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請問哪裡可以查到航標設施的使用年限之類的相關信息
要想知道可以查到航標設施的使用年限之類的相關信息,你可以在網上進行一下搜索,這樣能夠讓你得到一個相關的數據,這樣就能夠知道你的答案。
⑵ 單位利用職工業余時間搞工作培訓不算加班是否違法
如果單位利用職工業余時間,搞工作培訓不算加班,這個是正常的情況,畢竟工作培訓並不是工作。你為單位工作了才有加班費。
加班,加班費。
今天,給大家詳細講解下:最新勞動法,關於加班工資的法律規定、相關要求。
1關於加班時間的相關規定
01《勞動合同法》第31條規定:用人單位應當嚴格執行勞動定額標准,不得強迫或者變相強迫勞動者加班;現在很多公司存在工作量嚴重超標的情況,員工不能按時完成工作職能加班,而公司卻美其名曰自動加班,其實這是違法行為。
02《勞動法》第36條:國家實行勞動者每日工作時間不超過8小時,平均每周工作時間不超過44小時的工時制度。
對於有些特殊崗位或者職業,如:企業中的高級管理人員、外勤人員、長途運輸員等,可以實行不定時工作制,且用人單位應當保證勞動者每周至少休息一日。
2新勞動法對加班費的規定
勞動法第44條規定支付加班費的標準是:安排勞動者延長時間的,支付不低於工資的150%的工資報酬;休息日安排勞動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補休的,支付不低於工資的200%的工資報酬;法定休假日安排勞動者工作的,支付不低於工資的300%的工資報酬。
3用人單位安排加班應注意什麼?
一般情況下,用人單位不得隨意安排勞動者加班。用人單位安排勞動者加班,依據我國勞動法的規定,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加班須得當事人的同意,不得以任何的方式強迫或者變相強迫員工加班;
2用人單位安排加班的時間長度必須符合勞動法的限制性規定;
3由於用人單位的生產經營需要,確實需要延長工作時間的,在徵得員工的同意後,並支付相應的加班費;
4正常情況下,用人單位是不得隨意要求員工加班的,但出現重大緊急事件時可特殊處理。
4未經批准自願加班能索要加班費嗎?
根據《勞動法》規定,企業可以制訂與國家法律不相抵觸的加班制度,對符合加班制度的加班情況支付不低於法定標準的加班工資。
可見,用人單位支付加班工資的前提是「用人單位根據實際需要安排勞動者在法定標准工作時間以外工作」,勞動者自願加班的,用人單位依據以上規定可以不支付加班工資。值得注意的是,加班工資不能含在基本工資里。
⑶ 我男朋友說我們隔一段時間見面挺好的不用天天在一起 他愛我嗎
男朋友說我們隔一段時間見面挺好的,不用天天在一起,那麼我覺得這個是看不出來他是不是愛你,可能是你男朋友深愛這個戀愛之道,他知道距離產生的產生的嗎?
⑷ 高層建築障礙燈,航標燈使用壽命可達多少時間
這些燈架設施的結構,除了受大氣侵蝕和風荷載外,沒有什麼荷載,設施的壽命都比建築物、構築物的壽命長;
這些燈失靈是光源的故障或光源的壽命所致,而發光體(燈泡),都會設計並建造成可以更換的。
⑸ 上海海事局東海航海保障中心上海海事測繪中心和東海航海保障中心上海航標處,請問哪個比較好
您好,中公教育為您服務。
2015年交通運輸部直屬海事系統事業單位招聘306名工作人員公告
網上報考和資格審查。
1.本次招聘採取網路報考的方式進行。報考人員可登錄中國海事局事業單位公開招聘考試網(http://zl.msa.gov.cn)報名。
2.每人僅限報考一個招聘單位的一個職位。
3.報考時間:2015年5月18日8時至5月24日18時。
4.資格審查時間:2015年5月18日8時至5月26日18時。
5.為防止後期考生集中報名出現網路堵塞情況,2015年5月22日18時後,報考系統不再更新報考合格人數。
6.報考人員開始報考前,應認真閱讀招聘公告和報名網站發布的相關信息,詳細了解報考職位條件,網上閱讀並同意《誠信承諾書》,然後按照網上報考規定的步驟進行具體操作。
7.網上報考實行嚴格的自律機制,考生必須承諾履行《誠信承諾書》,並對提交審核的報考信息的真實性負責。在面試資格復審時,凡發現網上填報的主要資格信息與實際情況不一致的,取消面試資格,並記入誠信檔案,視情況在一定年限內不再接受該考生報考直屬海事系統事業單位的申請。
