理人員全部或過半數均為加害人;(3)董事、監事及高級管理人員等在所訴過錯行為人的控制之下;(4)董事、監事及高級管理人員等否認所訴過錯行為的發生;(5)董事、監事及高級管理人員等已批准過錯行為並已實施;(6)其它情況緊急,不需經過前置程序的情形。

Ⅸ 公司法中提起派生訴訟的原告需要滿足哪些要件

在股東派生訴訟中,原告必須是公司的股東,且符合以下要件:

(1)持有股份是提起派生訴訟的首要條件。對於有限公司而言,我國《公司法》規定凡是股東均具有提起派生訴訟的資格,法律沒有限定持股的比例;對於股份公司,《公司法》規定單獨或者合計持有1%以上的股份的股東有權提起派生訴訟;
(2)提起派生訴訟的股東持有公司的股份須達到合理的期限。有限公司股東由於股權持有關系比較穩定,故法律不作時間要求;股份公司股東轉讓比較靈活,為體現起訴的股東與公司利益的直接相關性和防止惡意濫訟發生,《公司法》規定了連續持股180天以上的要求,根據《公司法司法解釋(一)》的規定,該連續持股的期間,應為股東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時,已期滿的持股時間。
(3)提起派生訴訟的原告股東應當窮盡內部救濟程序。窮盡內部救濟程序是股東提起派生訴訟的前置程序。按照《公司法》第152條的規定,符合資格條件的股東向公司的監事會或者不設監事會的有限責任公司的監事提出訴訟請求後(針對監事的訴訟請求應當向公司的董事會或者不設董事會的有限責任公司的執行董事提出),收到請求的機構或者責任人必須在30日內給予答復並作出決定:提出起訴,或是不提出起訴。上市公司應當在收到起訴請求時和作出決定時應當分別作出披露,非上市公司應當將該等信息告知其他全部股東。公司在30日沒有作出決定的,視為不準備起訴,股東可直接提出派生訴訟。股東認為情況緊急、不立即提起訴訟將會使公司利益收到難以彌補的損失的,也可以徑行提起派生訴訟。所謂的緊急情況是否可以構成正當的豁免內部救濟程序的理由,有人民法院裁量。

Ⅹ 怎樣設計 股權結構

初創期的股權結構設計:

1.合夥人股權的進入機制

合夥人是公司最大的貢獻者,也是主要參與分配股權的人。合夥關系是接近於婚姻關系的長期關系的深度綁定。合夥之後,公司的大事小情,合夥人之間都得商量著來,重大事件,甚至還得合夥人一致同意。

公司賺的每一分錢,不管是否和合夥人直接相關,大家都應按照事先約定好的股權比例進行分配,這樣一來,就能防患於未然,以免因事前無協商導致「分錢不均」而反目成仇。

2.合夥人股權的退出機制

(1)管理好合夥人預期。

合夥人取得股權,是基於大家長期看好公司發展前景,願意長期共同參與創業。合夥人早期拼湊的少量資金,並不是合夥人所持大量股權的真實價格。

股權的主要價格是,所有合夥人與公司長期綁定(比如4年),通過長期服務公司去賺取股權。

如果不設定退出機制,允許中途退出的合夥人帶走股權,對退出的合夥人是公平的,但對其他長期參與創業的合夥人卻是最大的不公平,其他合夥人也沒有安全感。

提前設定好股權退出機制,約定好在什麼階段合夥人退出公司後,要退回的股權和退回形式。

創業公司的股權價值是所有合夥人持續長期的服務於公司賺取的,當合夥人退出公司後,其所持的股權應該按照一定的形式退出。

一方面對於繼續在公司里做事的其他合夥人更公平,另一方面也便於公司的持續穩定發展。

(2)游戲規則落地。

在一定期限內(比如1年之內),約定股權由創始股東代持;約定合夥人的股權和服務期限掛鉤,股權分期成熟(比如4年);

股東中途退出,公司或其他合夥人有權溢價回購離職合夥人未成熟、甚至已成熟的股權;對於離職不交出股權的行為,為避免司法執行的不確定性,約定離職不退股須支付高額的違約金。

(3)股東中途退出,股權溢價回購。

退出的合夥人的股權回購方式只能通過提前約定的退出,退出時公司可以按照當時公司的估值對合夥人手裡的股權進行回購,回購的價格可以按照當時公司估值的價格適當溢價。

(4)設定高額違約金條款。

為了防止合夥人退出公司但卻不同意公司回購股權,可以在股東協議中設定高額的違約金條款。

閱讀全文

與派生訴訟期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著作權共同所有 瀏覽:778
二手途達轉讓 瀏覽:518
馬鞍山市花湖 瀏覽:480
永樂票務投訴 瀏覽:951
龍游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台 瀏覽:186
興國工商局投訴電話 瀏覽:131
開封計程車投訴電話是多少 瀏覽:101
甘肅省基礎資源公共服務平台 瀏覽:612
馬鞍山父子身份 瀏覽:192
觀通杭州知識產權 瀏覽:10
認繳資本期限 瀏覽:855
黑龍江企業培訓師證書查詢 瀏覽:16
投資被騙報案有期限嗎 瀏覽:199
江蘇哲力知識產權招聘 瀏覽:186
溫州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 瀏覽:54
英樹創造101投票 瀏覽:596
農業銀行卡有效期怎麼看 瀏覽:194
中威客車侵權 瀏覽:831
佛山市聯信知識產權服務有限公司 瀏覽:368
相鄰權糾紛民事起訴狀 瀏覽: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