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採石之戰的簡介
宋金戰爭的一次著名戰役。紹興三十一年(1161)金海陵王完顏亮征調大軍,分四路,企圖一舉攻滅南宋。金海陵王亮親率主力,自南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出發,首攻宋淮西地區。宋兩淮駐軍倉皇退至長江南岸,金軍長驅直入,進抵長江北岸,打造戰船,准備自採石(今屬安徽馬鞍山市)渡江。當時,宋建康府(今江蘇南京)都統制王權因無能被罷官,所部一萬八千人剛退至採石,接替王權的將領李顯忠尚未到任,軍無主帥,士氣渙散,人心惶惶。中書舍人虞允文時任督視江淮軍馬府參謀軍事,奉命督促李顯忠赴任,並代表宋廷到採石慰勞軍隊。他在採石見形勢危急,毅然召集張振、時俊等將領,宣布宋廷抗金命令,犒賞軍隊,動員將士決一死戰。同時,又組織當地民兵和群眾進行支援,使採石一帶的防務頓形好轉。金海陵王誤認為宋軍已敗退逃散,江南岸無兵把守,遂於十一月八日督兵過江。宋軍利用水軍優勢,在江中截斷金軍船隻,並在船上施放霹靂炮,煙霧和石灰彌漫江面,使金軍無法抵擋。宋軍出動車船,船行如飛,船內踏車民兵精神振奮,呼聲震天。金軍敗回北岸。次日,宋水軍直迫長江北岸的楊林渡口,焚毀敵船,金海陵王被迫移軍揚州,強令金軍從瓜洲(今江蘇揚州南運河入長江口處)渡江,為部下所殺,金軍敗退。南宋再度轉危為安。
② 如何評價宋軍的採石磯大捷
國危思良將,風波亭亂,怒發沖冠,大廈將傾,國之將覆
岳飛被冤殺後的南宋朝廷已經再無大將。面對來勢洶洶的金帝完顏亮,南宋朝廷竟無人可派,兩淮前線全軍潰敗!
那麼,對金國又有何意義呢?完顏亮治理之下的金國,內部矛盾本來就不少,現在他的失敗,以及他的固執,自然就是引爆了內部矛盾,最終完顏亮被廢,性命不保!
南宋因此在與金朝的對抗之中占據了一定的優勢地位,國家得以續存和發展。南宋如果沒有拿下此勝的話,就不會有後來的穩定日子了,挫敗金軍給了南宋掌權者很強的信心。
③ 南宋採石磯之戰的南宋領軍人物是誰
虞允文(1110~1174)
中國南宋抗金名臣。字彬甫。仁壽(今屬四川)人。紹興三十一年(1161),金海陵王完顏亮統率金軍主力越過淮河,進迫長江。兩淮前線宋軍潰敗,金軍如入無人之境。虞允文時任督視江淮軍馬府參謀軍事,被派往採石(今屬安徽馬鞍山市)犒師,正值金海陵王大軍謀由採石渡江。虞允文見形勢危急,毅然把散處沿江無所統轄的軍隊,迅速組織起來,挫敗金軍渡江南侵的計劃,贏得了採石大捷(見採石之戰)。金海陵王移兵揚州,虞允文又趕赴鎮江府(今江蘇鎮江)阻截。金軍北撤,虞允文在南宋朝野上下獲得極高聲譽。乾道三年(1167),召為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四川名將吳璘死,虞允文接替他出任四川宣撫使兼知樞密院事,積極整頓正規軍和民兵,減縮軍費開支。五年拜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八年秋,再度赴四川綜理軍政事務,後病死。在淳熙四年(1177年),宋孝宗詔贈虞允文太傅,謚忠肅。而宋孝宗在虞允文死去後便失去了收復中原的斗心,從此不再打算收復中原。但虞允文的報國事跡仍廣為人傳頌,名留青史。毛澤東亦曾在《續通鑒紀事本末》批道「偉哉虞公,千古一人」,虞公即虞允文。虞允文曾為唐書及五代史加註,並著有詩文十卷,經筵春秋講義三卷、奏議二十二卷、內外志十五卷,傳頌於世。
④ 採石之戰記錄了哪些事
「紹興和議」的簽訂,使南宋獲得了金朝對其偏安一隅的承認。在這以後的二十年時間里,金朝統治者集中力量鞏固其在北方的統治,加之宮廷內部也不斷發生相互殘殺的爭斗,無暇再發動對南宋的進攻。以宋高宗為首的南宋投降派以為,從此便可以安安穩穩地做太平夢了。
