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試述中國古代徵兵制度的變遷
1、商周時期的徵兵與甲士制度
我國在商、周時已經有徵兵制度。當時規定,每個部落成員在戰爭期間,都有當兵作戰的義務。軍隊的核心是王家與貴族子弟,即「三族」與「多子族」所組成。
基幹力量是由平民組成的甲士。那時作戰用戰車,每輛車上有駕車、持干、戈和拿弓矢的作戰人員三名.俗稱「三甲士」。在每輛戰車的兩側與車後,隨有步兵(徒兵)幾十名,由奴隸充當。他們既是戰斗員,又是侍候奴隸主的雜役。
2、戰國時期的常備兵與常備兵考核制度
戰國時期,各國相繼變法,封建經濟逐步占據主導地位,開始建立了郡縣制,兵役制也發生了新的變化。當時已經建立常備兵制度。常備兵是軍隊的基幹,他們都是應把經過考選而來。選時相當嚴格。
以魏國為例:選拔武卒要求參加考選的人穿「三層之甲」,拿一張要用上百斤力才能拉開的硬弓和裝有五十支箭的箭囊,扛著文,頭戴鐵盔,腰佩劍,帶三天糧食,在半天之內走完百里路。凡是中選的人,免除全家的賦稅、徭役。
3、秦漢時期的徵兵制度
秦統一中國後,便出現了全國規模的徵兵制。徵兵以郡縣為單位,郡守有徵發一郡壯丁作戰的權力。當時農民既是主要生產力,也是兵員的主要來源。秦朝兵役和勞役極為繁重:當時全國大約有兩千多萬人口,而經常被征發服兵役、勞役的就有二、三百萬人。
漢承秦制,當時規定不省貴賤,男子二十歲就要在官府登記。並且根據三年耕一年儲的原則,從二十三歲起正式服役,直到五十六歲止。在適齡期間,除每年農閑受訓外每人一生要服兩次兵役,每次一年。一次在地方上,稱「正卒」;一次在邊疆或京城,稱「戍卒」或「衛士」。
漢武帝時,出現了招募熟悉北方少數民族情況的人組成「胡騎」,招募熟悉南方越事的人組成「越騎」。
3、三國時代的世兵制度
東漢後期,由於軍閥割據,塢堡林立,大批農民為軍閥豪強所霸佔,成為依附於他們的部曲(近於奴隸的私人部隊)。很多壯丁成了地主家兵,全國徵兵制度遭到嚴重破壞。
三國時期出現了「世兵制」。「世兵」就是父子世代為兵。這種兵家戶籍不屬郡縣,而由軍府管理,稱為「士家」、「軍戶」。他們的社會地位低下,只有得到放免才能取得平民的身份。
4、世兵制度的進化體:北魏隋唐的府兵制度
南北朝後期,北朝出現了「府兵制」。西魏的字文泰在大統九年(公元543年),廣泛招募各地漢族豪強地主從軍,通過他們的從屬關系,帶來了大量家兵、部曲等私人武裝。西魏政權根據他們所帶軍隊的眾寡,授予各種不同爵位。這種使地方割據的私人武裝中央化的辦法,不但增強了朝廷軍力,同時使鮮卑部落兵與漢族封建兵制逐漸結合,創置了「府兵制」。
西魏末年,府兵由六個柱國大將軍率領,每柱國下設兩個大將軍,一個大將軍下又有兩個開府將軍,共有二十四軍。當時府兵與民籍分開,不屬郡縣管轄,他們只管打仗,不負擔其它賦稅。
府兵制到了隋朝起了很大變化。軍府名稱為驃騎府,以驃騎將軍為長官。軍士開始編入戶籍,從事生產。隋煬帝時,府兵直接從民間征調,男子年滿二十一歲即可參加府兵。全國府兵由十二衛分領。大業三年(公元607年)改驃騎將軍府為鷹揚府。長官為鷹揚郎將。軍人稱「衛士」。衛府制度趨於完善,中央集權在軍制上得到加強。
唐初全國共有六百三十四個府,均由十二衛和東宮六率分領。一改隋朝鷹揚府為折沖府,每府府兵歸折沖都尉管轄。並規定在設府的地方,人民有充府兵的義務。服役年齡是二十至六十歲.應征充當府兵的人,平日務農,農閑教練,征發時自備兵器、資糧。這實際上是一種兵農合一的兵役制度。證調服役的人,定期宿衛京師或戍邊;戰時出征,戰事完畢,即「兵散於府,將歸於朝」。
