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馬鞍山中元塗

馬鞍山中元塗

發布時間:2021-07-28 13:09:06

⑴ 中元鬼節的傳說禁忌,鬼節遇鬼概率有多大

中元節(七月十五)在佛教上稱盂蘭盆節,是超度七世父母的日子,並不會遇到什麼鬼。


盂蘭盆節來源:


佛陀之大弟子目連,因不忍其母墮餓鬼道受倒懸之苦,乃問法於佛,佛示之於七月十五日眾僧自恣日,用百味飯食五果等供養十方佛僧,即可令其母脫離苦難。


盂蘭盆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大目犍連始得六通,欲度父母,報乳哺之恩。即以道眼觀視世間。見其亡母,生餓鬼中,不見飲食,皮骨連立。目連悲哀,即以缽盛飯,往餉其母。母得缽飯,便以左手障缽,右手搏食,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目連大叫,悲號涕泣,馳還白佛,具陳如此。


佛言:「汝母罪根深結,非汝一人力所奈何。汝雖孝順,聲動天地、天神地祇、邪魔外道、道士、四天王神,亦不能奈何,當須十方眾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脫。吾今當說救濟之法,令一切難,皆離憂苦。」


佛告目連:「十方眾僧,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時,當為七世父母及現在父母厄難中者,具飯、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錠燭、床敷卧具、盡世甘美以著盆中,供養十方大德眾僧。當此之日,一切聖眾,或在山間禪定、或得四道果、或在樹下經行、或六通自在教化聲聞緣覺、或十地菩薩大人,權現比丘,在大眾中,皆同一心,受缽和羅飯,具清凈戒,聖眾之道,其德汪洋。其有供養此等自恣僧者,現世父母、六親眷屬,得 出三塗之苦應時解脫,衣食自然;若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華光。」


時,佛敕十方眾僧,皆先為施主家咒願;願七世父母行禪定意,然後受食。初受食時,先安在佛前。塔寺中佛前,眾僧咒願竟,便自受食。


時,目連比丘及大菩薩眾,皆大歡喜。目連悲啼泣聲釋然除滅。


時,目連母即於是日,得脫一劫餓鬼之苦。


目連復白佛言:「弟子所生母,得蒙三寶功德之力,眾僧威神力故。若未來世,一切佛弟子,亦應奉盂蘭盆,救度現在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可為爾否?」


佛言:「大善快問!我正欲說,汝今復問。善男子!若比丘比丘尼、國王太子、大臣宰相、三公百 官、萬民庶人,行慈孝者,佛歡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飯食,安盂蘭盆中,施十方自恣僧,福樂無極。是佛弟子修孝順者,應念念中,常憶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 常以孝慈,憶所生父母,為作盂蘭盆,施佛及僧,以報父母長養慈愛之恩。若一切佛弟子,應常奉持是法。」


時目連比丘、四輩弟子,歡喜奉行。

⑵ 中元普渡的中元節的習俗

中元節的習俗
中元節,俗稱鬼節、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是民間傳統節日。「中元」之名起於北魏,時在農歷七月十五日,部分在農歷七月十四日。此時一些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祭祖,用新米等農作物祭供,向祖先報告秋天的收成。因此每到農歷七月十五中元節,家家上墳掃墓,祭拜祖先。

