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專利知識 > 12寧上陵的期限

12寧上陵的期限

發布時間:2021-04-10 22:37:53

❶ 我國祭祀黃帝陵的情況(時間,主體,規模,參加人員,規格,形式等等)

般是當年的清明節,「『文革』後,都是9點50開始的。」黃帝陵基金會副會長66歲的韓偉說,「黃帝陵祭祀的這個開始時間是取『九五之尊』之意,由此來體現該祭祀是天子級別的,這種祭祀等級在先前歷代都是國家級別。」 一、祭祀必須是天子級別。韓偉說,民間祭祀很自由,三五成群就去了,沒有規模,沒有議程,顯示不出等級氣勢,凝聚力不夠。
二、展現民族文化優秀的一面。「把傳統文化最好的一面給大家,比如說,要拋棄燒裱、燒紙,在大殿里燒燒烤烤太麻煩了,」韓偉說,「現在民間的祭祀樂舞主題大多是關於紅白喜事,或者在祭祀時找當地戲班來唱摺子戲,用那些筐子、籃子、案子做祭器……這些也要取消,某個方面來說,這不是文化范疇。」
三、保證整套禮儀的完整性。各個方面都要涉及到,對各套禮儀結合起來的整體效果進行控制,比如整個祭祀現場色彩等方面的控制等。「不控制的話,隨便拉個廣告氣球、橫幅什麼的,商業廣告就全上去了。」
鳴炮是外國人的傳統
2003年7月,專家組的方案進入了北京專家評審階段。初步擬定的祭奠程序為12項:全體肅立;鳴放禮炮;敬奏祭樂;主祭就位;參祭就位;上香奠酒;敬獻花籃;恭讀祭文;行鞠躬禮;樂舞告祭;典禮告成。評審的北京學者認為,鳴炮34響不妥,因為禮儀中的鳴炮源自西方傳統?d?d?d過去,海洋國家的艦隊在抵達其它國家港口前,先把炮膛里剩餘的炮彈全部打掉,用轟轟作響來表示和平。隨後,「鳴放禮炮」被改為「鳴鍾擊鼓」?d?d?d擊鼓9下(9為中華禮數中最高位級的數);另外被取消的程序包括:上香、奠酒以及各方陣分別就位的程序。這樣,祭祀程序變為7項:全體肅立;擊鼓鳴鍾;敬獻花籃;恭讀祭文;行三鞠躬;樂舞告祭;瞻仰聖殿。
再造青銅祭器
祭器是各個禮儀環節中被關注最多的,對於使用青銅的祭器,沒有專家反對?d?d?d青銅器與文字、禮儀、城市被列為古代文明四大要素,負責祭器部分的陝西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吳鎮烽說,「周代祭祀用青銅器,以後包括明清在內的歷朝歷代祭祀都用青銅,式樣上都仿商周,最晚不遲於戰國。唐宋時期文獻記載,當時國家鑄造工場專門仿造出土的商周青銅器,分發到全國各地祭祀場所。」
於是,疑問都集中到了復制哪種青銅器?天子級別的青銅器是什麼規格的?
在前期的考察中,專家組發現各地的祭器體量小、色澤灰暗、組合混亂、質地不一,儀仗旗幟多使用明清戲劇道具,他們認為這「缺乏嚴肅性」。
吳鎮烽介紹,這次在西安一家公司共鑄造了55件青銅祭器,花費200萬元。鼎、簋分別選取了「牛鼎」和西安出土的青銅簋,作為原形進行仿製。他說:「復制鑄造時,只有一兩個是在實物上丈量的,其它幾乎都根據照片來製作,比如最漂亮的牛鼎,還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里,只能對比照片仿製。原物高度只有30多厘米,我們放大到了近兩米高。」
吳鎮烽說,「根據《周歷?儀禮》記載,諸侯祭祀用七鼎六簋,大夫是五鼎四簋,士為三鼎兩簋,只有國家最高等級、天子祭祀時才能用九鼎八簋。」本次祭祀,軒轅殿內、黃帝像的正前方放上了象徵國土社稷的從小到大9個青銅鼎。
為了區別於其它祭器並凸顯時代感,每個青銅祭器上都刻上了「赫赫吾祖,德惠永長,祚我中華,彌剛彌強,載寧九州,民富小康,鼎鑄盛世,用祀永享。黃陵祭器,甲申年春」的類似文字,該銘文為吳鎮烽所擬。
在這次為黃帝陵祭祀所制的青銅祭器中,曾侯乙編鍾的復製品是其中的明星。「編鍾是目前最好的,按原大復制,65件,花了200多萬,」對於復制自戰國時代的曾侯乙編鍾,吳鎮烽贊不絕口,「每個編鍾上的銘文都是挫金的?d?d就是在製作過程中,鍾上字的位置凹進去,然後澆鑄上黃金,挫平?d?d光挫金就用了10多萬元。」
曾侯乙編鍾20多年前在湖北隨州被發掘,是中國目前出土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編鍾,重5噸,最大的鍾高約1.5米,重202公斤。在黃帝陵祭祀的全套祭器中,被稱為「最為寶貴」(與編鍾相對的是32件仿江陵彩繪石編磬)。
編鍾製作方、湖北博物館的馬業平介紹說,這是改寫了世界音樂史的一套編鍾,在之前的普遍認識中,中國古代音樂只有五聲音階,而製造於戰國時代的這套編鍾不但有六聲七聲,甚至還有十二半音,與國際通用的c大調同列。先前的樂器,每個振動基頻只能產生一個音,戰國時代的工匠通過編鍾的合瓦形改變振動模式,讓它產生出了不同的音。每個鍾的各敲擊點上都刻有音調的名稱:宮、商、角、徵、羽、變徵、變宮等。
曾侯乙編鍾上的紋飾相當復雜,完成翻模需要幾十個步驟,主要程序是,硅橡膠模-蠟模-硅溶膠-灌銅:首先,用一種國產硅橡膠在曾侯乙編鍾上翻模,這種材料是中性的,對金屬沒有任何腐蝕,並可以在最大限度上縮小翻模所帶來的收縮比。然後將硅橡膠做成蠟模,用耐火材料把蠟化掉,留下空殼,再澆灌銅水進去……
「編鍾上的某些紋飾比頭發絲都要細,每個復制過程都將不可避免地使編鍾塑形在細微處減弱一點點,」馬業平說,「何況編鍾不同於普通青銅器,除了復制外形,音色、音階也必須相同。在形狀全部復制完後,要根據青銅物理特性來細微調制,改變每個編鍾的厚薄度,把音分的誤差縮小到最低。」
馬業平說,這次在復制的每個步驟中都加入了一些不便透露的新技術,最終的復製品相當棒?d?d?d編鍾復制在形狀上的誤差允許范圍是2%,這次被控制在了1%;大鍾音色誤差允許范圍是正負12音分(非常專業的小提琴手對音樂的最高解析度是5音分,這是普通人耳朵根本無法分辨出的差別),該復製品的誤差最高為-4音分,小鍾的音分誤差甚至在正負1音分以內,80%的編鍾誤差指數都是0。
黃色佩巾:從漢代文化尋找靈感
圍繞這次黃帝陵祭祀而設計的各個分方案中,服裝設計眾口難調。一開始有專家設計了仿漢代的主祭人袍服,但北京的專家評審認為袍服看上去有宗教化的感覺。另一個難題是,參加祭祀的共有3000多人,胖瘦、高矮不均,很難讓每個人都能穿上合適大小的衣服。
數千個祭祀者的衣服必然會出現色彩差異及服飾造型的區別,為了能夠達到整體劃一的視覺效果並符合現場氣氛需求,負責祭祀服裝設計的西安美術學院服裝系教授張莉設計了長為180cm的黃色佩巾?d?d?d它的好處在於,滿足了視覺上的統一、佩戴方便、可留作紀念,並且不受季節氣候、高矮胖瘦限制。
張莉說她這次的設計總體上是從漢代的文化中尋找靈感,並兼顧了地域特色,以漢代瓦當、畫像磚等紋飾為點綴。她認為黃色是跟人最貼切的顏色,早在《周易》中便得到空前的推崇,在漢代開始受到青睞,從此成為中國皇室的專寵。黃色寓意傳統文化,代表「陰」、「地」,與祭祀現場大片代表「陽」、「天」的紅色正好搭配,何況是在陝西的「黃」土地上祭奠「黃」帝。
據韓偉介紹,有關部門在西安第三印染廠為這次活動共訂制了4000套祭祀佩巾。
樂舞歌聲
對於樂舞的方案,陝西省的評審會提出了「希望舞蹈表演人物規模應考慮禮制問題」。諸如此類的精巧設計在祭祀樂舞表演中隨處可見:樂舞歌聲來自120人合唱隊,象徵12億中國人;古裝舞蹈人員走12步一拜,象徵一年12個月;演出人員總共365人,象徵一年365天。
身著古裝的表演人員來自陝西省歌舞劇院、西安音樂學院、第四軍醫大學以及黃陵縣中學,或歌或舞的他們,讓祭典的時空產生了錯覺?d?d祭祀樂舞的總編導王宏說,上一次以這樣的樂舞祭祀黃帝,還是在2000多年前。
《黃陵縣志》上記載古代的祭祀,有歌詞、曲譜,但樂舞這一祭祀程序很是少見,在民國時甚至不存在了,王宏說,當時祭祀只有奏樂,用日常流傳的中國民樂,比如嗩吶。

