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利率期限結構理論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1、預期理論:預期理論提出了以下命題:長期債券的利率等於在其有效期內人們所預期的短期利率的幾何平均值。這一理論關鍵的假定是,債券投資者對於不同到期期限的債券沒有特別的偏好,因此如果某債券的預期回報率低於到期期限不同的其他債券,投資者就不會持有這種債券。
2、分割市場理論:分割市場理論將不同到期期限的債券市場看做完全獨立和相互分割的。到期期限不同的每種債券的利率取決於該債券的供給與需求,其他到期期限的債券的預期回報率對此毫無影響。關鍵假定:不同到期期限的債券根本無法相互替代。
3、流動性溢價理論:流動性溢價理論是預期理論與分割市場理論結合的產物。它認為長期債權的利率應當等於 長期債權到期之前預期短期利率的平均值 與 隨債券供求狀況變動而變動的流動性溢價之和。不同期限債券的偏好。換句話講,不同到期期限的債券可以相互替代,但並非完全替代品。
4、期限優先理論:採取了較為間接地方法來修正預期理論,但得到的結論是相同的。它假定投資者對某種到期期限的債券有著特別的偏好,即更願意投資於這種期限的債券。
利率期限結構 由於零息債券的到期收益率等於相同期限的市場即期利率,從對應關繫上來說,任何時刻的利率期限結構是利率水平和期限相聯系的函數。因此,利率的期限結構,即零息債券的到期收益率與期限的關系可以用一條曲線來表示,如水平線、向上傾斜和向下傾斜的曲線。
甚至還可能出現更復雜的收益率曲線,即債券收益率曲線是上述部分或全部收益率曲線的組合。收益率曲線的變化本質上體現了債券的到期收益率與期限之間的關系,即債券的短期利率和長期利率表現的差異性。
Ⅱ 試述關於利率期限結構的主要理論及其優缺點。
利率的期限結構理論說明為什麼各種不同的國債即期利率會有差別,而且這種差別會隨期限的長短而變化。利率期限結構理論包括以下三個理論。
1流動性偏好理論(Liquidity
Preference
Theory)
長期債券收益要高於短期債券收益,因為短期債券流動性高,易於變現。而長期債券流動性差,人們購買長期債券在某種程度上犧牲了流動性,因而要求得到補償。
2預期理論(Expectation
Theory)
如果人們預期利率會上升(例如在經濟周期的上升階段),長期利率就會高於短期利率。
如果所有投資者預期利率上升,收益曲線將向上傾斜;當經濟周期從高漲、繁榮即將過渡到衰退時如果人們預期利率保持不變,那麼收益曲線將持平。
如果在經濟衰退初期人們預期未來利率會下降,那麼就會形成向下傾斜的收益曲線。
3
市場分隔理論(Market
Segmentation
Theory)
因為人們有不同的期限偏好,所以長期、中期、短期債券便有不同的供給和需求,從而形成不同的市場,它們之間不能互相替代。根據供求量的不同,它們的利率各不相同。
Ⅲ 什麼是利率期限結構
利率期限結構(Term Structure of Interest Rates) 是指在某一時點上,不同期限資金的收益率(Yield)與到期期限(Maturity)之間的關系。利版率的期限結構反映權了不同期限的資金供求關系,揭示了市場利率的總體水平和變化方向,為投資者從事債券投資和政府有關部門加強債券管理提供可參考的依據。
Ⅳ (高分,可追加賞分)麻煩幫我凝練而又通俗地講解一下利率的三大理論,各自的優缺點和久期的計算
利率走勢分析
(1)利率決定及影響因素
①西方利率決定理論。西方利率理論按其分析方法可分為三大類:邊際生產力利率論、局部均衡利率論和一般均衡利率論。下面依次作一簡要介紹。
第一,邊際生產力利率論。邊際生產力利率理論僅從投資需求角度分析利率的決定。該理論認為資本具有邊際收益遞減的特性,即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如果繼續追加資本,則追加每一單位資本的生產力要遞減,最後增加的那個單位資本的生產力最低,最後增加的這個單位資本被稱為邊際資本,邊際資本生產的產品量為資本的邊際生產力,利息率就決定於資本的邊際生產力。