1、放河燈
河燈也叫「荷花燈」,河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放河燈,尤數黃河裡放燈壯觀。
2、燒街衣
這是香港自開埠以來一直保存至今的民間風俗。一踏入農歷七月,人們都會於入黑後,帶備香燭、金銀衣紙和一些祭品如豆腐、白飯在路邊拜祭一番。人們「燒街衣」的目的是讓那些無依的孤魂有衣物禦寒,有食物裹腹。
3、做茄餅
民間認為,茄餅可以成為已故祖先前往盂蘭盆會的干糧。每到中元節這天,老南京人家家戶戶做茄餅,也就是把新鮮茄子切成絲,和上麵粉,用油煎炸。其實,茄餅如今已是一道再尋常不過的家常菜,想吃的話隨時可以做一盤解解饞哦。
4、燒袱紙
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燒袱紙。即將紙錢一疊、封成小封,上面寫著收受人的稱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數,化帛者的姓名及時間。俗傳七月十五鬼門關閉,各家都要「施孤送孩」。
5、吃瀨粉
在中元節那天,東莞有吃瀨粉的習俗,而且幾乎在整個東莞都通用。當然,不同片區,吃瀨粉的方法還是有所不同的。
6、祈豐收
中元節施祭孤魂與祈望豐收又常聯系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戶戶要在自己家門口焚香禱祝稻穀豐收,並把香枝插於地上,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徵著秋收稻穀豐登。
7、吃鴨
農歷七月十五中元節這天,全國很多地方都會選擇吃鴨子。為什麼呢?原來「鴨」就是「壓」,取其諧音,吃鴨子是為了壓住鬼魂。東莞人一般會吃蓮藕煲鴨。在山東的獨陵縣,中元節被當地人稱為「掐嘴節」,家家都有吃粗茶淡飯的習俗。在江蘇省的東縣鄉,很多鄉民在中元節當天都會吃扁食(一種以麵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在浙江省台州市的天台,中元節他們會吃「餃餅」,一種類似於春卷的食物。
8、祭祖
祭祖節在陰歷七月十五日,所以簡稱為「七月半」祭祖。民間相信祖先也會在此時返家探望子孫,故需祭祖。祭拜的儀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時分舉行,並不局限於特定的一天。
9、祭祀土地和莊稼
七月十五,民間還盛行祭祀土地和莊稼。將供品撒進田地。燒紙以後,再用剪成碎條的五色紙,纏繞在農作物的穗子上。傳說可以避免冰雹襲擊,獲得大秋豐收。一些地方同時還要到後土廟進行祭祀。定襄縣民俗將麻、谷懸掛門首。
10、麵塑
七月十五節前,民間婦女盛行麵塑活動,晉北地區最烈。一家蒸花饃,四鄰來幫忙。首先根據家庭實有人數(包括出嫁的女兒及女婿、外孫,另過的兒子及媳婦、孫子等等),給每個人先捏一個大花饃。送給小輩的花饃要捏成平型,稱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雙膝下跪,希望小輩不要忘記父母的養育之恩;送給老輩的花饃要捏成人型,稱為面人,意喻兒孫滿堂,福壽雙全;送給平輩的花饃,要捏成魚型,稱為面魚,意喻連年有餘。
11、入廟祈福
准備素齋果品去寺廟,施佛及僧,誦讀地藏王經卷和咒語,報答父母恩情,為去世的先人祈福。
12、放天燈
鬼節這天放天燈也有兩個說法,其一是把自己家的小鬼用天燈放出去,把霉運帶走,帶的越遠越好,讓這些小鬼永遠也回不來。這時候就很忌諱別人家的天燈落在屬於自己家的地方,如果落下來,就要重新放飛出去。其二是說,家家都希望自己逝去的先人都能進入極樂世界,鬼節這天放天燈,是為在陰間准備飛升極樂世界的先人們照亮升天的路。

⑶ 三元洞的安徽省馬鞍山三元洞

三元洞是採石風景區五座天然石洞中最大的一座。
這座依山傍水的石洞,亦名「中元水府」、「定江神祠」,習稱「妙遠閣」或「三官洞」。從三元洞名稱的演變中,我們大致可以看到它所經歷的一個悠久的歷史過程。
探尋三元洞的本意,我們發現,三元洞又稱三官洞、三觀殿。「三官」傳說為道教供奉的神,即天官、地官、水官。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道教以三官配三元,即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三元、三官為一義,是道教所奉祀的神靈。據乾隆十五年《當塗縣志》中記載:此洞系康熙年間僧人定如在原來基礎上稍加整理,並在洞中置石床、石灶、石幾、石凳和石龕,並供奉天、地、水三元神位以祀之。三元洞由此得名。此後,又有一些僧人陸續來此面壁修行,並在「洞外鋤熹地插棘種蔬」,三元洞逐漸有了生機。
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池陽太守喻成龍自金陵東下,路過採石磯,當時天色已晚,「入夜而江聲四起,奔雷挾雨交至,淅瀝蓬窗」,喻成龍便「剪燭危坐」。第二天風雨依舊,他登岸游太白樓,到了晚上雨依舊沒有止意,喻成龍便系了小艇在風雨交加中探三元洞。久坐之後見到了僧人道開,發現道開有仙風道骨之氣,便聽了道開的建議,於當年八月,在三元洞右邊的空隙處建了「妙遠閣」,半架江水之上。此閣上依千仞之壁,下臨不測之淵,並供大士像一座。後來又有僧人不斷到三元洞鑿山開道,鋪以石磴,並募捐建起了石欄桿,這時的三元洞已呈現出「俾登臨者拾級而下,履險若干,羊腸九坂,盡成練舞」的人文景觀。
關於三元洞,民間還有另一個傳說,說湖南有三個秀才赴京會考,經過採石忽然碰到了狂風暴雨,恰遇此洞避難,大難不死的三個秀才在隨後的殿試中包攬三甲,做了高官。為了感謝神靈護佑之恩,特在此營建廟宇奉祀,故名「三元洞」,又叫「三官洞」。於是三元洞的這個民間傳說不脛而走,並成為學子必游之處。
如今三元洞整個建築風貌依舊,飛檐峭壁,雕梁畫棟,琉璃屋頂,光彩熠熠。三元洞於崖壁之間,上不著天,下不著地,探身俯視,彷彿浮在水面,令人目眩。三元洞洞中有洞,別有洞天,石壁東側有一小洞,下通長江,俯身就可以觸到江水,水聲可聞。憑欄遠眺,江天一色,偶有鷗鳥飛過,也有漁舟漸近漸遠,更有浪擊水面的驚濤聲,凝眸定睛,有細碎的陽光金霞般鋪灑在江面。三元洞不愧為江南美景勝地。