❷ 清朝12位皇帝各在位多少年!!謝謝

公元1616年登基

公元1626年去位

太祖(努爾哈赤)8

出生:公元1559年--去世:公元1626年(在位10年)

努爾哈赤,姓愛新覺羅,號淑勒貝勒,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出生在建州左衛蘇克素護部赫圖阿拉城(遼寧省新賓縣)的一個滿族奴隸主的家庭。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自中稱王」。萬曆四十四年(1616),在赫圖阿拉建元稱汗,國號大金(史稱後金)。與明將袁崇煥在寧遠交戰中,大敗而回並受傷,於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死去。終年68歲。 包衣奴,薩爾滸之戰,移宮案,紅丸案,寧遠之戰,

公元1627年登基

公元1643年去位

太宗(皇太極)8

出生:公元1592年--去世:公元1643年(在位16年)

愛新覺羅。皇太極,是清朝開創者努爾哈赤的第八子,其母葉赫那拉氏。皇太極生於明萬曆二十年(1592)十月二十五日。努爾哈赤寧遠戰敗身亡後即後金汗位,在位17年,卒於清崇德八年(1643)。廟號「太宗」。 袁崇煥之死,徐霞客游記,松錦之戰,

公元1643年登基

公元1661年去位

世祖(福臨)8

出生:公元1638年--去世:公元1661年(在位18年)

順治帝福臨,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他是皇太極的第九子,生於崇德三年(1638)崇德八年八月二十六日在沈陽即位,改元順治,在位18年。卒於順治十八年(1661),終24歲。 揚州十日與嘉定三屠,李自成敗亡,

公元1661年登基

公元1722年去位

聖祖(玄燁)8

出生:公元1654年--去世:公元1722年(在位61年)

康熙帝名玄燁,是順治的第三子,生於順治十一年(1654年5月4日)。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在位61年。 鄭成功收復台灣,平定「三藩」,尼布楚條約,三征噶爾丹,聊齋志異,柳條邊,遷海令

公元1722年登基

公元1735年去位

世宗(胤禎)8

出生:公元1678年--去世:公元1735年(在位13年)

雍正帝胤禎,生於康熙十七年(1678)是康熙的第四子。康熙61年,45歲的胤禎繼承帝位,在位13年,死於圓明園。廟號世宗。 恰克圖條約

公元1735年登基

公元1795年去位

高宗(弘歷)8

出生:公元1711年--去世:公元1799年(在位60年)

乾隆帝弘歷,生於康熙五十年(1711),卒於嘉慶四年(1799)。他是雍正的第四子,在位60年,退位後又當了三年太上皇,終年89歲。 四庫全書,文字獄

公元1796年登基

公元1820年去位

仁宗(顒琰)8

出生:公元1760年--去世:公元1820年(在位24年)

嘉慶帝顒琰,清高宗弘歷的第十五子。生於乾隆二十五年(1760)五十四年被封為嘉親王,乾隆六十年登基,改元嘉慶,在位25年。卒於嘉慶二十五年(1820)終年61歲。廟號「仁宗」。 白蓮教起義,天理教起義

公元1821年登基

公元1850年去位

宣宗(旻寧)8

出生:公元1782年--去世:公元1850年(在位29年)

道光帝旻寧是清朝入關後的帝六代皇帝,生於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9月16日),卒於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在位30年,終年69歲。 虎門銷煙,鴉片戰爭與南京條約,

公元1850年登基

公元1861年去位

文宗(奕詝)8

出生:公元1831年--去世:公元1861年(在位11年)

咸豐帝奕詝,道光十一年(1831年7月17日)生於北京圓明園。咸豐十一年(1861年8月22日)病故。在位11年。 太平天國起義,火燒圓明園與北京條約,辛酉政變,

公元1861年登基

公元1875年去位

穆宗(載淳)8

出生:公元1856年--去世:公元1875年(在位14年)

同治帝載淳是咸豐與葉赫那拉氏的獨生子。生於咸豐六年(1856)。同治十二年親政。次年卒,年19。廟號「穆宗」。 辛酉政變,垂簾聽政,

公元1874年登基

公元1908年去位

德宗(載湉)8

出生:公元1871年--去世:公元1908年(在位34年)

光緒帝載恬,同治十年(1871年8月14日)出生於北京宣武門太平湖畔醇王府,其父奕寰是道光帝的第七子,他在位34年,光緒十三年病死,終年38歲。 馬關條約,戊戌變法,八國聯軍與辛丑條約,

公元1908年登基

公元1911年去位

宣統帝(溥儀)8

出生:公元1906年--去世:公元1967年(在位3年)

愛新覺羅。溥儀於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2月7日)生於北京什剎海邊的醇王府。1967年10月17日在北京病勢,終年61歲。 辛亥革命,

登基時間:不詳

去位時間:不詳

慈禧(葉赫那拉)8

出生:公元1835年--去世:公元1908年在位時間不詳

慈禧並不是皇帝,但是她掌權48年,所以在這里列出.慈禧生於道光十五年(1835年11月28日),其父惠征。慈禧年二十二時,生下載淳,母以子貴,晉封懿妃,次年又晉封為懿貴妃,在宮中地位日顯。 暫無.

❸ 金陵十二釵最後的結局

1、林黛玉

金陵十二釵正冊雙首之一,西方靈河岸絳珠仙草轉世身魂,榮府幺女賈敏與巡鹽御史林如海之獨生女,賈母的外孫女,賈寶玉的姑表妹、戀人、知己,賈府通稱林姑娘。

林黛玉與賈寶玉青梅竹馬,脂硯齋說「二玉近中遠」「實遠之至」。絳珠還淚的神話賦予了林黛玉迷人的詩人氣質,為寶黛愛情注入了帶有奇幻元素的羅曼蒂克色彩,同時又定下了悲劇基調。

林黛玉最後於賈寶玉、薛寶釵大婚之夜淚盡而逝。

2、薛寶釵

薛寶釵,是曹雪芹著長篇章回體小說《紅樓夢》中的女主角,賈寶玉的妻子,與林黛玉並列為金陵十二釵之首。

她容貌豐美,舉止嫻雅,博學多才,因此受到賈府上下一致好評。

賈寶玉與薛寶釵成婚,但最終未與之白頭偕老,賈寶玉沒多久便看破紅塵出家為僧。

3、賈元春

賈元春是中國古典小說《紅樓夢》中的人物。金陵十二釵之一,賈政與王夫人所生的嫡長女,賈珠的親妹妹,賈寶玉的親姐姐,賈家四姐妹之首。賈元春比賈珠小一兩歲,比寶玉大十一二歲,賈府通稱娘娘。

她是四大家族最大的支柱。高鶚續書的後四十回她與王子騰先後暴卒,賈府失去了靠山,很快就獲罪抄家。

4、賈探春

雖在鳳姐的病假期間臨時執行了啟動大花園改革的權杖,但權力有限,為時已晚,很難挽回賈父的頹廢。當她檢查大花園時,她帶著極大的悲傷和憤慨發表了「百足之蟲論」。

她的命運結局融入海疆戡亂這條重要的朝政主線,由父親賈政做主遠嫁海南鎮海統制周家,躲過抄家一劫。

5、史湘雲

她最後嫁了一位才貌俱佳的郎君,但夫婿很快亡故,過著拮據的孤寡生活。

6、妙玉

賈母病危,妙玉不請自來,探望病情。賈母出殯次日,妙玉被賊人擄走,寶玉悲傷嘆惋。再後來,賈府傳聞她在海邊遇害。

7、賈迎春

她父親賈赦欠了孫家五千兩銀子還不出,就把她嫁給孫家,實際上是拿她抵債。出嫁後不久(一年後),她就被孫紹祖虐待而死。

8、賈惜春

她有一個孤獨而冷漠的性格,冷冰冰的嘴巴。抄檢大觀園時,她下定決心,攆走尤氏同意原諒的丫環入畫,對其求饒無動於衷。四大家族的沒落命運,三個本家姐姐的不幸結局,使她產生了棄世的念頭,便剃發為尼,緇衣乞食。

9、王熙鳳

王熙鳳是中國古典小說《紅樓夢》中人物,賈璉的妻子,王夫人的內侄女,賈府通稱鳳姐、璉二奶奶,金陵十二釵之一。她長著一雙丹鳳三角眼、兩彎柳葉吊梢眉,身量苗條,體格風騷。在賈府掌握實權、殘酷、果斷做事的情況下,最終病逝。


