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軍人最新自主擇業年限
我國現行軍官轉業安置政策存在七大弊端根據現行《現役軍官法》等有關法規,目前我國對於軍隊退役軍官實行的是退休、轉業、自主擇業、復員等多種安置政策。其中退休、自主擇業的選擇要受到服役年限、本人年齡、職務等條件限制,而復員因保障水平低已基本沒有人選擇了。近來年,隨著地方公務員待遇的不斷提高,轉業安置已成為軍隊師以下軍官退役的首選。從實際情況看,這種實行了幾十年,依靠行政辦法主導、各級政府做為政治任務來完成的軍官轉業安置政策已經走入了「胡同」,目前至少存在七大弊端: 一是與現行國家公務員制度不「對接」。進機關當公務員,既是大多數退役軍官轉業安置的首選,也是各級政府迫於壓力安置轉業軍官的「主渠道」。但實際情況是,隨著國家公務員制度的不斷完善,各級政府機關都嚴格實行定員管理,「一個蘿卜一個坑」,計劃經濟時期政府機關依靠增加「板凳」長度來安排部隊轉業幹部的辦法已經很難行得通了。繼續強行堅持,很顯然不利於加強地方公務員制度建設。 二是佔用大量行政資源,不符合「小政府、大服務」的政改目標和建立節約型社會的要求。一方面,我國目前公務員隊伍的絕對數量已經十分龐大,所佔人口比例也很高。在許多地區,行政性開支的壓力已使政府難以承受。在這種情況下,全國每年還要接納數以萬計的軍轉幹部,這使得「精減政府機構和人員,壓縮各項行政性開支」的改革目標的實現進一步增加了難度。另一方面,為了完成好這一「政治任務」,從中央到地方,層層設立軍轉安置部門,年年逐級開會布置任務,分解落實安置指標,又要耗費大量人力、財力,佔用大量行政資源。這與我們國家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的要求也是不相吻合的。三是轉業安置後工作崗位的不穩定性使退役軍官的家庭生活缺乏可靠保障。從道理上說,軍人的付出是一種特殊意義的「國防勞動」,這種特殊勞動收獲的是國家安全和社會安寧,是社會發展進步的必備條件。按照社會公平的原則,這種特殊勞動的回報應該是國家和社會對於軍人退役後給予可靠的生活保障,真正體現「一人當兵,全家光榮;當兵一回,終身受益」。但現實情況是,不論是地方政府機關、事業單位,還是國有企業,都在引進優勝劣汰機制,實行崗位聘任制。軍轉幹部隨時可能因為落選,以及單位撤銷、企業改制(破產)等原因而影響生活質量,甚至失去生活保障。雖然在有些地方做出了軍轉幹部幾年內不許下崗的規定,但這種保障並不可靠,同時在局部范圍內也造成了對他人的不公平而容易產生矛盾。 四是軍轉幹部的年齡、經歷和知識儲備總體上使自身在新的競爭環境中處於劣勢地位。年輕的軍官部隊不讓走,等到部隊安排走的時候,絕大多數軍官已經服役了十幾年、幾十年.轉業到地方,不論是年齡、社交圈子、知識儲備、還是部隊長期養成的工作習慣、方式,都不具備競爭優勢,因而得到提拔重用的機率很小。不在同一起跑線上的競爭,對軍轉幹部來說是有失公平和無奈的。五是軍轉幹部對地方強勢部門和熱點單位的青睞與熱衷助長了社會的腐敗現象。為了安排好自已的下半生,同時也有「官本位」意識做怪,想到地方弄個「一官半職」,活得更「滋潤」些,許多被確定轉業的軍官都不約而同地把目光瞄向了地方一些有權有錢的強勢部門和熱點單位。找關系,跑「門路」,請客送禮,上下打點,竟然成了一種司空見慣的社會現象和公開的轉業「程序」。為數不少的軍轉幹部不但花光了自己的轉業費,還要拿出一筆多年的積蓄,甚至還有舉債送禮的。送禮的錢款數額,大都是以萬為單位。