8.網上報考須有效注冊後,才能登錄報考系統,填報有關信息和提交審核,注冊名是登錄報考系統的唯一標識,密碼可修改,二者均務必牢記並妥善保管。
9.按照要求規范填寫或選擇表項。報考信息通過審核後才能進行報名確認等操作,報名確認完成後方取得筆試資格。
10.報考人員「提交審核」後信息將被鎖定,在未反饋審核結果前不能修改。一般審核結果在考生提交報名之後48小時之內反饋,請考生注意登錄網站查詢。「退回補充材料」的可根據提示的未通過原因完善報考信息或改報職位並重新提交審核;「審核未通過」的不能再次提交申請該職位;「審核通過」的,報考信息將不能再修改,也不能再申請改報其他職位。因考生填報信息不全而造成的資格審查未通過,後果由考生負責。
詳細崗位情況考生可以查看職位表了解崗位性質進行確認,詳細信息登錄上海事業單位招聘網查看。
如有疑問,歡迎向中公教育企業知道提問。
⑹ 高層建築障礙燈 航標燈 高塔燈等壽命可達多少以上
這些燈架設施的結構,除了受大氣侵蝕和風荷載外,沒有什麼荷載,設施的壽命都比建築物、構築物的壽命長;
這些燈失靈是光源的故障或光源的壽命所致,而發光體(燈泡),都會設計並建造成可以更換的。
⑺ 雲南航標建築裝飾工程有限公司怎麼樣
是個是個小公司,注冊資金不多,成立年限兩年,如果你只是家庭裝修,應該可以的。
⑻ 南海航海保障中心廣州航標處的信息化管理工作人員待遇怎麼樣
首先非常感抄謝您,非常對不起,這個我可能無法回答您。有沒有最低服務年限,你報考的時候公告職位表等會有註明,如果沒有就沒有。因為這個單位不是廣州和省管的,是國家管的,所以具體待遇我也無法得知,但可以參考本地同級薪酬待遇,但應該略高於本地
⑼ 為什麼指南針會在北宋時期應用於航海
因為在海上很難辨別方向 - -而且到了海上一片茫茫大海。。很容易迷路。。當時的航海設備啊知識都不是很發達。。而指南針不管什麼情況下都指明方向。。。
而為什麼是在北宋才開始用就要按照航海技術發展而來了。。
一、先秦時期
殷商與西周時期,人們除了會製造船舶之外,已能製成帆而利用風力航行。甲骨文用「凡」代替「帆」,說明殷人行船已經使用帆,不過,這時的帆一般主要用在陸地江河航行中。而隨著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的海上活動興起,人們航海的地理知識逐漸增加,將中國東部外測的不同水劃成「北海」(今渤海)、「東海」(今黃海)、「南海」(今東海)。人們已了解到「百川歸海」並一開始在沿海巡航。同時,人們在江河和航海過程中,逐漸認識了風,並利用風和帆航行。
先秦時期,人們在認識風的同時,也對一些雲雨氣象有所了解,如《尚書·洪範》「月之從星,則從風雨」等都是人們在航行中注意天氣變化而總結出的經驗規律。
這一時期,人們對海洋水文特別是潮汐有一定的了解。如《尚書·禹貢》「朝夕迎之,則遂行而上」等,說明當時人們已知知道趁漲潮出海,利用海洋定向潮流,順流而下。
值得一提的是,春秋戰國時期,海上導航技術已與天文學聯系起來。戰國時期人們已經對二十八星宿和一些恆星進行了定量觀測,並取得了可喜成果,並把海上航行與天文學相結合,利用北極星為航行定向。戰國時期,磁石「司南」已發明。但其用途主要用於陸上定位。英尺,春秋戰國時期主要以太陽和北極星為海上導航標志。
總之,先秦時期的航海技術已有一定的基礎,人們對海洋的認識逐漸深刻,對洋流、風力、潮汐,和海上天文、氣象知識有一定的認識,利用太陽和北極星為海上導航標志,並發明了海上測天體高度的儀器。
二、秦漢時期
秦漢時代的遠洋航海,人們已開始自覺使用季風航海。中國人已掌握了西太平洋與北印度洋的季風規律,並已應用於航海活動。實際上,東漢應勛在《風俗通義》已經提到:「五月有落梅風,江淮以為信風。」,「落梅風」意即梅雨季節以後出現的東南季風。兩漢時期人們只有利用季風,才能做遠洋航行。
在先秦時期天文導航的基礎上,秦漢時期的導航技術有了進一步的提高。據《漢書·藝文志》載,西漢時海上導航的占星書已有《海中星占驗》十二卷,《海中五星經雜事》二十二卷等有關書籍總計達一百三十六卷之多,可能是中國航海人員載航海過程中總結出來的天文經驗和規律。其內容應是記錄航海中對星座、行星等位置判定以確認航線。
除天文導航外,地文導航與陸地定位在航海中也佔十分重要的地位。
漢時,人們已能利用「重差法」精確測量海上地形地貌。唐代李淳風《海島精算》記載了這種利用矩或表進行兩次觀測,可求得海島之高度和與船的距離,這對後世航圖的測繪及航程的推算具有深遠的影響。