5、唐中後期、宋的募兵制
唐代中期,府兵因負擔過重而大量逃亡,折沖府名存實亡,府兵制受到嚴重破壞。為了補充兵員,就採取了招募的辦法。唐玄宗開元十一年(公元723年)招募蒲、同、歧、華、京兆等州逃亡的府兵和白丁充當宿衛,稱「長從宿衛」,以代替府兵定期輪流宿衛的舊制度。開元二十五年(公元727年)下令各軍鎮招募長駐邊疆的軍防健兒,其家口願同去的,各給田地屋宅。後來組成邊兵,由方鎮操縱。這樣經歷了二百多年的府兵制度基本結束。
募兵制是宋朝的主要兵制。當時有四種不同軍隊——禁軍、廂兵、蕃兵、鄉兵。禁軍是皇帝的親兵,駐守京師,兼備征伐,是北宋的正規軍。它來源於全國招募與選自廂兵、鄉兵中的健壯兵丁。廂兵是各州募集的地方軍,不進行軍事訓練,所以不能作戰,只給地方政府服親沒。蕃兵是招募西北邊疆少數民族,充當過境屯戍守軍。鄉兵,於招募之外,也有當地征發的,經過訓練作為地方防守部隊。
6、元的部落兵制
元朝在取得全國政權前,實行部落兵制。本部落的男子十五歲以上、七十歲以下全部當兵,下馬牧畜,上馬攻戰。其本族人建立的『蒙古軍」與後來吞並各部落建立的『探馬赤軍」為主力軍。進入中原後,抽調二十歲以上的漢人壯丁建立「漢軍」,作為戍守當地的地方軍。
7、明的衛所制
明朝實行「衛所制」。軍隊組織有衛、所兩級。一府設所,幾府設衛。衛設指揮使,統兵士五千六百人。衛下有千戶所(一千士兵),千戶所下設百戶所(一百士兵)。兵士有軍籍,世襲為軍,平時屯田或駐防。遇有戰爭,朝廷命將,率領調自衛、所的士兵征戰。
衛所制有些象世兵制,又與唐代的府兵制相似。
8、清的部落兵制:旗兵制
清朝實行「旗兵制」。起兵伊始,以部落為單位組成「旗」,旗是軍政合一的組織,旗民平時為民,戰時為兵。因此,旗兵制就是部落兵制。
公元1615年,努爾哈赤將滿、蒙、漢族力量編成八個旗,分別用正黃、正自、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八種色旗作標志。這就是八旗軍」的由來。
清統一全國後,又以漢人為基礎組成了「綠旗軍」(以綠旗為標志,又名『綠營兵」)。兵員時有增減,最多時達到六十多萬人
『貳』 我國古代徵兵制度的變遷
中國古代兵役制度
1、商周時期的徵兵與甲士制度
我國在商、周時已經有徵兵制度。當時規定,每個部落成員在戰爭期間,都有當兵作戰的義務。軍隊的核心是王家與貴族子弟,即「三族」與「多子族」所組成。
基幹力量是由平民組成的甲士。那時作戰用戰車,每輛車上有駕車、持干、戈和拿弓矢的作戰人員三名.俗稱「三甲士」。在每輛戰車的兩側與車後,隨有步兵(徒兵)幾十名,由奴隸充當。他們既是戰斗員,又是侍候奴隸主的雜役。
2、戰國時期的常備兵與常備兵考核制度
戰國時期,各國相繼變法,封建經濟逐步占據主導地位,開始建立了郡縣制,兵役制也發生了新的變化。當時已經建立常備兵制度。常備兵是軍隊的基幹,他們都是應把經過考選而來。選時相當嚴格。
以魏國為例:選拔武卒要求參加考選的人穿「三層之甲」,拿一張要用上百斤力才能拉開的硬弓和裝有五十支箭的箭囊,扛著文,頭戴鐵盔,腰佩劍,帶三天糧食,在半天之內走完百里路。凡是中選的人,免除全家的賦稅、徭役。
3、秦漢時期的徵兵制度
秦統一中國後,便出現了全國規模的徵兵制。徵兵以郡縣為單位,郡守有徵發一郡壯丁作戰的權力。當時農民既是主要生產力,也是兵員的主要來源。秦朝兵役和勞役極為繁重:當時全國大約有兩千多萬人口,而經常被征發服兵役、勞役的就有二、三百萬人。