可是,好夢不長。紹興三十一年(金正隆六年,1161年),金主完顏亮就把宋高宗一夥的和平幻夢給徹底攪破了。
完顏亮是金朝第四個皇帝。他在發動宮廷政變,弒殺金熙宗完顏亶,登上皇帝寶座後,實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殺掉大批奴隸主舊貴族,確立了中央集權專制統治。完顏亮野心勃勃,好大喜功,羨慕江南繁華,夢想一舉滅宋,使「天下一家」,自己成為正統。
為了消滅南宋,完顏亮一面下令大規模調撥軍隊,製造戰船,一面不斷指責南宋招納叛亡,盜買馬匹,對和議履行不誠,製造舉兵的輿論。
就在完顏亮准備大舉南進的時候,宋高宗與一幫佞臣還仍在過著「西湖歌舞幾時休」的醉生夢死生活。對於完顏亮南侵的意圖,南宋一些有識之士早就有所覺察。許多大臣上書高宗,力陳防備,但高宗均無動於衷,不少大臣反而因此獲罪遭貶。
是年六月,完顏亮遷都南京(今河南開封)。此時他終於按捺不住野心,於八月間就迫不及待調動60萬大軍,號稱百萬,分兵四路南下,大舉侵宋。東路出壽春(今安徽鳳台)渡淮河攻淮南,中路由蔡州(今河南汝南)出發攻襄陽及荊南,西路由鳳翔出發向蜀口進軍,取大散關。最後一路由海道直取臨安(今浙江杭州)。
完顏亮親率東路大軍,狂妄叫囂:最多不過一百天,滅掉南宋,統一全國。
金兵南侵已迫在眉睫,宋高宗君臣才從和平幻夢中清醒過來,倉猝組織防務。此時當年名將岳飛、韓世忠等早已不在人世,劉、吳玠等也都老了,而且身患重病。宋高宗為了偏安而自毀長城,造成現在的局面,只能自吞苦果。不得已宋高宗起用尚在病中老將劉任命他為淮南、江南、浙西制置使,節制諸路軍事,率軍迎敵。
十月初,金兵逼近淮河北岸,形成兩軍隔河相峙的態勢。擔任淮西防務的都統制王權,是個貪財愛色、貪生怕死之輩。劉命他領兵迎戰,他卻賴在建康不走,再三督促,他才哭哭啼啼地和妻妾告別,臨行前把家私細軟裝入官船,准備隨時逃走。劉幾次命他進駐壽春(在下蔡地入於金後,南宋以安豐為壽春府治,今安徽壽縣西南),他都推委搪塞,後來實在沒有法子,王權才勉強去了離前線較遠的廬州(今安徽合肥)。
十月初九,完顏亮率軍搶渡淮河,王權根本無心抵抗,先後放棄了廬州、和州(今安徽和縣),渡江逃到採石(今安徽當塗西北)。金軍如入無人之境,很快便佔領了滁州,把戰線又拉到了長江北岸。剛剛趕到淮陰的劉,得知淮西已失守,又接到退守江南的命令,只好引兵退回京口(今江蘇鎮江),布置防務。眼睜睜地看著淮南全部落在完顏亮手中。
金軍兵臨長江,臨安南宋朝廷一片驚慌。大小官員紛紛送家屬出臨安,隨時准備逃跑。宋高宗此時早已沒了主心骨,又想遣散朝官,走三十年前浮海避敵的老路。只是由於新任宰相陳康伯的堅決勸阻,他才打消了逃跑的念頭,勉強下詔表示要率軍親征,並派知樞密院事葉義問督視江淮軍馬,中書舍人兼直學士院虞允文參謀軍事,到江、淮督戰。
就在葉義司等人十月下旬離開臨安的時候,金朝內部又發生政變。東京留守完顏雍在部分女真貴族的擁立下登上帝位,宣布廢黜完顏亮。消息傳來,完顏亮見歸路已絕,便決定孤注一擲,自楊林渡(今安徽和縣東)渡江,欲取代南宋,在江南紮下腳跟。
但是,他卻低估了南宋方面的力量。十一月初,南宋任命蕪湖守將、寧國軍節度使、御前諸軍都統制李顯忠接替王權的職務,並派虞允文督促李顯忠前往接任,同時犒師採石。
虞允文來到採石,此時王權已離去,新任統帥李顯忠還未到任。他到江邊巡視,沿途見到因王權逃跑而從淮西敗退下來的宋軍將士,三三兩兩,無精打采地坐在路邊,絲毫沒有鬥志。隔岸望去,北岸金兵營帳密布,大戰一觸即發。虞允文看到形勢異常危險,便把將士召集起來,激發他們的抗敵熱情。
