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植筋膠使用年限能達到50年嗎
新型固之寶環氧結構植筋膠,經過嚴格的國家化學實驗室檢測的。有檢測報告可以先好好看看。
❷ 關於員工醫療期的問題,醫療期滿後,本單位工作年限達到了15年,是否可以延長醫療期
工作達到13年11個月時,享受了12個月的醫療期,那他就把這個醫療期全休滿了。版法律有個規定,按他的權本單位工作年限,(如有外單位工作年限還要算,這里沒說就假定沒有外單位的)就是在從他請病假第一天開始算,在以後18個月內,最多可以享受12個月病假。所以休完12個月後回來上班一個月就再想請病假,這是不符合醫療期規定的。要是還想請,單位有權不同意,或者和員工解除勞動關系。而員工必須在12個月病假後,回單位再連著上6個月的班之後,才又可以享受醫療期待遇。但這個時候,該員工在本單位工作已滿15年,再請病假,醫療期則按在24個月內,累計請病假不超過18個月的標准了。
❸ 當今社會 高層建築的質量壽命都能達到合理使用年限50年嗎
設計上大多來沒有問題,但源施工上,不能保證。
你可以去看看20多年前的樓,剛剛住房商品化的樓,現在大多已經破得不行了。
當然,不是說結構承受不了50年,鋼筋混凝土一般不會太差的。但你住的房子,不是不塌就行的,防水、保溫、飾面、各種管道、設備,需要協同運作,才能正常使用。
現在中國的房子平均壽命也就2、30年吧。
❹ 年限平均法
年限平復均法又稱直制線法,是指將固定資產的應計折舊額均衡地分攤到固定資產預計使用壽命內的一種方法。
採用這種方法計算的每期折舊額均相等。它假定折舊是由於時間的推移而不是使用的關系,認為服務潛力降低的決定因素是隨時間推移所造成的陳舊和破壞,而不是使用所造成的有形磨損。因而假定資產的服務潛力在各個會計期間所使用的服務總成本是相同的,而不管其實際使用程度如何。即指按固定資產的使用年限平均計提折舊的一種方法。它是最簡單、最普遍的折舊方法。平均年限法適用於各個時期使用情況大致相同的固定資產折舊。
❺ 發達國家人均受教育年限是多少
發達國家人均受教育年限是12年。
目前,發達國家的人均受教育年限,加拿大為專14.6年,屬澳大利亞為14.4年,英國為14年,芬蘭為13.5年,美國為13.4年,法國為13.1年,日本為11.1年。這些國家也都是義務教育起步最早的國家。我國15歲以上年齡人口的人均受教育年限為9.1年,低於上述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高的國家。
❻ 年限平均法怎麼算
平均年限法又稱為直線法,是將固定資產的折舊均衡地分攤到各期的一種方法。採用這種回方法計算的每期折答舊額均是等額的。計算公式如下:
年折舊率=(1-預計凈殘值率)/預計使用年限×100%
月折舊率=年折舊率÷12
月折舊額=固定資產原價×月折舊率
上述計算的折舊率是按個別固定資產單獨計算的,稱為個別折舊率,即某項固定資產在一定期間的折舊額與該固定資產原價的比率。通常,企業按分類折舊來計算折舊率,計算公式如下:
某類固定資產年折舊額=(某類固定資產原值-預計殘值+清理費用)/該類固定資產的使用年限
某類固定資產月折舊額=某類固定資產年折舊額/12
某類固定資產年折舊率=該類固定資產年折舊額/該類固定資產原價×100%
❼ 在企業工作了多年的楊某,累計繳納社會保險費年限已達16年。現在,他從企業「買斷工齡」後將檔案存放在職
1、因其繳費年限已經達到15年的最低限制,即使不再繳納參保費用,其達到法定退休修年齡依然可以按照規定辦理退休手續並開始領取養老金:
《社會保險法》:第十六條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個人,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時累計繳費滿十五年的,按月領取基本養老金。
2、退休金高低和參保人繳費時長、歷年繳費基數、參保所在地歷年社平工資等都有關系,繳費時間越長越有利於今後的養老金。
《社會保險法》第十五條基本養老金由統籌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組成。基本養老金根據個人累計繳費年限、繳費工資、當地職工平均工資、個人賬戶金額、城鎮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等因素確定。
