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在自然條件下,生態系統在一段較長的時間內,呈現出動態平衡,其主要原因是( )
D、生態系統具有一定限度的自動調節能力
❷ 新疆土地資源現狀分析
2005年末,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土地總面積166.49 萬平方千米(摺合24.97億畝),約佔全國土地總面積1/6。農用地6306.07萬公頃(9.46億畝),占土地總面積的37.88%,其中,耕地406.34萬公頃(6095.10萬畝),占農用地面積的6.45%;園地35.43 萬公頃(531.45萬畝),占農用地面積的0.56%;林地677.07 萬公頃(10156.05萬畝),占農用地面積的10.74%;牧草地5116.07萬公頃(76741.05萬畝),占農用地面積的81.13%;其他農用地71.16萬公頃(1067.40 萬畝),占農用地面積的1.13%;建設用地122.07萬公頃(0.18 億畝),佔0.73%,其中,居民點及工礦用地97.63萬公頃(1464.45 萬畝),占建設用地面積的79.97%;交通用地6.12萬公頃(91.80 萬畝),占建設用地面積的5.01%;水利設施用地18.33 萬公頃(274.95 萬畝),占建設用地面積的15.01%;未利用地10220.83 萬公頃(15.33 億畝),佔61.39%。土地開發利用率為38.61%。人均耕地0.20公頃(3.03畝)。
第一節 土地資源空間分布
全疆土地總面積166.49萬平方千米,其中,北疆3918.5萬公頃,約佔全疆土地總面積23.54%;南疆10633.89 萬公頃,約佔全疆土地總面積63.87%;東疆2096.58 萬公頃,約佔全疆土地總面積12.59%。
一、農用地
農用地 6306.07 萬公頃(9.46 億畝),占土地總面積的37.88%。北疆3236.89萬公頃,占農用地總面積的51.3%;南疆2541.91萬公頃,占農用地總面積的40.3%;東疆527.27 萬公頃,占農用地總面積的8.4%,其中:
(一)耕地
總面積406.34萬公頃,占農用地面積的6.44%。北疆229.18萬公頃,佔耕地面積的56.4%;南疆163.79 萬公頃,佔耕地面積的40.31%;東疆13.37萬公頃,佔耕地面積的3.29%。
(二)園地
總面積35.43萬公頃,占農用地面積的0.56%。北疆4.35 萬公頃,占園地面積的12.28%;南疆27.53 萬公頃,占園地面積的77.70%;東疆3.55萬公頃,占園地面積的10.2%。
(三)林地
總面積 677.07 萬公頃,占農用地面積的 10.74%。北疆249.16 萬公頃,占林地面積的36.8%;南疆368.68 萬公頃,占林地 面 積 的 54.48%;東 疆 59.04 萬 公 頃,占 林 地 面 積的8.72%。
(四)牧草地
總面積 5116.07 萬公頃,占農用地面積的 81.13%。北疆2726.83萬公頃,占牧草地面積的53.3%;南疆1942.05 萬公頃,占牧草地面積的 37.96%;東疆 447.19 萬公頃,占牧草地面積的8.74%。
二、建設用地
總面積122.07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0.73%。北疆48.0萬公頃,占建設用地總面積的39.32%;南疆52.87 萬公頃,占建設用地總面積的43.31%;東疆21.20 萬公頃,占建設用地總面積的17.38%。其中:
(一)居民點工礦用地
總面積 97.62 萬公頃,占建設用地面積的 79.97%。北疆40.93萬公頃,占居民點工礦用地面積的41.93%;南疆36.57 萬公頃,占居民點工礦用地面積的37.46%;東疆20.12 萬公頃,占居民點工礦用地面積的20.61%。
(二)交通用地
總面積6.12 萬公頃,占建設用地面積的5.01%。北疆2.9 萬公頃,占交通用地面積的47.38%;南疆2.37 萬公頃,占交通用地面積的 38.73%;東疆 0.85 萬公頃,占交通用地面積的13.89%。
(三)水利設施用地
總面積18.33萬公頃,占建設用地面積的15.02%。北疆4.17萬公頃,占水利設施用地面積的22.75%;南疆13.93 萬公頃,占水利設施用地面積的76%;東疆0.23萬公頃,占水利設施用地面積的1.25%。
三、未利用地
總面積 10220.83 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 61.39%。北疆633.61萬公頃,占未利用地總面積的6.20%;南疆8039.11 萬公頃,占未利用地總面積的78.65%;東疆1548.11 萬公頃,占未利用地總面積的15.15%。2005年新疆土地資源空間分布情況詳見表2-1-1和表2-1-2。
表2-1-1 2005年新疆土地利用現狀
表2-1-2 新疆土地利用現狀構成情況
第二節 土地利用變化
通過對1996~2005年期間全區土地資源各類用地面積調查,分析1996~2000年和2001~2005年兩個時段土地利用動態變化情況。
1996~2000年土地利用面積的變化,牧草地和未利用地減少,其他地類均有增加。全區耕地總面積由1996年398.57萬公頃逐年擴大,到2000年全區耕地總面積為416.40萬公頃,增加耕地17.83萬公頃,增加幅度為4.48%;園地面積由1996年16.46萬公頃增長到2000年19.22萬公頃,增加園地2.76萬公頃,增加幅度為16.77%,增幅較大;林地面積由1996年640.09萬公頃擴大到2000年656.41萬公頃,增加林地16.32 萬公頃,增加幅度為2.55%;居民點及工礦用地由1996年86.80萬公頃增長到2000年88.68萬公頃,增加居民點及工礦用地1.89萬公頃,增加幅度為2.18%。
