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屍檢的最長期限是多久
屍檢最長期限是患者死亡後7日內,題目中患者已經死亡兩個月,不可再做屍檢了。
參照《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十八條,患者死亡,醫患雙方當事人不能確定死因或者對死因有異議的,應當在患者死亡後48小時內進行屍檢;具備屍體凍存條件的,可以延長至7日。屍檢應當經死者近親屬同意並簽字。
屍檢應當由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取得相應資格的機構和病理解剖專業技術人員進行。承擔屍檢任務的機構和病理解剖專業技術人員有進行屍檢的義務。醫療事故爭議雙方當事人可以請法醫病理學人員參加屍檢,也可以委派代表觀察屍檢過程。拒絕或者拖延屍檢,超過規定時間,影響對死因判定的,由拒絕或者拖延的一方承擔責任。
(1)醫患年限擴展閱讀
參照《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十九條,患者在醫療機構內死亡的,屍體應當立即移放太平間。死者屍體存放時間一般不得超過2周。逾期不處理的屍體,經醫療機構所在地衛生行政部門批准,並報經同級公安部門備案後,由醫療機構按照規定進行處理。
㈡ 醫患糾紛的賠償標准一般是多少
你好,醫患糾紛一直受到人們的關注。醫患之間如果產生矛盾,首先可以由醫院進行協商解決,如果雙方不願意協商的,當事人可以向法院提出訴訟。法院會根據該醫療糾紛的鑒定結果進行裁決,決定醫院是否有賠償責任。如果確實是醫院方面的責任,患者會獲得一定的賠償。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醫患事故糾紛的賠償標准。
一、醫療費:按照醫療事故對患者造成的人身損害進行治療所發生的醫療費用計算,憑據支付,但不包括原發病醫療費用。結案後確實需要繼續治療的,按照基本醫療費用支付。
二、誤工費:患者有固定收入的,按照本人因誤工減少的固定收入計算,對收入高於醫療事故發生地上一年度職工年平均工資3倍以上的,按照3倍計算;無固定收入的,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上一年度職工年平均工資計算。
三、住院伙食補助費: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國家機關一般工作人員的出差伙食補助標准計算。
四、陪護費:患者住院期間需要專人陪護的,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上一年度職工年平均工資計算。
五、殘疾生活補助費:根據傷殘等級,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居民年平均生活費計算,自定殘之月起最長賠償30年;但是,60周歲以上的,不超過15年;70周歲以上的,不超過5年。
六、殘疾用具費:因殘疾需要配置補償功能器具的,憑醫療機構證明,按照普及型器具的費用計算。
七、喪葬費: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規定的喪葬費補助標准計算。
八、被扶養人生活費:以死者生前或者殘疾者喪失勞動能力前實際扶養且沒有勞動能力的人為限,按照其戶籍所在地或者居所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准計算。對不滿16周歲的,扶養到16周歲。對年滿16周歲但無勞動能力的,扶養20年;但是,60周歲以上的,不超過15年;70周歲以上的,不超過5年。
九、交通費:按照患者實際必需的交通費用計算,憑據支付。
十、住宿費: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國家機關一般工作人員的出差住宿補助標准計算,憑據支付。
十一、精神損害撫慰金: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居民年平均生活費計算。造成患者死亡的,賠償年限最長不超過6年;造成患者殘疾的,賠償年限最長不超過3年。
還包括了患者家屬的陪護費、患者的誤工費用等等。一般來說,如果醫患糾紛鬧上法庭,由於法庭工作人員無法直觀判斷該起事故中究竟是否應由醫院方面負責任,所以會需要專業的機構對該醫療糾紛進行鑒定,根據鑒定結果判斷雙方的責任。
網頁鏈接
㈢ 屍體在多長時間內可以進行屍檢
患者死亡,醫患雙方當事人不能確定死因,或對死因有異議的,應當在患者死後48小時內進行屍檢;
