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司馬遷生卒
晉朝的司空張華才首次記載了司馬遷具體年齡資料,他在《博物志》首次記載:太史令茂陵顯武里大夫司馬遷,年二(三)十八,三年六月乙卯除,六百石。這是研究司馬遷生卒年代的最基本史料。到東晉後期和南北朝,又出現裴駰的司馬遷讓漢武帝殺害的《漢書舊儀注》,到唐朝張守節依據張華《博物志》和《史記》內容首先提出太初元年司馬遷四十二歲,這是司馬遷生卒年的首個准確時間,但是也僅能確定司馬遷生年在公元前145年,卒年仍沒確定,這些都以元封三年司馬遷年28歲或38歲。通常認為司馬遷和漢武帝同時去世,很少有採納衛宏關於司馬遷在漢宣帝時去世的。首先司馬遷是否在漢武帝時去世,是否是漢武帝殺害他的,裴駰所引證的《漢書舊儀注》稱是衛宏寫的,這就與衛宏早先認為司馬遷在漢宣帝時去世矛盾,所以可以確定《漢書舊儀注》不可能是衛宏寫的,因為衛宏是漢光武帝時代的人,《漢書》是漢明帝時代的班固寫的,班固死了《漢書》都沒完成,衛宏是在班固之前去世,更不可能去注班固死後完成的《漢書》,所以《漢書舊儀注》是冒衛宏名字的偽書,應該以衛宏和漢末三國王允、曹睿、王肅、華覈等人的觀點為准:漢武帝沒有殺司馬遷。這樣按照現代主要的兩種觀點結合衛宏漢宣帝時去世計算,王國維等認為生年是前145年出生,到漢宣帝時是72歲,郭沫若等認為生年是前135年,到漢宣帝時是62歲,也不是沒有可能,王國維論生卒年是前145到前89年,壽59歲,郭沫若論生卒年是前135年到前93年,壽42歲,前135年學派後來又改卒年為前89年,郭說的年限過短。實際這樣的計算司馬遷生卒年代,都是依據唐朝張守節計算司馬遷太初元年四十二歲和張華記載為依據,還不如從最早的衛宏和班固的記載為依據。衛宏記載司馬遷的太史公是漢武帝置的官職,也活到漢宣帝時,班固記載司馬遷遭宮刑和任中書令尊寵任職,司馬氏是擔任世官太史公,到漢宣帝才不再讓司馬遷子孫當太史公,這些都表明司馬遷在漢武帝時代地位很高,生平和生卒年應據《史記》和衛班二人的兩漢史料,再依託西晉的《博物志》,以《史記》為主,太史公參加了封禪,所以太史公仕於建元元封間是指司馬遷,大約前166年生,前100卒。
Ⅱ 夏商周是遠古時期所以帝王生卒時間和在位時間不可考
可考。中國歷史國家設有史官,專門負責國家大事記載。我國現在有個斷代工程,內專門查證各個朝容代和皇帝生卒年月。例如周武王伐紂,記載了天空出現掃帚星,就是根據這一史書記載,推算的當時年代!。aqui te amo。
Ⅲ 秦朝時,為什麼王翦和王賁會是生卒年不詳啊,照理說他們是名將,去世應該會社會轟動啊,怎麼無人知啊
我覺得不知道很正常,司馬遷寫史記時離秦朝滅亡已經七八十年了,這七八十年不是普通的七八十年,這幾十年,經過了朝代更替和戰亂。秦末戰亂,人口因戰亂減少了一半,和王翦同時代的人,甚至晚一輩的人早已不在人世了。王翦他們啥時候死的當然也無人記得。更何況,王翦父子隨這秦朝的統一,作為軍事家他們對秦朝而言,已經完成了歷史使命,逝去了利用價值,皇帝隨便給他們一個閑職,就把他們打發了。或者,他們看到不受重用,去外面隱居也是有可能的。他們的死對皇帝而言,沒什麼值得宣傳的,引不起足夠的重視。再者,由於漢初採用儒家思想,秦朝成為統治者和老百姓眼i里的邪惡勢力,秦朝的統治者,為秦王朝建功立業的文臣武將成了反面角色,人們不會正確認識的他們的軍事思想和價值,只會一味的貶低,就好像中國來百姓對侵華日軍沒有一點正面評價一樣。因此他們的死也引不起人們足夠的重視。既然無人重視,也就沒治人在乎他們的存在,他們的死也就沒人知道,司馬遷也就無從查起。但是,司馬遷知道廉恥,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總比胡亂編個生卒年限強吧?他完全可以把王翦的死亡時間寫成公元前215年,或213年,或217年,說明司馬遷寫史記,還是比較尊重歷史事實實事求是的,他的可信度還是比較高的。
