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專利知識 > 地球有多大年限

地球有多大年限

發布時間:2021-04-11 19:31:54

㈠ 地球的壽命有多長

據推測,到日前為止,我們的地球已有46億年的歷史。那麼它未來的歲月還有多少呢?它會在巨大的爆炸聲中毀滅嗎?科學家們認為,若任憑地球自由自在地運轉,它將會永遠地存在下去;但若是有其他外來因素干擾,地球就可能有壽終正寢之時。

外來的因素首先是太陽,因為它是離地球最近的、能夠左右地球命運的星球。也就是說,地球上的一切能源、動力都來自太陽,太陽一旦有三長兩短,勢必殃及地球。20世紀30年代以前,人們一直以為太陽總有一天會燃盡燒絕,由白轉橙,再由橙變紅,最後變成一顆萬籟俱寂的黑暗星體,了卻其燦爛輝煌的一生。到了20 世紀30年代,當物理學家了解到了太陽發光發熱的奧秘後,情形就大不相同了。原來,太陽的能量來自於它的熱核反應,太陽的一生將度過引力收縮階段、主序星階段、紅巨星階段以及緻密星階段。其中主序星階段是太陽的穩定時期,這一階段將持續100億年。目前太陽正處於主序星階段,也就是太陽的穩定期。一旦太陽到了紅巨星階段,那麼地球的末日也就來臨了。當然,這是近百億年以後的事了。

除了太陽對地球的干擾之外,還有沒有其他因素呢?有的科學家認為,太陽可能還有一個兄弟——太陽的伴星。這顆伴星日夜不停地繞日運行,每隔2600萬年就會轉到離太陽最近的地方來 「興風作浪」,它強大的引力將會對眾多彗星產生巨大的干擾。到時就會有大約10億顆彗星在太陽系內橫沖直撞,地球和其他行星都將成為這些彗星的「靶子」。如果與地球相撞的彗星質量足夠大的話,那後果就不堪設想:輕者生物滅絕,生態劇變;重者山崩地裂,地球「粉身碎骨」。然而,這顆可能會給地球帶來不測的太陽伴星並沒有被人們發現,不過許多科學家是相信它的存在的。地球未來的命運到底怎樣?最終會受到什麼樣的打擊而遭到毀滅,人們還不得而知。

㈡ 地球的壽命還有多長時間

科學家通過研究得出一個新的結論,很多年後,太陽輻射出的熱量變多,意味著地球會過熱,無法留住液態水。科羅拉多大學的科學家用3D計算機模型,模擬了不同因素對地球居住性的影響,輸入了海陸空三種變數,得出了和以前不同的數字。根據數字,人類還要等10~20億年才有必要離開地球。這一研究結果對於人類來說,無疑是個好消息。

㈢ 地球幾歲了地球有多長時間了

地球目前的壽命是46億歲,至於未來地球能存在多久,這還是一個未知數。以下是參考資料。
地球的壽命有多長?
據推測,地球已存活了46億年.但它到底能活多久呢?
科學家們認為,若任憑地球自由自在地運轉,恐怕它會永遠存在下去,但要是有別的外來因素干擾它,地球就可能有壽終正寢之時。
外來因素首先是太陽,因為它是離地球最近的、能夠在右地球命運的星球.也就是說,地球上一切能源、動力都來自太陽,太陽一旦有三長兩短,勢必殃及地球。本世紀30年代以前,人們一直以為太陽總有一天會燃盡煉絕,由白轉橙再變紅,最後變成一顆萬籟俱寂的黑暗星體,了卻其燦爛輝煌的一生。到了本世紀30年代,當物理學家了解到了太陽發光發熱的奧秘後,情形就大不相同了。原來,太陽的能量來自於它的熱核反應,太陽的一生將度過引力收縮階段、主序星階段、紅巨星階段以及緻密星階段。其中主序星階段是太陽的穩定時期。這一階段將持續100億年。目前太陽只度過一半時間,正處於中年時期。一旦太陽到了紅巨星階段,那麼地球的末日也就來臨了。當然,這是幾十億年以後的事。
除了太陽對地球的干擾之外,還有沒有其他因素呢?有的科學家認為,太陽可能有一個兄弟-一太陽的伴星,這顆伴星日夜不停地繞日運行,每隔2600萬年,就會轉到離太陽最近的地方來"興風作浪",它的強大引力將引起眾多慧星的大擾動,有10億顆慧星將在太陽系內因橫沖直撞,地球和其他行星都將成為這些慧星的"靶子"。如果與地球相撞的慧星的質量足夠大,那後果就不堪設想:輕者生物滅絕,生態劇變;重者山崩地裂,地球"粉身碎骨"。然而,這顆可能會給地球帶來不測的太陽伴星並沒有被人們發現,不過許多科學家是相信它的存在的。