漢承秦制,當時規定不省貴賤,男子二十歲就要在官府登記。並且根據三年耕一年儲的原則,從二十三歲起正式服役,直到五十六歲止。在適齡期間,除每年農閑受訓外每人一生要服兩次兵役,每次一年。一次在地方上,稱「正卒」;一次在邊疆或京城,稱「戍卒」或「衛士」。
漢武帝時,出現了招募熟悉北方少數民族情況的人組成「胡騎」,招募熟悉南方越事的人組成「越騎」。
3、三國時代的世兵制度
東漢後期,由於軍閥割據,塢堡林立,大批農民為軍閥豪強所霸佔,成為依附於他們的部曲(近於奴隸的私人部隊)。很多壯丁成了地主家兵,全國徵兵制度遭到嚴重破壞。
三國時期出現了「世兵制」。「世兵」就是父子世代為兵。這種兵家戶籍不屬郡縣,而由軍府管理,稱為「士家」、「軍戶」。他們的社會地位低下,只有得到放免才能取得平民的身份。
4、世兵制度的進化體:北魏隋唐的府兵制度
南北朝後期,北朝出現了「府兵制」。西魏的字文泰在大統九年(公元543年),廣泛招募各地漢族豪強地主從軍,通過他們的從屬關系,帶來了大量家兵、部曲等私人武裝。西魏政權根據他們所帶軍隊的眾寡,授予各種不同爵位。這種使地方割據的私人武裝中央化的辦法,不但增強了朝廷軍力,同時使鮮卑部落兵與漢族封建兵制逐漸結合,創置了「府兵制」。
西魏末年,府兵由六個柱國大將軍率領,每柱國下設兩個大將軍,一個大將軍下又有兩個開府將軍,共有二十四軍。當時府兵與民籍分開,不屬郡縣管轄,他們只管打仗,不負擔其它賦稅。
府兵制到了隋朝起了很大變化。軍府名稱為驃騎府,以驃騎將軍為長官。軍士開始編入戶籍,從事生產。隋煬帝時,府兵直接從民間征調,男子年滿二十一歲即可參加府兵。全國府兵由十二衛分領。大業三年(公元607年)改驃騎將軍府為鷹揚府。長官為鷹揚郎將。軍人稱「衛士」。衛府制度趨於完善,中央集權在軍制上得到加強。
唐初全國共有六百三十四個府,均由十二衛和東宮六率分領。一改隋朝鷹揚府為折沖府,每府府兵歸折沖都尉管轄。並規定在設府的地方,人民有充府兵的義務。服役年齡是二十至六十歲.應征充當府兵的人,平日務農,農閑教練,征發時自備兵器、資糧。這實際上是一種兵農合一的兵役制度。證調服役的人,定期宿衛京師或戍邊;戰時出征,戰事完畢,即「兵散於府,將歸於朝」。
5、唐中後期、宋的募兵制
唐代中期,府兵因負擔過重而大量逃亡,折沖府名存實亡,府兵制受到嚴重破壞。為了補充兵員,就採取了招募的辦法。唐玄宗開元十一年(公元723年)招募蒲、同、歧、華、京兆等州逃亡的府兵和白丁充當宿衛,稱「長從宿衛」,以代替府兵定期輪流宿衛的舊制度。開元二十五年(公元727年)下令各軍鎮招募長駐邊疆的軍防健兒,其家口願同去的,各給田地屋宅。後來組成邊兵,由方鎮操縱。這樣經歷了二百多年的府兵制度基本結束。
募兵制是宋朝的主要兵制。當時有四種不同軍隊——禁軍、廂兵、蕃兵、鄉兵。禁軍是皇帝的親兵,駐守京師,兼備征伐,是北宋的正規軍。它來源於全國招募與選自廂兵、鄉兵中的健壯兵丁。廂兵是各州募集的地方軍,不進行軍事訓練,所以不能作戰,只給地方政府服親沒。蕃兵是招募西北邊疆少數民族,充當過境屯戍守軍。鄉兵,於招募之外,也有當地征發的,經過訓練作為地方防守部隊。
6、元的部落兵制
元朝在取得全國政權前,實行部落兵制。本部落的男子十五歲以上、七十歲以下全部當兵,下馬牧畜,上馬攻戰。其本族人建立的『蒙古軍」與後來吞並各部落建立的『探馬赤軍」為主力軍。進入中原後,抽調二十歲以上的漢人壯丁建立「漢軍」,作為戍守當地的地方軍。