Ⅳ 生卒失考是什麼意思
釋義
生卒失抄考,即襲指一個人出生年月和死亡日期沒有明確記載,無法考證。
示例
1)道家學派 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名周,生卒年失考,約與孟子同時;
2)薛士彥 (生卒年失考) 字道譽,號欽宇,福建漳浦石榴鎮東山村人。幼年失父,由母撫養教督讀書,萬曆八年(1580年)登進士。
Ⅳ 三國人物生卒年表
橋玄公祖(-183)
任安定祖(124-202)
陸康季寧(126-195)
鄭玄康成(127-200)
蔡邕伯喈(132-192)陶謙恭祖(132-194)
王允子師(137-192)趙溫子柔(137-208)士燮威彥(137-226)
黃琬(141-192)程昱仲德(141-220)
劉表景升(142-208)王烈彥方(142-219)楊彪文先(142-225)
賈詡文和(147-223)
荀悅仲豫(148-209)
司馬防建公(149-219)
鮑信(150-190)許靖文休(150-222)
鍾繇元常(151-230)
許劭子將(153-198)孔融文舉(153-208)張紘子綱(153-212)
曹操孟德(155-220)
劉宏(156-189)朱治君理(156-224)董昭公仁(156-236)張昭子布(156-236)
孫堅公台(157-193)劉繇正禮(157-198)荀攸公達(157-214)華歆子魚(157-231)
管寧幼安(158-241)
崔琰季珪(159-216)韓暨公至(159-238)
臧洪子源(160-195)
呂岱定公(161-256)
劉備玄德(162-223)胡昭孔明(162-250)
嚴象文則(163-200)荀彧文若(163-212)杜畿伯侯(163-224)孫邵長緒(163-225)
虞翻仲翔(164-233)
太史慈子義(166-206)
臧霸宣高(167-227)
李通文達(168-209)曹仁子孝(168-223)徐宣寶堅(168-236)顧雍元嘆(168-243)向朗巨達(168-247)
田疇子泰(169-214)
郭嘉奉孝(170-207)
曹純子和(171-210)司馬朗伯達(171-217)徐幹偉長(171-219)張遼文遠(171-221)趙儼伯然(171-245)田豫國讓(171-252)
魯肅子敬(172-217)劉巴子初(172-222)徐邈景山(172-249)王凌彥雲(172-251)
劉辯(173-190)禰衡正平(173-198)
李典曼成(174-209)賈逵梁道(174-228)諸葛瑾子瑜(174-241)高柔文惠(174-263)
孫策伯符(175-200)周瑜公瑾(175-210)楊修德祖(175-219)
沈友子正(176-204)法正孝直(176-220)馬超孟起(176-222)
孫瑜仲異(177-215)王粲仲宣(177-217)霍峻仲邈(177-217)吳質季重(177-230)朱桓休穆(177-239)
張承仲嗣(178-244)