2001~2005 年,土地利用最為明顯變化的是全區耕地總面積由2001年416.40萬公頃逐年減少,到2005 年末全區耕地總面積為406.34萬公頃,耕地減少10.06 萬公頃,減少幅度為2.42%。園地、林地、居民點及工礦用地則穩步增長,其中園地面積由2001年19.68萬公頃增長到2005 年35.43 萬公頃,增加15.75 萬公頃,增加幅度為 80.03%,增幅巨大;林地面積由 2001 年的656.72萬公頃擴大到2005年的677.07萬公頃,增加林地20.35萬公頃,增加幅度為3.10%;居民點及工礦用地由2001 年的88.89萬公頃增長到2005年的97.63萬公頃,增加8.74萬公頃,增加幅度為9.83%,增幅較大。
一、農用地
(一)耕地面積變化趨勢分析
1996~2005年,全區耕地總面積398.57萬公頃擴大到406.34萬公頃。其中,「九五」期間增加16.83 萬公頃;「十五」減少9.06萬公頃,主要是生態退耕和農業結構調整所致。
圖2-1-1 1996~2005年新疆耕地變化趨勢圖
圖2-1-2 1996~2005年新疆各區域耕地變化趨勢圖
1996年到2001 年南、北、東疆耕地面積均呈增長趨勢,在2002年有所下降,2003 年南、北疆耕地面積進一步下降,東疆有緩慢的增長,2005年全疆耕地面積均有所增加。
2002 年土地利用變化的最大特點是生態退耕速度明顯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力度加大根據新疆土地變更數據的統計顯示,耕地總面積為411.59萬公頃,根據新疆土地利用變化情況分析,耕地減少去向主要在以下4個方面:生態退耕面積5.3萬公頃,農業結構調整佔用耕地3.6萬公頃,建設佔用耕地0.36 萬公頃,自然災害毀壞耕地0.18萬公頃,生態退耕和農業結構調整在新疆減少耕地構成中分別佔6.1%和38.2%。2002 年新疆通過土地整理復墾開發新增耕地4.75 萬公頃,補充耕地比建設佔用和災毀的耕地多4.21萬公頃。如果不考慮農業結構調整和生態退耕等佔用耕地,基本實現耕地佔補平衡。
2003年新疆耕地面積為403.72 萬公頃。耕地變化情況為:增加耕地3.94萬公頃,增加來源土地整理3.06 萬公頃,開發0.21萬公頃,復墾0.02萬公頃,農業結構調整0.23萬公頃,其他0.42萬公頃。全區減少耕地11.81 萬公頃。減少的原因為:建設佔用0.24萬公頃,生態退耕6.19萬公頃,農業結構調整5.31 萬公頃,自然災害損毀0.01 萬公頃,其他0.06 萬公頃。與2002 年相比,全區耕地凈減少7.87萬公頃。
2004年新疆耕地面積為402.55 萬公頃。耕地變化情況為:增加耕地2.22萬公頃。增加來源土地整理0.06 萬公頃,開發0.85萬公頃,復墾0.08 萬公頃,農業結構調整 0.508 萬公頃,其他0.72萬公頃。全區減少耕地3.39 萬公頃。減少的原因:建設佔用0.19萬公頃,生態退耕1.17萬公頃,農業結構調整1.81 萬公頃,自然災害損毀0.006 萬公頃,其他0.21 萬公頃。與2003 年相比,全區耕地凈減少1.17萬公頃。
2005年新疆耕地面積為406.34 萬公頃。耕地變化情況為:增加耕地6.01 萬公頃。增加來源為:土地整理0.013 萬公頃,開發1.80萬公頃,復墾0.025 萬公頃,農業結構調整1.27 萬公頃,其他2.90萬公頃。全區減少耕地2.22萬公頃。減少的原因:建設佔用0.26 萬公頃,生態退耕0.43 萬公頃,農業結構調整1.42 萬公頃,自然災害損毀0.018萬公頃,其他0.09萬公頃。與2004年相比,全區耕地凈增加3.79萬公頃。
(二)園地面積變化趨勢分析
1996~2005年,園地面積由16.46 萬公頃增長到35.43 萬公頃,增加18.97萬公頃,增加幅度為115%,增幅巨大。
圖2-1-3 1996~2005年新疆園地變化趨勢
圖2-1-4 1996~2005年新疆各地園地變化趨勢圖
1996年到2001年南、北、東疆園地面積都呈增長趨勢,增長幅度分別為18%、25%、19.5%,全區增長幅度較大。2001 年到2005年南、北、東疆園地面積都呈高速增長趨勢,尤以南疆增長最快,增長幅度分別為94.16%、17.64%、27.85%。
新疆光、熱等資源的區域特殊性,利於發展具有地方特色林果產業。近幾年由於市場需要,新疆園地面積呈較大幅度增長趨勢,加之南疆豐富的光熱資源利於發展園藝生產,大力發展環塔里木盆地的特色優質林果產業帶,從而促使南疆園地面積大幅度增長。
(三)林地面積變化趨勢分析
1996~2005年,林地穩步增長,面積由640.09 萬公頃擴大到677.07萬公頃,增加約37 萬公頃,增加幅度為5.77%。從2001年以後增幅較大。
圖2-1-5 1996~2005年新疆林地變化趨勢
(四)牧草地面積變化趨勢分析
1996~2005年,草地面積由5159.60萬公頃減少到的5021.58萬公頃,減少138.02萬公頃。但是人工草地面積由9.47萬公頃增長到24.62萬公頃,增加15.15萬公頃,增加幅度為160%。
二、主要建設用地變化情況
建設用地總量由1996 年的108.70 萬公頃增長到2005 年的122.07萬公頃。其中,居民點和工礦用地「九五」期間增加1.89萬公頃,「十五」期間增加8.75 萬公頃;交通運輸用地增加1.41萬公頃;水利設施用地增加1.14萬公頃。
圖2-1-6 1996~2005年新疆牧草地變化趨勢
圖2-1-7 1996~2005年新疆人工草地變化趨勢
圖2-1-8 1996~2005年新疆建設用地變化趨勢
通過對1996~2005 年期間全區居民地與工礦用地面積調查,得到全區居民地及工礦用地面積變化趨勢(見圖2-1-9)。
圖2-1-9 1996~2005年新疆居民地與工礦用地變化趨勢圖
圖2-1-10 1996~2005年新疆各地居民地與工礦用地變化趨勢圖
1996年到2001年南、北、東疆居民地及工礦用地面積都呈增長趨勢,增長幅度分別為 2.97%,2.93%,0.43%。2001 年到2004年南、北、東疆居民地與工礦用地面積繼續呈增長趨勢,尤以北疆增長最快,增長幅度分別為3.95%,15.88%,6.28%。
