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有權佔有人 可以拒絕返還原物請求權嗎
一般認為佔有委託物適用善意取得,佔有脫離物不適用善意取得。
而遺失物屬於佔有脫離物
按理說它不適用於善意取得,但立法者為了保護市場正常的交易,促進經濟發展,所以做了這么個規定,你說相對人取得了吧,但所有人付費就能取回。你說相對人沒取得吧,但所有人付費才能取得。
② 若善意受讓人拒絕返還遺失物,原所有權人如何挽回損失
遺失物、漂流物、失散的飼養動物(以上各物均為動產)一般不能善意取得。對上專述物的佔有不是基於屬所有權人的意思,學說稱為佔有脫離物。(出賣人的佔有分為佔有委託物和佔有脫離物)
根據物權法109條「拾得遺失物,應當返還權利人」說明,所有權人並不因遺失而喪失所有權,但是如果通過拍賣或者具有經營資格的經營者購得該遺失物,權利人請求返還時應當支付受讓人所付的費用。原權利人的損失,只能向無權處分人追償。(根據物權法107條)並且有時間限制,是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之日起2年內向受讓人主張請求返還原物。
關於盜竊物《物權法》未明確規定,考試應該不會涉及到。學理認為盜竊物和遺失物一樣,不是基於所有人的意思佔有,不適用善意取得。
另外提醒你,善意取得在滿足條件的情況下(1.受讓時是善意;2.不知道或不應當知道;3.支付了合理的對價),所有權、質權、留置權、(登記)抵押權都可以善意取得。
③ 誰能解釋公共場所的東西脫離多長時間算盜竊
我國《物權法》在《民法通則》第79條規定的基礎上,對拾得遺失物的規則稍作改進,於第109~113條規定:拾得遺失物,應當返還權利人。拾得人應當及時通知權利人領取,或者送交有關部門。有關部門收到遺失物,知道權利人,應當及時通知其領取;不知道的,應當及時發布招領公告。拾得人在遺失物送交有關部門之前,有關部門在遺失物被領取前,應當妥善保管遺失物。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使遺失物毀損、滅失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權利人領取遺失物時,應當向拾得人或者有關部門支付保管遺失物等支出的必要費用。權利人懸賞尋找遺失物的,領取遺失物時應當按照承諾履行義務。拾得人侵佔遺失物的,無權請求保管遺失物等支出的費用,也無權請求權利人按照承諾履行義務。遺失物自發布招領公告之日起6個月內無人認領的,歸國家所有。
④ 按照新規定,基於未辦理權屬登記的動產產生的返還原物請求權使用訴訟
適用2年的訴訟時效。《民法總則》明確規定: (訴訟時效)法律另有規定的版,依照其規定。而《物權權法》關於2年訴訟時效的規定,這是一種特別規定,《民法總則》關於3年訴訟時效的規定,屬於一般規定。
一、《民法總則》第一百八十八條第一款
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三年。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所有權人或者其他權利人有權追回遺失物。該遺失物通過轉讓被他人佔有的,權利人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請求損害賠償,或者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受讓人之日起二年內向受讓人請求返還原物,但受讓人通過拍賣或者向具有經營資格的經營者購得該遺失物的,權利人請求返還原物時應當支付受讓人所付的費用。權利人向受讓人支付所付費用後,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追償。
同一機關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特別規定與一般規定不一致的,適用特別規定(如民法總則與物權法);新的規定與舊的規定不一致的,適用新的規定(如民法總則與民法通則)。
⑤ 佔有脫離物
是指佔有他人的遺失物,漂流物,委託保管物,埋藏物,隱藏物等.
具體<<物權法>>第九章有相關詳細規定,請查看一下.