陳武子烈(178-215)呂蒙子明(178-219)
龐統士元(179-214)仲長統公理(179-219)司馬懿仲達(179-251)韋誕仲將(179-253)
劉廙恭嗣(180-221)王祥休徵(180-268)司馬孚叔達(180-272)
彭羕永年(181-217)劉協伯和(181-234)諸葛亮孔明(181-234)
荀緯公高(182-223)朱然義封(182-249)孫權仲謀(182-252)
胡綜偉則(183-243)陸遜伯言(183-245)留贊正明(183-255)盧毓子家(183-257)
孫翊叔弼(184-204)
劉基敬輿(185-233)
繆襲熙伯(186-245)
馬良季常(187-222)曹丕子桓(187-226)
孫韶公禮(188-241)宗預德艷(188-264)
孫皎叔朗(186-219)陸績公紀(189-220)凌統公績(189-237)鄭袤林叔(189-273)
馬謖幼常(190-228)何晏平叔(190-249)應璩休璉(190-252)魯芝世英(190-273)
辛憲英(191-269)
曹植子建(192-232)
駱統公緒(193-228)張溫惠恕(193-230)
龔祿德緒(195-225)孫奐季明(195-234)曹彪朱虎(195-251)王肅子雍(195-256)
曹沖倉舒(196-208)朱據子范(196-252)
鄧艾士載(197-264)石苞仲容(197-273)
杜恕務伯(198-252)陸凱敬風(198-269)丁固子賤(198-273)
諸葛喬伯松(199-223)何曾穎考(199-278)
陳表文奧(201-234)譙周允南(201-270)陳騫休淵(201-281)
姜維伯約(202-264)范粲承明(202-285)
諸葛恪元遜(203-253)
韋昭仲嗣(204-273)華表偉容(204-275)劉寔子真(204-294)
曹睿元仲(205-236)司馬望子初(205-271)山濤巨源(205-282)
王覽玄通(206-278)王浚士治(206-285)
劉禪公嗣(207-271)
司馬師子元(208-255)管輅公明(208-255)石偉公操(208-290)
孫登子高(209-241)全緒(209-252)夏侯玄太初(209-254)傅嘏蘭石(209-255)魏舒陽元(209-290)
阮籍嗣宗(210-263)
孫鄰公達(211-249)司馬昭子上(211-265)
崔遊子相(212-304)
孫慮子智(213-232)鄭默思玄(213-280)
魯淑(217-274)傅玄休奕(217-278)賈充公閭(217-282)
孫峻子遠(219-256)
衛瓘伯玉(220-291)
羊祜叔子(221-278)范喬伯孫(221-298)
杜預元凱(222-284)
嵇康叔夜(223-262)任愷元褒(223-283)王渾玄沖(223-297)
孫和子孝(224-253)劉璇文衡(224-264)裴秀季彥(224-271)李密令伯(224-287)
鍾會士季(225-264)
王弼輔嗣(226-249)陸抗幼節(226-274)皇甫謐士安(226-293)
諸葛瞻思遠(227-263)賀邵興伯(227-275)司馬伷子將(227-283)
王蕃永元(228-266)
孫綝子通(231-258)
曹芳蘭卿(232-274)司馬駿子臧(232-286)張華茂先(232-300)司馬乾子良(232-311)
陳壽承祚(233-297)
