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產品代理有哪些相關規定
淺析自己代理與雙方代理訂立合同的效力
--------------------------------------------------------------------------------
http://www.dffy.com 2004-8-15 7:44:54 作者:李克才 來源:http://www.dffy.com
自己代理訂立合同,是指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義與自己訂立合同。雙方代理訂立合同,是指代理人一人同時擔任雙方的代理人訂立合同。在此情況下,代理人同時為合同關系中的代理人和相對人,或同時為合同關系中的雙方代理人,交易雙方的交易行為實際上只由一個人實施。前者如A委託B購買生產急需的某種原料,恰好B有該原料欲出售。於是B就以A的名義與自己訂立一份買賣合同,將自己的原料賣給A。後者如A委託B銷售純凈水,C同時亦委託B購買純凈水。於是,B分別以A和C的名義訂立一份純凈水買賣合同。現行合同法對上述合同未作規定,1981年制定的經濟合同法第七條第一款第(三)項規定:「代理人超越代理許可權簽訂的合同或者以被代理人的名義同自己或者同自己所代理的其他人簽訂的合同無效。」該法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制定的,明顯帶有國家公權干預私權的性質。1993年修定該法時,仍保留了該條款。因原經濟合同法對該制度的規定過於原則,未留有任何彈性。所以長期以來,人們一直將該類合同當作代理人濫用代理權的行為,對合同的效力持否定態度。
1995年1月,由梁慧星先生整理完成的合同法學者建議稿《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試擬稿)》第三十七條規定:「代理當事人雙方訂立合同,無效。但符合法律規定或者商業習慣的,或者經過雙方當事人許可或追認的,不在此限。」第三十八條規定:「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義與自己訂立的合同,無效。但合同純使被代理人一方獲得利益的,不在此限。」⑴該條文被規定在第三章合同效力的無效合同一節中。由此可看出,學者們對自己代理與雙方代理訂立的合同效力原則上也是持否定態度的,但同時又作了例外規定。這無異是在原經濟合同法基礎上的重大進步,使該項制度趨於完善,與大陸法系國家的對該制度的規定有異曲同工之妙。如《德國民法典》第一百八十一條規定:「代理人無特別許可,不得以本人名義與自己為法律行為,亦不得為第三人之代理與本人為法律行為;但法律行為系屬專以債務為目的者,不在此限。」《日本民法典》第一百零八條規定:「無論何人,不得就同一法律行為,為其相對人之代理人或為雙方當事人之代理人;但債務之履行不在此限。」我國台灣地區《民法典》第一百零六條規定:「代理人非經本人之許諾,不得為本人與自己之法律行為,亦不得既為第三人之代理人,而為本人與第三人之法律行為。但其法律行為,系屬專履行債務者,不在此限。」上述立法例雖是對法律行為的規定,合同是法律行為的下位階概念,其上位階概念所適用的原則,當然適用於下位階概念。由此可知,多數國家及地區的法律對自己代理與雙方代理訂立的合同效力均予以否認,但同時又都作了彈性規定。
1997年5月14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印發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徵求意見稿)》將該條冊除,認為「雙方代理與自己代理,原則上不是合同法規定的內容,在民法通則中也有規定。」⑵後合同法徵求意見稿雖經數次修改,直至1999年3月15日合同法經全國人大審議通過,該條亦未被採納。原經濟合同法對禁止自己合同與雙方代理合同雖過於原則,欠缺必要之彈性,但其畢竟涉及了代理中的此一重要制度。起草合同法試擬稿的專家們采百家之長,又有所創新,對該項制度的設置更為完善,然合同法連該制度的原則都未保留。
立法者以該制度原則上不是合同法規定的內容,在民法通則中也有規定為由而未保留,將自己代理與雙方代理訂立合同暴露在合同法之外,此在體繫上形成明顯的缺陷。民法通則在第四章代理一節中用八個條文對代理作了較為祥盡的規定,但對自己代理與雙方代理訂立合同沒有規定。合同法對無權代理、超越代理權代理、代理權終止後代理、表見代理等制度都作了明確的規定。這些制度屬民法總則規定的內容,且現行的民法通則中已有具體的規定。依筆者推斷,合同法未採納該制度屬立法者「有時為慎重起見,對於一時還看不準的問題,暫時擱置起來」的情況,⑶此在學理上謂之明顯漏洞中的授權型漏洞。
