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全身骨掃描的介紹
全身骨掃描是「骨顯像」的俗稱。同位素全身骨掃描是通過放射性核素檢測骨組織的代謝異常,所以 能在X線和CT掃描出現異常之前顯示某些骨組織病變。建議你去湘南學院健康體檢中心做全身骨掃描。Ο735-2ヨヨ1ヨヨ9
B. etc全身骨顯像做完這個檢查需要注意點什麼
用的顯像劑是放射性鍀,主要通過尿液排出,應多喝水多排尿,所排尿液遠離人群
生殖細胞及未成熟的腺體對射線較敏感,為防止輻射,檢查當天避免接觸孕婦及嬰幼兒,包括備孕期間的青年
C. 骨掃描已經掃過,說頸椎是轉移骨癌晚期,但其他骨部位和內臟等等還沒有找到病灶,說是不好治療了,請問有
建議採用中醫動態的療法服用中草葯治療,減輕症狀和痛苦,控制腫瘤生長,以提高生活質量,延長有效的生存期
D. ect全身骨顯像有黑影就一定是骨轉移嗎
您好!ECT骨掃描是利用骨轉移病灶中放射性實現成像的,它是一項核素檢查,把少量放射物質通過靜脈注射進入血液中。骨掃描是目前前列腺癌骨轉移最敏感的檢查手段,骨掃描陽性往往提示存在骨轉移,決定了前列腺癌的准確分期。很多癌症患者會選擇今幸(Rh2)護命素之類的抗癌中葯穩定病情,控制癌細胞的轉移擴散,為手術爭取條件,同時提高免疫力與耐受力,對手術順利進行和術後並發症的預防都是很有好處的。
E. 請問什麼是骨掃描
「骨顯像」的俗稱,核醫學的常用檢查項目之一。同位素全身骨掃描是通過放射性核素檢測骨組織的形態或代謝異常。骨顯像包括骨全身顯像、局部骨平面顯像、骨三相顯像、骨斷層顯像、骨SPECT/CT顯像、F18(氟)正電子骨顯像。
方式
骨掃描是一種全身性骨骼的核醫學影像檢查,它與局部骨骼的X線影象檢查不同之處是檢查前先要注射放射性葯物(骨顯像劑),等骨骼充分吸收,一般需2~3小時後再用探測放射性的顯像儀器(如γ照相機、ECT)探測全身骨骼放射性分布情況,若某處骨骼對放射性的吸收異常增加或減退,即有放射性異常濃聚或稀疏現象,而骨掃描中骨放射性吸收異常正是骨代謝異常的反映。因此,骨掃描比X線檢查發現的病灶要早,可早達3~6個月。
臨床應用
1.繼發性骨腫瘤 骨顯像對於轉移性骨腫瘤的診斷具有很高的靈敏度。在腫瘤轉移的早期就伴有局部骨組織代謝異常,因此骨顯像發現惡性腫瘤骨轉移灶可較X線攝片早3-6個月。成人骨轉移多見於乳腺癌、肺癌、肝癌、前列腺癌等,骨顯像應為此類病人的常規檢查項目之一。惡性腫瘤患者如主訴有固定的骨骼疼痛,但實驗室各項檢查及X線攝片等顯示正常結果時,應做骨顯像以早期發現轉移病灶。
2.惡性原發性骨腫瘤攝取骨顯像劑(放射性葯物)比正常組織或良性骨腫瘤高,在骨三相顯像中,動脈相可有早期充盈,血池相呈現局部充血,延遲相表現為局部放射性異常濃聚。惡性原發性骨腫瘤以成骨肉瘤、Ewing氏肉瘤及軟骨肉瘤的惡性程度最高。骨顯像有較高的診斷價值,但屬何種類型的腫瘤,臨床需結合年齡、病變部位、病變數量、顯像圖的形態等綜合分析。某些原發性骨腫瘤的骨外轉移灶(通常是肺轉移)也能濃聚骨顯像劑,骨顯像對於成骨肉瘤肺轉移的診斷遠較X線診斷敏感。以溶骨性改變為主的原發性骨腫瘤如多發性骨髓瘤,病變組織對顯像劑的攝取無明顯增加,故診斷靈敏度不及X線檢查。一般來說,骨顯像顯示病灶的范圍比X線片所顯示的要大,對已確診的原發性骨腫瘤,骨顯像能顯示骨質代謝異常的范圍,有助於手術方案的制定和合理安排放療照射野的大小以及估計治療後的效果。
