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民事訴訟中原告變更或者增加訴訟請求到底最晚何時提出
當事人增加、變更訴訟請求或者提起反訴的,應當在舉證期限屆滿前提出。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三十四條第三款的規定,「當事人增加、變更訴訟請求或者提出反訴的,應當在舉證期限屆滿前提出。」
該規定,對增加、變更訴訟請求提出的時間均作了限制,即原告只能在舉證期限屆滿前提出,否則,法院將不準許原告增加或變更訴求的申請。
但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二百三十二條規定:「在案件受理後,法庭辯論結束前,原告增加訴訟請求,被告提出反訴,第三人提出與本案有關的訴訟請求,可以合並審理的,人民法院應當合並審理。」
(1)變更訴請的期限擴展閱讀:
變更訴訟請求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是當事人要求相對方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的更換;第二種是當事人認為提出訴訟時其主張的法律關系的性質或者民事行為的效力發生變化,需要變更訴訟請求。
如果用來支持請求的事實和理由沒有改變,僅僅是依據賠償標准計算的賠償額有所改變,不屬於訴訟法意義上的訴訟請求的變更。即訴訟標的額變化未必像普通變更訴訟請求一樣,需要重新確定舉證期限,而應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訴訟是指國家審判機關即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在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加下,依法解決訟爭的活動。平等主體當事人之間發生經濟糾紛提起訴訟,適用《民事訴訟法》解決紛爭。1991年4月9 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歷經2007 年、2012 年、2017 年三次修正的《民事訴訟法》是民事訴訟活動進行的法律依據。
❷ 民事原告變更訴訟請求的,審限如何確定
如果不是由於簡易程序變更為普通程序,法院的審理期限不變。
❸ 變更訴訟請求的期限
在案件受理後,法庭辯論結束前,原告增加訴訟請求,被告提出反訴,第三人提出與本案有關的訴訟請求,可以合並審理的,人民法院應當合並審理。所以當事人增加、變更訴訟請求或者提出反訴的,應當在舉證期限屆滿前提出。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一條規定:原告可以放棄或者變更訴訟請求。被告可以承認或者反駁訴訟請求,有權提起反訴。
第一百四十條規定,原告增加訴訟請求,被告提出反訴,第三人提出與本案有關的訴訟請求,可以合並審理。
《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232條規定,在案件受理後,法庭辯論結束前,原告增加訴訟請求,被告提出反訴,第三人提出與本案有關的訴訟請求,可以合並審理的,人民法院應當合並審理。
(3)變更訴請的期限擴展閱讀:
增加、變更訴訟請求時限,是指在民事訴訟中,法律規定或者法院指定的當事人能夠有效增加、變更訴訟請求的期限。
2002年4月1日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以下簡稱《證據規定》)規定了當事人的舉證期限,當事人在舉證期限內不提交證據材料的,視為放棄舉證權利。
喪失提出證據的權利,就喪失了證明權。喪失了證明權,也就意味著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權利主張和事實主張失去實際存在的意義。
在喪失證明權後,當事人再增加、變更訴訟請求也毫無現實意義。因此,從時限上來完善增加、變更訴訟請求制度是很有必要的。
❹ 民事訴訟規定了「審結期限」,請問訴訟過程中有變動,如增加被告、變更請求等,審結期限應否隨之延長
【民事訴訟規定了「審結期限」,請問訴訟過程中有變動,如增加被告、變回更請求等,審結期限答應否隨之延長?】
