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稅務知識:納稅人進行稅務行政訴訟需要注意什麼
行政證據制度是行政執法、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中證據制度的總稱,包括證據的形式、證據的收集、證據的提供、證據的質證、證據的審查等內容。《稅務行政復議規則》第五十二條規定,行政復議證據包括書證、物證、視聽資料、證人證言、當事人陳述、鑒定結論、勘驗筆錄和現場筆錄。
行政訴訟法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原告)向人民法院起訴時,應當提供其符合起訴條件的相應的證據材料。同時,人民法院向當事人送達受理案件通知書或者應訴通知書時,應當告知其舉證范圍、舉證期限和逾期提供證據的法律後果,並告知因正當事由不能按期提供證據時應當提出延期提供證據的申請。在起訴被告不作為的案件中,原告應當提供其在行政程序中曾經提出申請的證據材料。
行政訴訟法規定,被告對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負有舉證責任,應當在收到起訴狀副本之日起10日內,提供據以作出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的全部證據和所依據的規范性文件。被告不提供或者無正當理由逾期提供證據的,視為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沒有相應的證據。被告因不可抗力或者客觀上不能控制的其他正當事由,不能在前款規定的期限內提供證據的,應當在收到起訴狀副本之日起10日內向人民法院提出延期提供證據的書面申請。人民法院准許延期提供的,被告應當在正當事由消除後10日內提供證據。逾期提供的,視為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沒有相應的證據。在訴訟過程中,被告及其訴訟代理人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證人搜集證據。
證據審查,包括個別證據和全案證據兩個方面。稅務行政救濟案件的個別證據審查判斷任務是證據資格審查和證明能力審查。個別證據審查判斷的標准,指個別證據應達到的證明程度,包括真實性、關聯性和合法性。《稅務行政復議規則》參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行政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的內容,在第五十五條、第五十六條、第五十七條中,分別規定了個別證據的合法性、真實性和關聯性的審查方法。證據的合法性決定證據材料是否具有證據資格;證據的真實性和關聯性,決定證據材料是否具有證明力。
稅務行政救濟案件的全案證據的審查任務,是審查全案證據的合法性及合理性。在實際審查過程中,主要是審查全案證據的合法性。稅務行政救濟案件全案證據審查判斷的標準是:認定事實清楚、證據確鑿、適用依據正確、程序合法。全案證據審查中如發現上述任何一項不符合判斷標准,則應認定稅務具體行政行為不具備合法性。
在行政復議中,《稅務行政復議規則》第五十八條第一款規定,下列證據材料不得作為定案依據:違反法定程序收集的證據材料;以偷拍、偷錄和竊聽等手段獲取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證據材料;以利誘、欺詐、脅迫和暴力等不正當手段獲取的證據材料;無正當事由超出舉證期限提供的證據材料;無正當理由拒不提供原件、原物,又無其他證據印證,且對方不予認可的證據的復製件、復製品;無法辨明真偽的證據材料;不能正確表達意志的證人提供的證言;不具備合法性、真實性的其他證據材料。
在行政訴訟中,以下證據不能作為定案根據:嚴重違反法定程序收集的證據材料;以偷拍、偷錄、竊聽等手段獲取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證據材料;以利誘,欺詐、脅迫、暴力等不正當的手段獲取的證據材料;當事人超出取證期限提供的證據材料,包括原告、被告;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或者在港澳台地區形成的沒有辦理法定證明手續的材料;當事人無正當理由拒不提供原件、原物,又無其他證據印證,且對方當事人不予認可的證據的復製件或者復製品;被當事人或其他人做過技術處理而無法辨明真偽的;不能正確表達意志的證人提供的證言;違反法律禁止性規定或者侵犯他人合法權益而取得的證據;不具備合法性和真實性的其他證據材料。
在注重取得合法證據的同時,納稅人無論採取哪一種救濟手段,都應關注法律、法規的適用問題。除了了解我國稅收法律體系,正確處理上位法與下位法的關系外,還要了解稅法適用的原則,正確判定稅法之間的相互關系,合理解決法律糾紛。
這些原則包括:法律優位原則,即法律的效力高於行政立法的效力;法律不溯及既往原則,即一部新法實施後,除特殊情況外,新法實施之前人們的行為不得適用新法,而只能沿用舊法;新法優於舊法原則,即新法、舊法對同一事項有不同規定時,新法的效力優於舊法;特別法優於普通法的原則,即對同一事項兩部法律分別制定有一般和特別規定時,特別規定的效力高於一般規定的效力。特別法優於普通法原則打破了稅法效力等級的限制,即居於特別法地位級別較低的稅法,其效力可以高於作為普通法的級別較高的稅法;實體法從舊,程序法從新原則,即實體稅法不具備溯及力,程序性稅法在特定條件下具備一定的溯及力;程序法優於實體法原則,即在訴訟發生時稅收程序法優於稅收實體法適用;有利於納稅人原則。
