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鯨落」,「珊瑚礁」為何會被稱為「海洋生命綠洲」
“燃燒自己,照亮他人”這是人類中對那些無私奉獻的人的歌頌,在大自然里,並不缺少這些動物,“鯨落”,“珊瑚礁”為何會被稱為“海洋生命綠洲”?在鯨魚死亡之後,他的屍體可以為海洋生物帶來許多食物,成為一個生態循環,而“珊瑚群”居住的動物數不勝數,為數以百萬計的小生命提供了安全的住所。
珊瑚礁在過去受到嚴重破壞,因為它們造型十分好看,被我們大規模採挖,但他們的生命十分脆弱,要數百年才能夠成為一片珊瑚礁,一旦破壞就不會存在美麗的風景,所以我們一定要保護海洋。
② 被珊瑚礁弄傷 第一時間應該怎麼辦
珊瑚有毒。 但您這種情況比較多見,不用害怕。 主要還是您皮膚癒合能力引起的恐慌,或者對珊瑚毒素敏感。 放心吧,不要使用ok布,保持傷口通風乾燥,很快就會癒合的。望採納
③ 既然說珊瑚礁不是生物,那它怎麼會死
珊瑚的死因分為快速死亡,慢速死亡,快到多快?10分鍾以內全白不是神話,慢到多慢?一年以內慢慢死很正常。
買來的時候就帶病毒,或者有點脫骨受傷你沒發現,然後放入有機物過剩,水質不好的缸中,完全脫的速度排第一。如果簡單的受傷,放入優質的海水中,它能修復。蟲害需要自己去發現,LPS的蟲都比較大比較明顯,容易發現,一般在受傷的部位就能找到!
但是你要知道如何判斷,整個缸看起來很臟,雜藻叢生、紅泥、褐藻過多、高等藻不長,一般都是有機物超標!至於KH,LPS缸只要你在換水(即使你很少換水),都不會有太大問題!其他什麼鈣,鎂,鉀,以及各種微量元素,最好不要添加!特別是微量元素,作用有沒有?有!加合適才有,我們哪知道什麼時候合適?但是超標了,啊哦!對不起,請把生物轉移至垃圾桶!
④ 硨磲是怎樣形成的要多長時間
海底最大的貝類
硨磲是分布於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一類大型海產雙殼類。世界上報道的只有6種,都生活在熱帶海域的珊瑚礁環境中。我國的台灣海南、西沙群島及其他南海島嶼也有這類動物分布。它們的貝殼大而厚,殼面很粗糙,具有隆起的放射肋紋和肋間溝,有的種類肋上長有粗大的鱗片。
在海里生活的硨磲,當潮水漲滿把它淹沒時,便張開貝殼,伸出肥厚的外套膜邊緣進行活動。它們的外套膜極為絢麗多彩,不僅有孔雀藍、粉紅、翠綠、棕紅等鮮艷的顏色,而且還常有各色的花紋。
硨磲也和其他雙殼類一樣,也是靠通過流經體內的海水把食物帶進來的。但硨磲不光靠這種方式攝食,它們還有在自己的組織里種植食物的本領。它們同一種單細胞藻類——蟲黃藻共生,並以這種藻類作補充食物,特殊情況下,蟲黃藻也可以成為硨磲的主要食物。
硨磲和蟲黃藻有共生關系,這種關系對彼此都有利。蟲黃藻可以借硨磲外套膜提供的方便條件,如空間、光線和代謝產物中的磷、氮和二氧化碳,充分進行繁殖;硨磲則可以利用蟲黃藻作食物。硨磲之所以長得如此巨大,就是因為它可以從兩方面獲得食物的緣故。硨磲是雙殼類中最大的種類,最大的殼長可達1.8米,重量可達500公斤。
我國最南端的南沙群島的珊瑚礁中,就生長著這么一種貝類中的龐然大物。它的貝殼大且肥厚,殼緣彎曲,狀如荷葉邊,殼面具有隆起的放射肋,殼頂部的前方有一個小孔,這是足絲的出處。在它發育期間,膠質的足絲從孔中伸出來,牢固地附著在礁岩上,因而成體不易隨意移動。有的種類不以足絲固定,而多是背緣著地或在珊瑚礁上穿洞穴居生長。在西沙群島,最大的硨磲貝殼1.25米長,兩個貝殼張開寬達1米,貝肉75公斤,整個貝殼重達220公斤。本世紀初,在菲律賓海岸發現一枚長1米,重131.5公斤的巨型硨磲現陳列在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內,據說是外國人發現的最大的一個硨磲,與西沙群島發現的硨磲,可說是相形見絀了。其實,硨磲的殼最長可達2米多,重量可超250公斤,簡直是個天然的浴盆。它還是海洋世界中的壽星,壽命可超百歲,據估測,一般殼長1米的個體就已成長百年了,它榮稱「貝類之王」是當之無愧的。