10、賈巧姐

在高鶚整理的《紅樓夢》後四十回賈府破敗後,她險些被王仁、賈薔、賈芸等人賣給一個外藩王爺,幸而劉姥姥、平兒、王夫人合力將她救出,最後由賈璉作主嫁到姓王的農家。根據第五回的圖冊和判詞,再有脂硯齋的批語。巧姐最後是嫁給了板兒,作了一個農婦。

11、李紈

李紈青春守寡,心如死灰,是封建淑女,是標準的節婦,是婦德婦功的化身。但她進入大觀園後,恢復了青春朝氣,不但帶領詩社興旺發達,而且把大觀園治理成青春女兒的凈土和樂園。

12、秦可卿

在賈寶玉夢游太虛幻境時,被警幻仙姑許配給賈寶玉教他雲雨之情。最後病逝。

❹ 西漢十一帝陵和東漢十二帝陵被盜取過嗎有的詳細列舉一下。

西漢十一帝陵和東漢十二帝陵都被盜過。

西漢時代是我國封建社會前期的鼎盛時代。漢民族就形成於這個時代,漢民族的名稱也由此而來。由於秦代僅存在了十五年,因而封建社會各種典章制度的完善、確立和鞏固,應該說是完成於西漢。

西漢王朝自高祖劉邦到平帝劉衎,共經歷了十一個皇帝。除文帝和宣帝分別葬於長安城東南的白鹿原和杜東原上外。其它九個皇帝葬就葬在漢長安城北的咸陽原上。這九座帝陵東自高陵縣馬家灣鄉,西至興平縣南位鄉,東西一線排開,綿延百餘里。

由東向西依次為:景帝陽陵、高祖長陵、惠帝安陵、哀帝義陵、元帝渭陵、成帝延陵、平帝康陵、昭帝平陵、武帝茂陵。

帝陵的營建如此煞費苦心,卻難逃盜劫和兵火。西漢末赤眉軍入長安,除文帝霸陵因傳說皆以瓦器隨葬而未被破壞外,其餘西漢帝陵全被盜掘。

東漢末年,董卓脅持漢獻帝南遷長安,「又使呂布發諸帝陵,及公卿以下冢墓,收其珍寶」。西晉末年,長安飢民又挖開了長安城東南的霸、杜二陵。因此,今日人們所見西漢帝陵,墓冢仍高大雄偉,地下的墓室中恐怕已是面目全非了。

東漢明帝劉庄,是光武帝劉秀的第四子,初封東海公,後立為太子,即皇帝位。在位期間尊奉建武制度,不封後宮之家。為維護邊境安寧,多次遣兵出擊匈奴,後設置西域都護。他崇好儒佛,在洛陽建了白馬寺。

後世皇帝曾為明帝顯節陵建制寢殿等。關於白馬寺,是明帝所建。傳說有一天明帝夢見金光閃爍的一個人,有六丈高,頭頂上都是日月的光環,胡神稱他為佛。

於是明帝派人向西域尋訪,得到了經像。當時是由白馬馱經而來,因此得名白馬寺。明帝死後,起祗園在陵上。陵上可能置有佛教建築。由此可想而知。當年的陵園建築是相當宏偉壯觀的。

根據歷史資料,顯節陵的地宮也極為奢麗。史書記載,地宮用虛文畫著日、月、鳥、龜、龍、虎、連壁、偃月、神獸等。

顯節陵曾經被盜。現在陵前留有清人龔松林所立的"漢明帝顯節陵"石碑一通。登上冢頂,周圍陵墓星羅棋布,非常壯觀。

(4)12寧上陵的期限擴展閱讀:

漢代帝陵分別分布在今陝西省西安市和河南省洛陽市附近。其年代約自公元前 2世紀至公元2世紀。

1970年以後,曾對西漢帝陵的方位和陵園形製作過調查驗證,還發掘過西漢帝陵附近的陪葬墓。漢代帝陵的形制為中國古代皇帝的陵墓制度奠定了基礎,對後世的帝陵制度有很大的影響。

西漢帝陵的形制有兩類:一類是霸陵因山為陵的形式,墓葬開鑿於山崖中,不另起墳丘。其他10陵則屬另一類,都築有高大的覆斗形夯土墳丘,一般底部約150~170米見方,高約20~30餘米,以武帝茂陵墳丘最大。

西漢時期寢殿一般建築在陵園之中,廟建於陵園之外,大規模的祭祀典禮多在廟中進行。東漢把這一禮儀移置陵園中。東漢明帝時,把每年元旦公卿百官會集賀皇帝的禮儀和八月舉行的"酎祭"一並搬到陵園中。

東漢帝陵地下建築改變了西漢以柏木黃心為槨的制度,多用石頭砌建槨室,稱為"黃腸題湊"。東漢十二個帝陵,除獻帝禪陵遠在河內郡山陽以外,其他十一個帝陵都在洛陽故城附近。

參考資料:網路-漢代帝陵

三秦網-帝陵魅影——陝西盜墓大案風雲

❺ 清朝12帝一共多少年

共有十二帝歷時296年。自入關並遷都北京以來共歷十帝,人人網登錄268年。清軍進關是在1644年農歷五月初(公歷6月)。
溥儀退位在1912年公歷2月12日。
如此算來清帝國統治中國二百六十七年零七個多月我看過敗家講壇從1644清軍入關到1912年一共268年的時間三種說法
1.1616(建立後金)-1911 296年
2.1636(改國號清)-1911 276年
3.1644(入關)-1911 268年朝統治中國的時間應該從1644年清軍入關算起到1911年底中華民國成立前為止長267年(算虛的是268年)這是一直以來公認的計演算法。 296年
我覺得應該從1644年李自成入關明朝滅亡開始,農場的果實賣好還是庫存好到1912年溥儀退位清朝滅亡結束共經歷268年

從1644年清兵入關算起到1911年清軍進關是1644年農歷五月初(公歷6月),怎樣養成宅男吶!溥儀退位在1912年公歷2月12日清帝國統治中國267年7個多月 ,牛皮癬的治療方法虛算則是268年。

