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關於涉外案件如何公告送達
你好,公告送達是涉外民事訴訟中通用的方法。它適用於前述六種送達方式無法或難以送達的情形。實踐中,在具體適用時注意掌握下列要點:
1
❷ 涉外案件當事人在國內有住所還涉及公告送達嗎
作為涉外訴訟律師或國際訴訟律師,我們經常碰到的問題就是中國法院如何向國外當事人送達司法文書,或外國法院如何向在中國的當事人送達司法文書。下面結合本涉外律師辦理涉外民商事訴訟案件的法律實踐,簡單介紹一下涉外民事訴訟活動中送達的有關操作及規定。
涉外民事訴訟中送達的特殊規定
涉外民事訴訟中的送達,是指人民法院在涉民事訴訟中,依照法定方式,將訴訟文書送交當事人或者其他訴訟參與人的行為。涉外民事訴訟的送達,包括涉外民事訴訟文書的域內送達和域外送達。當事人在我國領域內有住所地或者經常居住地的,按國內民事訴訟送達方式送達。當事人在我國領域內無住所地或者經常居住地的,應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的規定,分為不同情況,採用如下送達方式:
(一)根據受送達人所在國與我國締結或者共同參加的國際條約規定的方式送達
《海牙公約》是多邊國際條約,1992年1月1日起在我國生效。根據該公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委會確定我國司法部為中央機關和有權接收外國通過領事途徑轉遞的文書的機關,有關的送達程序是:我國法院如果請求公約成員國向該國公民或第三國公民或者無國籍人送達民商事司法文書,由有關中級人民法院將請求書和所送達的司法文書,送有關高級人民法院轉最高人民法院,由最高人民法院送司法部,轉送給該國指定的中央機關;必要時,也可由最高法院送我國駐該國使領館轉送給該國指定的中央機關。這一途徑,用簡化方式表示為:有關中級法院——高級法院——最高法院——司法部——成員國指定的中央機關;或者有關中級法院、高級法院、最高法院——我國駐有關成員國使館——成員國指定的中央機關。
(二)委託我國駐外使、領館代為送達
對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但在我國境內沒有住所的受送達人,可以由我國司法機關直接委託我國駐受送達人所在國使、領館代為送達。
根據《海牙公約》,我國法院如果要向公約成員國內的中國公民送達民商事司法文書,可以委託我國駐該國使領館代為送達,委託書和所送達司法文書應當由有關中級人民法院或者專門人民法院送有關高級人民法院轉最高人民法院,由最高人民法院徑送或者經司法部轉送我國駐該國使領館,送達給當事人。送達證明按原途徑退回有關法院。
我國參加的《維也納領事關系公約》也規定,受訴國法院可以委託其駐外使領館向其本國當事人送達訴訟文書。採用該送達方式須符合下列兩個條件:第一、受送達人是我國公民;第二,受送達人在我國沒有住所。
(三)通過外交途徑送達
如果受送達人所在國與我國沒有簽訂司法協助條約或者協定,也不是海牙送達公約的成員國,人民法院可以通過外交途徑送達有關訴訟文書。即可以經我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高級人民法院,將應當送達當事人或者其他訴訟參與人的訴訟文書,送交我國外交機關,由我國外交部領事司送交當事人所在國駐我國的外交機構,再由其轉交給該國的外交機關,然後按照該國法律規定的方式送達。用簡化的方式表示為:有關中院——高院——司法部——外交部——被請求國外交部——被請求國司法部——被請求國法院。最高人民法院、外交部、司法部聯合發出的《關於我國法院和外國法院通過外交途徑相互委託送達法律文書若干問題的通知》,對我國人民法院通過外交途徑向國外當事人送達訴訟文書的程序作出了具體要求。
外交途徑環節較多,需要的時間長,有的多達一兩年時間,在當前商業交往特別頻繁和快捷的情況下,外交途徑送達不能適應國際民事訴訟的需要。中央機關途徑正是在這種情況形式下產生的。不過,外交途徑仍然是其它任何途徑的重要補充。目前,我國和其他有雙邊司法協助關系的國家以及和我國共同加入《海牙公約》的國家之間均採用中央機關的途徑;但沒有國際條約關系的,正式的送達仍需要通過外交途徑進行。