第二,局部均衡利率論。局部均衡利率論是採用局部均衡的分析法得出的利率理論。局部均衡分析法是假定其他因素不變,僅考慮商品市場或貨幣市場的供求均衡。局部均衡利率理論中較有影響的?quot;古典"利率理論和凱恩斯的流動性偏好理論。"古典"利率理論以儲蓄表示借貸資本的供給,以投資表示借貸資本的需求,認為利率決定於資本供求的均衡點,即決定於儲蓄與投資的均衡點。如果儲蓄大於投資即資本供給大於資本需求,則利率下降;反之,利率上升。而凱恩斯卻認為利率決定於貨幣的供給與需求,貨幣供給就是某一時刻一個國家的貨幣總量,它由貨幣當局控制;貨幣需求就是人們為滿足交易、預防和投機等動機而特有貨幣的慾望。貨幣需求為收入的同向函數,而為利率的反向函數,均衡利率就是貨幣供給等於貨幣需求時的利率。
第三,一般均衡利率論。一般均衡利率論採用一般均衡分析法來研究利率的決定。一般均衡分析法系指社會中某商品價格不僅決定於該商品的需求與供給,而且還取決於其他所有商品及生產要素的供求狀況與價格。因此,利率不是在單個的商品市場或貨幣市場上被決定,而是由商品市場與貨幣市場共同決定的。
②西方利率結構理論。在現實經濟中,利率除受資本或貨幣供求影響外,還要受借貸期限和風險等因素的制約。依西方學者的觀點,在決定各種金融資產利率的因素中,期限因素始終是最主要的,因此,利率期限結構理論是利率結構理論的核心內容。
利率的期限結構是指證券到期時的利息或收益與到期期間二者的關系。此關系可有四種不同情況:(a)短期利率高於長期利率;(b)長短期利率一致;(c)短期利率低於長期利率;(d)長短期利率處於波動之中。期限結構理論所研究的主題正是長短期利率二者的關系以及二者變動所發生的影響等問題。在具體分析時,又分成三種理論:預期理論、市場分割理論和偏好利率結構理論。下面分別予以介紹。
第一,預期理論。預期理論是利率期限結構理論中最主要的理論,它認為任何證券的利率都同短期證券的預期利率有關。如果未來每年的短期利率一樣,那麼,現期長期利率就等於現期短期利率。收益線表現為一條水平線如果未來的短期利率預期要上升,那麼,現期長期利率將大於現期短期利率,收益線表現為一條向上傾斜的曲線,如果未來的短期利率預期要下降,那麼,現期長期利率將小於現期短期利率,收益線表現為一條向下傾斜的曲線。
第二,市場分割理論。市場分割理論把市場分成長期和短期市場。從資金需求方來看,需要短期資金的投資者發行短期證券;需要長期資金的投資者,發行長期證券,並且這些長短期證券之間是不能互相替代的,因此短期證券市場與長期證券市場是彼此分割的。從資金供給方來看,不同性質資金來源使不同的金融機構限制在特定的期限內進行借貸,以致短期資金利率由短期資金市場決定,長期利率由長期資金市場決定。如果短期資金缺乏而長期資金較為充裕,短期利率將比長期利率高;如果長期資金缺乏而短期資金充裕,則長期利率大大高於短期利率。
第三,偏好利率結構理論。偏好理論認為預期理論忽視風險因素的避免是不完善的。因為不同利率之間的相互關系部分地與風險因素的避免有關,部分地與對未來利率的預期的趨勢有關。因此,預期和風險的避免二者對利率結構都有重要影響,應將二者結合起來完善利率結構理論。
根據偏好理論,在存在風險的情況下,長期債券比短期債券的風險大,長期利率要比短期利率高,其理由為:其一,短期債券比長期債券的流動性大,而且對於利率變動的預測較為可能和接近,資產價值損失的風險較小,所以流動性報酬低;其二,以短期資金轉期籌措長期資金,除短期資金轉期續借成本較大以外,還有轉期續借時可能發生的不確定性風險,會使長期利率比短期利率高;其三,長期貸款往往要採用票據再貼現形式,也要一定的手續費用。不難看出,偏好利率結構理論,實質上是將投資者對資本價值不確定性風險的迴避因素導入預期利率結構理論。
上述西方利率理論,強調了一些在利率決定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但都具有一定程度的片面性與局限性,還不能完全說明現實生活中利率的決定,特別是現實世界中並沒有完全意義上的市場經濟。因此,要對利率的決定作出較為全面的說明,還必須結合現實,進一步考察影響利率變動的實際因素。
③影響利率變動的因素。
第一,利潤的平均水平。既然利息是平均利潤的一部分,利潤本身就成為利息的最高界限。因此,利率總在平均利潤率與零之間上下擺動。並且,利率主要是由平均利潤率所調節的。從我國現實出發,這種調節作用可概括為,利率的總水平要適應大多數企業的負擔能力。也就是說,利率的總水平不能太高,太高了大多數企業承受不了;同時,利率總水平也不能太低,太低了不能發揮利率的杠桿作用。
第二,資金的供求狀況。無論是馬克思的利息理論還是西方的經濟學說都不否認資金的供求狀況決定利率的總水平,在我國,利率水平的高低仍然決定於資金的供求。因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作為金融市場上的商品