❻ 明十三陵的皇帝陵寢

明十三陵是明朝遷都北京後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寢的總稱,依次建有長陵(明成祖)、獻陵(明仁宗)、景陵(明宣宗)、裕陵(明英宗)、茂陵(明憲宗)、泰陵(明孝宗)、康陵(明武宗)、永陵(明世宗)、昭陵(明穆宗)、定陵(明神宗)、慶陵(明光宗)、德陵(明熹宗)、思陵(明毅宗)。 明長陵位於天壽山主峰南麓,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成祖文皇帝朱棣(年號永樂)和皇後徐氏的合葬陵寢。在十三陵中建築規模最大,營建時間最早,地面建築也保存得最為完好。它是十三陵中的祖陵,也是陵區內最主要的旅遊景點之一。
長陵的陵宮建築,佔地約12萬平方米。其平面布局呈前方後圓形狀。其前面的方形部分,由前後相連的三進院落組成。
第一進院落,前設陵門一座。其制為單檐歇山頂的宮門式建築,面闊顯五間,檐下額枋、飛子、檐椽及單昂三踩式斗拱均系琉璃構件;其下辟有三個紅券門。陵門之前建有月台,左右建有隨牆式角門(已拆除並封塞)。院內,明朝時建有神廚(居左)、神庫(居右)各五間,神廚之前建有碑亭一座。神廚、神庫均毀於清代中期,碑亭則保存至今。
第二進院落,前面設殿門一座,名為祾恩門。據《太常續考》等文獻記載,天壽山諸陵陵殿名為「祾恩殿」,殿門名之為「祾恩門」,始於嘉靖十七年(1538年),是世宗朱厚熜親易佳名。其中,「祾」字取「祭而受福」之意,「恩」字取「罔極之恩」意,長陵棱恩門,為單檐歇山頂形制,面闊五間(通闊31.44米),進深二間(通深14.37米),正脊頂部距地面高14.57米。檐下斗拱為單翹重昂七踩式,其平身科斗拱耍頭的後尾作斜起的桿狀,與宋清做法皆不相同。室內明間、次間各設板門一道,稍間封以牆體。其中明間板門之上安有華帶式榜額,書「祾恩門」三金字。「稜」字系後世修葺時誤寫。門下承以旱白玉欄桿圍繞的須彌座式台基。其欄桿形制,為龍鳳雕飾的望柱,和寶瓶、三幅雲式的欄板。台基四角及各欄桿望柱之下,各設有排水用的石雕螭首(龍頭)。台基前後則各設有三出踏跺式台階。其中路台階間的御路石上雕刻的淺浮雕圖案十分精美:下面是海水江牙雲騰浪涌,海水中寶山矗立,兩匹海馬躍出水面凌波賓士;上面是兩條矯健的巨龍在雲海中升降飛騰,追逐火珠,呈現出一派波瀾壯闊的雄偉景象。
祾恩門兩側還各有掖門一座,均作隨牆式琉璃花門,門上的斗拱、額枋,門頂的瓦飾、椽飛均為黃綠琉璃件組裝,在紅牆的映襯下格外分明。院內,北面正中位置建有高大巍峨的祾恩殿。這座大殿在明清兩代,是用於供奉帝後神牌(牌位)和舉行上陵祭祀活動的地方。 明定陵是明代第十三位皇帝神宗顯皇帝朱翊鈞(年號萬曆)的陵墓。這里還葬有他的兩個皇後。該陵坐落在大峪山下,位於長陵西南方,建於1584~1590年(萬曆十二年至萬曆十八年)。主要建築有祾恩門、祾恩殿、寶城、明樓和地下宮殿等。佔地182000平方米。它是十三陵中唯一一座被發掘了的陵墓。定陵地宮可供遊人參觀。
定陵早在萬曆帝生前就開始營建,萬曆十二年(公元1584年)開工,歷時6年方完成,耗銀八百萬兩。陵墓建成時皇帝只有28歲,直到1620年才正式啟用。定陵成為十三陵中最大的三座陵園之一。它的地面建築共佔18萬平方米,前有寬闊院落三進,後有高大寶城一座。陵正門前方是三卒漢白玉石橋。過了橋是高大的碑亭。亭周圍有祠祭署、宰牲亭、定陵監等建築物300多間。再往後就是陵園最外面的圍牆-外羅城(圍牆外的圍牆)。
陵宮的總體布局亦呈前方後圓之形。其外圍是一道將寶城、寶城前方院一包在內的「外羅城」。城內面積約18萬平方米。清梁份《帝陵圖說》對這道外城成做過這樣的描述:「鋪地牆基,其石皆文石,滑澤如新,微塵不能染。左右長垣琢為山水、花卉、龍鳳、麒麟、海馬、龜蛇之壯(狀),莫不宛然逼肖,真巧奪天工也。」又謂:「覆牆黃同瓦瓦,刻磚為斗拱,檐牙玲瓏嵌空,光瑩如玉石。甲申之變,寸寸毀之,而不能盡毀也。」外羅城僅前部正當中軸線位置設宮門一座,即陵寢第一道門。其制,黃瓦、朱扉、設券門三道。
外羅城內,偏後部位為寶城。寶城之前,在外羅城內設有三進方形的院落。
第一進院落,前設單檐歇山頂式陵門一座,制如外羅城門,為陵寢第二道門,又稱重門。其左右各設有隨牆式掖門一道。院落之內無建築設施,院落之前(外羅城之內)左側建有神廚三間,右側建有神庫三間。
第二進院落,前牆之間設祾恩門。其制面闊五間(通闊26.47米),進深二間(通深11.46米),下承一層須彌座式台基。台基之上龍鳳望柱頭式的石欄桿及大小螭首設置齊備。前後還各設有三出踏跺式台階。
第三進院落,前牆間建有陵園最主要的殿宇——祾恩殿。其形制為重檐頂,面闊七間(通闊50.6米),進深五間(通深28.1米),下承須彌座式台基一層,圍欄雕飾同祾恩門。台基前部出有月台。月台前設三出踏跺式台階,左右各設一出。殿有後門,故台基的後面亦設踏跺式台階一出。其中,後面一出踏跺及月台前中間一出踏跺設有御路石雕。刻龍鳳戲珠(左升龍,右降鳳)及海水江牙圖案。祾恩殿左右各設隨牆式掖門一座。院內沿中軸線設有兩柱牌樓門(欞星門)一座、石幾筵一套。牌樓門的兩柱作出頭式,白石雕成、截面為方形,頂部雕坐龍,前後戧以石抱鼓。石幾筵,由石供案和石供器組成。石供案作須彌座式,石供器由香爐(一座)、燭台(二座)、花瓶(二座)組成。形制如長、永等陵。
由於寶城的隧道門設於寶城牆的右前方,帝後棺槨在享殿(祾恩殿)內舉行「安神禮」後,必須途經外羅城內能進入寶城的隧道門入葬玄宮,同時考慮到建築設計的對稱性,在第三進院落左右兩牆又對稱地設有隨牆式掖門各一座。
此外,定陵外羅城之前,左側還建有宰性亭、祠祭署,右側建有神宮監、神馬房等附屬建築。定陵衛的營房則建於昌平城內。其中,定陵祠祭署的建築布局是,中為公座(辦公用的正廳),後為官舍,前為門。神宮監有重門廳室,房屋多至300餘間。 明昭陵位於大峪山東麓,是明朝第十二代皇帝穆宗庄皇帝朱載垕(年號隆慶)及其三位皇後的合葬陵寢。昭陵是十三陵中第一座大規模復原修葺的陵園,也是陵區正式開放的旅遊景點之一。
昭陵陵園建築面積為35000平方米,現存有完整的祾恩門、祾恩殿及其東西配殿,和方城、明樓、寶頂等。這里埋葬有明朝第十二帝穆宗朱載垕和他的三位皇後。
明朝滅亡後,昭陵先後遭到兩次破壞。公元1644年,戰亂中明樓遭火焚;清朝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三月五日,大雨滂沱,雷電交加,陵恩殿和兩廡配殿又遭雷擊起火,陵卒拚命撲救,只救下了兩廡配殿,陵恩殿被徹底燒毀。隨著歲月的推移,到了乾隆年間,兩廡配殿和陵恩門又相繼殘壞。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1787年),清政府為緩和民族矛盾,重新修葺明十三陵。昭陵也在修葺之中。從遺址分析,當時修葺的項目只有明樓、棱恩門、棱恩殿三項工程。這次重修,雖然使陵園制度稍趨完備,但卻改變了原有建築的規制。
明樓的斗拱,依明朝制度各陵均為上檐單翹重昂七踩斗拱,下檐重昂五踩斗拱。而修葺後的昭陵卻變成了上下檐均為單翹單昂五踩斗拱。明樓內還增加了條石券頂。棱恩門、棱恩殿雖然重建時間數沒有大的變動,但都縮小了尺度。棱恩殿,原制面闊五間(30.38米),進深四間(16.77米);清代重建後,面闊間數沒有改變,尺度卻縮小為23.3米。進深改為三間,尺度縮小為11.92米。棱恩門,原為面闊三間(18.44米),進深二間(8.04米);清代重建後面闊縮小為12.52米,進深縮小為6.77米。陵內的兩廡配殿和陵前的神功聖德碑亭不僅沒有重建,而且殘垣斷壁也被拆除。只在碑石周圍舊亭基上修建了一周宇牆。此後,長達200年的時間里一直沒有修繕。昔日壯麗的陵園建築滿目凄涼,只剩下殘壞的明樓和陵牆了。 明永陵位於陽翠嶺南麓,是明朝第十一代皇帝世宗肅皇帝朱厚熜(年號嘉靖)及陳氏、方氏、杜氏三位皇後的合葬陵寢。
永陵大約經過7-11年的經營,永陵營建大體告成。建成後的永陵與前七陵相較,確有兩大獨特之處。
首先,是規模宏大。在古代,陵園規模的大小,取決於陵園殿廡、明樓及寶城規則。按照《大明會典》的記載,永陵寶城直徑為81丈,裬恩殿為重檐七間,左右配殿各九間,其規制僅次於長陵,而超過獻、景、裕、茂、泰、康六陵制度。其裬恩門面闊五間則與長陵相等,其後僅定陵與之同制。
另外,永陵的方院和寶城之外,還有一道前七陵都沒有的外羅城,其制「壯大,甃石之縝密精工,長陵規畫之心思不及也」。外羅城之內,左列神廚,右列神庫各五間,還仿照深宮永巷之制,建有東西長街。古人設計了外羅城,以便將皇妃們埋葬於外羅城之內,其布葬的位置則擬在寶山城之外,明樓之前,亦即明樓前左右宮牆之外,左右相向,依次而袝。後來,世宗的皇妃們的墓窒雖然沒有按原議定的方案,修在外羅城內,但外羅城則按原定計劃修建了。 獻陵是明朝第四位皇帝仁宗昭皇帝朱高熾(洪熙)和皇後張氏的陵寢,就位於天壽山西峰之下,長陵的旁邊,目前封閉沒有開放。
陵寢制度確實比較儉朴。其神道從長陵神道北五空橋北分出,長約1公里。途中建有單空石橋一座。路面為中鋪城磚,兩側墁碎石為散水,十分儉朴。其朝向為南偏西200,佔地僅4.2萬平方米左右。其陵殿、兩廡配殿、神廚均各為5間,而且都是單檐建築;門樓(祾恩門)則僅為3間;城下券門改為更簡單的直通前後的形式。照壁則因之不設於券洞內而設於方城之後,墓冢之前。上登明樓的礓石察 量路則改為設於寶城之內的方城左右兩側。由於獻陵陵制不追求奢華,所以,前人在述及明陵時有「獻陵最朴,景陵最小」之說,它為此後的明陵建築樹立了楷模。
