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專利知識 > 世界新礦產資源使用年限

世界新礦產資源使用年限

發布時間:2021-02-25 15:32:04

⑴  世界礦產資源勘查發展趨勢

在經濟全球化趨勢日益增強的形勢下,研究制定中國礦產勘查可持續發展戰略,離不開世界的大系統。需要從世界整體資源形勢變化趨勢和未來世界礦產勘查的走向來考慮。

一、世界礦產勘查事業在困境中前進

礦產資源是經濟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世界經濟的發展將繼續促進礦產資源的勘查和開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主要國家為醫治戰爭創傷而對礦產資源需求的增加,普遍加強了地質礦產工作,並建立了礦產資源種類齊全的開發體系。按1983年不變價計算,1950年世界原礦產產品產值為1179億美元,1980年達到12071億美元,1991年為15260億美元,1991年為1950年的12.9倍。對自然界中存在的元素絕大多數都作為礦產進行了開采利用,產量比較大的有七八種,礦業產值最大的10種,礦產依次為原油、天然氣、煤、鐵礦石、金、銅、鋅、錳、鎳、金剛石。礦業已成為世界經濟中的重要產業。1991年世界原礦產品產值15260美元,佔世界各國國內生產總值的7.1%。由於礦產勘查開發的重大成就,不僅為戰後半個世紀全球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礦產資源,而且為21世紀前期經濟的持續發展作了一定的資源儲備。據有關資料,至1994年底,世界礦產資源靜態儲量對生產保證程度,金剛石為21年、銀為29年、金為31年、石油為45年、銅為64年、天然氣為66年、鎢為86年、鎳為125年、煤為228年、鐵礦石為242年、鋁土礦為250年、錳為462年、鉀鹽為611年。

世界礦業由於礦產資源儲備豐富和礦業生產能力達到相當規模,在戰後曾有30多年的興旺發展階段,20世紀80年代開始出現蕭條與衰退,發展速度明顯減慢。主要表現在:①礦業投資減少,1981~1992年全球非燃料礦產項目投資總費用由687.6億美元下降為558.4億美元,下降18.8%。②世界礦產原礦產品產量顯著下降,以1993年與1980年相比,40多種主要礦產中有一半以上產量下降,增產的礦種增加幅度也很小。③世界礦業原礦產值增長率顯著下降,1950~1980年年增長率為8.1%,而且1981~1992年僅為0.65%。由於資源保證程度較高和礦業生產能力較大,出現了供大於求的形勢,投資者對礦產地質勘查工作減少了投入,給勘查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困難。20世紀80年代後,盡管世界礦業不景氣,但許多國家從長遠利益考慮,為了發展本國經濟和礦產品國際貿易,仍然對礦產勘查比較重視,新發現了一大批礦產地。資料顯示,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就發現世界級大礦82處,探明了大量礦產資源,40多種主要礦產中有30多種礦產儲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長,其中石油儲量增長速度比70年代高了一倍,金、銀、金剛石等礦產也有較大幅度的增長。特別是自1993年以來世界經濟的復甦使世界礦業投資有所回升,給礦產勘查開發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整個世界礦產勘查呈現出在逆境中前進的趨勢。

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不可避免,國際地礦工作結構在進行重大調整

世界地礦工作結構發生重大變化。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地礦工作結構主要包括礦產地質勘查工作和基礎地質工作,而當時環境地質工作在整個地礦工作結構中所佔比重較小。20世紀80年代後,世界地礦工作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基礎地質工作在穩定中有所發展,礦產地質勘查比重與規模急劇下降,環境地質規模和比重在迅速上升。

1.近幾十年來,基礎地質工作有了穩定的發展

美國政府機構中從事地質調查的地質人員在地質人員總數中保持18%左右,地質調查經費由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4億美元增加到現在的6億美元;英國地調所穩定在2000萬~2700萬英鎊之間;法國則保持10億法朗(1.5億美元)左右。隨著現代科技進步,區域地質調查和填圖工作也逐步現代化,實現了觀測手段現代化,觀測成果提供的現代化和地質觀測思維與觀念的現代化。地質觀念的現代化,不僅對於解決地質條件復雜地區地質填圖技術方面起了很好的作用,而且有助於正確識別復雜地質體,提高填圖質量,了解地質規律。