(四)向受送達人的訴訟代理人送達
向受送達人委託的代理人送達訴訟文書是國際上通行的一種辦法。受送達人委託有訴訟代理人,並在授權委託書中明確表示由其代理人代收訴訟文書的,人民法院可以向其代理人送達。
(五)向受送達人在我國領域內設立的代表機構或者有權接受送達的分支機構、業務代辦人送達
這種送達方式主要是針對受送達人是外國企業或者組織的情形下採取的。外國企業或者組織在我國境內無住所時,可以通過受送達人在我國領域內設立的代表機構或者有權接受送達的分支機構、業務代辦人或者辦事處送達。境外當事人在我國境內設立的分公司、全資子公司可以視為境外當事人在我國設立的代表機構,人民法院可以向其送達訴訟文書。但對於有商務代理關系的代理機構,則需要經過境外當事人明確授權才可以進行送達。如果未經授權,則不能有商務代理關系的代理機構送達。至於留置送達,必須對有權接受訴訟文書的有關機構方可適用。這種送達方式簡便易行,是國際上通行的一種送達方式。
(六)郵寄送達
涉外民事訴訟中採用郵寄送達方式,須以受送達人所在國法律允許為前提。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第247條的規定,郵寄送達自郵寄之日起滿六個月,送達回證沒有收回但根據各種情況足以認定已經送達的,期間屆滿之日視為送達。
(七)公告送達
我國《民事訴訟法》第247 條明確規定通過公約、外交、訴訟代理人、代表機構或者郵寄等途徑不能送達的,應當進行公告送達。但是,對於通過其他途徑送達長期沒有迴音的,有關法院根據案件的有關情況能夠合理地推斷已經不能送達的,應當即行公告送達。公告送達時,應當通過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報紙或者其他新聞媒體進行。自公告之日起滿6個月的,即視為送達。
根據最高法院《民訴法適用意見》第307條規定,對不在我國領域內居住的被告,經公告方式送達起訴狀或者傳喚,公告期滿不應訴,人民法院缺席判決後,仍應將裁判文書送達。自公告送達裁判文書滿6個月次日起,經過30日的上訴期當事人沒有上訴的,一審判決即發生法律效力。
應當注意,海牙送達公約並不排除締約國採用其他有效途徑送達訴訟文書。我國民事訴訟法規定的幾種送達方式,除公告送達外,其他幾種方式不分先後次序,只要不與公約相沖突,人民法院可以使用我國民事訴訟法規定的其他途徑送達。只有公約與我國法律相沖突的,才優先適用公約的規定。
❸ 離婚案件中被告方在國外無法送達,是否可以公告送達
完全可以,在你的戶口所在地的法院起訴,法院自然會做公告送達的,不用你操心。
❹ 法律文書的有效送達方式
1、《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一百零七條送達傳票、通知書和其他訴訟文件應當交給收件人本人;如果本人不在,可以交給他的成年家屬或者所在單位的負責人員代收。
收件人本人或者代收人拒絕接收或者拒絕簽名、蓋章的時候,送達人可以邀請他的鄰居或者其他見證人到場,說明情況,把文件留在他的住處,在送達證上記明拒絕的事由、送達的日期,由送達人簽名,即認為已經送達。
2、《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第138條規定:「公告送達可以在法院的公告欄和受送達人住所地張貼公告,也可以在報紙、信息網路等媒體上刊登公告。發出公告日期以最後張貼或者刊登的日期為准。」
(4)外國公告送達期限擴展閱讀:
案例:
柳江區法院首次使用網路公告送達法律文書
近日,柳江法院正式啟用網路公告送達,在新浪·司法頻道發布了第一則網路公告。
此次網路公告送達的是一起民間借貸糾紛案件民事起訴狀副本、應訴通知書等應訴法律文書。因被告下落不明,承辦法官第一時間將應訴法律文書通過「網路送達平台」進行公告送達。