7、明的衛所制
明朝實行「衛所制」。軍隊組織有衛、所兩級。一府設所,幾府設衛。衛設指揮使,統兵士五千六百人。衛下有千戶所(一千士兵),千戶所下設百戶所(一百士兵)。兵士有軍籍,世襲為軍,平時屯田或駐防。遇有戰爭,朝廷命將,率領調自衛、所的士兵征戰。
衛所制有些象世兵制,又與唐代的府兵制相似。
8、清的部落兵制:旗兵制
清朝實行「旗兵制」。起兵伊始,以部落為單位組成「旗」,旗是軍政合一的組織,旗民平時為民,戰時為兵。因此,旗兵制就是部落兵制。
公元1615年,努爾哈赤將滿、蒙、漢族力量編成八個旗,分別用正黃、正自、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八種色旗作標志。這就是八旗軍」的由來。
清統一全國後,又以漢人為基礎組成了「綠旗軍」(以綠旗為標志,又名『綠營兵」)。兵員時有增減,最多時達到六十多萬人
『叄』 古代曾有哪些重要的兵役制度
秦漢時期來的兵役不是很了源解,好像是農站,平常是農民,農閑了操練,有戰爭就當兵打仗服兵役。曹操創立了屯田制,跟這個差不多。後期北周創立了府兵制,一個人當兵,政府不管兵械馬匹,但是這一家也不再收徭役租稅了。府兵制持續到唐朝中期,安史之亂前後開始了募兵制,士兵開始職業化。明朝的朱元璋又搞了個衛所制,有點類似府兵制,但是衛所的士兵是世襲的,也不能隨意去當農民、商人,兵械馬匹國家提供,衛所的田賦也收歸國有。但是後期衛所長官吃空餉嚴重,到了明朝後期又回歸了募兵制。清朝前期是八旗制度,前中期後又有綠營輔助,到了後期太平天國運動時,八旗綠營都不行了,也是回歸募兵制了。
『肆』 中國古代有什麼兵役制度 各有什麼特點
商周時期甲士制
戰國時期的常備兵制
秦漢時期的徵兵制
隋初盛唐的府兵制
中唐到宋的募兵制
元的部落兵制
明的衛所制
清初(後金)的蒙安摩克制
清的旗兵制
『伍』 秦漢時期的兵役制度
秦漢時期的兵役制度是屬於徵兵制,在秦代至西漢前期的兵役制度以郡縣普遍徵兵制為主。
『陸』 請幫忙理出歷史中國歷史上歷代所有的徵兵制度
1、商周時期的徵兵與甲士制度
我國在商、周時已經有徵兵制度。當時規定,每個部落成員在戰爭期間,都有當兵作戰的義務。軍隊的核心是王家與貴族子弟,即「三族」與「多子族」所組成。
基幹力量是由平民組成的甲士。那時作戰用戰車,每輛車上有駕車、持干、戈和拿弓矢的作戰人員三名.俗稱「三甲士」。在每輛戰車的兩側與車後,隨有步兵(徒兵)幾十名,由奴隸充當。他們既是戰斗員,又是侍候奴隸主的雜役。
2、戰國時期的常備兵與常備兵考核制度
戰國時期,各國相繼變法,封建經濟逐步占據主導地位,開始建立了郡縣制,兵役制也發生了新的變化。當時已經建立常備兵制度。常備兵是軍隊的基幹,他們都是應把經過考選而來。選時相當嚴格。
以魏國為例:選拔武卒要求參加考選的人穿「三層之甲」,拿一張要用上百斤力才能拉開的硬弓和裝有五十支箭的箭囊,扛著文,頭戴鐵盔,腰佩劍,帶三天糧食,在半天之內走完百里路。凡是中選的人,免除全家的賦稅、徭役。
3、秦漢時期的徵兵制度
秦統一中國後,便出現了全國規模的徵兵制。徵兵以郡縣為單位,郡守有徵發一郡壯丁作戰的權力。當時農民既是主要生產力,也是兵員的主要來源。秦朝兵役和勞役極為繁重:當時全國大約有兩千多萬人口,而經常被征發服兵役、勞役的就有二、三百萬人。
