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新型城鎮化規劃和城鎮體系規劃的區別
1. 概念由來編輯
《城鄉規劃法》第二章「城鄉規劃的制定」第十二條指出:國務院城鄉規劃主
全國城鎮體系規劃圖 (4張)
管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組織編制全國城鎮體系規劃,用於指導省域城鎮體系規劃、城市總體規劃的編制。全國城鎮體系規劃由國務院城鄉規劃主管部門報國務院審批。2005年原建設部(現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委託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編制完成《全國城鎮體系規劃(2006-2020年)》。2007年2月由原建設部(現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黨組會議討論同意上報國務院。
2. 編制背景編輯
為了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落實黨的十六大提出的「要逐步提高城鎮化水平,堅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走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的方針,切實做好全國的人口、資源和環境保護工作,建設節約型社會,構建和諧社會,促進社會經濟的全面協調發展,迫切需要根據我國城鎮化所處的歷史階段,以及當前和今後一段歷史時期里工業化、城鎮化和城鎮建設所面臨的主要矛盾,科學合理地確定城鎮化和城鎮建設方針,促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戰略目標的實現。
我國人口眾多、底子薄、發展很不平衡,城鎮化的質量不高。城鄉差別過大、地區發展不平衡、土地資源浪費、生態環境惡化、歷史文化遭到破壞等問題還相當突出。由於全國城鎮空間結構不清、大中小城市體系不明、城鎮群發展缺乏指引,已經對城鄉和區域的協調發展,各類資源的有效利用,產生了嚴重的不利影響。當前是我國城鎮化發展的關鍵時期,未來 20 年城鎮化水平將進一步提高。與此同時,資源能源緊缺壓力加大,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要求日益迫切,城鄉發展不平衡、地區發展不平衡的矛盾更加突出,全球化背景下國際競爭的環境也更加嚴峻,迫切需要針對我國的城鎮化戰略對全國城鎮體系提出新的規劃,以工促農,以城帶鄉,促進國民經濟的良性循環和社會協調發展,提高國家的整體競爭力。
3. 規劃作用編輯
全國城鎮體系規劃時在進一步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作用的同時,為加強中央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體現城鄉規劃的宏觀調控作用和公共服務職能。本規劃的任務是以科學發展觀、建設和諧社會為指導,按照循序漸進、節約土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集約發展、合理布局的原則,在空間上落實和協調國家發展的各項要求,明確城鎮發展目標、發展戰略,明確國家城鎮空間布局和調控重點,轉變城鎮發展模式,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提高城鎮綜合承載能力,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根據不同地區的特點和發展趨勢,本規劃通過城鎮化政策分區、城鎮體系空間組織、重點發展地區和分省區城鎮發展指引等引導性措施,指導不同地區和城市因地制宜地發展;通過城鎮建設用地、節水率、能耗指標以及大氣、水體達標率和固體廢棄物處理率等強制性要求,提高城鎮發展的集約、節約水平,提高城鎮化的質量。本規劃是對全國城鎮發展和城鎮空間布局的統籌安排,是引導城鎮健康發展的重要政策依據,是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制定城鎮體系規劃和城市總體規劃的依據。[1]
4. 主要內容編輯
1)城鎮化發展目標與方針
人口與城鎮化目標:合理控制人口規模,優化人口結構,提高人口素質,引導人口合理分布。2010年全國總人口約為13.6億,城鎮化水平約達到47%,城鎮人口約為6.4億人;2020年全國總人口約為14.5億,城鎮化水平為56~58%,城鎮人口達到8.1~8.4億人。