這種情況適用訴訟中止的情形。依法應當從人民法院確認增加被告、變更請求並作出中止裁定之日起,中止計算審限,待中止情形消滅,繼續審理。
❺ 民事訴訟中,變更訴求的期限是
變更復訴求一般是指制當事人增加、變更訴訟請求,當事人如變更訴訟請求應當在法院送達你的舉證限期屆滿前提出。最高院的民事訴訟法解釋規定變更訴訟請求時間與最高院證據規定解釋不一致,應當以後公布的最高院證據規定解釋為准。(請注意下最高院證據規定解釋第34條第三款規定:「當事人增加、變更訴訟請求或提起反訴的,應當在舉證期限屆滿前提出」)
❻ 在訴訟中變更訴訟請求對舉證期限的影響
您好!舉證期限作為與訴訟請求緊密關聯和對應的程序事項,應隨著訴訟請求的變更相應調整,以保障相對方的訴訟防禦權並便於法院審理。但在《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以下稱證據規定)中,變更訴訟請求時應重新指定舉證期限,僅在第三十五條第二款中有明確規定,即人民法院依本條第一款規定告知當事人可以變更訴訟請求後,當事人變更訴訟請求的,人民法院應當重新指定舉證期限。除此之外則並不明確。最高法院《關於適用民訴證據若干規定舉證時限規定》第七條對增加、變更訴訟請求以及提出反訴時的舉證期限問題進一步規定:「當事人在一審舉證期限內增加、變更訴訟請求或者提出反訴,或者人民法院依照證據規定第三十五條的規定告知當事人可以變更訴訟請求後,當事人變更訴訟請求的,人民法院應當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重新指定舉證期限。」這一補漏是否意味著所有的變更訴請都要重新指定舉證期限?結合舉證時限制度的立法目的、上述第三十五條第二款,特別是上述第七條來看,鑒於訴請變更形態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應具體分析其對答辯與舉證負擔的影響:如果該變更增加了利害相對方的答辯與舉證負擔,法院就應重新指定舉證期限;否則無需再定舉證期。
如證據規定第三十五條中的變更訴請,就需要被告相應調整反駁、抗辯或反訴主張並重新舉證,故應當另定舉證期。而客觀事實變化下訴訟請求事項的減少,如名譽侵權案件中被告庭前道歉後原告撤銷相關訴請的變更,就不會增加相對方的答辯與舉證負擔,無需另定舉證期。這也正是上述第七條明確授權法院「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對重新指定舉證期限問題予以自由裁量的原因所在。
如能提供更多信息,則可給出更為周詳的法律意見。
❼ 原告提出增加訴訟請求的期限應當如何判斷
當同一位階效力的司法解釋發生沖突時,應當根據新法優於舊法的法律適用原則專,適用新頒布的屬《民訴法解釋》關於增加訴訟請求提出期限的規定,即增加訴訟請求的提出時間應當為「法庭辯論終結前」
同時為了法律亦不能忽視被告一方的權利,應當給予充分的准備時間,根據《證據規定》第三十五條第二款之規定「當事人變更訴訟請求的,人民法院應當重新指定舉證期限。」據此可以推論,當法院同意當事人一方增加訴訟請求時,也應當重新指定舉證期限,並給予對方當事人適當的答辯期。
❽ 關於民事訴訟的「審結期限」,請問訴訟過程中有變動,如增加被告、變更請求等,審結期限
根據《最高來人民法院嚴格執自行案件審理期限制度的若干規定》
第二條,適用於普通程序審理的第一審民事案件,期限為6個月,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經本院院長批准,可以延長6個月,還需延長的,報請上一級人民法院批准,可再延長3個月。
適用簡易程序審理的民事案件,期限為3個月。
適用特別程序審理的民事案件,期限為30日。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經本院院長批准,可以延長30日,但審理選民資格案件必須在選舉日前審結。
無論什麼情況,普通程序的第一審在15個月內完全能審結的,這里已經考量到你所提到的若干因素,這也是最長最終期限。
只要法院告知你立案了,時間就開始計算,沒有變更之說。