漢承秦制,當時規定不省貴賤,男子二十歲就要在官府登記。並且根據三年耕一年儲的原則,從二十三歲起正式服役,直到五十六歲止。在適齡期間,除每年農閑受訓外每人一生要服兩次兵役,每次一年。一次在地方上,稱「正卒」;一次在邊疆或京城,稱「戍卒」或「衛士」。
漢武帝時,出現了招募熟悉北方少數民族情況的人組成「胡騎」,招募熟悉南方越事的人組成「越騎」。
3、三國時代的世兵制度
東漢後期,由於軍閥割據,塢堡林立,大批農民為軍閥豪強所霸佔,成為依附於他們的部曲(近於奴隸的私人部隊)。很多壯丁成了地主家兵,全國徵兵制度遭到嚴重破壞。
三國時期出現了「世兵制」。「世兵」就是父子世代為兵。這種兵家戶籍不屬郡縣,而由軍府管理,稱為「士家」、「軍戶」。他們的社會地位低下,只有得到放免才能取得平民的身份。
4、世兵制度的進化體:北魏隋唐的府兵制度
南北朝後期,北朝出現了「府兵制」。西魏的字文泰在大統九年(公元543年),廣泛招募各地漢族豪強地主從軍,通過他們的從屬關系,帶來了大量家兵、部曲等私人武裝。西魏政權根據他們所帶軍隊的眾寡,授予各種不同爵位。這種使地方割據的私人武裝中央化的辦法,不但增強了朝廷軍力,同時使鮮卑部落兵與漢族封建兵制逐漸結合,創置了「府兵制」。
西魏末年,府兵由六個柱國大將軍率領,每柱國下設兩個大將軍,一個大將軍下又有兩個開府將軍,共有二十四軍。當時府兵與民籍分開,不屬郡縣管轄,他們只管打仗,不負擔其它賦稅。
府兵制到了隋朝起了很大變化。軍府名稱為驃騎府,以驃騎將軍為長官。軍士開始編入戶籍,從事生產。隋煬帝時,府兵直接從民間征調,男子年滿二十一歲即可參加府兵。全國府兵由十二衛分領。大業三年(公元607年)改驃騎將軍府為鷹揚府。長官為鷹揚郎將。軍人稱「衛士」。衛府制度趨於完善,中央集權在軍制上得到加強。
唐初全國共有六百三十四個府,均由十二衛和東宮六率分領。一改隋朝鷹揚府為折沖府,每府府兵歸折沖都尉管轄。並規定在設府的地方,人民有充府兵的義務。服役年齡是二十至六十歲.應征充當府兵的人,平日務農,農閑教練,征發時自備兵器、資糧。這實際上是一種兵農合一的兵役制度。證調服役的人,定期宿衛京師或戍邊;戰時出征,戰事完畢,即「兵散於府,將歸於朝」。
5、唐中後期、宋的募兵制
唐代中期,府兵因負擔過重而大量逃亡,折沖府名存實亡,府兵制受到嚴重破壞。為了補充兵員,就採取了招募的辦法。唐玄宗開元十一年(公元723年)招募蒲、同、歧、華、京兆等州逃亡的府兵和白丁充當宿衛,稱「長從宿衛」,以代替府兵定期輪流宿衛的舊制度。開元二十五年(公元727年)下令各軍鎮招募長駐邊疆的軍防健兒,其家口願同去的,各給田地屋宅。後來組成邊兵,由方鎮操縱。這樣經歷了二百多年的府兵制度基本結束。
募兵制是宋朝的主要兵制。當時有四種不同軍隊——禁軍、廂兵、蕃兵、鄉兵。禁軍是皇帝的親兵,駐守京師,兼備征伐,是北宋的正規軍。它來源於全國招募與選自廂兵、鄉兵中的健壯兵丁。廂兵是各州募集的地方軍,不進行軍事訓練,所以不能作戰,只給地方政府服親沒。蕃兵是招募西北邊疆少數民族,充當過境屯戍守軍。鄉兵,於招募之外,也有當地征發的,經過訓練作為地方防守部隊。
6、元的部落兵制
元朝在取得全國政權前,實行部落兵制。本部落的男子十五歲以上、七十歲以下全部當兵,下馬牧畜,上馬攻戰。其本族人建立的『蒙古軍」與後來吞並各部落建立的『探馬赤軍」為主力軍。進入中原後,抽調二十歲以上的漢人壯丁建立「漢軍」,作為戍守當地的地方軍。
7、明的衛所制
明朝實行「衛所制」。軍隊組織有衛、所兩級。一府設所,幾府設衛。衛設指揮使,統兵士五千六百人。衛下有千戶所(一千士兵),千戶所下設百戶所(一百士兵)。兵士有軍籍,世襲為軍,平時屯田或駐防。遇有戰爭,朝廷命將,率領調自衛、所的士兵征戰。