明獻陵還有一個特點,這就是祾恩殿和方城明樓在院落上彼此不相連屬。前面以祾恩殿為主,建有一進院落,殿前左右建兩廡配殿和神帛爐。院的正門,是祾恩門,也即陵園的大門,門前出大月台,院後設單座門一道。後面以寶城、明樓為主,前出一進院落。院內建兩柱欞星門、石供案。院門為三座單檐歇山頂的琉璃花門。二院之間,隔一座小土山(影壁山)。 明慶陵,位於北京昌平天壽山陵內黃山寺二嶺南麓,是明朝第十四代皇帝光宗貞皇帝朱常洛(年號泰昌)和皇後郭氏、王氏、劉氏的合葬陵寢。
慶陵的地下玄宮自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三月定穴營建,七月二十九日合龍門,歷時四個月,耗帑銀150萬兩。且工程質量精細,除玄宮全部用石料外,其「後、中、前殿」,有「重門相隔」。天啟六年(公元1626年)地面建築完工。其陵園建築由神道、陵宮及陵宮外附屬建築三部分組成。神道上建單空石橋一座。近陵處建神功聖德碑亭遺作,亭內豎碑,螭首龜跌,無字。
陵宮建築總體布局呈前方後圓形狀,佔地約2.76萬平方米。前面有兩進方院,彼此不相連接,在二進院落之間有神道相連,並於第一進院落後建單空石橋三座。第一進院落,以祾恩門為陵門,單檐歇山頂,面闊三間。院內建祾恩殿及左右配殿,各五間。神帛爐兩座。第二進院落,前設三座門,內建兩柱牌樓門及石供案,案上擺放石質香爐一,駐泰、花瓶各二,方院之後為圓形寶城,在寶城入口處建有方形城台,城台之上建重檐歇山式明樓。樓內豎聖號碑,上刻「大明」「光宗貞皇帝之陵」。明樓後寶城內滿填黃土,中央夯築上小下大的圓柱形體為寶頂,底部直徑約28米。冢前攔土牆與寶城牆等高,並與寶城城台及兩側牆體圍成一個平面近於「月牙」形狀的院落——啞巴院,院內有隨牆式琉璃照壁。零工外還有一些附屬建築,如宰牲亭、神廚、神庫、祠祭署、神宮監、朝房、果園、榛廠、神馬房等。 明茂陵,位於裕陵右側的聚寶山下,是明朝第八代皇帝憲宗純皇帝朱見深(年號成化)和王氏、紀氏、邵氏三位皇後的合葬陵寢。
位於裕陵右側的聚寶山下,是明朝第八帝憲宗純皇帝朱見深(年號成化)和王氏、紀氏、邵氏三位皇後的合葬陵寢。
茂陵的建築在清初時保存尚好,而且祾恩殿內的陳設也保存較多。顧炎武《昌平山水記》記載順治、康熙年間茂陵的情況是: 「十二陵惟茂陵獨完,他陵或僅存御榻,茂陵則簨虡之屬猶有存者。」至清朝末年,祾恩門因年久失修已經倒塌,民國年間祾恩殿本已殘壞,又被拆毀。其現狀情況同裕陵。 明康陵,位於金嶺(又名蓮花山或八寶蓮花山)東麓,是明朝第十代皇帝武宗毅皇帝朱厚照(年號正德)和皇後夏氏的合葬陵寢。
建陵用時1年,總體布局沿襲前制,呈前方後圓形狀。該陵建於正德十六年(1521年),佔地2.7萬平方米。 明末,康陵曾遭到燒毀,在清朝乾隆年間,曾被整修。 明景陵,位於天壽山東峰(又名黑山)之下,是明朝第五代皇帝宣宗章皇帝朱瞻基(年號宣德)與皇後孫氏的合葬陵寢。
其神道從長陵神道北五空橋南向東分出,長約1.5公里,途中建單空石橋一座。陵宮朝向為南偏西55o,佔地約2.5萬平方米。寶城因地勢修成前方後圓的修長形狀。前面的二進方院和後面的寶城連成一體。中軸線上依次修建祾恩門、祾恩殿、三座門、欞星門、石供案、方城、明樓等建築。
景陵內的祾恩殿台基,仍是嘉靖年間改建後的遺物。從遺存的明代殿宇檐柱柱礎石分布可以看出,該殿原制面閣五間(31.34米),進深三間(16.9米),後有抱廈一間(面闊8.1米,進深4.03米),前面的御路石雕二龍戲珠圖案,比獻陵一色雲紋,顯得更為精緻壯觀。
祾恩門、祾恩殿的台基上還有清代改建後遺留的柱礎石。神功聖德碑亭僅存石碑及台基。 明泰陵,位於筆架山東南麓,這里又稱「施家台」,或「史家山」,是明朝第九代皇帝孝宗敬皇帝朱祐樘(年號弘治)及皇後張氏的合葬陵寢。
泰陵陵事的籌劃是在明孝宗去世之後。《明武宗實錄》記載,武宗即位後,即著手籌辦孝宗喪事。禮部左侍郎李傑、欽天監監副倪謙和司禮監太監戴義對武宗說:「茂陵西面有個叫施家台的地方,是個建陵的吉地,大行皇帝的陵寢可以在那營建。」工科右給事中許天錫也向武宗建議,派廷臣中精通風水術的人,前去復視一次。他還提議:「如有疑,亟移文江西等處。廣求術士,博訪名山,務得主勢之強,風氣之聚,水土之深、穴法之正、力量之全,如宋儒朱熹所雲著,庶可安奉神靈,為國家祈天永命之助。」禮部亦贊成這個提議。於是,武宗命太監扶安、李興、覃觀及禮部右侍郎王華等人前往施家台看視,最後確定在那裡營建孝宗陵寢。
弘治十八年六月五日,陵園正式興工,並定陵名為泰陵。太監李興、新寧伯譚佑、工部左侍郎李鐩提督工程,五軍都督府及三大營官軍上萬人供役,歷時四月,玄宮落成,於該年十月十九日午刻將孝宗葬入陵內。正德元年(1506年)三月二十二日,陵園的地面建築也全部告成。
泰陵在清康熙時有的建築即已殘壞。《帝陵圖說》記泰陵祾恩門情況,「今左右兩門壞,壘石以塞門」。此後,清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1787年)陵園建築曾經修葺,修葺情況除三座門由琉璃花門改建成磚砌冰盤檐式門樓外,余同茂陵。其現狀較茂陵殘壞最為嚴重。
明朝弘治皇帝朱祐樘還是中國封建社會皇帝中唯一一個只有一個女人的皇帝。 明德陵位於潭峪嶺西麓,是明朝第十五代皇帝熹宗折皇帝朱由校(年號天啟)和皇後張氏的合葬陵寢。
熹宗朱由校,光宗長子,萬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十一月十四日生。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九月六日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天啟。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八月二十二日去世,謚「達天闡道敦孝篤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zhe皇帝」,享年23歲。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三月八日葬德陵。文獻記載:熹宗「性至巧,多藝能,尤喜營造」。他曾操斧斤鋸鑿,自製小樓閣,「雕鏤精絕,即巧工亦莫能及」。幹得高興時,甚至解衣裸體,隨地盤坐。他「不愛成器,不惜天物」,隨意拆改,以供片時之樂。
皇後張氏,熹宗原配。河南祥符人,太康伯張國紀之女。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四月被冊立為皇後。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農民軍入城時自縊。南明弘光朝為她上尊謚「孝哀皇後」。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王朝將她葬入德陵。 位於天壽山西峰石門山南麓,是明朝第六位皇帝英宗朱祁鎮和皇後錢氏、周氏的合葬陵寢。
明英宗朱祁鎮,宣宗長子。宣德二年(1427年)十一月十一日生,三年(1428年)二月六日立為皇太子,十年(1435年)正月十日即皇帝位,次年改元正統。
天順八年(1464年)正月十七日,英宗去世,謚「法天立道仁明誠敬昭文憲武至德廣孝睿皇帝」。臨終遺詔止殉,結束了宮人殉葬的殘酷制度。五月,陵寢玄宮建成,八月,英宗葬裕陵。
孝庄睿皇後錢氏,英宗元配,海州人,都指揮僉事(後封安昌伯)錢貴女。正統七年(1442年)立為皇後。十四年(1449年),英宗被瓦剌部所俘,為迎英宗回朝,她把自己宮中的全部資財輸出,每天悲哀地呼天號地,祈求神靈保佑英宗。累了就就地而卧,以致傷殘了一條腿。終日哭泣,又哭瞎了一隻眼睛。
憲宗即位,尊為皇太後,加「慈懿」徽號。成化四年(1468年)六月二十六日,錢氏病故。謚「孝庄獻穆弘惠顯仁恭天欽聖睿皇後」。九月四日葬裕陵。
孝肅後周氏,憲宗生母,昌平州文寧里柳林村(今屬北京市海淀區)人,錦衣衛千戶追封慶雲侯贈寧國公周能的女兒。正統十二年(1447年)生憲宗皇帝,天順元年(1457年)冊封為貴妃。憲宗即位,尊為皇太後。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加尊號「聖慈仁壽」。孝宗即位後,尊為太皇太後。弘治十七年(1504年)三月一日去世,謚「孝肅貞順康懿光烈輔天承聖太皇太後」。四月十八日葬裕陵。 思陵約建於1642年,本是思宗寵妃田貴妃之妃園寢。明朝滅亡後,李自成命人將明思宗及皇後周氏合葬於田貴妃之墓,為攏絡人心並改名思陵,使思陵成為明十三陵中唯一一座帝後與妃嬪合葬之陵,而相較於明朝諸陵,思陵的規模也較小。思陵附近亦有明思宗貼身太監王承恩陪葬墓,清順治帝、康熙帝亦曾為王承恩立碑以嘉許其貞忠殉主。
清朝滅亡後,思陵屢逢劫難,殘毀十分嚴重。地下墓室曾先後兩次被當地土匪盜發。1947年,國民黨軍隊為修炮樓,又大規模地拆毀陵園地面建築。思陵已是滿目凄涼,只有墳冢、樓殿遺址、石雕五供、碑石作為珍貴文物保存下來。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國家十分重視文物保護工作,思陵得到應有保護。明思陵,雖然沒有金碧輝煌的殿宇樓台,但古陵殘碑,松濤陣陣,仍別有一番意境。特別是殘存下來的石雕藝術品,構思奇妙,雕工精細。

