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公共事務服務主管單位

公共事務服務主管單位

發布時間:2021-07-28 14:43:42

A. 城市公共事務管理局具體做什麼工作它的職能是什麼

這是個新興政府部門。許多地方都沒有成立,詳細職能不明。

城市公共事務管理就是指城市公共部門面向城市公眾提供的公共產品和服務,包括城市基礎設施的投資和維護,提供和加強就業崗位,社會保障服務,興辦和支持教育、科技、文化、醫療衛生、體育等公共事業,及時發布有個社會信息,為社會公眾生活質量的提高和參與公共事務提供有力的保障和創造相關的條件。

一般的機關事務管理局的主要職責 是(一)負責省直機關、事業單位事務的管理、保障、服務工作,擬訂工作規劃、制定規章制度並組織實施;對全省機關後勤管理和服務工作進行業務指導。 (二)組織擬訂省直機關、事業單位後勤體制改革規劃並監督實施,協調解決機關後勤工作中的有關問題。 (三)負責省直機關、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規章制度、配置標準的執行工作;承擔清查登記、產權界定、資產評估監管、資產處置、年度審核、統計報告等工作;負責省直機關、事業單位經營性國有資產的績效考評和國有資產有償使用的管理、稽查工作。 (四)按規定組織實施省直機關、事業單位財務管理有關規章制度;負責省直機關、事業單位公共用房建設、房屋維修、政府采購、公共機構節能等專項經費的匯總、審核、上報、使用和管理。 (五)負責省直機關、事業單位房地產管理工作;負責省直機關、事業單位國有土地管理;承擔公共用房和辦公區建設的規劃編制、項目審核、建設監管、權屬登記、使用調配;編制公共用房修繕計劃,審批修繕項目並組織實施。 (六)負責省直機關、事業單位住房制度改革和建設工作;負責公務員周轉性住房的項目匯總、審核和上報,承擔集中建設和配售管理工作;負責維修改造危舊住房。 (七)負責指定范圍的領導幹部和有關服務對象的生活服務管理工作。 (八)指導和推動全省公共機構節能工作,制定公共節能規劃和規章制度並組織實施,負責公共節能工作的考評及能耗統計工作;負責全省新建公共機構節能和既有建築節能改造項目的方案審核、建設監管、效果評價工作。 (九)負責省直機關、事業單位政府采購實施工作;承辦采購項目的匯總審核、招標方式審批、信息管理、專家管理、代理機構資格認定、合同備案管理、供應商投訴管理等工作。受委託承辦集中采購目錄外的項目采購。 (十)負責協調聯系各市州人民政府駐蘭辦事機構,聯系兄弟省、自治區、直轄市、副省級市人民政府駐甘肅辦事機構。 (十一)承辦省委、省政府和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交辦的其他事項。

B. 什麼是公共事務管理和行政管理

公共事務管理專業介紹:
培養目標:1、具備良好的公共管理能力。
2、具有全面的智能化管理技能。
3、熟練的商務、公務公文的撰寫能力。
4、具有良好的社會調查公關策劃能力。
主要課程:現代管理學、公共事業管理學、公共行政、公共經濟、管理信息概論、公共關系學、組織行為學、公共策劃與公關案例分析、社會調查理論與方法、公務(商務)應用文寫作、秘書實務、企業文化、辦公自動化應用技術、實用口才等。
就業方向:能在國家非政府公共事務管理部門、機關、社區、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從事公共事物管理和服務工作。
=============================
培養目標
公共事務管理專業培養掌握現代公共管理理論、技術和方法,具有較高政策水平,較強的組織協調能力,公關策劃能力與實際問題處理能力的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從事公共事務管理工作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
就業方向
學生畢業後適合做黨政機關公務員,政府及社會事務中的公共事務管理、社區及街道管理、物業管理、勞動與社會保障等部門的管理工作及咨詢工作。
培 養 要 求
(一)知識結構

通過理論學習,本專業畢業生應具備:

