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被單位解除勞動合同後視同繳費年限還算嗎
81年--94年這一段時間在退休時結算視同繳費承認。
不論你現在不繳納、需繳納等情況,以前的繳納或視同繳納都不能、不會作廢的,均有效的。
② 檔案丟失,可以用解除勞動合同書(勞動合同上註明了入職時間:)去證明入職時間嗎也就是視同繳費年限
解除勞動合同證明中註明了入職時間,可以作為用工證據,但可以視同繳費年限,只有1992年之前在國有企事業單位工作才可以,其他單位不能視同繳費年限。
③ 違背公司一規章制度,解除勞動合同視同繳費工齡還給計算嗎
1、請求權基礎的概念。關於請求權方法,台灣學者王澤鑒將其概括為:「誰得向誰,依據何種法律規范,主張何種權利」。就是說,支付一方當事人向他方當事人主張權利的法律規范,就是請求權規范基礎。一句話,所謂請求權基礎,就是當事人向對方當事人主張權利的法律依據。生活中,有人說:你要我賠償你,你有什麼法律依據?這里的「法律依據」就是題目中所說的請求權基礎。
2、合同法上賠償損失的請求權基礎是什麼。這得看當事人之間的合同關系。不同的合法關系,其主張損失的依據並不完全相同。另外,合同法總則和分則也有不同的規定。這里以房屋買賣合同為例,其賠償損失的請求權基礎為合同法第107條和112條:
(1)107條。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
(2)112條。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在履行義務或者採取補救措施後,對方還有其他損失的,應當賠償損失。
3、識別請求權基礎規范。看看上面的內容,似乎很簡單,但是,在實踐中,尋找請求權基礎並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比如,合同法第六十條第1款規定,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全面履行自己的義務。這里規定了當事人的義務。但是,如果當事人沒有按照合同約定履行自己義務時,依據本條卻不能向對方主張權利。因為,該條規定中,沒有說出當事人一方違反義務之後應當怎麼辦。
再比如,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三條第1款規定一,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於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後可以獲得的利益,但不得超過違反合同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該條也不是請求權基礎,就是說,當事人也不能依據本條主張權利。因為,本條只是損失范圍和損失計算方法。換句話說,該不該承擔責任本條說了不算,但是,在該不該承擔責任確定後,應當承擔多少責任,本條可以決定。前者是賠與不賠的問題,後者是賠多賠少問題。只有前者才是請求權依據,而後者卻不是請求權依據。
④ 單位給我開的解除勞動合同第三條第十條第24條退休時視同繳費年限算嗎
再交也沒用了,可以延後退休,但是繳費年限不能增加,
但是可以補夠十五年。可以續聘。
⑤ 下崗職工解除勞動合同丟了怎麼核定醫保視同繳費年限
建議上公司所在地的人社局咨詢,如果可以積累社保年限,那麼按照規定辦理停保手續。
⑥ 事業單位解除勞動合同後之前視同繳費年限能否接續
單位給開具離職證明,然後自己到社保局辦理個人轉接,然後自己繳納社保,那麼社保繳費年限就繼續計算的。
⑦ 企業人員開除黨籍,解除勞動合同辦理退休影響視同繳費年限嗎
肯定影響,解除勞動合同,那繳費年限就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