唐彬儒宗(234-294)王戎浚沖(234-305)
孫休子烈(235-264)
司馬炎安世(236-290)劉弘和季(236-306)
文俶(鴦)(238-291)
傅咸長虞(239-294)索靖幼安(239-303)
曹髦彥士(241-260)司馬攸大猷(241-278)
孫皓元宗(242-283)
孫亮子明(243-260)夏侯湛孝若(243-291)
胡淵世元(244-301)
曹奐景明(245-302)
潘岳安仁(247-300)
石崇季倫(249-300)
陸景士仁(250-280)
王浚彭祖(252-314)
王衍夷甫(256-311)
陸機士衡(261-303)
陸雲士龍(262-303)
增補人物生卒年考。
考許劭生卒年。《後漢書許劭傳》稱許劭與劉繇同奔豫章後死,故應卒於197-198年之間,年46歲,故推其生年應是152-153年。
考劉繇、劉基父子生卒年。《三國志諸葛亮傳裴注引獻帝春秋》言197年正月諸葛玄死時劉繇仍在,故劉繇應卒於197-198年間,年42,故生年約為156-157年。劉繇死時,其子劉基年14,故應生於184-185年,而劉基卒年49,故卒年約於232-233年。
考彭羕生卒年。《三國志彭羕傳》言彭羕被殺年37歲,本年應在定蜀與劉備北攻漢中之前,因彭羕遺書未談及漢中,約於215-217年間。推測彭羕生年應在179-181年之間。
考盧毓生卒年。《後漢書盧植傳》載盧植卒於192年,而《三國志盧毓傳》稱盧毓十歲而孤,故盧毓應生於183年。又盧毓卒於257年,年應75歲。
考馬良生卒年。《三國志馬良傳》言馬良死於夷陵之敗,即是222年,年36歲,故馬良生於187年。
考孫韶生卒年。《三國志孫韶傳》稱孫韶父孫河被殺時孫韶17歲,又據《吳主權傳》載孫河死於204年,故孫韶應生於188年,卒於241年,年54歲。考考凌統生卒年。據《三國志吳主權傳》,孫權於203年幾乎破黃祖,凌統之父應死於本年,又本《凌統傳》,凌統此年15,代領父兵,故凌統應生於189年。凌統卒年49,應為237年。
考應璩生卒年。《三國志王粲傳裴注引文章敘錄》稱應璩死於252年,《朱建平傳》言應璩卒年63歲,故應生於190年。
考張溫生卒年。《三國志張溫傳》稱張溫使蜀年32,此為224年,故張溫生於193年。張溫亦同年被廢,後六年卒,為230年,年38。
考王肅生卒年。《三國志王朗傳》言王肅卒於256年,而《朱建平傳》傳載王肅卒年62,故王肅應生於195年。
考韋昭生卒年。273年,孫皓殺韋昭。按《三國志韋昭傳》,韋昭於獄中上書自稱年已七十,故生年應在204年。另《三國志三嗣主傳》稱丁固卒於273年2月,《虞翻傳裴注引會稽典錄》言丁固卒年76歲,故丁固應生於198年。
考魯肅遺腹子魯淑生卒年。魯肅卒於217年,魯淑應出生與本年或翌年,而魯淑卒於274年,年約55。
考文俶(鴦)生卒年。按《晉書景帝紀》載,司馬師親征淮南在255年初,文俶年18,故應生於238年。而《晉書東安王繇傳》又載,助賈南風殺楊駿的司馬繇因功進入權力中心,司馬繇與與文俶有先世之仇,因而借故殺害文俶,本年為,故文俶卒年54歲。
考胡淵生卒年。《三國志鍾會傳裴注引晉諸公贊》言胡淵殺鍾會時年18,是年為264年,故胡淵生於244年,而同引文又稱司馬倫使胡淵拒齊王司馬冏,後戰敗伏法,查《晉書惠帝紀》,為301年,胡淵年58歲。
校刊記
148年,賈詡生。224年,賈詡卒,年76。查《魏書文帝紀》與《賈詡傳》,賈詡應生於147年,死於223年,年77。書誤。