Ⅳ 我國利率期限結構對宏觀經濟有預測能力嗎
宏觀經濟生產者物價指數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在中國,PPI也指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生產者物價指數(ProcerPriceIndex,PPI)主要的目的在衡量各種商品在不同的生產階段的價格變化情形。與CPI的物價津貼、盈利、與稅負上有所不同,導致生產者之所得與消費者之付出產生差距。PPI反應於CPI升高而上升,具有典型的延遲。雖說其具多樣化的組合,一般相信這種延遲的特性使得根據今日的PPI通貨膨脹來粗估(rough-and-ready)明日的CPI通貨膨脹成為可能。生產者物價指數是用來衡量生產者在生產過程中,所需采購品的物價狀況;因而這項指數包括了原料,半成品和最終產品等(美國約採用3000種東西)三個生產階段的物價資訊。(過去衡量大宗物資批發價格狀況的稱為批發物價指數或躉售物價指數WholesalePriceIndex,WPI)它是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以消費者的立場衡量財貨及勞務的價格)之先聲。將食物及能源去除後的,稱為「核心PPI」(CorePPI)指數,以正確判斷物價的真正走勢---這是由於食物及能源價格一向受到季節及供需的影響,波動劇烈。理論上來說,生產過程中所面臨的物價波動將反映至最終產品的價格上,因此觀察PPI的變動情形將有助於預測未來物價的變化狀況,因此這項指標受到市場重視。中國企業的利潤率已經穩定在了上升之後的水平上,而生產價格指數(PPI)增速高於消費價格指數(CPI)增速的局面並沒有導致利潤收縮。如果我們以凈利潤總額對銷售額的比率來表示中國企業的平均利潤率,那麼可以看到,2003年以來中國企業的利潤率開始上升。而近年來雖然原材料成本大增,但利潤率仍處於周期高位。從經驗性研究來看,企業利潤率和PPI-CPI增速差額之間存在明顯的正相關關系,這與許多人認為的情況恰恰相反,而且下游產業同樣存在這種正相關關系。如果說企業利潤率和PPI-CPI增速差額之間確實存在著經驗性因果關系,那麼從數據來看,事實是PPI增速的加快往往意味著利潤增速的上升。消費者物價指數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消費者物價指數(ConsumerPriceIndex,簡稱CPI)是世界各國普遍編制的一種指數,它可以用於分析市場價格的基本動態,是政府制定物價政策和工資政策的重要依據。消費者物價指數的概念消費者物價指數是反映與居民生活有關的產品及勞務價格統計出來的物價變動指標,通常作為觀察通貨膨脹水平的重要指標。我國稱之為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可按城鄉分別編制城市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和農村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也可按全社會編制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消費者物價指數追蹤一定時期的生活成本以計算通貨膨脹。如果消費者物價指數升幅過大,表明通貨膨脹已經成為經濟不穩定因素,央行會有緊縮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風險,從而造成經濟前景不明朗。因此,該指數過高的升幅往往不被市場歡迎。例如在過去12個月,消費者物價指數上升2.3%,那表示,生活成本比12個月前平均上升2.3%。當生活成本提高,你的金錢價值便隨之下降。那麼,一年前收到的一張$100紙幣,今日只可以買到價值$[100/(1+2.3%)]的貨品及服務。消費者物價指數涵括生活必需品如食物、新舊汽車、汽油、房屋、大學學費、公用設備、衣服以及醫療的價格。此外,消費者物價指數亦混合一些生活享受的成本,例如體育活動的門票以及高級餐廳的晚餐。消費者物價指數的作用1.反映通貨膨脹狀況通貨膨脹的嚴重程度是用通貨膨脹率來反映的,它說明了一定時期內商品價格持續上升的幅度。