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馬鞍山李捷

馬鞍山李捷

發布時間:2021-07-28 15:58:12

① 安徽省近代百年地質學史回顧(~)

吳昭謙

(安徽省地質學會)

近代地質科學在我國的創建,約在19世紀中葉之後。近代以來在我國進行地理地質考察的外國科學家約在100人次以上。最早來安徽開展地質調查的要算一位英國園藝學家Robert Foutune,他於1848年11月曾到皖南休寧縣松蘿山茶區考察土壤、地質。在新中國成立前1848~1948年的100年中,來安徽省的中外地質學者,共留下近百份地質調查報告和120多篇地質文獻。

一、安徽近現代地質工作歷史

安徽近現代地質工作歷史可以劃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自1848~1926年,第二階段1927~1937年,第二階段自1938~1945年,第四階段自1946~1948年。

1.第一階段(1848~1926)

開始以外國(美、英、德、日)地質學家為主,繼之為中國地質學家為主,對省內進行路線地質調查。對地層古生物作了初步劃分,對銅陵、當塗、繁昌鐵礦、淮南、淮北煤礦開始調查。

早期涉及安徽省境內地質調查的有美國地質學家龐培利(Raphael Pumpelly)、英國地質學家金斯密爾(T.W.Kingsmill),他們分別在1863年和1869年考察揚子江下游時,涉足省內。

留存在安徽省地質文獻的外國地質學家,應為德國著名地質地理學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1833~1905)。在其名著《中國》中,記述了他在1869年2月至1871年7月三次對安徽沿江及南部地區進行地理地質考察的成果。李氏第一次於1869年2月份自九江乘船至南京,途經安徽沿江兩岸,對沿途所經之地均作了考察記錄。第二次於同年10月自景德鎮至祁門,第三次於1871年7月沿東津河、青弋江至蕪湖,途經寧國、涇縣。同時調查了宣城水東、貴池饅頭山等4處煤礦。李氏之調查記錄約一半為地質,如岩層之岩性產狀、構造等,並繪制有剖面圖、目視草測圖;另一半為地理、風土、人情、旅途見聞。當時描述地層僅為岩性(岩石名稱),未劃分地質時代。如銅陵大通層則泛指皖南所有的紅色砂礫岩層。值得特別指出的是,他當時就曾推測過:「揚子江可能沿一條重要斷裂線通過。」

日木人來我省進行地質調查的最早為野田氏(野田勢次郎)。他在安徽省有兩次路線調查:第一次1915年4月26日至5月6日由武漢至安慶。所編繪之湖北安徽省界地方地質圖(1/100萬)僅分變質岩、水成岩、火成岩。其所定安慶層由石灰岩、黏板岩、砂岩等組成,並記述了安慶洪鎮為花崗岩。第二次橫穿皖南,調查了貴池、東至等縣。他將水成岩分為:祁門、歷口、櫸根岑(貴池祁門之間)、建德(葛公鎮一帶)四層。

當塗、繁昌、銅陵鐵礦是安徽省最早開展地質調查的幾個礦區。1912年,章鴻釗(我國地質學創始人之一)、梭爾格(德國礦師)即調查了馬鞍山南山鐵礦。1913年,虞和寅調查繁昌鐵礦。1913~1915年,張景光、梭爾格、章鴻釗等先後來銅官山調查鐵礦。1917年2月,國家礦業顧問英國人丁格蘭(F.R.Tegengren)到銅官山調查鐵礦。他根據章氏等前人調查的資料結合自己的考察,估算出銅官山鐵礦儲量為319.29萬t。同年,丁格蘭又調查了當塗大凹山鐵礦。兩次調查結果均刊載於《揚子江下游鐵礦志》等地質文獻中。1918年,德人畢象賢於當塗一帶調查發現姥姥山、黃梅山、龍家山等6處鐵礦,估計鐵礦儲量不到200萬t。

我國地質學家最早調查皖北地區始於1917年。劉季辰、趙汝鈞被派往皖北調查地質礦產,首次劃分了寒武紀地層。他們在調查宿縣烈山、懷遠縣舜耕山、懷寧縣集賢關煤田時,測制有1/15萬礦區地質圖。在所測制六安霍山間地質草圖(1/20萬)中,將岩層分沖積層、紅砂岩、斑岩砂岩、結晶片岩四種。

劉、趙二君在《蘇北皖北地質報告》中還對皖西大別山的變質岩進行了研究,指出「霍山南及黑石渡西」有結晶片岩系,自龍井沖而南,為「正片麻岩」。

1922年,李捷奉派到皖北淮河流域(北緯22°以北)調查地質與礦產。1923年後,趙國賓(陝西藍田人,1898~1934),也來我省考察,著有《風陽、懷遠地質概況》。皖北的地質調查結果,後來被編入南京開封幅地質圖(李捷編1/100萬,1929年出版。)1923年(民國十二年),安徽實業廳借用農礦部地質調查所技士葉良輔、調查員李捷,計劃在全省開展地質調查,1926年增派田奇瓗參加。1923~1926年期間,他三人先後完成秋浦、貴池、祁門、黟縣、太平、歙縣、績溪、休寧、婺源、石埭、宣城、涇縣、南陵、銅陵、蕪湖、繁昌、郎溪、廣德、當塗、和縣、巢縣、無為、青陽、旌德、寧國、懷寧、東流、望江、宿松、太湖、潛山、桐城、廬江33個縣(其中江南26縣、江北7縣)的地質調查。其著述《調查安徽全省地質日記》以簡報形式刊於《安徽實業雜志》。調查內容分地質概況與礦產兩部分。在地質部分中地層劃分至紀,如泥盆紀層、石炭紀灰岩層。當時劃分地層主要以岩性為依據,所采化石經古生物專家鑒定後時有變動。對於未能確定地質時代的地層有時即以地名命名,如祁山層包括黟縣漁亭、休寧齊雲山大面積(5400km2)之紅色砂岩及砂質頁岩。簡報中礦產部分包括交通位置、地形、礦體形態、規模、圍岩及開采利用情況。

在20世紀20年代前後,來我省進行地質調查的國內地質學家主要還有:丁文江、李四光、葉良輔、王竹泉。1916年初,丁文江曾在皖南浙西一帶作過地質考察。1919年丁文江、葉良輔曾調查了蕪湖以東長江下游地質,編寫有專題報告。1922年,李四光在淮南研究了安徽北部寒武奧陶紀石灰岩之不整合接觸關系。1923年,劉季辰等再赴烈山、施工鑽探13孔,計算3500萬t煤。1924年,王竹泉調查了懷遠縣西南部及宿松、太湖、安慶集賢關煤田地質。他在懷遠縣西南調查,估算含煤7層,全區煤藏量約6020萬t。葉良輔1925年發表之《中國接觸鐵礦帶閃長岩之研究》、1926年發表之《安徽南部鐵礦之類別及成因》均曾在中國地質學會第三、四屆年會宣讀,顯示當時研究水平較高之成果。