⑷ 關於採石公園的介紹!

三元洞是採石風景區五座天然石洞中最大的一座。
這座依山傍水的石洞,亦名「中元水府」、「定江神祠」,習稱「妙遠閣」或「三官洞」。從三元洞名稱的演變中,我們大致可以看到它所經歷的一個悠久的歷史過程。
探尋三元洞的本意,我們發現,三元洞又稱三官洞、三觀殿。「三官」傳說為道教供奉的神,即天官、地官、水官。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道教以三官配三元,即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三元、三官為一義,是道教所奉祀的神靈。據乾隆十五年《當塗縣志》中記載:此洞系康熙年間僧人定如在原來基礎上稍加整理,並在洞中置石床、石灶、石幾、石凳和石龕,並供奉天、地、水三元神位以祀之。三元洞由此得名。此後,又有一些僧人陸續來此面壁修行,並在「洞外鋤熹地插棘種蔬」,三元洞逐漸有了生機。
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池陽太守喻成龍自金陵東下,路過採石磯,當時天色已晚,「入夜而江聲四起,奔雷挾雨交至,淅瀝蓬窗」,喻成龍便「剪燭危坐」。第二天風雨依舊,他登岸游太白樓,到了晚上雨依舊沒有止意,喻成龍便系了小艇在風雨交加中探三元洞。久坐之後見到了僧人道開,發現道開有仙風道骨之氣,便聽了道開的建議,於當年八月,在三元洞右邊的空隙處建了「妙遠閣」,半架江水之上。此閣上依千仞之壁,下臨不測之淵,並供大士像一座。後來又有僧人不斷到三元洞鑿山開道,鋪以石磴,並募捐建起了石欄桿,這時的三元洞已呈現出「俾登臨者拾級而下,履險若干,羊腸九坂,盡成練舞」的人文景觀。
關於三元洞,民間還有另一個傳說,說湖南有三個秀才赴京會考,經過採石忽然碰到了狂風暴雨,恰遇此洞避難,大難不死的三個秀才在隨後的殿試中包攬三甲,做了高官。為了感謝神靈護佑之恩,特在此營建廟宇奉祀,故名「三元洞」,又叫「三官洞」。於是三元洞的這個民間傳說不脛而走,並成為學子必游之處。
如今三元洞整個建築風貌依舊,飛檐峭壁,雕梁畫棟,琉璃屋頂,光彩熠熠。三元洞於崖壁之間,上不著天,下不著地,探身俯視,彷彿浮在水面,令人目眩。三元洞洞中有洞,別有洞天,石壁東側有一小洞,下通長江,俯身就可以觸到江水,水聲可聞。憑欄遠眺,江天一色,偶有鷗鳥飛過,也有漁舟漸近漸遠,更有浪擊水面的驚濤聲,凝眸定睛,有細碎的陽光金霞般鋪灑在江面。三元洞不愧為江南美景勝地。