漢時,人們對潮汐已不僅局限與水面的漲落,而能找出其中的原因。王充在《論衡·書虛篇》第一次科學地將潮汐成因與月球運動聯系起來,反映了人們對潮汐認識的進步,同時對人們航海借海潮流向進出港灣有一定的幫組。
總之,秦漢時期造船業發達,已能利用季風航行,天文和地理導航幾時進一步提高,並能對潮汐現象做出科學合理的解釋,航海技術的進步,使中國已步入了世界先進航海國家的行列。
三、魏晉南北朝時期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造船業發展的同時,航海知識與技術得到了進一步的充實和提高。
三國王震《南州異物志》對當時航行於南海水域的海船風帆駛風技術有所描述:「其四帆不正前向,皆駛邪移,相聚已取風吹,邪張相取風氣」這段記載說明了當時中國南海航行者已擁有增減隨宜的四帆帆船,掌握「邪張相取風氣」的打偏駛風技術,並在印度洋上的航線,也是利用七帆帆船駛風而航行的。
隨著三國以後的航海活動增多,對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信風規律已有所認識和利用。
這一時期航海技術有所進步,還表現在人們已對航行所經海區的海岸地形有了初步了解,如對今南海的珊瑚已有所認識,同時天文導航技術也已採用。
四、隋唐五代時期
隋唐五代時期航海技術趨於成熟,人們已能熟練運用季風航行,天文、地理導航水平都有明顯提高,對潮汐也能進一步正確解釋。
唐代,人們已能認識到北起日本海,南至南海的風有規律德到來和結束,這種與航行有關的季風成為「信風」。在利用這些信風航行的同時,人們已能正確地歸納和總結出這些信風的來去規律。如義凈正是借著對南海季風、北印度洋及孟加拉灣的季風和洋流規律的認識和利用而乘船到達東南亞室利佛逝國而還歸中國的。同時唐代人兒你們對海洋氣象有了進一步認識,已能利用赤雲,暈虹等來預測台風。
唐代天文定位術的發展,集中體現在利用仰測兩地北極星的高度來確定南北距離變化的大地測量術。開元年間天文學家憎一行已可以利用「復矩」儀器來測量北極星距離地面的高度,雖與實際數字有一定的差距,但這是世界首次對子午線的實測,而且這種測量術很可能已經在航行中使用。唐代航行者已掌握利用北極星的高度而進行定位導航。
與天文定位術一樣,隋唐地文導航技術也有一定提高。「廣州通海夷道」中對航海方向、距離、時間已相對具體,對某些地區的地理位置或地形特徵已有明確的地文定位描述,並且對遠洋航行中的人工航標也有記錄。特別是隨著數學的進步,航海家已經能在勾股定律相似關系的原理基礎上,運用兩次觀測計算的「重差法」來測量陸標,大大提高了海岸測量術的水平。
在《海濤志》中,作者竇叔深入研究了潮汐運動與月亮運動的同步規律,對潮汐運動中的形成原因、大小潮出現的時間、計算方式、潮汐循環的周期等做了詳細的論述。而稍後的封演,也對一月之中潮汐逐日推移的規律做了非常清晰的論述。
五、兩宋時期
兩宋時期航海技術的提高,最突出的是指南針的廣泛應用。
宋以前的航海指引,一般是憑天象、天體識別方向,夜以星星指路,日倚太陽辨向,至北宋時期,航海技術開始了重大的突破,已能利用指南針航行。而指南針的應用,在南宋時期發展成羅盤形構,隨著精確度不斷提高,應用越來越廣泛海上航行已逐步依靠指南針指示方向,比北宋時期更為進步。也促進了中外海上交通的發展。指南針應用於航海,是世界人類文明史上的重大突破,對世界文明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在兩宋時期,有關海圖的記述已十分明確,如徐兢的《宣和奉使高麗圖經》和劉豫獻於金主亶的海道圖等,都說明了當時海圖的發展。海上交通航線的發展,為海道圖的產生創造了條件。海道圖的產生出現,是人類海洋知識不斷積累的結果,為人類進一步征服海洋,發展海上交通事業,提供了更多的技術工具與技術知識。在海洋地理識別探測方面也有較大進步。根據天氣變化確定方位,判斷環境。並已懂得利用長繩系砣測量海深,並從砣底所粘附的海底泥沙判斷航行位置及情況。而且還能利用季風航行,其駕馭風力的技術也具有相當水平。在海上航行安全方面也有一定的保障措施。利用信鴿作為海上交通工具。並已能進行水下修補船隻,防止滲漏致沉。由於航海技術不斷提高,令兩宋時期的對外海上交通更具安全,航向更為穩確,航行時間也大為縮短,有利於中外海上交通貿易的進一步發展。
⑽ 為什麼指南針會在北宋時期應用於航海
因為在海上很難辨別方向 - -而且到了海上一片茫茫大海.很容易迷路.當時的航海設備啊知識都不是很發達.而指南針不管什麼情況下都指明方向.
