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古董中的行話墨不過千年是什麼意思
在古董里出現沒的文物古跡,一般墨汁的保存年限不會超過千年,所以出現了新鮮的墨跡,就屬於假的古董
⑵ 請問物品多少年才算古董啊謝謝
古董的年限沒有規定的,個人理解,就目前來說,八十年代東西的就已經算是古董了。但是想成為文物,國際上一般是一百年以前的東西可以稱之為文物。
1956年的二分硬幣,價格在二十元左右。
⑶ 什麼時期的文物允許交易
一般情況下,唐朝以前的不允許,而且凡是國家一級文物的全部不能被允許買賣。
根據專《文物拍賣管理屬暫行規定》中第十二條規定可知:第十二條 下列文物不得作為文物拍賣標的:
1、依照法律應當上交國家的中國境內出土的文物;
2、依照法律應當移交文物行政部門的文物,包括國家各級執法部門在查處違法犯罪活動中依法沒收、追繳的文物;
3、銀行、冶煉廠、造紙廠以及廢舊物資回收單位揀選的文物;
4、國有文物收藏單位以及其他國家機關、部隊和國有企業、事業組織等收藏、保管的文物;
5、國有文物購銷經營單位收存的珍貴文物;
6、非國有館藏珍貴文物;
7、物主處分權有爭議的文物;
8、其它依法律法規規定不得流通的文物。第十六條 國家對文物拍賣企業拍賣的珍貴文物擁有優先購買權。 國家文物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文物行政部門可以要求拍賣企業對拍賣標的中具有特別重要歷史、科學、藝術價值的文物定向拍賣,競買人范圍限於國有文物收藏單位
⑷ 古董是規定幾年以前才算是古董呢
沒人規定,昨天的物件就是今天就是古董,只要自己樂意。
古董是為人所珍視的古代器物,是先人留給我們的文化遺產、珍奇物品。在這上面沉積著無數的歷史、文化、社會信息,而這些信息是任何一件其他的器物所無法取代的。 因為古董可以作為一種玩物,所以後來我們也稱之為"古玩"。
基本解釋
1. 珍貴罕見的古物。 元 秦簡夫 《東堂老》第一折:「可早十年光景,把那家緣過活金銀珠翠,古董翫器……典盡賣絕,都使得無了也。」《水滸傳》第六六回:「四邊都掛名人書畫,並奇異古董玩器之物。」 清 黃鈞宰 《金壺遯墨·姜少汀》:「 杭人姜少汀者,販賣古董於蘇州。」魯迅《偽自由書·逃的辯護》:「但我們想一想罷:不是連語言歷史研究所里沒有性命的古董都在搬家了么?」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案上放著筆墨畫硯,磁器古董,都極其古雅而精緻。」
2. 謂希奇少見。 王統照 《銀龍集·刀柄》:「說起來真有點古董。原來是替…催餉的副官要人。」
3. 比喻過時的事物、迂腐守舊的人。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先聲》:「古董先生誰似我,非玉非銅,滿麵包漿裹。」 巴金 《家》三:「說到英文,讀了這幾年…總是那些老古董。」 李劼人 《天魔舞》第九章:「偏我們先生是個古董,硬不肯。」
⑸ 古玩收藏方面,所說的,這東西有幾十年的時間,指的是多久,是指五六十年代,還是七八十年代。
1.虛指,並不固復定!
其意為這東西不是近制一二十年的東西!
2.很可能三十年往上!
3.一般有眼光,有條件的人,三十年前的東西都收,只是價格低!稱為預收藏!
所以,說這些東西也有幾十年了,意味著,有一定收藏價值了!但我要不要收,或我要不要賣則是另回事了!
4.婑婉之辭,減緩擁有者的心理壓力!以免擁有者與鑒定者產生誤會而有對抗情緒!
具體哪種情況,根據實際判定!
⑹ 國家規定古董不允許買賣嗎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第四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地下、內水和領海中遺存的一切文物,屬於國家所有。
第三十條 有下列行為的,給予行政外罰:
(一)在地下、內水、領海及其他場所中發現文物隱匿不報,不上交國家的,由公安部門給予警告或者罰款,並追繳其非法所得的文物;
倒賣文物罪,是指以牟利為目的,倒賣國家禁止經營的文物,情節嚴重的行為。
(四)主觀要件
本罪在主觀方面表現為故意,且以牟利為目的。行為人不具有故意的心理不構成本罪,還必須同時具有牟利的目的,才能構成本罪。對於那些確實既無牟利目的,也無行使目的,而純粹因為個人興趣的,不以犯罪論處。此外,對於不知是禁止買賣的文物而買賣的,也不以犯罪論處。
二、處罰
犯本罪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首先放羊的人從他的本意上看是不是故意知道文物還要賣,還是不知道是文物,才能定罪(最低的處罰應該是沒收所得並警告或處罰、拘役)。
購買人的本意是買回來是要保護文物還是牟取暴利,如果參加完鑒寶節目以後,人家要是捐給國家了呢??那就沒罪,而且還有獎勵。
私買現象肯定是存在,在拍賣行或文物店裡賣得審批的,根本不讓賣,但是只能在國內流通,出國肯定不行。
⑺ 怎樣鑒別古董的年限
判定古董的年限要從多方面來判斷:包括器型的時代特徵、用料的年代特點、表面氧化磨損情況、工藝的技術發展情況等,非一時能學會的。
⑻ 文物古董都是有年份的東西,多久的物品才能算文物古董
很多人對古董的這個界限其實也還是很不明了的,就好像是絕緣體和非絕緣體之間,沒有明確的界限有的人認為開國前的東西就是古董,因為國家的政體都已經改變了,很多人的生活模式和使用的東西都發生了變化。
也有的人認為一百年前的民國時期的東西就算是古董了,還有的人認為是以150年為分界的,一百五十年前的東西就算是古董,之後的價值就不大,答案都是很不一樣的,對於這個都是比較抽象的。