城鎮建設用地規模:控制城鎮建設用地的總量和增長速度。2006年至2010年間,城鎮建設用地年均增長速度控制在4%以下,2010年城鎮建設用地控制在8.24萬平方公里以下。2011年至2020年,城鎮建設用地年均增長速度控制在3%以下,2020年城鎮建設用地控制在11.08萬平方公里以下。
城鎮化發展方針:堅持「城鄉統籌、區域協調、功能完善、集約發展、社會和諧、安全高效、文化昌盛、人居環境良好」的城鎮發展策略。
2)城鎮化發展分區
東部地區發展指引:按照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的要求,提升城鎮化質量。加快京津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個重點城鎮群的發展和資源整合,提高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引導產業和人口向大城市周邊的中小城市、小城鎮轉移和適度集聚,與中心城市形成網路狀的城鎮空間體系,防止中心城市人口和功能的過度集聚。堅持生態環境優先發展原則,加強區域生態環境治理和建設,發展循環經濟,提高環境支撐能力。加大環保投資,重視大氣污染防治,改善城鎮大氣環境質量,抑制水環境惡化的趨勢。沿海地區應合理安排城鎮布局,加強對高層建築的布局引導,禁止超采地下水,防止地面沉降等地質災害。建立城市綜合防災體系,加強沿海海防林等生態工程建設,加強災情預報管理。
中部地區發展指引:按照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要求,加快城鎮發展,吸引農村富餘勞動力就地轉移。大力培育城鎮群和區域中心城市,提高城鎮群的人口吸納能力。加強以省會為主體的中心城市建設,完善城市功能,增強輻射帶動能力。加大對縣城、中心鎮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促進小城鎮支農產業發展,推動農業產業化進程。糧食主生產區要處理好城鎮建設與耕地保護的關系,切實加強耕地保護,煤炭等能源基地要實現能源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因地制宜積極引導發展接續產業和替代產業,能源基地建設要與城鎮發展相互依託。加強中部地區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完善中部地區出海通道建設。
西部地區發展指引:按照推進西部大開發的要求,推行生態環境保護優先的集中式城鎮化發展戰略。加強和完善區域和省域中心城市的綜合功能,帶動區域經濟發展。重點發展縣城、工貿和旅遊型小城鎮。按照國家制定的相關政策,引導生態脆弱地區人口合理布局和有序轉移,保障生態移民工程的實施。結合能源基地建設和資源開發,做好新興城市的布局與協調,引導資源枯竭型城市健康轉型。加快陸路門戶城市和邊境交通樞紐城市發展,促進沿邊開放和能源通道建設。扶持革命老區和少數民族地區城鎮的發展,重點加強基礎設施和社會服務設施建設,促進地方特色經濟發展。西南省區要妥善處理人地關系緊張問題,通過中心城市和重點鎮的發展吸納農村人口,聚集中小企業和地方服務業。西北地區通過牧區小城鎮的建設,完善公共服務網路,增強災害救助能力。
東北地區發展指引:按照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要求,提升城市的綜合服務功能,加快棚戶區改造,建立資源枯竭型城市接續產業援助機制,增強城市吸納就業的能力,促進老工業基地和資源型城市的經濟轉型和產業振興。加強東北與東北亞各國、環渤海地區以及東北地區內部的交通通道建設,加快口岸城市和港口城市發展,促進沿邊開放和沿海開放。增強區域中心城市的聯系,完善區域城鎮網路,提升城市對農林牧地區和能源礦產地區的輻射帶動能力。搞好森工地區、國有農場地區城鎮建設,促進農業、林業發展,鞏固農業的基礎地位。加強森林、濕地和黑土地生態系統的保育工作。完善區域協同的防洪排澇體系。
3)城鎮空間組織與格局
城鎮空間組織模式:以城鎮群為核心,以促進區域協作的主要城鎮聯系通道為骨架,以重要的中心城市為節點,形成「多元、多極、網路化」的城鎮空間格局。多元是指不同資源條件、不同發展階段、不同發展機制和不同類型的區域,要因地制宜地制定城鎮空間組織方式和發展模式。多極是指依託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城鎮群和中心城市,帶動不同區域發展,落實國家區域協調發展總體戰略。網路化是指依託交通通道,形成中心城市之間、城鎮之間、城鄉之間緊密聯系、優勢互補、要素自由流動的格局。依託國家主要陸路交通通道、江河水道、海岸帶,以城鎮群和各級中心城市為核心,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聯系密切、布局合理、協調發展的網路化城鎮空間體系。
