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影響債券利率期限結構形狀的因素有哪些
您好,影響債券利率期限結構形狀的因素主要有:對未來利率變動方向的預期;債券預期收益中可能存在的流動性溢價;市場效率低下。
B. 簡述利率的風險結構受哪些因素的影響
利率期限結構
是指債券的到期收益率與到期期限之間的關系。該結構可以通過利率期限結構圖表示,圖中的曲線即為收益率曲線。
或者說,收益率曲線表示的就是債券的利率期限結構。
影響因素主要取決於利率對期限的敏感性,關鍵在於國家的長期宏觀經濟政策和企業投資的遠期贏利能力。
迄今為止,中國的存貸款利率結構極其簡單,即長期利率會高於短期利率。
利率風險
一般被定義為「由於利息率的變化導致損失的風險(或者收益風險)」,把與凈利息收入相關的風險稱為結構風險。
也可以理解為距到期日期限相同,利率卻不同所形成的關系。
影響因素有一般風險、流動性以及所得稅、債券期限等諸多原因。
C. 1.簡述利率水平的決定和影響因素。
利率市場化是指將利率的決定權交給市場,由市場自主決定利率的過程。包括利率決定、利率傳導、利率結構和利率管理的市場化。即由市場決定利率的大小、結構、波動幅度,央行不對利率實行管制,只根據國民經濟運行的實際情況和需要,通過制定和調整再貼現率、再貸款率以及公開市場業務來調節市場利率,最終形成以中央銀行利率為基礎、以貨幣市場利率為中介、以市場供求決定金融機構存貸款利率水平的市場利率體系和形成機制。
迄今為止,幾乎所有的工業化國家和大部分的發展中國家都實現了利率市場化,並使許多國家從中獲益。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自1996年正式啟動利率市場化進程開始,經過十餘年的努力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具體表現在:一是基本實現了貨幣市場利率品種的市場化,包括銀行同業拆借利率、債券回購利率、票據市場轉貼現利率、國債與政策性金融債的發行利率和二級市場利率等。二是放開了對外幣利率的管理,外幣利率實現了市場化,同時中外資金融機構在外幣利率政策上也實現了同等公平待遇。三是貸款利率實現下限管理,上限基本完全放開。商業銀行可以根據貸款風險自主實行差別化定價策略,進而獲得風險補償。四是部分大額長期存款利率由雙方協商確定,並建立了人民幣存款利率下浮制度。五是中央銀行利率體系建設逐步深化,利率調控機制逐步完善,利率調控能力逐步增強。總之,從制度方面看,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近中期目標已經基本實現。
我國現行利率體系有了一定的市場化成分,但運行的仍是利率管制下的雙軌利率體系。基準利率還是官定利率,不是市場均衡利率。存貸款利率與貨幣市場利率相隔離、貨幣市場利率與資本市場利率間不協調、金融機構存貸款利率期限結構失衡、利率傳導和風險溢價機制不暢。同時,央行各種利率之間的關系也存在沖突,央行利率和商業銀行利率之間甚至倒掛。利率管制的弊端愈顯突出:一是使利率作為貨幣政策工具存在嚴重缺陷。二是調控時效性和效果不盡如人意。三是利率管制屏蔽了銀行自主定價空間、動力和意識,限制了銀行對自身產品的風險定價和保障機制的形成。四是優惠利率有時被濫用,與國家政策意圖大相徑庭。
二、利率市場化改革路徑與策略選擇
改革孕育著機遇,也隱藏著風險。利率市場化是把雙刃劍,其"殺傷力"不可低估:過度競爭、利率失調會導致銀行破產;市場化後頻繁而劇烈的利率變動,將使銀行經營績效的結果更具不確定性;可能會導致信貸市場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形成潛在信用風險;可能惡化中小企業的融資環境,造成落後地區資金資源的再度流失。
要避免利率市場化這柄雙刃劍的負面效應,利率市場化改革必需經過分步走、逐步展開的漸進有序過程。根據國際成功的利率市場化改革經驗,應按照利率彈性的原則,分期分批地放開管制。對利率彈性各異的各種產品區別對待,先放開利率彈性較低的產品,等到時機成熟再放開利率彈性較高的產品,按照先貨幣市場,後信貸市場;先長期利率,後短期利率;先貸款利率,後存款利率的次序,循序漸進地分步驟進行。在此,筆者提出如下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政策建議:
