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專利知識 > 死者名譽權保護期限

死者名譽權保護期限

發布時間:2021-05-06 18:13:23

Ⅰ 已經去世的人的肖像權和名譽權是否受法律的保護

已經去世的人,其肖像權和名譽權依然受法律保護。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確定民事回侵權精神答損害賠償責任的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四條規定了死者肖像受法律保護。自然人死亡後,他人以侮辱、誹謗、貶損、醜化或者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死者姓名、肖像、名譽、榮譽;

其近親屬因該侵權行為遭受精神痛苦,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

(1)死者名譽權保護期限擴展閱讀:

承擔侵權責任的方式主要有:

(一)停止侵害;

(二)排除妨礙;

(三)消除危險;

(四)返還財產;

(五)恢復原狀;

(六)賠償損失;

(七)賠禮道歉;

(八)消除影響、恢復名譽。

以上承擔侵權責任的方式,可以單獨適用,也可以合並適用n此外,某些侵權行為還應當承擔行政責任或者刑事責任

Ⅱ 大討論死去的人具有名譽權嗎

一、死者有沒有名譽權?

第一種解釋是,死者有名譽權。這種意見始見於最高人民法院1989年對天津已故藝人荷花女名譽案的批復:「荷花女死亡後,其名譽權應依法保護,其母有權向法院起訴」。[iii]其後,最高法院於1990年對海燈名譽案的批復中重申這一意見:「海燈死亡後,其名譽權應依法保護,作為養子,范應蓮有權向法院起訴」。[iv]

這兒所說的「依法」中的「法」意指1987年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101條:「公民、法人享有名譽權,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和第120條:「公民的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受到侵害的,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並可以要求賠償損失。」[v]

但是,名譽權是一種民事權利。而民事案件的原告必須是被侵權者本人。別人(如親屬、律師或其他人)可以在本人的授權下代辦有關訴訟事務,但任何人都不能未經授權而以被侵權人的名義提起訴訟。在有關死者名譽權的訴訟中,權利的主體已死,逝者已也,他或她既不可能訴訟,也不可能授權。最高法院把提起訴訟的權利交給死者親屬,就形成學者魏永征所說的「(原告)所主張的並不是自己的權利」[vi]的狀況,違反了上述「民事案件的原告必須是被侵權人本人」的原則。

其實,公民一旦死亡,他的權利義務也就隨之消失。這一點在《民法通則》第9條中規定得很清楚:「公民從出生時起到死亡時止,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第9條對公民(自然人)的定義適用於《民法通則》中所規定的所有權利義務,當然也適用於第101條和120條所保護的名譽權。[vii]

換言之,《民法通則》並未保護已故公民的名譽權。最高法院兩個批復中關於死者有名譽權的意見於法無據。

從常理、邏輯上講,把權利、義務的終點定在死亡之時是很有道理的。人死了就不可能再履行納稅、服兵役的義務或其他任何義務了。同樣,人死了也不可能再享受選舉、婚姻、勞動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權利了。把名譽權單列出來允許死者保留,似乎名譽權是一種與別的權利義務都不同的「權後之權,」於常理、邏輯上都說不通。

1993年《高法解答》第5條中不再談保護「死者的名譽權」,而代之以「死者的名譽」。[viii]按照魏永征的說法,刪掉這「權」字,是因為最高法院已意識到主張死者有名譽權於理於法不合。[ix]

Ⅲ 死人有沒有名譽權

B的行為違法。
A是有名譽權的,法律保護死者的名譽實際上是為了維護死者家屬和進親友的名譽權,可以以死者近親屬的身份向B提起侵權之訴,要求消除影響,賠禮道歉,造成損失的可以要求賠償,同時可以有精神損失賠償的要求。
我國法律中其實並沒有相關隱私權的規定,涉及隱私的,一般都按侵犯名譽權處理。

Ⅳ 死者沒有名譽權,但侵犯死者名譽

《民法通則》101條規定公民享有名譽權,應包括保護死者名譽權,這點已為我國司法實踐所證實。
最高人民法院在《關於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1993年8月7日)已明確,死者名譽受到損害的,其近親屬有權向人民法院起訴。2001年3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在《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中又將以往僅就死者名譽權的延伸保護擴大到死者的其他人格要素,包括姓名、肖像、榮譽、隱私以及死者的遺體、遺骨等方面。由此可見,對死者的名譽權乃至姓名、肖像、榮譽、隱私等人格、身份權的保護,是有充分法律依據的。
法律賦予死者近親屬訴訟權,是基於死者名譽維護權的延伸,死者近親屬行使這種權利是一種新的權利,與死者繼續存在名譽權即原權利是不同的,這種權利不僅反映在程序上,也反映在實體方面,它是隨著行為人侵犯死者名譽權同時又獨立侵犯死者近親屬名譽權而產生的,所以死者的近親屬行使了維護死者名譽權的同時,也維護自身的名譽權和其他合法權益。