具備屍體凍存條件的(持續低溫冷凍保存,溫度在零下20度至零下18度)。
可以延長至7日, 結果出來大概要20天到30天。
《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十八條 患者死亡,醫患雙方當事人不能確定死因或者對死因有異議的,應當在患者死亡後48小時內進行屍檢;
具備屍體凍存條件的,可以延長至7日。
屍檢應當經死者近親屬同意並簽字。
(3)醫患年限擴展閱讀:
運用病理解剖的有關知識,通過檢查屍體的病變,以診斷疾病的方法。
屍檢即屍體解剖,是指對已經死亡的機體進行剖驗以查明死亡原因的一種醫學手段。
屍檢對於解決死因不明或對死因有異議而發生的醫療事故爭議具有其獨特的無法替代的作用。
目的:屍體剖檢觀察,死者生前的各器官病變,科學的分析推斷,得出符合實際的病理解剖學診斷,為疾病的診斷提供理論依據。
患者死亡,醫患雙方當事人不能確定死因或者對死因有異議的,應當在患者死亡後48小時內進行屍檢;
具備屍體凍存條件的,可以延長至7日。屍檢應當經死者近親屬同意並簽字。
屍檢應當由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取得相應資格的機構和病理解剖專業技術人員進行。
承擔屍檢任務的機構和病理解剖專業技術人員有進行屍檢的義務。
醫療事故爭議雙方當事人可以請法醫病理學人員參加屍檢,也可以委派代表觀察屍檢過程。
拒絕或者拖延屍檢,超過規定時間,影響對死因判定的,由拒絕或者拖延的一方承擔責任。
㈣ 申請醫療事故鑒定有時間限制嗎
現實困惑
潘某因病到某醫院就診。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潘某的病情無明顯好轉,於是醫院對潘某採取胃部切除手術。手術後,經過一段時間的調理,潘某的病情有所好轉,便出院回家調養。半年後,潘某感覺自己腎功能受損,便四處求醫,但都無效而返。潘某認為自己腎功能受損是由於胃切除手術造成的,因此要求醫院承擔醫療事故責任,賠償其損失。而醫院則認為雙方應做醫療事故技術鑒定,但此時距離手術時間已過去1年多了。申請醫療事故鑒定有無時間限制,是多久呢?律師點評
雖然《醫療事故處理條例》未明確規定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的申請時效,但如果醫患雙方因醫療事故的技術鑒定結果長時間得不到承認而延誤了訴訟時效,顯然這種狀況是不利於醫療糾紛及時解決的,也違背了民事訴訟時效制度的基本精神。因此,衛生部下發了《關於醫療事故鑒定申請期限的批復》,明確規定患者申請行政處理醫療爭議的期限為其知道或者應該知道權利受到侵害之日起1年。本案中,潘某找到醫院解決醫療糾紛時距離他做手術已經過去1年多了,但是潘某是在回家調養半年後才意識到自己腎功能受損是由於胃切除手術所造成的,因此,潘某沒有超過申請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的期限,可以進行醫療事故技術鑒定。
法律依據
《關於醫療事故鑒定申請期限的批復》
患者或其家屬提請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的時效為其知道或應當知道權利受到侵害之日起1年。
特別提醒
申請醫療事故鑒定有一定的時間限制,這主要是因為醫療事故超過這個時間限制的話,不但鑒定起來麻煩,還有可能會鑒定錯誤。
㈤ 醫療事故鑒定的時間有多少醫療事故鑒定的有效時間怎麼算
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的時間是:
(一)、一般情況下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的時效。《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三十七條第二款規定:「當事人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身體健康受到損害之日起1年內,可以向衛生行政部門提出醫療事故爭議處理申請。」據此,醫療事故鑒定的時效為一年,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損害結果發生後一年。如果患者死亡的,為死亡後一年內應當提出鑒定申請;如損害結果在多年後發現,自發現後起算一年,但超過20年的法院將不保護,鑒定亦沒有實質意義。
