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公共服務講話

公共服務講話

發布時間:2021-07-28 07:55:01

A. 我想找一篇寫服務人民,敬業奉獻的演講稿,要求適用於民政工作

加強新時期民政工作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不斷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和諧社會」的提出,是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認識的新發展。一個和諧的社會,應當是社會充滿活力,人民安居樂業,政治大局穩定,社會管理有序。新時期民政工作主要是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關系密切,作用重大。加強新時期民政工作,是黨和政府不斷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的必然要求。
一、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徵
「一個和諧的社會」應當是社會資源兼容共生的社會;是社會結構合理的社會;是行為規范的社會;是社會運籌得當的社會。其基本特徵至少應當包括以下六方面:
1.和諧社會是富裕的社會,即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社會。貧窮是產生社會不和諧的根本原因,俗語說:「窮則思變」,「變」,從客觀上就帶來了不和諧。只有從經濟上加快發展,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人民生活一天比一天好,大家開開心心,安居樂業,這樣的社會必然是和諧的社會。
2.和諧社會是活力的社會,即創造力得到充分激發的社會。由於社會開放公平競爭,為絕大多數的全面發展創造了良好環境,同時,破除了束縛人的創造活力和向前發展的各種障礙。例如逐步清除戶籍、地域、身份等方面的制度性的限制,使社會成員享有大致相同的基本發展的機會,從而減少不滿和對立情緒。另一方面,嚴禁損害人民群眾利益,大力反腐倡廉,糾正行業不正之風,維護社會公平與正義,這就激發了人們追求美好生活,促進社會發展的更大積極性。 3.和諧社會是公平的社會,即兼顧各階層利益的社會。構建和諧社會,必須處理好社會各階層公平與效率的關系,形成合理的社會分配格局。例如:就業面的逐步擴大,城鄉居民實際收入的差距不斷縮小,國家加大落後地區轉移支付的力度,通過財稅政策,調節各階層收入,遏制兩極分化。另一方面,擴大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和失業保險的覆蓋面,健全和完善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使一些地方貧困弱勢群體既能吃上飯又能看得起病,既能養活孩子又能供得起孩子上學,從而避免絕對貧困,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社會矛盾。
4.和諧社會是法治的社會,即制度完善、管理有序的社會。構建和諧社會,必須加強民主與法治,積極創新社會管理體制。大力加強民主政治建設,全面推行政務公開、村居務公開等公開辦事制度,切實保障其民主權利。同時,國家堅持依法治國、依法辦事,維護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
5.和諧社會是太平的社會,即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具有安全感的社會。要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我國改革開放26年來,人們生活富裕了,總希望天下太平,希望過上沒有天災人禍的安全日子。安全是人的最基本需求之一,是社會和諧的重要保證。另一方面,要加快維護社會穩定機制建設,社會穩定是社會和諧的必然要求,沒有社會穩定,就沒有社會和諧。
6.和諧社會是自我調整和不斷自我完善的社會,即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基本適應的社會。目前,中央實施的農村稅費改革,就是對前幾次在「三農」問題上改革的深化和完善。正是這個不斷自我完善,不斷消除社會的不和諧因素,使整個社會更加平等,更加和諧。
二、新時期民政工作與和諧社會的關系
「民政工作要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為最需要幫助的困難群眾服務,為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服務,這表明民政工作在服務群眾、服務社會,維護穩定、改革創新中,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這種關系主要體現在:一是新時期民政工作范圍廣,接觸面大,是社會性、政策性和群眾性很強的工作。因此,做好民政工作需要有一個和諧的社會,需要各級政府、有關部門和社會各方面的協同努力。實踐證明:沒有政府主導,民政工作就寸步難行;沒有部門配合,民政工作就步履維艱;沒有社會參與,民政工作就缺乏活力;沒有和諧社會,民政工作就難以開展。二是新時期民政工作又是做人的工作,為困難群眾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是民政部門的責任,堅持「以民為本,為民解困」是民政工作的宗旨,由於民政工作重心在基層,根基在群眾。