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贈與人能任意撤銷贈與合同嗎
贈與人任意撤銷權是指未經公證的贈與、或非履行道德義務的贈與,贈與人在贈與財產的權產轉移以前無需任何理由均可撤銷贈與的權利。《合同法》第186條規定了贈與人享有任意撤銷權,即贈與人在贈與財產的權利轉移之前可以撤銷贈與。其目的就是賦予贈與人與受贈人達成合意後法定要件實現以前悔約權,使贈與人不致因情緒沖動,思慮欠周,貿然應允將不動產等價值貴重物品無償給與他人,既受法律上的約束,遭受財產上的不利。由於我國《合同法》把贈與合同的性質規定為諾成合同,即贈與人與受贈人一旦達成合議合同即告成立,對雙方具有約束力,贈與人對受贈人有要求其履行的權利。一般情況下,諾成合同不允許當事人享有任意撤銷權的,但由於贈與合同為無償單務合同,受贈人為純獲利益者,贈與人並不能從受贈人處取得任何財產代價(即使是附義務的贈與,所附的義務也不是贈與合同的對價義務),在贈與合同成立後,若不許贈與人撤銷贈與,則即使贈與人因一時沖動、思慮不周而為贈與的意思表示,也須負擔履行贈與合同的義務,這對於贈與人要求未免過於苛刻,有失公允。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八十六條贈與人在贈與財產的權利轉移之前可以撤銷贈與。具有救災、扶貧等社會公益、道德義務性質的贈與合同或者經過公證的贈與合同,不適用前款規定。
⑵ 簡述贈與合同的任意撤銷有哪些方面的限制
贈與合同的任意撤銷有哪些方面的限制
贈與合同是贈與人將自己的財產無償給予受贈人,受贈人表示接受贈與的合同。根據我國合同法的規定,贈與合同的撤銷有兩種,即法定撤銷和任意撤銷。贈與的法定撤銷,是指在法定事由出現時享有撤銷權的人撤銷贈與。即只要具備了法定事由,不論贈與採用何種形式,是否交付或登記,撤銷權人均可撤銷贈與。這些法定事由有:(1)受贈人嚴重侵害贈與人或贈與人的近親屬;(2)受贈人對贈與人負有扶養義務而不履行;(3)受贈人不履行贈與合同約定的義務。而贈與人的任意撤銷權,是指在贈與合同成立後,贈與物交付之前,贈與人基於自己的意思表示撤銷贈與的權利。
撤銷權是指對法律行為享有撤銷權的當事人,通過自己單方面的意思表示使法律行為的效力歸於消滅的權利,它是一種形成權。撤銷權在民法上大致有四種:(1)民事行為上的一般撤銷權;(2)破產法上的撤銷權;(3)在債的關系中存在的撤銷權;(4)贈與合同的撤銷權。除贈與合同的撤銷權外,其他形式的撤銷權都有除斥期間的限制,既然贈與合同的撤銷權同屬形成權,立法上為何沒有規定對其進行除斥期間的限制?
《合同法》第一百八十六條規定:「贈與人在贈與財產的權利轉移之前可以撤銷贈與。具有救災、扶貧等社會公益、道德義務性質的贈與合同或者經過公證的贈與合同,不適用前款規定。雖該條第二款對贈與人行使任意撤銷權作了一定限制,但存在很多問題。《合同法》第一百八十九條規定:「因贈與人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使贈與的財產毀損、滅失的,贈與人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立法上的規定很模糊,如果是針對不可撤銷的贈與財產,若存在這種情形贈與人要承擔賠償責任尚可理解,但是若是不屬於不可撤銷的贈與,既然在贈與財產權利轉移之前存在可以撤銷贈與的可能性,那麼因贈與人故意或重大過失導致贈與財產毀損、滅失,是否意味著贈與人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這顯然是與《合同法》第一百八十六條第一款規定相沖突的。
贈與合同是一種契約,雙方達成合意後成立,屬於意思自治的結果。既然達成了協議,是當事人自願選擇的結果,因此一旦達成,對雙方就具有約束力。若贈與人之後行使了任意撤銷權,在受贈人沒有過錯的情況下,消除自己的責任,從而可能使受贈人承受本不該承擔的負擔,如為接受贈與所作的必要准備工作,或受贈人基於對贈與人的信賴,在贈與人不反對的情況下,以贈與物為基礎,與第三人訂立了其他形式的契約。這對受贈人來說顯然是不公平的,也不利於市場交易穩定。
因此,
贈與合同上的任意撤銷權
