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年數總和法是怎麼計提折舊的
年折舊額=(固定資產原值—殘值)╳可使用年數÷使用年數的序數之和
年數總和法計提折舊公式:年折舊率=該年尚可使用年數/各年尚可使用年數總和=(預計使用年限-已使用年數)/[預計使用年限×(預計使用年限+1)÷2]
年折舊率=該年尚可使用年數/各年尚可使用年數總和=(預計使用年限-已使用年數)/[預計使用年限×(預計使用年限+1)÷2]年折舊額=應計提折舊總額×年折舊率
有一台設備,原值78000元,預計殘值2000元,預計可用4年,試用年數總和法計算每年折舊額。
年數總和=1+2+3+4=10
第一年=(78000-2000)×(4/10)=30400
第二年=(78000-2000)×(3/10)=22800
第三年=(78000-2000)×(2/10)=15200
第四年=(78000-2000)×(1/10)=7600
(1)期限總和法擴展閱讀:
年數總和法的優缺點:
優點:因資產的原始成本在早期獲取收入過程中所耗用的要比後期大,因此早期折舊費應大於後期。還有,資產的凈收入在後期要少於早期,即使不計利息成本,資產凈收入的減少。因此,加速折舊法在使用上是合理的,也是最趨於現金收支規律的一種方法。
缺點:對影響折舊分配需要考慮的因素也不能完全考慮並體現。
年數總和法是固定資產加速折舊法的一種。它是將固定資產的原值減去殘值後的凈額乘以一個逐年遞減的分數計算確定固定資產折舊額的一種方法。
年數總和法的適用范圍:
1、由於技術進步,產品更新換代較快的。
2、常年處於強震動、高腐蝕狀態的。
2. 年數總和法的適用范圍
一、年數總和法的主要用於以下兩個方面的固定資產:
1、由於技術進步,產品更回新答換代較快的;
2、常年處於強震動、高腐蝕狀態的。
二、年數總和法的定義:
年數總和法又稱總和年限法、折舊年限積數法、年數比率法、級數遞減法或年限合計法,是固定資產加速折舊法的一種。它是將固定資產的原值減去殘值後的凈額乘以一個逐年遞減的分數計算確定固定資產折舊額的一種方法。
三、年數總和法的計算公式:
逐年遞減分數的分子代表固定資產尚可使用的年數 ;分母代表使用年數的逐年數字之總和,假定使用年限為n年,分母即為1+2+3+……+n=n(n+1)÷2,相關計算公式如下:
年折舊率=尚可使用年數/年數總和×100%;
年折舊額=(固定資產原值-預計殘值)×年折舊率;
月折舊率=年折舊率/12 ;
月折舊額=(固定資產原值-預計凈殘值)× 月折舊率 ;
採用年數總和法計提固定資產折舊,體現了會計的謹慎性原則。
3. 年數總和法年折舊公式: 年折舊率=(預計使用年限-已使用年限)/[預計使用年限×(預計使用年限+1
比如:預計使用5年,
即第一年尚可使用年限5年,第二年尚可使用年限4年,第三年專尚可使用屬年限3年,第四年尚可使用年限2年,第五年尚可使用年限1年。
1+2+3+4+5=15
或者
(1+5)x5 /2= 15 即 ,首項+尾項 X 序數次 /2
4. 年限總和法和雙倍余額遞減法的三個區別
年限平均法
優點:平均年限法又稱直線法,這種方法比較適合各個時期使用程度和使回用效率大答致相同的固定資產。
缺點:由於平均年限法只著重於固定資產使用時間的長短,不考慮固定資產使用的強度和效率,因此,每期折舊費用總是相等的。如果某一年使用率高,生產的產品產量增多,那麼每一單位的產品分攤的折舊費用勢必降低,產品單位成本就下降:反之,則上升。所以用平均年限法分攤固定資產成本,看似各年平均其實並不均勻。
雙倍余額遞減法
雙倍余額遞減法是在不考慮固定資產殘值的情況下,用直線法折舊率的兩倍作為固定的折舊率乘以逐年遞減的固定資產期初凈值,得出各年應提折舊額的方法。 就與加速折舊法類同,可讓你在第一年折減較大金額。雙倍余額遞減法是加速折舊法的一種,是假設固定資產的服務潛力在前期消耗較大,在後期消耗較少,為此,在使用前期多提折舊,後期少提折舊,從而相對加速折舊。
5. 年數總和法計算
年數總和法就是將固定資產的原值減去預計凈殘值後的凈額作為折舊基數,乘以一個逐年遞減專的分數計算各期屬固定資產折舊額的一種方法。計算公式如下:
當年折舊率=尚可使用年限/預計使用年限的年數總和
當年折舊額=(固定資產原值-預計凈殘值)*年折舊率
預計使用年限的年數總和=5+4+3+2+1=15
第五年(200000-800)*5/15=66400
第四年 (200000-800)*4/15=53120
第三年(200000-800)*3/15=39840
第二年(200000-800)*2/15=26560
第一年(200000-800)*1/15=13280
6. 年數總和法的優缺點
年數總和法的優缺點:
優點:因資產的原始成本在早期獲取收入過程中所耗用的要比後期大,因此早期折舊費應大於後期。還有,資產的凈收入在後期要少於早期,即使不計利息成本,資產凈收入的減少。因此,加速折舊法在使用上是合理的,也是最趨於現金收支規律的一種方法。