2005年全區居民地及工礦用地總面積97.63 萬公頃,其中,城市用地3.94萬公頃,占總面積的4.04%;建制鎮用地4.62萬公頃,佔4.73%;村莊用地47.96萬公頃,佔49.12%。
自治區城市用地的規模呈不斷擴大的趨勢,與1996 年相比,2005年全區城市用地為3.94萬公頃,比1996 年增長11.61%。建制鎮用地規模也呈不斷擴大的趨勢。居民點用地規模呈現持續平穩的上升趨勢。
圖2-1-11 1996~2005年新疆城市用地變化
圖2-1-12 1996~2005年新疆建制鎮用地變化
圖2-1-13 1996~2005年農村居民點用地變化
第三節 土地資源特點
一、土地資源開發利用的綠洲特點
新疆具有166.49萬平方千米的土地面積,地域遼闊,但是人類主要活動空間卻集中在綠洲之上。新疆綠洲面積為12.59萬平方千米,佔全疆土地面積的7.56%,其中,人工綠洲面積為9.98 萬平方千米,佔全疆土地面積的5.99%,天然綠洲面積為2.61 萬平方千米,佔全疆土地面積的1.57%。
人工綠洲包括耕地、園地、人工林地、人工草地、工礦用地、交通用地、水利設施等用地組成。人工綠洲反映了新疆土地資源開發利用的程度,全疆社會經濟活動幾乎都集中在人工綠洲上進行,而人工綠洲成為新疆土地開發利用的一種獨特模式。
天然綠洲包括平原河谷林、平原灌木林、平原草甸、河流、湖泊、坑礦等土地類型組成。天然綠洲狀況反映了新疆土地資源利用環境的保護程度及質量的好壞,與人工綠洲唇齒相依,休戚相關。大部分人工綠洲是由對天然綠洲的開發利用演變而來,人工綠洲和天然綠洲存在著復雜的制約關系。
綠洲的質量與發展規模,最終受水資源供給的制約。新疆土地利用的綠洲利用形式是新疆土地資源利用的最大特點,正確處理天然綠洲、人工綠洲和荒漠土地的關系,合理確定人工綠洲的規模,是新疆土地資源開發利用中必須考慮的問題。
二、具有發展特色農業的特點
十分豐富的光熱資源和相對穩定的綠洲灌溉農業生態條件,使新疆具有發展特色農業的客觀條件。首先,灌溉農業用水有一定保證,並能根據作物生長需要適時、適量灌溉,為作物充分利用光熱資源和土壤養分,達到優質高產奠定了可靠基礎。同時,水資源較為穩定。新疆地表水總徑流量年際變差系數僅為0.13,相對變幅為38%。暖年份中,高山凍雪融化補給多,中、低山降水補給少;在冷濕年份中,中、低山降水補給多,高山區冰雪融化補給少,這樣的水資源的供給規律,保證了無論在暖或冷濕年份均能使水資源發揮互相調劑與補充的作用,使水源保持基本穩定。其次,豐富的光熱資源是新疆發展特色農業的重要保證,新疆因乾旱少雨、晴朗天氣多、空氣水分少、大氣透明度高,太陽輻射量達130~150 千米/厘米2·年,僅次於青藏高原。日照時間長,年日照時數比國內同緯度地區多幾百小時。溫度的日較差大,加之灌溉有效配合,達到水熱同期,植物光合作用好,干物質積累多。因此,新疆具有發展特色農業的良好基礎。如優質的小麥、玉米、油菜、油葵、紅花、花生,優質的棉花、甜菜、亞麻,優質的瓜菜、水果等。因此,在土地資源開發利用中,要充分把握好新疆土地資源具有開發特色農業的特色。
三、具有生態環境脆弱的特點
新疆地處歐亞大陸腹地,年平均降水為150毫米,降水量只佔全國的4%。森林草原植被主要分布在山區,廣大平原為荒漠植被,土地極易沙漠化,生態環境脆弱。平原地區年大風次數多達10~20天,起沙風佔全年刮風頻率的15%以上,同時具有豐富的沙源,大風和揚沙為土地沙化提供了動力條件,沙化威脅相當嚴重。其次,新疆土地鹽漬化普遍。由於乾旱少雨,土壤淋溶作用弱;又由於灌溉過量及渠系輸水滲漏嚴重,使地下水位升高,在強烈的蒸發作用下,土壤鹽漬化嚴重。再次,新疆深處內陸,除額爾齊斯河外,新疆河流都屬於內陸河,河流沿途溶解的有毒害物質只能向盆地聚集,導致土地資源的自凈能力低,有毒害物質容易積累。所以,新疆土地資源開發利用,必須充分考慮生態環境脆弱的特點。
四、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具有顯著的流域性特點
新疆土地資源開發利用,是按流域來開發利用的。新疆主要靠山區降水,並形成大小不同的河流流向盆地,平原降水極少,綠洲、農業、生態都需灌溉。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因受水資源灌溉條件的限制而按流域分布。人類最早期從河流下游三角洲地帶進行土地開發利用。古代由於生產工具落後,生產力低,大多在地勢平坦,水網發育、引水容易的下游地段開發。如現已深埋於塔里木盆地沙漠中的尼雅、樓蘭等古綠洲,都是逐水草式的開發。隨著人們生產力水平的提高,水利技術的進步,築壩、修渠、建水庫,才逐步向中、上游進行土地開發利用。因而也就產生了河流全流域的水資源合理分配問題。由於上游土地開發利用過度引水,致使下游地段斷流,河流縮短,湖泊乾涸。如塔里木河下游多年斷流,羅布泊乾涸和艾比湖萎縮等,就是土地開發利用沒有考慮到流域性特點。根據新疆土地利用的流域性特點的要求,土地開發利用的統一管理,首先需要水資源按流域分配的統一管理做基礎。因此,新疆土地開發利用需要水資源統一管理政策與土地資源開發利用相配合。
第四節 新疆綠洲面積與分布
一、新疆綠洲的概念和分類
(一)綠洲的概念與分類
1.綠洲的概念
綠洲可定義為:在乾旱荒漠地理環境下,擁有穩定的水源,光熱資源豐富,土質良好,可滿足中生植物正常繁殖,適宜人類持續從事社會經濟活動的地區。
2.綠洲的內涵
所謂「綠洲」必須同時包括以下內涵:
(1)綠洲位居乾旱荒漠地區。
(2)有穩定的水源是綠洲存在的基本條件或主導因素。
(3)綠色植被是綠洲的基本特色。茂盛的植被是天然綠洲的主體景觀,人工生態是人工綠洲的主體景觀。
(4)綠洲應構成獨特的生態地理系統。
(二)綠洲的分類
劃分綠洲類型有助於人類深入研究綠洲形成演變規律,也便於人類根據不同類型的綠洲採取相應的開發利用方式和適宜的建設保護措施。
綠洲類型的劃分應遵循歷史演化原則、功能化原則和實用性原則。