據悉,法院傳統的公告送達方式一般採用報紙公告,在信息網路媒體刊登網路公告已成為一種公告送達方式。柳江法院結合工作實際,不斷完善送達工作機制,制定了《民事送達工作管理規定》,嚴格網路公告發布,對網路公告的適用范圍、網路公告平台、審批流程進行規范,特別是嚴格了網路公告發布的審批流程,在便利的同時避免濫用。
在「送達難」情況普遍存在的當下,此舉有諸多益處。一是大大縮短公告周期、提升送達時效,增加訴訟效率,實現高效司法;二是當事人無需繳納公告費,為當事人減輕訴訟負擔,節約訴訟成本;三是相較於傳統登報公告送達方式,網路公告送達面更廣,利於當事人查詢、知悉,實現利於陽光司法,提升司法公信力。
❺ 被告旅居國外,開庭公告如何送達
1、國內有直系親屬願意轉達的,在當事人授權情況下可以代為簽收,以授權書為准。2、有固定地址的,可以跨國快遞或郵寄送達,以簽收回執為准。3、可以在當地媒體發布公告,公告送達,以公告媒體樣本為准(如當天報紙、電視新聞錄影等)。4、有條件派遣工作人員到所在國與當事人接觸的,可以直接送達,以送達回執簽章為准。5、人不在的可以留置送達,以門牌下張貼公告的照片為准。
❻ 涉外行政訴訟的送達適用於哪些人
1、依條約規定的方式送達
依照受送達人所在國與我國締結或者共同參加的國際條約中規定的方式送達。以條約規定的方式送達必須以受送達人所在國與我國有雙邊或多邊的國際條約中明確規定了該送達方式。締約雙方應當嚴格按照條約規定的方式進行送達。
2、通過外交途徑送達
我國與受送達人所在國沒有訂立有關送達的條約的情況下,按互惠的關系,依照外交途徑送達。適用這種送達方式的前提是該國與我國有建立外交關系。具體方法是由我國省、自治區、直轄市高級人民法院將應當送達受送達人的訴訟法律文書,送交外交部,有外交部領事司代表我國人民法院送交受送達人所在國駐我國的外交機構,該外交機構在根據其國內規定的送達方式交受送達人。
3、委託我國駐他國使(領)官代為送達
這種方式適用於居住在國外的,具有我國國籍的受送達人。
4、由受送達人的訴訟代理人送達
受送達人在訴訟中有訴訟代理人的,經過訴訟當事人的授權可以接受送達的,可以向該訴訟代理人送達。這種方式適用的前提是訴訟當事人有專門授權訴訟代理人接受送達。
5、向受送達人在我國領域內設立的代表機構、分支機構、業務代辦人送達
對於外國企業、組織在我國設有代表機構的,人民法院可以向其代表機構送達訴訟文書;對有權接受送達的外國企業、組織在我國設有分支機構或者業務代辦人的,人民法院可以直接送達。
6、郵寄送達
適用郵寄送達方式的前提是受送達人所在國的法律允許郵寄送達訴訟文書。郵寄送達的方式簡便快捷,為大多數國家採用。郵寄送達訴訟文書,自郵寄之日起滿6個月,送達回執沒有退回的,但根據各種情況足以認定已經送達的,6個月期間屆滿之日視為送達。
7、公告送達
當上述所有送達的方式都無法適用時,可以採用公告這種特殊方法。公告送達是自公告之日起滿6個月,即視為送達。公告的具體辦法是人民法院將需要公告的訴訟法律文書的內容,刊登在向國內外發行的報刊上,或者在適當的場所予以公告,向當事人送達。公告送達不以受送達人是否知悉公告內容為前提,而是以公告超過一定期限(即自公告之日起滿6個月)來推定受送達人已經接受該公告的訴訟法律文書。受送達人是否確實知悉訴訟法律文書並不會影響該公告的訴訟法律無私的法律效力。
❼ 請問:判決書下來了後,有一個被告人在國外的話怎麼送達判決書呢, 必須公告判決書么。
按照涉外民事訴訟程序的特別規定送達。1.依條約規定的方式送達,即依照受送達人所在國與我國締結或者共同參加的國際條約中規定的方式送達。2.通過外交途徑送達,即人民法院將需要送達的訴訟文書交給我國外交機關,由我國外交機關轉交給受送達人所在國駐我國的外交機構,再由其轉送該國的外交機關,然後由該國外交機關將訴訟文書轉交給該國有管轄權的法院,最後由法院將其送達受送達人。3.由我國駐外國使、領館代為送達。對住在外國的中國籍當事人可以由我國司法機關直接委託我國駐當事人所在國使、領館代為送達訴訟文書。4.向受送達人委託的人送達。5.向受送達人設在我國的代表機構送達。6.郵寄送達。在受送達人所在國的法律允許的情況下,可以郵寄送達。7.公告送達。在以上幾種送達方式都不能採用時,可以通過公告送達,公告送達的期間為6個月,自公告之日起滿6個月的即視為送達。
❽ 涉外民事訴訟的特殊規定
