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中小企業發展現狀及特點
(一)中小企業的基本情況
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五大以來,我國的中小企業發展迅速,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強。
1.中小企業在國民經濟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全國工商注冊登記的中小企業佔全部注冊企業總數的99%。中小企業工業總產值、銷售收入、實現利稅分別占總量的60%、57%和40%;流通領域中小企業佔全國零售網點的90%以上。中小企業大約提供了75%的城鎮就業機會。近年來的出口總額中,有60%以上是中小企業提供的。
2.中小企業已成為拉動經濟的新增長點,在90年代以來的經濟快速增長中,工業新增產值的76.7%來自中小企業。1998年全國工業企業中,小型企業銷售額增長率和工商稅收增長率分別為10.27%和11.64%,均高於大中型企業。同年,私營中小企業戶數同比上升25.10%,注冊資本同比增長40.04%;總產值同比增長49.22%;營業收入同比增長71.29%;消費品零售額同比增長64.95%。
3.中小企業是緩解就業壓力保持社會穩定的基礎力量。中小企業創業及管理成本低,市場的應變能力強,就業彈性高,具有大企業無可比擬的優勢。1978~1996年,從農村轉移出的2.3億勞動力絕大多數在中小企業特別是鄉鎮中就業。全國工業就業職工1.5億中,有1.1億人分布在中小企業,約占總數的73%。特別是在近年來經濟結構調整和國有企業改組力度加大,國有、集體企業下崗職工增加,新增就業人口居高不下,農村富餘勞動力繼續向城市轉移,以及政府機關精減人員就業壓力很大的情況下,中小企業尤其是非公有制中小企業吸納就業再就業的「蓄水池」作用更加明顯。據統計,1998年國有企業下崗職工610萬人,有418萬在非國有企業中再就業,占國企下崗職工總數的68.5%。由於中小企業是社會就業的主要場所,是地方財政的主要來源,穩定了中小企業就是穩定了社會就業,穩定了地方財政基礎,從而全社會的穩定就有了物質保障。
4.科技型中小企業蓬勃發展,是經濟增長與社會進步的不竭動力。近年來,科技型中小企業悄然興起並迅速發展,成為技術進步中最活躍的創新主體。截至1998年底,全國科技型中小企業已逾7萬戶,佔全國中小企業總數的15.22%;全年技工貿總收入超過6000億元,占同口徑銷售收入總數的16.57%,1998年與1992年相比,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技工貿總收入、利潤總額、上繳稅金、出口創匯等分別增長了20倍、15倍 、23倍和50倍。
5.中小企業是市場經濟體制的微觀基礎,是深化改革的主要推動力量。中小企業大多數從事第三產業,貼近市場,貼近用戶,活躍在市場競爭最為激烈的領域,是市場經濟的主體和市場體制的微觀基礎。
相對大企業而言,中小企業改革成本低,操作便利、社會震盪小、新機制引入快。因此,在改革進程中,中小企業往往是試驗區,是突破口,是馬前卒。中小企業的各項改革成果,為大企業的改革實踐提供了有益經驗,也為創造多種經濟成份共同發展的大好局面作出了貢獻。
(二)我國中小企業的主要特點
1、投資主體和所有制結構多元,非國有企業為主體,決定了當前中小企業工作要以發展為重點。中小企業特別是非國有企業在自身快速發展的同時,還積極投身國有企業的改革和調整,使改革前單一所有制結構狀況有了根本性改變。以工業企業為例,在獨立核算的中小工業企業中,國有企業的戶數、資產總額和工業總產值僅占總數的14.85%、38.5%和22.8%,即85%的中小企業均是非國有企業。另據調查,目前國有小企業改制面已近80%,餘下20%大都是救不活、賣不掉、破不了的極度困難企業。應當說,中小企業的改革與發展同樣重要。但改革對象主要是國有小企業;而發展則要涵蓋城鄉各類所有制中小企業。因此,無論從中小企業的主體構成 還是改革進程而言,當前,大力扶持中小企業發展應是中小企業工作的重點。
2.勞動密集度高,兩極分化突出,決定了當前中小企業發展重在「二次創業」。中小企業生存並發展於勞動密集型企業,就業容量和就業投資彈性均明顯高於大企業。據統計,目前中國大、中、型企業的資金有機構成之比分別為1.83:1.23 :1;資金就為率之比為0.48: 0.66 :1,即中小企業比大企業單位資金安置勞動人數要高,有的要高出一倍,正因為如此,在前10年中國的工業化進程所以沒有出現嚴重的社會就業問題,中小企業功不可沒。但是,今天的市場背景變了,「賣方」市場變成了「買方」市場,總量需求不足與結構性供應不足共生,使中小企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即由勞動密集型帶來的就業優勢將變為競爭劣勢。企業兩級分化,中小企業將首當其沖。為此,提高中小企業的有機構成和科技含量,實現「二次創業」是當前中小企業發展中的重中之重。
3.發展不平衡,優勢地區集中,決定了當前中小企業推進要區別特點,先易後難,以點帶面。中國幅員遼闊,各地區中小企業分布與發展水平極不平衡。據有關數據,按照經濟地帶劃分,中小企業數量東部、中部各佔全國總量的42%,西部佔15%;而相應的工業總產值東部佔66%、中部佔26%、西部僅佔8%。這表明,在企業規模上,東部中小企業的平均產值規模大於中部和西部,大約是中部的2.5倍 、西部的8倍。實踐也表明,選擇東部中小企業作業重點試區,就為試點的成功率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此外,中小企業還可劃分四大區,即東北地區、長江中下游地區、中西部地區和廣東、福建為代表的珠江三角洲地區。東北地區老工業城市居多,中小企業的所有制結構和產業結構都很重,應主要解決國有中小企業規范改制和與大型企業專業化分工及配套問題;長江中下游地區是中小企業的汪洋大海,江蘇以鄉鎮企業為主,浙江以私營個體聞名,工作重點是規范引導、扶持發展;中西部地區資源豐富、中小企業欠發達,推進第三產業和科技環保型中小企業發展是重點;珠江三角洲地區中小企業區位優勢明顯,可藉助「老鄉」、「老外」發展中小企業的「兩岸三地大中華圈」。