一些地方領導借機斂財。安排軍隊轉業幹部,冠冕堂皇,既講了政治,又得了實惠,何樂而不為。想一想,哪些曾經一呼百諾威風八面的大軍官們,轉業時卻要如此「屈尊降貴」,也夠悲哀的。當年那位從新疆轉業回四川的倉庫分庫主任因頻遭冷遇,最後憤而跳樓自盡的事件,至今提起來仍讓人禁不住扼腕感嘆、唏噓不已。 六是轉業安置後工作環境,物質待遇的差距造成了事實上的不公平。由於地方工作崗位的限制和各種人為因素的影響,退役軍人轉業後工作的差異性較大:有的在市內、有的到了郊區。有的待遇遠遠高於部隊,有的比部隊下降了許多。有的上下班專車接送,有的卻要騎自行車、擠公交車……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差距還在不斷擴大。這就必然在職務和其它條件大致相同的轉業幹部之間造成了事實上的不公平,而且還容易引發新的矛盾。由於下崗、失業,以及一些保障措施不配套、不落實等原因,我們許多轉業幹部(包括一些在部隊時的師、團職領導幹部)也加入了**、請願的隊伍。本來是社會的精英、共產黨的中堅,卻淪為社會的弱勢群體。這種現象還引發了一些現役軍人對轉業安置政策的恐懼。部隊每年都有相當一部分被確定轉業的幹部想方設法逃避轉業的命運。有的做工作搞假病歷辦病退,有的托關系送禮把自己的名字從轉業名單上劃掉,有的乾脆硬「拖著」不去地方報到。靠著各種手段和「神通」,竟然有人把自己轉業的時間年復一年的延續長達十年之久。每年安排幹部轉業工作,已經成了部隊各級黨委和政治機關一項十分棘手和十分牽扯精力的難題。七是不利於維護軍隊形象、軍人權益和保持軍隊穩定。退役軍人的安置政策直接關繫到軍隊形象、軍人權益和軍隊穩定,這是毫無疑問的。軍人退役本來是件很光榮的事情。軍人盡到了保衛國家的義務和責任,重歸社會時理應得到社會的尊重和保障,但現行的軍官(包括士官)轉業安置政策,卻使軍人在轉業過程中和轉業安置後難免遭遇種種尷尬。其連索反應,不可能不對軍隊的整體形象、軍人的基本權益和軍隊的穩定造成負面的影響和傷害。這恐怕是每一個熱愛人民軍隊、關心部隊建設的人們都不願意看到的結果。因此,我們有理由對產生於計劃經濟時期的現行軍人轉業安置政策提出異議和看法。
⑵ 軍人自主擇業年限怎麼算
擔任團級職務的軍隊轉業幹部或者擔任營級職務且軍齡滿20年的轉業幹部,可以選擇計劃分配或者自主擇業的方式安置。
軍齡有兩種計算方式。第一種為實際軍齡,從批准入伍之日起,服役滿一年後個人軍齡為1年。第二種為工資軍齡。其為實際軍齡加1年,自入伍之日即為一年軍齡。
軍齡指軍人在部隊服役的年齡數,它是計發軍齡薪金和軍齡工資的主要依據,軍齡計算以年為單位。
軍齡從批准入伍之年開始計算,當年無論何時批准入伍的都算作一年,以後每年元月1日起遞增一年,直到轉業、復員、離休、退休命令下達之年為止。軍齡並不是指某個軍人參軍時的年齡或現在的年齡,而是從他參軍的那年到今年的年份總數。
自主擇業是指勞動者進入勞動力市場,通過各種渠道自謀職業,或者是國家對軍隊轉業幹部實行計劃分配和自主擇業相結合的方式安置。計劃分配的軍隊轉業幹部由黨委、政府負責安排工作和職務;自主擇業的軍隊轉業幹部由政府協助就業、發給退役金。
擔任師級職務的軍隊轉業幹部或者擔任營級以下職務(含科級以下文職幹部和享受相當待遇的專業技術幹部,下同)且軍齡不滿20年的軍隊轉業幹部,由黨委、政府採取計劃分配的方式安置。擔任團級職務的軍隊轉業幹部或者擔任營級職務且軍齡滿20年的轉業幹部,可以選擇計劃分配或者自主擇業的方式安置。