㈣ 地球還能存在多長時間

地球的未來地球的未來與太陽有密切的關聯,由於氦的灰燼在太陽的核心穩定的累積,太陽光度將緩慢的增加,在未來的11億年中,太陽的光度將增加10%,之後的35億年又將增加40%。氣候模型顯示抵達地球的輻射增加,可能會有可怕的後果,包括地球的海洋可能消失。
地球表面溫度的增加會加速無機的二氧化碳循環,使它的濃度在9億年間還原至植物致死的水平(對C4光合作用是10
ppm)。缺乏植物會導致大氣層中氧氣的流失,那麼動物也將在數百萬年內絕種。而即使太陽是永恆和穩定的,地球內部持續的冷卻,也會造成海洋和大氣層的損失(由於火山活動降低)。在之後的十億年,表面的水將完全消失,並且全球的平均溫度將可能達到70°C。
太陽,在它演化
的一部分,在大約50億年後將成為紅巨星。模型預測屆時的太陽直徑將膨脹至現在的250倍,大約1天文單位(149,597,871千米)。地球的命運並不很清楚,當太陽成為紅巨星時,大約已經流失了30%的質量,所以若不考慮潮汐的影響,當太陽達到最大半徑時,地球會在距離太陽大約1.7天文單位(254,316,380千米)的軌道上,因此,地球會逃逸在太陽鬆散的大氣層封包之外。然而,絕大部分(如果不是全部)現在的生物會因為與太陽過度的接近而被摧毀。可是,最近的模擬顯示由於潮汐作用和拖曳將使地球的軌道衰減,會使地球落入紅巨星的太陽大氣層內並被摧毀。

㈤ 地球還有多長時間壽命

大約還有一半的壽命,四五十億年左右。

地球的壽命大約為100億年,現在大約過了一半了。也就是說,在過四五十億年地球就將消亡,原因是由於太陽的氫聚變結束,氦聚變開始,這是太陽變成紅巨星,將水星、金星、地球全部吞噬,類地行星中只有火星倖存。
太陽是一顆黃矮星,黃矮星的壽命大致為100億年,目前太陽大約50億歲.(地球46億年)
在大約50億年之內,太陽內部的氫元素幾乎會全部消耗盡,太陽的核心將發生坍縮,導致溫度上升,這一過程將一直持續到太陽開始把氦元素聚變成碳元素.由於氦燃燒產生的能量比氫燃燒產生的能量多,因此太陽的外層將膨脹,並且把一部分外層大氣釋放到太空中.當轉向新燃料的過程結束時,太陽的質量將稍微下降,外層將延伸到地球或者火星目前運行的軌道處(這時由於太陽質量的下降,這兩顆行星將會離太陽更遠)。

㈥ 地球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太陽有50億年了,他形成後甩出的物質及圍繞太陽運動的一些物質在萬有引力作用下逐漸匯集,形成了九大行星.地球大約形成於46億年前!