虞允文向將士們指出:「敵人萬一得以渡過長江,我們就是後退也沒有生路了。
現在我們前有天塹,佔有地利,還不如死中求生!況且朝廷養了你們三十年,難道還不能一戰報國嗎?」將士們聽後都說:「誰不願意殺敵立功?只是沒有主將。」虞允文見群情已起,於是就宣布:「朝廷已將王權撤職,另派李顯忠前來負責軍務。」李顯忠是深孚眾望的勇將,將士們聽說他來當主帥,立刻精神大振。虞允文趁熱打鐵,接著又對將士說:「現在軍情緊急,在李將軍到任之前,我願意負責軍務,和大家一道殺敵報國。國家是不會虧負我們的!」在虞允文的感召下,眾將士決心為國守土死戰。
虞允文清點宋軍部隊,卻只有一萬八千餘人,戰馬數百匹而已,與金軍相差懸殊。大敵當前,除了挺身而上,沒有退路。虞允文迅速召集將領,研究制訂作戰方案。最後決定採用水、陸相互配合,以水戰為主的戰法。步兵和騎兵埋伏在江岸高地後面,待命行動。水軍船艦分成五隊:選擇精兵藏於海鰍船(一種以車輪激水的快速戰船)內,停泊在大江中流,作為主攻部隊;用兩隊海船組成東、西兩翼配合主力;另外兩隊隱藏在港汊間,用作襲擊敵船和後援之用。
宋軍部署剛剛完畢,金軍船隊已在鼓噪渡江了。完顏亮在北岸高台上居中而坐,身著黃金甲,手揮小紅旗,指揮幾百艘戰船從楊林河口出發,直駛長江南岸。船借風勢,不一會兒,駛在前面的七十多隻戰船已抵達南岸。金兵棄船登岸,直向宋軍沖來。
此時虞允文穿梭於宋軍各部之間組織迎敵,見部分金兵登陸,便拍著勇將時俊的背說:「你以有膽略聞名四方,此時還立在陣後做什麼?」時俊見虞允文親臨陣地,勇氣倍增,回顧虞允文,好讓他看自己前去殺敵,大喝一聲,揮舞雙刀沖向敵陣。士兵們一見將領向前,也隨之沖了上去,登陸的金兵很快就被全殲。
這時候,江南風力漸弱,宋軍水師開始了猛烈反擊。在海鰍船上踏車的都是初臨戰陣的當地民兵,但他們毫無懼色,駕船直沖入金軍船隊。海鰍船船體大,速度快,金軍戰船船體小,與海鰍船相撞,大部分被撞沉,船上的金兵多半淹死在江中。
完顏亮不甘心失敗,他把剩餘的船隻重新集結起來,准備再次發動進攻。時近黃昏,一隊從他處撤退下來的宋軍路過採石,虞允文便動員他們打旗擂鼓,從山後繞到江邊。完顏亮以為宋軍援兵來到,不敢再戰,急忙命令金軍船隊向後撤退,舍舟登岸。宋軍強弩手乘勝追射,把金軍殺得大敗。完顏亮率領殘兵敗將,退至和州。
宋軍以少勝多,取得了巨大勝利。虞允文一面向朝廷報捷,一面犒賞將士。但他並未被暫時的勝利沖昏頭腦,清醒地認識到,敵軍人多勢眾,並不會因此沉重一擊而善罷甘休。他向將士們指出:「敵軍今天敗了,明天將卷土重來。」隨後召集眾將領連夜重新進行戰斗部署:把大部分戰船開到楊林河口,封鎖金軍出入的水道,另派一隊海船停泊在上流。第二天天一放亮,大批金兵果然乘船又來進攻。虞允文指揮宋軍對金兵形成夾攻之勢,用一種叫做「神臂弩」的勁弩射擊敵船。一時間飛箭如蝗,許多金兵應弦而倒。宋軍船上的霹靂炮也開始發揮威力,轟擊敵船。宋軍經昨日一戰,士氣大漲,作戰十分勇猛。金軍經受不住宋軍的夾擊,開始撤退。停泊在楊林河口上流的宋軍,此時乘勢放火,把金軍百餘艘戰船全部燒毀。經過這一仗,金軍在淮西的主力,基本被殲滅了。
金軍慘敗採石磯,完顏亮仍不甘心。他見軍事進攻不成,便企圖使用反間計,離散宋軍軍心。完顏亮寫了一封信,派人送至宋營,諭示王權事宜,似乎早與王權有約。虞允文識破完顏亮的計策,寫了一封回信,表示要同金軍再戰,決一雌雄。完顏亮見信大怒,卻又無計可施,只好下令移師瓜洲渡口,企圖從此渡江,奪取京口。
京口此時由老將劉把守。劉久卧病榻,實際上已不能處理軍務。虞允文料想金兵定會由此乘虛而入,便自告奮勇,請求已到任的李顯忠撥給他一部分軍隊,支援。李顯忠欽佩虞允文的勇氣和膽識,立即調撥了一萬餘人馬。虞允文率軍星夜開向京口。