硨磲的殼外面通常呈白色或淺黃色,裡面白色,外套膜緣呈黃、綠、青、紫等色彩,十分漂亮,是不可多得的裝飾品。硨磲的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取其肉得有妙法:穿上潛水衣,帶著鏨子等工具潛入水中,趁硨磲張開貝殼時,將鏨子插入割下貝肉。硨磲的肥大閉殼肌加工曬成干品是上等海珍品,值得大書一筆的是,它具有較高的醫療價值。
⑤ 珊瑚礁ESR測年的最大年限
業渝光和傑刁少波
(地質礦產部海洋地質研究所)
珊瑚礁的放射性同位素年齡測定對古氣候學、古海洋學及構造運動等研究有著重要意義,通常使用14C和鈾系方法進行測年。這兩種測年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測年的年限較短,14C法一般在4萬a之內,230/234U法也不超過35萬a,遠不能滿足生物礁地質學研究的需要;其次,對樣品保持化學封閉體系的要求較為苛刻,否則得出的年齡不是偏年輕就是偏老。由此看來,生物礁碳酸鹽的放射性同位素測年基本上沒有突破35萬a的界限,這個問題始終困擾著地質學家,致使許多研究成果沒有得到放射性同位素年代的證據。
ESR方法是一種新的第四紀測年方法,通過與14C和鈾系方法測年結果的對比,證明珊瑚礁的ESR年齡在35萬a內是可靠的,是測定珊瑚礁年齡的一個有效工具。Radtke等(1988)曾報道過巴貝多礁島上兩個珊瑚礁的ESR年齡,一個由100%文石組成的樣品年齡為80.8萬a;另一個由60%文石組成的樣品年齡為90.8萬a,這是以前報道的珊瑚礁最老的年齡。為何如此老的珊瑚礁樣品還沒有方解石化,他們解釋是由於巴貝多礁島比較乾旱的緣故。目前,珊瑚礁ESR年代學研究的對象大都是文石質珊瑚,當珊瑚中文石含量降為20%時,其ESR年齡明顯地偏年輕。完全方解石化珊瑚的ESR年齡未見報道過。
海洋地質研究所在西沙施工的3口鑽井中,文石質珊瑚礁僅限於孔深30m左右,此時年代也不過20萬~30萬a,孔深30m以下以方解石為主,很難找到文石質的樣品。鑒於這種情況,我們決定用ESR方法對完全方解石化的珊瑚礁樣品進行開拓性探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樣品取自西琛一井28~143m間,經X光衍射測定,樣品中方解石都在98%以上,表明這些樣品幾乎已完全方解石化。樣品用60Co源進行了較大劑量(<2400Gy)的人工輻照,經ESR波譜測定,發現g=2.0000和g=2.0031兩個ESR信號隨輻照劑量的增大而增大。天然劑量樣品的g=2.0000峰值較小,不易辨認,而g=2.0031的ESR信號是第三紀古老貝殼中的主要信號,故選用g=2.0031作為測年信號。測定結果表明,西琛一井孔深38.6、123和143m處的珊瑚礁的ESR年齡分別為38.8萬、85.8萬和125.8萬a。
沒有任何測年方法可以驗證這幾個ESR年齡是否可靠,只能用有孔蟲生物地層學和岩石學的特徵來檢驗。Globorotalia tryneatulinoides是第四紀標准化石,在熱帶地區以該種的首次出現作為第三系和第四系的界限,在西石一井中這個界限位於孔深210m處,即大約1.9Ma左右。在孔深98.36m處是核型石灰岩與頂部具有滯留礫石沉積的粒泥灰岩分界面,而且是一個旋迴層界面,此處是中更新統的底界,年齡為70萬a。根據孔深和幾個年代界限插入代進38.6、123和143m所求得的年代和我們的ESR年齡一致,說明這些ESR年齡可靠。孔深143m處的126萬a是迄今報道最老的珊瑚礁ESR年齡。