因此,我們民政工作時時事事體現著政府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如果民政工作做好了,就能夠進一步增強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目前,我們民政部門最重要的是靠政府主導,做好民政工作;靠部門配合,推動民政工作;靠社會參與,搞活民政工作;靠和諧社會,發展民政事業。三是構建和諧社會,給新時期民政工作帶來新的發展機遇,提出了新的任務、新的要求,民政工作在各級政府中的地位更加重要,職責更加重大,任務更加艱巨,作用更加突出,民政工作與和諧社會的關系更加密切。四是新時期民政工作要把著力點放在構建和諧社會上,更好地發揮職能作用,由於民政部門的基本職能是解決民生、落實民權、維護民利,在所有的民政工作中,都要始終突出為民、利民的人本思想,堅持為民、利民的價值取向,把人民群眾利益作為最高利益,把人民滿意作為衡量工作成效的最好標准。因此,民政工作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民政工作與和諧社會有著密切關系。
三、加強新時期民政工作,以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 1.進一步提高民政開拓創新的能力。要使民政工作緊跟不斷發展的新形勢,扎實推向前進,就必須用科學的理論武裝頭腦和指導實踐,提高民政開拓創新能力。既要加強政策理論學習,提高政策水平,又要加強業務知識學習,增強服務本領。新時期民政工作涉及面廣,難點多、矛盾多,這是客觀事實。我們要善於思考,分析問題,抓住本質,把握規律,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實踐是個大課堂,要到實踐中去發現新問題、研究新特點、總結新經驗、探索新途徑。要善於調查研究,經常深入基層,解決熱點難點問題。通過學習、思考、實踐,進一步提高開拓創新的能力。
2.進一步提高民政依法行政的能力。提高民政幹部依法行政的能力,既是實施依法治國方略的客觀需要,也是規范民政幹部行為和提高行政管理效能的必然要求。提高民政依法行政能力,一是增強法制意識。通過學習法律法規,自覺在思想上確定不違規、不逾制的觀念,公正、平等對待工作對象,自覺接受監督的觀念。二是抓好建章立制。法律法規是為民施政的根本依據,也是推動民政工作的重要手段。提高民政依法行政的能力,還必須建立健全民政工作規章制度,以完善的制度管人、管事。三是嚴格依法行政。要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規定的許可權和程序履行各項行政行為,權責統一,既不能失職又不能越權;既不能不作為又不能亂作為,切實做到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違法受追究、侵權需賠償並接受法律懲處。
3.進一步提高民政綜合協調能力。民政工作是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中一項基礎性和綜合性的工作,不僅涉及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多個領域,而且開展一項工作難免需要多個部門協調配合,綜合協調是做好新時期民政工作必備的重要能力。提高綜合協調能力,一是增強大局意識。大局就是全局,就是發展趨勢。增強大局意識,就是認識大局,把握大局,服從和服務大局。要從大局出發,整合力量,相互協作,推動工作的完成。二是善處各方關系。善於與協調的各方求同存異是協調的前提,只有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才能相互支持,通力合作。尤其是要處理好各種利益關系,如涉及到群眾利益時,要避免「與民爭利」。三是善用協調機制。目前,為了適應新時期、新形勢發展需要,民政工作已建立了兩個工作機制,即:「政府主導、部門協作、社會參與」和「分級實施、各負其責、上下配合、相互協調」的工作機制。前者是對整體民政工作而言,後者是對民政系統而言。在新形勢下,根據工作需要,還建立了一些由民政部門牽頭,或民政部門參與的協調機構,這些協調機構,進一步增強了開展民政工作的合力。
4.進一步提高做群眾工作的能力。民政的一切工作,都是「為民」。做群眾工作是民政部門的天職,善於做群眾工作是民政幹部的本領。提高做群眾工作的能力,一是豐富「為民」情感。胡錦濤同志強調「情為民所系,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為做好「為民」工作指明了方向。我們民政工作者要銘記於心、化為行動,做到「思民之所想,憂民之所愁,急民之所難,辦民之所需」,「體察民情,善解民意,善待百姓,厚待群眾」,培養「為民」的職業情感。二是躬行「為民」實踐。群眾觀點是我們最基本的政治觀點,群眾路線是我們最根本的工作路線。堅持「以民為本,為民解困」的宗旨,是民政工作的基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我們要真心實意為人民群眾做好事、辦實事、解難事,成為人民群眾的貼心人和權益的代言人、維護人。
5.進一步提高民政幹部隊伍的能力。民政幹部職工隊伍是實施民政工作的主體,如果主體能力不強,其他各種能力的提高也就無所依託。因此,提高民政幹部隊伍的能力至關重要,這種能力主要表現在抓班子建設,凝聚人心,培養和發揚好的思想作風和工作作風。一是抓好班子。班子是一個單位的「靈魂、支柱」,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保證。抓班子建設,提高領導成員思想境界和領導水平是關鍵。同時,還要加強班子成員團結,樹立科學發展觀,使班子成為團結協作、作風優良、務實高效、勤政廉潔、與時俱進的領導集體。二是凝聚人心。凝聚人心要靠事業,事業蘊涵理想和目標。要靠感情,賦予真摯感情,可以營造和諧,形成幹事業的氛圍。要靠機制,建立選人用人機制,使大家心齊,氣順、勁足、心情舒暢。三是培養和發揚好的作風。作風正、事業興。我們民政部門要牢記「二個務必」,通過深入基層,調查研究,堅持群眾觀點,用典型引導、示範服務的方法推動工作。