自主擇業的軍隊轉業幹部,由安置地政府逐月發給退役金。團級職務和軍齡滿20年的營級職務軍隊轉業幹部的月退役金,按照本人轉業時安置地同職務等級軍隊幹部月職務、軍銜(級別)工資和軍隊統一規定的津貼補貼為計發基數80%的數額與基礎、軍齡工資的全額之和計發。軍齡滿20年以上的,從第21年起,軍齡每增加一年,增發月退役金計發基數的1%。
⑶ 改革後自主擇業最低年限將會是多少年
擔任師級、團級或者營級職務,且軍齡滿20年的轉業幹部,可以選擇計劃分配或者自主擇業的方式安置。
⑷ 軍人自主擇業年限怎麼算
一、軍官自主擇業軍齡滿20年(營以上幹部),指20周年。
如90年9月入伍(營以上幹部),必須等到2010年年底部隊幹部轉業時才能報自擇(到2010年9月才算20周年,但檔案軍齡是21年)。
二、自主擇業幹部軍齡和工作時間計算
國務院軍隊轉業幹部安置工作領導小組等8個部門《關於自主擇業軍隊轉業幹部安置管理若干具體問題的意見》(國轉聯〔2006〕1號)規定:
(1)自主擇業軍隊轉業幹部的軍齡、銜齡、任職年限、邊遠艱苦地區工作年限和配偶隨軍並取得常住戶口計算時間等截止日期,為批准其轉業當年的3月31日。
(2)地方普通高等院校畢業直接入伍的軍隊轉業幹部,選擇自主擇業的,比照同期入伍軍隊院校學習的幹部相應確定自主擇業條件。
(3)收歸軍隊建制的人武部幹部,屬於轉業復員軍人的,其收歸前在人武部工作時間連續計算軍齡。
(4)自主擇業軍隊轉業幹部服現役期間的工作單位以軍隊任職命令確定的單位為准。
(5)自主擇業軍隊轉業幹部服現役期間,外出學習(進修)或者代職在1年之內的,計算為其原部隊駐地工作時間;在1年以上的,計算為其學習(進修)或者代職部隊駐地工作時間。
(6)自主擇業軍隊轉業幹部在邊遠艱苦地區或從事飛行、艦艇工作時間,累加計算,不滿12個月的按1年計算。
(7)自主擇業軍隊轉業幹部服現役期間在飛行、艦艇學院學習的,其從事飛行、艦艇工作時間,從飛行員、艦艇學院學員檔案記載的上飛機、艦艇時間起計算。
(8)跳傘兵服役年限,不視同從事飛行年限。
(9)自主擇業軍隊轉業幹部軍齡按實際服役年限計算,不進行折算。
⑸ 2010年軍官轉業安置政策具體是怎麼樣變化的聽說自主擇業降為了16年,是真的嗎
今年的政策現在還沒的下來,要等到明得二月份。自主擇業現行政策至少18年。
⑹ 今年我當兵滿十六年了可以自主擇業嗎
當然可以,非常可以。隨著軍隊改革地深化。退役軍人地安置給國家地壓力越來越大。一方面要照顧到退役軍人地利益使其能順利融入新地生活;另一方面又要照顧到地方經濟發展地需要。在這樣地情況下。國家有心壓縮退役軍人地安置量又不能丟下為國家作出犧牲地軍人。所以採取安置一部分,鼓勵一部分自謀職業地策略。自謀職業國家為此也有相應地政策《退役士兵安置條例》規定:
國家建立以扶持就業為主,自主就業、安排工作、退休、供養等多種方式相結合的退役士兵安置制度,妥善安置退役士兵。
退役士兵安置所需經費,由中央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共同負擔。
第十九條對自主就業的退役士兵,由部隊發給一次性退役金,一次性退役金由中央財政專項安排;地方人民政府可以根據當地實際情況給予經濟補助,經濟補助標准及發放辦法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
一次性退役金和一次性經濟補助按照國家規定免徵個人所得稅。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退役士兵自主就業的指導和服務。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採取組織職業介紹、就業推薦、專場招聘會等方式,扶持退役士兵自主就業。