在研究中發現,並不是每個方解石化的珊瑚礁樣品都可以得到可信的ESR年齡,只有那些在磁性飽和劑量時ESR信號Imax大的樣品才可以得到可信的年齡,而Imax小的樣品的ESR年齡偏小,這是因為它們已趨向磁性飽和狀態,即使處在較老的地層中也不再接受天然輻射劑量。上述3個樣品Imax都很大,遠沒有達到磁性飽和,因此,推斷ESR方法測定上新世珊瑚礁的年齡看來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甚至可能更老些,這對於第四紀礁相地質學家來說無疑是一個令人鼓舞的信息。
(海洋地質動態,1990,第6期,5~6頁)
⑥ 珊瑚多長時間長一厘米
珊瑚礁大多分布於南北緯30°之間的海洋中。有裾礁(岸礁)、堡礁、環礁、桌礁及一些過渡類型。全世界珊瑚礁及珊瑚島面積約有1000萬平方公里。有些珊瑚礁垂直厚度很大,系因珊瑚礁生長發育過程中礁基不斷下沉或海面不斷上升所致。珊瑚礁生長速度一般為每年2.5厘米左右,海水溫度高於27℃以上、有機營養豐富,光照充足等因素有利於珊瑚礁生長。珊瑚礁為許多海洋生物提供了理想的生活環境,其中包括蠕蟲、軟體動物、海綿、棘皮動物和甲殼動物,此外珊瑚礁還是遠洋帶魚類的幼魚生長地。南海珊瑚礁有逐年退化的趨勢,中國應該召集國際合作機制,開展南海珊瑚礁監測、保護與促進生長等方面工作。
⑦ 珊瑚礁的ESR測年
業渝光和傑刁少波高鈞成杜亞經
(地質礦產部海洋地質研究所)(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
提要本文報道了南海珊瑚礁各類樣品的ESR測年及在第四紀礁相地質學上的應用,方解石化珊瑚礁灰岩的ESR年齡可高達 126萬a;此外,還對各類樣品的測年信號的選取及有關問題做了較詳細的討論。
珊瑚礁的放射性同位素測年對古氣候學、古海洋學和海平而變化等研究有著重要意義,通常使用14C和鈾系方法測定珊瑚礁的年齡。這兩種測年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測定的年限較短,14C法一般在4萬a內,230Th/230U方法也不過40萬a左右;遠不能滿足生物礁地質學研究的需要;其次,對樣品保持化學封閉體系要求較為苛刻,否則得出的年齡不是偏年輕就是偏老。自Ikeya 1983年首次應用ESR方法測定了日本琉球群島海成階地珊瑚的年齡以來,越來越多的珊瑚礁ESR年齡見諸於報道,現已成為測定珊瑚礁年齡的主要手段之一。
所謂珊瑚礁,就是在海底以珊瑚骨骼為主骨架,輔以其他造礁及喜礁物的骨骼和殼體所構成的一個能抵禦風浪襲擊的生物堆積體。西沙珊瑚礁遠離大陸,受陸源物質干擾較少,海水中鈾含量比較穩定,鐵、錳、鉀等元素含量較低,是使用ESR方法測年比較理想的地區。目前,珊瑚礁ESR測年的對象大都是文石質珊瑚,為此我們在測定這個地區文石質珊瑚的ESR年齡的同時,還對珊瑚礁的其他成分的ESR測年進行r一些探索。
1ESR測年的基本原理和實驗
構成物質的分子是由原子組成的,而原子則是帶正電荷的原子核及繞核旋轉的電子組成。電子是一個帶負電荷的球體,它在繞核旋轉的同時也做自旋運動,這就是所謂的電子自旋現象。電子自旋在電子四周產生一個環形電流,從而形成了一個弱磁場,它相當於一個很小的磁鐵。在通常情況下,軌道上成對的電子由於彼此自旋方向相反,磁矩相互抵消,所以不顯示出磁性。然而當物質由於到本身或周圍物質中鈾、釷、鉀等雜質放射性衰變所造成的電離輻射時,物質內部能產生一些缺陷,同時形成一些游離電子。當這些游離電子被其他雜質或晶格中的缺陷捕獲時就形成捕獲電子心,或原來的原子由於失去電子而形成空穴電子心。這些捕獲電子或空穴電子心由於含有未偶電子而帶有磁性,物質中這些未偶電子的濃度與時間成正比增加。在外加的高磁場作用下可以觀測到電子自旋共振的微波信號,以確定順磁電子的數目,從而達到測年的目的。