「所謂授權型漏洞,是指立法者或准立法者,關於某種事件任解釋者進行價值判斷,而不設任何規定的情形。」⑷代理是民法的一項重要制度,民法設立該制度的價值在於"克服民事主體在知識、認識水平、時間、空間等方面的局限性,使民事主體的權利能力得以實現。"⑸自己代理與雙方代理訂立合同之所以被認定為無效,其法理在於:合同仍雙方法律行為,當事人都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在自己代理或雙方代理訂立的合同,是代理人的單方行為,很難避免發生代理人為自己利益而犧牲被代理人利益,或損害一方或雙方利益的情況。所以,其原則上被各國法所禁止。既然代理制度專為維護被代理人利益而設,生活中自己代理與雙方代理所訂立的合同未必都對被代理人一方或雙方不利益。上例如A委託B購買的原料的質量、價格等均優於他人的產品,且路途較近,為A節省了時間和運輸費用。B為A銷售純凈水,解決了A產品積壓的困難,B為C購買純凈水為C解決了飲水之困難。又如,A委託B為其向C主張債權,因C無償債能力,B與C是好友,B即用自己的款以C的名義向A還款。該類合同若均歸於無效,不但不能維護被代理人的利益,反而會損害被代理人的利益,且與設立代理制度的意旨不符。
現行法律未對自己代理與雙方代理訂立合同的效力作出規定,實踐中對此存在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自己代理與雙方代理訂立的合同有違代理的本質特徵和誠實信用原則,應為無效。一種觀點認為,自己代理與雙方代理訂立的合同若事後得到被代理人的追認,其法律後果歸屬於被代理人,應為有效。
筆者認為,自己代理與雙方代理訂立的合同應屬效力待定合同。自己代理與雙方代理訂立的合同在表象上具有濫用代理權的特徵。在前者,實際上是代理人與被代理人之間訂立的合同,形成了代理人與被代理人之間合同上的權利義務關系。該合同關系未涉及第三人,為維護被代理人的利益,被代理人應享有撤銷權,如果自己代理訂立的合同未損害被代理人的利益,被代理人也未主張撤銷,被代理人與代理人之間的合同自始發生效力。在後者,由於合同關系沒有第三者加入進來,合同由代理人一人包辦,一個人同時代表雙方利益,難免顧此失彼,難以達到利益上的平衡。但這種"一手托兩家"為雙方代理訂立合同的行為,有時也能「一碗水端平」,同時能滿足兩個被代理人的利益。若兩個被代理人皆大歡喜,均不主張撤銷,此合同亦應自始發生效力。
此類合同之所以為效力待定合同的理由還在於:雖有違代理的本質特徵和誠實信用原則,但其後果有利於被代理人時,符合立法者設立代理制度的宗旨,且該合同無關社會公共利益。將該類合同的效力留待被代理人去決定,被代理人如欲使合同生效,即予以同意;如欲使合同無效,即予以拒絕或撤銷,而不應由法律去強行規定這類合同的效力。建議將來修改合同法時在第四十九條後增加兩條,即第五十條:「自己代理訂立合同,為代理人自己與被代理人訂立合同,未經被代理人追認,不發生效力。」第五十一條:「雙方代理訂立合同,未經雙方人被代理人追認,不發生效力。一方被代理人可以催告對方被代理人在一個月內追認,對方被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視為拒絕追認。」在合同法未作修改前,實踐中處理這類案件,可類推適用合同法第四十八條關於無權代理訂立合同的規定。
註:
⑴王勝明等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及其重要草稿介紹》,法律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第23-24頁;
⑵同上注,第107頁;
⑶張俊浩主編:《民法學原理》,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年7月第1次修訂版,第52頁;
⑷梁慧星著:《民法解釋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7月修訂版,第256頁;
⑸魏振瀛主編:《民法》,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第172頁。
『貳』 產品代理商都是干什麼工作要做代理商有什麼條件年收益是多少代理商與銷售商的區別
代理商是代企業打理生意,而不是買斷企業產品的,是廠家給予商家傭金額度的一種經營行為。所代理貨物的所有權屬於廠家,而不是商家。因為商家不是售賣自己的產品,而是代企業轉手賣出去。所以「代理商」,一般是指賺取企業代理傭金的商業單位。代理商和經銷商的區別主要在於是否需要從廠家購買產品,取得產品所有權。經銷商從廠家購得產品,取得產品所有權,然後銷售,而代理商是代理廠家進行銷售,本身並不購買廠家的產品,也不享有該產品的所有權,所有的貨都是廠家的,產品所有權仍然屬於廠家所有。
『叄』 v塑是那一年的產品代理怎麼做
v塑是那一年的產品代理怎麼做
v塑是那一年的產品代理怎麼做
v塑是那一年的產品代理怎麼做
不管做什麼產品,都有需求的。都需要精準引流。
下面是威:
<liu bi ya 1 1 5>
