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EXCEL 中如何計算區域值 例如員工服務年限3年,4,0.6年 ,需要算出>=3,0~0.6
利用SUMPRODUCT多條件滿足需求
=SUMPRODUCT(($A$2:$A$100>=0.6)*($A$2:$A$100<=3))
㈡ 最近公司要做一個旅遊獎勵方案,是按照轉正員工的服務年限,為公司服務1-10年及以上員工制定的獎勵方案
部分公司來應該有這樣的獎勵政策。源雖然我們公司沒有,但是我建議你可以先找一下這樣的模版,比如員工激勵方面的文章,看一下。然後根據你們公司現有員工的工作時間來安排,分3檔,比如:1-3年的,獎勵帶薪旅遊機會1次;4年-6年的,獎勵帶薪旅遊機會2次;6年以上的獎勵。。。。。
主要是貼近員工的情況,如果標准設得太高了,員工在公司很多年也享受不到這個獎勵的話,就失去了激勵員工留在公司的作用了。
其他的就不多說了,我還是很羨慕你們公司有這樣的政策要出來的呢。
㈢ 「員工服務年限分析」的英文翻譯
Analysis of service life of employees
㈣ 工作年限如何計算
工作單位的工作年限以正式進入本工作單位之日(含試用期)起至最後工作版日止所有的時間累積。但不權包括本次工作中的停薪留職、因某種原因較長時間未上崗等實際並未參加工作的時間。
拓展資料:
根據《企業職工帶薪年休假實施辦法》第五條規定,職工新進用人單位且工作已滿12個月,當年度年休假天數,按照在本單位剩餘日歷天數折算確定,折算後不足1整天的部分不享受年休假。
折算方法為:(當年度在本單位剩餘日歷天數÷365天)×職工本人全年應當享受的年休假天數。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實施細則修正草案》(1953)第三十八條規定:
一般工齡系指工人職員以工資收入為生活資料之全部或主要來源的工作時間而言。計算一般工齡時,應包括本企業工齡在內。
勞動部辦公廳《對〈關於如何理解「同一用人單位連續工作時間」和「本單位工作年限」的請示〉的復函》勞辦發〈1996)191號第一條規定:
「同一用人單位連續工作時間」是指勞動者與同一用人單位保持勞動關系的時間。
㈤ 工作量應該從哪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人力資源的需求預測
人力資源的需求預測就是估計組織未來需要多少員工,需要什麼類型的員工。因此,人力資源的需求預測應該以組織的目標為基礎,既要考慮現行的組織結構,生產率水平等因素,又要預見到未來由於組織目標調整而導致的一系列變化,如組織結構的調整,產品結構的改變,生產工藝的改進,新技術的採用等,以及由此而產生的人力資源需求在數量和技能兩方面的變化。
1。經理判斷法
經理判斷法是最常用的預測方法之一。這種方法要求經理們坐下來認真分析他們未來一段時期的工作量或業務量,然後確定他們需要多少人員。經理判斷法有兩種形式:「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
採用「自下而上」的形式預測人力資源需求時,由一線經理提交人力資源需求預測方案,上級管理部門審批。
在許多時候,也可以採用「自上而下」的形式,由最高管理層預測公司及其各部門人力資源的需求情況,人事部門參與討論,提出建議。預測結果要與部門經理討論,並徵得部門經理的同意。
最好的預測方法是將「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兩種形式結合起來。由最高管理層為部門經理准備一個人力資源規劃指南,該指南明確了公司未來經營活動的基本設想,以及預期所要實現的目標。部門經理根據規劃指南對本部門的人力資源需求進行預測,人事部門要為業務部門的人力資源需求預測提供咨詢和幫助。同時,人事部門要對公司整體的人力資源需求進行預測。由主要部門負責人組成的人力資源規劃小組對業務部門和人事部門的需求預測報告進行審核和協調,將修改後的人力資源需求預測報告提交最高管理層審批。
2。趨勢分析法