用ESR譜儀測定樣品的ESR波譜。我們使用的是日本JEOL公司的JES-FEIXG ESR波譜儀。測定的條件是,室溫,X波段,微波功率2mW,磁場調制0.05mTpp。磁場掃描范圍336±5mT,掃描速率一般為0.625mT/min。每個樣品在相同條件下連續測定記錄3次ESR波譜,然後取其記錄的平均值作為ESR信號強度。
求ESR年齡的公式十分簡單,即:
地質年代學理論與實踐
式中,天然輻射總劑量TD的測定一般採用附加劑量法,即把預處理後的樣品分成幾等份,相繼用不同的γ劑量人工輻照,經ESR譜儀測定得到一組 ESR信號強度和劑量響應的數據點,在計算機上用下式進行曲線擬合。
地質年代學理論與實踐
式中,I為人工輻照後的ESR信號強度(任意單位);Imax是樣品在飽和劑量時的ESR信號強度(任意單位);Q為人工輻照劑量(Gy),k為系數。當I為零時即可求出天然輻射總劑量TD。
用中子活化法或a譜法測定元素中的U、Th含量,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測定K的含量。根據樣品中的U、Th、K的含量,考慮到鈾系不平衡的影響,就可以得到平均年輻射劑量率d,用(1)求出樣品的ESR年齡。
2樣品的ESR波譜圖和輻照響應靈敏度
文石質珊瑚、風成灰岩、灰質殼、珊瑚藻和方解石化的珊瑚的典型的ESR波譜圖如圖1所示。
圖1珊瑚礁的ESR波譜圖
(a)珊瑚;(b)風成灰岩;(c)灰質岩;(d)珊瑚藻;(e)方解石化的珊瑚
文石質珊瑚和風成灰岩的ESR波譜圖和前人做的完全一樣,灰質殼、珊瑚藻和方解石化珊瑚礁灰岩的ESR波譜圖未見文獻報道過,由圖1可見不同種類樣品的ESR波譜圖不一樣;同是珊瑚,文石質的珊瑚和幾乎完全方解石化的珊瑚譜圖亦不一樣。據我們觀察,即使珊瑚中60%左右的文石轉變為方解石,其譜圖還是和文石質珊瑚譜圖一樣。風成灰岩的譜圖要比珊瑚的譜圖復雜得多,灰質殼的特徵在於g=2.0042的寬峰。
樣品的ESR信號強度隨著人工輻照劑量的增大而增長,但不同的樣品增長曲線的斜率不同,也就是輻照響應靈敏度不同(圖2)。在g值和信號放大倍數相同的情況下,珊瑚的輻照響應靈敏度最大,而風成灰岩最小。
圖2樣品的ESR信號增長曲線
°—現代珊瑚;△—現代海螺;×—風成灰岩
即使是同一個樣品,不同g值的峰對輻照響應靈敏度也不一樣,如圖3所示。在近代珊瑚中C峰對γ輻照的響應靈敏度最大,B峰次之,最小的是A峰。
圖3同一珊瑚樣品不同ESR信號增長曲線
A—g=2.0058;B—g=2.0032;C—g=2.0007
3測年信號的選取
要想得到一個可信的ESR年齡,首先要對樣品的ESR譜圖做出貼切的分析,選取可靠的吸收峰作為測年的信號。
文石質珊瑚 文石質珊瑚的ESR波譜圖在中心磁場附近出現明顯的A、B、C、D 4個微分吸收峰。據文獻介紹,C和D峰都和CaCO3中的
B峰和C峰都隨人工輻照劑量的增加而增長,求得的總劑量值彼此差不多,B峰稍大些,但B峰的輻照響應靈敏度不如C峰。從熱穩定性試驗來看,B峰的平均壽命大約為100ka,而C峰的平均壽命卻為500ka。
根據上面的討論,我們認為在文石質珊瑚中選取C峰做測年信號是有理論和實踐基礎的,是最可靠的測年信號。