衛所制有些象世兵制,又與唐代的府兵制相似。
8、清的部落兵制:旗兵制
清朝實行「旗兵制」。起兵伊始,以部落為單位組成「旗」,旗是軍政合一的組織,旗民平時為民,戰時為兵。因此,旗兵制就是部落兵制。
公元1615年,努爾哈赤將滿、蒙、漢族力量編成八個旗,分別用正黃、正自、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八種色旗作標志。這就是八旗軍」的由來。
清統一全國後,又以漢人為基礎組成了「綠旗軍」(以綠旗為標志,又名『綠營兵」)。兵員時有增減,最多時達到六十多萬人參考資料: http://www2.zzu.e.cn/history/bbs/printpage.asp?BoardID=6&ID=582
『柒』 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徵兵方式有哪五種
一、漢時採用郡縣徵兵制:
1、特點:凡國民都必須承擔當兵的義務。成立京師部隊(中央軍),分為郎官、南軍和北軍三種,另外還有城門屯軍、羽林、期門等編制較小的部隊。
郡國兵(地方兵),分為輕車、騎士、材官、樓船等。郡國兵平時訓練,維持地方治安,戰時聽從中央征調。
凡二十三到六十五歲的男子服兵役,役期為兩年,一年留在地方充當衛士,一年為材官(步兵)、騎士(騎兵),此外還要衛戍邊關三日(可用錢三百代替)
2、優點:強大的中央軍和訓練有素的地方郡縣部隊。所有男子都接受過軍事訓練,民間儲備了大量預備軍人,並且兵役由全體男性國民一同承擔,在初期不會出現勞役不均的現象。
大量採取屯田制,征調戊邊軍隊戍邊屯田,開發了疆土。
3、缺點:良好的制度執行過程中容易走樣,大量貴族等有特權的階層逃避兵役,各種徭役負擔壓在了社會最低的階層,最終導致徵兵制的敗壞。另外,全民皆兵的制度使得軍隊整體戰鬥力低下。
二、唐朝「府兵制」
1、特點:府兵。
泛指軍府統領的兵士,是唐前期軍隊的主體。軍府又名為折沖府。全國折沖府最多時有 633(或634)個,其中關內道261個,佔全國總府數40%以上,其次 是河東、河南兩道,其他各道府數很少,形成了軍事上中央對地方實施控制的局面。
2、優點:府兵服役和從事農業生產密切結合,體現了兵農台 一的歷史特點,既減輕了國家經費開支、又保證了農業生產的進 行。
府兵制是建立在均田制基礎之上的。
3、缺點:府兵要為國家分擔大部分的軍事開支,除重兵器和戰馬外,期余的兵器、衣食和征調時的各種開支都必須由府兵自己承擔。二十一歲從軍,六十一歲才允許退役,終身服義務兵役。百姓負擔太重,導致府兵制度很快的崩潰。
三、宋代的募兵制:
1、特點: 兵役制度方面,宋朝主要實行募兵制。招募對象多為災荒飢民,每遇凶年飢歲,就大量招募破產農民,又往往收編"盜賊"為兵,即所謂"除盜恤飢"。此外,還鼓勵營伍子弟接替父兄當兵,或以罪犯充軍,兵源缺乏時也抓民為軍。
一經應募,終身為伍。
北宋規定,諸路募兵由長吏或都監施行,初有"兵樣",按身長、體魄劃分若乾等,分送諸道,令如樣選募。以後用木梃代"兵樣",差以??幾呦隆6雜φ僬吒萆沓ぁ⑻迤且約凹記傻熱范ǖ燃叮侔吹燃侗噯氬煌慷印7?亢健者"揀入禁兵,"短弱者"即入廂兵。
新兵入伍,即在臉部或手臂刺字,以標明軍號,故招募又稱招刺。
