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在網上能查自己的健康證嗎
工具:聯想win10電腦
原理:ie瀏覽器
1、首先使用網路搜索度「XXX健康證知查詢」。
(1)公共場所衛生有效期擴展閱讀:
健康證辦理的相關要求規定:
1、健康檢查機構負責健康合格證明的發放工作。健康合格證明在健康檢查結果送達後,無異議的應當在5個工作日回內發放,其有效期限為一年。
2、健康檢查表、健康合格證明樣式由省食品葯品監督管理部門統一規定。健康證明不得塗改、偽造、變造、買賣、出租、出借、轉讓。
3、餐飲服務單位從業人員健答康合格證明應當在營業場所明顯位置懸掛上牆,其它單位從業人員健康合格證明在工作時隨身攜帶或者由從業人員所在單位統一保管。
② 什麼樣的地方需要辦理公共衛生許可證辦理公共衛生許可證標準是多少錢有效期是多少年限跪求後加分
為了認真貫徹落實《行政許可法》,規范疾病預防控制與衛生監督收費,根據原國家物價局、財政部《衛生監督防疫收費管理辦法》(價費字[1992]314號)要求,省物價局、財政廳會同省衛生廳於2004年12月30日發布了關於《甘肅省疾病預防控制與衛生監督收費管理辦法實施細則》的通知(甘價費[2004]401號),現就相關問題答復如下: 一、衛生許可證工本費: 根據《甘肅省疾病預防控制與衛生監督收費管理辦法實施細則》第八條規定:根據《食品衛生法》第二十七條和《甘肅省食品衛生許可證發放管理辦法》第四條規定,對生產、經營食品的單位和個人發放的《衛生許可證》,每兩年換發一次,每證10元。 從事冷飲生產、經營的單位和個人,《衛生許可證》每年換發一次,每證10元。 第九條 根據《公共場所衛生管理條例》第四條規定,發放的公共場所《衛生許可證》,每證10元。 第十條 根據《生活飲用水衛生監督管理辦法》第七條規定,發放的供水單位《衛生許可證》,每四年換發一次,每證10 元。 根據《生活飲用水衛生監督管理辦法》第十二條、第二十條、第二十一條規定,發放的涉及飲用水衛生安全的產品(以下簡稱涉水產品)生產企業《衛生許可證》,每證10元。 二、預防性體檢費 根據《甘肅省疾病預防控制與衛生監督收費管理辦法實施細則》第七章規定:對從事食品、消毒產品生產經營人員、直接從事化妝品生產人員、公共場所直接為顧客服務的人員等按國家有關衛生法律、法規規定每年進行預防性和職業性健康檢查,收費標准為80元/人次。 三、培訓費 根據《甘肅省疾病預防控制與衛生監督收費管理辦法實施細則》第十一章規定:對凡從事食品生產經營的單位和個人、公共場所從業人員、化妝品生產企業從業人員、直接從事供水、管水人員和涉水產品生產企業的從業人員等進行定期培訓。培訓收費標准:一般崗位從業人員培訓、考核費:30元/人次(15學時以下,不含食宿);特殊崗位從業人員培訓、考核費:100元/人次(15-20學時以下,不含食宿);管理崗位特定人員培訓、考核費:200元/人次(30-40學時以下,不含食宿)。 四、根據《甘肅省疾病預防控制與衛生監督收費管理辦法實施細則》第九章第四十八條規定:疾病預防控制與衛生監督機構受其他單位和個人的委託,在國家有關法律、法規、規章和標準的規定范圍內,按照委託協議的要求,開展疾病預防控制的預防性處理、質量檢驗、現場采樣與檢測、產品與場所的衛生安全性評價、衛生學技術審核評價等項工作時,可收取委託性衛生技術服務費。收費項目和標准:(一)食品衛生:(1)食品衛生學評價100元/次;(2)食品、食品專用產品生產經營過程、產品場所衛生學審查每項按總投資額的千分之5-8收取(省級最低不少於1000元;地級最低不少於500元;縣級最低不少於200元);(3)其它委託項目或委託樣品的衛生學評價100元/項;(4)其他食品、食品添加劑新品種和擴大使用范圍及使用量,利用新的原材料生產的食品容器與包裝材料新品種,10KGY以下的輻照食品新品種衛生學審查1500元/項;(4)預防性衛生學技術審核(選址、設計、竣工驗收)每項按總投資額的千分之5-8收取(省級最低不少於1000元;地級最低不少於600元;縣級最低不少於400元);(6)建立和實施GMP管理體系技術咨詢每單位5000-10000元;(7)建立和實施HACCP管理體系技術咨詢每單位5000-10000元。(二)環境衛生:預防性衛生學評價(1)環境建設項目(包括住宅、辦公建築物、廣播電視發射塔、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廠、學校、醫院等)的衛生評價每項目按總投資額的千分之0.2-0.5收取,最低不少於1000元;(2)公共場所綜合衛生學評價500-1000元/次;(3)供水單位綜合衛生學評價500-1000元/次。 五、健康證工本費:經物價部門審核批准,對凡從事食品生產經營的單位和個人、公共場所從業人員、化妝品生產企業從業人員、直接從事供水、管水人員和涉水產品生產企業的從業人員等按國家有關衛生法律、法規規定進行預防性和職業性健康檢查,檢查合格方可發放健康證。健康證工本費10元/人