既然是形成權,就應規定相應的除斥期間加以限制,若在除斥期間內贈與人不行使撤銷權,期間一過其撤銷權就歸於消滅,除出現法定事由,否則贈與人必須履行贈與合同的義務。其次,引入締約過失制度。所謂締約過失,是指當事人於締約之際具有過失,從而導致合同不成立、無效或被撤銷,使他方當事人受到損害或者因當事人違反對他人的照顧和保護義務,使他方當事人受到人身或財產損害的情形。引入該制度使得贈與人行使任意撤銷權使贈與合同被撤銷後承擔締約過失責任,從而盡可能的使贈與人與受贈人之間的利益達到一個平衡。
⑶ 合同法中撤銷權的一年期限是除斥期間還是訴訟時效
一、合同法中撤銷權的一年期限是除斥期間。
撤銷權的時效歷有除斥期間和訴訟時效兩說。除斥期間是法律為形成權設定的行使期間。所謂形成權,是指因單方民事行為即能引起民事關系發生、變更、終止的權利。
主張撤銷權時效是訴訟時效的觀點認為,撤銷權是請求權,即請求撤銷合同的權利,不是形成權,債權人不可以自行撤銷合同,故撤銷權的時效應為訴訟時效。主張撤銷權是除斥期間的觀點認為,債務人、第三人有詐害行為的,債權人應當及時行使撤銷權,因此撤銷權時效,屬除斥期間。
《合同法》第七十五條規定撤銷權的期間為一年和五年。債權人知道撤銷原因的,自知道之日起,為一年。債權人不知道撤銷原因的,自詐害行為發生之日起,為五年。期間屆滿,當事人撤銷權消滅。
二、最高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八條規定:
「合同法第五十五條規定的『一年』、第七十五條和第一百零四條第2款規定的『五年』為不變期間,不適用訴訟時效中止、中斷或者延長的規定」。
該司法解釋只是規定合同法第七十五條規定的『五年』期限是不變期間,而未規定該條規定的『一年』期限為不變期間。審判實踐中,對合同法第七十五條規定的『一年』期限的性質存有分歧。由於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釋已明確規定合同法第七十五條規定的『五年』期限是不變期間,而未規定該條規定的『一年』期限是不變期間,因此,該條中的『一年』期限應當屬於訴訟時效,對此,最高法院的法官也持肯定態度。
一、除斥期間屆滿,形成權消滅。除斥期間與訴訟時效,都可以督促當事人行使權利,然二者卻有質的不同,主要為:
第一,訴訟時效適用於請求權,請求權是請求他人為一定行為或者不為一定行為的權利。除斥期間適用於形成權。
第二,訴訟時效的適用范圍無需事事由法律特別規定,只需符合法院受案范圍的請求權,均可援用訴訟時效。除斥期間需由法律明確規定,法律未做特別規定的,當事人不能援用除斥期間。
第三,訴訟時效有中止、中斷、延長的制度,除斥期間則無,是固定不變的,故除斥期間又有不變期間之稱。
第四,訴訟時效屆滿,消滅的是勝訴權,當事人的請求權依然存在,只不過是被請求權人產生時效屆滿的抗辯權,可以據此對抗請求權人的請求。除斥期間屆滿,當事人消滅的是實體權利,該權利喪失,不能再行使。
二、《合同法》第一百九十二條釋義:
本條是對贈與人的法定撤銷情形及撤銷權行使期間的規定。
贈與合同的法定撤銷,是指贈與合同成立後,在具備法律規定的情形時,撤銷權人可以撤銷贈與。贈與的法定撤銷與任意撤銷的不同點在於:第一,撤銷贈與須依法律規定的事由;第二,只要具備法定事由,不論贈與合同以何種形式訂立以至經過公證證明,不論贈與的財產是否已交付,也不論贈與是否屬於社會公益和道德義務性質,享有撤銷權的人均可以撤銷贈與。
贈與本是使受贈人取得利益的行為,如果受贈人對贈與人有加害行為或者其他忘恩負義行為的,法律應賦予贈與人有撤銷贈與的權利。贈與合同的法定撤銷情形,均為受贈人的違法行為或者違反贈與合同約定的行為。贈與人依法撤銷贈與的權利,是法律對贈與人加以保護的重要內容。
贈與人的法定撤銷情形
依該條規定,贈與人可以撤銷贈與的三項法定情形有如下含義:
1.受贈人嚴重侵害贈與人或者贈與人的近親屬。其要點,一是受贈人實施的是嚴重侵害行為,而不是輕微的、一般的侵害行為。二是受贈人侵害的是贈與人本人或其近親屬,包括配偶、直系親屬(父母、子女、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等)、兄弟姐妹。如果侵害的是其他親友則不在此列。