掌握專業所必需的公文寫作、英語及計算機等基礎知識。

掌握專業所必需的法學、管理學、心理學等學科基礎知識。

掌握專業所必需的公共管理學、社會學、社會保障、財務管理、保險學、民事法律制度、人力資源管理、管理心理學等等專業知識。

(二)能力結構

通過技能訓練、實驗室模擬訓練及實習實訓,本專業畢業生應具備以下能力:

掌握社會公共事務管理的基本技巧與管理藝術。

具備在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的基層管理的組織協調能力與實際問題處理能力。

熟悉並解釋國家有關的方針、政策和法規。

具有較強的事務管理、公關策劃、交際開拓和實踐動手能力。

(三)素質要求

掌握科學的專業學習方法和思維方法。

樹立正確的經營管理理念,具有較強的服務意識。

掌握良好的工作方法,具備尊重科學、實事求是的作風和創新意識。

具有誠實守信、遵紀守法、廉潔奉公、團結協作、愛崗敬業、吃苦耐勞的良好職業道德。
主 要 課 程
主要開設:公共事務管理、公共政策與法規、市政學、公共關系學、公共行政學、社會學、社會保障概論、民事法律制度、保險學、大型公共活動策劃、人力資源管理、物業管理、管理心理學等課程。

行政管理專業:
主幹課程:

主幹學科:政治學、管理學、法學

主要課程:管理學原理、行政學原理、政治學原理、當代中國政治制度、比較政治制度、法學導論、社會學概論、政府經濟學、行政組織學、地方政府學、市政學、公共政策等。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學年論文、實習、畢業論文等,一般安排不少於10周。

修業年限:四年

授予學位:管理學或法學學士

相近專業:行政管理 公共事業管理 勞動與社會保障 土地資源管理 公共關系學 公共政策學 城市管理 公共管理 社會工作 房地產經營管理 項目管理 文化產業管理 物業管理 航運管理

行政管理是科學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與社會的進步、國家的發展息息相關。在深化改革、推進市場經濟建設、大幅度提高行政管理效率的新形勢下,行政管理學已引起人們的普遍關注,行政管理專業被譽為面向21世紀的朝陽專業,畢業生就業空間廣闊,社會需求長期向好。

管理學院行政管理專業2002年開始招生,為四年制本科教育。行政管理專業主要為各級黨政機關、各類企事業單位及社會團體培養具備行政管理應用能力及科研能力的的復合型專業人才。

秉承「厚基礎、寬適應、重素質」的辦學思想,我校行政管理專業開設有行政學、政治學、社會學、行政法學、經濟學、市政管理學、人事管理學、政策學、國家公務員制度、比較政治制度、組織行為學、管理信息系統、社會調查理論與方法、電子政務、行政職業能力訓練等專業課程,學生將獲得以下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政治學、行政學、管理學、法學、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

2、掌握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分析方法以及系統分析、統計分析、調查分析、政策分析等科學方法;

3、熟悉黨和國家的特別是行政管理方面的方針、政策和法規;

4、了解行政學的理論前沿及相關學科的發展動態;

5、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和策劃、組織、執行的實際工作能力;

6、具有較強的文字寫作和口頭表達能力;

7、具有較強的外語翻譯、聽寫和會說能力;

8、具有較強的辦公自動化、計算機應用能力;

9、具有從事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行政管理的基本能力。

本專業畢業生就業方向主要為各級政府機關公務員、各類社會團體、企業、學校、事業單位行政管理人員及教師、科研人員。有意繼續深造者可報考行政管理、國際關系、政治學、MPA等相同或相近專業的碩士研究生。

與國內各高校的同類專業相比,管理學院行政管理專業的教學特色為:

1、精心設計課程體系,為學生奠定科學的知識結構;

2、重視學生實際能力的培養;

3、注重學生外語應用能力的訓練;