㈡ 行政復議證據包括哪些
行政復議審理的證據:(2009年度教材)
稅務行政復議證據包括以下七類:書證;物證;視聽資料;證人證言;當事人的陳述;鑒定結論;勘驗筆錄、現場筆錄。稅務行政復議程序實行舉證責任制度,基本原則是,被申請人對其作出的稅務具體行政行為負有舉證責任。但是,申請人在稅務行政復議程序開始階段負一定的舉證責任。《行政復議法實施條例》第二十一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申請人應當提供證明材料:(1)認為被申請人不履行法定職責的,提供曾經要求被申請人履行法定職責而被申請人未履行的證明材料;(2)申請行政復議時一並提出行政賠償請求的,提供受具體行政行為侵害而造成損害的證明材料;(3_)法律、法規規定需要申請人提供證據材料的其他情形。這一證據規則同樣適用於稅務行政復議案件。《規則》明確,稅務行政復議機關審查復議案件,應當以證據證明的案件事實為根據。復議機關應當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從以下方面審查證據的合法性:證據是否符合法定形式;證據的取得是否符合法律、法規、規章、司法解釋和其他規定的要求;是否有影響證據效力的其他違法情形。復議機關應當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從以下方面審查證據的真實性:證據形成的原因;發現證據時的客觀環境;證據是否為原件、原物,復製件、復製品與原件、原物是否相符;提供證據的人或者證人與當事人是否具有利害關系;影響證據真實性的其他因素。《規則》還明確,下列證據材料不得作為定案依據:違反法定程序收集的證據材料;以偷拍、偷錄、竊聽等手段獲取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證據材料;以利誘、欺詐、脅迫、暴力等不正當手段獲取的證據材料;當事人無正當事由超出舉證期限提供的證據材料;當事人無正當事由拒不提供原件、原物,又無其他證據印證,且對方當事人不予認可的證據的復製件或者復製品;無法辨明真偽的證據材料;不能正確表達意志的證人提供的證言;不具備合法性和真實性的其他證據材料。值得注意的是,稅務行政復議機關的法制工作機構依據《規則》第四條第(二)款規定的職責所取得的有關材料,不得作為支持被申請人具體行政行為的證據。此類證據材料只能作為核實案件事實之用,將復議機關所收集的材料與被申請人當初收集的證據材料進行比照、可以查明被申請人稅務機關當初作出稅務具體行政行為時是否有事實根據,以及證據材料是否充分。並且,在稅務行政訴訟程序中,復議機關在復議過程中收集和補充的證據,不能作為人民法院維持原具體行政行為的根據。這是稅務行政復議機關、復議機構以及被申請人稅務機關在稅務行政實踐中應當特別引起重視和貫徹執行的。
㈢ 哪些證據不得作為稅務行政復議機關定案依據
信陽市熊先生來電咨詢: 最近,稅務機關取消了我公司增值稅一般納稅人的資格,我公司不服,認為稅務機關取消我公司一般納稅人資格沒有依據,我公司准備申請行政復議。另外,稅務機關針對我公司的納稅行為收集了很多材料,准備對我公司進行其他處罰。請問,在復議時,我公司能否要求將稅務機關出示的文件給予撤銷?他們收集的哪些材料不能作為處罰我公司的依據? 答:根據我國《行政復議法》和《稅務行政復議規則》的規定,稅務行政復議申請人在對具體行政行為申請行政復議時,可以針對某些規定一並向復議機關提出審查,這些規定包括:國家稅務總局和國務院其他部門的規定;其他各級稅務機關的規定;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的規定;地方人民政府工作部門的規定。這些「規定」不包含規章。 在復議時,下列證據材料不得作為稅務行政復議機關定案的依據:違反法定程序收集的證據材料;以偷拍、偷錄、竊聽等手段獲取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證據材料;以利誘、欺詐、脅迫、暴力等不正當手段獲取的證據材料;當事人無正當事由超出舉證期限提供的證據材料;當事人無正當理由拒不提供原件、原物,又無其他證據印證,且對方當事人不予認可的證據的復製件或者復製品;無法辨明真偽的證據材料;不能正確表達意志的證人提供的證言;不具備合法性和真實性的其他證據材料。另外,復議機構向有關組織和人員調查取證,查閱文件和資料所形成的材料,不得作為支持被申請人具體行政行為的證據。
㈣ 行政機關在行政案件中的舉證責任是什麼
□蔣中暉自《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復議法》相繼施行以來,行政訴訟、復議案件已是平常事,國土資源行政機關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在行政訴訟、復議中遭到敗訴或撤銷的結果也屢見不鮮。這就要求國土資源行政機關不僅要在執法過程中堅決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及相關法律法規、規范性文件的規定,依法行政,而且要在對相對人作出具體行政行為後,繼續甄別梳理證據,認真分析,避免在行政訴訟或復議時倉促上陣。