3.骨折 大多數骨折的診斷依靠X線攝片並不需進行骨骼顯像。但對於脊椎、趾骨、腕骨、跗骨、胸骨和肩胛骨等處的細小骨折,X線有時難以發現,此時做骨顯像有診斷價值。應力性骨折是一種多次超負荷運動引起的骨折。又稱為行軍性骨折或疲勞性骨折,類似細微骨折,在新兵訓練和長期急行軍時發生率很高,若不及時休息,繼續增加負荷,可能使細微骨折加重為明顯骨折,由於細微骨折沒有明顯的骨斷裂線,X攝片不能發現異常,而在骨延遲顯像中可發現出現於疼痛部位的卵圓形或梭形放射性異常濃聚,如骨顯像未見此類異常濃聚,可排除應力性骨折。
4.無菌性壞死 骨折和錯位能損傷骨的血供,引起無菌性壞死。股骨頭是缺血性無菌性壞死最常見的部位,壞死初期表現為患側股骨頭區放射性減少,隨著股骨頭磨損髖白,刺激血管重建,放射性核素攝取量增多,逐漸出現「炸面圈」樣改變,即中心區放射性減少而周圍放射性增強,後期由於髖白磨損更加嚴重,放射性聚焦更加明顯以至掩蓋了股骨頭壞死的放射性減少,但斷層顯像仍能見到「炸面圈」徵象。一般認為骨三相顯像較單純延遲顯像靈敏。在股骨頭無菌壞死的早期可見局部動脈灌注相減低和血池相靜脈迴流障礙。
5.移植骨監測 骨顯像對判斷移植骨是否存活有獨特價值。骨移植後,待軟組織損傷反應減退,局部骨顯像若見移植骨處放射性近似或高於正常骨組織,表明血運良好,植骨成活。
骨顯像常用於下列情況:(1)原發性骨腫瘤及骨腫瘤的軟組織和肺轉移的早期診斷;(2)檢查原因不明的骨痛;(3)選擇骨骼病理組織學檢查部位;(4)制定放療計劃;(6)對可疑腫瘤患者進行篩選;(7)骨骼炎性病變的診斷及隨訪;(8)應力性骨折、缺血性骨壞死等骨關節創傷的鑒別診斷;(9)Paget病的定位診斷及治療後的隨訪。
常用骨顯像劑99mTc-亞甲基二膦酸鹽(99mTc-MDP)。劑量為740-1110MBq(20-30mCi)。
醫學意義
骨掃描可早期發現骨轉移性腫瘤,因此對不明性質腫塊的患者來說,發現有骨轉移性腫瘤存在,意味著所患腫塊為惡性,即已向骨骼轉移。對已明確為癌症的患者,有助於對該癌症進行臨床分期,即判斷是處於早期還是晚期,從而讓醫生決定採用哪一種治療方法,是局部手術、放療,還是全身化療,局部手術時是否有必要廣泛徹底地根除。經過治療的癌症患者可以通過有規律的重復骨掃描(每次間隔3個月~1年)觀察有無骨轉移及骨轉移程度的變化,以監測治療的療效和有無腫瘤復發。骨掃描能判斷疼痛是關節炎,還是關節旁骨路病變所致,是骨關節病變還是內臟、 神經性疼痛,能診斷各種代謝性骨、關節病變,在肢體軟組織炎症中早期診斷骨髓炎,能發現一些特殊部位如跖骨、肋骨等的細微骨折,觀察移植骨的血液供應和存活情況,評價上述各種骨關節良、惡性病變治療的效果。因此,骨掃描在國外癌症患者中是常規檢查項目,也是國內大型綜合性醫院中核醫學科最主要的檢查項目。
全身骨掃描
同位素全身骨掃描
術前骨掃描
是通過放射性核素檢測全身骨組織的代謝異常,一次掃描獲得全身骨骼影像。同位素骨掃描可用於下列情況:
(1)原發性骨腫瘤及骨腫瘤的軟組織和肺轉移的早期診斷;
(2)檢查原因不明的骨痛;
(3)選擇骨骼病理組織學檢查部位;
(4)制定放療計劃;
(5)淋巴瘤、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等其他系統腫瘤的術前分期及治療後的隨訪;
(6)對可疑腫瘤患者進行篩選;
(7)骨骼炎性病變的診斷及隨訪;
(8)應力性骨折、缺血性骨壞死等骨關節創傷的鑒別診斷;
(9)Paget病的定位診斷及治療後的隨訪。
與CT的區別
核醫學影象診斷ECT(又叫SPECT)和CT的區別較大。核醫學檢查要先注射葯物,利用葯物的放射性來顯像,CT是機器發射X線穿透人體進行顯像!有種機器叫SPECT/CT就是兩者一起做,圖像出來後再融合!此種檢查對身體危害很小很小,不用擔心,一般一天左右葯物衰變完就沒事了。