3、如果條件允許,建議還是繼續繳納為好:可以以靈活就業人員身份參加個體工商戶和靈活就業人員養老保險,該保險繳費比例為20%,其中8%計入個人賬戶、其餘12%納入統籌基金。也可以將其轉入新單位繼續繳納,屆時個人繳費比例為88%,全部計入個人賬戶,公司繳費比例為20%、全部納入統籌基金。
繼續繳費後,繳費時長、個人賬戶余額累計計算。上述兩種養老保險的養老金計算辦法是一樣的
❽ 截至2016年,貴州省國民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_______年左右。
省名:雲南省面積:39.41萬平方千米人口:.9萬人(1997年末戶籍總人口)省會:昆明市地理狀況:雲南省地處中國西南邊陲,地理位置介於東經97°31′39〃~106°11′47〃和北緯21°8′32〃~29°15′8〃之間,與中國貴州、廣西、四川、西藏等省、自治區為鄰,並同緬甸、寮國、越南等國接壤。雲南是一個高原山區省份,全省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呈階梯狀逐級下降,海拔高低相差極大,地貌類型多樣,氣候類型復雜,氣溫垂直高差異常顯著自然資源:雲南省土地資源豐富,是中國土地面積較大的省區之一,人均佔有土地面積達16畝左右,但由於山高坡陡,耕地所佔比重很低。雲南省還擁有相當面積的林地,但分布不均衡,且水域面積小,利用率低。雲南草山和草場共2.3億畝,但分布較散。此外,雲南地質現象復雜,礦產資源極為豐富,有著「有色金屬王國」的美譽,加之雲南地貌、氣候多樣,其野生動物品種居中國之冠,素有「動物王國」之稱。風景秀麗、野生動植物繁多的西雙版納,是雲南省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經濟:1997年全省國民生產總值達1644.23億元,工農業總產值達2052.12億元,進出口總額達到193698萬(美元);財政總收入為150.42億元;糧食產量為1272萬噸。山區、邊疆、多民族三位一體及其表現形態的復雜多樣,是雲南省經濟、社會及人口具有一系列顯著特徵的基本方面。受人口重負的制約,雲南省屬中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較低、人均經濟實力最弱的省區之一。人民生活:1997末統計,雲南省共有社會勞動者2224萬人,佔全省總人口比重為53.5%;全省職工工資總額達2190800萬元,全省職工保險福利費用合計達279341.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為1375.50元;職工平均工資為7037元;城鎮居民年平均生活費收入為4927.18元。居民平均消費水平為1982元;每萬人平均擁有病床數15.49張、醫務人員14.43名。文化教育:1997年末統計,雲南省共有高等院校26所,在校生57400餘人,教師7690人;中等學校2603所,在校生700餘人,教師102535人;小學23724所,在校生4837100人,教師189129人。從60年代至今,雲南省人口總體文化素質有了明顯的提高,每10萬人口中擁有各種文化程度的人數有所增加,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普遍提高,各種文化程度人口的比重有所上升,各級各類學校教育有較大發展。二、人口狀況1.人口規模與分布據統計,1997年底雲南省戶籍人口為4158.9萬人。雲南省人口分布的最大特徵是東密西疏。中部緯向帶密集,南部、北部稀疏;壩區密集,山區、半山區稀疏。區域人口以及各縣人口分布也不平衡,城鎮密集,鄉村稀疏。各少數民族人口分布類型也多種多樣。造成以上特點的原因除了雲南特有的地形地貌外,還有其農業生產條件和社會經濟水平以及人口因素。此外,雲南省還是一個多民族省份,1990年人口普查表明,雲南境內共有51個少數民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人口超過1千萬的三個省(區)之一。2.人口發展歷史回顧建國以來,雲南省的人口過程既與全國有一致性,又具有山區、邊疆、多民族特徵,同時,不發達經濟條件下的人口特徵在雲南表現得十分明顯。從1949-1990年,除個別年份外,雲南的人口總量一直處於遞增狀態,凈增人口的絕對量逐年加大,到80年代初達到頂點。40多年間,其升降起伏的階段性十分清晰,以人口總量增長速度描述,可概括為「高速-停滯-超速-高速-平穩」這樣五個階段。