2.與基礎地質工作相比,礦產勘查工作在整個地礦工作中的比重有所下降

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國家地質調查所均面臨機構調整、預算和人員裁減的局面。國際地質學組織和國家地質調查所正自覺不自覺地由以往的「供給驅動型」向「需求驅動型」機構轉變。如,歐洲各國由20世紀70年代礦產勘查人員在地質人員總數中占最大比例,下降到90年代初的22.9%,而原占很小比例的環境地質人員(主要是水文地質和工程地質)已上升到35.6%。美國油氣探采人員從1982年的75.4萬人下降為35萬人;美國石油地質學家協會中1萬名會員已有55%離開了石油公司。盡管因礦業不景氣對勘查工作帶來了影響,但是在和平與發展成為主流的當代,各國因都要發展經濟而不得不繼續開展相應規模的礦產勘查工作,加上全球資源分布的不平衡性,每個國家都有自己資源的優勢和劣勢。所以,在經濟全球化趨勢增強的情況下,發展世界礦業合作,實現資源優勢互補也不能忽視礦產勘查工作。

3.環境地質工作日益占據重要的位置,已成為當代地質工作發展的一種趨勢

隨著生產與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人類活動規模的急劇擴大和自然作用的日積月累,作為人類賴以生存的可愛的家園——地球的環境問題日益突出,臭氧層被破壞、氣候變暖、生態環境惡化、水土流失和環境污染、自然災害和人類災害的頻繁發生,這一切導致人類生活質量的下降,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存。這種情況已越來越引起各國政府和國際組織的重視。從1972年斯德哥爾摩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宣言》到1992年聯合國在巴西的《環境與發展的里約熱內盧宣言》,從「4·22」地球日到「6·5」世界環境日,從「全球變化計劃」到「21世紀議程」,環境問題已上升到世界經濟和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環境地質工作在世界地礦工作結構調整過程中日益得到重視、加強。在經濟發達國家,環境地質撥款、成果數量和發展前景甚至已經開始超過礦業地質工作。這已成為當代地質工作發展的一種趨勢。主要表現在,第一,從事環境地質工作人員的比重上升,歐洲各國環境地質人員占總數的37.6%,而經濟地質人員比例為22.7%,在美國地調所9000名雇員中一半以上為與環境地質有關人員。第二,環境地質投資比重增加。美國地調所1990年總預算撥款中,從事環境地質工作的佔60.2%。日本、加拿大、法國、俄羅斯、烏克蘭等國也加強了環境地質工作。第三,環境地質問題已成為國際組織主要研究內容之一。關於這方面的論文發表數量劇增。據有關資料統計,1885~1989年間年均發表論文432篇,1980~1987年間平均9275篇,1988~1991年間年均發表1.5萬篇。國際地學界除積極參加「全球變化研究」(IGBP)、「國際減災10年計劃」(IDNDR)和「21世紀議程」等重大研究項目外,自1980年第26屆國際地質大會(IGC)以來的歷屆國際地質大會,包括1996年在北京召開的第30屆國際地質大會都對環境地質研究表示了特別的關注,指出環境地質將代表未來地學的發展方向,將主宰和支撐未來地學的發展。

三、礦產勘查全球化趨勢

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化作為一種趨勢影響、制約著整個世界的每一角落。它既給世界各領域帶來發展的機遇,同時也伴隨著嚴峻的挑戰。世界礦業也不例外,出現了礦業全球化趨勢。

1.礦業全球化趨勢形成原因

由於礦產資源在地域上分布的不均衡,決定了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做到礦產資源完全自給自足,都各有優勢和劣勢。所以,發展國際合作勘查開發礦產資源就成為客觀的需要。

