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抽取葯液後的玻璃安瓿屬什麼廢物
抽取葯液後的玻璃安瓿屬損傷性廢物。
根據2003年10月10日衛醫發[2003]287號《關於印發<醫療廢物分類目錄>的通知》中《醫療廢物分類目錄》規定:
能夠刺傷或者割傷人體的廢棄的醫用銳器,屬損傷性廢物,包括:
1、醫用針頭、縫合針。
2、各類醫用銳器,包括:解剖刀、手術刀、備皮刀、手術鋸等。
3、載玻片、玻璃試管、玻璃安瓿等。
(1)葯液抽出後的有效期擴展閱讀:
玻璃安瓿使用常見問題
1、有缺陷的安瓿或錯誤操作可導致的在開啟安瓿時將乳頭甚至瓶體弄碎,導致醫務人員受傷及可能將玻璃碎片落入葯液中造成污染。
2、安瓿開啟過程中玻璃及砂輪的微粒也會導致葯液污染。
3、臨床護理工作中,經常會遇到玻璃安瓿碎屑進入葯物的現象,比如維生素C,維生素B6,氯化鈉、利巴韋林、沐舒坦等等葯物,尤其是維生素C,因裡面壓力較大,掰開之後經常會出現半個安瓿碎裂,嚴重的還會導致手指受傷。
2. 生理鹽水開啟後用注射器抽取溶液有效期是多長時間
在無菌條件下,有效期為24小時
3. 葯液抽吸的操作流程
葯液抽吸的操作流程自安瓿瓶內抽取葯液步驟如下:
1、葯液抽吸應嚴格按照無菌操作原則和查對制度進行。輕彈安瓿頂端,將葯液彈至底部。
4. 抽出的葯液,開啟的靜脈輸入無菌液體必須註明開啟時間,超過幾個小時不得使用
抽出的葯液,開啟的靜脈輸入無菌液體必須註明開啟時間,超過2小時不得使用專。啟封抽吸屬的溶媒超過24h不得使用。
拓展:
1、溶媒。能溶解氣體、固體、液體而成為均勻混合物的一種液體。習慣上把氣體和固體叫溶質,液體叫溶劑。對於兩種液體所組成的溶液,通常把含量較多的組分叫溶劑,少者叫溶質。分為無機溶劑和有機溶劑兩大類。水是應用最廣泛的無機溶劑,酒精、汽油、氯仿及丙酮等是常用的有機溶劑。
2、溶酶結晶多為直接分裝。結晶成品多緻密,堅硬。溶媒結晶粉針,分裝的是葯物粉末一般抗生素多用溶媒結晶粉,而生物製品以及一些生化葯物選用凍干工藝。通常包裝在玻璃或塑料的輸液瓶或袋中,不含防腐劑或抑菌劑。使用時通過輸液器調整滴速,持續而穩定地進入靜脈,以補充體液、電解質或提供營養物質。
3、輸液(infusion solution )是由靜脈滴注輸入體內的大劑量(一次給葯在100ml以上)注射液。通常包裝在玻璃或塑料的輸液瓶或袋中,不含防腐劑或抑菌劑。使用時通過輸液器調整滴速,持續而穩定地進入靜脈,以補充體液、電解質或提供營養物質。由於其用量大而且是直接進入血液,故質量要求高,生產工藝等亦與小針注射劑有一定差異。
5. 無菌溶液開瓶後有效期
(1)以容器包裝滅菌的敷料類無菌物品啟用後不得超過24h;
(2)無菌盤需標明開始使用時間,每4小時更換一次;
(3)抽出的葯液如未能及時注射,應註明抽吸時間,超過2小時後不得使用;
(4)開啟的靜脈輸入用無菌液體,須註明開啟時間,超過2小時後不得使用;
(5)一次性包裝的酒精、安爾碘等開啟後應註明開啟時間,使用時間不得超過7天;滅菌容器盛放的酒精、碘伏效期為3天;
(6)無菌棉簽開啟後應註明開啟時間,使用時間不得超過24小時;
(7)啟封抽吸的各種溶媒要註明抽吸時間,超過24小時不得使用;
(8)干保存的無菌持物鉗和持物罐開啟使用後應4h更換1次,遇污染隨時更換。
(5)葯液抽出後的有效期擴展閱讀:
無菌操作原則:
1、環境要清潔,進行無菌操作前半小時,須停止清掃地面等工作。避免不必要的人群流動,防止塵埃飛揚。治療室應每天用紫外線消毒一次。
2、在執行無菌操作時,必須明確物品的無菌區和非無菌區。
3、執行無菌操作前,先戴帽子、口罩、洗手,並將手擦乾,注意空氣和環境清潔。
4、夾取無菌物品,必須使用無菌持物鉗。 進行無菌操作時,凡未經消毒的手、臂、均不可直接接觸無菌物品或超過無菌區取物。
5、無菌物品必須保存在無菌包或滅菌容器內,不可暴露在空氣中過久。無菌物與非無菌物應分別放置。無菌包一經打開即不能視為絕對無菌,應盡早使用。凡已取出的無菌物品雖未使用也不可再放回無菌容器內。
6. 抽出的葯液,開啟的靜脈輸入無菌液體必須註明開啟時間,超過( )小時不得使用.
抽出的葯液,開啟的靜脈輸入無菌液體必須註明開啟時間,超過2小時不得使用.啟封抽吸的溶媒超過24h不得使用
7. 葯物(注射劑)抽出後多長時間內可以使用
不同葯物時間長短不一樣。
有些葯物容易降解,或者發生其它物理、化學變化,使用時就要迅速注射。
有些葯物相對穩定,注射的時間要求就不那麼嚴格,但注射用的葯物一般都要盡快使用,防止其它污染,如粉塵、微生物等。
每一種葯物在研究開發過程中,一般都要考察葯物的穩定性或配伍穩定性,就是將樣品放置室溫條件下,考察葯物在幾個小時內甚至24小時內的穩定性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