Ⅳ 《著作權法》規定個人作品受保護年限是死後50年,那萬一有人誹謗魯迅,他的家人可以告他嗎

死者能否為誹謗的對象?學說上有肯定說與否定說兩派主張。所謂死者的名譽,實質內上是死者生前名容譽的延續,是死者生前獲得的社會評價,在其死後理應受法律保護,不受隨意貶損,這是維護社會利益和秩序的需要。最高人民法院曾在1988年民他字第52號函復中提出,死者享有名譽權,應予以依法保護。這一解釋在理論上是根本錯誤的。死者在法律上不具有法律關系主體資格,隨著公民死亡,權利能力即告終止,因而不可能享有名譽權。

Ⅵ 肖像權該保護多少年

此案在網上引起了熱烈討論。 民法專家楊立新在其網站上發表看法認為,首先,死者肖像的保護,原則上要比死者的名譽保護的時間短,按照德國的立法,保護時間是死者死亡之後的10年,因為肖像權的保護涉及到肖像著作權的問題,時間過長不利於保護肖像作者的著作權。其次,魯迅是公眾人物,一般情況下,公眾人物的肖像權不受保護,即存在阻卻違法的事由。即使是應予保護,也已經超過了著作權的保護時限50多年,所以不應當支持前述訴訟請求。 網友野山閑水提出,本例可歸結為兩方面的問題:一是時間;二是公眾人物。魯迅逝世於1936年,已過大半個世紀,其肖像不應再受到保護。魯迅是公眾人物,這無須證明,對公眾人物,弱化其肖像權是通例。魯迅肖像可以認為是公共資源,利用這公共資源無論是否有營利,均不構成侵權和付費。當然,如果是侮辱性質地使用該肖像,則另當別論了。 網友曹呈宏說,我覺得根據我國現在的法律,人死後肖像權根本就不應該得到保護。而如果是帶有醜化性質的使用的話,則是屬於名譽權的范疇,已經不屬於保護肖像權了。對於肖像權來說,如果以後要立法對死者進行一定的保護的話,期限也應當是很短的,僅應考慮照顧死者親屬的感情因素(可能不希望自己親屬的肖像被人用來營利的意思表示)即可。 網友沈浪認為,死者的肖像權利,大致可以分為:1.經濟利益。2.感情利益。3.社會公益。前兩種利益,屬於一般的民事利益,應歸屬於近親屬。後一種利益,則歸屬於國家,但是此一利益只有涉及到民族感情等重大社會公益時,才能由國家行使。 我個人認為,在保護歸屬於近親屬的權益時,應結合我國文化推重「孝思」的傳統,採取以感情利益為主、兼顧經濟利益的原則。在保護經濟利益方面,可以參考德國的立法,規定保護時間是死者死亡之後的10年。但是在保護感情利益時,可以結合我國舊律關於「九族」的規定,向上推至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高祖父母,向下推至子、孫、曾孫、元孫。逾期皆不保護,以此而論,如果在使用魯迅肖像的時候,沒有侵害其近親屬的感情利益,就是合法的。雖然目前立法沒有就肖像權的經濟利益的保護作出規定,但是按一般法理及各國立法例,肖像權的經濟利益的保護,總不能超過通行的著作權保護時限吧。 楊立新總結探討意見認為,對魯迅的肖像權不應予以保護,是一致的意見。但是有一點疑慮,就是在保護死者的利益上,對公眾人物涉及到國家利益的,也是可以保護的,這種保護,不是由受害人的近親屬來要求,而是應當由檢察院提出請求。魯迅的肖像是不是應當這樣呢?曹呈宏的意見是對死者的肖像不予保護,這種意見恐怕值得斟酌。哈爾濱曾經有一個案件,一個業余攝影愛好者偷拍老太太的肖像,在老太太死後,用於司機防眩暈眼鏡的廣告上,被訴到法院。這種使用,應當作為侵權行為處理,不然,死者的權益就要受到侵害。

Ⅶ 死人的名譽權受到保護嗎

逝者的名譽權也是受到法律保護的。

最高人民法院通過《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規定,自然人死亡後,其近親屬因下列侵權行為遭受精神痛苦,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