4、尊重學生的個性和興趣。

陝西科技大學對行政管理專業連續投入大量的教學建設資金,在圖書資料、教學軟體、實驗室建設等方面形成了良好的教學環境。同時,擁有一支在學術上有所造詣、知識結構匹配合理的師資隊伍,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占專業教師總人數的60%以上。專業教師發表有大量高品質的學術論文,承擔了大量的橫向縱向科研項目,這些成果受到社會各界的好評,同時也為本專業培養高質量的畢業生奠定了堅實的學術基礎。

C. 公共事務包括什麼

事務是指主體為實現其利益而以某種方式對客體進行改造的過程。公共是指一定場域多個主體與同一客體之間的關系。公共事務則是指以實現公共利益為目標,以具有公共性的事物為對象,要求人人參與(出資),而又只能由少數專業人員即"公務員"直接從事的社會活動。我國公共事務的實際承擔主體有政府、執政黨、民主黨派、人民團體、國有企業、事業單位、基層群眾自治組織等。社會中介組織、企業、公民個體不能說是公共事務的承擔主體。公共事務與私人事務都是人的事務,兩者彼此鑲嵌、相互依存,其界線並不是固定的、一成不變的。公共事務可以區分為管理型公共事務與非管理型(生產型)公共事務。

。人們對這一概念的理解和解釋大概可以歸納為以下幾 種:
( 一) 將公共事務理解為與社會公眾的共同需求、與公共物品和公共利益有關的 「事務」 或「社會活動」。如王惠岩說:「所謂公共事務,指該社會的統治階級為了把社會控制在秩序范圍內,推動社會發展,所進行的滿足社會成員共同需要與要求的一系列社會活動。」① 王敏、王樂夫說: 「公共事務包括公共物品的生產與供給和公共服務的設立與開展。」② 周義程說: 「所謂公共事務,是指為了滿足社會全體或大多數成員需要,體現他們的共同利益,讓他們共同受益的那類事 務。」③ 劉熙瑞說: 「公共事務即公共領域的事務,它與一定地域共同體多數成員利益普遍相關, 如公共安全、公共服務、公共產品的供給。」④ 這是我國學界關於公共事務概念的主流觀點,上述論及公共事務概念的文章或著作的被引用率最高,其作者在政治學和公共管理學領域的影響力也 是較高的。⑤
( 二) 公共事務即公共管理對象的個人需求問題。這是中國人民大學的劉太剛教授提出來的。他認為,「古今中外的公共管理實踐,都不僅要處理體現公眾共同需求的所謂公共事務,而 且要處理眾多隻體現特定個人需求的單個人事務。例如,一孤兒在山上迷路陷入險境,政府通常 都會組織力量進行搜救。」 「公共事務的同義詞是公共問題,而不是公共活動或公共行為。例如, 災區民眾的吃飯需求問題、孤獨老人的養老需求問題,等等。」 「公共事務反映的是作為公共管理的服務對象的個人需求,而不一定是全體或多數人的共同需求; 即便是所謂的共同需求或組織需求也不過是個人需求的集合; 公共事務的表現形式是作為公共管理服務對象的人的需求問題, 而不是公共管理主體的一系列活動或行為,即便是公共管理主體自身的管理問題,實質上也是作為服務對象的個人的需求問題———前者是後者的轉化形式。」⑥
( 三) 將公共事務等同於公共管理。這一觀點其實與前文所謂的 「主流觀點」 是大概一致的,但它明確地將 「公共事務」 與 「公共管理」 等同。如陳振明說: 「『公共』 是與 『私人』 相對而言的,凡是與眾人相關的事務 ( 眾人之事) 和組織或團體的活動 ( 集體行動) 都可以稱為『公共事務』 ( 廣義) ; 國家的活動、以國家為中心的活動或政府的管理活動 ( 政治與行政) 是最基本或最典型的 『公共事務』 ( 狹義) 。」⑦
( 四) 將公共事務理解為公共管理的對象。持這一觀點的學者很多。如王惠岩說: 「公共管理是對公共事務的管理,沒有公共事務,就沒有公共管理。」⑧ 王樂夫說: 「公共管理是指公共組織對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⑨ 劉太剛說: 「實際上,公共事務是公共管理主體所要處理的事務對象,也就是公共管理主體所要解決的問題。」⑩ 等等。