⑥ 關於佔有回復請求權與善意取得佔有脫離物中「盜臟」的回復請求權能否產生「競合」問題的提問
好問題
⑦ 佔有脫離物是否適用善意取得
不適用善意取得。
善意取得的前提是無權處分。
若別人丟棄的東西,你先撿到並佔有,這是先佔。
要是別人掉的東西,並不是不要的東西,你撿到並佔有的,這是非法侵佔。
⑧ 什麼是時間 時間能脫離了物質獨立存在嗎
你看啊,三維坐標的縱軸,是用來計量平面的疊加程度那麼時間,當然就是用來計量空間的單位了,我們每一瞬間所處的空間是唯一的時間脫離了物質就沒有意義了
⑨ 佔有脫離物的第三人在標的物被請求返還後有沒有向出讓人請求返還價款的權利
當然可以,因為第三人與無權處分人之間的合同依然是有效的,只不過第三人不能作為善意第三方而取得物權,而原權利人作為物的真正權利人可以行使物上追索權,要求第三人返還原物。而第三人與無權處分人之間,第三人可以依照雙方的合同主張無權處分人的違約責任,可以要求無權處分人返還價款以及賠償損失。
⑩ 遺失物和贓物到底能不能善意取得
以下是我學習這部分內容的心得感悟,純粹手打無摘抄無引用,希望能以此互相交流。
能不能取得所有權,價款是否需要支付,你提出的問題可謂是一針見血,這是所有之物被他人轉賣後,原權利人面臨的兩個核心問題。究竟結果如何,區別佔有委託和佔有脫離兩種情況,民法設置了兩種不同法律制度,即物權法106條、107條之規定。
依傳統民法觀點,遺失物和贓物屬於佔有脫離物,不適用善意取得制度。
一、關於佔有委託物和佔有脫離物的區分。
1、基於所有權人的意思而委託他人佔有的物,
為佔有委託物,例如因借用、保管等將物交給他人佔有,此時佔有人無權處分該物的,為無權佔有人,調整所有權人與第三人的關系時,適用物權法106條規定之善意取得制度,如果第三人善意有償並實際取得了該物,則原始取得物的所有權,原所有權人不得請求返還。
2、非基於所有權人的意思而喪失佔有的物,
為佔有脫離物,例如遺失、被盜等。遺失物的拾得人有義務返還或上交國家,被盜的物品應經公安行政處理或刑事程序中發還給原權利人,自無疑問。如果遺失物拾得人擅自處分,將該物轉讓於第三人的,此時調整原所有權人和第三人的關系時,適用物權法107條之規定,即遺失物佔有回復請求權制度。
二、佔有脫離物被轉讓時,適用回復請求權制度。
一般情況下,遺失物的所有權人可以直接向受讓的第三人主張權利,要求返還遺失物而不支付任何對價,但是為了平衡雙方利益和穩定社會秩序,對所有權人的回復請求權又做出限制,即規定2年的除斥期間,如果2年內沒有要求返還的,則這種回復請求權無條件地歸於消滅。
特殊情況下,如果第三人是通過拍賣或從有資質的經營者處購買的,由於購買渠道如此正當以至於第三人顯得如此善意和無辜,所以立法者規定,此時原權利人仍然可以要求取得遺失物所有權,不過要支付給第三人取得該物時的對價。
三、關於佔有委託物善意取得和遺失物佔有回復制度區別適用的立法旨趣。
1、誰引發的風險,誰承擔不利後果。
佔有委託物,是原權利人自願地將所有之物交由他人佔有,由於權利人的這種行為,造成了本權和佔有事實相分離的狀態,使得以佔有為形式的公示效力打了折扣,蘊含了佔有人非法處分而不知情的第三人誤買的風險。既然這種風險是原所有權人造成的,那麼第三人因信賴而誤買、因誤買而陷入與原所有權相沖突的兩難境地時,原所有權人必須做出讓步,為自己的委託佔有行為付出代價,即立法強制其放棄所有權,由善意第三人原始取得所有權。
佔有脫離物,並非出於原權利人本意而喪失佔有,因此上述考慮沒有適用的理由。
2、為了市場交易能安全有效地繼續進行下去。
善意取得的所有限制性規定,比如善意、有償、已為取得等等,都是為了保證這樣一點:這個制度要保護的,必須是一個公平善意合法有效的已經形成客觀事實和穩定秩序的正當交易。如果這樣一個正當交易仍有被褫奪所有權的危險,那麼每個人在市場購買商品時都會惴惴不安,交易的安全和便捷就成為不可能,所以必須充分保護他,即如果他能保證這個交易時充分正當的,那麼法律會犧牲原權利人的利益,把所有權歸於善意購買人。
相比之下,轉賣佔有委託物的情形在現實中發生率高,屬於一般市場交易活動,對其立法傾斜保護符合效率要求,而遺失物和盜贓物的交易,在生活中和市場中並不常見,即使不給予交易的受讓人特別的立法保護,對正常的社會生活和經濟效率也沒太大影響,所以沒有必要適用善意取得制度。
3、這是適用物權公示公信原則的結果。
物權以佔有或交付為公示手段,凡相信這種公示而為民事行為的人,應該受到法律保護,即承認其行為效力,體現在一個市場交易中,就是滿足受讓方對所有權或返還價款的需要。
既然購買佔有委託物的第三人是因信賴佔有人有所有權而善意有償地正當購買,既然購買遺失物的人是通過拍賣或有資質經營者這樣的正當渠道購買的,當然有權利得到公信原則的保護,於前者是取得所有權,於後者是有權取回價款。只是由於考慮雙方的責任大小、利益平衡和對市場交易秩序的影響程度,在不同情況下,對雙方的利益和權利做了不同的安排。
民法是慈悲的,民法的任一方面都是苦心孤詣,既要保證效率和秩序不受影響,又要平衡各方利益和每個人對正義的不同需求,所以民法的每一個基本原則都並非虛文,民法的每一項制度都並非無因可循,民法的每一項要件和程序的要求都並非無的放矢。建議你看一下電影《十七歲的單車》,該電影不但細膩動人,而且對遺失物或贓物轉賣後原權利人和第三人之間的矛盾沖突,有十分逼真和有趣的描寫,看完以後再想一下《物權法》的這兩條規定,一定是別有趣味。
順祝新年快樂,學業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