第二十條國家根據國民經濟發展水平、全國職工年平均工資收入和軍人職業特殊性等因素確定退役金標准,並適時調整。國務院退役士兵安置工作主管部門、軍隊有關部門會同國務院財政部門負責確定和調整退役金標準的具體工作。
自主就業的退役士兵根據服現役年限領取一次性退役金。服現役年限不滿6個月的按照6個月計算,超過6個月不滿1年的按照1年計算。
獲得榮譽稱號或者立功的退役士兵,由部隊按照下列比例增發一次性退役金:
(一)獲得中央軍事委員會、軍隊軍區級單位授予榮譽稱號,或者榮獲一等功的,增發15%;
(二)榮獲二等功的,增發10%;
(三)榮獲三等功的,增發5%。
多次獲得榮譽稱號或者立功的退役士兵,由部隊按照其中最高等級獎勵的增發比例,增發一次性退役金。
⑺ 自主擇業,自主到底多少年可以
我國現行軍官轉業安置政策存在七大弊端
根據現行《現役軍官法》等有關法規,目前我國對於退役軍官實行的是退休、轉業、自主擇業、復員等多種安置政策。其中退休、自主擇業的選擇要受到服役年限、本人年齡、職務等條件限制,而復員因保障水平低已基本沒有人選擇了。近來年,隨著地方公務員待遇的不斷提高,轉業安置已成為師以下軍官退役的首選。從實際情況看,這種實行了幾十年,依靠行政辦法主導、各級做為政治任務來完成的軍官轉業安置政策已經走入了「死胡同」,目前至少存在七大弊端:
一是與現行國家公務員制度不「對接」。進機關當公務員,既是大多數退役軍官轉業安置的首選,也是各級迫於壓力安置轉業軍官的「主渠道」。但實際情況是,隨著國家公務員制度的不斷完善,各級機關都嚴格實行定員管理,「一個蘿卜一個坑」,計劃經濟時期機關依靠增加「板凳」長度來安排部隊轉業幹部的辦法已經很難行得通了。繼續強行堅持,很顯然不利於加強地方公務員制度建設。
二是佔用大量行政資源,不符合「小、大服務」的政改目標和建立節約型社會的要求。一方面,我國目前公務員隊伍的絕對數量已經十分龐大,所佔人口比例也很高。在許多地區,行政性開支的壓力已使難以承受。在這種情況下,全國每年還要接納數以萬計的軍轉幹部,這使得「精減和人員,壓縮各項行政性開支」的改革目標的實現進一步增加了難度。另一方面,為了完成好這一「政治任務」,從中央到地方,層層設立軍轉安置部門,年年逐級開會布置任務,分解落實安置指標,又要耗費大量人力、財力,佔用大量行政資源。這與我們國家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的要求也是不相吻合的。
三是轉業安置後工作崗位的不穩定性使退役軍官的家庭生活缺乏可靠保障。從道理上說,軍人的付出是一種特殊意義的「國防勞動」,這種特殊勞動收獲的是國家安全和社會安寧,是社會發展進步的必備條件。按照社會公平的原則,這種特殊勞動的回報應該是國家和社會對於軍人退役後給予可靠的生活保障,真正體現「一人當兵,全家光榮;當兵一回,終身受益」。但現實情況是,不論是地方機關、事業單位,還是國有,都在引進優勝劣汰機制,實行崗位聘任制。軍轉幹部隨時可能因為落選,以及單位撤銷、改制(破產)等原因而影響生活質量,甚至失去生活保障。雖然在有些地方做出了軍轉幹部幾年內不許下崗的規定,但這種保障並不可靠,同時在局部范圍內也造成了對他人的不公平而容易產生矛盾。