D. 公共部門有哪些

公共部門有:

1、政府:政府是以財政撥款為經費來源,免費或部分免費地向回社會提供公共品和服務答的單位的總稱。

2、公共企業:公共企業一般是指政府擁有的以提供公共服務為宗旨的企業,但也包括以提供公共服務為宗旨的部分非國有企業。

3、非營利性組織:非營利組織是不以盈利為目的的組織,指盈利組織和政府組織之外的公益組織,是以執行公共事務為目的而成立的組織。

(4)公共事務服務主管單位擴展閱讀:

除了上面這三種,還有一些國際組織也是屬於公共部門。像聯合國,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跨國界的組織,它們所從事的許多活動都有公共性,但它們的活動不屬於政府活動。因為政府行為一般以公共利益為服務目標,在階級社會里,它是以統治階級的利益為服務目標的。

E. 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有哪些

按照《條例》主體主要是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這兩類主體是政府信息的擁有者,也是政府信息公開義務的承擔者。
伴隨著公共事務的產生,出現了兩種不同的社會分工:一種是直接生產公共物品、提供公共服務,其主體是各類社會公益組織。另一種是公共管理主體為了解決公共問題,實現公共利益,運用公共權力對公共事務施加管理,即公共事務管理。目前,在我國,公共事務管理主體大致可分為六類:一是國家機關,二是執政黨,三是工會、婦聯、共青團等群團組織,四是依靠法律、法規授權來處理公共事務的各類事業單位,五是在政府指導下由基層群眾組成的自治組織,六是社會團體和民辦非企業組織。我們通常所講的公共事務管理職能,主要是針對後一種社會分工而言的。

F. 公共事務管理屬於什麼類

公共事務管理專業屬於公共管理類。

公共事務管理專業主要培養在公共組織特別是政府及後從事公共事務管理或公共服務的管理者、領導者和政策分析人才及高級職員。在培養過程中,重視實際能力與素質的培養,教學內容面向社會實際,尤其是公共管理中所面臨的實際問題。

公共事務管理專業就業前景
1、可到市、區、縣、鄉等各級社區管理委員會、民政管理機構、和社會工作部門從事規劃、建設和行政管理工作。
2、可到各企業(如國有企業、外資企業、物流公司等)和公共事業管理部門(如學校、共青團、婦聯、工會、兒童福利院、青少年宮等)從事機構管理、活動策劃和社會工作。
3、可到各級社會服務中心、各類社會福利機構中從事行政管理、服務等工作。

公共事務管理專業培養目標
專業培養目標:培養掌握現代管理理論、技術與方法,能在文、教、衛、環保、社會保險等部門從事管理工作的高級管理人才。

公共事務管理專業核心能力
專業核心能力:現代服務管理、公共事務規劃、協調、組織和決策能力。

公共事務管理專業課程設置
專業核心課程與主要實踐環節:管理學原理、政治學原理、社會學原理、法學基礎、管理信息系統、計算機原理與應用、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社會學基礎、保險學基礎、衛生管理、教育學、公共關系、管理文秘、課程實習、計算機應用實踐、社會調查、畢業實習等,以及各校的主要特色課程和實踐環節。

公共事務管理專業就業面向
文、教、衛、環保、社會保險等各事業單位的行政管理部門。

公共管理是以政府為核心的公共部門整合社會的各種力量,廣泛運用政治的、經濟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強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績效和公共服務品質,從而實現公共的福利與公共利益。公共管理作為公共行政和公共事務廣大領域的一個組成部分,其重點在於將公共行政視為一門職業,將公共管理者視為這一職業的實踐者。

