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ETC有沒有使用年限規定
2013年1月之前的ETC都有使用期限,每個ETC根據發行商不一樣,使用年限也不一樣。
以河北ETC為例:
由於高速ETC卡有效期為3年,超期後,通過高速ETC通道時會提示:卡片過期。
為避免使用中遇到以上情況,請2013年1月1日之前辦理的河北一卡通ETC持卡用戶在卡片到達有效期前後1個月內到河北一卡通各營業廳、分公司及省內高速營業廳辦理卡片延期業務,用戶需持高速ETC卡、登記人身份證、行車本前往辦理該業務。
(1)永征年限擴展閱讀:
省高速公路運營管理有限責任公司相關負責人解釋,2012年初辦理的部分ETC遼通卡和車載電子標簽設備陸續達到5年有效期,需要用戶前往ETC安裝服務網點辦理延期業務後方可正常通行,延期後的遼通卡和電子標簽有效期將轉為10年。
ETC業務系統會提前一個月向當時辦理業務登記的手機號碼發送簡訊,提醒用戶盡快進行車載設備的延期辦理;用戶也可根據ETC用戶卡設備的有效期,提前辦理延期業務,避免影響正常使用。
如用戶在辦理ETC業務登記時未提供有效手機號碼,則無法收到提醒簡訊,建議ETC用戶及時更新個人信息。
⑵ 春秋戰國時期是幾幾年
春秋戰國是: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春秋戰國時期,舊制度、舊統治秩序被破壞,新制度、新統治秩序在確立,新的階級力量在壯大。隱藏在這一過程中並構成這一社會變革的根源則是以鐵器為特徵的生產力的革命。生產力的發展最終導致各國的變革運動和封建制度的確立,也導致思想文化的繁榮。
春秋時期,政治上,各種改革,變法連接不斷,而成功進行變法的國家則強大起來,通過這種政治變革,奴隸制度最終消亡,新興的封建制度逐漸確立起來。
戰國(公元前476年,一說公元前453年或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這一時期各國混戰不休,故被後世稱之為「戰國」。
東周在戰國後期(公元前256年)即已被秦國滅亡,所以戰國時代在時間上並不全然包含在東周王朝裡面。公元前334年徐州相王、公元前323年五國相王後,各大諸侯紛紛僭越稱王(吳、越、楚三國春秋時代已稱王),周王權威進一步受損。
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即後來的秦始皇帝)即位。他任用尉繚、李斯等人,加緊統一的步伐,用金錢收買六國權臣,打亂六國的部署,連年發兵東征。經過多年的爭戰,從公元前230年秦國滅韓至公元前221年滅齊,東方六國先後為秦統一。
中國實現了華夏民族的統一、建立起了一個中央集權國家。秦的統一是春秋以來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比起西周,東周時期的生產力又有新的發展,采礦、冶煉、鑄造業中出現了許多新工藝,如豎井中採用垛盤支護,使採掘深處的銅礦成為可能。
硫化礦冶練技術的出現,拓寬了銅礦資源的利用;焊接、嵌錯、鎏金和失蠟法鑄造工藝等,使中國的青銅時代進入又一個繁榮期。鐵器的出現,特別是戰國中葉以後鐵工具在農業和手工行業中逐漸普及,有力地推動了社會生產的發展。
社會分工更細,各行各業的興盛,促進了商品的生產和流通,使商業活動空前活躍。新興地主階級及相應生產關系的出現,對舊有生產方式是個沉重打擊。這是生產力的一次解放。可是分封制導致割據與混戰,給社會經濟帶來很大的損失,造成人員的大量傷亡。
各國之間設關立禁,也不利於社會生產的發展和文化的交流。因此,只有實現統一,才能促使社會更快地發展和進步。廣大農民、工商業者和新興地主都盼望統一。雖然統一是靠長時間戰爭實現的,人民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但它畢竟換來了歷史的進步,使一種新的制度得以確立。
⑶ 隋朝士兵的服役年限