2.第二階段(1927~1937)

國內知名地質學家繼續在沿江、皖南地區開展基礎地質調查及礦產勘查工作。這一時期地質科學水平明顯提高,方法手段也有更新,出現了一些科研成果,重點是在皖南的冰川和造山運動。

可以說明安徽地質調查工作興盛的是:在當時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19年度20篇報告中,竟有6篇是在安徽境內的調查成果。如孟憲民、張更對蕪湖、繁昌、銅陵的調查,劉祖彝對貴池的調查,孟憲民對宣城水東的調查。李毓堯、李捷的《皖南地質志略》則總結了銅陵、青陽、石埭、太平、歙縣、休寧、黟縣等7縣的地質成果。此外,1929年,朱森、李捷調查了和縣、含山,王恆升調查了宣城水東煤田。

在基礎地質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批新的成果。如李毓堯、許傑對皖南地史及造山運動之研究。朱森於1931年對安徽南部古生代後期造山運動的研究表現為:在貴池曾發現二疊系龍潭組與孤峰層有明顯的不整合。阮維周(1937)研究安徽南部海西運動。許傑(1930)發表長江下游各省筆石化石之初步研究。他在太平縣內發現中國最高筆石層以Monograptus sinicus為主,其地層定名為太平頁岩,屬中志留世。徐克勤(1934)調查了巢縣北部地質。李四光考察了九華山(1934)、黃山(1936)第四紀冰川遺跡,對論證中國東部第四紀冰川的存在提供了有力的佐證。九華山一帶之地質也由王恆升、孫健初(1937)作過調查。

這段時期基礎地質方面的成就突出的表現在地層方面。如l935年李毓堯、許傑在皖南創立了「休寧砂岩」並確定了冰磧岩的存在。同年,丁毅在調查銅陵、休寧間地質時,又將震旦系作了三分(上、中、下)。隨後,李毓堯、許傑又正式將冰磧岩命名為藍田冰磧層,同時把原稱的「頁岩灰岩系」命名為「休寧系」,歸屬震旦寒武紀。藍田冰磧層更名藍田組,並一直沿用至今。

礦產地質勘查工作也有很多成果。1931~1933年,中央地質調查所謝家榮、孫健初、陳愷、程裕淇、孟憲民、張更等先後來當塗、銅官山調查鐵礦。1928年、1933年,翁文灝兩次對宿縣烈山煤礦進行地質調查,並進行鑽探普查。1933年,計榮森調查廣德大、小牛頭山煤礦。1935年,計榮森匯編了皖浙間之地質礦產。同年,程裕淇調查了廬江明礬石礦。1936年,南延宗調查休寧縣里廣山銻礦。1927~1930年間,安徽省建設廳為加強礦業開發,曾修訂官礦章程,制定采礦、探礦辦法。1928年成立礦質探驗處,購買M-3式Calyx鑽機一台,在宣城水東煤田鑽探。1929年成立礦業調查團,到宣城、涇縣、寧國、蕪湖、當塗、繁昌、銅陵、青陽等8縣調查礦業,為皖省地方力量正式進行礦產勘查之始。

地質勘查的新技術、新領域也在這時期有所應用。1936年發表的丁毅的《電力探礦在當塗之初步試驗》,為我國最早開始應用物理探礦之文獻。張文佑於1937年調查研究發表了《安徽盱眙縣女山火山口》,為省內開創了研究古火山之端倪。

3.第三階段(1938~1945)

抗日戰爭時期,國內僅個別地質學者曾來本省調查過,省內淪陷區日本侵略者為掠奪礦產資源在沿江、皖北某些地區開展地質調查,使用鑽探和物理探礦手段,留下了一些殘缺不全的地質資料。但這期間發生了兩件震驚中外的地質找礦事件。

安徽自1938年開始淪陷。省內所知的地質調查活動的有三次:1938年,黃汲清曾來寧國港口調查煤礦。1940年,邊兆祥在宣城水東調查煤礦。1945年,喻德淵發表了《淮陽山脈之主要造山運動——淮陽運動》。

侵華戰爭後,日本人為了掠奪開采礦產,派來我省進行地質調查的主要單位有:滿鐵調查部、興亞院、華中礦業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自然科學研究所。主要地質人員有:神山昌毅、金鍾遠、小林冶夫、室木隆三郎、福島時雄、筱田恭三等。他們遺留下的礦產調查報告資料約有80多份。主要調查了銅陵、當塗、繁昌、宿縣、滁縣、全椒、安慶、貴池、淮南、懷遠等地的鐵、銅、煤、金、銀、鉛等礦產。重點是銅官山鐵銅礦、馬鞍山、當塗、繁昌的鐵礦、淮南煤礦。在這些礦區,除了進行較大比例尺的礦區地質填圖方法外,還使用鑽探手段,並根據鑽探結果計算儲量。另外,還在銅陵、當塗及滁縣破山口銅礦區開展物理探礦(主要是電法)探測硫化銅銅礦床。現在留存下的日文地質資料一百零幾篇,礦種包括鐵、煤、銅、鉛、鋅、金、錳、磷、硫鐵礦、重晶石等10 種。

1939年秋,日本人神山昌毅隨侵略軍到銅官山地表調查,一直將銅官山作為鐵礦開采。後來在運送回國的礦石樣品中發現含銅量高(0.5%),引起了注意,又掠奪開采銅礦。「銅官山復活」傳聞於此事。

4.第四階段(1946~1948)

此時期僅有幾位地質學家來皖工作,突出的成果是淮南八公山煤田和鳳台磷礦的新發現。地質力學在我省開始應用。

抗日勝利後,原資源委員會礦產測勘處謝家榮根據1926年李捷等編制的中國百萬分之一地質圖南京開封幅,推測淮南八公山前坡平原之下可能有煤層。後來,謝家榮、燕樹檀、柴登榜在八公山麓發現了石炭系太原群的石灰岩,進一步推測應有煤層。1946年,經鑽探證實共發現24層煤,可採煤層厚達25m。經過「慧眼識寶」的淮南新煤田,傳頌一時,開采至今,成為國內找礦史的佳話。

早在1939年夏,日本地質學家班德田員一等在《安徽省懷遠縣舜耕山煤田調查報告》中,即提出了「大淮南盆地」詞語,並劃定了大體區域。1942年9月,上海自然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島倉已三郎在《淮南煤田洞山地區調查概要》中也認為「大淮南煤田之向斜構造,益趨明顯。」但當時日本人把找煤的注意力過於集中在舜耕山至上窯間,而對洞山以西地區,以及更大的范圍,沒有引起足夠的注意。