通貨膨脹率一般以消費者物價指數來表示。報告期消費者物價指數-基期消費者物價指數通貨膨脹率=-----------------------------------------------X100%基期消費者物價指數2.反映貨幣購買力變動貨幣購買力是指單位貨幣能夠購買到的消費品和服務的數量。消費者物價指數上漲,貨幣購買力則下降;反之則上升。消費者物價指數的倒數就是貨幣購買力指數。1[[貨幣購買力指數]]=----------------X100%消費者物價指數3.反映對職工實際工資的影響消費者物價指數的提高意味著實際工資的減少,消費者物價指數的下降意味著實際工資的提高。因此,可利用消費者物價指數將名義工資轉化為實際工資,其計算公式為名義工資[[實際工資]]=---------------------消費者物價指數采購經理人指數(重定向自PurchaseManagementIndex)采購經理人指數(PMI指數)采購經理人指數(PurchaseManagementIndex,PMI指數)什麼是采購經理人指數采購經理人指數,通常都是指美國的采購經理人指數,它是衡量美國製造業的「體檢表」,是衡量製造業在生產、新訂單、商品價格、存貨、雇員、訂單交貨、新出口訂單和進口等八個方面狀況的指數,是經濟先行指標中一項非常重要的附屬指標是美國供應管理協會ISM商業報告中關於製造業的一個主要參數。通常采購經理人指數與金屬需求指標密切正相關,因而能被看作是金屬需求增長率變化的有效指標。PMI是一項全面的經濟指標,概括了美國整體製造業狀況、就業及物價表現,是全球最受關注的經濟資料之一。除了對整體指數的關注外,采購經理人指數中的支付物價指數及收取物價指數也被視為物價指標的一種,而其中的就業指數更常被用來預測失業率及非農業就業人口的表現。同時,PMI是一個對亞洲及中國出口很有預測力的一個前瞻性指標。PMI已是國際通行的宏觀經濟監測指標體系,對國家經濟活動的監測和預測具有重要作用。采購經理人指數為每月第一個公布的重要數據,加上其所反映的經濟狀況較為全面,因此市場十分重視數據所反映的具體結果。在一般意義上講采購經理人指數上升,會帶來美元匯價上漲;采購經理人指數下降,會帶來美元匯價的下跌。采購經理人指數的優勢1.時效性。PMI在經濟學家和金融分析家中廣為使用的一大原因是其高度的時效性。首先,參與數據調查的采購經理人,由於其工作性質,可以在第一時間獲得公司當月表現的真實數據。其次,ISM在下個月的第一個工作日就發布當月的指數,一般來說,其數據的發布比政府的相關經濟數據至少要提前兩個星期。2.准確性。美國商業部對PMI與製造業發展趨勢和GDP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一般情況下,當PMI大於50%時,預示著製造業經濟的擴張發展;而小於50%時,則預示著製造業經濟的衰退。50%點為衡量製造業是否擴張或陷入衰退的臨界點。而當PMI在一段時間內持續高於42.8%,則預示著GDP的擴張;而當PMI在一段時間內持續低於42.8%,則預示著GDP的衰退。此外,對PMI與道•瓊斯指數以及標准普爾指數走勢關系的研究表明,在沒有明顯通貨膨脹威脅時期,PMI與道•瓊斯指數的走勢一致性達到80.9%,與標准普爾指數的走勢一致性達到68.7%。PMI具有如此准確性,其原因可以歸結為:①合理的數據采樣方法。調查樣本即商業調查委員會是由ISM精心控制的,以確保其代表製造業的總體結構。委員會成員來自各個行業,各個行業間的委員人數比例根據各行業對國民生產總值的貢獻大小來確定,行業分類則按照美國行業分類標准進行,共分為20個行業。同時,調查樣本也非常重視參加調查的委員在區域分布上的分散性,避免參加調查的委員在同一區域過渡集中。②季節性調整系數的運用。季節性調整是為了在數據中剔除每年重復性事件的影響,比如天氣變換、夏季工廠停工以及法定節假日等類似因素,以糾正相鄰月份比較時的偏差,使獲得的PMI更准確可靠。季節性調整系數由美國商業部根據歷史數據計算獲得,並提供給ISM。3.簡易性。PMI受歡迎的另一個原因,是相對於發布後經常修正的官方經濟數據,經濟學家和金融分析家使用PMI更容易識別經濟發展趨勢。究其原因,是因為在PMI的調查中,過濾了瑣碎的干擾因素,使得趨勢得以顯現,同時,主要的公司都參與了數據調查,使獲得的數據具有很好的代表性。當然PMI也存在著一些缺陷,比如PMI為擴散系數,其數值超過50%只是表示在調查的經理人中提交正面報告的人數大於提交負面報告的人數。