城鎮空間格局:規劃形成「一帶七軸」的城鎮空間格局。一帶指沿海城鎮帶,是沿渤海、東海、黃海和南海的沿海城鎮發展帶。重點發展京津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個重點城鎮群,促進遼中南、山東半島、海峽西岸、北部灣城鎮群的發展。加強沿海通道建設,利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參與經濟全球化競爭,引導國家實現全面發展。七軸指七條依託國家主要交通軸形成的城鎮聯系通道,依託上海—南京—合肥—武漢—重慶—成都(含長江)、北京—石家莊—鄭州—武漢—長沙—廣州(含京廣、京九線)、連雲港—徐州—鄭州—西安—蘭州—烏魯木齊(隴海-蘭新線)、哈爾濱—長春—沈陽—大連、北京-張家口—大同—呼和浩特-包頭-銀川-蘭州(包括西寧)、蘭州—成都—昆明—南寧—海口、上海-南昌-長沙-貴陽-昆明等交通通道,加強中心城市之間的聯系,合理組織人口和產業的聚集與擴散,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4)重點地區城鎮發展指引
重點地區包括城鎮群,跨省級界線城鎮發展協調地區,重要江河流域、湖泊地區和海岸帶等。這些地區在提升國家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協調區域發展和資源保護方面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國家要加強對重點地區城鎮化的政策引導和城鎮發展的管理。
重點城鎮群發展指引:以國家中心城市為核心的城鎮群是重點城鎮群,它們是帶動整個國家經濟發展的核心區域,對提高國家參與國際競爭能力,提高我國的綜合實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要提升核心城市的國際服務職能,增強對內對外的輻射能力;要優化這些地區城鎮的產業結構和能源利用結構,促進城鎮分工協作和優勢互補;以生態承載力為基礎,確定主導產業和人口發展規模;加強區域生態保護和環境建設,嚴格控制開發強度和密度;加快城鎮的網路化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做好區域交通與城市交通的接駁;加快農業產業化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進程,統籌城鄉空間的整合;創新區域管理機制。
重要江河流域、湖泊地區和海岸帶發展指引:重要江河流域、湖泊地區應制定水資源綜合利用和流域地區綜合開發規劃,合理配置水資源,並處理好水環境保護、防洪、發電和城鎮供排水的關系。合理布局工業和城鎮,重點控制上游地區的環境污染,建立下游地區對上游地區的轉移支付機制。保護海岸帶完整性和穩定性,統一規劃與分配海岸線資源,處理好海洋資源開發和保護的關系。海洋港口和城鎮發展要統一規劃,協調建設。該類地區主要指長江流域、黃河流域、珠江流域、淮河流域、遼河流域、松花江流域,太湖地區、洞庭湖地區、鄱陽湖地區、洪澤湖地區,海岸帶及海島地區。
跨省級界線城鎮發展協調地區發展指引:在產業和城鎮發展、資源開發利用、生態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需要進行省際協作的地區,要健全協作管理機制,加強溝通與協調。跨省級界線城鎮發展協調地區包括蘇魯皖豫交界地區、內蒙古東部三市一盟與東北三省的交界地區、蘇皖交界地區、晉冀魯豫交界地區、浙贛皖交界地區、晉陝蒙交界地區、甘青新交界地區、川滇藏交界地區、川滇黔交界地區、川渝交界地區、鄂贛皖交界地區、鄂豫陝交界地區、粵湘贛交界地區、黔湘桂交界地區等。
5)城市發展指引
國家中心城市:指北京、天津、上海、廣州。這類城市要提升在外向型經濟和國際文化交流方面的發展水平,逐步發展成為亞洲乃至於世界的金融、貿易、文化、管理等中心,起到帶動京津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重點城鎮群發展的核心組織作用。武漢與重慶是新興的國家中心城市,分別為長江中游城鎮群、成渝城鎮群的中心城市,也是我國內陸開發開放的高地。
陸路門戶城市(鎮)、邊境地區中心城市:位於我國邊境地區的陸路門戶城市和邊境地區中心城市需要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加強與相鄰國家和地區合作,重點發展邊境貿易,健全城市功能。門戶城市(鎮)主要有:滿洲里、二連浩特、丹東、琿春、集安、圖們、綏芬河、同江、黑河、瑞麗、景洪、河口、憑祥、東興、亞東、樟木、伊寧、喀什、阿圖什、塔城、博樂。重要的邊境地區中心城市包括:哈爾濱、昆明、南寧、烏魯木齊、拉薩。這些城市也是邊境地區的交通樞紐城市。