趨勢分析法是利用過去的員工人數預測未來人力資源的需求。採用這種方法的關鍵是選擇一個對員工人數有重要影響的預測變數,最常用的預測變數為銷售量。銷售量與員工人數之間的關系為正相關。如圖2-4所顯示, 橫軸表示銷售量, 縱軸表示實際需要的員工人數。當銷售量增加時, 員工人數也隨之增加。利用這種方法,經理們可以近似估計不同銷售量時所需的員工數量。
隨著計算機的廣泛使用,人力資源經理們有了一個重要的預測工具----回歸分析法。由於公司業務量的變化與員工數量的變化成正比,所以,回歸分析法成為最常使用的預測方法。但在大多數情況下,員工數量是由多個因素決定的,因此可以考慮採用多元回歸進行預測。
3。工作分析法
工作分析法使用的前提是完成一項工作所需的時間和所需的人員數量是可以測定的。在生產企業中應用這種方法時首先要確定企業計劃的生產量或者每個部門的任務量,然後根據直接生產工人的標准工時和每個工人每年正常的工作時間計算所需的直接工人數量。
這種方法和下面將要介紹的比例分析法結合使用可以計算所需的間接生產人員的數量。
4。比例分析法
比例分析法是通過分析過去直接生產人員和間接生產人員的比例,並且在考慮未來組織或生產方式可能變化的基礎上,預測未來直接生產人員與間接生產人員的比例。當採用工作分析法確定了直接生產人員所需數量後,可利用比例分析法確定間接生產人員所需的數量。
二、人力資源的供給預測
人力資源需求預測只是人力資源規劃的一個方面,通過需求預測組織可以了解到未來某個時期為實現其目標所需的人員數量和人員技能要求。除此之外,組織還需要了解能夠獲得多少所需的人員,從何渠道獲得這些人員。人力資源供給預測就是測定組織可能從其內部和外部獲得人力資源的數量,它應以對組織現有人員狀況分析為基礎,同時要考慮組織內部人員的流動狀況,了解有多少員工仍然留在現在崗位上,有多少員工因崗位輪換、晉升、降級離開現在崗位到新崗位工作,有多少員工因退休、調離、辭職或解僱等原因離開組織。
1。現有人員狀況分析
對現有人員進行分析是人力資源供給預測的基礎。分析現有人員狀況時可以根據人力資源信息系統或人員檔案所收集的信息,按不同要求,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析。例如,分析員工的年齡結構可以發現組織是否存在著年齡老化或短期內會出現退休高峰等問題;對員工的工齡結構進行分析有助於了解員工的流失狀況和留存狀況;對現有人員的技能和工作業績進行分析便於了解哪些員工具有發展潛力?具有何種發展潛力?是否可能成為管理梯隊的成員?未來可能晉升的位置是什麼?除此之外,還可以根據需要對組織的管理人員與非管理人員的比例、技術工人與非技術工人的比例,直接生產人員與間接生產人員的比例、生產人員與行政人員的比例等進行分析,以便了解組織的專業結構、不同人員的比例結構等。技能清單是分析現有人員狀況的有效方法。
2。員工流失分析
員工流失是造成組織人員供給不足的重要原因,因此在對人力資源供給進行預測時員工流失分析是不容忽視的因素。員工流失分析可以藉助一系列指標來進行。
(1)員工流失率分析
員工流失率分析的目的在於掌握員工流失的數量, 分析員工流失的原因,以便及時採用措施。
員工流失率=一定時期內(通常為一年)離開組織的員工人數÷同一時期平均的員工人數×100%
該指標計算方便且便於理解,所以被廣泛使用。但這一指標有時也容易產生誤導。假定某公司有100人,該公司一年的員工流失率為3%,根據員工流失率計算公式預測第二年將有3人可能會離開公司,這意味著公司可能會出現了3個工作空位。但如果仔細分析後發現3%的員工流失率是由公司一小部分人員的頻繁流失造成的,比如說程序員這一崗位一年中3人離開公司。雖然流失率仍然是3%,但實際的工作空位只有一個。
所以在利用員工流失率進行分析時,既要從公司角度計算總的員工流失率,又要按部門、專業、職務、崗位級別等分別計算流失率,這樣才有助於了解員工流失的真正情況,分析員工流失原因。
(2)員工服務年限分析
