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有年限嗎是不是每年都要辦理呢
不是每年都要辦理。。在建設項目做可行性研究階段做環境影響評價內工作,經審批以後,這個項容目的環評就算是通過了,每個項目在建設階段只做一次,之後驗收就行了。。。若是在項目建設過程中,項目的建設內容或是位置等發生了重大變化,就需要從新做環評。
❷ 環評批復有效期多長,詳細說明
根據抄《環境影響評價導則-總則》中的內容: 1、環評批復是同意項目建設需按環評內容中規定的各項措施和建議進行施工運營,本身沒有有效期的說法; 2、環評報告本身是存在有效期的,其時限范圍是從批復蓋章的時間開始的未來5年內,如果超過5年項目還未建設,那麼就需要重新做環評(意味著新的環評就有新的批復,原批復不再作為環評程序最終文件,但依然有效)
❸ 新建廠房的環評是否有時間限制
你問的這個問題很含糊。
就當做環評批復時間來看吧,這個時間限制要根據具體情況看了,這個廠房的情況你沒講,不知道是要做報告書(審批部門60天作出審批並書面通知建設單位)、報告表(審批部門30天作出審批並書面通知建設單位)、還是登記表(審批部門15天作出審批並書面通知建設單位),所以無從得知具體的批復時間。
❹ 環評審批報告有效期幾年
環評審批報告有效期五年。超過五年決定項目開工建設的,應重新審核環境影響評價文件。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第二十四條
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經批准後,建設項目的性質、規模、地點、採用的生產工藝或者防治污染、防止生態破壞的措施發生重大變動的,建設單位應當重新報批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
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自批准之日起超過五年,方決定該項目開工建設的,其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應當報原審批部門重新審核;原審批部門應當自收到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之日起十日內,將審核意見書面通知建設單位。
(4)建設建設環評的期限擴展閱讀
2018年生態環境部印發了《關於生態環境領域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通過生態環境領域一系列「放管服」改革措施的落實,推動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生態環境管理的效能大幅提升;拉動有效投資,激發經濟發展活力和動力。
生態環境部環境影響評價司司長崔書紅說,除跨省、跨流域建設項目,部分新建規模化石化、化工等污染物排放量較大項目由生態環境部審批外,絕大部分建設項目環評審批權都下放到省級生態環境部門。
生態環境部最大限度減少環評審批,大幅減少編報告書的建設項目數量,將登記表由審批改為告知性備案。2018年上半年,全國備案項目環評412864個,佔全國項目環評總數的八成。也就是說,80%的項目環評無需審批。
崔書紅表示,對需環評而沒有經過環評就開工的「未批先建」行為,法律處罰和對相關人員處分是相當嚴厲的。
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表示《意見》嚴格禁止「一刀切」,保護合法合規企業權益。反對不分青紅皂白、不分違法合法的『一刀切』行為。任何一起這種行為,影響都是極其惡劣的。對個別地方出現的問題,要堅決進行糾正。
❺ 環評批復有有效期嗎
1.根據環評法,建設項目環評批准後五年內沒有開工建設的,開工前應報原批准環版評的環保部門審核。
2.項目權建設過程中,若建設地點、規模等發生變化,應重新辦理環評手續。
根據你的情況,項目規模發生變化,屬於重新辦理環評手續的范圍。建議你首先去環保部門咨詢,該如何開展下一步工作。
3.編制環評應委託有資質的環評單位。建議直接找原來的那家環評單位。或者重新找也可以。只要環評單位的業務范圍可以承接就可以了。環評編制費用的問題,當然要雙方協商,在按照國家規定測算出的環評費用基礎上,可上下浮動些。
❻ 環評批復有有效期嗎
在獲得環評批復的五年內,建設項目施工建設可有效。若獲得環評批復5年以後,建設項目再開專始屬施工建設,則原環評批復無效,建設單位需委託環評咨詢機構編制環評報告再向環保行政主管部門辦理環評批復。獲得批復後,項目建設完成投入試運營前,建設單位還需要申請環評驗收。這是一整套的程序
❼ 如果項目已經建設,環評批復文件有有效期嗎有效期是多長時間
比如說,像一般10億以上的大項目,其建設期的時間一般是二年或更久一些,但對於幾千萬或著幾百萬的小項目,批復的建設期時間一般都在一年以內,如果過了建設期,此項目還沒有建設,那麼批復文件自動失效,(在發改委的批復文件里應該有建設期的規定),那麼這個項目就需要重新申報了。 另外,環評的有效期一般是五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中明文規定: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經批准後,建設項目的性質、規模、地點、採用的生產工藝或者防治污染、防止生態破壞的措施發生重大變動的,建設單位應當重新報批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
❽ 環評報告有期限嗎
有期限,有效期五年,即五年之內建設項目要按設計要示完成,建設項目的環保項目要按環評批復完成,然後提出試生產申請,試生產三個月,自檢合格提出申請驗收。如果建設項目五年內沒能完成,則當初的環評需重做。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第二十四條「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自批准之日起超過五年,方決定該項目開工建設的,其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應當報原審批部門重新審核。」
(8)建設建設環評的期限擴展閱讀:
環評報告作用:
環評報告,即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是新建、擴建、改建項目對環境造成的影響的預見性評定。根據對項目所在地的地下水、土壤的監測,對項目所用原材料、可能產生的廢棄物、項目的環保設施的設計的評價,從而評估項目建成對環境的影響。
「環評」是政府要求的,各項目需完成環評報告並上報至環保局。環評通過環保局審核後會公示在網站上(但是,國家規定需要保密的情形除外。),最後再組織專家評審,評審通過後項目才能開始建設。
環評報告對企業很重要,環評通過環保局評審、批復後,後續日常生產、環保管理中還要用到。沒有環評也沒法進行環保竣工驗收。
環評報告是針對該項目生產過程中污染發生情況、治理措施是否可行,生產過程和產品是否符合清潔生產要求,以及最終排放的污染物對周圍環境的影響進行的評價。對方要這個東西是要了解己方公司環保治理、產品環保性能等情況是否符合現行國內或國外環保要求,如果沒有的話,一般認為生產企業從環保角度講是有問題的,大項目招標一般不會考慮的。
參考資料:網路-環評報告書
❾ 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審批時間規定是多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第二十二條第一款和第三款規定:
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由建設單位按照國務院的規定報有審批權的環境 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審批;建設項目有行業主管部門的,其環境影響報告書或者環境影
響報告表應當經行業主管部門預審後,報有審批權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審批。
審批部門應當自收到環境影響報告書之日起六十日內,收到環境影響報告表之 日起三十日內,收到環境影響登記表之日起十五日內,分別作出審批決定並書面通
知建設單位。
❿ 環評規劃報告公示的期限是多少天
通常地方環保局公示的期限不會超過60天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其實並沒有對公示期進行過說明,但是有一條確是有規定的,就是第二十二條:
審批部門應當自收到環境影響報告書之日起六十日內,收到環境影響報告表之日起三十日內,收到環境影響登記表之日起十五日內,分別作出審批決定並書面通知建設單位。
也就是說如果你的是報告書,當地環保局必須在60天內給你回復,成與不成。所以通常地方環保局公示的期限不會超過60天的。
(10)建設建設環評的期限擴展閱讀:
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
國務院有關部門、設區的市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對其組織編制的土地利用的有關規劃,區域、流域、海域的建設、開發利用規劃,應當在規劃編制過程中組織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編寫該規劃有關環境影響的篇章或者說明。
規劃有關環境影響的篇章或者說明,應當對規劃實施後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作出分析、預測和評估,提出預防或者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和措施,作為規劃草案的組成部分一並報送規劃審批機關。
未編寫有關環境影響的篇章或者說明的規劃草案,審批機關不予審批。
國務院有關部門、設區的市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對其組織編制的工業、農業、畜牧業、林業、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設、旅遊、自然資源開發的有關專項規劃,應當在該專項規劃草案上報審批前,組織進行環境影響評價,並向審批該專項規劃的機關提出環境影響報告書。
前款所列專項規劃中的指導性規劃,按照本法第七條的規定進行環境影響評價。
依照本法第七條、第八條的規定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的規劃的具體范圍,由國務院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規定,報國務院批准。
專項規劃的環境影響報告書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一)實施該規劃對環境可能造成影響的分析、預測和評估;
(二)預防或者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和措施;
(三)環境影響評價的結論。
專項規劃的編制機關對可能造成不良環境影響並直接涉及公眾環境權益的規劃,應當在該規劃草案報送審批前,舉行論證會、聽證會,或者採取其他形式,徵求有關單位、專家和公眾對環境影響報告書草案的意見。但是,國家規定需要保密的情形除外。
編制機關應當認真考慮有關單位、專家和公眾對環境影響報告書草案的意見,並應當在報送審查的環境影響報告書中附具對意見採納或者不採納的說明。
專項規劃的編制機關在報批規劃草案時,應當將環境影響報告書一並附送審批機關審查;未附送環境影響報告書的,審批機關不予審批。
設區的市級以上人民政府在審批專項規劃草案,作出決策前,應當先由人民政府指定的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或者其他部門召集有關部門代表和專家組成審查小組,對環境影響報告書進行審查。審查小組應當提出書面審查意見。
參加前款規定的審查小組的專家,應當從按照國務院生態環境主管部門的規定設立的專家庫內的相關專業的專家名單中,以隨機抽取的方式確定。
由省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負責審批的專項規劃,其環境影響報告書的審查辦法,由國務院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