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丹參什麼時間收獲
丹參生長次年即可採集葯材。採收時間為12月中旬地上部分枯萎或翌年春萌發前採挖。
② 丹參種植要多長時間才能收獲
冬季栽種應在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春季栽種應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選晴天採挖。
一般在種子收獲後即時播種,一般在6月底或7月初。
(2)丹參的採收年限擴展閱讀:
丹參種植病蟲害防治
一、病害
1、根腐病:高溫多雨季節易發病。受害植株根部發黑,地上部枯萎。
防治方法:病重地區忌連作;選地勢乾燥、排水良好地塊種植;雨季注意排水;發病期用70%多菌靈1000倍液澆灌。
二、蟲害
1、蚜蟲:以成若蟲吸莖葉汁液,嚴重者造成莖葉發黃。
防治方法:冬季清園,將枯株落葉深埋或燒毀;發病期噴50%殺瞑松1000-2000倍液或40%樂果乳油1000-2000倍液,每7-10天1次。連續數次。
2、銀紋夜蛾:幼蟲咬食葉片,夏秋季發生。
防治方法:在幼齡期噴90%敵百蟲原葯800倍液或50%磷胺乳油1500倍液,7天1次。
3、棉鈴蟲:幼蟲危害蕾、花、果,影響種子產量。
防治方法:現蕾期開始噴灑50%磷胺乳油1 500倍或25%殺蟲脒水劑500倍液防治。
4、蠐螬:以幼蟲危害,咬斷苗或嘴食根,造成缺苗或根部空洞,危害嚴重。
防治方法:施肥要充分腐熟,最好用高溫堆肥;燈光誘殺成蟲;用75%辛硫磷乳油按種子量的0.1%拌種。
③ 丹參要怎樣採收
丹參的採收:採用無性繁殖的,於栽後當年11月或次年春季萌發前採挖;種子繁殖的,於移栽後次年的10~11月,當地上莖葉枯萎後或第三年的早春萌發前均可採挖。因參根入土深,質脆易斷,應選晴天,土壤半干半濕時小心挖取,先刨松根際土壤,順行將參根完整挖取。挖取後在田間暴曬,去凈泥土後運回加工,忌用水洗雨淋。
④ 為什麼丹參只種1年就收
雖然種植年限越長產量越高,但生長年限長,根也隨著衰老,抗病力就減弱,特別是在雨量大的地方或土壤較黏重的地方種植,生長2年以後就開始有植株爛根,隨著生長年限的增加,老根的抗病力減弱,很容易感染根腐病,引起爛根,降低產量。
另外,丹參根的質量不是越粗越好,因為丹參的有效成分主要集中分布在根的表皮,所以根粗的有效成分含量反而會降低,不如細根含量高。生長年限越長,根就越粗,有效成分的含量就越低。因為根粗的表皮佔全根的比例比細根小,有效成分含量自然比細根低。所以我們認為丹參種植1~1.5年收獲為宜。
收獲的根主要採用日曬乾燥,曬到5~6成干,用手一株株把根捏攏,理順,曬至8~9成干再捏1次,把須根全部捏掉,再曬到全乾。以外皮磚紅色,粗1厘米左右者為佳。一般每667米2產干貨150~250千克。高產者可達400千克,折干率3.1~4.4∶1。
⑤ 種丹參時間越長採收越好嗎
葉片發黃以後到來年發葉前選擇晴天進行。最好結合天氣和地里情況,選擇土壤含水量不是太大的時段。..
⑥ 丹參什麼時候開始收
通常丹參生長次年即可採收葯材,採收時間為12月中旬地上部枯萎或翌年春萌發前採挖。先將地上莖葉除去,在畦一端開一深溝使參根露出。順畦向前挖出完整的根條,防止挖斷。挖出後,剪去殘莖。如需條丹參,可將直徑0.8cm以上的根條在母根處切下,順條理齊,曝曬,不時翻動,七八成干時,紮成小把,再曝曬至干,裝箱即成「條丹參」。如不分粗細。曬干去雜後裝入麻袋則稱統丹參。
⑦ 丹參收獲後怎樣保存時間長一些
曬貨達到十分干,儲存於防潮得室內,今年得效益是破天荒得,各產地均無大貨可覓!