在學術界,就劃分綠洲已有多種看法,並有許多共識。由於分類角度不一,可採取多層面劃分。例如按人類活動的干預程度可將綠洲劃分為天然綠洲、人工綠洲、半人工綠洲(或准綠洲)。按形成的時間尺度可劃分為古綠洲、老綠洲、新老結合型綠洲、新綠洲。按空間尺度(規模)可劃為特大型綠洲、大型綠洲、中型綠洲和小綠洲;或劃分綠洲群(同一地理單元的大小許多片綠洲組成)、綠洲片(指相當規模的完整綠洲)和綠洲點(指規模較小的散小綠洲)。按社會經濟主導功能劃分為農業綠洲、城鎮綠洲、工礦綠洲與牧業綠洲等。
限於資料和工作基礎,按宜粗不宜細的原則,作二級劃分:天然綠洲可分為天然林草綠洲和天然濕地綠洲;人工綠洲可分為城鎮、農、林、牧用綠洲和工業和礦產型綠洲。詳見表2-1-3。二、新疆綠洲的面積、結構與分布
表2-1-3 新疆綠洲類型的劃分
(一)新疆綠洲的范圍和面積
根據綠洲的概念和綠洲的存在的基本條件,綠洲形成在荒漠區。因此在劃分綠洲時,必須劃分出荒漠區和非荒漠區(半濕潤和濕潤區),以便在荒漠區內確認綠洲的范圍。詳見表2-1-4。
表2-1-4 新疆荒漠區面積及區域分布 單位:萬公頃
1.荒漠區范圍的劃分
荒漠區降水稀少,氣候乾旱,光熱資源豐富,地表徑流缺乏,地表植被稀疏或無植被覆蓋,廣布著沙漠、戈壁,呈荒漠景觀。
2.綠洲范圍的劃分
綠洲是在荒漠環境下形成的特殊地理景觀,有其本身的特徵。可根據以下標志來劃分綠洲:
(1)劃分綠洲的標志:
①水是綠洲存在的基本條件,是荒漠區內凡是有豐富的水源(地下水、河流、湖泊等)的地區,能滿足中生和濕生植物繁殖需要的地方,均屬綠洲范圍。
②灌溉農業是綠洲存在的重要標志,凡是灌溉渠道或管道控制和灌溉余水到達、能滿足中生植物生長的地區。
③荒漠區內河流沿岸、湖泊周圍以及沼澤地生長的喬木、灌木、草甸植被分布的地帶。
④綠洲范圍內的荒地(如小塊沙地、鹽鹼地、裸土地、草地等)和棄耕地、廢渠道、道路、宅基地、古跡等小於100 公頃內的土地均可以納入綠洲范圍。
⑤綠洲內地表覆蓋物根據土地利用類型,有耕地、園地、牧草地(人工草地和草甸草場)、林地(人工林、河谷林)、居民點(城鎮、鄉、村)工礦用地、渠道、水庫、湖泊、坑塘及各類道路、墳地等。
(2)綠洲劃分的方法和步驟:
①分別將1975年美國Land SatMSS(79 米解析度)、2000 年Land SatTM(30米解析度)和2005年中巴CBERS(20米解析度)(其中喀什、伊犁、塔城3地(州)為法國Spot衛星10米解析度)精確配准到已經轉化為阿爾伯特等積圓錐投影的新疆1/25 萬地形圖上。
②依照綠洲劃分的標志和天然綠洲與人工綠洲劃分的原則,建立遙感圖像上的綠洲解譯標志,由兩個解譯人員分別獨立對同一地區遙感影像進行判讀解譯,判讀一致的即可確定判讀類型,不一致須在第三者重新判讀的基礎上取得一致後才可確定類型。
③在套核新疆分縣行政界線的基礎上,根據判讀的各類綠洲的圖斑計算各縣(市)各類綠洲面積,逐級統計到地(州、市)、自治區。
3.綠洲面積的測算結果
經過本次調查,新疆1975年、2000年和2005年綠洲總面積分別為1071.99萬公頃、1153.65萬公頃和1259.29萬公頃,分別佔新疆土地面積的6.49%、6.79%和7.63%。其中,人工綠洲分別為600.23萬公頃、862.14 萬公頃和998.06 萬公頃,天然綠洲分別為471.75萬公頃、291.47萬公頃和261.23萬公頃。詳見表2-1-5。
表2-1-5 新疆各時期綠洲面積表 單位:萬公頃
4.新疆綠洲的面積變化
綠洲面積是一個歷史的動態的數據,在過去50多年的時間里,新疆人工綠洲面積不斷擴大,直到2005 年面積已達998.06 萬公頃,佔新疆土地總面積的6.04%。與解放初相比,1949 年全疆人工綠洲面積大約為225萬公頃,那麼56年裡擴大到4.44倍。可以看出,現代新疆人工綠洲的擴展速率還是很快的。人工綠洲面積的迅速擴展主要有賴於天山南北的大舉開發,特別是北疆准噶爾盆地的開發。20世紀80 年代以前,新疆人工綠洲面積,以南疆為大;而目前,經過50多年的開發,尤其是近30年的開發,北疆人工綠洲面積已超過南疆,佔全疆人工綠洲面積的49.92%,南疆退居第二位,佔46.04%,東疆則只佔4.04%。
新疆天然綠洲的面積為261.23 萬公頃,佔新疆土地總面積的1.58%,占綠洲面積的20.74%。天然綠洲主要分布在南疆,有197.11萬公頃,約佔全疆天然綠洲面積的75.45%;北疆天然綠洲僅有62.80萬公頃,佔全疆天然綠洲面積的24.04%,主要分布在阿勒泰、塔城和伊犁地區;東疆地區天然綠洲面積為1.31萬公頃,只佔全疆天然綠洲面積的0.50%。
(1)新疆綠洲區域分布。
新疆綠洲面積的區域分布見表2-1-6。
由表中可以看出:
表2-1-6 新疆區域綠洲面積與比重 單位:萬公頃
———從綠洲區域分布看,是南疆多於北疆,而從綠洲覆蓋度(即綠洲佔地總面積的比例)看,是北疆高於南疆。
———從天然綠洲情況來看,面積最大和天然綠洲覆蓋度最高的地區在南疆。
———從人工綠洲情況看,北疆的面積略大於南疆,人工綠洲覆蓋度也是北疆高於南疆。
(2)綠洲面積前10位縣(市)的排序。
新疆綠洲面積(規模)在縣(市)間差距頗大。以整體綠洲而言,面積最大的巴楚縣達61.02萬公頃,是綠洲面積最少的烏恰縣0.22萬公頃的277 倍;天然綠洲中,規模最大要數若羌縣,達35.26萬公頃;人工綠洲面積最大的縣市,依次是沙灣縣、阿克蘇市、巴楚縣、烏蘇市、瑪納斯、奇台縣、呼圖壁縣、額敏縣、莎車縣和阿瓦提縣,人工綠洲規模面積最大的沙灣縣44.33萬公頃,是規模最小的烏恰縣0.21 萬公頃的211 倍。新疆綠洲面積(規模)前10位縣(市)排序,詳見如表2-1-7。
表2-1-7 新疆綠洲面積前10位縣(市)排序 單位:萬公頃
❸ 氣相色譜的平衡時間長的原因是什麼
柱溫箱平衡時間指的其實是溫度平衡,就是說,系統從柱溫箱的非設定溫度達到設定溫度後,仍然需要在設定溫度狀態下保持一段時間,讓系統繼續穩定一段時間,這個時間就是柱溫箱的平衡時間。
一般來講,平衡指的是系統的平衡,就是色譜系統的平衡。
因為在色譜儀剛剛開機,並載入方法後,其狀態是不穩定的,要從關機狀態逐漸過渡到你方法要求的狀態,這個過程中不管氣路系統的氣壓平衡,還是溫度系統的溫度平衡,以及檢測器的信號波動,系統內部殘留的一些物質逐漸揮出等等,都需要時間,這個就是系統平衡時間。