❾ 變更訴訟請求有幾次機會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以下簡稱《證據規則》)第三十五條第二款規定,當事人變更訴訟請求的,人民法院應當重新指定舉證期限。該規定已實行多年,在充分保障當事人訴訟權利、保證人民法院正確認定案件事實,公正、及時審理民事案件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筆者發現在司法實踐中,當事人及其代理人甚至一些法官,不能正確理解變更訴訟請求的概念,浪費司法資源,增加當事人訴累,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審判活動的嚴肅性。筆者就此談一些粗淺的看法,以便引起重視。
根據《民事訴訟法》規定,案件審理過程中當事人可以變更訴訟請求。《證據規則》又規定,當事人變更訴訟請求的,人民法院應當重新指定舉證期限。於是,審判實踐中,一些法官只要當事人訴訟請求有變動,即重新指定舉證期限延期開庭。開庭後,法官、各方當事人、代理人正襟危坐,法庭調查,原告方陳述,原告往往會以起訴時疏忽、遺漏、認識的改變、新證據的出現、新事實的發生,變動所謂訴求,諸如增加了賠償的比例、賠償的數額、增加了賠償項目、利息的計算等等,總之,原告的訴求有所變動,與立案時訴狀中所列訴訟請求不同,而變動的數額又很大,對方也就是被告方會提出異議,這時法官會以當事人變更了訴求,應當重新指定舉證期限,庭審不能繼續,為此宣布休庭。即便被告方不提出異議,法官在這種情形下出於保障另一方當事人訴權的充分行使,為做到程序的公正,會採取主動休庭的做法。案件剛開庭便匆匆收場,各方當事人、代理人各自離去,等待下一次的開庭。當事人僅僅只是增加訴訟請求,法官在這種情況下適用《證據規則》第三十五條的規定是不妥當的。
在開庭審理前,通過原告訴狀、被告答辯以及開庭前的證據交換,已經固定了雙方爭議焦點,固定了雙方提供的證據,從而固定了訴訟請求。但是,如果法律關系的性質發生了改變,相當於重新起訴,那麼當事人的訴求和訴訟證據就得做相應的修改,否則當事人的權利就得不到充分的保護。這是當事人變更訴訟請求,人民法院重新指定舉證期限的立法目的,是訴訟程序公正的要求。
《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六條還規定當事人可以放棄或增加訴訟請求。變更訴訟請求和增加訴訟請求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對待當事人訴求的改變,我們應當首先區分的是當事人變更了訴訟請求,還是增加了訴訟請求,然後區別對待,這個區分很重要。如果當事人只是增加了訴訟請求,應當合並審理,無需重新指定舉證期限。如果把兩個不同的概念不加區分,顯然有違立法本意。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三十五條第一款規定訴訟過程中,當事人主張的法律關系的性質或者民事行為的效力與人民法院根據案件事實作出的認定不一致的,人民法院應當告知當事人可以變更訴訟請求。第二款規定當事人變更訴訟請求的,人民法院應當重新指定舉證期限。可見第二款人民法院應當重新指定舉證期限的前提條件是第一款中的當事人主張的法律關系的性質或者民事行為的效力與人民法院根據案件事實作出的認定不一致。民事行為的效力與人民法院根據案件事實作出的認定不一致很好理解,這種情況下如果法官建議當事人變更,當事人不變更則會敗訴;變更,法院則重新指定舉證期限,當事人則再圍繞變更後的訴求重新為新一輪的訴訟做准備。主要是當事人主張的法律關系的性質發生變更的理解問題。
其實,區分當事人是不是變更了訴訟請求,除了對《證據規則》第三十五條上下兩款做全文理解以外。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看當事人是不是僅僅只是增加了訴訟請求。因為增加訴訟請求相對好理解一些,例如增加了賠償的比例、賠償的數額、增加了賠償項目、利息的計算等等,上述情況無論項目增加多少、數額變動多大,都只是增加訴訟請求。而變更訴訟請求,可能會導致起訴案由的改變。例如起訴歸還借款,後變更合夥分配糾紛。如果我們把兩個概念相比較,會發現他們的不同,還是很好區分的。
審判實踐中,由於這樣或那樣的原因,當事人沒有一成不變的訴求,只要我們有所重視,正確把握訴訟請求變更的概念,就能處變而不亂。如果將訴訟請求變更與增加訴訟請求混同概念,雖然可能不會影響案件的最終審理結果,但混淆法律概念會導致審理環節人為地拉長,造成案件不能及時做出判決,最終影響司法效率與公正。留壩法院 張妍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