㈦ 地球經歷了幾個時期距今各多少年

1、前寒武紀
2、寒武紀
3、奧陶紀
4、志留紀
5、泥盆紀
6、石炭紀早期
7、石炭紀晚期
8、二疊紀
9、三疊紀
10、侏羅紀
11、侏羅紀晚期
12、白堊紀
13、白堊紀-第三紀滅絕
14、始新世
15、中新世
16、冰川時代晚期
17、現代世界
18、未來世界
19、1.5億年後
20、2.5億年後

1、前寒武紀:前寒武紀晚期超大陸和「冰室」世界(距今6億5千萬年前)

形成於11億年前的羅迪尼亞超大陸這時開始分裂。前寒武紀晚期的世界與現在的氣候十分相近,是一個「冰室」世界。

2、寒武紀:古生代的開始(距今5億1,400萬年前)

具有硬殼的生物在寒武紀第一次大量出現。諸大陸為淺海所泛濫。超大陸岡瓦那開始在南極附近形成。巨神海(Iapetus Ocean)在勞倫西亞(Laurentia,北美)、波羅地(Baltica,北歐)和西伯利亞(Siberia)這幾個古大陸之間擴張。

3、奧陶紀:古海洋隔開諸大陸(距今4億5,800萬年前)

4、志留紀:古生代海洋閉合,諸大陸開始碰撞(距今4億2,500萬年前)

5、泥盆紀 :魚類的時代(距今3億9千萬年前)

泥盆紀時,古生代早期海洋閉合,形成「前盤古(pre-Pangea)」大陸。淡水魚類從南半球遷徙至北美和歐洲。森林首次在赤道附近的古加拿大生長。 植物大量生長,形成了今天加拿大北部、格陵蘭北部和斯堪的納維亞的煤炭。

6、石炭紀早期:石炭紀早期盤古大陸開始形成(距今3億5,600萬年前)

石炭紀早期,歐美大陸(Euramerica)和岡瓦那大陸間的古生代海洋閉合,形成阿帕拉契山脈(Appalachian Mts.)和維利斯堪山脈(Variscan Mts.)。南極開始形成冰帽,同時四足脊椎動物在赤道附近的煤炭沼澤開始發展。

7、石炭紀晚期 :巨大煤炭沼澤的時代(距今3億600萬年前)

石炭紀晚期,由北美及歐洲組成的大陸與南方的岡瓦那大陸碰撞,形成了盤古大陸(Pangea)的西半部分。南半球大部分被冰所覆蓋,而巨大的煤炭沼澤則沿著赤道形成。以赤道為中心,盤古大陸從南極延伸至北極,並將古地中海(Paleo-Tethys Ocean)與古大洋(panthalassic)分隔在東、西兩側。

8、二疊紀

二疊紀末期:自古至今最大的滅絕(距今2億5,500萬年前)

二疊紀時,巨大的沙漠覆蓋了西盤古大陸。同時爬行動物擴散到整個超大陸。99%的生物在滅絕事件中消失,標志著古生代的終結。

9、三疊紀

三疊紀末期,盤古大陸形成(距今2億3,700萬年前)

形成於三疊紀的盤古超大陸使陸生動物可以從南極遷徙到北極。在二疊紀-三疊紀大滅絕之後,生命開始重新多樣化。同時,暖水生物群落擴散到整個古地中海(Tethys Ocean)。

10、侏羅紀

侏羅紀早期:恐龍遍布盤古大陸(距今1億9,500萬年前)

侏羅紀早期,中南亞開始形成。寬廣的古地中海將北方大陸與岡瓦那大陸分隔開。盡管盤古大陸依然完整,不過可以聽到大陸開始分裂的隆隆聲。

11、侏羅紀晚期 :盤古大陸開始分裂(距今1億5,200萬年前)

侏羅紀中期,盤古大陸開始分裂。侏羅紀晚期,中大西洋是將非洲與北美東部隔開的狹窄海洋。東岡瓦那大陸開始與西岡瓦那大陸分離。

12、白堊紀 :新的大洋張開(距今9,400萬年前)

白堊紀時南大西洋張開。印度從馬達加斯加分離,加速向北對著歐亞大陸撞去。值得注意的是,北美仍與歐洲相連,澳大利亞仍然是南極洲的一部分。

白堊紀時全球的氣候比現在要溫暖。恐龍與棕櫚樹出現在現在的北極圈,南極洲以及澳洲南部。雖然白堊紀早期的極區可能會有一些冰帽存在,但是整個中生代都沒有任何大規模的冰帽出現過。 白堊紀是海盆迅速張裂的時期。中洋脊迅速擴張導致了海平面的上升。

13、白堊紀-第三紀滅絕 :恐龍時代的終結(距今6,600萬年前)