全球礦產資源潛力巨大,就發現的礦床和探明的儲量增多而言,使擴大國際合作勘查開發礦產資源,實現各國間礦產資源優勢互補成為可能。

近年來,有40多個國家,其中包括中國、東歐國家和獨聯體等制定了礦業法規或修改了原來的礦業法規,以適應外國投資參與礦產勘查開發的需要,為礦業全球化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大型礦業公司、跨國公司在礦產勘查的全球化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由於不少大型礦業公司均在國際股市上交易其股票,或者本身是跨國公司,許多大型礦業項目又是以合資形式進行,礦業權的轉讓頻繁發生,從而造成了西方國家之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叉投資結構,促進了礦業經濟全球化的迅速發展。

2.礦產勘查全球化趨勢

礦業全球化趨勢的突出表現是礦產勘查的全球化。到目前為止,世界礦業全球化的投資結構已經形成。據《澳大利亞礦業雜志》提供的資料,1996年西方礦業界對固體礦產(不含石油、天然氣)勘查的總投資為35.2億美元。這些投資,主要來源於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和英國。在這些投資中,已有60%的投資額進入了發展中國家。其中,拉丁美洲佔全球勘查總投資的27.3%,為9.6億美元;澳洲佔18.9%,核6.65億美元;北美加拿大佔13.1%,核4.6億美元;亞洲及太平洋地區佔11.89%,核4.14億美元;非洲佔11.9%,核4.18億美元等等。資料顯示,從1991年到1995年,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在海外發展中國家的勘查投資額從3.34億美元猛增到10.52億美元,5年中增加了2.2倍。盡管1992年前後是西方經濟蕭條期,1993年為礦產品價格最低年份,但勘查投資在這5年中卻持續增長。1995~1996年澳大利亞在勘查投資中用於海外的資金比上年增長了12%,而在本國的投資額僅增加了2%。由此可見,在這個全球化過程中,不僅發達國家的投資流向發展中國家,而且在發達國家之間,早已相互穿插投資。1998年以來,雖然受亞洲經濟危機影響,礦產品價格普遍下跌,勘查投資明顯減少,但礦業全球化的投資結構已成了定局,並穩定發展,形成礦業全球化趨勢。

四、國際地質科學發展的新趨勢

隨著國際地質工作結構的大調整,地質科學出現了新的發展趨勢。當今,地球科學正進入一個建立新的知識體系的重要轉折時期,其學科結構已由原先傳統基礎學科為主的結構,向以資源環境並重的一些新興應用學科轉移。長期以來,地學由於主要以礦產資源和能源的尋找和開發為己任,研究重點在固態層圈上。生物圈的演化是作為礦產形成和其他地質過程的條件加以研究的。在建立新一代的地球系統科學知識體系時,單純對固體地球本身的研究不能得到完全解決,必須通過對其他層圈的研究,並在有關學科的配合下尋求突破口和發展方向。這就要求地學除研究固態層圈以外,還要研究生物圈、氣圈和水圈的演變過程和歷史,以及它們的相互作用,這就使地學研究進入到地球系統科學的更高的層次,代表了地學科學發展的方向。

新的地質科學知識體系具體表現為4個方向:一是服務面大幅度拓寬;二是研究面向廣度與深度擴展;三是高新技術的廣泛應用;四是學科體系向綜合與分支兩端同時發展。

地質科學的服務領域現在已拓寬到解決資源與人口、環境協調發展的廣闊領域,而過去偏重於解決礦產資源及與其相關的領域。當代地質科學服務領域既要繼續解決礦產資源有關問題,又要為減輕與防治地質災害,找尋潔凈淡水資源,更有效為合理利用礦產資源,為工農業生產發展,為保護生態環境和國土整治提供優質服務。

在板塊構造學說革命性的推動之下,地質科學取得飛躍發展。一方面促進了地質科學思維的全球化;另一方面,也由此而形成了一系列跨學科的重大研究領域,使地質科學的研究領域以地球整體為對象,進一步朝廣度與深度擴展,如岩石圈計劃、國際地質對比計劃、全球變化研究、大陸動力學和全球動力學的研究等。