有些公司在對員工流失情況進行分析後發現,在離開公司的員工中,他們服務年限的分布是不均衡的。通常而言,員工流失的高峰發生在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發生在員工加入組織的初期。員工在加入組織前對組織有一個期望或一個理想模式,進入組織以後可能會感到現實的組織與他的期望是不一樣的,或者他對組織文化或工作不適應,在這種情況下,員工會很快離開組織。此後會出現一段相對穩定階段。第二個離職高峰期通常會發生在服務年限4年左右。經過幾年的工作,員工積累了一定的工作經驗, 同時他們對原有工作產生厭煩情緒。如果這個階段組織不能激發起員工新的工作熱情,或者員工看不到職業發展機會,他們會很快離開。員工服務年限分析既可以為員工流失分析提供補充信息,又可以為員工發展提供有益信息。 圖3-5表示了員工服務年限與流失率之間的關系。
(3)員工留存率分析
員工留存率分析也是員工流失分析的一個重要指標。它是計算經過一定時期後仍然留在公司的員工人數占期初員工人數的比率。比如公司期初有10名程序員,兩年後留在公司的有7名,則兩年留存率為70%。五年後仍留在公司的有4人,五年留存率為40%。通過留存率計算公司可以了解若干年後有多少員工仍留在公司,有多少員工已離開公司。
3。組織內部員工流動分析
組織內部的崗位輪換、晉升或降級是管理工作的需要,也是員工發展的需要。因崗位輪換、晉升或降級而導致的組織內部人員的變動往往會產生一系列連鎖反應。如公司財務總監退休,財務部的財務經理被提升到財務總監的位置,一位會計師提升為財務經理,等等。由於財務總監一人退休,產生了一系列的崗位空缺:財務總監、財務經理、會計師……組織內部員工的流動既是組織人力資源供給的內部來源,又會產生新的崗位空缺。很多企業通過管理人員梯隊計劃、退休計劃和崗位輪換計劃了解掌握組織內部員工的流動情況,發現工作空缺,為人力資源供給預測提供信息。
轉換矩陣是進行組織內部員工流動分析常用的一種方法。該方法的基本思路是找出過去人事變動規律,以此推斷未來人力資源變化的趨勢。轉換矩陣描述了組織中員工的流入、流出和內部流動的整體形式,為預測內部人力資源供給提供了依據。
轉換矩陣分析的第一步是做一個人員變動矩陣表。表中每一個因素表示從一個時期到另一個時期人員變動的歷史平均百分比。 通常以5~10年為周期來估算年平均百分比。周期越長,百分比的精確度越高。將計劃期初每個工作的員工數量與該工作員工變動概率相乘,然後縱向相加就可以得到組織內部未來勞動力的凈供給量。
在任何一年裡,80%的合夥人仍然留在組織中,20%的合夥人離開;經理人員中10%的人得以提升,70%的人留在組織中,20%的人員離開。從表2-3看出,原有的40個合夥人中有8人可能離職, 從經理人員中能夠提升8人為合夥人,合夥人總量仍為40人。 而原有的80名經理人員,8人得以提升,16人離職,預計能夠有6人由高級會計師提升為經理,經理人員預計的數量為62人。
轉換矩陣法已經被許多公司所採用,但是轉換矩陣中的概率與實際情況可能會有差距。特別是現在,快速變化的環境和人才競爭的加劇,使員工流動速度加快。所以應用轉換矩陣法時需要考慮其他相關因素。
4、人力資源供給渠道分析
人力資源供給預測的任務一是了解組織能獲得多少所需的人力資源,二是了解從何渠道獲得這些人員。供給渠道分析提供了第二方面的信息。
人力資源供給主要有兩個途徑:組織的內部供給和組織的外部供給。當組織出現工作崗位空缺時可以首先考慮是否能夠通過崗位輪換、晉升等方式從組織內部填補崗位空缺。當組織內部無法滿足或無法全部滿足崗位空缺所產生的人力資源需求時,就必須通過外部供給渠道來解決。
然而在很多情況下,及時發現並僱傭到優秀員工並非易事。如隨著全球it業的迅速發展,it人才供不應求。據美國信息技術協會報告,在2000年新創造的160萬個it工作機會中,有83萬個職位將會空缺。 澳大利亞有關機構預測2000年缺乏3萬個it專業人才。由於it專業人才的短缺, 人才爭奪也達到白熱化。不僅各公司、各企業在人才爭奪時用盡招數,各國也制定了吸引人才的相應政策,如美國和德國推出綠卡計劃。因此,在對人力資源供給進行預測時,必須對勞動力市場供給有個清醒的判斷。
㈥ 在管理過程中應該怎麼去分析一個員工的產出量是否正常
一、人力資源的需求預測