老工業基地城市:對傳統工業為主,產業轉型慢,經濟增長速度落後於全國平均水平的工業城市,要積極推進科技改造與技術更新,調整產業結構,加強城市基礎設施的更新改造,推進公共服務社會化,改善人居環境,增強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
礦業(資源)城市:以礦業和其它資源開采業為主導產業的工業城市,推動產業類型多樣化,提升城市服務功能,積極加強礦區的生態恢復和環境建設。對於新興礦業城市要加強礦區和城鎮的協調發展,避免過於分散的空間布局。對於少數資源枯竭的城市要積極發展接續產業;對於難以發展接續產業的城市要採取轉移策略,適時轉移人口。
歷史文化名城:要更好地保護歷史文化資源,弘揚民族精神。要嚴格保護歷史文化資源,科學規劃,嚴格管理,協調好新城建設與舊城保護的關系;加強資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
6)國家綜合交通樞紐體系
以能源戰略、資源保護、運輸安全為原則,建立全國綜合交通樞紐體系。加快國家鐵路網建設,完善國家高速公路網,注重發展水路運輸,增加水運的比重,建立布局合理的民航機場體系,逐步構建多種運輸方式協調發展的綜合運輸體系。
以中心城市為節點,推行一體化的聯合運輸方式,加強各種交通方式之間的銜接及綜合交通樞紐建設,實現旅客運輸的零距離換乘和貨物運輸的無縫銜接,提高門戶城市的交通服務水平,強化城市在產業發展和空間布局中的核心地位;促進城市內部交通與區域間交通的有機整合;建立高效便捷、公平有序的城市交通系統。
建立全國綜合交通樞紐體系,強化城鎮在產業發展和空間布局的核心地位,促進多種交通方式之間的有機銜接,增強中心城市對區域的輻射帶動作用。加強邊境交通樞紐城市建設,落實國家對外開放戰略,完善全國交通網路。一級綜合交通樞紐城市為北京—天津、沈陽、上海、武漢、鄭州、廣州—深圳、重慶—成都、西安、蘭州。二級綜合交通樞紐城市為石家莊、太原、大連、長春、哈爾濱、南京、杭州、寧波、合肥、南昌、廈門、濟南、青島、長沙、南寧、貴陽、昆明、拉薩、烏魯木齊。其中哈爾濱、昆明、南寧、拉薩、烏魯木齊為國家邊境地區交通樞紐城市,它們在國家發展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5. 名詞解釋編輯
國家中心城市:全國城鎮體系中的核心城市,即我國的金融、貿易、管理、文化中心和交通樞紐,也是發展外向型經濟和推動國際文化交流的對外門戶,已成為或正成為亞洲乃至世界的金融、貿易、管理、文化中心。
城鎮群:城鎮群是以一個或多個中心城市為核心,以綜合交通網路為聯絡骨架,構成聯系緊密的城鎮發展地區,是組織和帶動區域經濟發展、落實國家區域發展政策的重要地區。
❷ 城鎮體系規劃與區域規劃的區別
城鎮體系規劃,一定地域范圍內,以區域生產力合理布局和城鎮職能分工為依據,確定不同人口規模等級和職能分工的城鎮的分布和發展規劃。
城鎮體系規劃要達到的目標:通過合理組織體系內各城鎮之間、城鎮與體系之間以及體系與其外部環境之間的各種經濟、社會等方面的相互聯系,運用現代系統理論與方法探究整個體系的整體效益。
區域規劃是為實現一定地區范圍的開發和建設目標而進行的總體部署,為城市規劃提供有關城市發展方向和生產力布局的重要依據。
廣義的區域規劃指對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和建設進行總體部署(包括區際和區內);包括區際規劃和區內規劃,前者主要解決區域之間的發展不平衡或區際分工協作問題,後者系對一定區域內的社會經濟發展和建設布局進行全面規劃。狹義的區域規劃則主要指一定區域內與國土開發整治有關的建設布局總體規劃。
❸ 城鄉規劃的階段劃分
城鄉規劃是城市政府關於城市發展目標的決策,因此盡管各國由於社會經濟體制、城市發展水平、城市規劃的實踐和經驗的不同,城市規劃的工作步驟、階段劃分與編制方法也就不盡相同,但基本上都按照由抽象到具體,從戰略到戰術的層次決策原則進行。一般都將城鄉規劃工作劃分為總體規劃和詳細規劃兩個階段。
總體規劃階段主要是研究確定城市發展目標、原則、戰略部署等重大問題,是制定後一階段詳細規劃的依據。後一階段的規劃對有關問題的深入研究和制定方案,也可以反饋到對前一階段工作的調整及補充。
我國 《城鄉規劃法》也規定為總體規劃和詳細規劃兩個階段。但在實際工作當中,為了便於工作的開展,在正式編制總體規劃前,可以由城市人民政府組織制定城市規劃綱要,對總體規劃需要確定的主要目標、方向和內容提出原則性的意見,作為總體規劃的依據。根據城市的實際情況和工作需要,大城市和中等城市可以在總體規劃的基礎上編制分區規劃,進一步控制和確定不同地段的土地的用途、范圍和容量,協調各項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的建設。詳細規劃根據不同的需要、任務、目標和深度要求,可分為控制性詳細規劃和修建性詳細規劃兩種類型。