板塊學說藉助海洋探測技術和地球物理探測技術等高新技術的力量得以形成。之後,高新技術在地球科學中得到廣泛應用,如高精度大地測量技術、衛星和空間探測技術、激光技術、多普勒雷達技術、深部地球物理探測技術、大陸超深科學鑽探技術、計算機技術、高精度地質測試方法手段。從而進一步拓展了地學研究的廣度和深度,為地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現代地質科學研究已突破了傳統的學科界線,在面對全球開展跨學科重大領域研究過程中逐步形成大綜合大科學,在擴大服務領域過程中突破了狹義地質工作的觀念,形成「大地質」觀念。同時,又有一系列新興科學應運而生。如,農業地質、城市地質、災害地質、環境地質、醫學地質及軍用地質等學科。

總之,地質科學在近200年的歷史中,不僅推動了現代科學的進步,而且強有力地促進了人類社會經濟的發展。地質科學將朝著建立一個新的地球系統科學知識體系前進,為人類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

復習思考題

1.怎樣認識實施礦產勘查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意義?

2.如何在經濟全球化的歷史背景下把握礦產資源勘查發展趨勢?

⑵ 礦產資源的利用現狀是什麼

截至目前,全世界發現的礦產近200種(我國發現168種),據對154個國家主要礦產資源的測算結果顯示,世界礦產資源總的潛在價值約為142萬億美元。

世界上蘊藏量最豐富的大概就是黑色金屬了。黑色金屬包括鐵、錳、鉻、鈦和釩等5種礦產。

1992年世界鐵礦石儲量為1500億噸,前蘇聯、澳大利亞、巴西、加拿大、美國、印度和南非7國共佔有世界鐵金屬儲量的84%。按年產10億噸鐵礦石計算,目前世界鐵礦石儲量的靜態保證年限為151年。

錳儲量為7.26億~8億噸,未包括海底錳資源。世界錳儲量的80%以上集中在前蘇聯和南非。上述儲量的靜態保證年限為40年。但由於有海底錳結核和錳結殼這一未開發的資源潛力,世界不必擔心錳礦資源不足。

鉻、鈦、釩金屬已探明的儲量分別為14億噸、2億噸(鈦鐵礦)、1000萬噸,靜態保證年限分別為132年、55年和312年。

有色金屬包括鋁、銅、鉛、鋅、鋁、鎢、錫、鉬、銻、鎳、鎂、汞、鈷、鉍等13種礦產。

世界鋁土礦資源豐富,儲量巨大,探明儲量達230億噸。澳大利亞、幾內亞、巴西、牙買加等國是世界鋁土礦資源大國。世界現有儲量的靜態保證年限達216年以上。

除鋁外,世界鈷資源保證年限也較高,其儲量為400萬噸,靜態保證年限為168年。此外,海底豐富的鈷資源可以確保人類無缺鈷之慮。

其他有色金屬中,鉬、鎢、鎳、銻的探明儲量靜態保證年限均在50~60年,銅、鉛、鋅、鎂、汞、鉍則顯得有所不足,其靜態保證年限一般在30年或30年以下。

人類可利用自然資源的窘狀貴金屬和稀土中,除金、銀儲量消耗過快外,鉑族金屬和稀土氧化物資源不足為慮。

非金屬包括硫、磷、鉀、硼、鹼、螢石、重晶石、石墨、石膏、石棉、滑石、硅灰石、高嶺土、硅藻土、金剛石等礦產。這些是世界上極為豐富的資源之一,其中除硫、金剛石,特別是金剛石資源嚴重不足,靜態保證年限較低以外,其他都可以成為未來工業和人們生活可以依賴的礦產原料來源。

總的看來,世界礦產資源中期供需形勢較為緩和,但資源短缺與人口增長及經濟發展的需求之間的矛盾將繼續存在,資源供需形勢將出現周期性波動。

能源和礦產資源供需形勢變化還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去分析。20世紀以來,人類對礦產資源的需求顯著增加了,1901~1980年間,全世界采出的礦物原料價值增長了9.6倍,其中後20年為前60年的1.6倍。鋁土礦石油農業的發展使農業對礦物原料的依賴程度提高了,工業和整個經濟對能源和礦產資源消耗的規模進一步加大。對1986年50個國家的統計表明,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與能量及人均能源消耗呈線性正相關關系: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不到1000美元時,人均能耗在1500千克(標准煤)以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為4000美元時,人均能耗隨之上升,達10000千克(標准煤)以上。近年來,雖然世界對礦物原料需求速度相對有所降低,但資源消費的絕對數量仍然在增加。而且,80年代時期,世界礦產品貿易額不斷增長,到1987年出口貿易額(包括能源產品)已達4420億美元,佔世界出口總額的17.7%。1991年世界礦產品出口貿易值約為6850億美元,比1990年增長6%。進入21世紀,世界礦產品貿易額仍呈緩慢增長的趨勢。