公共管理從學科意義上的內容包括公共管理原理,行政管理,城市管理,公共政策,發展管理,教育經濟管理以及勞動社會保障等方向,公共管理學的興起得益於全球化新公共管理運動,但進入二十一世紀後,新公共管理學在實踐中不斷遇到新的挑戰,公共管理學研究進入百家爭鳴的時代。

公共管理從產生意義上講是公共組織的一種職能,包括以政府為主導的公共組織和以公共利益為指向的非政府組織(NGO)為實現公共利益,為社會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的活動。

G. 公共事業局是什麼單位

公共事業局指公用事業管理局,是一個城市的管理機構。公用事業管理局內設辦公室、計劃財務科、市政市容管理科(政策法規科、城市節約用水科)、工程技術科、園林風景管理科等多個科室。

主要負責城市供水、市政公用設施、公交車、計程車、戶外廣告、市容、環衛、園林綠化、公廁、路燈、燃氣、廣場、下水管道、城市養犬、市政工程、城市綜合事務等管理,以及本級政府交辦的其他城市公用事業的管理。

(7)公共事務服務主管單位擴展閱讀

所謂公共事業產品的提供即公共事業產品的交換和消費,是公共事業產品通過交換進入社會消費的過程。

公共產品的提供方式主要有公共提供、市場提供和混和提供三種基本方式。

公共事業產品的生產和提供的組合可以有以下方式:

第一、公共生產、公共提供。即由政府組織公共事業產品生產,並無償地向社會提供。

第二、公共生產、混合提供。即由政府組織公共產品生產,並通過收費方式向市場提供。如中國的國有事業單位以及行政機關為公眾提供的某些產品和服務。

第三、公共生產、市場提供。即由公共企業生產,按盈利原則定價,並向使用人收費的提供方式。通常,具有政府壟斷性質的私人產品,或者接近於私人產品性質的准公共產品,如煤氣、水、電、電訊、公共交通等常常採用這種方式生產和提供。

第四、非公共生產、公共提供。即由非政府組織乃至私人部門生產,通過政府采購方式由政府獲得產品的所有權,並無償地向社會提供的公共事業產品。如公共工程的建設等。

第五、非公共生產、混合提供。即在政府相關的法規、行業政策和規劃的指導和監督下,由非政府組織或私人部門投資和組織生產,並由其自行向社會提供。一般來說,涉及教育、醫療、文化等事業產品生產的非政府組織的事業產品就是以這種方式提供的。

H. 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公共事務管理職能的事業單位有哪些

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公共事務管理職能的組事業組織很多,如市政管理處、交通協管處、檢察服務中心等。

I. 公共事業局是什麼單位

公用事業管理局是一個城市的管理機構,它是一個行政單位。主要負責城市供水、市政公用設施、公交車、計程車、戶外廣告、市容、環衛、園林綠化、公廁、路燈、燃氣、廣場、下水管道、城市養犬、市政工程、城市綜合事務等管理,以及本級政府交辦的其他城市公用事業的管理。