太白樓始建於唐元和年間(806~820年),原名「謫仙樓」,宋元時期均有修葺。明正統五年(1440年),工部右侍郎周忱巡視江南時重建。清順治十四年(1657年),知府胡季瀛重建,改名為太白樓,又稱「唐李公青蓮祠」。後毀於兵燹。清光緒三年(1877年),兵部尚書彭玉麟捐資重建。
太白樓位於翠螺山南麓,依山而臨江。樓高18米,三層兩進,前樓後閣,左右迴廊;歇山屋頂,筒瓦滴水,鱉魚走獸,飛檐翹角,蔚為壯觀。尤其是祠堂正廳供奉的一尊楠木雕李白站像,背負雙手,昂首挺胸,神態瀟灑飄逸,十分傳神地再現了詩仙風韻。遊人士子,登樓遠眺,長江如練,綠洲溢翠,百舸爭流,鷗鳥翱翔,素有「風月江天貯一樓」的美譽,它與湖南嶽陽樓、湖北黃鶴樓、江西滕王閣並稱為長江著名的「三樓一閣」。
為紀念偉大詩人李白,弘揚李白詩歌文化,1986年,太白樓東側一組清代建築改建並與太白樓合璧,由此構成了全國建樓最早、歷史最久、規模最大、文物藏品最多的李白紀念館。
館內還陳列著一尊楠木雕李白卧像和古代文物字畫及不同時期、不同版本的李白全集、當代名人書畫、李白研究專著等。
太白樓自唐迄今留下了元縝、白居易、陸游、文天祥、李鴻章、郭沫若等名人足跡和歷代文人吟唱的大量詩作,平添了太白樓深厚的無形財富,它們同太白樓建築群的有形財富一道為國人呈現了淳厚無比的文化積淀。

「大江繞絕壁,草聖伴詩仙。」大自然造化了採石磯,採石磯挽住了李白,李白吸引了林散之。為了紀念這位當代傑出的書法大師、詩人、畫家,經國務院辦公廳批准,決定建立林散之藝術館,並於1991年10月15日在馬鞍山採石風景區建成,了卻了先生「歸宿之期願與李白為鄰」的心願。
林散之先生是我國書法藝術一代宗師,有詩、書、畫「三絕」之稱。林散之先生(1898~1989年),祖籍安徽和縣,出生於江蘇江浦,自幼聰慧,六歲入村塾,習詩文、聯語,同時臨習顏柳楷書,又喜塗抹繪畫。13歲到南京從張青浦學人物畫,16歲師從范培開學書法,18歲向清代進士張粟庵學古文詩詞,32歲拜國畫大師黃賓虹為師並立志遠游。此後,先生歸居鄉里,潛心藝事。公務之暇,發憤自礪。自稱60歲始學草書,古稀之年後仍悉心變法,使其書法藝術日臻完善,進入全盛階段。其草書入於古人,於筆法墨法,多有新創,既有清新飄逸之姿,又有雄強恣肆之氣,為我國書法藝術史上繼二王、懷素之後的又一高峰,故有「當代草聖」之譽。
林散之藝術館佔地面積3,800平方米,建築風格古樸典雅而又新穎獨特。藝術館由主館、副館、學術廳及墓園四個部分組成。主館屋頂覆蓋茅草,又名「江上草堂」,主要展示林散之先生一生中不同時期的書畫藝術精品百餘幅。副館主要陳列先生生前常用的印章、物品及其老師、友人們的作品。學術廳則是進行學術研究活動或接待賓客的場所。林散之藝術館豐富的陳列內容、獨特的建築風格、典雅的園林布局,自開放以來,吸引了許許多多知名人士和中外遊客,並多次受到專家學者的高度贊揚。目前,林散之藝術館不僅已成為學習、研究林散之先生的藝術思想和藝術成就的重要場所,同時也是書畫藝術家和愛好者研習中國傳統詩書藝術淵源的實踐基地。

⑸ 旅遊1線:五佛山、馬鞍山旅遊考察路線

路線大體南北走向,翻越玉寨山西延部分的馬鞍山。馬鞍山北坡在偃師市境,南坡屬登封市管轄。馬鞍山海拔1258m,北坡高差950m,南坡高差680m。馬鞍山山脊部位陡峻挺拔,南北兩坡相對平緩。有簡易公路可通汽車,交通方便。

馬鞍山南北兩坡是嵩山地區地質研究程度最高的地段之一。從20世紀50年代起,來此研究的地層學家、構造學家、地質隊員和地質院校師生,不計其數。嵩山地區前寒武紀許多地層岩石單位都是在這里研究建立的,有新太古界登封岩群、君召北區的新太古代片麻岩套、古元古代侵入岩、中元古代侵入岩,中—新元古界五佛山群等。用作命名地層單位的地名有郭家窯、金家