我國《城鄉規劃法》還規定了城市規劃的審批辦法。現將城市規劃工作中各個階段的內容簡介如下: 城市規劃綱要的任務是研究確定總體規劃的重大原則問題,結合國民經濟長遠規劃、國土規劃、區域規劃,根據當地自然、歷史、現狀情況,確定城市地域發展的戰略部署。城市規劃綱要經城市人民政府研究決定後,作為編制城市規劃的依據。主要內容如下:
(1)論證城市發展的技術經濟依據和發展條件;
(2)擬定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目標;
(3)論證城市在區域中的戰略地位,原則確定市域城鎮布局;
(4)論證並原則確定城市性質、規模、總體布局和發展方向。城市規劃綱要的成果以文字為主,輔以必要的城市發展示意性圖紙,其比例為1/2 5 0 0 0-1/1 0 0 0 0 0。 城市總體規劃的任務是根據城市規劃綱要,綜合研究和確定城市性質、規模、容量和發展形態,統籌安排城鄉各項建設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項基礎工程設施,並保證城市每個階段的發展目標、發展途徑、發展程序的優化和布局結構的科學性,引導城市合理發展。
總體規劃的期限一般為20年,但應同時對城市遠景發展進程及方向作出輪廓性的規劃安排,對某些必須考慮的更長遠的工程項目應有更長遠的規劃安排。近期規劃是總體規劃的一個組成部分,應對城市近期內發展布局和主要建設項目作出安排。
總體規劃的主要內容如下:
(1)對市和縣轄行政區范圍內的城鎮體系、交通系統、基礎設施、生態環境、風景旅遊資源開發進行合理布置和綜合安排;
(2)確定規劃期內城市人口及用地規模,劃定城市規劃區范圍;
(3)確定城市用地發展方向和布局結構,確定市、區中心區的位置;
(4)確定城市對外交通系統的結構和布局,編制城市交通運輸和道路系統規劃,確定城市道路等級和幹道系統、主要廣場、停車場及主要交叉路口形式;
(5)確定城市供水、排水、排洪、供電、通信、燃氣、供熱、消防、環保、環衛等設施的發展目標和總體布局,並進行綜合協調;
(6)確定城市河湖水系和綠化系統的治理、發展目標和總體布局;
(7)根據城市防災要求,作出人防建設、抗震防災規劃;
(8)確定需要保護的自然保護地帶、風景名勝、文物古跡、傳統街區;劃定保護和控制范圍,提出保護措施;
(9)各級歷史文化名城要編制專門的保護規劃;
(10)確定舊城改造、用地調整的原則、方法和步驟,提出控制舊城人口密度的要求和措施;
(11)對規劃區內農村居民點、鄉鎮企業等建設用地和蔬菜、牧場、林木花果、副食品基地作出統籌安排,劃定保留的綠化地帶和隔離地帶;
(12)進行綜合技術經濟論證,提出規劃實施步驟與方法的建議;
(13)編制近期建設規劃,確定近期建設目標、內容和實施部署。
總體規劃的文件和主要圖紙:
(1)規劃文件包括規劃文本和附件,規劃說明及基礎資料歸入附件;
(2)圖紙主要包括:城市現狀圖、市域城鎮體系規劃圖、道路交通規劃圖、各項專業規劃圖及近期建設規劃圖;
(3)圖紙比例:大中城市為1/1 0 0 0 0~1/2 5 0 0 0,小城市1/5 0 0 0~1/1 0 0 0 0,其中市域城鎮體系規劃圖為1/50 0 0 0一1/1 0 0 0 0 0 0 城鎮體系規劃是政府綜合協調轄區內城鎮發展和空間資源配置的依據和手段,《城鄉規劃法》規定,要制定全國城鎮體系規劃和省域城鎮體系規劃,包括確定區域城鎮發展戰略,合理布局區域基礎設施和大型公共服務設施,明確需要嚴格保護和控制的區域,提出引導區域城鎮發展的各項政策和措施。城鎮體系規劃也是市和縣城總體規劃不可缺少的部分,這是從以下三方面考慮的:一是完善和深化城市總體規劃的客觀要求;二是完善市帶縣、鎮管村行政體制的要求;三是切實保證發揮中心城市的作用,促使城鄉協調發展的要求。
我國城鄉規劃工作要提高科學性,重要途徑之一是從區域人手,開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調查研究,進行相應的區域城鎮體系規劃,在此基礎上對中心城市和縣城的發展進行綜合部署,避免城市規劃工作孤立地就城市論城市。我國不少大、中城市實行市帶縣體制,縣以下建制鎮實行鎮管村體制。市帶縣、鎮管村,其目的都是發揮中心城市的作用。通過制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和城鎮體系規劃,對區域內城鎮布局、交通運輸網及其他基礎設施建設、城鎮發展進行綜合安排,使之逐步形成以城市為中心、城鄉結合、協調發展的統一整體。城鎮體系規劃的任務和內容主要是:
(1)摸清區域的基本情況;分析市、縣發展條件、發展優勢和制約因素,提出區域城鎮發展戰略、發展目標;
(2)區域城鎮化水平和途徑的預測;城鎮體系的規模結構、職能分工和空間布局,區域內重點城鎮或中心城鎮的發展條件分析及與周圍城鎮的關聯,提出近期發展的重點和生產力布局的建議等;
(3)確定區域基礎設施,如交通、水資源、能源及社會服務設施等的發展目標與布局;
(4)提出實施規劃的有關技術、經濟政策和措施。
區域城鎮體系規劃工作,是在政府的直接領導和組織下進行的。開展這項工作要因地制宜,從實際出發,搞好各方面的協調,搞好綜合平衡,進行充分的分析論證,促使區域整體功能的優化。 近期建設規劃是落實城市總體規劃的重要步驟,是城市近期建設項目安排的依據。近期規劃期限一般為 5 年。近期建設規劃的主要內容如下:
強制性內容:
( 1 )確定城市近期建設重點和發展規模;
( 2)依據城市近期建設重點和發展規模,確定城市近期發展區域;對規劃年限內的城市建設用地總量、空間分布和實施時序等進行具體安排,並制定控制和引導城市發展的規定;
( 3 )根據城市近期建設重點,提出對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等相應的保護措施。
指導性內容:
(1)根據城市建設近期重點,提出機場、鐵路、港口、高速公路等對外交通設施,城市主幹道、軌道交通、大型停車場等城市交通設施,自來水廠、污水處理廠、變電站、垃圾處理廠以及相應的管網等市政公用設施的選址、規模和實施時序的意見;
(2)根據城市近期建設重點,提出文化、教育、體育等重要公共服務設施的選址和實施時序;
(3)提出城市河湖水系、城市綠化、城市廣場等的治理和建設意見;
(4)提出近期城市環境綜合治理措施。近期建設規劃成果包括規劃文本,以及必要的圖紙和說明。 詳細規劃的任務是以總體規劃為依據,詳細規定建設用地的各項控制指標和規劃管理要求,或直接對建設項目作出具體的安排和規劃設計。
在城市規劃區內,應根據舊區改建和新區開發的需要,編制控制性詳細規劃,作為城市規劃管理和綜合開發、土地有償使用的依據。
主要內容如下:
(1 )詳細確定規劃地區各類用地的界線和適用范圍,提出建築高度、建築密度、容積率的控制指標;規定各類用地內適建、不適建、有條件可建的建築類型,規定交通出人方位、建築後退紅線距離等。
(2)確定各級支路的紅線位置、斷面、控制點坐標和標高。
(3)根據規劃容量,確定工程管線的走向、管徑和工程設施的用地界線。
(4)制定相應的土地使用與建築管理規定細則。
控制性詳細規劃的文件與圖紙:
(1)規劃文件包括土地使用與建設管理細則和附件,規劃說明及基礎資料歸入附件。
(2)主要圖紙包括:規劃范圍現狀圖、控制性規劃圖。
(3)圖紙比例為1/1000-1/2000。在當前開發建設地區,應編制修建性詳細規劃。
主要內容如下:
(1)建設條件分析和綜合技術經濟論證。
(2)建築和綠地的空間布局、景觀規劃設計、布置總平面圖。
(3)道路系統規劃設計。
(4)綠地系統規劃設計。
(5)工程管線規劃設計。
(6)豎向規劃設計。
(7)估算工程量、拆遷量和總造價,分析投資效益。
修建性詳細規劃的文件和圖紙:
(1)規劃文件為規劃設計說明書。
(2)主要圖紙包括:規劃范圍現狀圖、規劃總平面圖、各項專業規劃圖、豎向規劃圖、反映規劃設計意圖的透視圖。 建制鎮一般需編制總體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修建性詳細規劃;實行鎮管村體制的建制鎮,其總體規劃應包括鎮轄區范圍內的村鎮布局。
建制鎮總體規劃內容和文件圖紙,可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參照設市城市的要求執行。圖紙一般應包括:總體規劃圖、道路交通規劃圖、各項專業規劃圖及近期建設規劃圖。圖紙比例為1/5 0 0 0,其中縣域城鎮布局圖和城鎮村鎮布局圖圖紙比例根據實際情況確定。 編制村莊規劃,首先要依據鎮總體規劃或鄉總體規劃,同時也要考慮村莊的實際情況,在此基礎上,對村莊的各項建設作出具體安排。
村莊規劃的主要內容包括:
(1)農業生產用地布局及為其配套服務的各項設施;
(2)村莊居住、公共設施等用地布局;
(3)道路、給水、排水、供電等基礎設施;
(4)環境衛生設施的分布、規模;
(5)防災減災、防疫設施規劃;
(6)分期建設安排及近期建設規劃。
村域范圍的用地規劃圖紙比例應為1/1 0 0 0 0,村莊范圍的用地規劃和近期建設項目規劃的圖紙比例應為1/2 0 0 0或1/1 0 0 0。
❹ 城鎮體系規劃與城市總體規劃的關系
可以這么理解 城鎮體系規劃是規定在一個地區(例如省份)之間各個城市的合作分工,以免打架,在這個基礎上,城市進行總體規劃落實目標
❺ 城市總體規劃中市域城鎮體系規劃的內容包括哪些
《城市規劃編制辦法》第二十條城市總體規劃包括市域城鎮體系規劃和中心城區規劃.