1946年下半年,謝家榮在八公山發現了新煤田後,次年7月,他很快地提交了煤礦勘查臨時報告後,又專門寫了一篇《如何發現新煤田》的文章。1947年,在台灣舉行的中國地質學會第23屆學術年會上,謝家榮理事長又作了《古地理研究為探礦指南針》的專題報告。在前一報告(後刊入《地質論評》第十二卷第五期)中,「大淮南盆地」一詞已出現於文章的標題中。並劃定其范圍為:「指懷遠鳳台縣境內,南為舜耕山、八公山,北為明龍山,東為上窯武店所包限之淮河平原也。」「大致言之,此盆地為西西北東東南之長方形,南北相距自10~20km,東西兩方,山形湮沒,構造上是否環抱之勢,尚難斷定,倘以鳳台至九龍崗之距離,為此盆地之長度,則至少在50km以上」。

「大淮南盆地」作為一個煤田地質區域構造單元概念的明確樹立,無疑是淮南煤田認識過程的飛躍,有著重大貢獻。1952年後,煤田專業地質隊伍建立後,煤田普查勘探主要沿著證實、擴大「大淮南盆地」的格架進行。幾十年來,「大淮南盆地」的外延在不斷擴大延伸,現已擴展到東起定遠,西過阜陽的廣大地域,新找出的十幾個大型井田都在其內,可知它是何等大的聚煤盆地了。

1947~1948年,謝家榮、趙家驤、車樹政等發現了鳳台寒武系底部之磷礦層,並於1948年進行鑽探。此外,尚有申慶榮、楊博泉、董南庭、劉之遠對懷遠大通、宣城、寧國、涇縣煤田繼續調查。1947年,韓金桂曾對懷遠、鳳陽間開展地質礦產調查。

此時期在基礎地質方面的主要成果有:孫殿卿、徐煜堅於1948年發表兩篇文章論述皖西長山一帶淮陽弧之脊柱與東西向構造帶之反接現象,開始了用李四光地質力學觀點具體研究我省地質構造的先導。此外,喻德淵1948年發表了《大別山南麓的冰礫泥及其地形》(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叢刊8號),發現論證了大別山第四紀冰川遺跡。

二、安徽省近現代地質工作歷史特點

縱觀安徽省近現代100年地質工作的歷史,可以歸納出以下幾個特點:

1)地質工作史的過程,反映出安徽省地質科學技術水平由初級到高級、由粗略到詳細,不斷深化和提高發展的過程。

中外地質學者在安徽省的地質調查,開始都是地理-地質調查,其內容常約有一半為地理(含自然地理、經濟地理、地貌)部分,後來才逐漸減去地理部分,成為真正的地質調查。開始多為大面積、跨省際的路線調查,比例尺都很小(1/100萬~1/200萬)。所填地質圖只有岩性(岩石)的粗略劃分,以後才有地層的劃分、地質構造的標志,文字的描述記錄也較為簡單。後來的礦區地質調查,比例尺大,內容也較細,地層按紀(系)劃分,岩石名稱及地質構造形跡也分別劃分。

在方法手段方面,開始都是肉眼、望遠鏡、放大鏡、羅盤等觀察、測量,作目視草圖、剖面圖;後來才用顯微鏡、化學分析、鑽探機、物理探礦儀器。礦產勘查的方法手段也是由地表觀察、揀塊取樣、實測或估計礦體形態計算儲量,發展到後來根據鑽探圈定礦體計算儲量。

2)在地質工作中,礦產資源的調查與勘查佔有很大比重,顯示其實用性及與經濟建設關系的密切性。

新中國成立前的地質工作,通稱地質調查。它包括區域地質調查和礦區地質調查兩大類。即使在區域地質調查報告中,也有相當的內容是關於礦產的調查。至於礦區地質調查更是為了礦區的開發生產所需,直接與經濟建設有關。只是由於當時技術方法和設備條件的限制,在地質報告(資料)中對礦產的分布、礦石質量、礦床成因等,都敘述得很少。對礦區的儲藏量有的未能計算,有的雖計算,但數字都偏低。如銅官山鐵礦,多次計算,都不超過500萬t,日本人後來雖發現了銅礦,估算的銅礦石也不過508萬t(按銅品位1%~2%算)。馬鞍山地區鐵礦、淮南煤礦的儲量都算得很少,與新中國成立後探明的巨大儲量數字不能相比。

現在留存的200多份(篇)地質報告、論文、專著中,有140多份(篇)都是礦產方面的調查研究成果,約佔新中國成立前全部地質文獻資料的70%,可以說明當時地質工作的重點還是礦產。

在留存的100多篇地質文獻中,目錄名稱中可見礦產的就有100多篇,中文與日文的各佔一半。另外20多篇區域地質文獻資料中也有礦產部分。當然,日本人的資源調查是為了掠奪和戰爭的需要,但有些資料又為我們利用。

3)在第二階段的興盛時期,劃分了很多地層時代,並出現一批科研成果,在國內外產生過深遠影響。

地層劃分是地質調查中最基本而又重要的工作。20世紀30年代前後,國內知名地質學家來安徽省調查定名或重新劃分的地層最多。

此時期李毓堯、許傑對皖南震旦系層序與冰磧層、皖南造山運動,許傑對奧陶系地層的劃分與命名等,都是國內較重大的科研成果,並對後來產生了較深遠的影響。

此外,如孟憲民、謝家榮等對銅官山鐵礦床的研究,(收輯於《揚子江下游鐵礦志》等專輯中),以及李四光對黃山、九華山第四紀古冰川的研究,都顯示了當時國內的最高水平,對後來產生過較大的影響。

4)新中國成立前積累的地質資料文獻,盡管為數很少,也為後來的地質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基礎,佐證了地質工作和地質科學繼承性的重要作用。

地質工作和地質科學的特點之一是繼承性,即重視繼承前人的工作成果。新中國成立前,留存下的地質報告、論文、資料共200多份,有的還有些殘缺。但對於新中國成立後,特別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展地質勘查時仍是重要的參考資料。

銅陵地區銅礦、馬鞍山地區鐵礦、皖北閘河煤田、淮南大煤田的巨大儲量,都是新中國成立後探明的。但這些礦區的地質工作歷史悠久,資料不斷積累,認識不斷深化和飛躍,才能產生突變。謝家榮1946年發現淮南八公山新煤田,1947年提出了「大淮南盆地」的新概念,新中國成立後在他的新概念基礎上不斷擴大淮南煤田的范圍和儲量。皖北閘河煤田的發現全過程,也可上溯到1917年劉季辰、趙汝鈞對烈山煤礦的調查(報告刊《地質匯報》第1號)和翁文灝1928年再次調查,並繪制1/100萬地形地質圖(報告刊《地質匯報》18號)。據原省地質局嚴坤元總工程師回憶,1955年布置325隊普查找煤時,即主要根據翁氏的地質資料作出推測,後來則發現了閘河大煤田。省內這四個大成礦區,過去都只有「點」的資料,後來由「點」發展到「面」,從已知到未知,不斷擴大礦區范圍,並在外圍發現新礦區(表1)。