希克蘇魯伯(Chicxulub)撞擊地球。這個直徑16千米的彗星的撞擊導致了全球氣候變化,恐龍和許多其他種類的生物因此而滅絕。白堊紀晚期,海洋繼續拓寬,印度接近亞洲南緣。

14、始新世 新生代早期:印度開始撞擊亞洲(距今5,020萬年前)

5千萬至5千5百萬年前,印度開始撞擊亞洲,形成了青藏高原和喜馬拉雅山脈。原本與南極洲相連的澳洲,此時也開始迅速向北移動。

15、中新世 :世界顯出現代構造(距今1,400萬年前)

2千萬年前,南極洲被冰雪所覆蓋,同時北方各個大陸迅速冷卻。世界看起來和現代相似,不過請注意佛羅里達和亞洲的一部分仍然在海洋之下。

16、冰川時代晚期 :過去3千萬年來地球進入冰室氣候(距今18,000年前)

當地球處於「冰室」氣候時,兩極皆被冰雪覆蓋。極區冰蓋因為地球軌道變化(米蘭柯維奇旋迴Milankovitch Cycle)而擴張。最後一次極區冰蓋擴張發生在18,000年前。

17、現代世界 :現今世界有定義明確的氣候帶

我們進入了大陸碰撞的新階段,這最終會在未來形成新的盤古超大陸。全球氣候在變暖,因為我們正在脫離冰川時代,同時也因為我們向大氣層中排放溫室氣體。

拓展資料

地球的形成

對地球起源和演化的問題進行系統的科學研究始於十八世紀中葉,至今已經提出過多種學說。一般認為地球作為一個行星,起源於46億年以前的原始太陽星雲。地球和其他行星一樣,經歷了吸積、碰撞這樣一些共同的物理演化過程。

形成原始地球的物質主要是星雲盤的原始物質,其組成主要是氫和氦,它們約占總質量的98%。此外,還有固體塵埃和太陽早期收縮演化階段拋出的物質。在地球的形成過程中,由於物質的分化作用,不斷有輕物質隨氫和氦等揮發性物質分離出來,並被太陽光壓和太陽拋出的物質帶到太陽系的外部,因此,只有重物質或土物質凝聚起來逐漸形成了原始的地球,並演化為今天的地球。水星、金星和火星與地球一樣,由於距離太陽較近,可能有類似的形成方式,它們保留了較多的重物質;而木星、土星等外行星,由於離太陽較遠,至今還保留著較多的輕物質。關於形成原始地球的方式,盡管還存在很大的推測性,但大部分研究者的看法與戴文賽先生的結論一致,即在上述星雲盤形成之後,由於引力的作用和引力的不穩定性,星雲盤內的物質,包括塵埃層,因碰撞吸積,形成許多原小行星或稱為星子,又經過逐漸演化,聚成行星,地球亦就在其中誕生了。根據估計,地球的形成所需時間約為1千萬年至1億年,離太陽較近的行星(類地行星),形成時間較短,離太陽越遠的行星,形成時間越長,甚至可達數億年。

㈧ 地球有多大年紀了,還能支撐人類多長時間

一、運用海洋的形成來徹定地球的年齡。在地球剛形成是由於地表冷卻同時產生大量的水蒸氣,逐漸的越積越多,最終下了一場歷經了一百萬年甚至一千年的豪雨。再加上由岩石分餾出的水。就形成了海洋。在這種情況下,地球有2.5億年的年齡。但是地球的形成遠比海洋長的多。因此,這種期的說法不久就被推翻了

二、根據月球原來距地球的距離和現在的距離來徹定。但是得出的答案也幾乎上面的一樣2.6億年。這使天文學家感到疑惑。

三、由地球的乘積層來確定。但是這中做法很難來徹定。因為,乘積層很難被徹定。而且,乘積層的層與層之間的變化率很不穩定。所以,這種說法又被推翻了。

四、根據地球的最老岩石;來徹定。比如說,一個鈾在一年裡有75億之一衰變成鉛和氦。所以,可以把岩石中的某種放射性元素來徹定。只要知道現在的放射性元素含量和現在的的衰變出的元素的含量,再根據想應的衰變公式就可以知道它的年齡。現在以知的最老岩石是35億年。但是地球上最老的岩石不一定是地球的年齡。所以,這個說法也擱淺了。