1、以侮辱、誹謗、貶損、醜化或者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死者姓名、肖像、名譽、榮譽;

2、非法披露、利用死者隱私,或者以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死者隱私;

3、非法利用、損害遺體、遺骨,或者以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遺體、遺骨。這里的近親屬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

(7)死者名譽權保護期限擴展閱讀:

法律責任:

1、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可以書面或者口頭方式進行,內容須事先經人民法院審查。恢復名譽、消除影響的范圍,一般應與侵權所造成的不良影響的范圍相當。

2、公民、法人因名譽權受到侵害要求賠償的,侵權人應該賠償侵權行為造成的經濟損失;公民一並提出精神損害賠償要求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侵權人的過錯程度侵權行為的具體情節,給與受害人造成精神損害的後果等情況酌定。

注意問題:

侵害名譽權通常以造成受害人社會評價降低為前提,單純受害人主觀上的名譽感即自認為社會評價降低不構成侵害名譽權。如果侵犯從事經營的法人、非法人組織、個人的名譽,則可能構成不正當競爭。新聞報道嚴重失實致人名譽受損的,也按侵害名譽權處理。

Ⅷ 我國現有法律保護死人的名譽權嗎

我國現有法律保護死人的名譽權的。
《民法通則》101條規定公民享有名譽權,應包括保護死者名譽權,這點已為我國司法實踐所證實。最高人民法院在《關於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1993年8月7日)已明確,死者名譽受到損害的,其近親屬有權向人民法院起訴。
2001年3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在《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中又將以往僅就死者名譽權的延伸保護擴大到死者的其他人格要素,包括姓名、肖像、榮譽、隱私以及死者的遺體、遺骨等方面。
由此可見,對死者的名譽權乃至姓名、肖像、榮譽、隱私等人格、身份權的保護,是有充分法律依據的。

Ⅸ 我國名譽權規定要保護死者及其幾代嫡系親屬的名譽權

「我國司法解釋關於死者近親屬有權對死者名譽損害起訴的規定,實質上是把死者名譽視為死者近親屬的一種合法利益加以保護的。同時在程序上也解決了象施利聆案那樣死者繼承人所主張的並不是自己的權利的困難。」
公民有「已故親屬名譽權」。請注意這一權利同「已故親屬的名譽權」之間的區別。前者的權利主體是活著的人,是說公民有權擁有名譽好的已故親屬。後者的權利主體是死去的人,是說死去的人有權擁有好的名譽。
「已故親屬名譽權」的具體內涵是什麼,為什麼要保護它呢?魏永征解釋說:「我國司法界和學術界普遍認為死者名譽應予保護。死者名譽實際上是指死者生前的名譽,亦即對死者生前行為表現的社會評價。如果死者名譽可以被任意詆毀而不受到任何制裁,這不僅對死者是不公正不合理的,而且也不利於宏揚社會正氣、維護安定團結。死者名譽遭到不法損害,受到不利影響的首先是他的近親屬,他們會陷於不同程度的精神痛苦和感情創傷,還可能受到社會的非議、歧視和疏遠,以至喪失某些本應得到的利益。
這意思就是說,既然死人不能有權利,活人又不能繼承那權利,那就把它說成是活人本來就有的權利。

最高人民法院在1993年《關於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第五條確認了先人具有名譽權。最高人民法院曾在1989年《關於死亡人的名譽權應受法律保護的函》中指出,「吉文貞

閱讀全文

與死者名譽權保護期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矛盾糾紛專項排查工作方案 瀏覽:103
法國發明家巴耶爾首創 瀏覽:561
油條機我愛發明 瀏覽:648
北京品源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240
著作權共同所有 瀏覽:778
二手途達轉讓 瀏覽:518
馬鞍山市花湖 瀏覽:480
永樂票務投訴 瀏覽:951
龍游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台 瀏覽:186
興國工商局投訴電話 瀏覽:131
開封計程車投訴電話是多少 瀏覽:101
甘肅省基礎資源公共服務平台 瀏覽:612
馬鞍山父子身份 瀏覽:192
觀通杭州知識產權 瀏覽:10
認繳資本期限 瀏覽:855
黑龍江企業培訓師證書查詢 瀏覽:16
投資被騙報案有期限嗎 瀏覽:199
江蘇哲力知識產權招聘 瀏覽:186
溫州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 瀏覽:54
英樹創造101投票 瀏覽: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