但是瑕不掩瑜,PMI憑借其時效性和出色的經濟預測能力受到廣泛的關注。采購經理人指數的計算PMI是以下不斷變化的五項指標的一個綜合性加權指數:新訂單指標,生產指標,供應商交貨指標,庫存指標以及就業指標。加權指數在某種程度上具有代表意義,顯示出變化的趨勢和程度大小。從而得出每一家企業在每一方面的處於上升、下降和不變的結果,通過計算每一個方面不同結果企業所佔比例後,得出這五個方面的擴散指數。擴散指數計算公式如下:擴散指數=上升百分比-下降百分比+(不變百分比)然後將這五個擴散指數按照一定的權重比例扣除季節等影響因素後得出采購經理人指數。具體權重比例如下:A.產品生產權重比例25%B.訂單權重比例30%C.存貨權重比例10%D.廠商表現權重比例15%E.就業情況權重比例20%采購經理人指數是以百分比來表示,常以50%作為經濟強弱的分界點:當指數高於50%時,則被解釋為經濟擴張的訊號。當指數低於50%,尤其是非常接近40%時,則有經濟蕭條的憂慮。一般在40~~50之間時,說明製造業處於衰退,但整體經濟還在擴張。中國采購經理人指數2005年4月底,我國在北京和香港兩地發布了「中國采購經理人指數」。這是中國首次發布這一經濟指數。采購經理人指數是通過產品價格、庫存等基本數據的變化.依據數學模式計算得出的。在許多發達國家,這一指數已經發布多年,採用每月公布和點評的方式反映當前的經濟運行狀況。隨著我國逐步成為全球製造業大國,全球供應商到我國采購成品成為需要重點關注的環節。2004年,我國社會物流總成本為2.9萬億元人民幣,佔GDP的21.3%,比發達國家高一倍多。如果我國只是製造而不去關注采購物流領域,這中間巨大的利潤空間就會被擠占。建立「中國采購經理人指數」,充分說明中國已經從製造環節「脫身,開始注重物流與采購問題。中國采購經理人指數是由國家統計局和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共同合作完成,是快速及時反映市場動態的先行指標,它包括製造業和非製造業采購經理指數,與GDP一同構成我國宏觀經濟的指標體系。目前,采購經理指數調查已列入國家統計局的正式調查制度。從2005年6月開始,製造業采購經理指數將按月發布,並按國際通行做法,特約業內權威人士結合PMI調查數據進行宏觀分析,使分析的結果更加具有前瞻性和權威性。中國製造業采購經理指數體系共包括11個指數:新訂單、生產、就業、供應商配送、存貨、新出口訂單、采購、產成品庫存、購進價格、進口、積壓訂單。製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是一個綜合指數,計算方法全球統一。如製造業PMI指數在50%以上,反映製造業經濟總體擴張;低於50%,則通常反映製造業經濟總體衰退。中國采購經理人指數的建設歷程中國采購經理指數的籌備與建設經歷了長達三年多的時間,大體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2002年-2004年上半年為調研階段,重點是與國外專家進行多次交流、研討,並開展大量的研究與宣傳工作。與此同時,國家統計局對采購經理指數的建立也十分關注,企業調查隊設立了專門課題,並委託天津、山東、寧夏企調隊進行研究。第二階段是從2004年下半年到2004年年底,為中國製造業PMI的推進階段,完成了前期准備工作,包括:確立了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與國家統計局企調隊的合作方式;完成了調查方案的制定、企業調查問卷的設計、企業抽樣方法制定與實施;在山東、天津和寧夏三個省(市)開展部分企業的試點工作;在青島召開了部分省市采購經理指數小型研討會;召開了全國製造業采購經理指數工作會議,就2005年1月份開展調查進行了部署,並針對采購經理指數的特點及其應用、采購經理調查問卷、聯網上報的具體事宜開展了培訓。第三階段是從2005年1月開始,全國製造業采購經理指數調查工作正式啟動。經過半年的運轉,取得了三項成果:第一,建立了穩定的調查渠道,全國製造業20個大行業727家企業的采購經理按月填報了調查問卷。第二,建立了製造業PMI資料庫,每月采購經理在網上填報,經過數據的核實與匯總,建立了豐富的、完整的中國製造業PMI資料庫。第三,根據調查結果,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和國家統計局企調隊編制了製造業采購經理指數,並撰寫商務報告。