風成灰岩風成灰岩的波譜比珊瑚的要復雜得多,這是因為樣品中有較高的雜質和重結晶的緣故,而且這種樣品是由多種生物骨屑所組成的,不似珊瑚那樣「十凈」,但其主要4個特徵微分吸收峰還是和珊瑚一樣。因此,我們還是選C峰作為測年信號。
灰質殼灰質殼的波譜圖和珊瑚及風成灰岩的波譜圖完全不一樣。所謂灰質殼,顧名思義是一種鈣質硬殼,大都出現在古土壤層中,是經淡水強烈改造多次淋溶,淀積形成的,在西沙石島灰質殼頂層常可隱約見到似植物根莖的痕跡。它的主要特徵表現在g=2.0045的寬峰上,峰寬0.4mT,這說明樣品中含有腐殖酸。Hennig等(1983)認為g-2.0042的峰歸因於腐殖酸,曲線寬度為0.4~0.6mT,這個信號不能進行ESR測年,即使是非常年輕的樣品也出現寬大的信號,而且受輻照後產生的總劑量為100~400Gy。我們用這個信號計算的總劑量為184Gy,和Hennig等觀測的一樣。這個樣品取自西沙石島的化石土壤層,在成壤期間伴有植物的石化作用和淀積泥晶作用,極有可能含有較多的腐殖酸。所以我們選用g=2.0007作為測年信號,這個峰很小,可能是這個樣品經受了淡水淋濾溶解了原來晶體中的缺陷,重新生成的晶體受到本身和周圍物質的天然輻射作用,產生了新的ESR信號。
完全方解石化的珊瑚樣品取自西沙琛航島西琛一井較深部分(孔深28~143m),這些樣品經X光衍射分析幾乎是100%的方解石,文石含量極低。它的譜圖不同於文石質珊瑚,只有兩個峰隨輻照劑量的增加而增長,g=2.0000和g=2.0031峰。g=2.0000峰壽命較短,而g=2.0031峰是第三紀古老貝殼中的主要信號,故選g=2.0031峰作為測年信號。
珊瑚藻樣品取自西沙永興島西永一井52~58m,它的譜圖也比較復雜,找不到g=2.0007的峰。g=2.0024和g=1.9999的峰隨輻照劑量的增加而增大,其中g=2.0024
峰求得的ESR年齡和鈾系年齡基本一致,選用它作為測年的信號。
4ESR年齡在礁相地質中的應用
4.1討論了西沙石島風成灰岩的基底年代問題
西沙石島風成灰岩基底明確,侵蝕面清楚,但其形成年代卻頗有爭議。經氧同位素地層學推斷其基底年代為7萬a,鈾系測定為13.1萬a。我們用ESR方法測定了風成灰岩基底年代為13.8萬a,和鈾系年齡完全一致,這和Kaufman(1986)統計的世界上100餘個末次間冰期高海平面期珊瑚礁的鈾系年齡也完全一致。由此可見,西沙石島風成灰岩的基底原生礁形成於末次間冰期的高海平面期。
4.2南海存在全新世珊瑚礁
我們測定了14個南海珊瑚礁淺鑽中樣品的ESR和鈾系及14C年齡,這幾種獨立的年代學方法測定的結果一致,表明這些珊瑚礁形成於全新世早期,和前人研究的成果完全一致。對比了澳大利亞和馬紹爾群島3個鑽孔水下礁的年代,南海珊瑚礁的形成年代也是一致的。這說明全球氣候變化影響著海平面的變化和珊瑚礁的生長,盡管世界各地的海平面變化幅度不一,各珊瑚礁的地質構造不同,但總的變化趨勢是一致的,在全新世早—中期全球海平面較高,上升速率較快,珊瑚礁亦較發育。
4.3西沙石島風成灰岩是末次冰期的產物
測定了近20個西沙石島風成灰岩地表和鑽孔內的樣品的ESR年齡,表明這些生物砂屑灰岩確實是末次冰期的產物。這說明乾冷多風的氣候確實是形成風成灰岩的主要條件。
4.4為西琛一井的地層劃分提供了同位素地質年齡的證據
測定結果表明,西琛一井孔深38.6、123和143m的珊瑚礁 ESR年齡分別為38.8、85.8和125.8萬a。目前,還沒有任何測年方法可以驗證這些ESR年代是否可靠,只能用有孔蟲生物地層學和岩石地層學來檢驗。G.truncatulinoides是第四紀標准帶化石,在熱帶地區以該種的首次出現作為第三系和第四系的界限;在西琛一井中這個界限位於孔深210m處,即大約200萬a左右。在孔深98.36m處是核型石灰岩與頂部有滯留礫石沉積的粒泥灰岩分界面,此處是中更新統的底界,年齡為70萬a。根據孔深、岩石物征和幾個年代界限插入帶進38.6、123和143m所求得的年代和ESR年齡一致,這說明這些ESR年齡是可靠的。孔深143m處的126萬a是迄今報道的最老的珊瑚礁ESR年齡。