(一)利率市場化改革應從貨幣市場利率上尋找突破口,關鍵是找到一個相對有效的貨幣市場基準利率
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過去一直難以走出歷史性跨越的一個重要因素,是中央銀行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基準利率形成體系,以及缺乏有效執行貨幣政策傳導、調控的有效工具。實施利率市場化,最關鍵的工作就是先確定能使大家普遍認同的貨幣市場基準利率。無論是存款還是貸款利率市場化都離不開基準利率的形成,市場上其他利率均應根據基準利率進行調整。所以,選擇並培育適合我國間接調控機制下的基準利率,並使之成為市場化利率、基礎性利率、傳導性利率是當務之急。實際上,同業拆借市場利率最能及時體現資金供求狀況,對整個貨幣市場的利率結構具有導向性,因而建立發達的同業拆借市場也就成為利率市場化的基礎工程。
(二)金融市場的規模化和金融產品的多樣化是利率市場化的根本前提
金融市場若沒有一定的規模,金融產品就會缺乏流動性,利率的市場化也就無從談起;金融市場若沒有豐富的產品,就會限制投資者的投資選擇,通過利率調節投資方向的功能就無法強化。所以說,沒有一個發達健全的金融市場就不可能存在一個價格形成的市場機制,利率市場化也就不可能真正地實現。我國的金融市場雖經二十幾年的發展,但目前仍處於初級階段。其現狀是:間接融資巨大,直接融資不多;重視股票市場,忽略債券市場;國債數量龐大,企業債發行較少;長期債券較多,短期債券缺乏;傳統業務居多,中間業務有限。金融市場除產品單一、市場規模小之外,還存在金融市場各子市場發育不平衡、相互分割、功能不全、效率不高等現象,這些都會影響利率市場化的最後實現。所以,我們應從基礎的金融產品開發創新入手,適當增加金融產品的品種和規模。大力發展和規范股票市場,加速發展包括公司債券、金融債券、市政債券和證券化債券在內的債券市場,增加可交易金融工具,理順利率的風險結構,形成合理的收益曲線。通過促進股票市場、債券市場的發展,擴大市場化利率覆蓋范圍,通過與銀行信貸競爭促使銀行借貸利率市場化。同時消除資金在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間自由流動的制度壁壘,強化兩個市場的溝通與聯系,使央行能夠通過貨幣政策工具影響短期利率,進而迅速影響長期利率和整個利率體系,從而提高利率傳導效應和貨幣政策的實施效果。
(三)培育經濟主體行為的市場化,提高對利率的敏感度,是利率市場化的先決條件
利率要成為資源配置的有效杠桿,必須使經濟主體--企業在借貸資金時對利率有一定的敏感性。而在我國,占據大部分金融資源的國有企業,尚未成為真正獨立的市場經營主體,預算上的軟約束使得在資金的成本與可得性上作權衡時,首先考慮的是可得性,而不是成本大小,它們對利率水平變化的反應缺乏靈敏性。如果企業對於利率的變動不敏感,利率市場化就不可能迅速推進。現代企業制度建設進程上的遲緩,已經成為利率市場化的現實障礙。因此,利率市場化改革必須與國有企業改革尤其是產權制度改革結合起來、同步進行,以打造好利率市場化的微觀主體基礎。
不僅如此,當前國有商業銀行的治理結構也不完善,還習慣於被動接受央行管制的法定利率,他們無須對市場化的利率做出敏銳的反應,在利率風險增大時可以"惜貸",可以"倒逼"中央銀行。已出台的利率市場化改革措施並沒有在國有商業銀行中引起較大震撼,國有商業銀行尚未做好應對利率市場化風險的充分准備。所以,積極推進國有商業銀行轉換經營機制,矯正其在管制利率下形成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也就變得迫切而必要。
(四)建立完善的利率定價機制,是商業銀行向利率市場化邁進的重要一環和關鍵一步