而為什麼是在北宋才開始用就要按照航海技術發展而來了.
一、先秦時期
殷商與西周時期,人們除了會製造船舶之外,已能製成帆而利用風力航行.甲骨文用「凡」代替「帆」,說明殷人行船已經使用帆,不過,這時的帆一般主要用在陸地江河航行中.而隨著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的海上活動興起,人們航海的地理知識逐漸增加,將中國東部外測的不同水劃成「北海」(今渤海)、「東海」(今黃海)、「南海」(今東海).人們已了解到「百川歸海」並一開始在沿海巡航.同時,人們在江河和航海過程中,逐漸認識了風,並利用風和帆航行.
先秦時期,人們在認識風的同時,也對一些雲雨氣象有所了解,如《尚書·洪範》「月之從星,則從風雨」等都是人們在航行中注意天氣變化而總結出的經驗規律.
這一時期,人們對海洋水文特別是潮汐有一定的了解.如《尚書·禹貢》「朝夕迎之,則遂行而上」等,說明當時人們已知知道趁漲潮出海,利用海洋定向潮流,順流而下.
值得一提的是,春秋戰國時期,海上導航技術已與天文學聯系起來.戰國時期人們已經對二十八星宿和一些恆星進行了定量觀測,並取得了可喜成果,並把海上航行與天文學相結合,利用北極星為航行定向.戰國時期,磁石「司南」已發明.但其用途主要用於陸上定位.英尺,春秋戰國時期主要以太陽和北極星為海上導航標志.
總之,先秦時期的航海技術已有一定的基礎,人們對海洋的認識逐漸深刻,對洋流、風力、潮汐,和海上天文、氣象知識有一定的認識,利用太陽和北極星為海上導航標志,並發明了海上測天體高度的儀器.
二、秦漢時期
秦漢時代的遠洋航海,人們已開始自覺使用季風航海.中國人已掌握了西太平洋與北印度洋的季風規律,並已應用於航海活動.實際上,東漢應勛在《風俗通義》已經提到:「五月有落梅風,江淮以為信風.」,「落梅風」意即梅雨季節以後出現的東南季風.兩漢時期人們只有利用季風,才能做遠洋航行.
在先秦時期天文導航的基礎上,秦漢時期的導航技術有了進一步的提高.據《漢書·藝文志》載,西漢時海上導航的占星書已有《海中星占驗》十二卷,《海中五星經雜事》二十二卷等有關書籍總計達一百三十六卷之多,可能是中國航海人員載航海過程中總結出來的天文經驗和規律.其內容應是記錄航海中對星座、行星等位置判定以確認航線.
除天文導航外,地文導航與陸地定位在航海中也佔十分重要的地位.
漢時,人們已能利用「重差法」精確測量海上地形地貌.唐代李淳風《海島精算》記載了這種利用矩或表進行兩次觀測,可求得海島之高度和與船的距離,這對後世航圖的測繪及航程的推算具有深遠的影響.
漢時,人們對潮汐已不僅局限與水面的漲落,而能找出其中的原因.王充在《論衡·書虛篇》第一次科學地將潮汐成因與月球運動聯系起來,反映了人們對潮汐認識的進步,同時對人們航海借海潮流向進出港灣有一定的幫組.