涉外民事訴訟中的送達,是指人民法院在涉民事訴訟中,依照法定方式,將訴訟文書送交當事人或者其他訴訟參與人的行為。涉外民事訴訟的送達,包括涉外民事訴訟文書的域內送達和域外送達。當事人在我國領域內有住所地或者經常居住地的,按國內民事訴訟送達方式送達。當事人在我國領域內無住所地或者經常居住地的,應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的規定,分為不同情況,採用如下送達方式:
(一)根據受送達人所在國與我國締結或者共同參加的國際條約規定的方式送達
《海牙公約》是多邊國際條約,1992年1月1日起在我國生效。根據該公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委會確定我國司法部為中央機關和有權接收外國通過領事途徑轉遞的文書的機關,有關的送達程序是:我國法院如果請求公約成員國向該國公民或第三國公民或者無國籍人送達民商事司法文書,由有關中級人民法院將請求書和所送達的司法文書,送有關高級人民法院轉最高人民法院,由最高人民法院送司法部,轉送給該國指定的中央機關;必要時,也可由最高法院送我國駐該國使領館轉送給該國指定的中央機關。這一途徑,用簡化方式表示為:有關中級法院——高級法院——最高法院——司法部——成員國指定的中央機關;或者有關中級法院、高級法院、最高法院——我國駐有關成員國使館——成員國指定的中央機關。
(二)委託我國駐外使、領館代為送達
對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但在我國境內沒有住所的受送達人,可以由我國司法機關直接委託我國駐受送達人所在國使、領館代為送達。
根據《海牙公約》,我國法院如果要向公約成員國內的中國公民送達民商事司法文書,可以委託我國駐該國使領館代為送達,委託書和所送達司法文書應當由有關中級人民法院或者專門人民法院送有關高級人民法院轉最高人民法院,由最高人民法院徑送或者經司法部轉送我國駐該國使領館,送達給當事人。送達證明按原途徑退回有關法院。
我國參加的《維也納領事關系公約》也規定,受訴國法院可以委託其駐外使領館向其本國當事人送達訴訟文書。採用該送達方式須符合下列兩個條件:第一、受送達人是我國公民;第二,受送達人在我國沒有住所。
(三)通過外交途徑送達
如果受送達人所在國與我國沒有簽訂司法協助條約或者協定,也不是海牙送達公約的成員國,人民法院可以通過外交途徑送達有關訴訟文書。即可以經我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高級人民法院,將應當送達當事人或者其他訴訟參與人的訴訟文書,送交我國外交機關,由我國外交部領事司送交當事人所在國駐我國的外交機構,再由其轉交給該國的外交機關,然後按照該國法律規定的方式送達。用簡化的方式表示為:有關中院——高院——司法部——外交部——被請求國外交部——被請求國司法部——被請求國法院。最高人民法院、外交部、司法部聯合發出的《關於我國法院和外國法院通過外交途徑相互委託送達法律文書若干問題的通知》,對我國人民法院通過外交途徑向國外當事人送達訴訟文書的程序作出了具體要求。
外交途徑環節較多,需要的時間長,有的多達一兩年時間,在當前商業交往特別頻繁和快捷的情況下,外交途徑送達不能適應國際民事訴訟的需要。中央機關途徑正是在這種情況形式下產生的。不過,外交途徑仍然是其它任何途徑的重要補充。目前,我國和其他有雙邊司法協助關系的國家以及和我國共同加入《海牙公約》的國家之間均採用中央機關的途徑;但沒有國際條約關系的,正式的送達仍需要通過外交途徑進行。
(四)向受送達人的訴訟代理人送達
向受送達人委託的代理人送達訴訟文書是國際上通行的一種辦法。受送達人委託有訴訟代理人,並在授權委託書中明確表示由其代理人代收訴訟文書的,人民法院可以向其代理人送達。
(五)向受送達人在我國領域內設立的代表機構或者有權接受送達的分支機構、業務代辦人送達