虞允文到京口後,首先去拜望劉,徵求他對防務的意見,劉聞聽虞允文採石大敗金兵,感慨地說:「想不到朝廷養兵三十年,竟首先讓你這樣一個書生建了大功,真讓我們武將感到羞愧。」虞允文安慰了他一番,便會同其他將領,在江面上作了嚴密的防禦部署。
金軍將官在北岸看到南宋已早有準備,知道渡江難以成功。有一個將領指出,瓜洲江面比採石寬闊,請求完顏亮不要忙著進攻,待退回揚州再做打算。氣急敗壞的完顏亮非但不聽,反而打了他五十軍棍,接著下令:軍士逃亡者,殺其領隊;部將逃亡者,殺其主將,強令金軍渡江。這樣一來,使得軍中人人自危,軍心騷動。一些金軍將領開始秘密商議,准備起事,殺死完顏亮。
十一月二十七日,金將浙西路都統耶律元宜率眾把完顏亮亂箭射死於營帳中。這個曾不可一世的君主,終於夢斷瓜洲渡口,統一大帝國的迷夢徹底破滅了。
此時進攻南宋的其他三路金軍,在南宋軍民的奮力抵抗下也遭到了失敗。耶律元宜見大勢已去,便領軍從瓜洲向北撤退三十里,用都督府的名義,派人持信到京口議和。
金朝對南宋的威脅暫時解除了。
⑤ 採石之戰是怎麼回事
南宋紹興十九年(金皇統九年,1149),金副相完顏亮刺殺金熙宗後奪取帝位。完顏亮在帝位穩固以後,決定破壞「紹興和議」,消滅南宋。紹興二十三年(1153),完顏亮遷都大興府(今北京),積極備戰。紹興三十一年(1161)五月,完顏亮遣使到臨安,明確提出要南宋派出大臣到開封,商議割讓淮南地區給金。戰爭迫在眉睫,南宋政府被迫作出防禦部署,任命吳璘為四川宣撫使,負責川、陝防務,又任命成閔為京西、湖北制置使,率軍前往武昌,扼守長江中游。任命名將劉錡為江、淮、浙制置使,負責長江下游防務。
七月,金遷都開封,隨即進行侵宋部署,幾路大軍先後南侵。九月下旬,完顏亮也自開封南下,至此,侵宋戰爭全面展開。金軍南侵的消息傳來,抗金名將劉鏑扶病從鎮江進駐揚州,對部將們發出「取重陽日到京師(開封)」的豪言,仍採取順昌保衛戰時堅壁清野的戰略防禦措施,並決心在揚州與金軍決一死戰。然而,負責淮西防務的主將王權卻不聽從劉錡的指揮,在聽到金軍已經自渦口(今安徽懷遠東)渡淮時,立即率部南逃,由於淮西完全沒有防務,金軍如入無人之境,迅速佔領廬州、滁州。劉鑄被迫回軍守江。
得知金軍馬上就要到達長江北岸的消息,文武百官紛紛把家人送走,宋高宗也決定再次入海避難。在宰相陳康伯等人的堅決反對下,高宗表示親征,任命知樞密院事葉義問任督視江淮軍馬,中書舍人虞允文任參謀軍事,統一指揮江淮戰事。此時,王權已棄和州(今安徽和縣),逃到長江南岸的採石(今安徽馬鞍山南)。金軍很快佔領和州,完顏亮率軍抵達長江北岸採石磯附近的楊林渡。另路金軍也已佔領真州(今江蘇六合),並進攻揚州。已是重病在身的劉鏑等退守瓜州(今揚州南),再奉命渡江退守鎮江,揚州被金軍佔領。
金軍主力雖然取得重大進展,進抵長江北岸,其他各路卻進展不大,水軍甚至還沒出發,就被宋將李寶率部消滅於膠西東南海灣中的陳家島金水軍基地。
然而,就在十月金軍渡淮大舉南侵之後數日,金朝後院起火,反對完顏亮窮兵黷武的將領擁立金東京(今遼寧遼陽)留守完顏雍為帝,這就是金世宗,改元大定。一個月之內,黃河以北地區很快歸附新皇帝。十一月初,完顏亮得到消息後,決定立即渡江進攻南宋,占據江南。他們決定初七日在採石磯渡江南侵。
這時,宋督視軍馬葉義問將王權罷官,改任李顯忠為都統制。十一月八日,參謀軍事虞允文到採石磯犒軍,舊將王權已被罷職,新將李顯忠未到,宋軍沒有統帥,將士們零零散散地坐在路旁,騎兵也丟失了馬匹,士氣十分低落。遙見江北金軍的大量水軍船隻已出楊林渡口,形勢非常危急,虞允文立即召集諸將議事。有人對他說:「你只受命犒師,又沒有受命督戰。別人做壞事,你來承擔責任嗎?」他叱責道:「危及社稷,豈能退避!」於是迅速部署防禦,並命當塗縣民兵乘海鰍船沖擊金水軍船隊,擊敗金軍。次日,命宋將盛新率軍乘船防守長江江心,控制金水軍基地楊林渡河口,不放一艘金軍船隻出河入江。宋軍以火攻燒毀金水軍的大量船隻,完顏亮被迫退往揚州。採石之戰宋軍大勝。