人力資源的需求預測就是估計組織未來需要多少員工,需要什麼類型的員工。因此,人力資源的需求預測應該以組織的目標為基礎,既要考慮現行的組織結構,生產率水平等因素,又要預見到未來由於組織目標調整而導致的一系列變化,如組織結構的調整,產品結構的改變,生產工藝的改進,新技術的採用等,以及由此而產生的人力資源需求在數量和技能兩方面的變化。
1。經理判斷法
經理判斷法是最常用的預測方法之一。這種方法要求經理們坐下來認真分析他們未來一段時期的工作量或業務量,然後確定他們需要多少人員。經理判斷法有兩種形式:「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
採用「自下而上」的形式預測人力資源需求時,由一線經理提交人力資源需求預測方案,上級管理部門審批。
在許多時候,也可以採用「自上而下」的形式,由最高管理層預測公司及其各部門人力資源的需求情況,人事部門參與討論,提出建議。預測結果要與部門經理討論,並徵得部門經理的同意。
最好的預測方法是將「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兩種形式結合起來。由最高管理層為部門經理准備一個人力資源規劃指南,該指南明確了公司未來經營活動的基本設想,以及預期所要實現的目標。部門經理根據規劃指南對本部門的人力資源需求進行預測,人事部門要為業務部門的人力資源需求預測提供咨詢和幫助。同時,人事部門要對公司整體的人力資源需求進行預測。由主要部門負責人組成的人力資源規劃小組對業務部門和人事部門的需求預測報告進行審核和協調,將修改後的人力資源需求預測報告提交最高管理層審批。
2。趨勢分析法
趨勢分析法是利用過去的員工人數預測未來人力資源的需求。採用這種方法的關鍵是選擇一個對員工人數有重要影響的預測變數,最常用的預測變數為銷售量。銷售量與員工人數之間的關系為正相關。如圖2-4所顯示,橫軸表示銷售量,縱軸表示實際需要的員工人數。當銷售量增加時,員工人數也隨之增加。利用這種方法,經理們可以近似估計不同銷售量時所需的員工數量。
隨著計算機的廣泛使用,人力資源經理們有了一個重要的預測工具----回歸分析法。由於公司業務量的變化與員工數量的變化成正比,所以,回歸分析法成為最常使用的預測方法。但在大多數情況下,員工數量是由多個因素決定的,因此可以考慮採用多元回歸進行預測。
3。工作分析法
工作分析法使用的前提是完成一項工作所需的時間和所需的人員數量是可以測定的。在生產企業中應用這種方法時首先要確定企業計劃的生產量或者每個部門的任務量,然後根據直接生產工人的標准工時和每個工人每年正常的工作時間計算所需的直接工人數量。
這種方法和下面將要介紹的比例分析法結合使用可以計算所需的間接生產人員的數量。
4。比例分析法
比例分析法是通過分析過去直接生產人員和間接生產人員的比例,並且在考慮未來組織或生產方式可能變化的基礎上,預測未來直接生產人員與間接生產人員的比例。當採用工作分析法確定了直接生產人員所需數量後,可利用比例分析法確定間接生產人員所需的數量。
二、人力資源的供給預測
人力資源需求預測只是人力資源規劃的一個方面,通過需求預測組織可以了解到未來某個時期為實現其目標所需的人員數量和人員技能要求。除此之外,組織還需要了解能夠獲得多少所需的人員,從何渠道獲得這些人員。人力資源供給預測就是測定組織可能從其內部和外部獲得人力資源的數量,它應以對組織現有人員狀況分析為基礎,同時要考慮組織內部人員的流動狀況,了解有多少員工仍然留在現在崗位上,有多少員工因崗位輪換、晉升、降級離開現在崗位到新崗位工作,有多少員工因退休、調離、辭職或解僱等原因離開組織。
1。現有人員狀況分析
對現有人員進行分析是人力資源供給預測的基礎。分析現有人員狀況時可以根據人力資源信息系統或人員檔案所收集的信息,按不同要求,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析。例如,分析員工的年齡結構可以發現組織是否存在著年齡老化或短期內會出現退休高峰等問題;對員工的工齡結構進行分析有助於了解員工的流失狀況和留存狀況;對現有人員的技能和工作業績進行分析便於了解哪些員工具有發展潛力?具有何種發展潛力?是否可能成為管理梯隊的成員?未來可能晉升的位置是什麼?除此之外,還可以根據需要對組織的管理人員與非管理人員的比例、技術工人與非技術工人的比例,直接生產人員與間接生產人員的比例、生產人員與行政人員的比例等進行分析,以便了解組織的專業結構、不同人員的比例結構等。技能清單是分析現有人員狀況的有效方法。