❼ 十三陵中十二陵上無碑文有什麼未解之謎

在北京的明十三陵中,有十二陵沒有碑文。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在這十三陵中,只有明成祖朱棣的石碑上有碑文,這塊長陵石碑,正面上刻有「大明長棱神功神儒碑」字樣,下刻有朱棣兒子明仁宗親自題寫的為其父歌功頌德的三千餘字的碑文。既然十三陵中的第一陵有碑文,其餘十二陵為什麼不刻上碑文呢?

顧炎武在訪問十三陵之後,寫出了《昌平山水記》,他說,傳說嗣皇帝謁陵時,問隨從大臣:「皇考聖德碑為什麼無字?」大臣回答說:「皇考功高德厚,文字無法形容。」而。《帝陵圖說》給出了另外一種解釋,《帝陵圖說》里明太祖朱元璋曾說:「皇陵碑記,都是大臣們的粉飾之文,不能教育後世子孫。」他這一批評,使翰林院的學士們再不敢寫皇帝的碑文了。後來,寫碑文的任務,便落在嗣皇帝的肩上。所以孝陵(太祖)碑文是成祖朱棣親撰,而長陵(成祖)的碑文,是明仁宗朱高熾御撰。

但明仁宗以後各碑,為何嗣皇帝不寫了呢?依照這種說法,長、獻、景、裕、茂、泰、康七陵門前,並沒有碑亭和碑。到了嘉靖時才建,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建成,當時禮部尚書嚴嵩曾請世宗撰寫七碑文,可是嘉靖帝迷戀酒色,又一心想「成仙」,哪有心思寫那麼多的碑文,因此就空了下來。

世宗以外的各皇帝,看到祖碑上無字,自己也就不便只為上一代皇帝寫碑文,但如果都寫的話,也沒有太多的精力,因此,一代一代的皇帝傳下來,就出現了這些無字碑。實際上,自明朝中期以後,皇帝多好嬉戲,懶於動筆,而最主要的原因是,如不加以粉飾,他們所謂的「功德」已經不能直言了,因而這些皇帝乾脆不寫了。

還有人認為,這些皇帝的做法是效仿武則天。因為武則天是一個聰明的人,「無字碑」立得真聰明,功過是非讓後人去評論,這是最好的辦法。這些皇帝們知道自己有可以肯定的地方,但同時肯定也有應該否定的地方。他們知道自己的一生人們會有各種各樣的評價,碑文寫礙好壞都是難事,因此才決定立「無字碑」,功過是非由後世評說。

不管這些說法怎樣,到現在,這些無字碑還立在十三陵中,同它們身後的皇帝一起,真正是做到了「功過是非由後世評說」。

❽ 明朝十三陵為何十二陵都無碑文

因為宋仁宗帶頭不立碑,所以後世子孫的碑上也沒有任何文字。


據了解,明朝十三陵上並不是12個沒有碑文,而是11個沒有碑文。其中有一座思陵刻了碑文,其他的都是空白碑文。熟悉歷史的朋友應該也知道,古時候皇帝都特別喜歡後世贊美他們,不管他們實際做了多少貢獻,在他們的陵墓旁邊會有一塊石碑,上面記錄著他們一生的業績。

正是這些原因,最終碑文的撰寫成了空白。

❾ 金陵十二釵的正冊十二釵

紅樓夢引子
曲文:
開辟鴻蒙,誰為情種?
都只為風月情濃。
趁著這奈何天,傷懷日,寂寥時,試遣愚衷。
因此上,演出這懷金悼玉的《紅樓夢》。
賞析:金陵十二釵正冊判詞是對賈府十二位冠首女子終身命運的描述。各首判詞用隱晦的詩句提前暗示了她們的命運——在封建禮教的束縛和摧殘下必然「紅顏未衰身先死」,照應了文中的「千紅一窟(哭),萬艷同杯(悲)」,反映了中國數千年來女性的悲劇,同時也反映出曹雪芹深厚的文學功底以及超凡的思想境界。 判詞—釵黛合一
畫著兩株枯木,木上懸著一圍玉帶,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也有四句言詞,道是:可嘆停機德,堪憐詠絮才。玉帶林中掛,金簪雪裡埋。
曲子—枉凝眉
一個是閬苑仙葩,
一個是美玉無瑕。
若說沒奇緣,今生偏又遇著他。
若說有奇緣,如何心事終虛化?
一個枉自嗟呀,
一個空勞牽掛。
一個是水中月,
一個是鏡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淚珠兒,
怎經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
外貌描寫:兩彎似蹙非蹙籠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閑靜似嬌花照水,行動如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
花名簽:莫怨東風當自嗟——風露清愁——芙蓉花。
簡介:林黛玉是林如海與賈敏的獨女。因父母先後去世,外祖母憐其孤獨,接來榮國府撫養。雖然她是寄人籬下的孤兒,但她從不勸寶玉走封建的仕宦道路。她蔑視功名權貴,當賈寶玉把北靜王所贈的聖上親賜的名貴念珠一串送給她時,她卻說:「什麼臭男人拿過的,我不要這東西!」林黛玉的詩號是瀟湘妃子。她和寶玉有著共同理想和志趣,真心相愛,但賈府突遭變故,黛玉淚盡而亡(根據判詞)。 判詞—釵黛合一
畫著兩株枯木,木上懸著一圍玉帶,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也有四句言詞,道是:可嘆停機德,堪憐詠絮才。玉帶林中掛,金簪雪裡埋。