隋初府兵制,沿襲北周制度,從強壯的農民中挑選士兵,免除他本身的徭役,平時從事生產,農閑時則從事軍事訓練。無論平時戰時,都由各級軍官督率,而且單立軍籍。隋初規定,18歲以上為丁,60歲以上為老。服役從成丁開始,至老始免。役齡內的府兵,輪番服現役。未服現役的府兵,由管理軍戶的軍場場主或鄉團團主管理,平時定期集中訓練,有事則應召從軍出征。開皇三年服役的年齡又改為21歲,推遲三年。
楊堅取代北周之初,為維持穩定,一切制度都未作變動,但為了更好地控制軍隊,也採取了一些措施。其一,恢復舊姓。將西魏宇文泰為相時賜給軍官和兵士的鮮卑姓全部恢復為本姓,楊堅自己也廢用普六茹氏,恢復楊姓。這一措施的本質在於清除私兵和部族兵的痕跡,提高漢族地位。其二,利用宗族。楊堅代周前後,楊氏宗族組成宗室兵3000人,由楊希尚率領,扼守潼關,抵禦北周將領尉遲迥。楊堅將這支隊伍命名為「宗團驃騎」。其三,整頓鄉兵。隋滅陳之前,在原北齊統治區和與陳接壤地域出現過不少鄉兵組織,楊堅曾對其進行整頓和利用。如寄居廣陵(今揚州)的來護兒領有鄉兵,楊堅授以大都督銜,使之參與滅陳之戰,並立有戰功。陳滅後,江南大地主起兵作亂,楊堅利用廬江陳棱,准其開府,領鄉兵,會同其父陳峴〔xian現〕為隋平叛,後官至驃騎將軍。
(2)府兵編入民戶的重大改革
開皇十一年(公元590年),全國統一剛剛完成,為適應新的形勢需要,隋文帝楊堅發布詔令:「魏末喪亂,軍人權置坊府,南征北伐,居處無定,家無完堵,地罕包桑,朕甚愍〔min敏〕之。可悉屬州縣墾田,籍帳一與民同。軍府統領,宜依舊式。罷山東、河南及北方緣邊之地新置軍府。」對兵役制度進行了重大改革。
這一改革的核心內容是把軍戶編入民戶。在此之前的府兵,家屬隨營居住,頻繁的戰爭使府兵家庭難以安定下來,生產不能正常進行,生活非常困難。軍戶編入民戶後,改屬州縣管理,可依均田令受田,家屬也得到解放,即使士兵上番,家屬也可和一般民戶一樣從事生產。軍戶不再存在,但軍人軍籍依舊,與軍府的關系也沒有改變。無論在役、在軍或在家,凡屬軍役范圍內的事,都歸軍府管理。這次改革的實質是變兵民分離為兵民合一。從此,魏晉以來形成的世兵制開始為普遍征發(在兵府內)所代替。
隋朝這種兵民合一的制度,與它的均田制和租庸調制是聯系在一起的。隋朝規定,一夫受田百畝,20畝為永業田,歸受田者所有;80畝為露田,死後交給國家。婦女和奴婢受露田40畝,丁牛一頭受田60畝。一夫一婦(一床)年交租粟三石,絹三丈。丁男每年服兵役一個月,服役時的衣糧裝備由個人負責。丁男服役期間,租調全免。由此可見,隋府兵制的基礎是它的均田制。
(3)府兵的指揮系統
隋朝的軍權集中在中央,軍隊由皇帝親自統帥。尚書省內的兵部是皇帝在軍事方面的辦事機構。兵部設尚書一人,下設兵部侍郎、職方侍郎、駕部侍郎、庫部侍郎等,分管軍隊事務。
全國設12衛府,分統全國軍隊,其中既包括禁衛軍,也包括分布在各地的軍府。各衛府的最高長官為大將軍,直接聽命於皇帝。各衛府大將軍以下,設將軍二人,長史、司馬、錄事、功、倉、兵、騎等曹參軍各一人。這12衛府是:左右衛府、左右武衛府、左右武侯府、左右領軍府、左右領左右府、左右監門府。左右衛是皇帝的內衛,負責宮廷禁衛。左右武衛主要負責宮廷外禁衛。左右武侯主要負責皇帝護從,擔任前衛、後衛、晝夜巡查等。左右領軍府負責12軍的籍帳、差科、辭訟等事。左右領左右府負責侍衛皇帝左右、供御兵仗。左右監門府負責宮殿門禁、警衛。各府下轄若干軍府(驃騎府和車騎府,長官為驃騎將軍和車騎將軍)。軍府的軍士稱侍官。除12衛府外,還有東宮十率。
府兵的這種編組,把12衛府兵力統一在禁衛軍系統內,使皇帝能更集中地控制兵權。另外,禁衛軍中又有內衛和外衛之分。服內衛的稱內軍,服外衛的稱外軍。左右衛所屬親衛、勛衛、翊衛三衛所屬各驃騎府、車騎府,都是內軍;12衛府所屬的其他驃騎府、車騎府為外軍。皇帝利用內、外軍,互相牽制。
驃騎府受大將軍(正三品)直接指揮。驃騎將軍(正四品)下轄車騎將軍(正五品)、大都督(正六品)、帥都督(從六品)、都督(正七品)。和北周相比,主帥的品級降低了(北周大將軍為正九命,相當於隋正一品),而人數卻從北周的八個柱國大將軍增加到12個衛府大將軍,軍權有所分散,而皇帝卻更便於集中軍權。