2。員工流失分析
員工流失是造成組織人員供給不足的重要原因,因此在對人力資源供給進行預測時員工流失分析是不容忽視的因素。員工流失分析可以藉助一系列指標來進行。
(1)員工流失率分析
員工流失率分析的目的在於掌握員工流失的數量,分析員工流失的原因,以便及時採用措施。
員工流失率=一定時期內(通常為一年)離開組織的員工人數÷同一時期平均的員工人數×100%
該指標計算方便且便於理解,所以被廣泛使用。但這一指標有時也容易產生誤導。假定某公司有100人,該公司一年的員工流失率為3%,根據員工流失率計算公式預測第二年將有3人可能會離開公司,這意味著公司可能會出現了3個工作空位。但如果仔細分析後發現3%的員工流失率是由公司一小部分人員的頻繁流失造成的,比如說程序員這一崗位一年中3人離開公司。雖然流失率仍然是3%,但實際的工作空位只有一個。
所以在利用員工流失率進行分析時,既要從公司角度計算總的員工流失率,又要按部門、專業、職務、崗位級別等分別計算流失率,這樣才有助於了解員工流失的真正情況,分析員工流失原因。
(2)員工服務年限分析
有些公司在對員工流失情況進行分析後發現,在離開公司的員工中,他們服務年限的分布是不均衡的。通常而言,員工流失的高峰發生在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發生在員工加入組織的初期。員工在加入組織前對組織有一個期望或一個理想模式,進入組織以後可能會感到現實的組織與他的期望是不一樣的,或者他對組織文化或工作不適應,在這種情況下,員工會很快離開組織。此後會出現一段相對穩定階段。第二個離職高峰期通常會發生在服務年限4年左右。經過幾年的工作,員工積累了一定的工作經驗,同時他們對原有工作產生厭煩情緒。如果這個階段組織不能激發起員工新的工作熱情,或者員工看不到職業發展機會,他們會很快離開。員工服務年限分析既可以為員工流失分析提供補充信息,又可以為員工發展提供有益信息。圖3-5表示了員工服務年限與流失率之間的關系。
(3)員工留存率分析
員工留存率分析也是員工流失分析的一個重要指標。它是計算經過一定時期後仍然留在公司的員工人數占期初員工人數的比率。比如公司期初有10名程序員,兩年後留在公司的有7名,則兩年留存率為70%。五年後仍留在公司的有4人,五年留存率為40%。通過留存率計算公司可以了解若干年後有多少員工仍留在公司,有多少員工已離開公司。
3。組織內部員工流動分析
組織內部的崗位輪換、晉升或降級是管理工作的需要,也是員工發展的需要。因崗位輪換、晉升或降級而導致的組織內部人員的變動往往會產生一系列連鎖反應。如公司財務總監退休,財務部的財務經理被提升到財務總監的位置,一位會計師提升為財務經理,等等。由於財務總監一人退休,產生了一系列的崗位空缺:財務總監、財務經理、會計師……組織內部員工的流動既是組織人力資源供給的內部來源,又會產生新的崗位空缺。很多企業通過管理人員梯隊計劃、退休計劃和崗位輪換計劃了解掌握組織內部員工的流動情況,發現工作空缺,為人力資源供給預測提供信息。
轉換矩陣是進行組織內部員工流動分析常用的一種方法。該方法的基本思路是找出過去人事變動規律,以此推斷未來人力資源變化的趨勢。轉換矩陣描述了組織中員工的流入、流出和內部流動的整體形式,為預測內部人力資源供給提供了依據。
轉換矩陣分析的第一步是做一個人員變動矩陣表。表中每一個因素表示從一個時期到另一個時期人員變動的歷史平均百分比。通常以5~10年為周期來估算年平均百分比。周期越長,百分比的精確度越高。將計劃期初每個工作的員工數量與該工作員工變動概率相乘,然後縱向相加就可以得到組織內部未來勞動力的凈供給量。
在任何一年裡,80%的合夥人仍然留在組織中,20%的合夥人離開;經理人員中10%的人得以提升,70%的人留在組織中,20%的人員離開。從表2-3看出,原有的40個合夥人中有8人可能離職,從經理人員中能夠提升8人為合夥人,合夥人總量仍為40人。而原有的80名經理人員,8人得以提升,16人離職,預計能夠有6人由高級會計師提升為經理,經理人員預計的數量為62人。