大量的統計資料表明,人類社會在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對礦產資源的消耗強度呈生命曲線。所以在觀察礦產資源供需形勢時,我們要掌握兩點:一是不同國家不同發展階段的需求不同,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在未來30~50年中,年輕礦產仍保持一定的需求增長,而新礦產則呈強勁增長趨勢。

⑶ 中國礦產資源開采年限

據國土資源部預計,中國石油開采年限為15年,遠遠低於世界51年的平均水平。

生物質能源和太陽能等將被納入財政支持范圍
本報綜合報道「十一五」期間,國家財政將加大對生物質能源和煤制油等石油替代能源開發的資金投入,以應對中國面臨的石油安全問題。
財政部日前表示,正在會同有關部門積極研究並組織實施石油替代戰略,保障國家的能源安全。根據財政部建議,生物質能源替代石油項目、淺層地能和太陽能在建築中推廣應用項目、以及煤制油和風能利用等將被納入財政支持范圍。

能源問題正在成為困擾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大難題。中國油氣供需矛盾突出,據國土資源部預計,中國石油開采年限為15年,遠遠低於世界51年的平均水平。2005年,中國的石油對外依存度達到43%,有關部門預計,到2020年中國石油需求量將高達4.5億噸,其中2億噸自產,2.5億噸來自進口。尤其是近年國際油價大幅飆升,對中國經濟的影響越來越大。

面對日益突出的石油安全問題,發展石油替代戰略,對解決中國社會經濟的薄弱環節,消除不安全因素,具有重要意義。
發展生物質能源被認為是替代石油的最佳途徑。中國用於發展生物質能源的非糧原料資源潛力很大,而且技術日趨成熟,特別是一些關鍵技術,如用秸稈制酒精的生物酶,已有突破。從長遠看,發展生物質能源的資金將來自於生態稅或開征基金。在此之前,財政部門應拿出一部分資金支持示範企業,通過企業示範來進一步突破一些關鍵技術,並帶動整個產業的發展。
此外,財政部還與建設部一起聯合推廣太陽能、淺層地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在中國的開發和利用,並設立了專項資金支持發展可再生能源。
據悉,「十一五」期間,財政部將把解決能源問題放在首要位置,在引導消費者節約能源的基礎上,加快發展石油替代能源,並積極研究建立能源戰略儲備,保障國家能源安全。

⑷ 采礦證使用年限

采礦許可抄證有效期,按照礦山建設規襲模確定。

《礦產資源開采登記管理辦法》對其有相應的規定:

第七條 采礦許可證有效期,按照礦山建設規模確定:大型以上的,采礦許可證有效期最長為30年;中型的,采礦許可證有效期最長為20年;小型的,采礦許可證有效期最長為10年。

采礦許可證有效期滿,需要繼續采礦的,采礦權人應當在采礦許可證有效期屆滿的30日前,到登記管理機關辦理延續登記手續。采礦權人逾期不辦理延續登記手續的,采礦許可證自行廢止。

(4)世界新礦產資源使用年限擴展閱讀:

《礦產資源開采登記管理辦法》相關法條:

第八條 登記管理機關在頒發采礦許可證後,應當通知礦區范圍所在地的有關縣級人民政府。有關縣級人民政府應當自收到通知之日起90日內,對礦區范圍予以公告。

國家實行采礦權有償取得的制度。采礦權使用費,按照礦區范圍的面積逐年繳納,標准為每平方公里每年1000元。國家出資勘查形成的采礦權價款,由具有礦業權評估資質的評估機構進行評估。

