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法律對行政上訴案件的審理期限是如何規定的
根據我國《行政訴訟法》第88條的規定,人民法院審理上訴案件,應當在收到上訴狀之日專起三個月屬內作出終審判決。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高級人民法院批准,高級人民法院審理上訴案件需要延長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批准。由此可見,人民法院在審理行政上訴案件時,應當在收到上訴狀之日起三個月內作出終審判決。但是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可以向高級人民法院申請延長。如果是高級人民法院審理的上訴案件需要延長,就由最高人民法院批准。
② 行政訴訟案件的審理期限是多長
行來政案件的審理期自限規定:
根據行政訴訟法第五十七條和第六十條規定,對於一審行政案件,法院應當在立案之日起三個月內作出判決。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高級人民法院批准;高級人民法院審理的一審案件需要延長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批准。對於二審行政案件,法院應當在收到上訴狀之日起兩個月內作出終審判決。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高級人民法院批准;高級人民法院審理的二審案件需要延長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批准。
③ 2017年行政訴訟一審,二審多少時間
2017年行政訴訟一審適用普通程序審理需要6個月,適用簡易程序審理需要45天,二審訴訟需要3個月。
《行政訴訟法》:
第八十一條人民法院應當在立案之日起六個月內作出第一審判決。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高級人民法院批准,高級人民法院審理第一審案件需要延長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批准。
第八十三條 適用簡易程序審理的行政案件,由審判員一人獨任審理,並應當在立案之日起四十五日內審結。
第八十八條人民法院審理上訴案件,應當在收到上訴狀之日起三個月內作出終審判決。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高級人民法院批准,高級人民法院審理上訴案件需要延長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批准。
④ 民事二審的審理期限到底是幾個月
民事案件二審期限是三個月,但是現在法院超期審理很嚴重,你還不敢去催他,只能耐心等。你可以去法院監察室投訴一下看看,前提是你不怕法官做出不利於你的判決。
⑤ 行政訴訟法對行政案件審理期限有什麼規定
《行政訴訟法》與《最高法院解釋》關於人民法院審理第一審行政案件的回審理期限是這樣規答定的:人民法院應當在立案之日起至裁判宣告之日止的3個月內作出第一 審判決。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高級人民法院批准。基層人民法院申請延長審理期限,應當直接報請高級人民法院批准,同時報中級人民法院備案。人民法院審 理第二審行政案件,應當在收到上訴狀之日起至裁判宣告之日止的兩個月內作出終審判決。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高級人民法院批准,高級人民法院審理上訴案件 需要延長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批准。但是,鑒定、處理管轄爭議或者異議以及中止訴訟的時間不計算在審理期限內。
⑥ 行政再審案件審理期限是多少
法院判抄決生效以後,受害人一襲方可以要求檢察機關對法院的不當判決提出抗訴。
刑事一審判決後,上訴有時間限制,裁決一般七日、判決一般十日。二審後是終審判決,檢察機關認為二審判決或一審生效判決有事實不清、證據不足等足以影響判決結果的情形,可以依據職權提出再審抗訴。
申請再審並沒有時間限制,只要有確實的新證據或原判決明顯事實不清、證據不足,檢察機關都可以提出抗訴。受害人可以向檢察機關提出抗訴申請,也可以自己向法院要求再審,被告人則只能向法院提出再審申請。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所幫助。
⑦ 一審二審再審中行政訴訟審理期限是多少
賠償請求人直接向賠償義務機關提出賠償請求的,應當在《國家賠償法》規定的版賠償請求時效權內提出。賠償請求人請求國家賠償的時效為2年,自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行使職權時的行為被依法確認為違法之日起計算。2年的國家賠償請求時效計算,還有以下兩種特殊情況應當注意:第一、受害人被羈押的,由於受害人喪失了人身自由,無法自主、充分地行使賠償請求權,被羈押期間不計算在賠償請求時效之內。第二、在賠償請求時效的最後六個月內發生的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礙,致使賠償請求人不能行使請求權的,賠償請求時效中止,從中止時效的不可抗力等原因消除之日起,賠償請求時效期間繼續計算。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礙,包括自然災害,如地震、水災等,也包括意外事故,如戰爭的發生。
⑧ 二審期限是多少呢
民事訴訟二審審理期限是三個月。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六條 人民法院審理對判決的上訴案件,應當在第二審立案之日起三個月內審結。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本院院長批准。
人民法院審理對裁定的上訴案件,應當在第二審立案之日起三十日內作出終審裁定。
如果法院不履行告知程序,二審的立案時間是很難確定的。因為只有一審法院將全部案卷移交給二審法院且卷宗齊全時,才算為立案。在司法實踐中,還應當在遞交上訴書一個多月去二審法院確認為准。
二審由於其區別於一審的在審理原因,審理結果,審理效力,審理部門等差異性,所以在時間的規定上就有立案時間和審結時間的特點。
(8)行政二審審理期限擴展閱讀:
民事訴訟二審流程
1、 立案。
當事人不服一審法院判決或裁定,在法定期限內向一審法院或上級人民法院提出上訴;二審法院審查一審法院移送的上訴材料及卷宗,符合條件,予以立案。
證據交換;
上訴的裁定或者判決,又告訴庭審查後直接進行裁決。
2 、開庭(案件事實基本清楚,可以不開庭審理,但必須與雙方當事人進行談話)。
提前3日通知當事人開庭時間、地點、承辦人;公開審理的案件提前3日公告;移送審判庭開庭審理。
(1)宣布開庭,核對當事人身份,宣布合議庭成員,告知當事人權利義務,詢問是否申請迴避;
(2)法庭調查:當事人陳述案件事實;
(3)舉證質證:告知證人的權利義務,證人作證,宣讀未到庭的證人證言,出示書證、物證和視聽資料;雙方當事人就證據材料發表意見;
(4)法庭辯論:各方當事人就有爭議的事實和法律問題,進行辯駁和論證;
(5)法庭調解:在法庭主持下,雙方當事人協議解決糾紛;
(6)合議庭合議作出裁決:維持原判,或者改判,或者發回重審。
(7)宣判。
3、 當事人自動履行裁判文書確定的義務或向一審法院申請執行;或者向二審法院告訴庭遞交書面申訴材料,申請再審。
⑨ 行政案件二審時間
《行政來訴訟法》條58條規定自:「人民法院對上訴案件,認為事實清楚的,可以實行書面審理。」
《行政訴訟法解釋》第67條規定:「第二審人民法院審理上訴案件,應當對原審人民法院的裁判和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進行全面審查。當事人對原審人民法院認定的事實有爭議的,或者第二審人民法院認為原審法院認定事實不清楚的,第二審人民法院應當開庭審理。」
可見,行政案件中的二審書面審理是有條件限制的。達到條件的,由二審法院自行選擇,即「可以」開庭審理,也「可以」書面審理。沒有達到條件要求是要「應當」開庭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