轉換矩陣法已經被許多公司所採用,但是轉換矩陣中的概率與實際情況可能會有差距。特別是現在,快速變化的環境和人才競爭的加劇,使員工流動速度加快。所以應用轉換矩陣法時需要考慮其他相關因素。
4、人力資源供給渠道分析
人力資源供給預測的任務一是了解組織能獲得多少所需的人力資源,二是了解從何渠道獲得這些人員。供給渠道分析提供了第二方面的信息。
人力資源供給主要有兩個途徑:組織的內部供給和組織的外部供給。當組織出現工作崗位空缺時可以首先考慮是否能夠通過崗位輪換、晉升等方式從組織內部填補崗位空缺。當組織內部無法滿足或無法全部滿足崗位空缺所產生的人力資源需求時,就必須通過外部供給渠道來解決。
㈦ 員工工作量分析方法有哪些
一、人力資源的需求預測
人力資源的需求預測就是估計組織未來需要多少員工,需要什麼類型的員工。因此,人力資源的需求預測應該以組織的目標為基礎,既要考慮現行的組織結構,生產率水平等因素,又要預見到未來由於組織目標調整而導致的一系列變化,如組織結構的調整,產品結構的改變,生產工藝的改進,新技術的採用等,以及由此而產生的人力資源需求在數量和技能兩方面的變化。
1。經理判斷法
經理判斷法是最常用的預測方法之一。這種方法要求經理們坐下來認真分析他們未來一段時期的工作量或業務量,然後確定他們需要多少人員。經理判斷法有兩種形式:「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
採用「自下而上」的形式預測人力資源需求時,由一線經理提交人力資源需求預測方案,上級管理部門審批。
在許多時候,也可以採用「自上而下」的形式,由最高管理層預測公司及其各部門人力資源的需求情況,人事部門參與討論,提出建議。預測結果要與部門經理討論,並徵得部門經理的同意。
最好的預測方法是將「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兩種形式結合起來。由最高管理層為部門經理准備一個人力資源規劃指南,該指南明確了公司未來經營活動的基本設想,以及預期所要實現的目標。部門經理根據規劃指南對本部門的人力資源需求進行預測,人事部門要為業務部門的人力資源需求預測提供咨詢和幫助。同時,人事部門要對公司整體的人力資源需求進行預測。由主要部門負責人組成的人力資源規劃小組對業務部門和人事部門的需求預測報告進行審核和協調,將修改後的人力資源需求預測報告提交最高管理層審批。
2。趨勢分析法
趨勢分析法是利用過去的員工人數預測未來人力資源的需求。採用這種方法的關鍵是選擇一個對員工人數有重要影響的預測變數,最常用的預測變數為銷售量。銷售量與員工人數之間的關系為正相關。如圖2-4所顯示, 橫軸表示銷售量, 縱軸表示實際需要的員工人數。當銷售量增加時, 員工人數也隨之增加。利用這種方法,經理們可以近似估計不同銷售量時所需的員工數量。
隨著計算機的廣泛使用,人力資源經理們有了一個重要的預測工具----回歸分析法。由於公司業務量的變化與員工數量的變化成正比,所以,回歸分析法成為最常使用的預測方法。但在大多數情況下,員工數量是由多個因素決定的,因此可以考慮採用多元回歸進行預測。
3。工作分析法
工作分析法使用的前提是完成一項工作所需的時間和所需的人員數量是可以測定的。在生產企業中應用這種方法時首先要確定企業計劃的生產量或者每個部門的任務量,然後根據直接生產工人的標准工時和每個工人每年正常的工作時間計算所需的直接工人數量。
這種方法和下面將要介紹的比例分析法結合使用可以計算所需的間接生產人員的數量。
4。比例分析法
比例分析法是通過分析過去直接生產人員和間接生產人員的比例,並且在考慮未來組織或生產方式可能變化的基礎上,預測未來直接生產人員與間接生產人員的比例。當採用工作分析法確定了直接生產人員所需數量後,可利用比例分析法確定間接生產人員所需的數量。
二、人力資源的供給預測
人力資源需求預測只是人力資源規劃的一個方面,通過需求預測組織可以了解到未來某個時期為實現其目標所需的人員數量和人員技能要求。除此之外,組織還需要了解能夠獲得多少所需的人員,從何渠道獲得這些人員。人力資源供給預測就是測定組織可能從其內部和外部獲得人力資源的數量,它應以對組織現有人員狀況分析為基礎,同時要考慮組織內部人員的流動狀況,了解有多少員工仍然留在現在崗位上,有多少員工因崗位輪換、晉升、降級離開現在崗位到新崗位工作,有多少員工因退休、調離、辭職或解僱等原因離開組織。