在使用角度來講,意義有以下兩點:
1,關機狀態下開機,系統需要平衡,開機後立即載入方法並設定序列後,系統逐漸進入設定狀態,在達到設定狀態後,柱溫箱顯示溫度雖然已經到達,但內部還是有少許的波動和不穩定,需要保持一段時間。將平衡時間設定的長一些可以有利於樣品的分析。
2,對於程序升溫分析方法,前一針結束後,柱溫箱從高溫降至低溫,散熱風扇高速運轉,使柱溫箱很快的降至初始溫度,但這種快速的降溫使得柱溫箱內部形成了一個熱量不均勻的空間。當溫度降到初始溫度,散熱口關閉後,內部仍然處於不穩定的狀態,此時基線漂移值仍然很大,如果在這種狀態下進樣,下一針的基線會有很大的漂移,從而影響檢測。
❹ 自然界中的任何生態系統能在較長時間內保持動態平衡,其主要原因是()A.具有較復雜的營養結構B.生
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之間是相互關聯的,假如某種生物數量大量減少,專其他生物的數量也會發生屬相應的變化.例如,在「草→鼠→蛇→貓頭鷹」這條食物鏈中,如果蛇的數量大量減少,其後一段時間內貓頭鷹的數量會減少,鼠的數量會增加;爾後,貓頭鷹的減少,鼠的增多,又會使蛇的數量逐漸增多.從而使整個生態系統處於一個動態的平衡狀態.這說明,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但這種調節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故選:D
❺ 為什麼新疆的白天這么長
新疆復白天長的原因有制(主要是夏半年的白天時間長):
1、緯度高。到夏半年,太陽直射點在北半球,北半球的緯度高,白天時間就長。
2、氣候乾燥。新疆地處內陸,氣候相對乾旱,雲層對太陽的削弱作用小,所以白天早晨早,晚上晚,所以白天時間會長。
3、海拔高。新疆地處中國第二級階梯,海拔高,太陽輻射量大。
4、還有個很重要的原因,新疆所用的區時為我國統一的東八區時間。新疆與北京(東八區)相差30-40度的經度,相應地方時相差2-3小時。而沿用的區時卻是東八區,當區時(即手錶顯示的時間)為20點時,而當地地方時才為17點左右,所以會發現怎麼到晚上9點了,天還沒黑,會覺得白天時間長。
❻ 為什麼新疆日照時間長
因為新復疆遠離海洋,深居內陸,制四周有高山阻隔,海洋氣流不易到達,形成明顯的溫帶大陸性氣候。氣溫溫差較大,日照時間充足(年日照時間達2500~3500小時)。
最熱月(7月),在號稱「火洲」的吐魯番平均氣溫為33℃以上,絕對最高氣溫曾達至49.6℃,居全國之冠。由於新疆大部分地區春夏和秋冬之交日溫差極大,故歷來有「早穿皮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之說。
溫帶大陸性氣候成因
溫帶大陸性氣候(temperatecontinentalclimate)主要分布在南、北緯40°~60°的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內陸地區和南美南部。由於遠離海洋,濕潤氣候難以到達,因而乾燥少雨,氣候呈極端大陸性,氣溫年、月較差為各氣候類型之最。
而且,越趨向大陸中心,就越乾旱,氣溫的年、日較差也越大,植被也由森林過渡到草原、荒漠。氣候特徵是:冬冷夏熱,年溫差大,降水集中,四季分明,年降雨量較少,大陸性強。
❼ 結合新疆實際談談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
新疆地處多民族、多宗教、多種文化融匯的西部邊疆地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把握重點,突出特色。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自治區黨委書記王樂泉同志在自治區第七次黨代會的報告中就強調指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新疆,必須要緊密結合新疆的實際,要突出自己的特色。因此只有突出了新疆特色的和諧社會建設,才是有內容、有實際意義、受老百姓歡迎、有生命力的和諧社會。立足新疆區情看特色
與內地許多兄弟省市區相比,新疆無論是從經濟建設、社會發展,還是從民族宗教、周邊環境等方面,都凸現出了自己的特色,決定了新疆構建和諧社會的特色。
1、新疆人口資源的特點。新疆的人口資源與全國相比是很有特色的。就民族成分而言,截至2004年年底,新疆共有人口1963.11萬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1182.86萬人,占總人口的60.24%。由於人口構成中的民族成分較多,又呈現出宗教多樣化的特色,除信仰人口達1100多萬的伊斯蘭教外,還同時存在信仰佛教(包括藏傳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和東正教的信徒。而由於民族成分和宗教信仰的不同,又使這些民族的風俗習慣、性格氣質、生活規律、文化特色各不相同。
2、新疆文化多樣的特點。新疆作為一個在歷史上東西方文明交匯的地區,在文化方面也有其獨到的特色。這里除了有中華民族文化的影響外,還有西方、阿拉伯等世界文化的影響;除了有歷史悠久的漢文化,還有各個民族保留發展下來的各民族的文化,如維吾爾、哈薩克、蒙古、柯爾克孜、烏孜別克、塔吉克、塔塔爾、俄羅斯、錫伯等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和文化遺產。另外,各民族在服飾、建築、音樂、歌曲、舞蹈、工藝美術、民族文學、飲食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