引入利率市場化的競爭之後,銀行業之間的競爭將由原來的規模競爭轉向效益競爭,轉向風險定價和產品創新的競爭。衡量商業銀行競爭力的關鍵性指標,並不在於銀行的資產規模等,而主要在於凈利差水平、資產回報率、資本回報率等。風險定價能力的高低將直接決定競爭能力的強弱。可以說,利率市場化就是金融產品的價格競爭;利率市場化的過程,也就是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真正商業化經營的過程。
利率市場化條件下,存款定價應根據貨幣市場利率、當地競爭狀況和自身不同時期需求確定。貸款定價要考慮資金和服務成本、擬獲取利潤、產品價格優勢、客戶結構特徵及需求、資本和勞動力價格等因素,綜合考慮客戶的信用風險、綜合收益、籌資成本和運營成本分攤,建立綜合的測算體系,確定靈活合理的價位。
(五)鼓勵金融創新,開發金融衍生業務,豐富和完善市場利率風險的分散和處置出口,對防範和管理可能進一步暴露和滋生的金融風險具有特別意義
利率市場化改革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風險的下移,商業銀行承擔起利率的市場化風險。因此,在放寬利率管制的同時,利率市場化改革客觀上需要為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提高分散風險、處置風險的出口;否則利率管制的放寬容易使得利率的市場化風險失范。因此,迫切需要市場提供不影響資產負債結構而達到調整利率風險頭寸目的的創新工具,推出具有價格發現和風險避險功用的金融產品。目前人民銀行實施的人民幣互換利率交易試點工作,就是為規避和對沖利率風險提供的一個有效工具。從近期來看,應審慎適時地試辦遠期利率協議、利率期貨、利率期權和利率上下限等業務,為商業銀行等微觀金融主體提供規避利率風險的手段,以發揮其在化解和分散基礎金融資產風險上無可替代的作用。
(六)加強金融監管,是利率市場化順利推進的必要保證
金融監管當局首先要實行監管重點的轉變。從傳統的合規性監管切實轉向風險性監管上來,分析評價商業銀行自身的控險能力、化險能力、排險能力,對商業銀行內控制度的健全性、系統的安全性等作出綜合評價,指明風險隱患,糾改管理漏洞。其次,更新監管方式、監管手段。建立風險預警模型和風險監管分析系統,對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壞賬准備,各項存貸款的利率、期限及其結構進行系統分析、動態監測。第三,加強對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監管。一方面鼓勵商業銀行進行金融創新;另一方面加強對中間業務品種的研究與規范,以提升監管水平,確保金融安全。
D. 影響債券利率期限結構形狀的因素有哪些
影響債券利率期限結構形狀的因素主要有:對未來利率變動方向的預期;債券預期收益中可能存在的流動性溢價;市場效率低下。
E. 如何評價三種利率期限結構理論
利率的期限結構:是指利率與金融資產期限之間的關系,是在一個時點上因期限差異而產生的不同的利率組合。利率的一般結構:是指在一特定時點由普遍存在的各種經濟因素所決定。
1、預期假說
利率期限結構的預期假說首先由歐文·費歇爾(Irving Fisher)(1896年)提出,是最古老的期限結構理論。
預期理論認為,長期債券的現期利率是短期債券的預期利率的函數,長期利率與短期利率之間的關系取決於現期短期利率與未來預期短期利率之間的關系。
因此,如果預期的未來短期債券利率與現期短期債券利率相等,那麼長期債券的利率就與短期債券的利率相等,收益率曲線是一條水平線;如果預期的未來短期債券利率上升,那麼長期債券的利率必然高於現期短期債券的利率,收益率曲線是向上傾斜的曲線;如果預期的短期債券利率下降,則債券的期限越長,利率越低,收益率曲線就向下傾斜。
這一理論最主要的缺陷是嚴格地假定人們對未來短期債券的利率具有確定的預期;其次,該理論還假定,資金在長期資金市場和短期資金市場之間的流動是完全自由的。這兩個假定都過於理想化,與金融市場的實際差距太遠。
2、市場分割理論
預期假說對不同期限債券的利率之所以不同的原因提供了一種解釋。但預期理論有一個基本的假定是對未來債券利率的預期是確定的。如果對未來債券利率的預期是不確定的,那麼預期假說也就不再成立。只要未來債券的利率預期不確定,各種不同期限的債券就不可能完全相互替代,資金也不可能在長短期債券市場之間自由流動。