③ 市級「衛生許可證」幾年復核一次
市級衛生許可證有效期限及復核時限規定如下:食品衛生許可證有效期3年(版小證、工地食堂證有效期一年),權每年復核一次; 公共場所衛生許可證有效期3年,每二年復核一次; 飲用水衛生許可證有效期4年,每年復核一次; 乾洗店衛生許可證有效期2年,每年復核一次; 醫療機構衛生許可證有效期5年,每年復核一次; 射線裝置工作許可證有效期3年,每111年復核一次。
④ 公共場所空氣檢測報告過期多久為正常范圍
《公共場所衛生管理條例實施細則》第十九條公共場所經營者應當按照衛生標准、規范的版要求對公權共場所的空氣、微小氣候、水質、採光、照明、雜訊、顧客用品用具等進行衛生檢測,檢測每年不得少於一次;檢測結果不符合衛生標准、規范要求的應當及時整改。所以有效期不超過一年。
⑤ 體檢健康卡一般有效日期是多久
《公共場所衛生管理條例》規定居民健康體檢合格證明的有效期為一年,你說的健康體檢卡的有效期也應該是一年。
⑥ 公共場所衛生許可證有效期是幾年
根據《公共場所衛生管理條例實施細則》第二十五條,公共場所衛生許可內證有效期限為四容年。原先公共場所衛生許可證每兩年復核一次。2018年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再出新規:即《國家衛生計生委關於修改<新食品原料安全性審查管理辦法>等7件部門規章的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令 第 18 號)取消了公共場每2年復核的規定。所以你現在不需要復核。
⑦ 對公共場所進行衛生監督依據什麼法規
根據《公共場所衛生管理條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公共場所衛生管理條例》是為創造良好的公共場所衛生條件,預防疾病,保障人體健康制定。由國務院於1987年4月1日發表並實施。
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是為保證食品衛生,防止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對人體的危害,保障人民身體健康,增強人民體質,而制定的法律。由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六次會議於修訂通過,自1995年10月30日起施行。
(7)公共場所衛生有效期擴展閱讀:
公共場所衛生管理條例:
(1987年4月1日國務院發布)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創造良好的公共場所衛生條件,預防疾病,保障人體健康,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下列公共場所:
(一)賓館、飯館、旅店、招待所、車馬店、咖啡館、酒吧、茶座;
(二)公共浴室、理發店、美容店;
(三)影劇院、錄像廳(室)、游藝廳(室)、舞廳、音樂廳;
(四)體育場(館)、游泳場(館)、公園;
(五)展覽館、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
(六)商場(店)、書店;
(七)候診室、候車(機、船)室、公共交通工具。
第三條公共場所的下列項目應符合國家衛生標准和要求:
(一)空氣、微小氣候(濕度、溫度、風速);
(二)水質;
(三)採光、照明;
(四)噪音;
(五)顧客用具和衛生設施。
公共場所的衛生標准和要求,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負責制定。[2]
第四條國家對公共場所實行『衛生許可證』制度。[2]
"衛生許可證"由縣以上衛生行政部門簽發。
第二章衛生管理
第五條公共場所的主管部門應當建立衛生管理制度,配備專職或者兼職衛生管理人員,對所屬經營單位(包括個體經營者,下同)的衛生狀況進行經常性檢查,並提供必要的條件。
第六條經營單位應當負責所經營的公共場所的衛生管理,建立衛生責任制度,對本單位的從業人員進行衛生知識的培訓和考核工作。