曲子—終身誤
都道是金玉良姻,
俺只念木石前盟。
空對著,山中高士晶瑩雪;
終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嘆人間,美中不足今方信。
縱然是齊眉舉案,到底意難平。
外貌描寫:唇不點而紅,眉不畫而翠,臉若銀盆,眼如水杏。罕言寡語,人謂藏愚,安分隨時,自雲守拙。
花名簽:任是無情也動人——艷冠群芳——牡丹花——群芳之冠
簡介:薛寶釵是薛姨媽的女兒,家中擁有百萬之富。她容貌美麗,肌骨瑩潤,舉止嫻雅,溫厚練達。她恪守蘅芷清芬之道,憤世嫉俗,心系蒼生,大徹大悟。她掛有一把鏨有「不離不棄,芳齡永繼」的金鎖,系通靈玉正配,寓意美滿偉大的「金玉姻緣」。據推測,由於吵架之事使寶黛二人的婚事泡湯,林黛玉死後,賈寶玉娶薛寶釵為妻,生活十分幸福恩愛,但賈府沒落後,賈寶玉沉浸在對過去美好生活的懷念和哀悼中,又無法忍受「轉眼乞丐人皆謗」的生活,十分絕望和痛苦。寶釵很愛寶玉,不願寶玉受苦,所以「以法愛成全大道」,利用自己在佛道方面的博知,勸導寶玉出家,使寶玉回到大荒山青埂峰,重新變回頑石。薛寶釵獨守空閨,但她「雖離別亦能自安」,憑借能力使自己過上有尊嚴的生活。 判詞
畫著一張弓,弓上掛著香櫞。也有一首歌詞雲:
二十年來辨是非,榴花開處照宮闈。三春怎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夢歸。
曲子—恨無常
喜榮華正好,恨無常又到。
眼睜睜,把萬事全拋;
盪悠悠,把芳魂消耗。
望家鄉,路遠山高。
故向爹娘夢里相尋告:
兒命已入黃泉,天倫呵,須要退步抽身早!
簡介:賈元春是賈政與王夫人之長女。自幼由賈母教養。作為長姊,她曾教寶玉讀書識字,雖為姐弟,有如母子。後因賢孝才德,選入宮作女史。不久,封鳳藻宮尚書,加封賢德妃。賈家為迎接她來省親,特蓋了一座省親別墅,即後來的大觀園。該別墅之豪華富麗,連元春都覺太奢華過費了!元妃雖給賈家帶來了「烈火烹油,鮮花著錦之盛」,但她卻被幽閉在皇家深宮內。省親時,她說一句,哭一句,把皇宮大內說成是「終無意趣」的「不得見人的去處」。這次省親之後,元妃再無出宮的機會,後含冤被皇帝凌遲處死。(根據:《癸酉本石頭記》後28回內容)。還有考證說元春死於政變。
判詞
畫著兩人放風箏,一片大海,一隻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狀。也有四句寫雲: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於末世運偏消。
清明涕送江邊望,千里東風一夢遙。
曲子—分骨肉
一帆風雨路三千,
把骨肉家園齊來拋閃。
恐哭損殘年,
告爹娘,休把兒懸念。
自古窮通皆有定,離合豈無緣?
從今分兩地,各自保平安。
奴去也,莫牽連。
花名簽:日邊紅杏倚雲栽——瑤池仙品——杏花——必得貴婿
簡介:賈探春是賈政之妾趙姨娘所生,排行為賈府三小姐。她精明能幹,有心機,能決斷,連王夫人與鳳姐都讓她幾分,有「玫瑰花」之諢名。她的詩號為「蕉下客」。趙姨娘在賈母王夫人面前阻礙女兒施展抱負,更被賈府其他小人挑唆,時常欺辱女兒。抄檢大觀園時,探春令丫環秉燭開門,嚴陣以待;王善保家的欺負她庶出,對她動手動腳,當場挨了一巴掌;她一聲令下,丫頭即出面抵擋,頗有大將風度。她對賈府面臨的大廈將傾的危局頗有感觸,她想用「興利除弊」的改革來挽救,但在現實與理想之間碰得頭破血流且還招人抱怨。後來朝廷和蠻夷島國發生戰爭,朝廷戰敗了,要和親,南安太妃便命她代替自己的女兒遠嫁到海外。 (根據:《癸酉本石頭記》後28回內容) 判詞
畫幾縷飛雲,一灣逝水。其詞曰:富貴又何為,襁褓之間父母違。轉眼吊斜暉,湘江水逝楚雲飛。
曲子—樂中悲
襁褓中,父母嘆雙亡。
縱居那綺羅叢,誰知嬌養?
幸生來,英豪闊大寬宏量,
從未將兒女私情略縈心上。
好一似,霽月光風耀玉堂。
廝配得才貌仙郎,博得個地久天長,
准折得幼年時坎坷形狀。
終久是雲散高唐,水涸湘江。
這是塵寰中消長數應當,何必枉悲傷!
花名簽:只恐夜深花睡去——香夢沉酣——海棠花
簡介:史湘雲是賈母的侄孫女。雖為豪門千金,但她從小父母雙亡,由叔父史鼎撫養,而嬸嬸對她並不好。在叔叔家,她一點兒也作不得主,且不時要做針線活至三更。她的身世與林黛玉有些相似,但她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薛寶釵的影響。她心直口快,開朗豪爽,愛淘氣,甚至敢於喝醉酒後在園子里的大青石上睡大覺。她樂觀開朗,是金陵十二釵中活得最明白的一位。她和寶玉也算很親密,在一起時,有時親熱,有時也會惱火。但她襟懷坦盪,從未把兒女私情略縈心上。她嫁與衛若蘭。婚後不久,丈夫家被抄,自己逃難出而流浪乞討。許多年後在乞討中巧遇賈寶玉,兩人共度暮年,不久後因病無錢醫治而死去,寶玉把她就地埋葬在湘江邊上 。(根據:《癸酉本石頭記》後28回內容)
判詞
畫著一塊美玉,落在泥垢之中。其斷語雲:欲潔何曾潔,雲空未必空。可憐金玉質,終陷淖泥中。
曲子—世難容
氣質美如蘭,才華馥比仙。
天生成孤癖人皆罕。
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視綺羅俗厭,
卻不知太高人愈妒,過潔世同嫌。
可嘆這,青燈古殿人將老,
辜負了,紅粉朱樓春色闌。
到頭來,依舊是風塵骯臟違心願。
好一似,無瑕白玉遭泥陷,
又何須,王孫公子嘆無緣。
簡介:妙玉是蘇州人氏。她祖上是讀書仕宦人家。因自幼多病,買了許多替身(舊時迷信認為命中有災難的人應該捨身出家做僧、道,有錢人家買窮人家子女代替出家,叫替身),皆不中用。只得入了空門,身體才好,故一直帶發修行。父母已亡,身邊帶兩個老嬤嬤,一個小丫頭服侍。她極通文墨,極熟經典,模樣又極好。十七歲時隨師父到長安修行,師父圓寂後,被賈家請入櫳翠庵帶發修行。她有潔癖,很愛干凈,劉姥姥喝過的茶杯便嫌臟不要,只是她的愛潔多多少少帶著矯情的味道。後來妙玉離開賈府自便了,來至瓜洲渡時不幸被一群和尚劫持而去,她被其中一個老和尚玷污了清白(可謂一塊美玉終陷污泥中)。(根據:《癸酉本石頭記》後28回內容)
判詞
畫著個惡狼,追撲一美女,欲啖之意。其書雲: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閨花柳質,一載赴黃粱。
曲子—喜冤家
中山狼,無情獸,
全不念當日根由。
一味的,驕奢淫盪貪歡媾。
覷著那,侯門艷質同蒲柳,
作踐的,公府千金似下流。
嘆芳魂艷魄,一載盪悠悠。
簡介:賈迎春是賈赦之妾所生的,排行為賈府二小姐。她老實無能,懦弱怕事,有「二木頭」的諢名。她不但作詩猜謎不如姐妹們,在處世為人上,也只知退讓,任人欺侮。她的攢珠壘絲金鳳首飾被下人拿去賭錢,她不追究,別人設法要替她追回,她卻說:「寧可沒有了,又何必生氣。」她父親賈赦欠了孫家五千兩銀子還不出,就把她嫁給孫家,實際上是拿她抵債。出嫁後才一年,她就被孫紹祖虐待而死(一載赴黃粱)。
判詞
一所古廟,裡面有一美人在內看經獨坐。其判雲:勘破三春景不長,緇衣頓改昔年妝。可憐綉戶侯門女,獨卧青燈古佛旁。
曲子—虛花悟
將那三春看破,桃紅柳綠待如何?
把這韶華打滅,覓那清淡天和。
說什麼,天上夭桃盛,雲中杏蕊多。
到頭來,誰把秋捱過?
則看那,白楊村裡人嗚咽,青楓林下鬼吟哦。
更兼著,連天衰草遮墳墓。
這的是,昨貧今富人勞碌,春榮秋謝花折磨。
似這般,生關死劫誰能躲?
聞說道,西方寶樹喚婆娑,上結著長生果。
簡介:賈惜春是賈珍的妹妹,排行為賈府四小姐。因她母親又早逝,她一直在榮國府賈母身邊長大。由於沒有父母憐愛,養成了孤僻冷漠的性格,心冷嘴冷。抄檢大觀園時,她咬定牙,攆走毫無過錯的丫環入畫,認為只要保全自己便好,對別人的流淚哀傷無動於衷。但實際是她對賈府遭遇滅頂之災已有所覺察,決定將入畫打發走,不希望她牽涉進這場災難。四大家族的沒落命運,三個本家姐姐的不幸結局,使她最終產生棄世的念頭,後不顧家人反對出家為尼。
判詞
一片冰山,上面有一隻雌鳳。其判曰:凡鳥偏從末世來,都知愛慕此生才。一從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曲子—聰明累
機關算盡太聰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生前心已碎,死後性空靈。
家富人寧,終有個家亡人散各奔騰。
枉費了,意懸懸半世心;
好一似,盪悠悠三更夢。
忽喇喇似大廈傾,
昏慘慘似燈將盡。
呀!一場歡喜忽悲辛。
嘆人世,終難定!
簡介:王熙鳳是賈璉之妻,王夫人的內侄女。長著一雙丹鳳三角眼,兩彎柳葉吊梢眉,身量苗條,體格風騷。她精明強干,深得賈母和王夫人的信任,成為賈府的實際大管家。她高踞在賈府幾百口人的理家主子寶座上,口才與威勢是她諂上欺下的武器,攫取權力與竊積財富是她的目的。她極盡權術機變、殘忍陰毒之能事,雖然賈瑞這種淫污紈絝死有餘辜,但「毒設相思局」也可見其報復的殘酷。「弄權鐵檻寺」為了三千兩銀子的賄賂,逼得張家的女兒和某守備之子雙雙自盡。她極度貪婪,除了索取賄賂外,還靠著遲發公費月例放債,光這一項就翻出幾百甚至上千的銀子的體己利錢來。在抄家前,由於她以前所做的種種壞事被揭發出來,賈璉一怒之下將她休棄。被休掉後返回金陵娘家時,她當年弄權鐵檻寺後連害兩條人命的事被人告到都察院,而被獲罪入獄,不久就含辱弔死在監獄中。(根據:《癸酉本石頭記》後28回內容)
判詞
一座荒村野店,有一美人在那裡紡績。其判雲:勢敗休雲貴,家亡莫論親。偶因濟村婦,巧得遇恩人。
曲子—留余慶
留余慶,留余慶,忽遇恩人,
幸娘親,幸娘親,積得陰功。
勸人生,濟困扶窮,
休似俺那愛銀錢忘骨肉的狠舅奸兄!
正是乘除加減,上有蒼穹。
簡介:巧姐是賈璉與王熙鳳的女兒。因生日七月初七,劉姥姥給她取名為「巧姐」。她從小生活優裕,是豪門千金。但在賈府敗落後被狠舅奸兄賣到了煙花巷(《好了歌》:擇膏粱,誰承望流落煙花巷。)但被知恩圖報的劉姥姥贖出,與劉姥姥的外孫板兒成婚,在農村有了很好的結果,成了一位紡績婦人。(因為:「留余慶」)。(根據:《癸酉本石頭記》後28回內容)
判詞
畫著一盆茂蘭,旁有一位鳳冠霞帔的美人。也有判雲:桃李春風結子完,到頭誰似一盆蘭。如冰水好空相妒,枉與他人作笑談。
曲子—晚韶華
鏡里恩情,更那堪夢里功名!
那美韶華去之何迅!
再休提綉帳鴛衾。
只這帶珠冠,披鳳襖,也抵不了無常性命。
雖說是,人生莫受老來貧,
也須要陰騭積兒孫。
氣昂昂頭戴簪纓,
光燦燦胸懸金印;
威赫赫爵祿高登,
昏慘慘黃泉路近。
問古來將相可還存?
也只是虛名兒與後人欽敬。
花名簽:竹籬茅舍自甘心——霜曉寒姿——老梅
簡介:李紈字宮裁,賈珠之妻,生有兒子賈蘭。她出身金陵名宦,父親李守中曾為國子祭酒。她從小就受父親「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教育,以認得幾個字,記得前朝幾個賢女便了,每日以紡織女紅為要。賈珠不到二十歲就病死了。李紈就一直守寡,雖處於膏粱錦綉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不聞不問,只知道撫養親子,閑時陪侍小姑等女紅、誦讀而已。她是個恪守封建禮法的賢女節婦的典型。賈家敗落後,李紈帶著兒子賈蘭逃離出來,在山中隱居著。在這段時日內,李紈日日夜夜教兒子讀書習字。後來賈蘭考取了功名,當了一個知縣的官職,隨後有參軍上場屢建戰功。最後賈蘭加官封爵,李紈也受到聖上的嘉獎,給了紫蟒加身(今嫌紫蟒長)。誰知她回家不到一個月就病死了。 (根據:《癸酉本石頭記》後28回內容)
判詞
畫著高樓大廈,有一美人懸梁自縊。其判雲: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榮出,造釁開端實在寧。
曲子—好事終
畫梁春盡落香塵。
擅風情,秉月貌,便是敗家的根本。
箕裘頹墮皆從敬,家事消亡首罪寧。
宿孽總因情。
簡介:秦可卿是賈蓉之妻。她是營繕司郎中秦業從養生堂抱養的女兒。她長得裊娜纖巧,性格風流,行事又溫柔和平,深得賈母等人的歡心。但公公賈珍、小叔子賈薔與她關系曖昧,與他們偷情被暴露後,由於她羞愧不堪而在天香樓上吊自殺。 (根據:《癸酉本石頭記》後28回內容) 為官的,家業凋零——賈王薛史(本為大戶,但後來凋敗)
富貴的,金銀散盡——賈王薛史
有恩的,死裡逃生——巧姐(詞雲「巧得遇恩人」,曲雲「留余慶,留余慶,忽遇恩人」)
無情的,分明報應——無
欠命的,命已還——迎春(詞雲「一載赴黃梁」,曲雲「嘆芳魂艷魄,一載盪悠悠」)
欠淚的,淚已盡——黛玉(第1回「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淚還他,也還得過了」)
冤冤相報自非輕——元春
分離聚合皆前定——探春(曲名「分骨肉」,曲雲「離合豈無緣?從今分兩地」)
欲知命短問前生——可卿(可卿即為太虛境中警幻仙子的妹妹,早夭)
老來富貴也真僥幸——李紈(畫面「鳳冠霞帔」,曲雲「雖說是,人生莫受老來貧」)
看破的,遁入空門——惜春(曲名「虛花悟」,畫面「看經獨坐」)
痴迷的,枉送了性命——鳳姐(曲雲「機關算盡太聰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好一似食盡鳥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凈!——寶玉
另外一種解釋:
為官的,家業凋零——元春(成為妃子家業顯赫卻染恙去)
富貴的,金銀散盡——湘雲(富貴又何為)
有恩的,死裡逃生——巧姐(被劉姥姥所救能在鄉村平安度日)
無情的,分明報應——賈雨村(忘恩負義,投靠忠順親王反過來陷害曾提撥自己的賈府)
欠命的,命已還——鳳姐、孫紹祖(兩人手中都有人命)
欠淚的,淚已盡——黛玉(木石前盟將眼淚還給寶玉)
冤冤相報自非輕——迎春(喜冤家)
分離聚合皆前定——探春(分骨肉)
欲知命短問前生——可卿(可卿過早去世)
老來富貴也真僥幸——李紈(賈蘭做官,被封為一品夫人,老來富貴)
看破的,遁入空門——惜春(三春勘破後出家)
痴迷的,枉送了性命——賈赦、賈珍等(沉迷於酒色最終葬送性命)
好一似食盡鳥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凈!——賈府