3、新疆經濟發展的特點。改革開放以來,新疆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到2005年,新疆生產總值達到2604億元,居全國第25位,居西部地區第7位,人均生產總值達13108元,居全國第13位,居西部地區第1位。但是,由於新疆地域遼闊,資源條件相差較大,以至於生產力布局和產業發展不平衡,地區之間的發展差距較大。從拉動經濟增長最大的第二產業看,北疆佔78%,南疆只佔23%;從北疆、南疆、東疆所創造的GDP來看,佔全疆人口總數45.1%的北疆、49.3%的南疆、5.6%的東疆,所創造的GDP分別是全疆總GDP的65.5%、27.21%和7?郾3%。北疆較發達的昌吉回族自治州2005年農牧民的人均純收入達到4567.94元,而南疆和田地區的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只有1296.41元,兩地的農牧民收入差達到了3271.53元。這種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的特點,就決定了在構建和諧新疆時必須立足實際,突出特色。
4、新疆社會建設的特點。由於種種原因,我們的社會建設和社會管理以及社會服務水平,還是比較低的,遠不能滿足各族人民群眾的需要。老百姓在看病、就業、上學、住房以及接受社會服務等方面,還存在很大的困難。而要構建和諧社會,就必須不斷地提高社會建設、社會管理和社會服務的水平。
5、新疆維護穩定工作的特點。由於境內外「三股勢力」的分裂破壞活動,新疆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維護社會的安全穩定。又由於境內外敵對勢力將會長期存在,我們與敵對勢力的斗爭也將長期存在。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構建和諧社會,新疆的安全穩定就是其中的一個基本內容,也是我們面臨的一個主要任務。
6、新疆所處的地緣環境的特點。新疆有5600公里的邊境線,與8個國家接壤。另外,新疆境內的不少民族與周邊國家的一些民族同根同源同語言同文字同宗教同生活風俗習慣,彼此有著很大的影響。新疆所要構建的和諧社會應該具備的特色
一是各族人民群眾的利益得到了切實的維護,各族人民群眾的公平感、正義感和滿意意識不斷上升的社會。王樂泉同志在自治區第七次黨代會的報告中指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把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作為工作的著力點,切實實現好、發展好、維護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這些年我們雖然在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發展與進步,但還有一些與各族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社會問題並沒有得到徹底的解決。比如各族人民群眾特別關心的就業難、住房難和上學難、看病貴等問題。又由於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一樣,南北疆、城鄉方面的差距比較大,有不少群眾還生活在貧困線以下,其切身利益更加需要維護。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把各族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最緊迫的利益問題解決好,為各族人民群眾排憂解難,為各族人民群眾造福,使各族人民群眾真正感受到這個社會的公平、正義,感受到自己的切身利益得到了維護,並且由此感到滿意。
二是各民族人民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各族人民之間的平等感、和諧感和友愛意識與日俱增的社會。新疆是各民族人民共居的一個大家庭,新疆要構建和諧社會,一個重要的體現就是各民族人民之間實現了前所未有的大團結,而各民族人民之間的大團結體現在黨的民族政策得到了全面的貫徹落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得到了堅持和完善,各族人民群眾從思想上牢固樹立了馬克思主義的國家觀、民族觀、宗教觀、歷史觀和文化觀,各民族人民群眾之間的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得到鞏固和發展,民族團結工作融入到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互相離不開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並且各族人民之間的和睦友愛與日俱進越來越好,要成為大家的自覺行動和不懈的追求目標。
三是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了全面的貫徹落實,信教與不信教群眾之間的自由感、尊敬感和法治意識都得到了顯著加強的社會。我們黨的宗教政策規定,公民有信仰宗教與不信仰宗教的自由。黨的宗教政策還規定,宗教必須納入依法管理的軌道,必須堅持獨立自主自立的原則,必須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各種宗教和諧相處,信仰不同宗教的群眾和諧相處,信仰宗教與不信仰宗教的群眾和諧相處,各種宗教都要納入依法管理的軌道,我們才能構建起具有新疆特色的和諧社會,而有新疆特色的和諧社會才是最有生命力的和諧社會。