、老羊溝、北溝、青楊溝、吳家

、晉瑤、李家溝、路家溝、五佛山、馬鞍山、普峪、駱駝畔、何家寨等。以馬鞍山南北兩坡為研究對象發表的論文專著也最多。

路線從登封城西20km的水磨灣開始。水磨灣坐落在石秤鉀長花崗岩體范圍內,向北不遠即進入變質岩區,馬鞍山南坡是早期建立登封群的地方,地層、構造和岩漿岩各方面的地質內容極為豐富。由於地層、侵入岩的片理、片麻理都是近南北向的,與我們的旅遊路線平行。南坡公路絕大部分在登封岩群郭家窯岩組中盤旋而上,要觀察更多地質單位,須不時離開公路,向東西兩側追索以擴寬視野。於是就可以看到新太古界登封岩群的郭家窯、金家

、老羊溝三個岩組,角閃片岩、斜長角閃片岩中的變形杏仁狀構造清晰多見;可以看到新太古代北溝二長花崗片麻岩、青楊溝變輝長閃長岩、吳家

片麻狀二長花崗岩等變質變形侵入體;可以看到古元古代晉瑤偉晶岩群、李家溝變基性岩牆群和路家溝鉀長花崗岩;可以看到它們之間的穿插侵入關系;可以看到不同層次、不同期次的變形變質遺跡。許多典型的構造形跡是地質教科書上都難以看到的,他們的多姿多彩使你嘆為觀止,深感不虛此行。

登上馬鞍山脊,放眼四望,北邊遠處蒼茫中顯出邙山剪影,邙山下伊洛河蜿蜒東來,注入黃河。南邊箕山遙遙相望,潁河兩岸,綠野綿綿。馬鞍山東西兩側,由堅硬的嵩山群石英岩構成的兩座南北向山脊——擋陽山和安坡山,山勢雄偉,猶如兩條巨腿,直插君召盆地。

馬鞍山山脊是由五佛山群馬鞍山組構成的單面山,馬鞍山組不整合覆蓋在新太古界登封岩群和片麻狀侵入岩之上,公路附近未見嵩山群,不整合界面即為中嶽運動界面。沿馬鞍山北坡而下,進入佛光峪,即是五佛山群的完整剖面。五佛山是個小村子,村南一字排列著五個滑動三角面,形如五尊佛像,是嵩山滑動構造的產物。在這里,馬鞍山組砂岩是下伏系統,普峪頁岩是潤滑層,今天看到的三角面是滑面,普峪頁岩及其以上的駱駝畔砂岩等是滑動系統。不同序次、形態多樣的滑面多處可見。五佛山群中普峪頁岩頂部與駱駝畔砂岩之間可見微角度不整合假象,1958年馬杏垣教授曾據此命名「偃師運動」,後來他自己否定了。兩者之間曾經發生過滑動,也可能有過短暫沉積間斷或水下沖刷,仍應為整合關系。

繼續北行,過佛光峪鄉政府所在地,進入古生界寒武系分布區。寒武系在佛光峪出露情況良好,層位連續完整。山口兩側鳳山組之上,尚可見到中奧陶統下馬家溝組的石灰岩。

在這條旅遊路線上,中嶽運動和少林運動的兩個不整合界面都可看到。

閱讀全文

與馬鞍山中元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聚投訴珍愛網 瀏覽:47
公共衛生服務協議書2017 瀏覽:805
改革工作成果匯報 瀏覽:49
醫療糾紛管理倫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瀏覽:959
工業光魔創造不可能720p 瀏覽:243
君主立憲制是法國大革命的成果 瀏覽:13
王成果青島科技大學 瀏覽:519
護理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875
使用權獲取途徑 瀏覽:759
怎麼投訴奧迪4s店 瀏覽:31
美術教師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740
股權轉讓合同模板 瀏覽:638
知識產權部門重點的工作計劃範文 瀏覽:826
用地批准書能證明土地的使用權權嗎 瀏覽:829
拓荒者知識產權 瀏覽:774
商標侵權事宜處理委託書 瀏覽:168
內容無版權今日頭條 瀏覽:327
房產糾紛訴訟時效是多長時間 瀏覽:269
無形資產年限怎麼確定 瀏覽:542
工商登記人員工作總結2018 瀏覽: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