第七條公共場所直接為顧客服務的人員,持有"健康合格證"方能從事本職工作。患有痢疾、傷寒、病毒性肝炎、活動期肺結核、化膿性或者滲出性皮膚病以及其他有礙公共衛生的疾病的,治癒前不得從事直接為顧客服務的工作。
第八條除公園、體育場(館)、公共交通工具外的公共場所,經營單位應當及時向衛生行政部門申請辦理『衛生許可證』。『衛生許可證』兩年復核一次。
第九條公共場所因不符合衛生標准和要求造成危害健康事故的,經營單位應妥善處理,並及時報告衛生防疫機構。
第三章衛生監督
第十條各級衛生防疫機構,負責管轄范圍內的公共場所衛生監督工作。
民航、鐵路、交通、廠(場)礦衛生防疫機構對管轄范圍內的公共場所,施行衛生監督,並接受當地衛生防疫機構的業務指導。
第十一條衛生防疫機構根據需要設立公共場所衛生監督員,執行衛生防疫機構交給的任務。公共場所衛生監督員由同級人民政府發給證書。
民航、鐵路、交通、工礦企業衛生防疫機構的公共場所衛生監督員,由其上級主管部門發給證書。
第十二條衛生防疫機構對公共場所的衛生監督職責:
(一)對公共場所進行衛生監測和衛生技術指導;
(二)監督從業人員健康檢查,指導有關部門對從業人員進行衛生知識的教育和培訓;[2]
第十三條衛生監督員有權對公共場所進行現場檢查,索取有關資料,經營單位不得拒絕或隱瞞。衛生監督員對所提供的技術資料有保密的責任。
公共場所衛生監督員在執行任務時,應佩戴證章、出示證件。
第四章罰則
第十四條凡有下列行為之一的單位或者個人,衛生防疫機構以根據情節輕重,給予警告、罰款、停業整頓、吊銷"衛生許可證"的行政處罰:
(一)衛生質量不符合國家衛生標准和要求,而繼續營業的;
(二)未獲得"健康合格證",而從事直接為顧客服務的;
(三)拒絕衛生監督的;
(四)未取得"衛生許可證",擅自營業的。
罰款一律上交國庫。
第十五條違反本條例的規定造成嚴重危害公民健康的事故或中毒事故的單位或者個人,應當對受害人賠償損失。
違反本條例致人殘疾或者死亡,構成犯罪的,應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直接責任人員的刑事責任。
第十六條對罰款、停業整頓及吊銷"衛生許可證"的行政處罰不服的,在接到處罰通知之日起15天內,可以向當地人民法院起訴。但對公共場所衛生質量控制的決定應立即執行。對處罰的決定不履行又逾期不起訴的,由衛生防疫機構向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
第十七條公共場所衛生監督機構和衛生監督員必須盡職盡責,依法辦事。對玩忽職守,濫用職權,收取賄賂的,由上級主管部門給予直接責任人員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直接責任人員的刑事責任。
第五章附則
第十八條本條例的實施細則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負責制定。
第十九條本條例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公共場所衛生管理條例實施細則》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根據《公共場所衛生管理條例》的規定,制定本細則。
第二條公共場所經營者在經營活動中,應當遵守有關衛生法律、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以及相關的衛生標准、規范,開展公共場所衛生知識宣傳,預防傳染病和保障公眾健康,為顧客提供良好的衛生環境。
第三條國家衛生計生委主管全國公共場所衛生監督管理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衛生計生行政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的公共場所衛生監督管理工作。
國境口岸及出入境交通工具的衛生監督管理工作由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按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執行。
鐵路部門所屬的衛生主管部門負責對管轄范圍內的車站、等候室、鐵路客車以及主要為本系統職工服務的公共場所的衛生監督管理工作。
第四條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衛生計生行政部門應當根據公共場所衛生監督管理需要,建立健全公共場所衛生監督隊伍和公共場所衛生監測體系,制定公共場所衛生監督計劃並組織實施。