1。現有人員狀況分析
對現有人員進行分析是人力資源供給預測的基礎。分析現有人員狀況時可以根據人力資源信息系統或人員檔案所收集的信息,按不同要求,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析。例如,分析員工的年齡結構可以發現組織是否存在著年齡老化或短期內會出現退休高峰等問題;對員工的工齡結構進行分析有助於了解員工的流失狀況和留存狀況;對現有人員的技能和工作業績進行分析便於了解哪些員工具有發展潛力?具有何種發展潛力?是否可能成為管理梯隊的成員?未來可能晉升的位置是什麼?除此之外,還可以根據需要對組織的管理人員與非管理人員的比例、技術工人與非技術工人的比例,直接生產人員與間接生產人員的比例、生產人員與行政人員的比例等進行分析,以便了解組織的專業結構、不同人員的比例結構等。技能清單是分析現有人員狀況的有效方法。
2。員工流失分析
員工流失是造成組織人員供給不足的重要原因,因此在對人力資源供給進行預測時員工流失分析是不容忽視的因素。員工流失分析可以藉助一系列指標來進行。
(1)員工流失率分析
員工流失率分析的目的在於掌握員工流失的數量, 分析員工流失的原因,以便及時採用措施。
員工流失率=一定時期內(通常為一年)離開組織的員工人數÷同一時期平均的員工人數×100%
該指標計算方便且便於理解,所以被廣泛使用。但這一指標有時也容易產生誤導。假定某公司有100人,該公司一年的員工流失率為3%,根據員工流失率計算公式預測第二年將有3人可能會離開公司,這意味著公司可能會出現了3個工作空位。但如果仔細分析後發現3%的員工流失率是由公司一小部分人員的頻繁流失造成的,比如說程序員這一崗位一年中3人離開公司。雖然流失率仍然是3%,但實際的工作空位只有一個。
所以在利用員工流失率進行分析時,既要從公司角度計算總的員工流失率,又要按部門、專業、職務、崗位級別等分別計算流失率,這樣才有助於了解員工流失的真正情況,分析員工流失原因。
(2)員工服務年限分析
有些公司在對員工流失情況進行分析後發現,在離開公司的員工中,他們服務年限的分布是不均衡的。通常而言,員工流失的高峰發生在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發生在員工加入組織的初期。員工在加入組織前對組織有一個期望或一個理想模式,進入組織以後可能會感到現實的組織與他的期望是不一樣的,或者他對組織文化或工作不適應,在這種情況下,員工會很快離開組織。此後會出現一段相對穩定階段。第二個離職高峰期通常會發生在服務年限4年左右。經過幾年的工作,員工積累了一定的工作經驗, 同時他們對原有工作產生厭煩情緒。如果這個階段組織不能激發起員工新的工作熱情,或者員工看不到職業發展機會,他們會很快離開。員工服務年限分析既可以為員工流失分析提供補充信息,又可以為員工發展提供有益信息。 圖3-5表示了員工服務年限與流失率之間的關系。
(3)員工留存率分析
員工留存率分析也是員工流失分析的一個重要指標。它是計算經過一定時期後仍然留在公司的員工人數占期初員工人數的比率。比如公司期初有10名程序員,兩年後留在公司的有7名,則兩年留存率為70%。五年後仍留在公司的有4人,五年留存率為40%。通過留存率計算公司可以了解若干年後有多少員工仍留在公司,有多少員工已離開公司。
3。組織內部員工流動分析
組織內部的崗位輪換、晉升或降級是管理工作的需要,也是員工發展的需要。因崗位輪換、晉升或降級而導致的組織內部人員的變動往往會產生一系列連鎖反應。如公司財務總監退休,財務部的財務經理被提升到財務總監的位置,一位會計師提升為財務經理,等等。由於財務總監一人退休,產生了一系列的崗位空缺:財務總監、財務經理、會計師……組織內部員工的流動既是組織人力資源供給的內部來源,又會產生新的崗位空缺。很多企業通過管理人員梯隊計劃、退休計劃和崗位輪換計劃了解掌握組織內部員工的流動情況,發現工作空缺,為人力資源供給預測提供信息。