這種送達方式主要是針對受送達人是外國企業或者組織的情形下採取的。外國企業或者組織在我國境內無住所時,可以通過受送達人在我國領域內設立的代表機構或者有權接受送達的分支機構、業務代辦人或者辦事處送達。境外當事人在我國境內設立的分公司、全資子公司可以視為境外當事人在我國設立的代表機構,人民法院可以向其送達訴訟文書。但對於有商務代理關系的代理機構,則需要經過境外當事人明確授權才可以進行送達。如果未經授權,則不能有商務代理關系的代理機構送達。至於留置送達,必須對有權接受訴訟文書的有關機構方可適用。這種送達方式簡便易行,是國際上通行的一種送達方式。
(六)郵寄送達
涉外民事訴訟中採用郵寄送達方式,須以受送達人所在國法律允許為前提。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第247條的規定,郵寄送達自郵寄之日起滿六個月,送達回證沒有收回但根據各種情況足以認定已經送達的,期間屆滿之日視為送達。
(七)公告送達
我國《民事訴訟法》第247 條明確規定通過公約、外交、訴訟代理人、代表機構或者郵寄等途徑不能送達的,應當進行公告送達。但是,對於通過其他途徑送達長期沒有迴音的,有關法院根據案件的有關情況能夠合理地推斷已經不能送達的,應當即行公告送達。公告送達時,應當通過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報紙或者其他新聞媒體進行。自公告之日起滿6個月的,即視為送達。
根據最高法院《民訴法適用意見》第307條規定,對不在我國領域內居住的被告,經公告方式送達起訴狀或者傳喚,公告期滿不應訴,人民法院缺席判決後,仍應將裁判文書送達。自公告送達裁判文書滿6個月次日起,經過30日的上訴期當事人沒有上訴的,一審判決即發生法律效力。
應當注意,海牙送達公約並不排除締約國採用其他有效途徑送達訴訟文書。我國民事訴訟法規定的幾種送達方式,除公告送達外,其他幾種方式不分先後次序,只要不與公約相沖突,人民法院可以使用我國民事訴訟法規定的其他途徑送達。只有公約與我國法律相沖突的,才優先適用公約的規定。 (一)域外調查取證的特殊規定
我國涉外民事訴訟域外調查取證主要通過三種途徑進行:一是依照我國締結或者所參加的國際條約所規定的途徑進行;二是沒有條約關系的通過外交途徑進行;三是對居住在國外的我國公民進行調查取證,可以通過使領館進行。人民法院在請求外國法院進行調查取證時,應該查對我國與被請求國之間有無司法協助協議,是否共同參加共同的國際公約,以及各自保留的內容和要求。
1.國際公約中有關域外取證的程序
我國1997年加入《關於從國外調取民事或商事證據的公約》(下稱《取證公約》),該公約規定,每一締約國的司法機關可以根據該國的法律規定,通過提出請求書的方式,請求另一締約國主管機關調取有關民商事司法程序所需要的證據。請求仍然需要通過每一締約國應指定一個中央機關負責接收來自另一締約國司法機關的請求書,並將其轉交給執行請求的主管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委會指定司法部為負責接收來自另一締約國司法機關的請求書,並將其轉交給執行請求的主管機關的中央機關。請求書應直接送交執行國中央機關,無需通過該國任何其他機關轉交。請求書應載明:(1)請求執行的機關和被請求執行的機關; (2)訴訟當事人的姓名和地址,及其代理人的姓名和地址; (3)需要調取的證據的性質,及有關的一切必要資料;必要時,請求書還應特別載明:(5)需詢問的人的姓名和地址; (6)需向被詢問人提出的問題或者對需詢問的事項的說明;(7)需檢查的文書或者其他財產,包括不動產或動產; (8)證據需經宣誓或者確認的任何要求,以及應使用的任何特殊格式;(9)需採用的特殊方式或者程序。如果中央機關認為請求書不符合本公約的規定,應立即通知向其送交請求書的請求國機關,指明對該請求書的異議。
執行請求書的司法機關應當適用其本國法規定的方式和程序。但是,該機關應採納請求機關提出的採用特殊方式或者程序的請求,除非其與執行國國內法相抵觸,或者因其國內慣例和程序,或者存在實際困難而不可能執行。在執行請求時,被請求機關可以採取適當的強制措施。
在請求書的執行過程中,有拒絕作證的特權或者義務的有關人員,可以拒絕提供證據: (1)根據執行國法律,或者(2)根據請求國法律,並且該項特權或者義務已在請求書中列明,或者應被請求機關的要求,已經請求機關另行確認。