第五條鼓勵和支持公共場所行業組織開展行業自律教育,引導公共場所經營者依法經營,推動行業誠信建設,宣傳、普及公共場所衛生知識。
第六條任何單位或者個人對違反本細則的行為,有權舉報。接到舉報的衛生計生行政部門應當及時調查處理,並按照規定予以答復。
第二章衛生管理
第七條公共場所的法定代表人或者負責人是其經營場所衛生安全的第一責任人。公共場所經營者應當設立衛生管理部門或者配備專(兼)職衛生管理人員,具體負責本公共場所的衛生工作,建立健全衛生管理制度和衛生管理檔案。
第八條公共場所衛生管理檔案應當主要包括下列內容:
(一)衛生管理部門、人員設置情況及衛生管理制度
(二)空氣、微小氣候(濕度、溫度、風速)、水質、採光、照明、雜訊的檢測情況;
(三)顧客用品用具的清洗、消毒、更換及檢測情況;
(四)衛生設施的使用、維護、檢查情況;
(五)集中空調通風系統的清洗、消毒情況;
(六)安排從業人員健康檢查情況和培訓考核情況;
(七)公共衛生用品進貨索證管理情況;
(八)公共場所危害健康事故應急預案或者方案;
(九)省、自治區、直轄市衛生計生行政部門要求記錄的其他情況。
公共場所衛生管理檔案應當有專人管理,分類記錄,至少保存兩年。
第九條公共場所經營者應當建立衛生培訓制度,組織從業人員學習相關衛生法律知識和公共場所衛生知識,並進行考核。對考核不合格的,不得安排上崗。
第十條公共場所經營者應當組織從業人員每年進行健康檢查,從業人員在取得有效健康合格證明後方可上崗。
患有痢疾、傷寒、甲型病毒性肝炎、戊型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傳染病的人員,以及患有活動性肺結核、化膿性或者滲出性皮膚病等疾病的人員,治癒前不得從事直接為顧客服務的工作。
第十一條公共場所經營者應當保持公共場所空氣流通,室內空氣質量應當符合國家衛生標准和要求。
公共場所採用集中空調通風系統的,應當符合公共場所集中空調通風系統相關衛生規范和規定的要求。
第十二條公共場所經營者提供給顧客使用的生活飲用水應當符合國家生活飲用水衛生標准要求。游泳場(館)和公共浴室水質應當符合國家衛生標准和要求。
第十三條公共場所的採光照明、雜訊應當符合國家衛生標准和要求。
公共場所應當盡量採用自然光。自然採光不足的,公共場所經營者應當配置與其經營場所規模相適應的照明設施。
公共場所經營者應當採取措施降低雜訊。
第十四條公共場所經營者提供給顧客使用的用品用具應當保證衛生安全,可以反復使用的用品用具應當一客一換,按照有關衛生標准和要求清洗、消毒、保潔。禁止重復使用一次性用品用具。
第十五條公共場所經營者應當根據經營規模、項目設置清洗、消毒、保潔、盥洗等設施設備和公共衛生間。
公共場所經營者應當建立衛生設施設備維護制度,定期檢查衛生設施設備,確保其正常運行,不得擅自拆除、改造或者挪作他用。公共場所設置的衛生間,應當有單獨通風排氣設施,保持清潔無異味。
第十六條公共場所經營者應當配備安全、有效的預防控制蚊、蠅、蟑螂、鼠和其他病媒生物的設施設備及廢棄物存放專用設施設備,並保證相關設施設備的正常使用,及時清運廢棄物。
第十七條公共場所的選址、設計、裝修應當符合國家相關標准和規范的要求。
公共場所室內裝飾裝修期間不得營業。進行局部裝飾裝修的,經營者應當採取有效措施,保證營業的非裝飾裝修區域室內空氣質量合格。
第十八條室內公共場所禁止吸煙。公共場所經營者應當設置醒目的禁止吸煙警語和標志。
室外公共場所設置的吸煙區不得位於行人必經的通道上。
公共場所不得設置自動售煙機。
公共場所經營者應當開展吸煙危害健康的宣傳,並配備專(兼)職人員對吸煙者進行勸阻。
第十九條公共場所經營者應當按照衛生標准、規范的要求對公共場所的空氣、微小氣候、水質、採光、照明、雜訊、顧客用品用具等進行衛生檢測,檢測每年不得少於一次;檢測結果不符合衛生標准、規范要求的應當及時整改。
公共場所經營者不具備檢測能力的,可以委託檢測。
公共場所經營者應當在醒目位置如實公示檢測結果,並對其衛生檢測的真實性負責,依法依規承擔相應後果。
第二十條公共場所經營者應當制定公共場所危害健康事故應急預案或者方案,定期檢查公共場所各項衛生制度、措施的落實情況,及時消除危害公眾健康的隱患。
第二十一條公共場所發生危害健康事故的,經營者應當立即處置,防止危害擴大,並及時向縣級人民政府衛生計生行政部門報告。
任何單位或者個人對危害健康事故不得隱瞞、緩報、謊報或者授意他人隱瞞、緩報、謊報。
第三章衛生監督
第二十二條國家對除公園、體育場館、公共交通工具外的公共場所實行衛生許可證管理。
