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工傷賠償申請期限是多久
申請工傷認定最長期限為一年,與用人單位發生爭議申請勞動爭議仲裁時效為一年。
《工傷保險條例》
第十七條職工發生事故傷害或者按照職業病防治法規定被診斷、鑒定為職業病,所在單位應當自事故傷害發生之日或者被診斷、鑒定為職業病之日起30日內,向統籌地區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提出工傷認定申請。遇有特殊情況,經報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同意,申請時限可以適當延長。
用人單位未按前款規定提出工傷認定申請的,工傷職工或者其近親屬、工會組織在事故傷害發生之日或者被診斷、鑒定為職業病之日起1年內,可以直接向用人單位所在地統籌地區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提出工傷認定申請。
按照本條第一款規定應當由省級社會保險行政部門進行工傷認定的事項,根據屬地原則由用人單位所在地的設區的市級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辦理。
用人單位未在本條第一款規定的時限內提交工傷認定申請,在此期間發生符合本條例規定的工傷待遇等有關費用由該用人單位負擔。
《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
第二十七條勞動爭議申請仲裁的時效期間為一年。仲裁時效期間從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計算。
前款規定的仲裁時效,因當事人一方向對方當事人主張權利,或者向有關部門請求權利救濟,或者對方當事人同意履行義務而中斷。從中斷時起,仲裁時效期間重新計算。
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當理由,當事人不能在本條第一款規定的仲裁時效期間申請仲裁的,仲裁時效中止。從中止時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時效期間繼續計算。
勞動關系存續期間因拖欠勞動報酬發生爭議的,勞動者申請仲裁不受本條第一款規定的仲裁時效期間的限制;但是,勞動關系終止的,應當自勞動關系終止之日起一年內提出。
《民法通則》
第一百三十六條 下列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一年:
(一)身體受到傷害要求賠償的;
② 工傷認定申請時效中斷怎麼辦
待司法機關或有關行政機關作出結論之後,人社局會恢復認定。
在工傷認定中,人社局受理工傷認定申請後,作出工傷認定決定需要以司法機關或者有關行政主管部門的結論為依據的,在司法機關或者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尚未作出結論期間,作出工傷認定決定的時限中止,並書面通知申請人。
在司法機關或者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尚未作出結論之後,人社局會恢復認定,當事人只有等待。
③ 工傷認定時效中斷事由應該怎麼說比較合適
工傷認定時效中斷,是指作出工傷認定決定需要以司法機關或者有關行政主管部門的結論為依據的,在司法機關或者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尚未作出結論期間,作出工傷認定決定的時限中止。
《工傷保險條例》
第二十條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應當自受理工傷認定申請之日起60日內作出工傷認定的決定,並書面通知申請工傷認定的職工或者其近親屬和該職工所在單位。
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對受理的事實清楚、權利義務明確的工傷認定申請,應當在15日內作出工傷認定的決定。
作出工傷認定決定需要以司法機關或者有關行政主管部門的結論為依據的,在司法機關或者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尚未作出結論期間,作出工傷認定決定的時限中止。
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工作人員與工傷認定申請人有利害關系的,應當迴避。
④ 工傷申報的期限是多久
職工發生工傷,單位應當在事故發生傷害之日起1個月之內去申請工傷認定,如果單位拒絕為員工申請,員工本人可以在事故發生傷害之日起1年內自己去申請工傷認定,如果超過1年再去申請,不再受理。
⑤ 職工在住院期間申請工傷認定期限可否中止,中斷
不行,中止除非《工傷保險條例》規定需要有關主管機關做出結論的才行,比如公安機關的交通事故認定書、法院判決、衛生部門作出中毒事件認定等。
工傷認定申請時限是自受傷之日起一年內,超過了就不能工傷認定申請,申請這個程序很關鍵,一定要去申請,材料不齊會發給你《補正告知書》
⑥ 工傷認定期限一年能否適用時效中斷
工傷認定,單位申請,要在一個月內,個人申請要在12個月內,超期不在受理
⑦ 工傷認定書能做為時效中止中斷的證據嗎
工傷認定申請的期間是時效
國務院《工傷保險條例》對工傷認定申請的期間作了規范要求。《條例》第十七條第一款規定:「職工發生事故傷害或者按照職業病防治法規定被診斷、鑒定為職業病,所在單位應當自事故傷害發生之日或者被診斷、鑒定為職業病之日起30日內,向統籌地區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提出工傷認定申請。遇有特殊情況,報經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同意,申請時限可以適當延長。」第二款規定:「用人單位未按前款規定提出工傷認定申請的,工傷職工或者其直系親屬、工會組織在事故傷害發生之日或者被診斷、鑒定為職業病之日起1年內,可以直接向用人單位所在地統籌地區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提出工傷認定申請。」《條例》對用人單位申請工傷認定適用的是「時限」概念,對職工及其親屬等申請工傷認定的1年申請期間的性質如何,是屬於不變期間還是屬於可以中止、中斷的時效期間,均未作出規定。但從<條例>的立法原意看,第十七條第二款規定工傷認定申請期間應當屬於時效范疇。
通過分析不難看出,《條例》第十七條第一款對用人單位規定的30日申請時限,對用人單位來說是一種作為義務,目的是為了督促用人單位及時救治受傷職工,及時進行工傷認定申請和支付應由其承擔的相關費用,以保障職工的合法權益。如其未在規定的時限內提交工傷認定申請,在此期間發生的有關工傷待遇等費用由該用人單位負擔。而第二款的規定與第一款的規定相比性質發生了變化。第二款是對用人單位不依法履行申請義務時如何保障受傷職工的合法權益的規定。該條款對於受傷職工個人及其直系親屬等來說,不是義務而是一種權利。既然是權利,就應該最大限度地保障權利更好地行使和實現,而不是過多地設置障礙,且工傷認定申請只有在勞動保障行政部門依法作出有效工傷認定之後,受傷職工才享有實體意義上的權利。因此,在用人單位不依法履行申請義務時,所賦予職工個人或其直系親屬等直接申請工傷認定的權利,應當是一種程序性的申請權利,而非實體權利。對於怠於行使權利的權利人,則由其承擔喪失勝訴權的不利後果。
基於上述理由,《條例》第十七條第二款關於1年的規定,理解為時效制度更為符合條例的立法目的,對受傷職工合法權益的保護更為有力。
工傷認定申請的期間可以中斷、中止
⑧ 工傷認定時限中止的事由有哪些
工傷認定時效中斷,是指作出工傷認定決定需要以司法機關或者有關行政主管部門的結論為依據的,在司法機關或者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尚未作出結論期間,作出工傷認定決定的時限中止。《工傷保險條例》第二十條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應當自受理工傷認定申請之日起60日內作出工傷認定的決定,並書面通知申請工傷認定的職工或者其近親屬和該職工所在單位。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對受理的事實清楚、權利義務明確的工傷認定申請,應當在15日內作出工傷認定的決定。作出工傷認定決定需要以司法機關或者有關行政主管部門的結論為依據的,在司法機關或者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尚未作出結論期間,作出工傷認定決定的時限中止。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工作人員與工傷認定申請人有利害關系的,應當迴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