2.駐外使領館的域外調查取證
我國對上述公約的第二章《外交官員、領事代表和特派員取證》,幾乎全部作了保留,但是第15條卻獨屬例外。根據該條規定,在民事或者商事案件中,我國的外交官員或者領事代表在另一締約國境內其執行職務的區域內,可以向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當事人在不採取強制措施的情況下調取證據,以協助我國法院中正在進行的訴訟。同樣,我國也允許締約國的外交官員或者領事代表實施的取證行為。《民事訴訟法》第263條第2款已經規定:「外國駐中國使領館可以向其本國公民送達文書和調查取證,但是不得違反我國法律,不能採取強制措施。」除《取證公約》規定的涉外調查取證和使領館對本國公民的調查取證外,我國不允許外國機關或者個人在我國境內直接送達文書和調查取證,但是經過我國主管機關批準的除外。 1.起訴時要證明案件為涉外案件。由於實行涉外案件集中管轄,當事人在提起涉外訴訟時就應當提交有關證據。原告是境外當事人的,應當提供自己的基本情況及主體存在的證明;被告是境外當事人的,人民法院應在受理原告起訴後依法送達。送達後,如果對被告的主體資格產生疑問,應當要求被告提供其主體存在、變化的證明。被告沒有在法定期限內應訴答辯或者送達不能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缺席審判。
2.在域外形成的證據要經過公證。最高法院《民訴證據若干規定》第11條規定:「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供的證據系在我國領域外形成的,該證據應當經所在國公證機關予以證明,並經我國駐該國使領館予以認證或者履行我國與該所在國訂立的有關條約中規定的證明手續。但如果其所在國與我國沒有外交關系,則該證據應當經與我國有外交關系的第三國駐該國使領館認證,再轉由我國駐該第三國使領館認證。」但是對於用於國際流通的商業票據、我國駐外使領館取得的證據材料以及當事人沒有異議的證據材料,則無需辦理公證認證或者其他證明手續。
人民法院在審理涉外商事案件中,對於當事人提供的境外證據,即使已經履行了公證認證或者其他證明手續,也應當在庭審中質證,以確定有關證據材料的證明力。
不過,在下列情況下,境外當事人提供的證據材料無需辦理公證認證或者其他證明手續:第一,在我國境內有住所的境外當事人提交的授權委託書、法定代表人(代表人)身份證明;第二,外國自然人作為原告親自到庭起訴而提交的個人身份證明;第三,境外當事人在辦案人員面前簽署的授權委託書;第四,通過雙邊司法協助協定或者外交途徑取得的證據材料;第五,通過我國駐外使領館取得的證據材料。
3.證據必須附中文譯本。當事人為訴訟目的而提供的所有外文資料,均需要附中文譯本。對於當事人未附中文譯本的外文資料,人民法院可以不作為證據使用。
4.舉證責任的分配應當適用法院地法。我國司法實踐認為,訴訟中的舉證責任屬於程序問題。涉外商事糾紛案件的當事人雖然在合同中約定了准據法,但舉證責任及其後果均應當適用法院地法,而不應當適用當事人約定的合同准據法。
5.外國法院判決認定的事實不能直接作為我國法院認定事實的依據。對於外國法院做出的民商事判決,除有關判決已為人民法院承認或者當事人認可外,人民法院不能直接採用外國法院判決所認定的事實。 在涉外民事訴訟中,當事人在我國領域內沒有住所的,期間就應當相應延長。為了便於涉外民事訴訟當事人充分地行使訴訟權利,我國《民事訴訟法》對涉外民事訴訟期間作出了特別規定。
(一)被告提出答辯的期間
我國《民事訴訟法》第248條規定:「被告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沒有住所的,人民法院應當將起訴狀副本送達被告,並通知被告在收到起訴狀副本後30日內提出答辯狀。被告申請延期的,是否准許,由人民法院決定。」涉外民事案件一方當事人在國內有住所,而另一方當事人在國內沒有住所,對國內當事人適用訴訟期間的一般規定,對國外當事人則適用涉外期間的特別規定。