公共場所經營者取得工商行政管理部門頒發的營業執照後,還應當按照規定向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計生行政部門申請衛生許可證,方可營業。
公共場所衛生監督的具體范圍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衛生計生行政部門公布。
第二十三條公共場所經營者申請衛生許可證的,應當提交下列資料:
(一)衛生許可證申請表;
(二)法定代表人或者負責人身份證明;
(三)公共場所地址方位示意圖、平面圖和衛生設施平面布局圖;
(四)公共場所衛生檢測或者評價報告;
(五)公共場所衛生管理制度;
(六)省、自治區、直轄市衛生計生行政部門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使用集中空調通風系統的,還應當提供集中空調通風系統衛生檢測或者評價報告。
第二十四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計生行政部門應當自受理公共場所衛生許可申請之日起20日內,對申報資料進行審查,對現場進行審核,符合規定條件的,作出准予公共場所衛生許可的決定;對不符合規定條件的,作出不予行政許可的決定並書面說明理由。
第二十五條公共場所衛生許可證應當載明編號、單位名稱、法定代表人或者負責人、經營項目、經營場所地址、發證機關、發證時間、有效期限。
公共場所衛生許可證有效期為四年。
公共場所衛生許可證應當在經營場所醒目位置公示。
第二十六條公共場所進行新建、改建、擴建的,應當符合有關衛生標准和要求,經營者應當按照有關規定辦理預防性衛生審查手續。
預防性衛生審查程序和具體要求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衛生計生行政部門制定。
第二十七條公共場所經營者變更單位名稱、法定代表人或者負責人的,應當向原發證衛生計生行政部門辦理變更手續。
公共場所經營者變更經營項目、經營場所地址的,應當向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計生行政部門重新申請衛生許可證。
公共場所經營者需要延續衛生許可證的,應當在衛生許可證有效期屆滿30日前,向原發證衛生計生行政部門提出申請。
第二十八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計生行政部門應當組織對公共場所的健康危害因素進行監測、分析,為制定法律法規、衛生標准和實施監督管理提供科學依據。
縣級以上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應當承擔衛生計生行政部門下達的公共場所健康危害因素監測任務。
第二十九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計生行政部門應當對公共場所衛生監督實施量化分級管理,促進公共場所自身衛生管理,增強衛生監督信息透明度。
第三十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計生行政部門應當根據衛生監督量化評價的結果確定公共場所的衛生信譽度等級和日常監督頻次。
公共場所衛生信譽度等級應當在公共場所醒目位置公示。
第三十一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計生行政部門對公共場所進行監督檢查,應當依據有關衛生標准和要求,採取現場衛生監測、采樣、查閱和復制文件、詢問等方法,有關單位和個人不得拒絕或者隱瞞。
第三十二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計生行政部門應當加強公共場所衛生監督抽檢,並將抽檢結果向社會公布。
第三十三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計生行政部門對發生危害健康事故的公共場所,可以依法採取封閉場所、封存相關物品等臨時控制措施。
經檢驗,屬於被污染的場所、物品,應當進行消毒或者銷毀;對未被污染的場所、物品或者經消毒後可以使用的物品,應當解除控制措施。
第三十四條開展公共場所衛生檢驗、檢測、評價等業務的技術服務機構,應當具有相應專業技術能力,按照有關衛生標准、規范的要求開展工作,不得出具虛假檢驗、檢測、評價等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