表1 1948年前安徽地層命名簡史表

續表

註:①省內外沿用至今的地層名稱。

劉季辰、趙汝鈞(1919)對宿州市烈山及淮南舜耕山進行過煤田地質調查,將含煤層劃歸石炭紀,並歸屬「北系」。

王竹泉(1924)和翁文灝、計榮森(1923)分別在上述地區尋找到植物化石,證實煤系時代屬石炭二疊紀。

② 2015年南方科技大學在安徽招收新生名單有沒有出來

許明昊 男 歙縣中學

郭欣格 男 168中學

劉曉曉 女 亳州二中

朱澤鵬 男 合肥八中

陳陽 男 蚌埠市第二中學

王天元 男 蚌埠市第二中學

張愷玥 女 168中學

崔巍 男 銅陵市第一中學

周恆 男 南陵縣南陵中學

朱光智 男 銅陵市第一中學

王韻 女 馬鞍山市二中

張川 男 合肥八中

朱凡 男 池州一中

程遠星 男 合肥一中

周帆 男 馬鞍山市中加雙語學校

王舜禹 男 安徽省濉溪縣臨渙中學

石勁 男 合肥一中

胡一凡 男 168中學

王康 男 合肥一中

石雪兒 女 合肥一中

何德潮 男 宣城中學

徐宸宇 男 合肥六中

魯秋琳 女 合肥六中

李松格 男 宿城一中

宋昕 女 滁州中學

陳彥卓 男 合肥六中

胡筱一 女 合肥六中

付雪 女 亳州一中

羊尊瑞 男 蕪湖市第一中學

張淮化清 男 168中學

李捷 男 蚌埠市第二中學

梁宇航 男 蕭縣實驗中學

金漢寧 男 合肥八中

劉亞琦 女 六安一中

吳一凡 男 蚌埠市第二中學

虞力 男 廬江二中

何粵 男 蕪湖市第一中學

齊晏青 男 合肥六中

李一帆 男 宿城一中

盛雨佳 男 馬鞍山市中加雙語學校

仇子力 男 泗縣一中

靳禹 男 168中學

陳奇姝 女 宿州二中

王雯靜 女 合肥六中

李晟皋 男 168中學

田沛霖 男 亳州一中

王心怡 女 合肥八中

毛玉蓮 女 六安一中

霍宇佳 女 無為縣無為中學

沈一左 男 合肥一中

黃澗石 男 合肥一中

黃曼玲 女 蕪湖市第一中學

蔡任偉 男 滁州中學

唐康 男 168陶沖湖學校

池超 男 滁州中學

燕鳴 男 無為縣無為中學

陳曉宇 男 合肥六中

趙青宇 男 馬鞍山市中加雙語學校

張雨欣 女 第五中學

張潤楠 男 安慶一中

章松濤 男 阜陽一中

劉淑嫻 女 168中學

葉繁 男 馬鞍山市二中

溫佳星 女 合肥六中

鄭婷 女 淮南二中

張濤 男 宣城中學

劉航晨 男 蕪湖市第一中學

吳堯天 男 宣城中學

姚瑤 女 蚌埠市第二中學

汪俊永 男 蚌埠市第二中學

張曉宇 男 淮北市第一中學

沈悰 男 168中學

③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

(一)古代礦業簡史

古代礦業史,包括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三個歷史時期的采礦業。

(1)原始社會時期 根據我國古人類學和考古學的最新發現,原始社會初期的「元謀人」,約在170萬年以前,已經開始使用石器。生活在安徽省的「和縣人」,同元謀人、藍田人、北京人、山頂洞人一樣,也是使用石器的人類。石片和石塊是他們唯一能夠開發利用的礦物原料。

進入新石器時代以後,我們的祖先不僅在石料的採集、利用和加工技術方面,遠遠超過了舊石器時代,而且能利用粘土來燒制精美的陶器,創造了豐富多彩的彩陶文化。安徽省合肥市肥東出土的石斧,為距今1萬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的產物。新石器時代晚期,人類開始用自然銅製造簡單的紅銅器。

(2)奴隸社會時期 夏代,為由石器到銅器的過渡時代。合肥市曾有商代陶器出土,說明安徽省合肥市一帶粘土礦的利用至少有3000多年歷史。

最近的考古發掘認為,銅陵、南陵的采銅遺址的時代可以上溯到西周。西周前期青銅器發現地點有安徽的屯溪。

春秋時代為由銅器到鐵器的過渡時期,那時已有銅礦和鐵礦的開發,安徽省銅陵等地區已采冶銅礦。

(3)封建社會時期 戰國時期已向鐵器時代邁進。銅陵、南陵仍有銅礦開采。省內發現戰國時期楚幣有銅幣,也有黃金製成的金幣,說明當時已有銅礦、金礦的采冶業。靈璧也已開采大理石礦。

西漢時期,漢武帝實行鹽、鐵官營政策,據《漢書·地理志》,在丹陽郡(今宣城)設有銅官,廬江郡皖(今潛山),設有鐵官。開采大別山史河、淠河的砂鐵礦,還有銅陵銅官山及當塗境內銅礦,青陽縣小陵陽黃金礦,鳳陽石膏礦等也在開采。淮河流域人民用石膏做出的八公山豆腐聞名中外。

東漢時期據《後漢書·郡國志》,「廬江郡皖有鐵」。仍開采大別山區砂鐵礦。三國時代,吳國統一江南,江南諸郡有鐵者或置冶令或丞,對礦產資源開發仍較重視,繼續開采丹陽郡宛陵所轄區內的銅、鐵礦產。

南朝,發現當塗鐵硯山產鐵。據宋《太平寰宇記》銅陵縣本漢南陵縣,自齊梁之代,為梅根冶以烹銅鐵。在銅官山設有煉銅場,說明那時銅官山就有銅礦的采冶業。

隋、唐為古代礦業的繁榮時期。安徽省開採的金屬礦產,有當塗、南陵(含今銅陵、繁昌一帶)的鐵礦,全椒、天長、滁州、廬江、當塗、南陵、秋浦(今貴池)、青陽、泗縣的銅礦,宣州的鉛礦,南陵、寧國、績溪、秋浦、青陽的銀礦。唐代詩人李白於天寶十三年(公元754年)曾作《秋浦歌》17首。其中第14首「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生動地描寫了煉銅場月夜景色,為秋浦銅礦留下了可貴的歷史見證。南陵縣鳳凰山和寧國縣銀山,為唐代重要銀礦區。傳說,公元808年,唐憲宗在相地設宿州,築城挖土,無意中發現了煤礦,說明在淮北相山一帶發現煤礦。唐代安徽省非金屬礦的開采,有廬江縣大礬山的明礬石礦,在皖南開采板岩加工的歙硯,還有多處瓷石在開采。唐代著名的瓷窯有壽州窯(今淮南)、白土窯(今肖縣白土寨)、繁昌窯等。