舉證責任從法律性質上屬於一種自我責任,它是一種根據特殊法律規定對特定的事實即為自己的主張提供證據加以證明的法律責任,其特殊性在於後果可能是一種法律權利的喪失。具體有兩層含義:一是指有關當事人提供證據責任。二是指舉證人提供證據後可以證明案件的部分或全部事實。民事訴訟的一般證據規則是「誰主張,誰舉證」,以「舉證責任倒置」為特例。行政訴訟舉證責任源於民事訴訟舉證責任,1990年10月1日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首次把舉證責任引入行政訴訟中,但在行政訴訟中,「被告負有舉證責任」即「舉證責任倒置」,而由原告舉證只在被訴「不作為」案件中為特例。1999年10月1日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也源引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舉證責任。
國土資源行政機關的舉證責任有二:
一是對被訴或被申請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有關的事實承擔舉證責任。案例一:1999年3月29日,江蘇省邳州市碾庄鎮碾庄村西門二組不服邳州市國土資源局對其非法轉讓0.37畝土地給曹瑞良等四戶建商業用房的處罰決定,依法向邳州市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邳州市人民法院經審查立案後,向被告邳州市國土資源局送達了起訴狀副本,並要求在法定期限內將答辯狀送交法院及原告。被告邳州市國土資源局依法向邳州市人民法院提供了對原告即被處罰人違法行為進行行政處罰的證據及法律依據:原告於1998年8月未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合法審批,擅自將位於碾庄村米廠、麵粉廠門面的0.37畝的集體土地使用權,以出租形式非法轉讓給受讓方曹瑞良等四戶建商業用房的事實;被告1998年5月21日對原告及應邀參加人簽章的現場勘測筆錄、8月18日對原告調查筆錄和8月22日對受讓方曹瑞良及證人趙宗蘭等簽章所作的調查筆錄及其行為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二條規定等書證。如果被告邳州市國土資源局不能或逾期提供上述證據,人民法院可以直接裁決被告邳州市國土資源局敗訴。
二是對被訴或被申請具體行政行為合法事實和不履行法定職責具有合法理由的事實承擔舉證責任。如前述案例,邳州市國土資源局最終應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七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第三十一條規定決定:沒收邳州市碾庄鎮西門二組所得土地轉讓價款4萬元並限期15日內令受讓方自行拆除在非法轉讓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築物和其他設施,並對西門二組處以罰款5000元。據此,邳州市人民法院維持了邳州市國土資源局的處罰決定。再如案例二:江蘇省邳州市運河鎮李口村村民張某於2003年3月21日訴邳州市國土資源局行政不作為未依法履行農民宅基地報批程序案時,該局依法向人民法院提供了國務院第116號令《村莊和集鎮規劃建設管理條例》第三十六條規定:「在村莊、集鎮規劃區內,未按規劃審批程序批准而取得建設用地批准文件,佔用土地的,批准文件無效,佔用的土地由鄉級以上人民政府責令退回。」據此,邳州市人民法院依法駁回了張某的訴訟請求。如果國土資源行政機關放棄了舉證權利,無疑舍棄了人民法院或復議機關組織訴訟或審查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以作出裁判所依據的法律規范。國土資源行政機關在行政訴訟或行政復議中,不僅要提供具體行政行為所依據的符合《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行政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的事實根據和法律法規等規范性文件,而且在法定舉證期限10日內應通過向人民法院和復議機關提供材料證明行政程序的合法性。
國土資源行政機關作為具有法定行政權能的主體,具體行政行為的內容必須含有下列法定內容:一是有明確的相對人,二是相對人被管轄事實的客觀存在,三是告知相對人被實施具體行政行為的事實、理由、依據及依法享有的權利,四是相對人的陳述和申辯,五是具體行政行為通過法定文書送達相對人。在接到人民法院或行政復議機關的應訴通知書或答復通知書後,將其在《行政訴訟(復議)案件證據登記表》中分列三部分:一為證明具體行政行為在實體上合法的證據,寫明證據名稱、取得方式、日期及用於被證明內容。二為證明具體行政行為程序上合法的證據,寫明證據所證明的程序性事項,如立案、調查、告知、聽證、決定、送達等法定許可權。三為據以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法律法規等規范性文件。
㈤ 在簡易程序中,法院指定舉證期限可以少於30天,錯在哪裡
按實際情況,適用簡易程序案件的舉證期限由人民法院確定,也可以版由當事人協商一致並經人民法權院准許,但不得超過十五日。
所以在簡易程序中,法院指定舉證期限可以少於30天的說法錯誤。
相關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
第二百六十六條 適用簡易程序案件的舉證期限由人民法院確定,也可以由當事人協商一致並經人民法院准許,但不得超過十五日。被告要求書面答辯的,人民法院可在徵得其同意的基礎上,合理確定答辯期間。