李顯忠到達採石時,戰爭已經結束,他立即派李捧率軍萬餘人隨虞允文前往鎮江防守。完顏亮得知水軍全部被宋軍消滅,利用水軍攻佔臨安的企圖已經破滅,加上黃河以北地區已歸附新帝金世宗,他已是後退無路,於是孤注一擲,決定佔領江南地區,命令金軍三天內全部渡江過河,不渡者處死,激起了金軍內部的矛盾。十一月二十七日,金都統制完顏元宜率軍殺死了完顏亮,並以金世宗名義行牒鎮江宋樞密行府,表示要退兵以修舊好。金軍隨即退兵,十二月中旬渡淮北歸。
⑥ 採石磯大捷是一次怎樣的事件
宋朝時期,女真族所建立的金國,時常出兵侵略,可是宋朝卻一貫採取屈辱求和、回苟且偏安的政策。宋答高宗(趙構)紹興三十年(公元1160年)十月,金主完顏亮率大兵南下,企圖覆滅宋朝,金兵步步進逼,宋朝的守將一再敗退,一時局勢危急,人心惶惶,嚇得宋朝的皇帝也想航海遠逃了。不久,金兵的主力已逼近了南京附近的採石磯,眼看就要渡過長江的時候,湊巧虞允文奉命到採石磯去勞軍。當他達到採石磯的時候,守將王權已隻身逃走,虞允文毅然負起了指揮軍隊與敵人決戰的重大任務,終於把敵人打得大敗。
⑦ 什麼是歷史上的釆石大捷
南宋紹興十九年(1149,金皇統九年),金朝完 顏亮篡位,殺死了金熙宗。紹興三十一年(1161 )九 月,完顏亮親率大軍十萬,兵分四路南下,打算將宋 朝一舉消滅。宋高宗聞訊,打算再次「浮海避敵」。 右相陳康伯、兵部尚書楊椿等人向宋高宗進言,力主 迎戰,宋高宗應允了他們的請求,並重新起用抗金老 將劉錡等人。劉錡雖身患疾病,但依然進駐鎮江,組 織開展防衛諸事,沒想到駐守淮西的王權臨陣脫逃, 宋軍只得退守長江。金軍見有機可乘,便將突破口選 在採石(今安徽馬鞍山西南)。此地的防務無人執 掌,情況危急之下,前來犒師的督視江淮軍馬府參謀 軍事虞允文主動挑起重擔。在他的指揮下,宋軍士氣 大增,將渡江的金軍一舉擊潰。
⑧ 誰知道南宋採石之戰的資料
宋金採石之戰
採石之戰是南宋宋軍抗金斗爭的重要戰役。此戰發生於紹興末年,由文臣虞允
文指揮宋軍打敗金軍,使金軍未能如願從採石機渡江南侵。
紹興和議後,金統治者滅亡宋朝的夢幻並未破滅。1148年,金兀術死去,海陵
王完顏亮當右丞相。次年,完顏亮發動宮延政變,殺死金熙宗,自立為帝。他夢想
一舉滅宋,盡享江南繁華。1132年,命張浩等大修燕京宮室,次年從上京遷都燕京
,命名中都大興府。接著又營汴京,准備逐步南遷,直逼南宋。完顏亮遷都,一方
面是為了加強對河東、河北及中原地區的統治,另方面是為了便利對南宋的軍事進
攻。
公元1159年正月,宋金貿易的榷場,除泗州一處外,全部被金停止。二月,完
顏亮命戶部尚書蘇保衡等於通州造戰船,並調集諸路猛安謀克軍以及契丹、奚人年
25歲以上50歲以下者從軍,共50餘萬人。又命諸路大造兵器,征調軍馬,共徵到馬
56萬余匹。1160年,簽發各路漢軍和水手,得3萬人。同時,加緊修建開封的宮殿
,作為南侵的前進基地。1161年七月,完顏亮遷都汴京。九月,完顏亮自將32總管
,60萬兵力,分四路大舉南侵。東路,完顏亮親自率領,由壽春攻淮南。中路,劉
萼、仆散烏者率領,自蔡州南攻荊襄。西路,徒單合喜、張中彥率領,自鳳翔攻大
散關。海路,蘇保衡、完顏鄭家率水軍由海道直取臨安,勢在一舉滅亡南宋。
1158年,宋朝賀金正旦使孫道夫回國後即報告了金國有南侵之意,高宗以為金
沒有什麼借口。宰相湯思退疑心孫道夫藉此引薦主戰派張浚,便把孫道夫貶知綿州
。1159年末,金出榜禁止百姓傳說即將起兵南侵的消息傳到南宋,金朝賀宋正旦使
施宜生也向宋透露了金兵不時南侵的訊息。宋高宗一方面立趙瑗為皇子,以便在抗