第十條 申請國家出資勘查並已經探明礦產地的采礦權的,采礦權申請人除依照本辦法第九條的規定繳納采礦權使用費外,還應當繳納國家出資勘查形成的采礦權價款。

⑸ 中國的礦產資源還能供我們使用多久

能源並非石油、煤炭、天然氣等傳統能源,新能源也層出不窮,從這個層面上內說,永容遠也用不完。
傳統能源可以持續多久,這也是個未知數,因為不斷有新的礦產資源發現,而且,隨著新技術的發明,能源的利用率以及再利用率也在大幅度提高,所以,這是一個未知數。 石油的儲量為10195億桶,可供開采43年,高成本油田可供開采240年;天然氣埋藏量為144萬億立方米,可開采63年,高成本氣田可供開采452年;煤炭埋藏量10316億噸,可開采231年;鈾的儲量436萬噸,可供72年使用

⑹ 閱讀"世界部分礦產資源年限表",從中我們不難發現幾種主要資源再過幾十年就要耗竭.造成這一現狀的原因有( )

D吧、、、、

⑺ 全球的石油儲量還可以用多少年

按目前世界已探明能源儲量和可開采年限計算,
石油:資源的儲量為10195億桶,可供內開采43年,高成本油田可容供人類開采240年;
天然氣:埋藏量為144萬億立方米,可開采63年,高成本氣田可供開采452年;
煤炭:埋藏量10316億噸,可開采231年;
鈾:已探明儲量436萬噸,可供72年使用(海水中的鈾可供使用1萬年,利用鈈為燃料的增值核反應堆可使用100萬年);
利用熱核反應,海水中的鋰能源可開采年限為1600萬年(dt反應),而利用重水的dd反應,則開采年限為60億年,將成為人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新型能源。
水能是可再生能,可開采3.8億千瓦,已開發0.72億千瓦.
風能是可再生能,是目前世界上增長最快的能源,年增長率達27%,2.5億千瓦.
太陽能是可再生能,620大卡/平方厘米·年,平均年日照2000小時。
生物質能是僅次於煤炭、石油和天然氣而居於世界能源總量第4位的能源,儲量不清楚了.
其他的礦產資源自己網上查就可以了

⑻ 礦產資源可以使用多久.要確切的數字·!

要正確認識什麼是礦產資源。

礦產資源是現有技術經濟條件下能被開發利用專的地質體。屬

我們講探明資源的靜態使用年限,是用目前已經探明的儲量,除以目前的產量,再折以儲量的利用率得出來的。假如探明儲量是100噸,年產10噸,利用率是100%,那麼這個資源只能使用10年。如果利用率是50%,就只能使用5年。

從節約資源、增加地質勘查投入的角度,我們講資源會用完是對的。
但是,人類技術在進步,更多的劣質資源會變成儲量,極大地增加了人類可以利用的總的資源量。
另一方面,金屬礦產多有不可破壞性的特徵,能回收利用。歐美國家有色金屬回收利用一般超過了50%,如使用1000萬噸銅,其中500萬噸是回收利用的;有些貴金屬礦產是100%回收利用。

另外,資源的替代也能有效緩解資源的供應,如鋁代替銅,超導代替銅,非金屬替代金屬等等。

⑼ 世界核能儲量和使用年限

根據國際原子能機構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本月初發布的聯合調查報告專,地球鈾礦屬儲量滿足全球開采需求綽綽有餘。

這份名為《鈾資源、生產和需求2005》(Uranium2005:Resources,ProctionandDe-mand)的報告又被稱作「紅皮書」,它根據2004年全球對核電站發電量的需求計算出全球可識別鈾儲量約為470萬噸,計算的開采成本為每公斤不到130美元。研究指出,按照目前的開采速度,全球的鈾礦還可供人類開采85年。如果使用快速反應堆技術,這些鈾礦則可以使用2500年。