四是各民族文化共同發展進步,各民族人民群眾之間的認同感、信任感和中華民族意識得到進一步鞏固加強的社會。各民族文化的共同繁榮發展,既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也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體現。新疆要構建和諧社會,離不開各民族文化的和諧。從一定意義上說,各民族文化的和諧是各民族和諧乃至全社會和諧的基礎,是社會和諧的最高形式。我們要構建有新疆特色的和諧社會,就必須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內涵和底蘊,以愛國主義精神為動力和支撐,以弘揚和繼承中華民族精神為主要內容,大力促進各民族文化的共同繁榮和進步。
五是經濟社會均衡發展進步,各族人民群眾的敬業感、榮辱感和奉獻意識達到了一個新的層面和水平的社會。經濟社會均衡發展,各族人民共享改革開放的成果,共享安定團結的社會環境,才能不斷地激發和增強各族人民的和諧意識。尤其是在現階段,雖然經濟發展勢頭很好,但還不平衡,社會雖然在日新月異地進步,但各族人民群眾不滿意的地方還很多,這就更需要經濟又好又快地均衡發展,需要社會各項事業繼續穩步推進。這樣,各族人民群眾才會越來越滿意,他們的敬業精神才會日益增強,才會有更強烈的榮辱意識,而有了敬業精神和榮辱意識,他們的奉獻意識才會自發的確立起來和迸發出來。
六是社會政治的安全穩定程度越來越高,各族人民群眾自覺維護社會政治穩定的責任感、使命感和安全意識進一步增強的社會。新疆構建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內容或者說特點就是確保社會政治的穩定。沒有社會政治的安全穩定,新疆構建和諧社會就是一句空話,根本無從談起。所以,要說新疆構建和諧社會的特色,保證社會政治的安全穩定是最大的特色。怎樣構建有特色的和諧新疆
1、大力發展經濟尤其是加快南疆三地州經濟的發展,不斷縮小南北疆經濟發展的差距,為新疆構建和諧社會創造堅實的物質基礎。只有堅持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創造更加豐富的社會物質財富,不斷增強綜合國力,才能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讓人民群眾過上更加富足的生活,才能不斷促進和諧新疆建設。現在,我區經濟發展的速度很快,但是卻很不平衡,南北疆之間、地區之間、城鄉之間、資源豐富地區與資源匱乏地區之間,都存在著很大的發展差距和不平衡。並且這種不平衡和距離在短期內還很難消除。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構建和諧社會,就要從新疆的實際出發,把大力發展生產力放在重要位置,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牢牢把握發展這個第一要務,認真抓好統籌城鄉、統籌區域、統籌經濟社會、統籌人與自然、統籌區內外、國內外的發展,不斷提高經濟實力,不斷縮小區域之間發展的差距,不斷提高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促進和諧社會局面的出現。
2、大力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切實維護各族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讓各族人民群眾共享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帶來的實惠。關系各族人民群眾的各種利益實惠,大都體現在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上。比如衣食住行問題,上學、就業、看病問題,公正的司法保障問題,社會保障體系問題等。要解決這些問題,就要大力發展各項社會事業。要全面貫徹落實醫療衛生工作方針,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堅持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讓各族人民群眾特別是農牧區的老百姓都能看得起病;要按照以辦好讓人民滿意的教育為宗旨的工作方針,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加快教育結構調整,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促進教育事業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要努力把就業再就業工作作為得民心工程和推進和諧社會建設的大事來抓,多渠道、多方式地增加就業崗位,不斷拓寬就業渠道,千方百計解決好就業再就業問題;要認真協調處理好各方面的利益關系,逐步建立起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分配公平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要不斷地提高社會服務的功能,各級各類社會服務機關和部門,要牢固樹立群眾觀念和公僕意識,多辦富民利民的好事,扎扎實實解決好各族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有了各族人民群眾利益上的和諧,才會有人心的和諧和社會的和諧。
3、大力加強和諧文化的建設,不斷提高各族人民群眾的科學文化水平和人的綜合素質,增強各族人民群眾之間的親和力和信任尊重,增強和諧的意識。和諧文化建設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對我們新疆來說,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教育就是要在各族人民群眾當中深入持久地開展對祖國認同、對中華民族認同、對中華文化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認同的宣傳教育活動,開展「共產黨好、社會主義好、祖國大家庭好、民族團結好、解放軍好」的宣傳教育活動,使各族人民群眾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宗教觀、歷史觀、文化觀。同時,要大力開展科學文化知識的教育,不斷提高各族人民群眾的科學技術、文化知識、文學藝術方面的水平,增加各族人民群眾之間的親和力、信任感和彼此尊重的意識,從而不斷地提高構建和諧文化以至和諧社會的意識。