目前已有六個月的指數。在2005年4月,我們召開了專家論證會,來自國家有關部委和研究機構的專家們對此給予了高度評價。中國采購經理人指數的意義中國采購經理人指數是國際通行的宏觀經濟監測體系,涵蓋生產與流通、製造業與非製造業等領域,對國家經濟活動的監測和預測具有重要作用。建立中國采購經理指數的重大意義在於:1、有利於與國際接軌。目前,已有美國、英國、新加坡等22個國家制定了PMI指數。中國加入WTO之後,正在日益成為世界采購中心與製造中心,中國經濟發展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中國經濟形勢如何已是全球關注的焦點,所以是中國需要PMI,世界也需要中國的PMI。建立中國PMI,將在兩個方面與國際接軌:一是調查方法與統計方法的接軌;二是數據的可比性。2、有利於國家經濟與產業經濟的宏觀調控與預測。PMI是各國特別是發達國家反映經濟活動快速的、及時的先行指標。通過PMI,可以及時監測和預測經濟與商業活動中出現的問題和趨勢,使政府對宏觀經濟的走向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3、有利於指導企業的采購、生產、經營等活動。PMI調查涉及企業生產、采購、庫存、銷售、價格等多個環節,反映了企業全面的商業活動,PMI以及基於PMI的商務報告對企業實際經營活動具有極強的指導作用,使企業特別是大企業集團的戰略決策與業務調整有一個可靠的依據。中國製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2005年7月6日經過近三年的准備和試行工作,中國製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於2005年7月6日正式發布。中國製造業采購經理指數是國家統計局和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共同合作編制完成的。按雙方協商的合作分工,國家統計局企業調查總隊負責數據的調查採集和加工處理;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和中國物流信息中心負責數據分析、商務報告的撰寫以及對社會發布。目前,采購經理指數調查已列入國家統計局的正式調查制度。采購經理指數(PMI)是國際通行的宏觀經濟監測指標體系,對國家經濟活動的監測和預測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已有美國、英國、日本、新加坡等22個國家和地區制定了PMI指數。建立中國采購經理指數具有重大意義,不僅有利於國家經濟與產業經濟的宏觀調控與預測,也有利於指導企業的采購、生產、經營等活動。中國製造業采購經理指標體系的編制,是一項開創性工作,也是一項系統工程。在指數調查與編制方法方面,既遵循了國際通行的做法,又兼顧了中國的具體國情;在調查方法和樣本的確定方面,按照工業行業大類對製造業增加值的貢獻度,採用PPS(即按與企業規模成比例的不等概率抽樣)分層抽樣方法,確定727家樣本企業,保證了調查單位的代表性;在數據的調查與採集方面,通過國家統計局調查系統的調查渠道和專業統計調查隊伍,確保了數據來源的可靠性和及時性;在數據分析方面,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和中國物流信息中心擁有一批行業專家對此進行了深入研究,國家統計局企調隊也開展專題分析。並按國際通行做法,特約業內權威人士結合PMI調查數據進行宏觀分析,使分析的結果更加具有前瞻性和權威性。此項工作還得到了香港利豐集團的大力支持。從2005年6月開始,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和國家統計局將按月發布製造業采購經理指數,發布的時間是每月第一個工作日。中國製造業采購經理指數體系共包括十一個指數:新訂單、生產、就業、供應商配送、存貨、新出口訂單、采購、產成品庫存、購進價格、進口、積壓訂單。調查結果是以百分數形式表示。計算過程如下:首先,根據企業采購經理對每個調查問題的回答(本月與上月的比較),分別計算回答「上升」、「持平」或「下降」的采購經理所佔比重;然後,將「上升」的比重賦值為1,將「持平」比重賦值為0.5,「下降」的比重賦值為0,進行匯總得到各個問題擴散指數。