人民法院應當將舉證期限和開庭日期告知雙方當事人,並向當事人說明逾期舉證以及拒不到庭的法律後果,由雙方當事人在筆錄和開庭傳票的送達回證上簽名或者捺印。
當事人雙方均表示不需要舉證期限、答辯期間的,人民法院可以立即開庭審理或者確定開庭日期。
㈥ 被告在行政復議期間搜集的證明原告起訴超過訴訟期限的證據在行政訴訟中能被採用嗎
行政復議法第二十四條規定,在行政復議過程中,被申請人不得自行向申請人和專其他有關組織或者個屬人收集證據。也就是說,經行政復議機關許可,可以補充收集證據,包括收集申請人(原告)不符合申請條件的證據。這種證據符合行政訴訟法及其司法解釋關於提交證據的規定的,應當被法院採納。
㈦ 工傷認定時候單位沒有舉證,行政復議的時候舉證,這證據過了舉證期限或者是否有用
不予認定。行政復議,是對該認定的不服提出的,可是該工傷認定,並無程序違法的情況。應該是維持工傷認定的效力。
㈧ 行政復議證據規則有哪些內容
(一)從證據的來源認識復議證據
行政訴訟中,作為證據的材料主要來源於行政程序中。行政機關在行政程序中收集認定的證明具體行政行為合法的證據進入行政訴訟程序後,由法院審查該證據的真實性,從而最終確認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也就是說,行政訴訟證據具有雙重性或中間性的特點。而在行政復議過程中,用來證明原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的證據也是在行政程序中已經被使用過的證據。可以確定,行政訴訟證據和行政復議證據具有同一性。
(二)從證據的固有屬性認識復議證據
行政訴訟證據和行政復議證據,都具有法律效力證據。兩者都具有證據的基本屬性,即客觀性、關聯性、合法性。行政機關處理的行政事務,在很大程度上是技術執法。技術性的行政事務只能用技術性的事實材料來證明。同時行政事務不僅具有技術性,而且具有行業性,因為行政部門管理的行業不同,所以行政訴訟證據和行政復議證據都具有明顯的技術性和行業性。
(三)從證據的表現形式認識復議證據
行政訴訟法明確規定了七種法定證據形式。結合我國行政復議工作的實踐,行政復議證據與行政訴訟證據表現形式基本相同。
(四)從舉證責任、舉證期限認識復議證據
行政訴訟中對舉證責任、舉證期限作了明確規定。被告負舉證責任是行政訴訟最為重要的特殊證據規則,《行政復議法》對此也有全面的規定。與行政訴訟法基本相同。
㈨ 向人民法院起訴的有效時間是多長
合同糾紛、民事訴訟法的訴訟時效為二年。
經濟糾紛一般是按照民事法律的原則來處理的,通常情況下,經濟糾紛的訴訟時效也是2年,一種比較特殊情況是關於涉外經濟技術合同引起的糾紛訴訟時效是4年;
根據《行政訴訟法》第三十九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當在知道作出具體行政行為之日起3個月內提出。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三十八條第二款規定:申請人不服得復議決定的,可以在收到復議決定書之日起15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9)行政復議舉證期限擴展閱讀:
民事訴訟起訴有效時間
《民法通則》135條規定:「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二年,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民法通則》136條規定:「下列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一年:
(l)身體受到傷害要求賠償的;
(2)出售質量不合格的商品未聲明的;
(3)延付或者拒付租金的;
(4)寄存財物被丟失或者損失的。」
《民法通則》137條規定:「訴訟時效的起算是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時計算。但是,超過20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
《民法通則》147條規定:「不服地方法院一審判決的,有權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15日內向上級法院提起上訴。」
《民事訴訟法》135條規定:「普通程序審理的案件,法院在立案之日起的6個月內審結。有特殊情況需延長的,由本院院長批准,可延長6個月;還需延長的,經上級法院批准。」
《民事訴訟法》146條規定:「簡易程序審結的案件,應當在立案之日起3個月內審結。」
《民事訴訟法》159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對判決的上訴案件,應當在第二審立案之日起三個月內審結。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本院院長批准。人民法院審理對裁定的上訴案件,應當在第二審立案之日起三十日內作出終審裁定。」
《民事訴訟法》147條規定:「原審人民法院收到上訴狀,應當在五日內將上訴狀副本送達對方當事人,對方當事人在收到之日起十五日內提出答辯狀。人民法院應當在收到答辯狀之日起五日內將副本送達上訴人。
原審人民法院收到上訴狀、答辯狀,應當在五日內連同全部案卷和證據,報送第二審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