CT屬於放射的,ECT是核醫學的。放射是從解剖結構來看病變,而核醫學是從功能上看病變。如果能做SPECT/CT最好,在做ECT的時候,工作人員如果發現你有可疑病灶,會加做CT,這樣ECT和CT一起做,位置不變,然後通過融合處理,就更能看清楚你的病灶了。而且這樣花的錢比分別作CT和ECT加起來的錢少。
F. 我昨天做了骨顯像後,為什麼醫生會問我最近做過CT沒有,難道是有問題嗎
全身骨掃描:即同位素全身骨掃描,也可以稱之為全身ECT核素骨顯像,是通過放射性核素檢測骨組織的代謝異常,屬於ECT全身掃描的一種。放射性葯物引入人體,經代謝後在臟器內ECT外或病變部位和正常組織之間形成放射性濃度差異,將探測到這些差異,全身採集放射性的分布信息,獲取全身性分布圖像,通過計算機處理再成像。靜脈注入放射性葯物,飲水500~1 000 ml,顯影前排尿,3 h後行常規前後位全身骨顯像。
G. 全身骨顯像檢查 ECT檢查報告診斷【宮頸Ca術後一年腰椎及腿疼痛】
要查腰椎核磁和CT,首先先排除腫瘤椎體轉移,如果為腰椎間盤問題,可以手術治療,可解除下肢及腰部酸麻痛問題。
(高吉昌大夫鄭重提醒:因不能面診患者,無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議僅供參考,具體診療請一定到醫院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H. 骨掃描具體費用
全身的骨掃描費用在三級甲等醫院是600元左右,具體骨掃描的價格是根據各個地區的醫院的條件不同,略有浮動。
(8)骨顯像有效期擴展閱讀:
骨掃描的相關情況:
1、骨三相顯像較單純延遲顯像靈敏,在股骨頭無菌壞死的早期可見局部動脈灌注相減低和血池相靜脈迴流障礙。
2、骨顯像對判斷移植骨是否存活有獨特價值。骨移植後,待軟組織損傷反應減退,局部骨顯像若見移植骨處放射性近似或高於正常骨組織,表明血運良好,植骨成活。
3、骨掃描可早期發現骨轉移性腫瘤,因此對不明性質腫塊的患者來說,發現有骨轉移性腫瘤存在,意味著所患腫塊為惡性,即已向骨骼轉移。
I. 全身骨掃描的方法
常規骨顯像是指靜脈注射骨顯像劑後2-3小時全身或局部的靜態骨顯像,此時未進入骨組織的顯像劑大多已從腎臟排泄、血液內放射性作為本底已明顯降低,骨骼顯像清晰,注射後大量飲水可以加速Tc-MDP經腎臟排出,顯像前囑受檢者排尿以減少膀胱內尿液的放射性對影像干擾。由於骨顯像劑在正常人全身骨骼中分布不均勻,故採用比較左、右兩側對稱部位放射性的方法來鑒別病變部位和正常骨組織。
動態骨顯像是指三時相的骨顯像技術,三時相顯像技術是在靜脈注射骨顯像劑後於不同時間進行多次顯像,分別採集血流、血池及延遲(靜態)骨顯像的資料,Tc-MDP「彈丸」式靜脈注射後立即以2秒一幀的速度連續採集一分鍾,獲得病變部位及其對稱部位的動脈灌注系列影像,此時可見大動脈及二級動脈陸續顯像,隨即逐漸顯示軟組織輪廓。骨骼部位連同鄰近軟組織內放射性異常增高提示骨骼局部動脈灌注增強,是惡性骨腫瘤的常見表現。在注射後2-4分鍾期間以每分一幀的速度採集的影像為第二相即血池相,它反映了軟組織內的血運,局部放射性增高可由於局部血管增生擴張造成,也可能是由於靜脈迴流障礙所致。骨骼顯像的第三相即延遲相,在靜脈注射後2-4小時採集,反映顯像劑在骨骼內的沉積情況,因此稱為延遲骨顯像或靜態骨顯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