此外,地方企業為主體,決定了中小企業的支撐層面在地方;中小企業自身基礎薄弱,決定了其要麼成為大企業的搖藍(即小巨人);要麼成為大企業的夥伴。
綜上所述,促進我國中小企業改革與發展要注意調整好五大關系;一是改革與發展的關系;二是吸納勞動力與科技含量的關系;三是點與面的關系;四是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五是中小企業與大企業的關系。處理好上述關系,把握好重點才能在中小企業的改革與發展上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 當前,中國中小企業數量並註明出處及統計時間。
你去中國知網找找吧,可以找到以下文獻序號 文獻標題 來源 年期 來源資料庫內 1 企業的新舊媒體選擇 廣告容人 2008/04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2 新舊媒體博弈下中美記者現狀比較 青年記者 2008/12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3 新舊媒體互補 走向雙贏之路 中國廣播 2007/10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4 新的舊媒體:報紙網站 印刷雜志 2008/02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5 由「華南虎事件」看新舊媒體的融合互動 青年記者 2008/08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6 重新劃分媒體帝國的版圖 傳統戶外廣告如何博弈於新舊媒體之間 廣告人 2007/01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7 「新」「舊」媒體的融合與發展 廣告人 2007/01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8 論新舊媒體的競合之道 浙江傳媒學院學報 2007/03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9 新舊媒體較量 中國中小企業 2007/07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10 新舊媒體整合帶來廣告評審方式的突破 廣告大觀(綜合版) 2007/08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共有記錄29條 上頁 下頁
3. 近段時間以來國家對中小企業都有哪些扶持政策
轉變政府職能
首先就是政府支持中小企業的身份問題。政府應該是以社會公共事務管理者身份出現,面對各種所有制中小企業、各種產業領域中小企業,各類地區不分城鄉的中小企業;提供政策和服務等支持。在推動中小企業發展中,政府職能應實現三個轉變:一是由大政府小社會向小政府大社會轉變;二是政府對企業的管理為主向為企業服務為主轉變;三是政府直接操作經濟活動向主要監督經濟活動轉變。
明確政府職責
政府在扶持中小企業發展中首先要准確定位,主要職責應是:制定有利於中小企業與大企業公平競爭的發展規劃與規則;推動和構造有利於中小企業健康發展的社會化促進體系;引導和鼓勵社會對中小企業的中介服務;加大政府對中小企業的財稅支持力度;完善和健全對中小企業的行政和司法監督。
確定扶持方式
應參照國際慣例,以社會公共管理者身份,以立法、財稅、金融等方式,扶持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中小企業。具體扶持方式應側重:發展包括風險投資、創業板與科技板上市等在內的中小企業直接融資體系;健全包括政策性銀行、商業銀行和中小金融機構在內的中小企業間接融資體系;完善包括三級信用擔保、互助擔保。商業擔保在內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建立包括制度創新、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在內的中小企業創新體系;推動中小企業培訓、咨詢、信息服務等社會化促進體系等。還應包括增列中小企業信用擔保資金、培訓補貼、創業資助等必要的財政預算支持和稅費減免措施。
選擇扶持范圍
政府扶持政策的支持范圍應是有產品、有市場、有發展前景的,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中小企業。對於污染環境、能源消耗高、質量低劣的中小企業也要下決心,採取必要措施予以關閉,同時對於布局不合理、低水平重復建設的中小企業也要加大結構調整力度。政府扶持中小企業不應「一刀切」,應首先對中小企業進行分類研究和戰略分析,然後針對不同類型的中小企業進行分類扶持。中小企業按照經營狀況可以分為:創業、成長、成熟三類;還可以分為:好、中、差三類;按照成長性可以分為:長不大、長得慢、長得快三類;按照階段可以分為:勞動密集型、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三類。如長得快、處於創業階段的、好的技術密集型中小企業可以給以風險投資和創業板上市支持。