㈨ 地球存在的時間是多少

大約46億年。
地球從原始的太陽星雲中積聚形成一個行星到現在的時間.目前對地球年齡的最佳估計值為45.5億年通常所說的地球年齡是指它的天文年齡.地球的天文年齡是指地球開始形成到現在的時間,這個時間同地球起源的假說有密切關系.地球的地質年齡是指地球上地質作用開始之後到現在的時間.從原始地球形成經過早期演化到具有分層結構的地球,估計要經過幾億年,所以地球的地質年齡小於它的天文年齡.

㈩ 地球出現了多長時間

1896年,鈾具有天然的放射性被法國的物理學家貝克勒爾發現,隨後英國的物理學家盧瑟福提出並證實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會蛻變,即自行分裂為另外的原子。例如原子量為238的鈾,蛻變的最後結果是產生出氦和原子量為206的鉛。這種錯比原子量為207的普通鉛重一點,但都在元素周期表上的同一位置,被稱為錫的同位素。人們還發現這些放射性元素蛻變的速度不受外界的影響,穩定不變,不過蛻變的速度和產物各不相同;鈾-238是45.1億年變掉一半,這個時間被稱為鈾-238的半衰期。
放射性元素在地球上分布很廣,像鑽在許多岩石中都有,它蛻變產生的氦是氣體,容易散失,鉛則留了下來。因此根據一塊岩石中含有多少鈾及從這些鈾分裂出來的鉛,就能夠算出這塊岩石的年齡。現在已知的最古老的岩石,是1973年在格陵蘭發現的,年齡有38億年;1983年又在澳大利亞找到幾粒年齡有41億~42億年的礦物顆粒。這表明距今40億年前後,地殼已開始形成。
不過在地殼出現以前,地球已經存在了一段時間,因此這個數字還不等於地球的年齡。這該怎麼辦呢?人們發現,地球中的鉛,不止是鈾-238分裂而成的,原子量為235的鈾和原子量為232的釷也在蛻變,產生出另外兩種鉛的同位素。而且除了放射性元素蛻變而成的鈾,地球上還有一種非放射性來源的鉛,它的原子量為204(Pb204),在地球形成之時就已存在。查出了存在於地球的這幾種鉛今天的比例關系,就能算出比較可靠的地球的年齡。可惜那種非放射性來源的鉛由於它的原子重,沉降到以鐵、鎳為主的核心中去了(分布在上層岩石中的鉛,主要是鈾和釷變來的;鈾和釷的原子更重,但它們的離子半徑大,隨二氧化硅向上移動,跑到地球的岩石表層中來了)。但是按照地球與太陽系其他天體都來自同一星雲的理論,不妨借用鐵隕石來推算,它們是太陽系中小天體的碎片,成分接近地球核心的物質組成。
這樣計算的結果是地球的年齡約有46億年。當然這仍不夠確切,計算的結果常出入很大,但我們對地球有多大年紀,終究有了接近真實的認識。

閱讀全文

與地球有多大年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工商局胡小勇 瀏覽:996
專業技術人員知識產權著作權 瀏覽:829
馬鞍山李群 瀏覽:440
創造101之無敵導師 瀏覽:170
關於公司知識產權的內控管理制度 瀏覽:72
矛盾糾紛專項排查工作方案 瀏覽:103
法國發明家巴耶爾首創 瀏覽:561
油條機我愛發明 瀏覽:648
北京品源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240
著作權共同所有 瀏覽:778
二手途達轉讓 瀏覽:518
馬鞍山市花湖 瀏覽:480
永樂票務投訴 瀏覽:951
龍游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台 瀏覽:186
興國工商局投訴電話 瀏覽:131
開封計程車投訴電話是多少 瀏覽:101
甘肅省基礎資源公共服務平台 瀏覽:612
馬鞍山父子身份 瀏覽:192
觀通杭州知識產權 瀏覽:10
認繳資本期限 瀏覽: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