公共事業管理局職能

1、按照國家及省、縣有關公用事業管理的方針、政策、法律、法規,在行政主管部門的領導下,負責市政公用設施的養護、監護、管理及園林綠化、市容環境衛生管理。

2、負責城市亮化工程的管理。

3、負責城市人造景點、園林綠化的管理。

4、負責城市物業管理、戶外廣告、市容市貌、環境衛生等工作的管理。

5、負責城市道路標線、標志、標志牌的設置與管理。

6、負責城市污水排放及管網的管理與維護。

7、負責建築業市場街道堆料、開挖道路、管線入網的管理與維護。

8、負責市政基礎設施佔用、排污設施佔用、管線入網、環境衛生管理、城市綠化等費用的收繳管理工作。

9、組織制定公共事業服務規范,積極推進社會服務承諾制。

10、承辦縣委、縣人民政府和上級部門交辦的其它工作。

J. 具有公共管理事務職能的單位是什麼,都有哪些

一、何謂公共事務管理職能
大家都知道,公共事務是指伴隨社會發展過程發生的關系國家、集體、個人共同利益的社會性事務,包括公共物品的生產與供給和公共服務的設立與開展。我國著名的政治學家、法學家王惠岩教授在《公共管理基本問題初探》一文中分析了公共事務的產生過程,他指出,個人經由社會契約而結成國家後,把裁判糾紛等自然權利讓渡給國家,形成了政治權力。由此,國家的基本職責就是管理這些個人無法完成或不願承擔的事務,即公共事務。展開來說,公共事務包括政治性公共事務和社會性公共事務。政治性公共事務是指與國家政權建設緊密相關,涉及國家政權穩定和國家政治發展的,需要依靠國家強制力加以解決的公共事務,如軍事、外交、司法、維護公共安全等;社會性公共事務是不必依靠國家強制力來解決的公共事務,如教育、科技、公共交通、醫葯衛生等。伴隨著公共事務的產生,出現了兩種不同的社會分工:一種是直接生產公共物品、提供公共服務,其主體是各類社會公益組織。另一種是公共管理主體為了解決公共問題,實現公共利益,運用公共權力對公共事務施加管理,即公共事務管理。

目前,在我國,公共事務管理主體大致可分為六類:一是國家機關,二是執政黨,三是工會、婦聯、共青團等群團組織,四是依靠法律、法規授權來處理公共事務的各類事業單位,五是在政府指導下由基層群眾組成的自治組織,六是社會團體和民辦非企業組織。我們通常所講的公共事務管理職能,主要是針對後一種社會分工而言的。

從理論上說,公共事務管理職能一般由政府行政機關承擔。正如中央編辦副主任王瀾明同志在2004年西部地市編辦主任培訓班上的發言中,講到政府的社會管理職能時所指出的那樣,"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應把過去由企業承擔的和不應由事業單位承擔的社會管理職能收回來……地方政府是社會管理事務的主要承擔者,按照國家的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管理本地區的社會公共事務。"但在實際工作中,由於行政機關人員編制比較緊張,機構也有總量限額,加之效率不高的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較好解決,往往對紛繁復雜的公共事務管理力不從心,不得不採取變通的辦法,將一部分職能交由事業單位承擔。從歷史的進程來看,這種授權、委託的作法雖說是一種過渡性的、臨時性的變通措施,但卻是我國自建國以來一直客觀存在的體制機制問題,與歷次機構改革要求實行"政事分開"的基本原則是相悖的。長久以來,這些承擔公共事務管理職能的事業單位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體系。如我省岳陽市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僅市直414家事業單位當中,初步界定為承擔公共事務管理職能的就有98家,從業人員達1600餘名。這些承擔公共事務管理職能的事業單位,其工作性質與行政機關基本相同,人員編制的管理與其他事業單位有一定差別,短期內既難以將其並入機關又不可能完全剝離其行政職能。因此,公務員法規定,對具有公共事務管理職能的事業單位實行參照管理。

閱讀全文

與公共事務服務主管單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聚投訴珍愛網 瀏覽:47
公共衛生服務協議書2017 瀏覽:805
改革工作成果匯報 瀏覽:49
醫療糾紛管理倫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瀏覽:959
工業光魔創造不可能720p 瀏覽:243
君主立憲制是法國大革命的成果 瀏覽:13
王成果青島科技大學 瀏覽:519
護理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875
使用權獲取途徑 瀏覽:759
怎麼投訴奧迪4s店 瀏覽:31
美術教師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740
股權轉讓合同模板 瀏覽:638
知識產權部門重點的工作計劃範文 瀏覽:826
用地批准書能證明土地的使用權權嗎 瀏覽:829
拓荒者知識產權 瀏覽:774
商標侵權事宜處理委託書 瀏覽:168
內容無版權今日頭條 瀏覽:327
房產糾紛訴訟時效是多長時間 瀏覽:269
無形資產年限怎麼確定 瀏覽:542
工商登記人員工作總結2018 瀏覽: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