2000年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與實踐展望
中小企業結構調整力度將加大。中小企業將向「專、精、特、新」、「集團化」和為大企業配套等三個方向發展。與世界發達國家巨型企業之間的兼並為主流的情況相反,中國企業兼並的主流將是中小企業之間的聯合,大企業兼並中小企業,特別是非國有企業兼並國有中小企業的力度也將加大。污染嚴重的「五小」企業將依法關閉。隨著鼓勵民間投資政策的出台和放寬對民間投資產業准入的限制,個人興辦的中小企業將快速增加。
完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地市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將普遍建立,相當部分省級中小企業信用再擔保體系將初步形成,國家級中小企業信用擔保中心可望成立。還會探索對銀行發放中小企業貸款的授信擔保方式。中小企業互助擔保、商業擔保也將有所發展。中小企業新增貸款的5-10%可望通過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解決。
盡快建立國家或區域性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性銀行的呼聲將進一步得到社會各界和政府的重視,鼓勵商業銀行發放中小企業貸款措施也將會出台。政府扶持中小企業的政策性銀行將主要解決中小企業在創業過程和固定資產方面對中長期銀行貸款的需求。
中小企業直接融資渠道逐步暢通。第一選擇是個人投資,第二選擇是風險投資,第三選擇是股票與債券上市籌資。以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風險投資機制將逐步形成。風險投資的主體將改變以政府為主導的局面,企業和社會投資者將成為風險投資主體。政府在風險投資中的作用將主要是政策扶持和監督管理。與風險投資相適應,中小企業上市和加大兼並力度將成為風險投資合理退出的重要途徑,隨著wto進程加快,中外合資的中小企業將快速增加。
對中小企業的市場保護措施將會逐步完善。這些措施應包括對中小企業在市場准入、市場退出、政府采購訂貨、出口貿易等方面的市場保護措施。其中市場准入應包括;逐步簡化工商注冊手續、降低各類中小企業的注冊資本限額和各種與工商登記有關的評估、登記、審計等費用;市場退出應包括:簡化各類中小企業破產清算程序、規范風險投資的退出機制等。出口貿易應包括:逐步取消對企業出口額的限制、建立政府鼓勵中小企業出口的出口信貸、信用保險等。
中小企業創新體系將迅速形成。中小企業創新體系應包括創業投資和風險投資在內的制度創新、研究開發和產業化在內的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制度創新和產品創新應成為技術創新的載體。
中小企業發展促進體系的建設步伐將會逐步加快。融資、信息、技術、咨詢等體系將以社會為主體、政府扶持為保障。將重視和加大對中小企業主要經營者、財會人員和管理技術人員的培訓力度,並逐步形成政府主導、社會主辦、企業互助、企業自辦共同發展的培訓體系。
中小企業不合理的稅費負擔將會有所減輕。適合各種所有制中小企業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和政策環境將大大改善。
《中小企業促進法》的立法進程將逐步加快,並成為中國專門針對中小企業的「未成年人保護法」。(
4. 中美貿易戰目前對中國中小企業的影響很深,到底什麼時候才能真正過去
中美貿易對目前的來中自小企業確實有著很大的影響,首先就是這個原材料的上漲,另外一方面的話就是這個價格上漲導致了這個通貨的一定的膨脹,那麼就會導致這個資金變得不再值錢很多人失業可以讓很多的企業他們撐不下去,因為有些材料他們買不起了
5. 中國中小企業稅務規范了還能生存嗎
當然,如果國家真的一視同仁,大家都在一個起跑線上,為什麼不能生存呢
6. 中國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是多少
復旦大學管理學抄院企業襲管理系主任蘇勇6月13日在復旦大學第三屆動態競爭國際論壇中表示,我國集團公司的平均壽命為7——8年,而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僅為2.9年。
在此之前,2010年我國民建中央發布的專題調研報告《後危機時代中小企業轉型與創新的調查與建議》顯示,中國中小企業平均壽命僅3.7年,其中8成以上是家族企業。該項報告指出,與上述相比,目前歐洲和日本企業平均壽命為12.5年、美國企業8.2年、德國500家優秀中小企業有1/4都存活了100年以上。
7. 中國中小企業年鑒
中小企業年鑒上沒有嗎?你找找看
實在找不到,就找地區的年度發展報告,或年鑒,各地叫法不一,你可以到各地政府或圖書館找找看
8. 中國企業平均壽命時間大約是多長
據美國《財富》雜志報道,美國中小企業平均壽命不到7年,大企業平均壽命不足專40年。而中國,屬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僅2.5年,集團企業的平均壽命僅7-8年。美國每年倒閉的企業約10萬家,而中國有100萬家,是美國的10倍。不僅企業的生命周期短,能做強做大的企業更是廖廖無幾。
企業做不長、做不大的根源當然很多,但核心根源卻只有一個——缺乏一個能引領企業永續前進、具有真正商業領袖基因的企業掌門人。不管你是剛剛創業的商業新秀,還是久經沙場的企業老將,都要掌握「經營人心」「管理人心」的心訓方法哦~
9. 中國未來五年中小企業回消失嗎
不會,
10. 我國中小企業數量
05年時,至少4000萬戶,這是我們通過發改委與當時得信產部及一些跨國機構得出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