金形勢不利時退位逃避抗金的重任;另一方面,於紹興三十年(1160年)春,派同
知樞密院事葉義問出使金朝,探偵虛實。葉義問證實金軍即將南侵的消息後,右相
陳康伯、兵部尚書楊椿立即布置兩淮守備。在金軍南侵的威脅下,秦檜的幫凶,左
相湯思退,首先遭到抗戰派反對和攻擊,高宗無奈,只得將其免官。紹興三十一年
(1161年)四月,金派使至宋,正式挑釁。五月,金使到臨安,使者當面辱罵高宗
,要求派大臣去開封商議割淮漢流域土地給金,並以大江為界。戰爭一觸即發,南
宋群臣議論紛紛。主和派又主張逃跑。陳康伯堅決反對,說:「敵國敗盟,天人共
憤。今日之事,有進無退。」堅決主張抗金。一些太學生也積極請戰。高宗遂命令
備戰,分四路迎敵。以吳璘為四川宣撫使,負責川、陝防務;以老將劉錡為淮南、
江南、浙西制置使,節制諸路軍馬,擔負江淮地區抗擊金軍主力的重任;以成閔為
京湖制置使,率兵3萬戍鄂州,與守襄陽的吳拱犄角相應,防守長江中游;以李寶
為沿海制置使,率海舟120艘由海道北進,襲擊金水軍。
金軍南下後,宋軍不戰而潰。一個月左右,金兵推進到長江北岸的和州(今安
徽和縣)。金軍南侵的消息傳來,劉錡抱病從鎮江渡江進駐揚州,隨即派兵北上,
進駐寶應、盱眙、淮陰,淮東的防務有所准備。但負責淮西防務的王權卻逗留建康
,不肯進軍,在劉錡督催之下,才與妻泣別,進駐長江北岸的和州,不想前進。又
在劉錡再三命令之下,才進駐廬州。十月初,當劉錡趕到淮陰時,金軍到達淮河北
岸。由於王權不進,淮西事實上沒有設防,金軍由此從容南下。而當王權得知金軍
過淮河,又棄廬州南逃。金軍迅速推進到滁縣,即將臨江。在港陰抗擊金軍的劉錡
得知這此消息,也只得退兵揚州。
金軍臨江消息傳到臨安,京城亂作一團。文武官員紛紛把家屬送走,宋高宗也
要「浮海避敵」。只有陳康伯和黃中的家屬留在臨安,並堅決反對逃海,高宗才表
示「親征」,繼續抵抗。十月中旬,派知樞密院事葉義問督視江淮軍馬,中書舍人
虞允文參謀軍事。這時金軍已佔領真州(今江蘇六合),王權又從和州逃到採石。
接著揚州失守,劉錡退守瓜州,後又退回鎮江。
完顏亮發動非正義的侵宋戰爭,遭到金統治區各族人民的強烈反對。金宗室完
顏雍乘機奪取政權,黃河以北地區很快歸附新皇帝金世宗。完顏亮得到知這一消息
更加瘋狂南侵。當時,他領兵駐扎在和州雞籠山,決定於十一月初八日從採石(今
安徽當塗北)渡江。
葉義問到建康後,把王權撤了職,另派李顯忠代替王權的職務,可這個葉義問
卻膽小如鼠,不敢親往前線,另派一中書舍人(文官名)虞允文,慰勞採石的宋軍
將士。十一月八日,虞允文採石犒師,距採石數公里外,即聞鼓聲陣陣,問道旁行
人,說是金軍今日渡江,隨行人都想回去,虞允文不聽,進至採石,此時王權已經
走了,接替他職務的李顯忠卻還沒到。宋軍沒有主將,人心惶惶,秩序混亂。虞允
文到了江邊,見王權殘部士氣低落,零散坐於路旁,皆作逃遁之計。見到隊伍這樣
渙散,虞允文十分吃驚,覺得等李顯忠來已經來不及了,就立刻召集宋軍將士,說
以忠義,鼓舞士氣,決心一戰。
宋軍部將見虞允文出來作主,也打起精神來了。他們說:「我們吃盡金人的苦
,誰不想抵抗。現在既然有您作主,我們願意拚命作戰。」有個跟隨虞允文一起去
的官員悄悄地對虞允文說:「朝廷派您來勞軍,又不是要您督戰。別人把事辦得那
么糟,您何必背這個包袱呢?」 虞允文氣憤地說:「這算什麼話!現在國家遭到
危急,我怎麼能考慮自己的得失,逃避責任。」
虞允文是個書生,從來沒有指揮過戰爭。但是愛國的責任心使他鼓起勇氣
。他立刻命令步兵、騎兵都整好隊伍,沿江布陣,又把江面的宋軍船隻分為五隊,
一隊在江中,兩隊停泊在東西兩側岸邊,另外兩隊掩匿山後。敵軍以為採石無兵,
及近南岸,見宋軍列陣相待,當塗人民觀戰助威者十數里不絕,方才大驚,欲退不