5結束語
生物礁碳酸鹽的同位素測年多年來基本上沒有突破40萬a的界限。ESR方法是一種新的測年技術,通過其和14C與鈾系方法測年結果的對比,證明珊瑚礁的ESR年齡在35萬a是可靠的。我們用完全方解石化的珊瑚礁灰岩測定的ESR年齡,經有孔蟲生物地層學和岩石地層學的檢驗同樣是可靠的,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這說明ESR方法是測定珊瑚礁的有效手段,它的測年范圍可以從幾千年直到126萬a,甚至更老些,是一種十分有潛力的測年工具,加強對它的研究定會對第四紀地質學產生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Ikeya,M.,et al.,1983,Comparison of ESR ages ofcoral from marine terraces with14C and230Th/234U ages,Earth Planet.Sci.Letter.65.34~38
[2]Skinner,A.F..1988,Dating of marine aragonite by Electron Spin Resonance.Quat.Sci.Reviews,7.461~464
[3]Radtke,U.,et al.,1988,ESR dating of corals,Quat.Sci.Reviews,7,465~470
[4]陳以健等,1988.西沙珊瑚砂屑灰岩的ESR年齡測定,地質論評,34,3,254~261
[5]業渝光等,1989.應用ESR和鈾系年齡討論西沙石島風成灰岩基底的年代問題,科學通報,34.21,1642~1644
[6]業渝光等,1989.有關電子自旋共振測年中年齡計算的幾個問題,地質實驗室,5.5,312~318
[7]業渝光等,1990,西沙石島風成灰岩的ESR和14C年齡,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10.2.103~110
[8]張明書等,1987.海洋地質研究所集刊(一),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79
[9]Hennig,G.J.,et al.,1983,ESR dating in Quaternary geology,Quat.Sci.Reviews.2,177
[10]孟祥營,1989,西沙群島晚中新世以來有孔蟲生物地層界限及古環境變化,微體古生物學報,6,4,345
[11]張明書等,1989.西沙生物礁碳酸鹽沉積地質學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47
(海洋通報,1991,Vol.10.No.3,77~82頁)
⑧ 中國南海歷史上記載時間
三國時代的萬震在《南州異物志》中說:「句稚,去典游八百里,有江口,西南向,東北行,極大崎頭,出漲海,中淺而多磁石」。同時代的康泰在《扶南土俗傳》中寫道:「漲海中,倒(到)珊瑚洲,洲底有盤石,珊瑚生其上也。」這里的「珊瑚洲」是指由珊瑚礁形成的島嶼,洲底的「盤石」指島嶼基底,也就是礁盤,上面生有美麗的珊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