北宋初期,在歙縣有金礦場,涇縣銅山有銅礦開采。南宋時,舒州懷寧縣、池州貴池縣和銅陵縣開采鐵礦。宋代冶鐵遺址發現在繁昌縣,說明當地有鐵礦開采。池州銅陵縣開采銅礦,並在銅官山置「利國監」,山改為利國山。舒州懷寧縣開采鉛礦,無為三公山開采明礬石,宋代仍有著名的瓷窯壽州窯、白土窯、繁昌窯等,說明仍有瓷石開采。北宋元豐元年(1078)十二月,蘇軾(1037—1101)派人在宿州之西南肖縣白土鎮之北發現了煤礦,並寫下了著名的《石炭行》,稱贊發現的石炭(煤)是「根苗一發浩無際,萬人鼓舞千人看,投泥潑水愈光明,爍石流金見精悍。」

元代和宋代一樣,是古代礦業的繼續發展時期。在銅陵銅官山置「梅根監」開采銅礦。阜陽、歙縣、宣州有鐵礦開采,金寨縣銀水寺有銀礦開采,徽州、貴池有金礦開采。

明代和清代,為封建社會古代礦業繼續發展時期,並出現了資本主義礦業的萌芽。

明代的礦業,有銅陵開採的鐵礦,懷寧、貴池一帶的古采坑與開采(銅)有關。據傳廬江縣沙溪銅泉山古采坑為明朝所掘。貴池有銀礦的開采,銅陵、貴池、績溪一帶產鉛,含山縣牛頭山有煤礦開采。明萬曆年間廣德縣產煤。明朝開始,淮北烈山及沿江一帶的露頭煤,民間已少量開採用作燃料。淮南煤礦在明神宗萬曆年以前已開始採煤,明末淮南大通也已開採煤礦。銅陵大通、涇縣東北鄉鼓樓鋪和晏公堂也有煤礦的開采。明代還開采了安慶市集賢關大理石用以修建安慶振風塔,在靈璧縣也有大理石的開采。明末宋應星著《天工開物·陶誕》雲:祁門出瓷器。說明已有瓷石的開采。

清代初期,在銅陵銅官山設置「銅官督」,負責銅礦的開采。清代,銅陵、貴池、績溪一帶產鉛,還開采了貴池安子山硫鐵礦。淮北市烈山土法開採煤礦,貴池市殷家匯五凸凹、寧國港口灰山、宣州市水東大汪村項村、廣德、貴池瀆山等地也有煤礦開采。靈璧縣有開采大理石的記載。

另外,省內古礦的開采還有鳳陽的雲母、石膏,當塗、黟縣、巢縣的煤,休寧的白石英,滁縣的長石,以及太湖的瑪瑙、南陵的石綠(孔雀石)等。

(二)近代礦業及礦產調查史略

近代礦業及礦產調查史,是指從1840年鴉片戰爭起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跨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整個歷史階段。安徽省的采礦業有進一步發展,並開始了對礦產資源的地質調查工作。

1.近代礦業史 安徽省近代的采礦業,主要為淮北、淮南和沿江一帶煤礦,以及明礬石、瓷石、陶瓷土、硯石、硫鐵礦、石棉、玻璃砂等非金屬礦產的開采。

1894—1936年,淮南從地方鄉民採煤至官商聯辦煤礦,先後成立過大通煤礦公司、大通煤礦股份有限公司、大通煤礦保紀實業有限公司、華商大通煤礦股份有限公司等,日產原煤200—300噸。淮北烈山一帶採煤業也開始興起,1904年,當地鄉民組辦煤礦公司,並初步形成一定規模,日產原煤300噸左右,至1916年,普益公司成立,繼續開采烈山煤礦。

1902年,銅陵大通煤礦在開采。清初貴池瀆山開採的煤礦於1924年閉坑。清末至民國初期,安慶集賢關煤礦在開采。

20世紀初葉,新安江流域有人淘砂金,銅官山有人開采鐵礦。1912年,採石人張某發現平峴崗鐵礦(今黃梅山鐵礦戚山礦段),由寶興鐵礦公司開發。1913—1935年,沿江一帶鐵礦開采日盛,相繼成立了繁裕、福民、利民、振冶、益華、寶興等公司,在馬鞍山至銅陵一帶開采鐵礦。

日本侵華時期,對沿江的鐵礦、銅礦、硫鐵礦及淮北、淮南的煤礦,進行掠奪性開采。其中,華中礦業公司開采銅陵銅官山銅礦,日產銅礦石400噸,馬鞍山鐵礦至少被開采1000萬噸礦石,並在馬鞍山的向山開采硫鐵礦礦石98萬噸。

抗日戰爭勝利後,淮南煤礦恢復生產,成立了淮南礦務局。1947年5月,在八公山西區建井,並在新莊孜開鑿斜井採煤。淮北烈山煤礦最初由礦區鄉民集股開采,後由國民政府接管。沿江一帶進行了鐵礦、銅礦的開采。馬鞍山向山硫鐵礦,1948年4月停產,1949年6月又恢復生產。其它開採的非金屬礦有:廬江的明礬石,祁門的瓷石、瓷土,歙縣的硯石,寧國的石棉,懷遠的玻璃砂等。

2.礦產調查史 安徽省礦產調查工作始於19世紀60年代。早期為英、德等國之人擅入所做。我國地質工作者自1911年才開始做礦產調查。當時調查的主要礦種為煤礦和鐵礦。近代煤田地質工作者,共留下51份煤田地質資料和少量鐵礦、硫鐵礦地質資料,並且發現了馬鞍山地區的鐵礦和硫鐵礦,重新發現了銅陵銅官山銅礦。對省內粘土、瓷土、明礬石、石棉、玻璃砂、石灰岩等非金屬礦產做了調查,還發現了鳳台磷礦。

1863年,英國人金司米爾開始對我國東部和南部做地質旅行,著有《中國東南省份的邊區煤田》、《中國東部沿海地質》、《中國地質,重點在揚子江下游各省》等文,文中講到有關含煤地層和表生沉積粘土時略述及本省;1869年,他在《中國地質》一文中,也談到了本省長江流域地表沉積粘土。嗣後,德國人李希霍芬在調查皖南地質時,描述了祁門至江西婺源一帶的粘土,並將其中的一部分命為「高嶺土」。

1902年,英國人凱約翰在銅陵大通煤礦西井田用沖擊鑽找煤,並在銅陵銅官山調查鐵礦,也曾到本省沿江一帶做過其它礦產調查。1905年英國礦師麥奎來銅官山考察。

1911年,繁昌居民向漢冶萍公司報礦,職員洪受之發現了繁昌長龍山鐵礦。

1913年,章鴻釗調查沿江鐵礦,爾後張與權做了鄂皖間及皖南地質調查,並於1915年和1916年發表專文。

1917年,北洋政府農商部地質調查所劉季辰、趙汝鈞調查淮北烈山一帶煤田地質,繪制1∶15萬地質略圖,編寫了《蘇北皖北煤礦調查報告》。當年還調查淮南和六安—霍山、潛山—懷寧一帶地質礦產。同年,虞和寅調查了宣城煤田地質。