4、大力開展民族團結的宣傳教育活動,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調動凝聚各族人民群眾的力量為新疆構建和諧社會作貢獻。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各民族人民群眾的共同事業。因此,構建和諧社會,就必須正確處理好民族關系,加強各民族的大團結,把各族人民群眾的意志、智慧和力量都凝聚起來,把各族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都發揮出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凝聚各族人民群眾的力量,為維護社會穩定、增強民族團結、構建和諧新疆作貢獻。
5、大力抓好打擊「三股勢力」的工作,牢牢掌握反分裂斗爭的主動權,堅決維護祖國統一和國家安全,為各族人民群眾創造安居樂業的平安環境。穩定是壓倒一切的,沒有穩定的社會環境,構建和諧新疆就無從談起。這些年來的實踐證明,要確保新疆的穩定,就要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中央關於維護新疆穩定的各項重大決策,堅決打擊民族分裂勢力、宗教極端勢力、暴力恐怖勢力,堅決防範和打擊境內外敵對勢力的各種滲透破壞活動,繼續深入地開展意識形態領域的反分裂斗爭。牢牢掌握反分裂斗爭的主動權,確保新疆社會、政治大局的穩定,構建和諧新疆的工作也才能在這個基礎上邁出堅實有力的步伐,取得不斷地進步。
6、大力加強黨的建設,不斷提高各級黨組織領導和建設和諧社會的能力。構建有特色的和諧新疆,離不開黨的堅強領導。我們要大力加強黨的自身建設,堅持不懈地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武裝廣大黨員幹部;要大力加強黨的各級領導班子和幹部隊伍建設,把各級領導班子建設成為政治堅定、求真務實、開拓創新、勤政廉潔、團結協調的堅強領導集體;要大力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努力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促進新疆改革發展穩定和構建和諧新疆的堅強戰斗堡壘;要大力加強黨的作風建設,按照「兩個務必」、「八個堅持、八個反對」的要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新疆各族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要大力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努力提高拒腐防變和抵禦風險的能力。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以黨的建設推動和諧社會建設,才能為構建和諧新疆提供堅強有力的政治保證
❽ 為什麼新疆人長的和內地的不一樣
因為新疆地處我國西北部,靠近中亞地區,而且新疆周邊與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巴基斯坦、蒙古、印度、阿富汗斯坦八國接壤,也是我國維吾爾族的居住的聚集區,所以在新疆的少數民族的長相和內地人有所不同,有著獨特的西域風情。
新疆維吾爾族人的外貌特徵是比較明顯的,雖然他們是黃種人,但是由於種族的形成,通婚等使他們保留了大量的白種人的血統,高鼻樑,大眼睛。維吾爾族男子體毛較發達,喜留胡須,兩眼間距離較近,眼窩內陷,身材較高大,臉型多呈長方臉(國字型)、尖鼻子較多,大部分杏核眼、雙眼皮較多,發色、眼色較淺,女性80%以上是雙眼皮大眼睛,瓜子臉較多(甲字型),眼裂較長、鼻子尖、發色、眼色呈黃褐色。
(8)新疆可平衡年限較長的原因擴展閱讀:
新疆是一個多民族聚集的地區,新疆原有漢族、維吾爾族、蒙古族、回族、柯爾克孜族、哈薩克族、錫伯族、塔吉克族、烏孜別克族、滿族、達斡爾族、俄羅斯族、塔塔爾族等13個歷史悠久的民族。
截止2014年,自治區總人口為2322.54萬人。維吾爾族人口為1127.19萬,佔新疆人口48.53% 。漢族人口為859.51萬,佔新疆人口37.01%;哈薩克族人口為159.87萬,佔新疆人口6.88%;回族人口為105.85萬,佔新疆人口4.56%。
❾ 自然條件下,生態系統能夠在一段較長的時間內保持動態平衡,其主要原因是() A.能量的增減隨季
A、能量的流動是沿食物鏈逐級遞減的,單向的,不循環.該選項不正版確. B、生態系統中的營養結權構越復雜,自動調節能力就越大.但這種自動調節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當人為的或自然因素的干擾超過了這種限度時,生態系統就會遭到破壞.例如,如果草原上放養的牲畜太多,就會嚴重破壞草場植被,造成土地沙化,草場就很難恢復原樣了.該選項不正確. C、物質循環是周而復始的,但能量流動是不可反復進行的.該選項不正確. D、在一般情況下,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佔的比例總是維持在相對穩定的.這說明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該選項正確. 故選: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