編制城市總體規劃,應當先組織編制總體規劃綱要,研究確定總體規劃中的重大問題,作為編制規劃成果的依據.
第四章城市規劃編制內容
第一節城市總體規劃
第二十八條城市總體規劃的期限一般為二十年,同時可以對城市遠景發展的空間布局提出設想.
確定城市總體規劃具體期限,應當符合國家有關政策的要求.
第二十九條總體規劃綱要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一)市域城鎮體系規劃綱要,內容包括:提出市域城鄉統籌發展戰略;確定生態環境、土地和水資源、能源、自然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等方面的綜合目標和保護要求,提出空間管制原則;預測市域總人口及城鎮化水平,確定各城鎮人口規模、職能分工、空間布局方案和建設標准;原則確定市域交通發展策略.
(二)提出城市規劃區范圍.
(三)分析城市職能、提出城市性質和發展目標.
(四)提出禁建區、限建區、適建區范圍.
(五)預測城市人口規模.
(六)研究中心城區空間增長邊界,提出建設用地規模和建設用地范圍;
(七)提出交通發展戰略及主要對外交通設施布局原則.
(八)提出重大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發展目標.
(九)提出建立綜合防災體系的原則和建設方針.
第三十條市域城鎮體系規劃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一)提出市域城鄉統籌的發展戰略.其中位於人口、經濟、建設高度聚集的城鎮密集地區的中心城市,應當根據需要,提出與相鄰行政區域在空間發展布局、重大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生態環境保護、城鄉統籌發展等方面進行協調的建議.
(二)確定生態環境、土地和水資源、能源、自然和歷史文化遺產等方面的保護與利用的綜合目標和要求,提出空間管制原則和措施.
(三)預測市域總人口及城鎮化水平,確定各城鎮人口規模、職能分工、空間布局和建設標准.
(四)提出重點城鎮的發展定位、用地規模和建設用地控制范圍.
(五)確定市域交通發展策略;原則確定市域交通、通訊、能源、供水、排水、防洪、垃圾處理等重大基礎設施,重要社會服務設施,危險品生產儲存設施的布局.
(六)根據城市建設、發展和資源管理的需要劃定城市規劃區.城市規劃區的范圍應當位於城市的行政管轄范圍內.
(七)提出實施規劃的措施和有關建議.
第三十一條中心城區規劃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一)分析確定城市性質、職能和發展目標.
(二)預測城市人口規模.
(三)劃定禁建區、限建區、適建區和已建區,並制定空間管制措施.
(四)確定村鎮發展與控制的原則和措施;確定需要發展、限制發展和不再保留的村莊,提出村鎮建設控制標准.
(五)安排建設用地、農業用地、生態用地和其它用地.
(六)研究中心城區空間增長邊界,確定建設用地規模,劃定建設用地范圍.
(七)確定建設用地的空間布局,提出土地使用強度管制區劃和相應的控制指標(建築密度、建築高度、容積率、人口容量等).
(八)確定市級和區級中心的位置和規模,提出主要的公共服務設施的布局.
(九)確定交通發展戰略和城市公共交通的總體布局,落實公交優先政策,確定主要對外交通設施和主要道路交通設施布局.
(十)確定綠地系統的發展目標及總體布局,劃定各種功能綠地的保護范圍(綠線),劃定河湖水面的保護范圍(藍線),確定岸線使用原則.
(十一)確定歷史文化保護及地方傳統特色保護的內容和要求,劃定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建築保護范圍(紫線),確定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范圍;研究確定特色風貌保護重點區域及保護措施.
(十二)研究住房需求,確定住房政策、建設標准和居住用地布局;重點確定經濟適用房、普通商品住房等滿足中低收入人群住房需求的居住用地布局及標准.