與全國人口發展變化趨勢相比較,雲南人口過程則相對遲緩。其人口過程發生實質性的、有計劃地發展是從1979年開始的。此後,人口增長速度的升降跳躍隨年代推移逐漸平緩,顯示出政策的逐步穩定和人口發展的逐步適應,「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長」的穩定型人口再生產格局已經確立。3.人口性別與年齡構成從中國第一次人口普查到第四次人口普查,雲南省的人口性別比一直呈逐漸升高之勢,到第三次人口普查時已超過100,以後一直在100以上並逐步上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表明,雲南省總人口性別比為105.67,其構成仍在正常范圍內。但不同年齡組、地區之間以及不同民族之間的性別構成存在一定差異。1997年,雲南省4158.9萬人口中,0-14歲組人口有1133.8人,占總人口比重為27.26%;15-64歲組人口有2767.8萬人,占總人口比重為66.55%;65歲及以上人口為257.3萬人,占總人口比重為6.19%。總負擔系數為50.26%;少兒負擔系數為40.96%;老年負擔系數為9.29%。4.人口生育水平及變動趨勢雲南省自80年代以來婦女生育模式發生了很大轉變,低齡組生育比重增大,分年齡組的峰值生育率從1981年的262.96‰下降為1989年的234.21‰,生育年齡相對集中。1997年,雲南省人口出生率為20.82‰,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2.91‰。根據四種方案預測,雲南省育齡婦女未來總和生育率還會下降,但下降速度將慢於80年代。由於60-70年代末長達17年的生育高峰的影響,未來出生人口還將受到育齡婦女人口群的極大沖擊。但不論哪個方案,從90年代中期起,未來一個時期之後出生率也將呈下降走向。預計到2000年,雲南省總人口將達到4240萬人;2010和2020年將分別達到4613.08和4874.43萬人,到2040年以後才逐步趨降。5.人口死亡水平和預期壽命從1953年起,雲南省人口死亡水平一直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但死亡率曲線的變化趨勢則與全國是一致的。1990年,雲南省人口死亡率為7.92‰,1997年為7.91‰,可見近年來雲南人口死亡率處於穩定中稍有波動。其特點是,死亡人口的年齡分布重心向高年齡組移動,嬰幼兒死亡率迅速下降,分年齡死亡率曲線從「U」型向「J」型轉變。但全省死亡率存在著地區、城鄉、民族、性別等差異。其原因在於雲南人口年齡構成以及社會經濟因素的影響。1990年,雲南出生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為64.55歲,比1981年的61.62歲提高了2.93歲,主要是由於少兒死亡率下降引起的。但平均預期壽命同樣存在著地區、城鄉、民族以及性別差異。6.人口婚姻狀況及家庭規模與類型從80年代以來,雲南省15歲及以上人口的早婚現象已普遍減少,20歲以前未婚率普遍提高,分年齡的男女未婚狀況變化不均衡,且男性未婚率明顯高於女性,各年齡組未婚人口均呈現男多女少,未婚人口性別比為兩頭低中間高,終生未婚率較低,且男性高於女性,全省總人口的未婚率有所下降。1997年,雲南省3025.1萬15歲及以上人口中,男性為1522.3萬人,女性為1502.7萬人,其中未婚男性為377.5萬人,未婚女性為251.7萬人;初婚有配偶男性為1024.8萬人,女性為1055.6萬人;再婚有配偶男性為46.7萬人,女性為45.6萬人,;離婚男性為16.4萬人,女性為14.5萬人;喪偶男性為57.0萬人,女性為135.3萬人。從家庭規模和類型來看,近20年來,雲南省總人口的增長得到了有效控制,而總戶數卻隨著社會經濟的進步而迅速分化並增長,因而家庭戶戶均人口規模也日趨縮小。但家庭戶平均規模的存在城鄉、地區、民族差異,少數民族家庭比漢族家庭規模大。隨著經濟發展和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城鄉家庭平均規模和構成也將日趨接近。從家庭戶類型來看,全省家庭以二代戶居多,三代及以上崐戶家庭仍佔一定比重,且家庭戶類型城鄉差異顯著。總之,家庭結構小型化,核心家庭逐漸增加。1997年,雲南省家庭戶規模為戶均3.95人。7.