轉換矩陣是進行組織內部員工流動分析常用的一種方法。該方法的基本思路是找出過去人事變動規律,以此推斷未來人力資源變化的趨勢。轉換矩陣描述了組織中員工的流入、流出和內部流動的整體形式,為預測內部人力資源供給提供了依據。
轉換矩陣分析的第一步是做一個人員變動矩陣表。表中每一個因素表示從一個時期到另一個時期人員變動的歷史平均百分比。 通常以5~10年為周期來估算年平均百分比。周期越長,百分比的精確度越高。將計劃期初每個工作的員工數量與該工作員工變動概率相乘,然後縱向相加就可以得到組織內部未來勞動力的凈供給量。
在任何一年裡,80%的合夥人仍然留在組織中,20%的合夥人離開;經理人員中10%的人得以提升,70%的人留在組織中,20%的人員離開。從表2-3看出,原有的40個合夥人中有8人可能離職, 從經理人員中能夠提升8人為合夥人,合夥人總量仍為40人。 而原有的80名經理人員,8人得以提升,16人離職,預計能夠有6人由高級會計師提升為經理,經理人員預計的數量為62人。
轉換矩陣法已經被許多公司所採用,但是轉換矩陣中的概率與實際情況可能會有差距。特別是現在,快速變化的環境和人才競爭的加劇,使員工流動速度加快。所以應用轉換矩陣法時需要考慮其他相關因素。
4、人力資源供給渠道分析
人力資源供給預測的任務一是了解組織能獲得多少所需的人力資源,二是了解從何渠道獲得這些人員。供給渠道分析提供了第二方面的信息。
人力資源供給主要有兩個途徑:組織的內部供給和組織的外部供給。當組織出現工作崗位空缺時可以首先考慮是否能夠通過崗位輪換、晉升等方式從組織內部填補崗位空缺。當組織內部無法滿足或無法全部滿足崗位空缺所產生的人力資源需求時,就必須通過外部供給渠道來解決。
然而在很多情況下,及時發現並僱傭到優秀員工並非易事。如隨著全球it業的迅速發展,it人才供不應求。據美國信息技術協會報告,在2000年新創造的160萬個it工作機會中,有83萬個職位將會空缺。 澳大利亞有關機構預測2000年缺乏3萬個it專業人才。由於it專業人才的短缺, 人才爭奪也達到白熱化。不僅各公司、各企業在人才爭奪時用盡招數,各國也制定了吸引人才的相應政策,如美國和德國推出綠卡計劃。因此,在對人力資源供給進行預測時,必須對勞動力市場供給有個清醒的判斷。
㈧ 女員工在公司服務期限內,什麼意思
重新入職的職員企業服務年限計算分為以下兩種情況:
1、若設置了累計重新入職職員的服務年限,表示職員是通過重新入職進入當前的集團(或企業)、公司、部門,並且重新入職的時候重新錄入了入集團(或企業)、公司、部門的日期,而在顯示職員的集團(或企業)、公司、部門服務年限時,需要將以前的服務時間與當前的服務時間累計起來計算的控制。累計重新入職職員的服務年限時,只累計職員在當前賬套中曾經入職後離職再重新入職的服務年限,不能累計職員在當前賬套外的服務年限。
2、若不設置累計重新入職職員的服務年限,則職員的服務年限不進行累計,按最新入職的服務年限進行計算。
㈨ --以年、月和日顯示所有雇員的服務年限 表是原始的emp表
到當前日期為止。
select emp.*,to_char(trunc(months_between(sysdate,hiredate)/12))||'年'||
to_char(trunc(months_between(sysdate,hiredate)-trunc(months_between
(sysdate,hiredate)/12)*12))||'個月'||
to_char(round((months_between(sysdate,hiredate)-trunc(months_between
(sysdate,hiredate)/12)*12-
trunc(months_between(sysdate,hiredate)-trunc(months_between(sysdate,hiredate)/12)*12))
* (last_day(add_months(sysdate,-1))-add_months(sysdate,-1))))||'天' 服務年限
from em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