府兵不服役時,歸軍府所在地保、閭、族、里、黨等各級組織管轄。
在加強中央軍的同時,隋文帝對地方部隊也作了整頓。隋在邊境及內地重要的州設總管,負責該地區的軍事。隋文帝時期,設總管的共52個,計為:延、慶、原、夏、靈、雲、豐、秦、蘭、廓、涼、金、疊、岷、宕、扶、利、會、遂、信、益、瀘、洛、西防、晉、隰〔xi習〕、代、朔、並、幽、玄、營、青、徐、揚、壽、薊、吳、杭、洪、廣、循、桂、崖、荊、襄、安、黃、江、潭、永。此後時有變更。
隋初將州、郡、縣三級制改為州縣兩級制,以便於控制和推行府兵制。隋煬帝楊廣改為郡縣兩級制,在郡設都尉、副都尉,掌一郡兵馬。
(4)隋煬帝對府兵制的再次改革
隋煬帝即位後,為了加強軍事力量,對12衛府進行改革。左右衛改為左右翊衛,左右領軍改為左右屯衛,左右武侯改為左右侯衛,左右領左右府改為左右備身府,左右武衛、左右監門衛名稱依舊,另外增置左右驍衛和左右御衛,共16衛府(其中左右備身、左右監門不領府兵)。各府原轄的驃騎府、車騎府改為鷹揚府,並在府前冠以該府所在地名。改驃騎將軍為鷹揚郎將,車騎將軍為鷹揚副郎將,大都督為校尉,帥都督為旅帥,都督為隊正等。改左右衛三衛(親衛、勛衛、翊衛)為三侍。為了使農民樂於服役,又給12衛府軍士冠以榮譽稱號。左右翊衛軍士為「驍騎」,左右驍衛軍士為「豹騎」,左右武衛軍士為「熊渠」,左右屯衛軍士名「羽林」,左右御衛軍士名「射聲」,左右侯衛軍士名「佽〔ci次〕飛」,並改府兵的侍官稱號,總稱為衛士。
東宮十率也有調整。左右衛率改為左右侍率,左右宗衛率改為左右武侍率,左右虞侯開府改為左右虞侯率,左右監門率改為宮門將,左右內率依舊。
大業九年(公元613年),置左右雄武府,隸屬於左右備身府,招募百姓為「驍果」。這個府不領府兵,但仍屬皇帝禁衛,而且在所有皇帝禁衛軍中佔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大業十四年(公元618年),宇文化及就是利用驍果發動兵變,殺死隋煬帝楊廣的。
由於隋煬帝好大喜功,不斷擴充軍隊,增置軍府,使社會生產遭到極大破壞,正常的兵役制度也無法實行,當時的情況據史書記載是掃地為兵,丁男不夠役使,又轉而役使婦人。所以在隋煬帝統治的最後幾年,府兵制實際上遭到了破壞。
(5)隋軍戰時編制體制
隋軍在大的軍事行動中,由皇帝指派的行軍元帥為最高指揮官,負責一個地區的指揮官為總管。滅陳之戰中,曾以楊廣、楊素並為行軍元帥,並以楊廣為淮南道行台尚書令的名義統一指揮全盤軍事。史書記載隋滅陳大軍「合總管九十,兵五十一萬八千,皆受晉王(楊廣)節度,東接滄海,西拒巴蜀,旌旗舟楫,橫亘數千里」的盛況,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軍隊的編組情況。
大業八年(公元612年)隋進攻高麗,楊廣率百萬大軍親征。當時的編制情況是:全軍分左右各12軍,凡113萬,「每軍大將、亞將各一人,騎兵四十隊,隊百人,十隊為團;步卒八十隊,分為四團,團各有偏將一人;其鎧胄、纓拂、旗幡每團異色;受降使者一人,承詔慰撫,不受大將節制;其輜重散兵等亦為四團,使步卒挾之而行;進止立營,皆有次序儀法。」(《資治通鑒》卷一八一,大業八年)從上述記載可知,步兵和騎兵編制不完全一樣。騎兵是10隊為一團,步兵是20隊為一團。
⑷ 政府徵收土地有年限嗎,最長是多少年。我們這是耕地能開發嗎土地能徵收嗎而且是永久性的合法嗎
其補償是按照本輪承包期剩餘年限和同類土地的年平均流轉收益計算。具體補償但轉戶農戶對保留的承包土地必須經營好、利用好,不能讓土地閑置、撂荒,也
⑸ 我想問一下,去年的永征地錢回來了嗎
我想問一下去年的永正地衣先回來了嗎?你不知道啊,看你是說在哪個地方可以到村裡或者是所在的地方去咨詢一下變得。
⑹ 我想知道現在的地契是否有年限
國有土地使用權期限:70年。
買地不使用,閑置兩年收回!
⑺ 征地協議的有效期限
1、如果協議約定有有效期限,以協議約定的期限為有效期。
2、如果沒有約定,回這個協議就是長期(差不多永遠)答有效。