(十三)確定電信、供水、排水、供電、燃氣、供熱、環衛發展目標及重大設施總體布局.
(十四)確定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目標,提出污染控制與治理措施.
(十五)確定綜合防災與公共安全保障體系,提出防洪、消防、人防、抗震、地質災害防護等規劃原則和建設方針.
(十六)劃定舊區范圍,確定舊區有機更新的原則和方法,提出改善舊區生產、生活環境的標准和要求.
(十七)提出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原則和建設方針.
(十八)確定空間發展時序,提出規劃實施步驟、措施和政策建議.
第三十二條城市總體規劃的強制性內容包括:
(一)城市規劃區范圍.
(二)市域內應當控制開發的地域.包括:基本農田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濕地、水源保護區等生態敏感區,地下礦產資源分布地區.
(三)城市建設用地.包括:規劃期限內城市建設用地的發展規模,土地使用強度管制區劃和相應的控制指標(建設用地面積、容積率、人口容量等);城市各類綠地的具體布局;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布局.
(四)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包括:城市幹道系統網路、城市軌道交通網路、交通樞紐布局;城市水源地及其保護區范圍和其他重大市政基礎設施;文化、教育、衛生、體育等方面主要公共服務設施的布局.
(五)城市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包括:歷史文化保護的具體控制指標和規定;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建築、重要地下文物埋藏區的具體位置和界線.
(六)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目標,污染控制與治理措施.
(七)城市防災工程.包括:城市防洪標准、防洪堤走向;城市抗震與消防疏散通道;城市人防設施布局;地質災害防護規定.
第三十三條總體規劃綱要成果包括綱要文本、說明、相應的圖紙和研究報告.
城市總體規劃的成果應當包括規劃文本、圖紙及附件(說明、研究報告和基礎資料等).在規劃文本中應當明確表述規劃的強制性內容.
第三十四條城市總體規劃應當明確綜合交通、環境保護、商業網點、醫療衛生、綠地系統、河湖水系、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地下空間、基礎設施、綜合防災等專項規劃的原則.
❻ 城鎮體系規劃發展階段理論有哪些
城鎮體系規劃主要包括全國城鎮體系規劃、省域城鎮體系規劃。。此外根回據實際工作的答需要和特定的情況,還可以編制跨行政區域的城鎮體系規劃。
城鎮體系規劃 urban system planning:城鎮體系規劃,一定地域范圍內,以區域生產力合理布局和城鎮職能分工為依據,確定不同人口規模等級和職能分工的城鎮的分布和發展規劃。
根據建設部頒布的《城市規劃編制辦法》,在城市總體規劃綱要階段,即應該原則確定市(縣)域城鎮體系的結構和布局。市域和縣域城鎮體系規劃的內容包括:分析區域發展條件和制約因素,提出區域城鎮發展戰略,確定資源開發、產業配置和保護生態環境、歷史文化遺產的綜合目標;預測區域城鎮化水平,調整現有城鎮體系的規模結構、職能分工和空間布局,確定重點發展的城鎮;原則確定區域交通、通信、能源、供水、排水、防洪等設施的布局;提出實施規劃的措施和有關技術經濟政策的建議。
❼ 城鎮體系規劃的簡介
城鎮體系規劃抄 urban system planning:城鎮體襲系規劃,一定地域范圍內,以區域生產力合理布局和城鎮職能分工為依據,確定不同人口規模等級和職能分工的城鎮的分布和發展規劃。
根據建設部頒布的《城市規劃編制辦法》,在城市總體規劃綱要階段,即應該原則確定市(縣)域城鎮體系的結構和布局。市域和縣域城鎮體系規劃的內容包括:分析區域發展條件和制約因素,提出區域城鎮發展戰略,確定資源開發、產業配置和保護生態環境、歷史文化遺產的綜合目標;預測區域城鎮化水平,調整現有城鎮體系的規模結構、職能分工和空間布局,確定重點發展的城鎮;原則確定區域交通、通信、能源、供水、排水、防洪等設施的布局;提出實施規劃的措施和有關技術經濟政策的建議。
❽ 城鎮體系規劃主要包括哪些圖紙
總體規劃圖紙包括:市域布局現狀圖、城市現狀圖、市域城鎮體系規劃圖、用地評定圖、城市總體規劃圖、道路交通規劃圖、各項專業規劃圖及近期建設規劃圖。
❾ 城鎮體系規劃的基本層次
城鎮體系規劃主要包括全國城鎮體系規劃、省域城鎮體系規劃。。此外根據實際工作的需要和特定的情況,還可以編制跨行政區域的城鎮體系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