人口老齡化狀況1990年中國第四次人口普查,雲南省的人口年齡結構已經達到成年型,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為7.67%,此後逐步向老年型邁進。隨著人口控制的繼續及長壽水平的提高,雲南省老年人數量和比重還將增大,預計到2008年左右,全省老年人口將達到477.09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為10.42%,屆時雲南省將進入老年型社會。8.人口文化素質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資料顯示表明,全省人口總體文化素質有了明顯的提高,與1964年人口文化程度相比,26年來全省人口文化程度發展了巨大變化。每10萬人口中擁有各種文化程度的人數都有所增加,人均受教育年限和各種文化程度人口的比重均有所提高,各級各類學校教育有了較大發展。1997年統計,雲南省擁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達46.5萬人,高中文化的達220.9萬人,初中文化的達799.0萬人,小學文化的達1844.0萬人。但是,雲南省人口的文化素質還遠不能適應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需要,還應切實抓好15-44歲青壯年的掃盲工作以及提高學齡兒童的入學率和在校生的鞏固率,杜絕新文盲的產生。9.人口遷移與流動1990年普查結果,1985-1990年5年間,雲南省際人口遷移量在全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按由多到少排列,僅占第20位,而雲南省總人口排第14位,遷移人口量明顯偏低。在全部遷移人口中,省際遷移為53.18萬人,占總遷移量的42.07%,屬於省際遷移比重較高的省區之一。其中外省遷入25.43萬人,遷往省外27.74萬人,遷出大於遷入,凈遷出人口2.31萬人。在省際遷移中,各個大的地區之間差別很大。西南地區是遷入雲南人口最多的地區,其次是中南和華東,遷入人口最少的是東北地區。省內遷移仍是人口遷移的主體部分。人口遷移的最重要原因是經濟活動,男性更傾向於經濟型遷移,而女性則更傾向於社會型遷移。1990年人口普查結果,雲南省流動人口為90.79萬人,佔全省總人口的1.61%。雲南省人口的遷移與流動表現出經濟不發達地區的許多特徵,與東南沿海及內地省區有較大差距。隨著西部地區開放步伐的加快,與周邊國家邊境貿易的擴大,雲南省的人口遷移與流動必將加快擴展並表現出新的特徵。10.人口與資源環境從耕地狀況來看,雲南省已成為一個人多地少的省份。盡管水資源豐富,但由於時空分布不均和水土資源組合不合理等關系,不少地區仍有「水荒」之患,加之近年來水資源污染范圍擴大程度加重,進一步減少了水資源的可利用量。草場退化,牧場日益縮小,自然生態環境不斷遭受破壞,人為亂捕濫殺,許多珍稀動物瀕臨滅絕。此外,盡管糧食總產持續上升,但人均佔有量卻徘徊不前,且低於全國平均水平,人糧矛盾十分尖銳。為滿足不斷增長的人口需要,植被和土地資源遭破壞,能源供應緊張,森林面積大幅度減少,許多地方水質、大氣污染嚴重,生態平衡趨於失調,各類自然災害發生頻率、程度、受害面積都有增大趨勢。11.少數民族人口雲南省少數民族人口數居中國第二位,是中國少數民族人口超過1千萬的三個省(區、市)之一。1990年普查結果,全省少數民族共52種,人口達1235.81萬人。由於民族種類繁多,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文化、宗教派別等也種類繁多。婚姻家庭形式多樣,人口發展和人口類型的基礎也迥然不同。少數民族人口分布具有多樣性和變化發展,其格局越來越向散居和交錯雜居的方向發展。少數民族出生率和婦女生育率高於全省漢族以及全國平均水平,而整體文化素質卻低於全省以及全國水平。家庭類型以二代戶和三代戶占絕大部分。少數民族的職業構成較漢族落後,但其向現代經濟要求方向的轉變則比漢族快。三、計劃生育工作1.第一階段(1954-1966年)。這一時期計劃生育工作主要是在部分城市進行一般性宣傳和避孕指導工作,並開始受到社會有關方面的關注和城市多子女家庭的歡迎。後由於「大躍進」的影響而停頓下來。2.第二階段(1962-1966年)。