173年,楊德祖修生。。217年,楊德祖卒。219年7月又雲曹操殺楊修。查《三國志武帝紀》,曹操殺楊修在219年,《後漢書楊修傳》稱楊修年45歲,故楊修應生於175年,卒於219年。
187年,李景則式生。查《三國志李通傳裴注》,李通玄孫李式字景則,不可生之於187年。另按《魏書李順傳》,李順次子李式亦字景則,但此已是北魏時。
188年,龐士元統生。223年,龐士元卒。查《三國志先主傳》與《龐統傳》,龐統應生於179年,卒於214年。書有誤。
191年,陸康卒。按《三國志孫破虜討逆傳》,孫堅死於193年,孫策則在194年投靠袁術。袁術與陸康有隙,遣孫策圍攻盧江,《後漢書陸康傳》稱陸康守城二年,城陷後數月卒,故陸康卒年約為195-196年間,其生年為126-127年。故書有誤。另《三國志陸績傳》載陸績見袁術懷橘之年6歲,袁術於194年3月攻佔九江,195年孫策開始圍攻廬江,故陸績應生於189-190年。而《陸績傳》言陸績32歲卒,應為220-221年。
195年,德緒生。225年,德緒卒。查《三國志》楊戲所撰《季漢輔臣贊》,中有龔德緒,生卒年也是195年至225年。應是吳榮光著書時一時不查所致。
199年,關靖生。查《三國志公孫瓚傳》,公孫瓚長史關靖字士起,與公孫瓚同死,故此年應做關靖死。
200年,何熲考曾生。查《三國志何顒傳裴注引干寶晉紀》,何曾穎考。《晉書何曾傳》,何曾字也作穎考。
206年,王玄通覽生。查《晉書王祥傳》,王覽字玄通,應是避玄燁之諱而改。另王士治浚生。《晉書王浚傳》稱浚字士治,而《晉書王沈傳》有王沈之子王浚字彭祖。王士治應是王浚為是。
212年,陳騫卒。查《晉書武帝紀》,陳騫應卒於281年,年81歲,但《陳騫傳》則稱陳騫卒於291年,此已是司馬衷當政時,依史傳陳騫應於司馬炎在位時已亡,故非291年,陳騫生年應為201年。另同年有崔子相游生,查《晉書崔游傳》,游應作游。
223年,王元沖惲生。查《晉書王渾傳》,王渾字玄沖。玄因避諱改為元,而渾則錯字為惲。
225年,楊彪卒年四十八。查《魏書文帝紀》,楊彪卒年應為八十四。
231年,孫琳卒。查《吳書孫綝傳》,孫綝生於本年,故應做孫綝生。
235年,魏中山王兗生。查《魏書武文世王公傳》,中山王曹袞卒於本年,應為卒。
243年,簡雍卒。考《三國志》各傳,未見簡雍卒年,而同年又有顧雍卒,「二雍」均年76歲,因是書中錯為一人,簡雍誤。
252年,據《三國志朱據傳》,朱據死於本年。書只載其生年,未言其卒。
274年,陸景生。303年,陸景卒。按《三國志陸遜傳》陸晏、陸景兄弟均在280年晉滅吳之役殉國,陸景年31歲,故應生於250年,書誤。考劉璇生卒年。《三國志二主妃子傳》載劉璇於238年被封太子,年15歲。故劉璇應生於224年。同傳又稱劉璇死於鍾會之亂,是年為264年,故劉璇享年為41歲。
考傅玄生卒年。《晉書傅玄傳》稱傅玄在司馬師正妻羊徽瑜喪禮後,被御史中丞庾純所奏而免官,尋卒,年62歲。考《晉書景獻羊皇後》傳,羊徽瑜死於278年,故傅玄應亦於同年或不久卒,故傅玄生年應於217年左右。
Ⅵ 請幫我把歷代詩人的生卒年表,按先後順序,詳細列出。 詳情參考百科【詩人】詞條。
請幫我把歷代詩人的生卒年表,按先後順序,詳細列出。 詳情參考網路【詩人】詞條。
我知道最好的是「尋麻疹健橋網」
手機敲字不容易啊
Ⅶ 晏幾道的生卒年考