首先第一點,如果你是去主動找人加,就算加了,也不會是你的精準客源。所以,主動去客戶可以完全放棄,不要盲目的去加,然後介紹你的產品,同樣重要,你把網路中的朋友,轉化為現實中的朋友,這是一門非常深的學問,需要你怎樣和客戶交流,創造一個良好的溝通環境。用心和你每一位客戶交流,當一位客戶的成功,會給你帶來更多的客源!主動去加一些僵屍粉,還不如好好的去維護你微信裡面這些個客源,或者一百多個好友,只要你維護的好,就會有回頭客,數量不在於多而在於精。
第二點你要學會聊天,大家都知道,就是要會說話,當然我們做薇尚,是一個看不見對方的銷售,所以相對於現實中的情況來說,更加復雜一些,這時語言就是我們最好的溝通方式,它會提高彼此的信任度!這時就需要我們用心的去發現每位好友的需求,比如說去客戶的空間或者朋友圈看看他平時的狀態,這就是話題的切入點,當我們與客源之間的那種信任建立起來,對以後的產品的推廣,是有很大好處的,至少那個和你聊天的朋友他不會去反感。
『肆』 怎麼樣才能成為產品的代理商
代理商是和經銷商截然不同的概念。代理是代企業打理生意,不是買斷企業的產品,而是廠家給額度的一種經營行為,貨物的所有權屬於廠家,而不是商家。他們同樣不是自己用產品,而是代企業轉手賣出去。所以「代理商」,一般是指賺取企業代理傭金的商業單位。
代理商一般會按照級別劃分,劃分標准不一,有按區域劃分,有按傭金金額劃分
各級別的責任和許可權不同,一般級別越高其考核要求也越高
代理商
★不一定是獨立機構
★不擁有商品的所有權(代理製造商的產品/服務)
★賺取傭金(提成)
★經營活動受供貨商指導和限制
★供貨權力較大
從製造商到零售終端的渠道途徑
1、製造商→經銷商→消費者
2、製造商→總代理→經銷商→消費者
3、製造商→總代理→一級代理→經銷商→消費者
4、製造商→總代理→一級代理→二級代理→…→經銷商→分經銷商→消費者
代理商主要分為總代理、區域與分品牌代理、總代理自己建立的省級分公司等。代理商
的建立,可以分擔廠商的風險,使廠商與代理商共同拉動市場從而降低廠商的經營風險。
在代理商的層次上,除設立總代外,代理商還可以根據廠商的渠道模式,下設一級代理
或區域代理並同時與終端銷售商合作。這樣,代理商從簡單的分銷轉換成具有管理職能
的渠道維護者,除業務管理外,代理商同時具備品牌管理、促銷管理、服務對接、財務
管理等各項職能。
『伍』 做產品代理都需要什麼條件
服裝品牌特許專賣的經營模式,是最成功的模式,代理商要做好品牌代理,首要的就是要了解特許經營的游戲規則。
特許經營的核心是統一,是一個「成功模式」的拷貝過程。代理商受許的不僅是商品,而是整個「模式」,包括品牌名稱、商標、店名、統一裝潢裝飾、陳列、產品和服務的質量標准、經營方針等,都必須按照總部的全套模式進行。這個模式是總部經過長久反復的實踐印證,是科學的、具有市場優勢的成功模式。如果代理商不能理解和執行,「模式」的市場優勢就無法體現,那麼,再好的品牌都成不了你的「搖錢樹」,更不用說多品牌代理。
因此,代理商在選取了代理的品牌後,務必深入認真地理解總部的經營模式、經營理念、品牌文化、品牌特性和品牌的市場定位;嚴格按照「統一」的原則,對轄區市場進行貫徹和傳播,不惜代價地保證轄區市場與總部的要求保持一致,這樣你才能將品牌的有利資源充分運用和發揮,使品牌真正成為你的搖錢樹。
『陸』 產品代理分幾種模式
1.區域指定授權代理:這個片區就只有你一家代理
2.授權代理:你有銷售該產品的資格和廠家的認證,但是不能保證同區域內還有第二第三家
3.代理又分金牌代理、銀牌代理、普通代理,他們之間的差別在進貨價和銷售區域的差別
『柒』 委託授權書的有效期限是多久
1、委託抄書的有效期限應當依據於雙方在委託書中的約定,雙方根據委託事項自由約定。
2、有明確委託事項的,自委託事項終止時止。
3、有明確委託事項辦理期限的,自委託事項辦理完成時止。
4、沒有確定委託事項,委託事項長期存在的,委託長期有效。
(7)產品代理年限擴展閱讀:
民事訴訟授權委託書是民事訴訟的當事人、第三人、法定代表人委託他人代為訴訟的證明文書,也是委託代理人接受被代理人代理許可權的合法依據。
民事授權委託書,是指民事訴訟活動當事人單方面出具的,明確代理律師在代理委託人參加民事訴訟過程中的代理許可權的法律文書。
我國<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九條規定:民事案件當事人委託律師作為訴訟代理人參加民事訴訟,必須向受理案件的人民法院提交由委託人簽名或蓋章的授權委託書,否則,律師在民事訴訟中的代理權不能成立。
『捌』 關於產品代理的問題
第一,要看貴廠與該省代理商所簽的代理合同中如何約定。
第二,要看團購企業購買該商品的實際用途。
第三,要本著共贏、合作、發展的原則來處理三方關系。
『玖』 關於產品代理問題!!
先找大區經理投訴,要廠家解決。如果簽了區域保護合約的,那就算出你自己的損失,收集大量的證據,找個好律師,起訴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