⑧ 丹參種植幾年可以收
丹參別名紅根,為多年生草本植物,以根入葯,具有活血化淤、調經止痛、被動淤生新等功效,對冠心病等有良好療效。丹參易種,也要掌握技術,這樣收益才高。
一、整地作畦 宜選土層深厚、質地疏鬆、排水良好的壤土種植。每畝施廄肥2000公斤作基肥,深翻30厘米以上,耙細整平表土,做成寬1.2-1.5米的高畦或平畦,並開好排水溝系。
二、挖根繁殖 秋末收獲時,將生長健壯的丹參留在原地不挖,翌年3月再挖出根系分根繁殖。挖根時,選擇直徑1厘米、粗壯、色鮮紅而無腐爛的1年生側根,切成5-6厘米長的根段,按株行距20厘米X30厘米穴栽,栽後覆土面2厘米厚,稍壓實。
三、中耕除草 丹參生育期內需進行3次中耕除草,第1次於5月份苗高15厘米左右進行,後兩次分別於6月份、8月份進行。
四、追施肥料 可結合前兩次中耕鬆土施少量化肥促進生長。第3次中耕鬆土時,追肥量要足,一般畝施復合肥40-50公斤,以捉進根部生長。
五、及時排灌 丹參系肉質根,怕田間積水,故必須經常疏通排水溝,嚴防積水成澇。但出苗期和幼苗期需水量較大,遇乾旱應及時灌水。
六、摘除草薹 對丹參抽出的花薹應注意及時摘除,以捉進根部生長,這是丹參增產重要措施。
七、防病治蟲 丹參參的病害主要是根腐病,7-8月高溫地面積水易發生,可於發病期用50%多菌靈1000倍液澆灌防治,現蕾期如出現棉鈴蟲,可用50%棉胺磷乳沒1500倍液噴霧防治。
⑨ 丹參種子幾月份採摘採收種仔
12月
丹參:雙子葉植物唇形科鼠尾草屬多年生直立草本植物,根肥厚,外朱紅色,內白色,肉質,葉常為奇數羽狀復葉,頂生或腋生總狀花序;苞片披針形,花萼鍾形,帶紫色,花冠紫藍色,花柱遠外伸,小堅果黑色,橢圓形,4-8月開花,花後見果。
栽培技術
選地整地
種植丹參宜選擇甘薯、玉米及花生等作物為前茬,前茬收獲後進行整地,耕地深度應在30厘米以上,結合整地施基肥,每畝施堆肥或廄肥2000千克左右,耙細整平,做成高畦或平畦,畦寬1.3米,畦長視地形而定。
田間管理
(1)中耕除草。一般在幼苗開始出土時,進行檢查,發現土壤板結或覆土較厚而影響出苗時,要及時將覆土扒開,促使出苗。生育期中耕除草 3次,第1次於5月,當苗高10厘米一12厘米時進行,第2次於6月進行,第3次於8月進行。
(2)施肥,生育期結合中耕除草,追進口翠姆肥2次一3次。
(3)排灌。雨季注意排水。出苗期及幼苗期如土壤乾旱,要及時灌水或澆水。
(4)摘蕾。除留做種子的植株外,必須分次摘除花蕾,以利根部生長。
採收加工
丹參生長次年即可採集葯材。採收時間為12月中旬地上部枯萎或翌年春萌發前採挖。先將地上莖葉除去,在畦一端開一深溝使參根露出。順畦向前挖出完整的根條,防止挖斷。挖出後,剪去殘莖。如需條丹參,可將直徑0.8厘米以上的根條在母根處切下,順條理齊,曝曬,不時翻動,七八成干時,紮成小把,再曝曬至干,裝箱即成「條丹參」。如不分粗細。曬干去雜後裝入麻袋則稱統丹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