製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是一個綜合指數,計算方法全球統一,由5個擴散指數加權而成。這5個指數是依據其對經濟的先行影響程度而定,各指數的權重分別是:新訂單30%、生產25%、就業20%、供應商配送15%、存貨10%。擴散指數具有先行指數的特性,反映了經濟活動各個層面的變化趨勢及變化幅度。製造業PMI指數在50%以上,反映製造業經濟總體擴張;低於50%,通常反映製造業經濟總體衰退。本次發布會通報的2005年6月份中國製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顯示,PMI指數為51.7%,表明我國製造業經濟仍處在增長的階段。需要注意的是,自2005年3月起,PMI指數已經連續三個月下滑,由57.9%降至51.7%,雖然目前仍在50%以上,但已接近50%的臨界點,可能預示著製造業經濟增長開始由上升狀態轉入高位穩定,並有小幅下降的可能。構成PMI的主要指數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新訂單、生產、出口訂單、庫存、采購、購進價格、供應商配送時間等重要指標均處於今年以來的最低點。在調查的20個行業中,有8個行業PMI均低於50%。它們分別是石油加工及核燃料加工業、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醫葯製造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金屬製品業、專用設備與儀器儀表製造業、煙草製造業、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從企業類型來看,國有企業PMI為47%,顯示受影響較大,經濟產生下滑的跡象。從區域來看,東、中、西部地區PMI指數分別為51.6%、52.7%和52.9%,西部地區最高,說明國家向中西部傾斜的政策有所顯現。而東部經濟增長明顯慢於中、西部,呈現回落的跡象值得特別關注。中國製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發布時間從2005年6月開始,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和國家統計局將按月發布製造業采購經理指數,發布的時間是每月第一個工作日。
Ⅵ 1、試通過資本資產定價模型來分析影響股票價格的因素2、試述關於利率期限結構的主要理論及其優缺點
那用那麼復雜,有題材在爛的公司它的股票也是好股票。
Ⅶ 利率的期限結構是什麼
利率期限結構是指在在某一時點上,不同期限資金的收益率與到期期限之間的關系。
Ⅷ 利率期限結構向上傾斜,零息債券和付息債券誰的利率高
預期理論:預期理論提出了以下命題:長期債券的利率等於在其有效期內人們回所預期的短答期利率的平均值。
這一理論關鍵的假定是,債券投資者對於不同到期期限的債券沒有特別的偏好,因此如果某債券的預期回報率低於到期期限不同的其他債券,投資者就不會持有這種債券。具有這種特點的債券被稱為完全替代品。在實踐中,這意味著如果不同期限的債券是完全替代品,這些債券的預期回報率必須相等。
預期理論可以解釋事實
1.隨著時間的推移,不同到期期限的債券利率有同向運動的趨勢。從歷史上看,短期利率具有如果它在今天上升,則未來將趨於更高的特徵。
2.如果短期利率較低,收益率曲線傾向與向上傾斜,如果短期利率較高,收益率曲線通常是翻轉的。
預期理論有著致命的缺陷,它無法解釋事實3,即收益率曲線通常是向上傾斜的。
Ⅸ 利率的期限結構往往呈現哪些特點
利率期抄限結構是平的襲指平坦型利率曲線。
收益率曲線主要包括四種類型。
一條漸升型利率曲線,表示期限越長的債券利率越高。這種曲線形狀被稱為「正向的」利率曲線。
一條漸降型利率曲線,表示期限越長的債券利率越低。這種曲線形狀被稱為「相反的」或「反向的」利率曲線。
一條平坦型利率曲線,表示不同期限的債券利率相等,這通常是正利率曲線與反利率曲線轉化過程中出現的暫時現象。
一條隆起型利率曲線,表示期限相對較短的債券,利率與期限呈正向關系;期限相對較長的債券,利率與期限呈反向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