2、優點:軍事領導體制方面,宋朝軍隊的建立、調動和指揮大權由皇帝直接掌握。其下軍權三分,使軍權高度集中於皇帝,保證皇帝對軍隊的絕對控制。
吸取晚唐﹑五代軍閥割據的教訓,兩宋皇室加強中央集權,削弱大將兵權,以文臣御武事;集中大量財力﹑物力,供養大批招募來的軍隊。
3、缺點:宋朝兵制,處處透著一個『防字』,分散兵權,提防將帥,鉗制士兵,嚴加防範,以免危及國家政權。由此,形成了猜忌和壓制武將的慣例,有才乾的的將領難以出頭,庸將得以擢升高位。
編制龐大,最高峰時達到一百四十一萬人,但其中能作戰的部隊並不多。
如皇佑年間,全國財政收入一億二千六百餘萬錢,其中十分之八要用於供養軍隊,使國家財力緊張,無力發展社會生產力。
使用文官將兵,軍隊戰鬥力低下。特別是宋朝缺少騎兵,軍隊機動能力差,行動遲緩,常常在行軍途中糧食短缺,從而坐失戰機。加上戰略保守,一貫採取消極固守,被動挨打的 內線作戰方式,一旦城池被困,只能坐以待斃。
『捌』 秦漢時期徭役制度
秦漢的徭役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徭役包括兵役在內,狹義的徭役則是指兵役之外的無償勞役而言。因此,從廣義的角度著眼,秦漢的徭役是同兵役聯系在一起的。秦漢都強行徵兵制,凡符合年齡男子都有服兵役的義務,因而往往同徭役的征發混在一起。它不象募兵制下兵、徭的界限是比較清楚的。這是秦漢徭役的重大特徵所在。故董仲舒稱秦自商鞅變法後的力役制度說:「又加月為更卒,已復為正一歲,屯戍一歲,力役三十倍於古。」①顯然他把一月一更的卒更之役與正卒之役一歲、屯戍之役一歲三者都稱為「力役」,實際上前者才是真正的徭役,後二者是兵役。服兵役者叫做「卒」,服徭役與服兵役的起役年齡和止役年齡相同,用於服徭役與服兵役的時間都是無償的,服兵役者在服役期間除從事軍事訓練與作戰活動之外,要從事生產性勞役,二者在這些方面的共性,並不能掩蓋它們之間的區別。因此,狹義的徭役是不包括兵役在內的。古籍中,如雲夢秦簡,既有《徭律》,又有《戍律》,也是把徭役與兵役加以區分的。本文所指的徭役,就是這種嚴格意義上的狹義的徭役。但是,由於嚴格意義的徭役,也有同兵役相聯系的一面,故也不能截然劃分。
徭役的類別與期限一般都認為秦漢有更卒之役、正卒之役與屯戍之役(即戍卒之役)三種類別,即董仲舒所說的「月為更卒,已復為正一歲,屯戍一歲」,每個丁男除每年一月的更卒之役外,還要服正卒之役與屯戍之役共兩年。有的更明確地說:秦漢的徭役包括「更卒徭役、戍卒徭役與正卒徭役」三者,如錢劍夫就是這樣認為的①。這些說法,都是由於混淆了徭役與兵役的界限造成的。正卒之役,是指凡成年男子在所屬郡縣作材官、騎士、樓船士等地方兵而接受必要的軍事訓練而言。屯戍之役,是指從地方兵中抽調出來去屯衛京師和戍守邊防的活動而言。因而正卒之役與屯戍之役(包括為衛士),都屬於兵役范圍,並非嚴格意義上的徭役。這樣一來,真正的徭役,就只有「月為更卒」之役一種類型。服役的時間,為成年男子每年一月,直到老年免役時為止。但是,事實上,除更役外,還有徵調到其他郡縣去服超期徭役的「外徭」,也有被罰服役的「貲徭」之役;更有以勞役抵債、抵罰款或抵贖金的「居貲、贖、債」之役,也叫「居役」,本質上是變相的徭役。
概言之,秦漢徭役的類別有:
更役,凡成年男子每年應服之無償勞役,每次為期一月。
外徭,是應服更役中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它不僅是遠離本郡縣的「更役」,而且是役期較長和勞動強度大的更役。