市場分割理論認為,債券市場可分為期限不同的互不相關的市場,各有自己獨立的市場均衡,長期借貸活動決定了長期債券利率,而短期交易決定了獨立於長期債券的短期利率。根據這種理論,利率的期限結構是由不同市場的均衡利率決定的。市場分割理論最大的缺陷正是在於它旗幟鮮明地宣稱,不同期限的債券市場是互不相關的。因為它無法解釋不同期限債券的利率所體現的同步波動現象,也無法解釋長期債券市場的利率隨著短期債券市場利率波動呈現的明顯有規律性的變化。
3、流動性偏好假說
希克思首先提出了不同期限債券的風險程度與利率結構的關系,較為完整地建立了流動性偏好理論。
根據流動性偏好理論,不同期限的債券之間存在一定的替代性,這意味著一種債券的預期收益確實可以影響不同期限債券的收益。但是不同期限的債券並非是完全可替代的,因為投資者對不同期限的債券具有不同的偏好。范·霍恩(Van Home)認為,遠期利率除了包括預期信息之外,還包括了風險因素,它可能是對流動性的補償。影響短期債券被扣除補償的因素包括:不同期限債券的可獲得程度及投資者對流動性的偏好程度。在債券定價中,流動性偏好導致了價格的差別。
這一理論假定,大多數投資者偏好持有短期證券。為了吸引投資者持有期限較長的債券,必須向他們支付流動性補償,而且流動性補償隨著時間的延長而增加,因此,實際觀察到的收益率曲線總是要比預期假說所預計的高。這一理論還假定投資者是風險厭惡者,他只有在獲得補償後才會進行風險投資,即使投資者預期短期利率保持不變,收益曲線也是向上傾斜的。
F. 什麼是利率期限結構和利率風險結構,影響因素有哪些
利率期限結構
是指債券的到期收益率與到期期限之間的關系。該結構可以內通過利率期限結構圖表示,圖中的容曲線即為收益率曲線。
或者說,收益率曲線表示的就是債券的利率期限結構。
影響因素主要取決於利率對期限的敏感性,關鍵在於國家的長期宏觀經濟政策和企業投資的遠期贏利能力。
迄今為止,中國的存貸款利率結構極其簡單,即長期利率會高於短期利率。
利率風險
一般被定義為「由於利息率的變化導致損失的風險(或者收益風險)」,把與凈利息收入相關的風險稱為結構風險。
也可以理解為距到期日期限相同,利率卻不同所形成的關系。
影響因素有一般風險、流動性以及所得稅、債券期限等諸多原因。
G. 1、試通過資本資產定價模型來分析影響股票價格的因素2、試述關於利率期限結構的主要理論及其優缺點
那用那麼復雜,有題材在爛的公司它的股票也是好股票。
H. 影響債券利率期限結構的因素有哪些
利率波動、到期時間
I. 影響利率一般結構的因素有哪些
影響利率變化的因素很多,包括:①平均利潤率。它一定是高於利率的,只有當平均利潤率大於利率的時候才會借貸。②借貸資金的供求關系。 這是影響利率的非常廣泛的因素。當社會上資金多的時候,企業需求少,貸款就少,存款多,利潤低,利率就低;反過來,銀行沒有錢,但是企業大量貸款,這時候利率就高了。③國家經濟政策影響。 國家要採取兩個政策,一個是放鬆銀根,一個是緊縮銀根。 當經濟繁榮時期為了防止過熱而緊縮銀根,提高利率;當經濟蕭條的時候放鬆銀根,下調利率。④國際利率水平。利率就是貨幣的價格,國際資金的流動受到利率的影響,資金會流向利率相對較高的國家。如果美國是10%,中國是2%,錢會流向美國,這時候中國要吸引外資會提高利率水平,我們要提高到12%,錢就會流向中國。
J. 利率的期限結構說明了什麼影響因素有哪些求解
利率期限結構
是指抄債券的到期收襲益率與到期期限之間的關系。該結構可以通過利率期限結構圖表示,圖中的曲線即為收益率曲線。
或者說,收益率曲線表示的就是債券的利率期限結構。
影響因素主要取決於利率對期限的敏感性,關鍵在於國家的長期宏觀經濟政策和企業投資的遠期贏利能力。
迄今為止,中國的存貸款利率結構極其簡單,即長期利率會高於短期利率。
利率風險一般被定義為「由於利息率的變化導致損失的風險(或者收益風險)」,把與凈利息收入相關的風險稱為結構風險。
也可以理解為距到期日期限相同,利率卻不同所形成的關系。
影響因素有一般風險、流動性以及所得稅、債券期限等諸多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