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專利知識 > 行政申訴期限

行政申訴期限

發布時間:2021-04-20 15:23:20

『壹』 行政案件申訴是多久時間呢

行政案件申訴是沒有期限限制的。在進行行政申訴的時候是沒有期限的限制,當事人想要進行申訴的時候隨時可以進行。但是你要清楚提起申訴的規定以及相關的流程,這樣相關部門才能進行受理您提出的申訴。

『貳』 行政復議期限是多少天

行政復議法第九條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具體行政行為侵犯了其合法權益的,可以自知道該具體行政行為之日起60日內提出行政復議申請;但是法律規定的申請期限超過60日得除外。

拓展資料:

一般原則

《行政復議法》第四十條規定,行政復議期間的計算,依照《民事訴訟法》關於期間的規定執行。《民事訴訟法》第七十五條規定,期間開始的時和日,不計算在期間內。期間屆滿的最後一日是節假日的,以節假日後的第一日為期間屆滿的日期。

行政復議的最長申請期限

關於未告知具體行政行為內容時的最長申請期限,《行政復議法》沒有作出規定,行政訴訟領域對此曾有過比較熱烈的探討。行政管理相對人確實不知道具體行政行為內容的,只能從實際知道或應當知道之日起計算。但是如果時間太長了,確實還有法律關系穩定性、善意第三人信賴利益的保護等問題,所以需要有個限定,但應當照顧這三個方面的價值取捨。

關於未告知申請權及期限時的最長申請期限,《行政復議法》也沒有作規定。行政訴訟領域對類似問題已經討論了相當長的時間。一般認為,對行政機關沒有告訴訴權和訴訟期間的,應當注意適用特殊規定。最高人民法院1991年的司法解釋規定,行政機關作出具體行政行為時未告知訴權或者起訴期間的,起訴期間從實際知道訴權或者起訴期間時起算,但逾期時間最長不得超過1年。最高人民法院1999年的司法解釋進一步將此期限延長至2年。

在起草《行政復議法實施條例》的過程中,曾經考慮參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行政訴訟法》的司法解釋,規定行政復議的最長申請期限,並形成兩種方案:一種方案是完全照搬司法解釋的規定;另一種方案則對司法解釋的規定作了一定調整,主要是縮短了司法解釋中規定的相對人尋求法律救濟的最長期限。由於這樣規定可能導致行政復議與行政訴訟在權利救濟期限上的長短不一,而且又與《行政復議法》的規定不一致,所以最後公布的實施條例未就行政復議的最長申請期限作出規定。這樣就要求行政機關在依法作出具體行政行為時必須履行告知、送達的義務。否則,行政主體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將會在相當長的時期處於隨時可能被申請行政復議的狀態中。

行政復議申請期限的延長

《行政復議法》第九條第二款規定,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正當理由耽誤法定申請期限的,申請期限自障礙消除之日起繼續計算。對於上述規定,有人將其理解為行政復議申請期限的中止,有人則認為這屬於行政復議申請期限的延長。這兩種看法是從不同角度得出的不同結論:申請期限中止側重於期限的法定性,即60日的法定期限不能突破,最終導致的「延期」申請的合法性,需要從期限中止角度加以理解。而期限延長的說法,更強調實際結果,最終的結果也是延長了申請的期限。

從原則上講,超過復議申請時效即喪失復議申請權,但在《行政復議法》規定的特殊情況下,可以考慮不喪失申請權。理由是:

第一,《行政復議法》設定申請時效的目的在於促使行政相對人盡快行使復議申請權,而非剝奪行政相對人的復議申請權。

第二,具體行政行為作出時的情況比較復雜,行政相對人超過復議申請時效的原因也多種多樣,如果對此不加分析、不問原因,一概以喪失復議申請權對待,一方面,可能有失公平;另一方面,可能會放縱違法行政行為。例如,在某些情況下,行政相對人超過復議申請時效並非沒有行使復議申請權,而是由於不知道如何申請復議,錯誤地向有關國家機關如信訪機構、人民檢察院等提出申訴,有關國家機關未告知正確的途徑,只是簡單地予以駁回,致使相對人超過復議申請時效。

此外,在具體計算期限時需要注意,繼續計算不是重新計算。如果要重新計算,則涉及申請期限的中斷。而從《行政復議法》的相關條文來看,行政復議申請期限只包括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正當理由而中止,而未涉及中斷。

行政復議期間,不影響具體行政行為的執行。

參考資料:網路 行政復議申請期限

『叄』 法律規定行政處罰申訴時間是多少天

行政復議應當自知道該具體行政行為之日起六十日內提出行政復議申請。

中華版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權(2009修正)
第九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可以自知道該具體行政行為之日起六十日內提出行政復議申請;但是法律規定的申請期限超過六十日的除外。
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正當理由耽誤法定申請期限的,申請期限自障礙消除之日起繼續計算。