⑽ 世界資源還可以用多少年

目前我國正著手建立限制出口政策和建立國內儲備體系,以備工業未來之需。業內專家指出,我國稀有金屬資源豐富,但由於大量出口,到2020年,許多稀有金屬資源將所剩無幾。現在政府正在尋求將資源留在國內的途徑,而不是讓資源白白流失。 中國五礦化工進出口商會礦產部孫立會接受路透社記者采訪時說,我國許多稀有金屬的價格,包括銦,銻,鎢,在過去的幾年裡均快速攀升。正當這些金屬在全球出現新的用途時,中國迅速增長的工業需求導致了可出口數量的下降。而我國出口的資源,價格非常低廉,而且幾乎沒有任何監管。到2020年,許多稀有金屬資源將所剩無幾。這關繫到國家安全。 孫立會說,正在考慮之中的措施包括,取消出口退稅,嚴格環保法規,激勵整合以便控制盲目開采和灰色出口。最關鍵的一點還是在稀有金屬生產之時,就提取一定的數量作為戰略儲備。 其他考慮在列的稀有金屬戰略儲備品種還包括鉬、錫、鎵和鍺。業內專家指出,許多稀有金屬是生產其他金屬的副產品,因而難以控制其產量。現在我們面臨的問題是,作為副產品,這些材料可能在尾渣中浪費掉了,也可能為了多獲取一些利潤而低價賤賣了。 據悉,日本正利用各種渠道"悄悄"從中國大量買入稀有金屬,范圍包括鎳、鉻、鎢、鈷、鉬、釩、錳7種稀有金屬,而且這個范圍還將擴展到其他金屬資源。日本貿易部下屬的負責自然資源和能源的組織,計劃於今年10月成立一個正式協會,來重審國家的金屬儲備政策。該組織在2004年7月的一份報告中討論過,因發展信息技術的重要性,應加速10種稀有金屬庫存,其中包括鉑,稀土和銦。 一些貿易商說,日本公司過去集中采購時曾經抬高銦的價格,而最近幾個月,他們分散了訂單,每次小量采購。按照自然規律,資源本身會枯竭。石油和天然氣會在幾十年內枯竭,樂觀一點估計也會在100年內枯竭。照現在的開采速度,根據已探知的礦產資源儲量,金礦會在15年內,銀礦會在20年內,銅礦會在31年內枯竭。除了鐵礦會在150年以後內枯竭以外,大部分礦產資源都會在百年內消失。就像鎳礦會在45年內枯竭一樣,大部分稀有金屬資源也將在本世紀末之前枯竭,雖然隨著新礦脈的發現,枯竭的時間還有可能往後推移,但大的趨勢不會有太大的改變。地球的資源儲量並不合理,像錳80%分布在南非,鎢68%分布在中國,銻62%分布在中國,世界上的稀有金屬大都藏在地球的一隅。世界人口到2030年將達到82億,人口有一半集中在亞洲,而亞洲的能源需求量將在30年內增長2倍。中國的能源需求將增長2.2倍。如果2030年中國達到美國的生活水平,世界現有石油產量的127%、汽車產量的138%、紙張產量的193%都將被中國這一個國家消耗掉。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目前全球蔬菜的48%、豬肉的47%、水產品33%、糧食的22%都被中國人吃掉了,這些都超出了中國在世界消費中所佔的比例。按現在的物價口徑計算,如果中國13億人達到目前英國的消費水平,那將需要整個地球的資源才夠13億中國人的消費量,若達到現今美國人的消費水平,就需3個地球的資源。那麼,我國今天以促使消費來增長GDP又是否合理呢?

閱讀全文

與世界新礦產資源使用年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經濟糾紛起訴狀ppt 瀏覽:235
馬鞍山有絲足的嗎 瀏覽:249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大理論成果 瀏覽:520
彩電的折舊年限 瀏覽:102
無損檢測證書 瀏覽:825
創造的名句 瀏覽:365
陌聲聚投訴 瀏覽:389
成果照片圖 瀏覽:332
聚投訴張華 瀏覽:413
我愛發明自動釣魚 瀏覽:199
龔發明重慶 瀏覽:413
我為你許下愛的期限 瀏覽:734
我想發明的200字 瀏覽:989
動漫角色版權保護 瀏覽:72
密蜜直播投訴 瀏覽:701
馬鞍山博望天氣 瀏覽:352
成都唐邦知識產權 瀏覽:737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測算 瀏覽:898
暴走漫畫有版權么 瀏覽:512
農業信用卡積分有效期 瀏覽: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