總之,秦漢時期造船業發達,已能利用季風航行,天文和地理導航幾時進一步提高,並能對潮汐現象做出科學合理的解釋,航海技術的進步,使中國已步入了世界先進航海國家的行列.
三、魏晉南北朝時期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造船業發展的同時,航海知識與技術得到了進一步的充實和提高.
三國王震《南州異物志》對當時航行於南海水域的海船風帆駛風技術有所描述:「其四帆不正前向,皆駛邪移,相聚已取風吹,邪張相取風氣」這段記載說明了當時中國南海航行者已擁有增減隨宜的四帆帆船,掌握「邪張相取風氣」的打偏駛風技術,並在印度洋上的航線,也是利用七帆帆船駛風而航行的.
隨著三國以後的航海活動增多,對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信風規律已有所認識和利用.
這一時期航海技術有所進步,還表現在人們已對航行所經海區的海岸地形有了初步了解,如對今南海的珊瑚已有所認識,同時天文導航技術也已採用.
四、隋唐五代時期
隋唐五代時期航海技術趨於成熟,人們已能熟練運用季風航行,天文、地理導航水平都有明顯提高,對潮汐也能進一步正確解釋.
唐代,人們已能認識到北起日本海,南至南海的風有規律德到來和結束,這種與航行有關的季風成為「信風」.在利用這些信風航行的同時,人們已能正確地歸納和總結出這些信風的來去規律.如義凈正是借著對南海季風、北印度洋及孟加拉灣的季風和洋流規律的認識和利用而乘船到達東南亞室利佛逝國而還歸中國的.同時唐代人兒你們對海洋氣象有了進一步認識,已能利用赤雲,暈虹等來預測台風.
唐代天文定位術的發展,集中體現在利用仰測兩地北極星的高度來確定南北距離變化的大地測量術.開元年間天文學家憎一行已可以利用「復矩」儀器來測量北極星距離地面的高度,雖與實際數字有一定的差距,但這是世界首次對子午線的實測,而且這種測量術很可能已經在航行中使用.唐代航行者已掌握利用北極星的高度而進行定位導航.
與天文定位術一樣,隋唐地文導航技術也有一定提高.「廣州通海夷道」中對航海方向、距離、時間已相對具體,對某些地區的地理位置或地形特徵已有明確的地文定位描述,並且對遠洋航行中的人工航標也有記錄.特別是隨著數學的進步,航海家已經能在勾股定律相似關系的原理基礎上,運用兩次觀測計算的「重差法」來測量陸標,大大提高了海岸測量術的水平.
在《海濤志》中,作者竇叔深入研究了潮汐運動與月亮運動的同步規律,對潮汐運動中的形成原因、大小潮出現的時間、計算方式、潮汐循環的周期等做了詳細的論述.而稍後的封演,也對一月之中潮汐逐日推移的規律做了非常清晰的論述.
五、兩宋時期
兩宋時期航海技術的提高,最突出的是指南針的廣泛應用.
宋以前的航海指引,一般是憑天象、天體識別方向,夜以星星指路,日倚太陽辨向,至北宋時期,航海技術開始了重大的突破,已能利用指南針航行.而指南針的應用,在南宋時期發展成羅盤形構,隨著精確度不斷提高,應用越來越廣泛海上航行已逐步依靠指南針指示方向,比北宋時期更為進步.也促進了中外海上交通的發展.指南針應用於航海,是世界人類文明史上的重大突破,對世界文明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在兩宋時期,有關海圖的記述已十分明確,如徐兢的《宣和奉使高麗圖經》和劉豫獻於金主亶的海道圖等,都說明了當時海圖的發展.海上交通航線的發展,為海道圖的產生創造了條件.海道圖的產生出現,是人類海洋知識不斷積累的結果,為人類進一步征服海洋,發展海上交通事業,提供了更多的技術工具與技術知識.在海洋地理識別探測方面也有較大進步.根據天氣變化確定方位,判斷環境.並已懂得利用長繩系砣測量海深,並從砣底所粘附的海底泥沙判斷航行位置及情況.而且還能利用季風航行,其駕馭風力的技術也具有相當水平.在海上航行安全方面也有一定的保障措施.利用信鴿作為海上交通工具.並已能進行水下修補船隻,防止滲漏致沉.由於航海技術不斷提高,令兩宋時期的對外海上交通更具安全,航向更為穩確,航行時間也大為縮短,有利於中外海上交通貿易的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