1917年2月,北洋政府農商部又派顧問丁格蘭(瑞典人)對銅官山鐵礦詳細觀測,認為老廟基山鐵礦含銅甚高,還到本省沿江一帶調查鐵礦;後又同德國人畢象賢等先後調查了馬鞍山凹山一帶鐵礦,並測繪了地質圖,計算儲量185萬噸,調查結果載於丁格蘭著、謝家榮譯的《中國鐵礦志》中。

1921年,國民黨軍政部派德國礦師凱伯爾·羅曼斯前往淮南煤礦調查。

1922年10月,李捷曾在安徽省北部調查,編寫了《皖北淮河流域地質報告書》。

1923年,中央地質調查所王竹泉來淮南調查,編寫了《安徽省懷遠縣西南部地質》。同年,劉季辰等再赴淮北烈山調查煤礦,由普益公司鑽探,共施工13個鑽孔,計算煤炭儲量3500萬噸。1923年,農商部地質調查所葉良輔、李捷對銅官山閃長岩及其接觸帶變質鐵礦成因與類別進行了初步研究。

1927年3—4月,國民政府實業部派虞和寅、劉季辰、趙汝鈞、李春昱、計榮森等到淮南舜耕山、上窯調查,編寫了《蘇北和江淮大地地層對比》。

1928年及1933年,中央地質調查所所長翁文灝兩次赴淮北烈山調查,並對淮北楊庄、淮南洞山進行鑽探普查,發表的代表作有《安徽省宿縣烈山及雷家溝煤田地質》。

1931年3月,劉季辰、計榮森編寫了《安徽省懷遠縣舜耕山及上窯煤田地質》。

1931,王恆升、孫健初調查貴池安子山硫鐵礦,著有《貴池縣黃鐵礦簡報》。同年,實業部地質調查所孫健初等來銅官山調查鐵礦,測制了獅子山、雞冠山1∶2.5萬礦區地形地質圖一幅,對兩處鐵礦做過較詳細敘述。

1932年,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孟憲民、張更,在銅官山測制了1∶2.5萬地形地質圖一幅。

1933年,實業部地質研究所謝家榮在銅陵銅官山調查鐵礦,還調查了凹山一帶鐵礦,著有《揚子江下游鐵礦志》,並計算了凹山鐵礦礦石儲量398萬噸。

1933年,程裕淇、陳愷在廬江縣大、小礬山及天光山一帶,進行了8個月的地質調查,著有《安徽省廬江明礬石礦地質研究》一文,附1∶4萬地形地質圖及剖面圖、照片等,計算明礬石礦石儲量1289.28萬噸。1937年,二人又對無為三官山明礬石礦進行了調查。

1934年,南延宗、丁毅在休寧里廣山調查,在安徽省首次發現了銻礦。

1913—1935年,李四光、程裕淇、陳愷、朱森等在馬鞍山至銅陵一帶調查鐵礦,先後發現馬鞍山東山、南山、凹山、尖山、蘿卜山、龍虎山,當塗鍾山、姑山、和睦山、黃梅山、釣魚山,繁昌長龍山等鐵礦產地。1936年,實業部地質調查所丁毅,首次在當塗縣北區進行電法探礦初步試驗。

1917—1937年,先後在本省調查煤田地質的還有葉良輔、王恆升、李毓堯、丁文江、孫健初、畢慶昌、邊兆祥、黃汲清、董南庭、楊公兆、徐克勤、劉祖彝、程義法、姜達權、王朝鈞、喻德淵等。工作地區除淮北、淮南外,還有巢湖、含山、和縣、宿松、太湖、懷寧、安慶、銅陵、涇縣、宣城、廣德、貴池等。其中除淮北烈山和淮南洞山工作較詳外,其餘均屬路線踏勘,重點調查了煤層和煤質。

日本侵華時期,曾對淮南煤礦、沿江的鐵礦和銅礦、硫鐵礦、明礬石礦做過調查。

1938年6月4日以後,日本人在淮南進行煤田地質調查,同時配合地表勘查和鑽探手段。德田貞一、山本謙吉羅編寫了《安徽省懷遠縣舜耕山煤田地質調查報告》,提出「大淮南盆地」一詞。島倉已三郎編寫了《淮南煤田洞山地區調查概要》。

1939年,日本人在淮南以西做過地震勘測。日本人東中秀雄在當塗向山實施磁力、重力探礦,在自電異常較高的向山和寨山鑽探,發現了向山硫鐵礦,並測制1∶1000地質圖,計算儲量約140萬噸。

日本侵華期間,先後派神山昌毅、楠木實隆、神永幸三、佐藤喜志雄、管原省、夏井一郎等在銅陵銅官山地區進行鐵、銅礦產調查。對銅官山黃獅澇、松樹山、小銅官山進行槽井探工作,在老廟基山等地進行鑽探。老廟基山鐵礦在日本八幡制鐵所冶煉時,發現含銅量甚高,即轉以勘探銅為主,在老廟基山發現了銅,使古代銅官山的銅礦重新「復活」。再後,又發現滁州破山口(琅琊山)和懷寧蟹子崗(月山)銅礦。貴池、蚌埠、當塗等地也有銅礦報導。

1941—1943年,日本人小林冶夫、神永幸三、田煙武一郎等在銅陵天鵝抱蛋山、當塗南山、滁縣破山口用電法和磁法物探勘查鐵礦分布情況。

1945年以後,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礦產測勘處謝家榮、燕樹檀等在柴登榜配合下調查了淮南舜耕山、八公山、明龍山及山金家一帶煤田地質。謝氏提出了「大淮南盆地」的推論,經鑽探證實了淮南隱伏煤田的存在,在煤田地質工作中具有重要意義。謝家榮發表了《如何發現煤田》的文章,1947年又寫了《淮南新煤及大淮南盆地地質礦產》報告。

1945年後,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華中礦務局,對馬鞍山向山硫鐵礦儲量進行計算,計算結果;黃鐵礦礦石儲量為200萬噸。

1946年,謝家榮在淮南進行煤田地質工作時,發現鳳台磷礦。1947年著有《安徽鳳台磷礦之發現》。

另外,據章鴻釗的《古礦錄》,安徽省的礦產還有鳳陽的雲母、石膏,當塗、黟縣、巢縣的煤,休寧的白石英,滁縣的長石,靈璧的磬石和菜玉(大理石),太湖的瑪瑙,南陵的石綠(孔雀石)。在《中國礦產紀要》中提到,安徽省的礦產有祁門的瓷土、寧國的石棉、懷遠的玻璃砂及省內分布較廣的石灰岩。