貲徭,即罰充徭役,也是在正常的更役之外的另一種徭役。
秦漢時期的常役雖只有「更役」一種,但實際上,勞動人民除服每年一月的「更役」外,還要服超期的和遠離本土的「外徭」之役、依法被罰的「貲徭」之役及變相的「居貲、贖、債」的「居役」。
『玖』 秦漢兵制的兵役制度
秦朝沿襲戰國時的郡縣徵兵制。從《睡虎地秦墓竹簡》所記的情況看內,男子17歲「傅籍」,以後根據戰容爭需要,隨時可徵集入伍,到60歲才能免役。漢朝的兵役制度,曾有幾次變更。據《漢書》記載,男子20歲傅籍,此後每年服勞役一月,稱「更卒」。23歲以後開始服兵役,役期一般為2年,一年在本郡、縣服役,稱為「正卒」,另一年到邊郡戍守或到京師守衛,稱為「戍卒」或「衛士」。還有一種意見,認為這2年兵役統稱為「正卒」。如遇戰爭需要,還須隨時應征入伍,至56歲才能免役。秦、漢還常謫發已科罪犯或徒隸等為兵,稱為「謫戍」。西漢除實行徵兵制外,還實行募兵制,武帝所置的八校,主要是招募而來。東漢罷郡國兵後,徵兵制漸衰,於是也依賴招募。末年,州郡官通過募兵,培植自己的勢力,從而釀成群雄割據的局面。
『拾』 我國古代是如何徵兵的,都有什麼制度
中國古代的兵員徵集制度,大致可以分為部族兵制、徵兵制、世兵制、募兵制等幾類。
部族兵制是最古老的兵役制度,商周等朝代以及少數民族建立的朝代都採用這一制度。這一制度的特點是,占統治地位的部族全族的男子都要承擔兵役,平時進行軍事訓練,戰時則組成軍隊出征。
徵兵制在戰國時期出現,指朝廷以法律規定全國適齡男子都有服兵役的義務,平時輪流當兵,遇到大規模戰爭時則全面征發。這個制度與近現代的義務兵役制相似。戰國、秦漢時期,徵兵制盛行,唐朝的府兵制也屬於徵兵制度。唐朝以後的朝代,徵兵制就較少採用了,直到近代義務兵役制度建立
世兵制是指由政府指定一部分民戶為「士籍」或「軍戶」,由這些民戶承擔服兵役的義務,並且世代當兵,不得擅自脫離軍籍。世兵制始創於漢末三國,盛行於明代。這種制度與族兵制有一定的相似性,都是以法律的形式規定某一部分家族世襲為兵,不得更改。很多少數民族政權都規定本族人必須世代服兵役,比如清代八旗制度,既可以說是部族兵制,也可以說是世兵制。世兵制雖然也稱得上是一種職業兵制,但是由於世代當兵的規定弊端太多,所以這種制度大概是各種兵役制度中最不合理、期望值和效果反差最大的一種了。
募兵制是由政府出資徵募士兵的一種制度,相當於歐洲的僱傭軍制度。在這種制度下,當兵完全成為了一種職業,國家政權與軍人之間也形成了一種僱傭關系。由於在募兵制皮下士兵有軍恫收人,可以做到完全脫產,以加強軍事技能的訓練,因此募兵制可以說是一種最典型的職業兵制。戰國時期齊國的技擊、魏國的武卒,就是經過徵募並長期服役的職業兵,他們作戰可以得到政府的獎賞,共有募兵制的色彩。漢末三國時期,募兵盛行。而宋代的軍隊,則完全採用招募的形式。明代雖以世兵制為主,但是由於明朝後期軍戶基本沒有什麼戰鬥力,所以也經常招募士兵。清代的綠營和後期的勇營,也都屬於募兵制。
歷朝歷代往往同時採用多種兵役制度,而且各種兵役制度之間也有交工,有時難以完全區分。比如世兵制利少數民族政權的部族兵制之間,就有一定的相似性。而徵兵制又是商周時期部族兵制的一種延伸和擴展。大體上來說,募兵制和少數民族政權的世兵制都多於職業兵制,但是在徵兵制下,有些殘暴的軍閥也會強迫士兵完全脫產、終身服役,而並不一定給予報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