『肆』 行政申訴期限是多少天

任何訴訟程序都包含各種各樣的時效制度,行政訴訟也是如此,主版要理由是行政訴訟是權從民事訴訟發展而來的訴訟形式,很多行政爭議產生於民事爭議或與民事爭議有密切的關系,有時解決行政爭議就成為解決民事爭議的前提條件。再者,人民法院在行政訴訟中有時仍然要參照適用民事訴訟的程序及制度,採用民事訴訟規則進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九十七條明確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除依照行政訴訟法和本解釋外,可以參照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
行政訴訟時效是當事人能夠向人民法院對具體行政行為提起行政訴訟的有效期限,超過了這一期限,則當事人喪失了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的權利。行政訴訟時效的規定,既是為了有效保護行政機關管理活動的效率,也是為了及時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如果對行政訴訟時效不作具體規定或者沒有訴訟時效的限制,其具體行政行為一直或較長時間處於可受追訴的不確定狀態,不僅在證據的取得上有一定困難,增加了案件處理的難度,而且不利於保障國家行政機關管理活動的開展,影響正常的行政管理程序。

『伍』 行政案件申訴時效是多久呢

不同類型的行來政處罰案件辦理時限不相源同的,而且還要看案情的復雜程度。比如:適用一般程序處理的案件應當自立案之日起90日內作出處理決定。案情復雜,不能在規定期限內作出處理決定的,經工商行政管理機關負責人批准,可以延長30日。案情特別復雜,經延期仍不能作出處理決定的,應當由工商行政管理機關有關會議集體討論決定是否繼續延期。案件處理過程中聽證、公告和鑒定等時間不計入前款所指的案件辦理期限。

『陸』 公務員提出申訴的時間限制是多長

公務員提出申訴的時間限制是三個月。

根據《公務員申訴規定(試行)》:

第十五條 公務員申請復核,應當自知道人事處理之日起三十日內提交書面申請。在復核決定作出前,申請復核的公務員不得提出申訴。

第十六條 公務員對復核結果不服的,應當自接到復核決定之日起十五日內提出申訴;也可以不經復核,自知道人事處理之日起三十日內直接提出申訴。

公務員對申訴處理決定不服的,應當自接到申訴處理決定之日起三十日內提出再申訴。

第十七條 公務員提出申訴和再申訴,應當提交申訴書,同時提交原人事處理決定、復核決定或者申訴處理決定等材料的復印件。

申訴書應當載明下列內容:

(一)申訴人的姓名、單位、職務、聯系方式、住址及其他基本情況;

(二)被申訴機關的名稱;

(三)申訴的事項、理由及要求;

(四)提出申訴的日期。

第十八條 因不可抗力等正當理由在規定的期限內未能申請復核和提出申訴、再申訴的,經受理機關批准可以延長期限。

第十九條 復核、申訴、再申訴應當由受到人事處理的公務員本人提出;如本人喪失行為能力或者死亡,可以由其近親屬代為提出。

第二十條 受理機關應當對申請人提出的申訴、再申訴是否符合受理條件進行審查,在接到申訴書之日起三十日內,作出受理或者不予受理的決定,並以書面形式通知申請人。不予受理的,應當說明理由。

第二十一條 符合以下條件的申訴、再申訴,應予受理:

(一)申請人符合本規定第十九條的規定;

(二)申訴、再申訴事項屬於木規定第十四務規定的受理范圍;

(三)在規定的期限內提出;

(四)屬於受理機關管轄;

(五)申訴材料齊備。

凡不符合上述條件之一的申訴、再申訴,不予受理。

申訴材料不齊備的,應當及時告知申請人,限期十五日內補正。申請人按照要求補正全部材料的,應予受理。

第二十二條 在處理決定作礎前,申請人可以提出撤回復核、申訴和再申訴的申請,申請應當以書面形式提出。

受理機關在接到申請人關於撤回復核、申祈和再申訴的書面申請後,可以決定終結處理工作,井以書面形式告知申請人和被申訴機關。

(6)行政申訴期限擴展閱讀:

根據《公務員申訴規定(試行)》:

第八條 公務員對涉及本人的人事處理不服的復核,由原處理機關管轄。

第九條 公務員對本人所在機關作出的人事處理不服的申訴,由同級公務員主管部門管轄。

公務員對同級公務員主管部門作出的申訴處理決定不服的再申訴,由木級黨委、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級公務員主管部門管轄。其沖,對省、自治區、直轄市公務員主管部門作出的申訴處理決定不服的再申訴,按照管理許可權由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和人民政府管轄。

第十條 縣級以下機關公務員對縣級、鄉鎮黨委和人民政府作出的人事處理不服的申訴,由上一級公務損主管部門管轄;對公務員主管部門作出的電訴處理決定不服的再申訴,由本級黨委、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級公務員主管部門管轄。

第十一條 中央垂直管理部門省級以下機關公務員對人事處理不服的申訴,由上一級機關管轄。對申訴處理決定不服的再申訴,由作出申訴處理決定的機關的上一級機關管轄。

第十二條 省以下垂直管理部門公務員申訴的管轄,參照本規定第十一條的規定執行。其中,對省垂直管理機關作出的申訴處理決定不服的再申訴,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管轄。