④ 2015年南科大本科招生網安徽什麼時候出來

名單已經公布
許明昊 男 歙縣中學

郭欣格 男 168中學

劉曉曉 女 亳州二中

朱澤鵬 男 合肥八中

陳陽 男 蚌埠市第二中學

王天元 男 蚌埠市第二中學

張愷玥 女 168中學

崔巍 男 銅陵市第一中學

周恆 男 南陵縣南陵中學

朱光智 男 銅陵市第一中學

王韻 女 馬鞍山市二中

張川 男 合肥八中

朱凡 男 池州一中

程遠星 男 合肥一中

周帆 男 馬鞍山市中加雙語學校

王舜禹 男 安徽省濉溪縣臨渙中學

石勁 男 合肥一中

胡一凡 男 168中學

王康 男 合肥一中

石雪兒 女 合肥一中

何德潮 男 宣城中學

徐宸宇 男 合肥六中

魯秋琳 女 合肥六中

李松格 男 宿城一中

宋昕 女 滁州中學

陳彥卓 男 合肥六中

胡筱一 女 合肥六中

付雪 女 亳州一中

羊尊瑞 男 蕪湖市第一中學

張淮化清 男 168中學

李捷 男 蚌埠市第二中學

梁宇航 男 蕭縣實驗中學

金漢寧 男 合肥八中

劉亞琦 女 六安一中

吳一凡 男 蚌埠市第二中學

虞力 男 廬江二中

何粵 男 蕪湖市第一中學

齊晏青 男 合肥六中

李一帆 男 宿城一中

盛雨佳 男 馬鞍山市中加雙語學校

仇子力 男 泗縣一中

靳禹 男 168中學

陳奇姝 女 宿州二中

王雯靜 女 合肥六中

李晟皋 男 168中學

田沛霖 男 亳州一中

王心怡 女 合肥八中

毛玉蓮 女 六安一中

霍宇佳 女 無為縣無為中學

沈一左 男 合肥一中

黃澗石 男 合肥一中

黃曼玲 女 蕪湖市第一中學

蔡任偉 男 滁州中學

唐康 男 168陶沖湖學校

池超 男 滁州中學

燕鳴 男 無為縣無為中學

陳曉宇 男 合肥六中

趙青宇 男 馬鞍山市中加雙語學校

張雨欣 女 第五中學

張潤楠 男 安慶一中

章松濤 男 阜陽一中

劉淑嫻 女 168中學

葉繁 男 馬鞍山市二中

溫佳星 女 合肥六中

鄭婷 女 淮南二中

張濤 男 宣城中學

劉航晨 男 蕪湖市第一中學

吳堯天 男 宣城中學

姚瑤 女 蚌埠市第二中學

汪俊永 男 蚌埠市第二中學

張曉宇 男 淮北市第一中學

沈悰 男 168中學

⑤ 馬鞍山市凹山鐵礦()

凹山鐵礦是以鐵為主,伴生釩、鎵、磷、硫等的大型礦床。是馬鞍山鋼鐵公司主要礦石原料的供應基地,也是我國地質工作者70年代創立玢岩鐵礦典型模式的礦床之一。

凹山鐵礦位於安徽省東部馬鞍山市向山鎮南約3公里處,與江蘇省南京市的梅山鐵礦和安徽省當塗縣的姑山鐵礦等構成一個北東向斷續長50公里,北西向寬約3—5公里的火山岩型玢岩鐵礦帶。總儲量20億噸,被譽為「地下鐵海」。與凹山鐵礦毗鄰的有高村(原稱陶村)、東山、梅子山、和尚橋等大中型鐵礦和馬山大型黃鐵礦床,以及明礬石、高嶺土、石膏等非金屬礦床,統稱為凹山礦田。

據史料記載,凹山鐵礦於1912年由採石人張某在平峴崗發現礦層。當時誤以為鐵礦中伴生的黃鐵礦為銅礦,即呈報安徽省實業科,經派人調查後始知主要為鐵礦,後由當塗縣知事謝鳳崗籌辦寶興鐵礦公司進行開發,隨後發現了凹山鐵礦。

最早進行的地質調查是1912年間的章鴻釗、張景光及德國人梭爾格等人,但未查到調查結果的文字記載。1917年前後,瑞典人丁格蘭、德國人畢象賢等先後又進行了調查,並測繪地質圖。當時凹山比高為160米,現凹山山體已不復存在,露采坑底已深達負30米。計算儲量:大凹山為150萬噸,小凹山25萬噸,塊礫礦(即今所稱的坡積礦)約10萬噸以上,合計185萬噸。調查結果載於丁格蘭著、謝家榮譯的《中國鐵礦志》中。

1926年,葉良輔、李捷二人調查安徽省地質礦產時,對皖南各鐵礦亦曾做過詳細研究,有關內容載於《地質學會會志》第五卷第一號中。

1929年,王恆升、李春昱二人在調查京漢、粵漢鐵路沿線地質礦產時,亦曾至當塗、繁昌二地觀察鐵礦。

1931—1932年間,謝家榮等人兩次調查當塗附近之鐵礦。第一次由孫健初與謝家榮二人前往各礦區調查鐵礦,自1931年3月初至4月,重點考察鐵礦儲量及其經濟情況,以備籌建鋼廠;第二次由謝家榮、陳愷、程裕淇三人,於當年8月開始除復勘第一次調查的鐵礦外,還到江西九江調查了城門山鐵礦等。有關調查結果載於謝氏等所著的《揚子江下游鐵礦志》中。

謝氏等認為,凹山鐵礦主要為脈狀,產狀陡立,由閃長岩殘余岩漿分異出之熱液充填裂隙而成,此即今所指的富鐵礦大脈,而非凹山鐵礦的主體。計算儲量為398萬噸。

1938年以後,日寇在礦區大肆掠奪的同時還組織了一些勘探和物探工作。由日本人佐藤舍三和筱田貢三負責,在凹山施工鑽探約2000餘米,並於1943年計算出凹山礦量為960萬噸;此外,筱田貢三還對鐵礦中的磷礦組分進行了專門研究。

凹山鐵礦及其附近各礦山由於發現較早,礦石質量好且出露地表,極易開采,加之交通方便,所以很早就有開採的記載,先後在礦區開採的有寶興公司、福利民公司和益華公司。寶興公司成立於1912年,1917年開始開采礦區西部相距13公里的平陽崗鐵礦,至1920年采盡;1924年改采凹山鐵礦,但因其鐵礦含磷較高而同時開采東山鐵礦互相摻合使用,年產量達15萬噸,礦石含鐵量均在60%以上。當時全礦工人300名左右,公司資本為45萬元,礦石價格為每噸7—8元。

上列公司均屬半官、半商性質,他們聯合於1922年築成了通往馬鞍山長江邊的輕便鐵路,總長約20公里。所采礦石全部經長江運銷日本,僅10餘年,送往日本廉價的好鐵礦石達130餘萬噸。

1938年,礦區為日寇佔領並著手恢復工作,將佔領前拆毀的運礦鐵路修復通車,並於1939年又成立了華中鐵礦股份有限公司(也稱華中礦業股份有限公司)。擁有資本約2000萬元,僱用礦工等約2000餘人,1939年年產量即達54萬噸,此後更多,企圖掠奪整個華中及華東的鐵礦資源。至抗戰勝利前,以其年產量推算,至少掠奪凹山鐵礦石近1000萬噸。