能,只得前進。幾百艘金軍大船迎著江風,滿載著金兵向南岸駛來。沒有多少時間
,金兵已經陸續登岸。虞允文命令部將時俊率領步兵出擊。時俊揮舞著雙刀,帶頭
沖向敵陣。兵士們士氣高漲,拚命沖殺。金兵進軍以來,從沒有遭到過抵抗,一下
子碰到這樣強大的敵手,就都垮下來了。江面上的宋軍戰船,也向金軍的大船沖去
。宋水軍多踏車海鰍船,大而靈活,而金軍船隻底平面積小,極不穩便,宋船乘勢
沖擊,就像尖利的鋼刀一樣,插進金軍的船隊,把敵船攔腰截斷。敵船紛紛被撞沉
。敵軍一半落在水裡淹死, 一半還在頑抗。太陽下山了,天色暗了下來,江面上
的戰斗還沒有結束。這時候,正好有一批從光州 (今河南潢州)逃回來的宋兵到
了採石。虞允文要他們整好隊伍,發給他們許多戰旗和軍鼓,從山後面搖動旗幟,
敲著鼓繞到江邊來。江上的金兵聽到南岸鼓聲震天,看到山後無數旗幟在晃動,以
為是宋軍大批援兵到來,紛紛逃命。金軍遭到意料不到的慘敗,氣得完顏亮暴跳如
雷,將怒氣全發泄在士兵身上,勒令第二天強渡長江,完不成任務者軍法從事。次
日,虞允文又派新盛率水軍主動進攻長江北岸的楊林渡口。金船出港,宋軍用強弩
勁射,又使用霹靂炮轟擊,又大敗金軍。完顏亮見渡江失敗,只得退回和州,接著
逃往揚州。
宋軍在採石大勝之後,主將李顯忠才帶兵到達。李顯忠了解到虞允文指揮作戰
的情況, 十分欽佩。 虞允文對李顯忠說:「敵人在採石失敗之後,一定會到揚州
去渡江。對岸鎮江那邊沒准備,情況很危險。您在這兒守著,我到那邊去看看。」
李顯忠馬上撥給虞允文一支人馬,由虞允文率領前往鎮江。 鎮江原來是由老將劉
錡防守。那時候,劉錡已經病得不能起床了。虞允文到了鎮江,先去探望劉錡。劉
錡躺在床上,緊緊拉著虞允文的手,心情沉重地說:「國家養兵三十年,沒有立過
一點戰功,想不到立大功的還是靠您這位書生,我們當將軍的實在太慚愧了。」
虞允文安慰他一陣,就回到軍營。他命令水軍在江邊演習。宋軍製造了一批車船,
由兵士駕駛,在江邊的金山周圍巡邏。金兵打了幾次敗仗,都害怕作戰。有些將士
暗地裡商量逃走。完顏亮在進退無路的條件下,孤注一擲,命令金軍三天內全部渡
江南侵,否則一津處死。隔岸的宋軍剛打了勝仗,士氣商漲,嚴陣以待,金軍強渡
無望,而完顏亮一貫用法苛嚴,使金軍將士進退兩難。他們得知完顏雍已在遼陽稱
帝,並廢完顏亮為庶人,便也思變,於27日清晨完顏元宜率軍殺死完顏亮。十二月
初,金軍退走,宋軍乘機收復兩淮地區。之後,金世宗為了穩定內部,派人到南宋
議和,宋金戰爭又暫時停了下來。
採石之戰是宋、金戰爭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戰役,南宋軍民在虞允文的指揮下
,力挫南侵金軍主力,打破了完顏亮渡江南侵、滅亡宋廷的計劃,加速了完顏亮統
治集團的分裂和崩潰,使宋軍在宋、金戰爭中處於極為有利的地位。
⑨ 採石之戰的經過
完顏亮發動非正義的侵宋戰爭,遭到金統治區各族人民的強烈反對。金宗室完顏雍乘機奪取政權,黃河以北地區很快歸附新皇帝金世宗。完顏亮得到知這一消息更加瘋狂南侵。當時,他領兵駐扎在和州雞籠山,決定於十一月初八日從採石(今安徽當塗北)渡江,再攻建康。
葉義問到建康後,把王權撤了職,另派李顯忠代替王權的職務,可這個葉義問卻膽小如鼠,不敢親往前線,另派一中書舍人(文官名)虞允文,慰勞採石的宋軍將士。十一月八日,虞允文採石犒師,距採石數公里外,即聞鼓聲陣陣,問道旁行人,說是金軍今日渡江,隨行人都想回去,虞允文不聽,進至採石。此時王權已經走了,接替他職務的李顯忠卻還沒到。宋軍沒有主將,人心惶惶,秩序混亂。虞允文到了江邊,見王權殘部士氣低落,零散坐於路旁,皆作逃遁之計。見到隊伍這樣渙散,虞允文十分吃驚,覺得等李顯忠來已經來不及了,就立刻召集宋軍將士,說以忠義,鼓舞士氣,決心一戰。宋軍部將見虞允文出來作主,也打起精神來了。他們說:「我們吃盡金人的苦,誰不想抵抗。現在既然有您作主,我們願意拚命作戰。」有個跟隨虞允文一起去的官員悄悄地對虞允文說:「朝廷派您來勞軍,又不是要您督戰。別人把事辦得那麼糟,您何必背這個包袱呢?」 虞允文氣憤地說:「這算什麼話!現在國家遭到危急,我怎麼能考慮自己的得失,逃避責任。」