缺點:對影響折舊分配需要考慮的因素也不能完全考慮並體現。
年數總和法又稱總和年限法、折舊年限積數法、年數比率法、級數遞減法或年限合計法,是固定資產加速折舊法的一種。它是將固定資產的原值減去殘值後的凈額乘以一個逐年遞減的分數計算確定固定資產折舊額的一種方法。
年數總和法的適用范圍:
1、由於技術進步,產品更新換代較快的;2、常年處於強震動、高腐蝕狀態的。
計算公式:
逐年遞減分數的分子代表固定資產尚可使用的年數;分母代表使用年數的逐年數字之總和,假定使用年限為n年,分母即為1+2+3+……+n=n(n+1)÷2,相關計算公式如下:
年折舊率=尚可使用年數/年數總和×100%
年折舊額=(固定資產原值-預計殘值)×年折舊率
月折舊率=年折舊率/12
月折舊額=(固定資產原值-預計凈殘值)× 月折舊率
採用年數總和法計提固定資產折舊,體現了會計的謹慎性原則。
7. 年數總和法計算
計算公式
逐年遞減分數的分子代表固定資產尚可使用的年數,分母代表使用年數的逐年數字之總和,假定使用年限為n年,分母即為1+2+3+……+n=n(n+1)÷2,相關計算公式如下:
年折舊率=尚可使用年數/年數總和×100%。
年折舊額=(固定資產原值-預計殘值)×年折舊率。
月折舊率=年折舊率/12。
月折舊額=(固定資產原值-預計凈殘值)× 月折舊率。
採用年數總和法計提固定資產折舊,體現了會計的謹慎性原則。
(7)期限總和法擴展閱讀:
原理
根據固定資產的折舊原則,固定資產使用年限結束時,該固定資產的價值也全部轉到產品成本中。那麼轉移的價值應為100%,簡化為1。簡單地說當某個固定資產的價值全部折舊結束時,其折舊率總和應為1,用數學式子表示為:折舊率總和=1。
現在我們把這個式子展開如下:
折舊率總和=1
=(1+2+3+……+10)÷(1+2+3+……+10)
=(1+2+3+……+10)÷55
=1÷55+2÷55+3÷55+……+10÷55
假如某企業實行加速折舊固定資產的使用年限是10年,那麼它的第一年折舊率我們就可以規定為10÷55,第二年規定為9÷55,第三年規定為……,第10年規定為1÷55,10年使用期結束就正好是折舊100%。
以上是使用期為10年的固定資產年數總和折舊法的折舊率式子的來源過程,如果是20年的話,我們只要用式子:
折舊率總和=1
=(1+2+3+……+20)÷(1+2+3+……+20)
=(1+2+3+……+20)÷210
=1÷210+2÷210+3÷210+……+20÷210
同樣可以求得20年中各年的折舊率。
擴展文件;《會計資料大全》
8. 平均年限法、雙倍余額遞減法和年數總和法的計算
平均年限法每年折舊額=(80000-5000)/5=15000元
雙倍余額遞減法第一年折舊回80000*(2/5)=32000元
第二年折舊(答80000-32000)*(2/5)=19200元
第三年折舊(80000-32000-19200)*(2/5)=11520元
第四年年折舊(80000-32000-19200-11520-5000)/2=6140元
第五年折舊同第四年
年數總和法:
第一年折舊=(80000-5000)*(5/15)=25000
第二年折舊=(80000-5000)*(4/15)=20000
第三年折舊=(80000-5000)*(3/15)=15000
第四年折舊=(80000-5000)*(2/15)=10000
第五年折舊=(80000-5000)*(1/15)=5000
會計分錄:
借:製造費用 15000
貸:累計折舊 15000
9. 固定資產年數總和法怎麼理解
年數總和法又稱總和年限法、折舊年限積數法、年數比率法、級數遞減法或年限合計法,是固定資產加速折舊法的一種。是指用固定資產原值減去預計殘值後的凈額,乘以一個逐年遞減的分數(稱為折舊率),計算折舊額的一種加速折舊的方法。
計算公式:
逐年遞減分數的分子代表固定資產尚可使用的年數;分母代表使用年數的逐年數字之總和,假定使用年限為n年,分母即為1+2+3+……+n=n(n+1)÷2,相關計算公式如下:
1、年折舊率=尚可使用年數/年數總和×100%。
2、年折舊額=(固定資產原值-預計殘值)×年折舊率。
3、月折舊率=年折舊率/12。
4、月折舊額=(固定資產原值-預計凈殘值)× 月折舊率。
(9)期限總和法擴展閱讀:
年數總和法原理:
1、根據固定資產的折舊原則,固定資產使用年限結束時,該固定資產的價值也全部轉到產品成本中。那麼轉移的價值應為100%,簡化為1。簡單地說當某個固定資產的價值全部折舊結束時,其折舊率總和應為1,用數學式子表示為:折舊率總和=1。
2、把這個式子展開如下:
折舊率總和=1
=(1+2+3+……+10)÷(1+2+3+……+10)
=(1+2+3+……+10)÷55
=1÷55+2÷55+3÷55+……+1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