日寇主要掠奪開采富礦石,並試圖開采副產品——磷灰石,曾於礦體中部開挖運輸巷道一條,長約500米,開采及采礦坑道總長近千米,又從鐵礦中手選磷灰石,全部盜運至日本。

抗日戰爭勝利後,礦山為國民政府接管,但未能及時恢復生產,而且在解放戰爭中將所余的機器、廠房等不動產劫走或破壞。

新中國成立後,百廢待興。1953年馬鞍山鐵廠鑽探隊成立(即凹山鐵礦的主要勘探隊伍。安徽省地質礦產局三二二隊的前身),進入礦山進行鑽探,完成主要工作量為:槽探約8000立方米,淺井1209米,坑探約1607米,鑽探進尺1.10萬米。探明鐵礦石儲量約1.4億噸、硫鐵礦約3萬噸。五氧化二釩37萬噸。總投資約120萬元,摺合每噸礦石的勘探成本為0.0133元。

1955年下半年轉入正式勘探,是為第一階段,歷時約3年,於1958年3月提交了《凹山最終地質報告》。當時隊長為楊永瑾,總工程師為楊源昆,報告主要編寫人為鮑學文、畢庶甲、陳樹林及蔣維鏞等。該報告於1958年10月9日由全國礦產儲量委員會批准。

在此期間,先後還有地質部三二一隊、南京大學地質系55屆畢業生及重工業部地質局物理探礦隊胡肅之等分別進行過尋找銅礦、填制區域地質圖及物探掃面等工作。

1957年,凹山鐵礦開始恢復生產。當時的設計目標是首采125米水平以上的富礦體,計劃1958年產礦石25萬噸,以後陸續達到年產50—100萬噸,總投資為673萬多元,在冊職工393人,主要設備有推土機2台、挖土機2台、鑽機2台、運輸汽車9輛。

1958年末,馬鞍山鋼鐵公司成立,並計劃在1959年建成大型鋼鐵聯合企業。而1958年提交的勘探報告僅涉及凹山主礦體,對一些次要礦體尚未工作,因此,又繼續進行了以龍虎山、蘿卜山鐵礦體為主的補充勘探工作;結果增加鐵礦儲量約1000萬噸,總儲量上升為1.5億噸,每噸勘探成本降低到0.9分。1959年3月提交了《凹山鐵礦最終地質報告(補充報告)》。報告編者為鮑學文。1959年11月該報告經安徽省礦產儲量委員會審查批准。

1962年初,安徽省儲委根據地質部指示,對1958年以後所審批的報告進行全面復查,省儲委認為凹山勘探報告在儲量計算方面尚存在問題,經復算將凹山鐵礦總儲量降低到約1.3億噸,地下水面以下儲量在未補充水文工作前作降級處理。為此,1963年5月又提交了《凹山鐵礦儲量重算說明書》。鑒於凹山礦山勘探時水文地質資料不足而使大部分工業儲量降級,1963年8月又進行了凹山礦區及外圍水文地質調查,完成1∶5萬水文地質測量面積540平方公里,斷裂構造調查范圍187平方公里,水文普查鑽探390米,抽水15層、15次。結論是強富水帶只出現在礦體附近,因圍岩透水性差,大規模開采不會有充沛的補給量。於1964年2月提交了《凹山磁鐵礦區及外圍1∶5萬水文地質測量報告》,當時隊長為李恩國,總工程師王東爵,報告編寫人員有全望永、郭懷羔、孫寶吉、趙玉琛、張良才、孫庭芳等。

此後到1970年的8年間,凹山鐵礦除礦山生產勘探外,沒有進行過大規模的地質勘探工作。

1971年前後,為適應新的發展形勢,確保馬鋼有足夠的鐵礦資源,延長礦山服務年限,結合凹山礦體受隱爆角礫岩體復雜構造控制而未能充分查明,加之鐵礦石工業邊界品位降低等因素,又進行了凹山主礦體及其外圍的補充勘探。該階段共完成鑽探約1.2萬米,獲鐵礦石儲量2600餘萬噸、五氧化二釩0.4萬噸,於1972年7月提交了《凹山鐵礦外圍補充勘探報告》,當時隊長為劉洪友,報告主要編寫人為朱文元、易武齊、趙玉琛、全望永、孫庭芳等。該報告於1972年11月由安徽省冶金地質局審查批准。

由於凹山鐵礦先後進行過五次工作、四次計算儲量,工業指標前後也不統一,不便生產部門使用,根據上級指示,於1973年1—3月,又進行了凹山鐵礦儲量總算,結果鐵礦總儲量約為1.8億噸,其中富礦2400萬噸;五氧化釩38萬噸;黃鐵礦為210萬噸,其中富礦65萬噸。參加儲量總算的主要人員有朱文元、孫化東、張希聖、呂忠業、呂開之、徐繼鳴等。

1981年5月,鑒於采選水平的提高,以往對礦石中硫、磷元素均作為有害雜質處理,未進行儲量計算,經馬鞍山礦山研究院及南山鐵礦的選礦回收試驗,證明在鐵礦選礦中進行硫、磷回收利用是既方便又經濟的,能大幅度提高礦山開發綜合效益。據省地質局下達任務,在1973年凹山鐵礦儲量總算的基礎上,又進行了磷、硫伴生組分的儲量計算,結果為:硫儲量約77萬噸,摺合含硫35%標礦為221萬噸;磷儲量約155萬噸,摺合含磷為30%標礦量約1200萬噸。參加計算人員為黃明貴、李必鈞、周利飛等。至此,凹山鐵礦的勘探工作基本結束。

三二二隊在馬鞍山地區普查找礦中,發現、查明了一大批主要礦產地,對馬鞍山鋼鐵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1980年地質部授予三二二地質隊為「地質找礦功勛單位」榮譽稱號。

閱讀全文

與馬鞍山李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聚投訴珍愛網 瀏覽:47
公共衛生服務協議書2017 瀏覽:805
改革工作成果匯報 瀏覽:49
醫療糾紛管理倫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瀏覽:959
工業光魔創造不可能720p 瀏覽:243
君主立憲制是法國大革命的成果 瀏覽:13
王成果青島科技大學 瀏覽:519
護理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875
使用權獲取途徑 瀏覽:759
怎麼投訴奧迪4s店 瀏覽:31
美術教師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740
股權轉讓合同模板 瀏覽:638
知識產權部門重點的工作計劃範文 瀏覽:826
用地批准書能證明土地的使用權權嗎 瀏覽:829
拓荒者知識產權 瀏覽:774
商標侵權事宜處理委託書 瀏覽:168
內容無版權今日頭條 瀏覽:327
房產糾紛訴訟時效是多長時間 瀏覽:269
無形資產年限怎麼確定 瀏覽:542
工商登記人員工作總結2018 瀏覽: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