虞允文是個書生,從來沒有指揮過戰爭。但是愛國的責任心使他鼓起勇氣。他立刻命令步兵、騎兵都整好隊伍,沿江布陣,又把江面的宋軍船隻分為五隊,一隊在江中,兩隊停泊在東西兩側岸邊,另外兩隊掩匿山後。敵軍以為採石無兵,及近南岸,見宋軍列陣相待,當塗人民觀戰助威者十數里不絕,方才大驚,欲退不能,只得前進。幾百艘金軍大船迎著江風,滿載著金兵向南岸駛來。沒有多少時間,金兵已經陸續登岸。虞允文命令部將時俊率領步兵出擊。時俊揮舞著雙刀,帶頭沖向敵陣。兵士們士氣高漲,拚命沖殺。金兵進軍以來,從沒有遭到過抵抗,一下子碰到這樣強大的敵手,就都垮下來了。江面上的宋軍戰船,也向金軍的大船沖去。宋水軍多踏車海鰍船,大而靈活,而金軍船隻底平面積小,極不穩便,宋船乘勢沖擊,就像尖利的鋼刀一樣,插進金軍的船隊,把敵船攔腰截斷。敵船紛紛被撞沉。敵軍一半落在水裡淹死, 一半還在頑抗。太陽下山了,天色暗了下來,江面上的戰斗還沒有結束。這時候,正好有一批從光州 (今河南潢州)逃回來的宋兵到了採石。虞允文要他們整好隊伍,發給他們許多戰旗和軍鼓,從山後面搖動旗幟,敲著鼓繞到江邊來。江上的金兵聽到南岸鼓聲震天,看到山後無數旗幟在晃動,以為是宋軍大批援兵到來,紛紛逃命。金軍遭到意料不到的慘敗,氣得完顏亮暴跳如雷,將怒氣全發泄在士兵身上,勒令第二天強渡長江,完不成任務者軍法從事。次日,虞允文又派新盛率水軍主動進攻長江北岸的楊林渡口。金船出港,宋軍用強弩勁射,又使用霹靂炮轟擊,又大敗金軍。完顏亮見渡江失敗,只得退回和州,接著逃往揚州。
宋軍在採石大勝之後,主將李顯忠才帶兵到達。李顯忠了解到虞允文指揮作戰的情況, 十分欽佩。 虞允文對李顯忠說:「敵人在採石失敗之後,一定會到揚州去渡江。對岸鎮江那邊沒准備,情況很危險。您在這兒守著,我到那邊去看看。」 李顯忠馬上撥給虞允文一支人馬,由虞允文率領前往鎮江。 鎮江原來是由老將劉錡防守。那時候,劉錡已經病得不能起床了。虞允文到了鎮江,先去探望劉錡。劉錡躺在床上,緊緊拉著虞允文的手,心情沉重地說:「國家養兵三十年,沒有立過一點戰功,想不到立大功的還是靠您這位書生,我們當將軍的實在太慚愧了。」 虞允文安慰他一陣,就回到軍營。他命令水軍在江邊演習。宋軍製造了一批車船,由兵士駕駛,在江邊的金山周圍巡邏。金兵打了幾次敗仗,都害怕作戰。有些將士暗地裡商量逃走。完顏亮在進退無路的條件下,孤注一擲,命令金軍三天內全部渡江南侵,否則一津處死。隔岸的宋軍剛打了勝仗,士氣商漲,嚴陣以待,金軍強渡無望,而完顏亮一貫用法苛嚴,使金軍將士進退兩難。他們得知完顏雍已在遼陽稱帝,並廢完顏亮為庶人,便也思變,27日清晨完顏元宜率軍殺死完顏亮。十二月初,金軍退走,宋軍乘機收復兩淮地區。之後,金世宗為了穩定內部,派人到南宋議和,宋金戰爭又暫時停了下來。
⑩ 馬鞍山 當塗 歷史上發生過哪些戰爭
關羽抄被吳國殺死後,劉備非常生氣,帶兵攻打吳國,可惜吳國已經做好了充分的准備,劉備大敗,損失慘重,差點死在吳國,逃跑時在馬鞍山駐扎
自古以來,馬鞍山都是軍事要地,易中天在評三國中多次提到馬鞍山
另外,和朱元璋一起爭奪天下的陳友諒在馬鞍山稱王,雖然最後沒有奪取天下,但是此人在歷史上也有一定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