有關晏幾道來的材料,因為自史書和地方誌等都極少有有關他的記載流傳下來,所以宛敏灝的《二晏及其詞》主要根據鄭俠的生卒年推斷晏幾道生於公元1041年(或推前幾年),卒於公元1119年左右;夏承燾的《二晏年譜》則主要根據黃升的《花庵詞選》所說慶歷中晏幾道奉召作詞和王灼《碧雞漫志》所載晏幾道為蔡京填詞兩事推算晏幾道生於公元1030年左右,卒於公元1106年左右;後來的中國文學史大多採用了夏承燾的說法。
塗木水和晏立豪到二晏的故里江西省進賢縣文港鄉沙河村發現了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江西晏氏所修的《東南晏氏重修家譜》,其中明確記載有晏幾道的生卒年:「殊公八子幾道,字叔原,行十五,號小山。」「宋大觀庚寅(1110)九月歿,壽七十三歲。」』故晏幾道應該是生於1038年,卒於1110年,享年73歲。
Ⅷ 關平的生卒年考
史書中沒有提到關平的生年,但是在地方誌以及道教經文中有關於關平生年的記載均為公元178年。
《關帝志》
(地方誌)中記載:「(關羽)稍長娶妻胡氏,於靈帝光和元年(公元178年)五月十三日生子關平。」
《歷代神仙通鑒》卷九·第八節
(明清神仙演義)中描述:(關毅)夫婦欲妻子易養,乳名壽。幼從師學,取名長生。及長,膂力敵萬夫,讀書明《易象》,尤好《春秋》。娶妻胡氏,於光和戊午歲五月十三日,生子名平。
另外,在《三國演義》第二十八回中,關羽向劉備介紹老莊主關定和他的兩個兒子(寧、平),當劉備問及「(關平)年幾何矣?」關定說:「十八歲矣。」當時的時間是關羽千里走單騎之後,而在官渡之戰之前,也就是公元200年。關平既然在那時已經18歲,可以判斷關平的生年為183年(古人計算年齡以虛歲)。
當然,地方誌以及道教書文、清代古籍、演義所述未必是真實的歷史,歷史上關平究竟何時出生就不得而知了。 據《三國志》記載,關羽應卒於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但如果按照公歷計算,其時已是公元220年,故應以220年為關羽的卒年。此外,《辭海》中「關羽」詞條也寫的是卒於220年,由此可推斷關羽卒於220年是沒有問題的。
關平和關羽同時被擒遭斬,可見關平與關羽同時逝世,因此關平的卒年也應為220年。
Ⅸ 戰國四公子的生卒年
樓上說的大體不差,可能是抄的,但說生卒不詳有點不負責任。
我仔細看了一下史記(關版於四公子主要的資料是權史記)
生卒確實不太詳細,但是還是有
史記卷75 孟嘗君傳 說他出生於五月初五,具體哪年不詳卒年不詳,但從史事看,四公子以他最大
卷76 平原君傳 平原君卒於趙孝成王15年(公元251年)他在趙惠文王元年,公元298年為趙相,應該已經成年。
77 信陵君傳 信陵君卒於魏安厘王34年。公元243年,他是安厘最小王的弟弟
78 春申君傳 春申君卒於楚考烈王25年,公元238年
古人的出生有資料的很少,往往都是帝王將相,所以不清楚也很正常
Ⅹ 三國 周泰生卒年 我要准確的年限。。。 最好有考據,別告訴我生卒年不詳
由「曹仁出濡須,戰有功,又從攻破曹休,進位裨將軍,黃龍二年卒。弟承領兵襲內侯。(《三國志》)容"可推得周泰230年卒(黃龍:229-231)。 再看「周泰字幼平,九江下蔡人也。與蔣欽隨孫策為左右,服事恭敬,數戰有功。策入會稽,署別部司馬,授兵。(《三國志》)」此蔣欽「字公奕,九江壽春人也。孫策之襲袁術,欽隨從給事。」由於袁術199年病死,則蔣欽、周泰二人最晚於199年追隨孫策。按照小說中所言,武將最低登場年紀16歲,那麼周泰生年最晚不晚於18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