(二)、進行屍檢時的申請期限。在患者死亡的情況下,進行屍檢查明死亡原因是進行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的前提!但屍體要保存患者死亡時物理、化學之狀態參數受氣候環境等因素影響殊大,故不能不有所時間限制。《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十八條規定:「患者死亡,醫患雙方當事人不能確定死因或者對死因有異議的,應當在患者死亡後48小時內進行屍檢;具備屍體凍存條件的,可以延長至7日。屍檢應當經死者近親屬同意並簽字。屍檢應當由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取得相應資格的機構和病理解剖專業技術人員進行。承擔屍檢任務的機構和病理解剖專業技術人員有進行屍檢的義務。醫療事故爭議雙方當事人可以請法醫病理學人員參加屍檢,也可以委派代表觀察屍檢過程。拒絕或者拖延屍檢,超過規定時間,影響對死因判定的,由拒絕或者拖延的一方承擔責任。」要注意的是進行屍檢時的申請期限是不變期間,切不可逾越,否則由拒絕或者拖延的一方承擔責任。
(三)再次申請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的期限。《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二十二條當事人對首次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結論不服的,可以自收到首次鑒定結論之日起15日內向醫療機構所在地衛生行政部門提出再次鑒定的申請。
㈥ 為什麼學歷高的人討論醫患糾紛的時候,為什麼總是習慣性的站在醫生的一方
因為對於學歷高的人來說,他們的思維更加的敏捷,更加的理性,所以他們說出來的話一般都是比較有真理性的。而且一般醫生說的都比較有道理,所以從醫生的角度上去思考問題的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而且醫生懂得醫學知識是很多的,他們了解的也是很多,所以他們在說出自己觀點的時候,也是深思熟慮的,這也是為什麼別人喜歡站在醫生的一方回答問題的原因。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高學歷的人喜歡站在醫生的角度思考問題的原因,其實都是因為他們的本能反應吧,畢竟只要和自己了解的專業知識所相關的,那麼他一定也是很了解的,而且正確的表述答案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
㈦ 為什麼學醫的要學5年,其他的一般只要4年就行
學醫(本科)為什麼要5年
1.本科5年:
醫學是最尖端的學科之一,全國有五分之一的博士都是學醫的。既然是尖端人才的培養,必然需要更多的時間。另一方面也是與國際接軌,國外都是5年制。
醫學的五年報考:4年校內學習書本知識,1年醫院各科輪轉實習,醫學的專業課程特別多,五年時間的學習都特別的緊湊。
另外,就算很好的學完了5年的所有科目,作為醫學本科生也很難就業,繼續讀研讀博,才是醫生的必經之路,5年是遠遠不夠的了,有的甚至是8年。
2.本碩博連讀8年:
臨床醫學跟其他專業不太一樣,分為5年制本科、5+3一體化招生(原七年制本碩連讀,後調整為5+3一體化)、8年制本碩博連讀三種。
三者的區別在於:5年制本科畢業可獲得醫學學士學位證,但是畢業後工作還需要進行3年的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但醫學類本科生畢業想進三甲大醫院難度較大;
2014年,由教育部和衛生部共同召開的全國醫學教育改革工作會議,釋放了一個極為重要的信息,那就是教育與衛生部門達成共識:5年的院校教育,加上3年的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或全科醫生規范化培訓,將成為醫學人才培養的主流模式,被稱為「5+3」。
5+3本碩連讀也就是5年臨床醫學本科教育+3年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和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畢業生可獲得本、碩畢業證和學位證、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合格證和執業醫師資格證;而8年制本碩博連讀畢業生可獲得本、博畢業證、學位證、執業醫師資格證,但是博士畢業後,拿到合格證,至少要經歷一年的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
5+3一體化學習後,碩士直接就可以上崗了,而8年制博士還是要經歷一至兩年的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