至於受贈人的侵害行為是否必須出於故意,是否須達到構成犯罪的程度,一些國家和我國台灣地區的立法則有所不同。如德國規定,受贈人對於贈與人或其親近屬有重大侵害行為或重大忘恩負義的行為時,贈與人得撤銷其贈與。而我國台灣地區則規定,受贈人對於贈與人或其最近親屬,有故意侵害之行為,依刑法有處罰之明文者;以及對於贈與人有扶養義務而不履行者,贈與人得撤銷其贈與。由此可見,對撤銷贈與的法定事由,德國的撤銷條件較為寬松,並未特別指出是故意行為,也沒有強調達到犯罪的程度,贈與人即可撤銷贈與。而我國台灣地區的條件則較為嚴格,既明確為故意行為,又需構成犯罪。按照我國合同法的規定,受贈人只要嚴重侵害了贈與人或者贈與人的近親屬,贈與人即可撤銷贈與,而不限於故意和犯罪行為。
2.受贈人對贈與人有扶養義務而不履行。其要點在於:一是受贈人對贈與人有扶養義務。二是受贈人對贈與人有扶養能力,而不履行對贈與人的扶養義務。如果受贈人沒有扶養能力或者喪失了扶養能力的,不產生贈與人撤銷贈與的權利。
3.受贈人不履行贈與合同約定的義務。其要點在於:一是贈與合同約定了受贈人負有一定的義務。二是贈與人已將贈與的財產交付於受贈人。三是受贈人不履行贈與合同約定的義務。在附義務的贈與中,受贈人應當依約定履行其所負義務。在贈與人向受贈人交付了贈與的財產後,受贈人如不依約履行其義務,贈與人可以撤銷贈與。
為了盡早確定贈與關系的去留,撤銷權人應當依法及時行使撤銷權。贈與人行使撤銷權的期間為一年,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原因之日起計算。這一期間屬於除斥期間,即法律對某種權利所預定的行使期間,不存在中止、中斷和延長的問題。撤銷權人如在法律規定的期間內不行使撤銷權的,其撤銷權即歸於消滅。
⑷ 贈與合同任意撤銷權與解除權的區別
贈與人對贈與合同的任意撤銷權與解除權的區別如下:
1、兩個目標是不同的,任意撤銷權授予捐贈者在贈與合同生效後和實際履行之前悔改的權利,撤回權基於道德考慮,剝奪了不感恩的受贈人要求交付和繼續保留禮物的權利。
2、撤銷內容不同,任意撤銷已生效但尚未履行的贈與合同的權利,以及行使破壞債權權利效力的權利的行使,撤銷權的對象分為兩種情況,未履行禮品合同即被取消,物送達後其物權的撤銷。
3、運動階段是不同的,在實際轉讓捐贈的財產權之前,必須行使任意撤銷權,撤銷權可以在捐贈財產的實際轉讓之前和之後行使。
4、運動條件不同,任意撤銷權僅受行使時間的限制,出於法律原因沒有任何要求,解僱權僅在有法律原因的情況下才能行使。
5、鍛煉有不同的後果,行使任意撤銷權的結果是使捐助者免於履行義務,這實際上等同於合同的終止,在行使取消權後,不再履行不履行義務,並退回已履行的禮物。
6、適用范圍不同,法定撤銷的范圍適用於所有禮品合同,捐贈人任意撤銷權的適用受到「兩個公眾,一個人共同努力」的限制,也就是說,具有社會福利和減輕災害救濟和扶貧等道德義務性質的公平禮品合同不能行使撤銷權。
(4)贈與合同任意撤銷權期限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九十四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當事人可以解除合同:
1、由於不可抗力無法達到合同目的。
2、在履行期限屆滿之前,其中一方通過自己的行動明確表示或表明未履行本金。
3、一方當事人拖延了主要債務的履行,沒有在被召集後的合理時間內償還。
4、當事人延遲履行債務或其他違反合同的行為,使得無法實現合同的目的。
5、法律規定的其它情形。
⑸ 贈與合同的任意撤銷有哪方面的限制
1、贈與合同的任意撤銷權是指贈與人在贈與財產的權利轉移之前可以撤銷版贈與。
其限制是具權有救災、扶貧等社會公益、道德義務性質的贈與合同或者經過公證的贈與合同不適用任意撤銷權。
2、《合同法》
第一百八十六條贈與人在贈與財產的權利轉移之前可以撤銷贈與。
具有救災、扶貧等社會公益、道德義務性質的贈與合同或者經過公證的贈與合同,不適用前款規定。
第一百八十八條具有救災、扶貧等社會公益、道德義務性質的贈與合同或者經過
公證的贈與合同,贈與人不交付贈與的財產的,受贈人可以要求交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