(1)作為具體實施征地拆遷的效力,在完成征地拆遷補償和安置後,效力結束。
(2)假如對補償不滿或是其他因素你要和政府打官司,協議將永遠具有相關約束力和證據作用。
⑻ 我承包村裡的機動田地,到2028年,今年被油田永征佔地,村書記說只能給我剩下這幾年的錢,這合法嗎
我來回答你的問題,你做承包村裡的機動田地,到2008年被油田永遠地征,佔了村書記說,只要村書記說了,我認為一般的情況下還是能夠給你一個說法的。
⑼ 台灣年份怎麼算
台灣年份使用民國紀年和公元紀年。民國紀年,表記時稱作中華民國××年,簡稱民國××年、民××。這種紀年方式以公元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為元年,與公元紀年相差1911年,月、日、置閏則同公歷。如:民國38年(1949年)。台灣公元紀年也是以耶穌誕生之年作為紀年的開始。
1911年10月10日,由孫中山等人領導的武昌起義爆發,推翻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元年、新紀元。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中華民國正式成立,國民黨將1912年定為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1月1日即為民國元年元月元日。
(9)永征年限擴展閱讀
關於民國紀年的使用
1、1949年,蔣介石以及國民黨戰敗後逃往台灣。在台灣繼續建立國民黨與「中華民國」政權。於是,國民黨便繼續使用民國歷紀年。一直使用至今。2018年,也就是今年,是中華民國紀年法的107周年。也就是通常說的所謂「中華民國107年」或「民國107年」。
2、國民黨集團退守台灣後,仍在國內使用民國紀年,之後隨著國際交流的增加,民間轉為民國紀年和公元紀年並用。但「中華民國政府」各機關,各式官方文書中均採用民國紀元來紀年,這也有維護所謂「法統」的象徵意義。
3、1949年10月1日,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標志著中華民國在中國大陸地區的統治就此結束,國民黨也退踞台灣,中華民國覆滅。1949年9月27日舉行的第一屆全國政協會議通過的《共同綱領》中規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將與世界同步接軌,使用國際通用的公元紀年。
在大陸,中華民國(民國元年--民國38年)(也就是1912--1949年)所使用的民國歷法將永遠地停留在民國38年(也就是1949年)。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民國紀年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民國紀年法
⑽ 犯罪線索徵集通告有時間期限嗎是要多長時間,還是一直無期限徵集!
《刑來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源條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發現犯罪事實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權利也有義務向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報案或者舉報。與違法犯罪行為做斗爭,是公民的權利,也是倡導性的義務,不需要附加條件。向公安司法機構舉報犯罪行為,提供犯罪行為的線索,不以公安機關的通報的時間和其他條件為限制。與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永遠在路上,沒有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