1962年省衛生廳確定以昆明、個舊2個城市為重點進行計劃生育試點工作;1963年省委、生人委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制定了《執行中央、國務院關於認真提倡計劃生育的指示的意見》等文件,將計劃生育工作列入3年過渡階段的6項任務之一,各級醫療、衛生部門也積極行動,計劃生育在一定范圍內開始取得成效。後期由於「文革」干擾,計劃生育工作再度停頓。3.第三階段(1971-1976年)。這一時期雲南省同全國一樣,省、地、縣各級相繼成立了計劃生育領導小組,配備了人員,開展試點工作,研究全省計劃生育工作的任務與措施,人口控制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全省人口出生率從1971年的38.11‰下降到1976年的31.83‰。4.第四階段(1977年-現在)。這一階段是雲南省計劃生育工作穩步發展階段。全省各地計劃生育機構進一步充實,政策措施不斷完善,從城市到鄉村,從內地到邊疆,工作逐步推開,並明顯提出少數民族也要實行人口控制,全省計劃生育工作得到了持續、穩定的發展,人口出生率從1976年的31.83再度下降到1990年的23.60‰。1997年,雲南人口出生率進一步降至20.82‰。近年來,雲南省按照中央關於計劃生育工作「既要抓緊,又要抓好」的方針,以及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有利於邊疆穩定,有利於民族團結,有利於經濟發展」的指導思想,計劃生育工作緊緊圍繞加強基層基礎工作,提高管理水平和業務能力,從機構到隊伍,從管理到服務都取得長足的發展。在已婚育齡婦女人數增加的情況下,連續五年完成了國家下達的人口計劃。1997年,又全面完成了年度人口控制計劃,順利實現了「三為主」三年規劃目標,系統開展了「三結合」試點,積極規劃並推進了計劃生育工作思路和方法的兩個轉變,進一步加強了機構隊伍建設,強調扶貧與計劃生育結合,計劃生育系統廣泛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全省計劃生育工作繼續呈良好的發展態勢。自70年代以來,雲南省的計劃生育取得了顯著成績:如果按照1971年雲南省的人口自然增長率30.09‰計算,1990年全省總人口將增加到4554萬人左右,比1990年實際統計數字3730.6萬人多出823.4萬人;如果按照1976年全省人口自然增長率24.00‰計算,到1990年總人口也將增加至4114萬人,比1990年實際統計數多383.4萬人。由此可見,雲南省自1971年開展計劃生育工作以來至1990年,全省少生人口800餘萬人,從1976到1990年少生人口近400萬人,平均每年少增加人口近28萬人。這一成績為雲南省人口與經濟、社會的良性、持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並為「九五」和21世紀的人口發展創造了一個較為寬松的人口環境。
❾ 固定資產折舊年限為十年,如果我司結合設備實際使用狀況達不到十年,想進行修正為5年,如何修訂年限並折舊
折舊年限一旦定下來了,中間是不能修改的。如果提前報廢了可以停止提折舊。
主題:固定資產折舊表(管理賬目,自動計算殘值、月折舊、累計折舊和本期折舊等等).XLS
請到你的郵箱附件中下載
❿ 計算經濟補償金,月工資達不到本地區平均工資三倍的,也要乘以三然後乘以工作年限嗎
第四十七條【經濟補償的計算】經濟補償按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每滿一回年支付一個月答工資的標准向勞動者支付。六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按一年計算;不滿六個月的,向勞動者支付半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
勞動者月工資高於用人單位所在直轄市、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標准按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數額支付,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年限最高不超過十二年。
本條所稱月工資是指勞動者在勞動合同解除或者終止前十二個月的平均工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