❿ 清十二陵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簡介
明十三陵是中國明朝皇帝的墓葬群,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區境內的燕山山麓的天壽山。這里自永樂七年(1409)五月始作長陵,到明朝最後一帝崇禎葬入思陵止,其間230多年,先後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監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後、二位太子、三十餘名妃嬪、一位太監。
明十三陵坐落於天壽山麓。總面積一百二十餘平方公里。距離北京約五十公里。十三陵地處東、西、北三面環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區周圍群山環抱,中部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山明水秀,景色宜人。十三座皇陵均依山而築,分別建在東、西、北三面的山麓上,形成了體系完整、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的陵寢建築群。明代術士認為,這里是"風水"勝境,絕佳"吉壤"。因此被明朝選為營建皇陵的"萬年壽域"。該陵園建於1409~1644年,距今已有300~500多年歷史。陵區佔地面積達40平方公里,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規模最大、帝後陵寢最多的一處皇陵建築群。明代時,於途中的沙河鎮北,建有七孔石造"朝宗橋"。在鎮東,則築有壯麗的"鞏華城"。該城原為嘉靖皇帝祭陵時中途休息的行宮,現僅存遺址。
明十三陵是明朝遷都北京後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寢的總稱,依次建有長陵(成祖)、獻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憲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慶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故稱十三陵。景區已開放景點有長陵、定陵、昭陵、神路。
明十三陵是中國歷代帝王陵寢建築中保存得比較好的一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政府為了保護這一文物古跡,從解放初期就開始進行維修,並將十三陵作為全國重點文物加以保護。1957年,北京市政府公布十三陵為北京市第一批重點古建文物保護單位。1961年,十三陵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國務院公布八達嶺-十三陵風景區為全國44個重點風景名勝保護區之一。1991年,十三陵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之一。1992年,十三陵被北京旅遊世界之最評選委員會評為「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閱讀全文

與12寧上陵的期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職工安全生產保證書 瀏覽:951
顧亮馬鞍山 瀏覽:961
工商局胡小勇 瀏覽:996
專業技術人員知識產權著作權 瀏覽:829
馬鞍山李群 瀏覽:440
創造101之無敵導師 瀏覽:170
關於公司知識產權的內控管理制度 瀏覽:72
矛盾糾紛專項排查工作方案 瀏覽:103
法國發明家巴耶爾首創 瀏覽:561
油條機我愛發明 瀏覽:648
北京品源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240
著作權共同所有 瀏覽:778
二手途達轉讓 瀏覽:518
馬鞍山市花湖 瀏覽:480
永樂票務投訴 瀏覽:951
龍游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台 瀏覽:186
興國工商局投訴電話 瀏覽:131
開封計程車投訴電話是多少 瀏覽:101
甘肅省基礎資源公共服務平台 瀏覽:612
馬鞍山父子身份 瀏覽: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