第十三條 行政機關公務員對行政監察機關作出的處分決定不服的申訴,由行政監察機關按照管理許可權管轄。

行政機關公務員對任免機關作出的處分決定不服,向公務員主管部門或者行政監察機關申訴的,由受理機關管轄。行政機關公務員不得同時向公務員主管部門和行政監察機關提出申訴。

行政機關公務員對處分不服前行政監察機關申訴的,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監察法》的規定辦理。

『柒』 行政申訴案件是指什麼時間超時

任何訴訟程序都包含各種各樣的時效制度,行政訴訟也是如此,主要理由是行政訴訟是從民事訴訟發展而來的訴訟形式,很多行政爭議產生於民事爭議或與民事爭議有密切的關系,有時解決行政爭議就成為解決民事爭議的前提條件。再者,人民法院在行政訴訟中有時仍然要參照適用民事訴訟的程序及制度,採用民事訴訟規則進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九十七條明確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除依照行政訴訟法和本解釋外,可以參照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
行政訴訟時效是當事人能夠向人民法院對具體行政行為提起行政訴訟的有效期限,超過了這一期限,則當事人喪失了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的權利。行政訴訟時效的規定,既是為了有效保護行政機關管理活動的效率,也是為了及時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如果對行政訴訟時效不作具體規定或者沒有訴訟時效的限制,其具體行政行為一直或較長時間處於可受追訴的不確定狀態,不僅在證據的取得上有一定困難,增加了案件處理的難度,而且不利於保障國家行政機關管理活動的開展,影響正常的行政管理程序。

『捌』 行政案件申訴是多久時間呢

行政案件申訴是六個月。
法律依據: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二十四條當事人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應當在判決、裁定或者調解書發生法律效力後六個月內提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


(一)有新的證據,足以推翻原判決、裁定的;


(二)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是偽造的;


(三)據以作出原判決、裁定的法律文書被撤銷或者變更的;


(四)審判人員審理該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

『玖』 對行政拘留不服,申訴期是多長時間

根據最高人民法抄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四十一條、第四十二條、第四十三條之規定,行政訴訟時效應當分為以下兩種:
第一,一般訴訟時效。行政機關作出具體行政行為時,未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訴權或者起訴期限的,起訴期限從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訴權或起訴期限之日起計算,但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具體行政行為內容之日起最長不得超過2年。復議決定未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訴權或者法定起訴期限的,適用前款規定。
第二,特殊訴訟時效。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不知道行政機關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內容的,其起訴期限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該具體行政行為內容之日起計算。由於不屬於起訴人自身的原因超過起訴期限的,被耽誤的時間不計算在起訴期間內。因人身自由受到限制而不能提起訴訟的,被限制人身自由的時間不計算在起訴期間內。對涉及不動產的具體行政行為從作出之日起超過20年、其他具體行政行為從作出之日起超過5年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拾』 申訴是否有時間限制

申訴時間限制:

對黨紀處分決定不服提出申訴,沒有明確的期限規 定。但是,在實際操作中,提出申訴宜早不宜遲,尤其是違心作出不實交代而被認定違紀的申訴,早些提出申訴能夠避 免證據的滅失,有利於及時查明事實。對行政處分決定不服提起申訴,有明確的申訴期限。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監察法》的規定,行政監察對象對行政處分決定不服的,應當在收到處分決定之日起三十日內 向監察機關提起申訴。

行政監察對象提出的不服監察決定的申訴,必須在法定 的申訴期限內提出。如果超出了申訴期限,則通過法定的復查、復核程序請求監察機關作出復查、復核決定的權利即行 喪失。也就是說,如果超出法律規定的期限提出申訴,則不 能導致復查、復核程序的發生。出現超出期限申訴的情況,只能由監察機關的信訪部門按照信訪件予以處理。

閱讀全文

與行政申訴期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專業技術人員知識產權著作權 瀏覽:829
馬鞍山李群 瀏覽:440
創造101之無敵導師 瀏覽:170
關於公司知識產權的內控管理制度 瀏覽:72
矛盾糾紛專項排查工作方案 瀏覽:103
法國發明家巴耶爾首創 瀏覽:561
油條機我愛發明 瀏覽:648
北京品源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240
著作權共同所有 瀏覽:778
二手途達轉讓 瀏覽:518
馬鞍山市花湖 瀏覽:480
永樂票務投訴 瀏覽:951
龍游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台 瀏覽:186
興國工商局投訴電話 瀏覽:131
開封計程車投訴電話是多少 瀏覽:101
甘肅省基礎資源公共服務平台 瀏覽:612
馬鞍山父子身份 瀏覽:192
觀通杭州知識產權 瀏覽:10
認繳資本期限 瀏覽:855
黑龍江企業培訓師證書查詢 瀏覽: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