四是軍轉幹部的年齡、經歷和知識儲備總體上使自身在新的競爭環境中處於劣勢地位。年輕的軍官部隊不讓走,等到部隊安排走的時候,絕大多數軍官已經服役了十幾年、幾十年.轉業到地方,不論是年齡、社交圈子、知識儲備、還是部隊長期養成的工作習慣、方式,都不具備競爭優勢,因而得到提拔重用的機率很小。不在同一起跑線上的競爭,對軍轉幹部來說是有失公平和無奈的。
五是軍轉幹部對地方強勢部門和熱點單位的青睞與熱衷助長了社會的腐敗現象。為了安排好自已的下半生,同時也有「官本位」意識做怪,想到地方弄個「一官半職」,活得更「滋潤」些,許多被確定轉業的軍官都不約而同地把目光瞄向了地方一些有權有錢的強勢部門和熱點單位。找關系,跑「門路」,請客送禮,上下打點,竟然成了一種司空見慣的社會現象和公開的轉業「程序」。為數不少的軍轉幹部不但花光了自己的轉業費,還要拿出一筆多年的積蓄,甚至還有舉債送禮的。送禮的錢款數額,大都是以萬為單位。一些地方領導借機斂財。安排轉業幹部,冠冕堂皇,既講了政治,又得了實惠,何樂而不為。想一想,哪些曾經一呼百諾威風八面的大軍官們,轉業時卻要如此「屈尊降貴」,也夠悲哀的。當年那位從新疆轉業回四川的倉庫分庫主任因頻遭冷遇,最後憤而跳樓自盡的事件,至今提起來仍讓人禁不住扼腕感嘆、唏噓不已。
六是轉業安置後工作環境,物質待遇的差距造成了事實上的不公平。由於地方工作崗位的限制和各種人為因素的影響,退役軍人轉業後工作的差異性較大:有的在市內、有的到了郊區。有的待遇遠遠高於部隊,有的比部隊下降了許多。有的上下班專車接送,有的卻要騎自行車、擠公交車……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差距還在不斷擴大。這就必然在職務和其它條件大致相同的轉業幹部之間造成了事實上的不公平,而且還容易引發新的矛盾。由於下崗、失業,以及一些保障措施不配套、不落實等原因,我們許多轉業幹部(包括一些在部隊時的師、團職領導幹部)也加入了**、請願的隊伍。本來是社會的精英、的中堅,卻淪為社會的弱勢群體。這種現象還引發了一些現役軍人對轉業安置政策的恐懼。部隊每年都有相當一部分被確定轉業的幹部想方設法逃避轉業的命運。有的做工作搞假病歷辦病退,有的托關系送禮把自己的名字從轉業名單上劃掉,有的乾脆硬「拖著」不去地方報到。靠著各種手段和「神通」,竟然有人把自己轉業的時間年復一年的延續長達十年之久。每年安排幹部轉業工作,已經成了部隊各級黨委和政治機關一項十分棘手和十分牽扯精力的難題。
七是不利於維護形象、軍人權益和保持穩定。退役軍人的安置政策直接關繫到形象、軍人權益和穩定,這是毫無疑問的。軍人退役本來是件很光榮的事情。軍人盡到了保衛國家的義務和責任,重歸社會時理應得到社會的尊重和保障,但現行的軍官(包括士官)轉業安置政策,卻使軍人在轉業過程中和轉業安置後難免遭遇種種尷尬。其連索反應,不可能不對的整體形象、軍人的基本權益和的穩定造成負面的影響和傷害。這恐怕是每一個熱愛人民、關心部隊建設的人們都不願意看到的結果。因此,我們有理由對產生於計劃經濟時期的現行軍人轉業安置政策提出異議和看法。
⑻ 軍齡滿16年可以自主擇業了嗎
不可以!
軍齡滿20年
⑼ 2015年12月軍官自主擇業年限要改為16年了嗎
在正式文件還沒下發之前都是傳聞,不能當真,現在的自主擇業年限還是20年
⑽ 軍齡滿16年的採取自主擇業,這個16年怎麼算地方生大學四年07年6月底入伍,什麼時候算軍齡滿16年可申請
16年是實滿16年,而不是像軍齡的計算方法,07年6月入伍,就要到2023年6月才算真正實滿16年,也就是說你的軍齡已經是17了。呵呵。好像還比較遙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