很多古董最大的特點就是精美,做工越精美的古董。它所擁有的價值也是越高的,還有的古董就算不精美也是很有價值的,比如說某個著名的古人就經常使用它,像諸葛亮的扇子,看上去好像也沒什麼很特別的地方,但是這位歷史名人用過的東西就是有價值的,還有某個英雄用過的劍,這些都可以算作是古董的。
那就有人會有疑問了,很多人的長輩的家裡都會有老式的縫紉機,那這算不算是古董呢?這就要分類別了。
在1980年時,我們國家就有了第一台縫紉機,不過是從美國引進來的,如果是這台,那肯定就是古董了,很值錢,但是其他的也要看產家和年齡的,沒有50年以上是算不上古董的。
⑼ 想知道關於古董的買賣年限
參加鑒寶,讓更多的人知道,要是值兩千就賣1999,不用著急,有好貨還怕爛手裡嗎
⑽ 多少年的是文物
http://www.chinacov.com/bbs/vew2.asp?Num=1548497055&No=745567055
文物的定義
在中國,「文物」二字聯系在一起使用,始見於《左傳》。《左傳•桓公二年》記載:「夫德,儉而有度,登降有數,文物以紀之,聲明以發之;以臨照百官,百官於是乎戒懼而不敢易紀律。」之後,《後漢書•南匈奴傳》有:「制衣裳,備文物。」以上所說的「文、物」原是指當時的禮樂典章制度,與現代所指文物的涵義不同。到唐代,駱賓王詩:「文物俄遷謝,英靈有盛衰」,杜牧詩:「六朝文物草連天,天淡雲閑今古同」。這里所指的「文物」,其涵義已接近於現代所指文物的涵義,所指已是前代遺物了。北宋中葉 (11世紀),以青銅器、石刻為主要研究對象的金石學興起,以後又逐漸擴大到研究其他各種古代器物,把這些器物統稱之為「古器物」或「古物」。在明代和清初比較普遍使用的名稱是「古董」或「骨董」。到清乾隆年間 (18世紀) 又開始使用「古玩」一詞。這些不同的名稱,涵義基本相同,但在很多場合,古董、骨董和古玩,是指書畫、碑帖以外的古器物。
中華民國時期,古物的概念和包括的內容比過去廣泛。1930年 (民國十九年) 國民政府頒布的《古物保存法》明確規定:「本法所稱古物是指與考古學歷史學古生物學及其他與文化有關之一切古物而言。」說明其概念已遠遠超出過去所稱「古物」、「古董」的范圍。
20世紀30年代中,「文物」一詞又重被使用。1935年北平市政府編輯出版了《舊都文物略》,同年成立了專門負責研究、修整古代建築的 「北平文物整理委員會」。這里「文物」的概念已包括了不可移動的文物。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由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以及後來的國務院所頒布的一系列有關保護文物的法規,都沿用了「文物」一詞。直到1982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才把「文物」一詞及其所包括的內容用法律形式固定下來。其范圍實際上包括了可移動的和不可移動的一切歷史文化遺存,在年代上已不僅限於古代,而是包括了近、現代,直到當代。
世界各國對不同類別的文物,各有其通常使用的名稱,但尚無概括所有類別文物的統稱。歐洲在17世紀英文和法文中都使用 Antique一詞,此詞一說源於拉丁文ante,原意是古代的,從前的。另一說則認為英文這個字是直接來源於法文,開始作為名詞使用時,主要是指古希臘、古羅馬的文化遺物,後來才逐漸發展成泛指各個時代的藝術品,其詞義接近於中國所謂的古物、古董。日文所說的 「有形文化財」, 近似於中國所指的文物,但其涵義和范圍又不盡相同。在國際社會,由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UNESCO,以下簡稱教科文組織)會議通過的一些有關保護文物的國際公約中,一般把文物稱作為「文化財產 (Cultural Property)」或者「文化遺產(Cultural Heritage) 」,二者所指的內容並不是等同的。從公約所列舉的具體內容來看,前者是指可以移動的文物,後者是指不可移動的文物。埃及使用的阿拉伯文侴|(單數),啋|(復數)一詞,與中國所稱文物的概念是基本相同的。1983年埃及頒布的《埃及文物保護法》規定,在埃及國土上出現的或與其歷史有聯系的,凡一百年以前的,包括可移動的和不可移動的,具有歷史意義和價值的實物,都屬於文物 (侴|)。同時,還規定在一百年以內的有價值的實物,可根據文化主管部門的建議指定為文物。
關於文物的年代下限,在國際上起初曾定為1830年,起源於1930年美國的關稅條例。該條例規定凡1830年以前製作的藝術品可以免稅。以後在國際上,不少國家把這一年定為文物的年代下限。後來美國在1966年通過了新的關稅條例,又規定「自免稅進口報單提出之日起,凡一百年以前製作的文物」概予免稅進口。因而目前按國際上一般慣例,文物是指一百年以前製作的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實物。但是也有的國家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另作規定,如希臘就把1450年作為文物的年代下限。
目前,各個國家對文物的稱謂並不一致,其所指涵義和范圍也不盡相同,因而迄今尚未形成一個對文物共同確認的統一定義。
文物是指具體的物質遺存,它的基本特徵是:第一,必須是由人類創造的,或者是與人類活動有關的;第二,必須是已經成為歷史的過去,不可能再重新創造的。
當代中國根據文物的特徵,結合中國保存文物的具體情況,把「文物」一詞作為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進程中遺留下來的、由人類創造或者與人類活動有關的一切有價值的物質遺存的總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