(二)當事人上訴和答辯的期間
我國《民事訴訟法》第249條規定:「在我國領域內沒有住所的當事人,不服第一審人民法院的判決和裁定,有權在30日內提出上訴。被上訴人在收到上訴狀副本後,應當在30日內提出答辯狀,當事人不能在法定期間提起上訴或者提出答辯狀,申請延期的,是否准許,由人民法院決定。」最高法院《民訴法適用意見》第311條規定,當事人雙方分別居住在我國領域內和領域外,對第一審人民法院判決、裁定的上訴期有不同的要求,居住在我國領域內的分別為15日和10日;居住在我國領域外的為30日。雙方的上訴期均已屆滿沒有上訴的,第一審人民法院的判決、裁定即發生法律效力。
(三)審理期限
與國內民事訴訟相比,涉外民事訴訟在調查取證、送達訴訟文書等方面都具有一定難度和復雜性,當事人進行訴訟期間和法院審理期間也較長。《民事訴訟法》第250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涉外民事案件期間不受本法第135條、第159條的限制。」即第一審案件應當在6個月內審結、第二審的案件應當在3個月內審結、對裁定的上訴案件應當在30日內審結的限制,都不適用於涉外民事案件。 (一)涉外民事訴訟中財產保全的特點
與國內財產保全相比,涉外民事訴訟中財產保全有如下特點:
1.只能由當事人申請採取保全措施,人民法院不依職權進行。而國內財產保全,當事人可以申請保全措施,人民法院也可以依職權採取保全措施。
2.涉外民事訴訟中,人民法院裁定採取訴前財產保全措施後,申請人應當在30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而國內民事訴訟中,人民法院裁定採取訴前財產保全措施後,申請人應當在15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3.在涉外民事訴訟中,人民法院決定保全的財產,認為需要監督的,應當通知有關單位負責監督,監督費用由被申請人負擔。而國內民事訴訟中,沒有規定採取保全措施後的監督。
(二)涉外民事訴訟中財產保全的措施
涉外財產保全措施,主要是發布扣押令,扣押被申請人的財產,也不排除採取查封、凍結等措施。被保全的財產,主要是指船舶、航空器、車輛等。
對在我國境內的財產實行財產保全,涉及在中國的合資企業時,一般只能對其在合資企業中分得的利潤進行凍結,以免影響合資企業的正常運作。但是,如果外籍當事人在訴訟期間,轉讓其在合資企業股權時,法院可以應他方當事人的申請凍結其股權。
(三)涉外民事訴訟中財產保全的解除
涉外民事訴訟中財產保全是一種臨時性的強制措施,在採取保全措施的法定原因消失後,人民法院無需再對被申請人的財產進行保全,應當及時解除保全措施。人民法院在下列情形下,應當解除財產保全:第一,利害關系人起訴前向人民法院申請財產保全後,30日內不起訴的;第二,被申請人提供擔保的;第三,受訴法院在審理中認為實施的原因已消失,或者審理後申請人敗訴的。
(四)對被申請人的救濟
我國《民事訴訟法》第254條規定:「申請有錯誤的,申請人應當賠償被申請人因財產保全所遭受的損失。」申請人申請財產保全,是為了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如果申請人申請錯誤,致使財產保全措施給被申請人造成了實際損失,損害了被申請人的合法權益,申請人應當賠償被申請人因財產保全所遭受的損失。申請人賠償的范圍僅限於財產保全所遭受的損失。
❾ 離婚案件,當事人在國外,怎麼公告送達
通過傳真或國際郵件送達。
❿ 勞動仲裁委員會什麼時候能把我的決定的公告送達正式送達呢
因為公告送達比較特殊,自公告發出之日起三十日才視為送達。
根據我國《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辦案規則》第八章第五十一條規定:「受送達人下落不明,或者用本規定的其他方式無法送達仲裁文書的,可公告送達。自發出公告之日起,經過三十日,即視為送達。公告送達,應當在案卷中記明原因和經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