B. 大學生如何做好基層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工作

基層社會管理。首先你要熟悉你所管理的機構的所有一切。等熟悉了。自然而然你就版知道該怎麼做了。因權為你是大學生。你有你的思想。但是做的同時你應該想想結果。

公共服務工作。你的禮儀跟口才一定要好。禮儀你應該知道怎麼做。不然你就不是大學生了。口才靠鍛煉。多跟陌生的人講話與看書。講多了。看多了。你就明白了。請採納

C. 就如何完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擬定一份領導講話稿

這個是在網上搜的,可以參考一下,結合自己的實際改一下,應該就可以用了:

同志們:
在2012年的元旦即將來臨之際,我們在這里召開全省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推進會,主要任務是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和省委九屆十三次會議精神,認真落實省委和姜異康書記、孫守剛部長關於農村文化建設的指示精神,總結今年全省農村文化建設的成績和經驗,表彰先進,研究部署明年工作。在此,我謹代表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廳,向泰安市委、市政府,肥城市委、市政府和文化部門對於會議付出的努力表示衷心的感謝,向在「百千萬」表彰活動中獲得榮譽的單位和個人表示熱烈的祝賀。藉此機會,我講以下幾點意見。
一、提高認識,切實增強農村文化建設的責任感和緊迫感
農村文化建設是公共文化服務的重點和難點,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是一項十分重要而緊迫的戰略任務。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對農村文化建設一貫高度重視,對加強和改進農村文化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和重要決策,要求文化建設更加關注民生需求,更加眼睛向下、重點下移,面向群眾、服務群眾,把基層文化建設提到一個更高位置,加快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立健全服務網路,保障人民群眾的公共文化權益,滿足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需求。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深刻闡述了加快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的極端重要性,強調指出:「增加農村文化服務總量,縮小城鄉文化差距,對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具有重大意義」。省委九屆十三次全體會議也對加強農村文化建設,促進城鄉公共文化協調發展作出了全面部署,強調滿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基本任務,是文化強省建設的重要內容,要求重點加強農村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把支持農村文化建設作為創建文明城市基本指標,深入實施重點文化惠民工程,還對構建「15-20分鍾」城鄉公共文化服務圈,逐步實現一村一年一場戲,保證一定數量的轉移支付資金用於鄉鎮和村文化建設,等等,都提出了明確要求。前不久,山東大學威海分校的大學生圍繞農村文化建設開展了調研,指出了一些迫切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特別是在農村文化設施利用、有針對性地豐富農民群眾文化生活、創新文化下鄉的方式、加大農村文化隊伍培養力度、大力發展農村特色文化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意見和建議。姜異康書記、孫守剛部長做出重要批示,要求我們既看到成績進步,更看到差距和問題,認真調查研究,完善政策措施,加強工作指導。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重大決策部署,為我們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注入了強大動力。完成省委、省政府交給的光榮任務,實現建設文化強省的宏偉目標,順應人民群眾對農村文化繁榮發展的熱切期待,都要求我們切實增強機遇意識、責任意識,把農村文化建設擺上更加突出的位置,齊心協力、發憤圖強,繼續抓住重點、發揮特點、破解難點、打造亮點,繼續發揚求真務實的作風,強化措施,真抓實干,切實把全省農村文化建設推向一個新水平。
二、總結經驗,不斷提升對農村文化建設的規律性認識
近年來,伴隨著經濟文化強省總體戰略的積極推進,全省農村文化建設得到健康發展,進入快速、穩定的發展階段。各級對文化建設投入總量增多,向基層文化建設傾斜力度加大,已經建立起從省到市、縣、鄉鎮、村級基層的五級公共文化服務網路點,初步形成了以大型公共文化設施這骨幹、以社區和鄉鎮基層文化設施為基礎的城鄉公共文化服務網路。重點文化惠民工程持續推進,覆蓋面進一步擴大,文化共享工程建立起互聯網和衛星雙重覆蓋到村的傳輸網路,我省成為全國唯一的「示範省」,並榮獲「文化部創新獎」和「國家十大文化創新工程獎」。群眾文化活動豐富多彩,全省每年舉辦各類社區文藝匯演4萬多場,3400多個規模較大的文化廣場每年舉辦各類文藝演出5萬多場,國有文藝院團每年送戲下鄉演出1.3萬余場,有效豐富活躍了基層群眾文化生活。全省各地立足實際,積極探索,創造了許多農村文化建設的好經驗、好路子。比如,泰安肥城市農村文化志願者遞進培養的經驗,青島市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的經驗,煙台市堅持以人為本、強化城鄉公共文化普惠共享的經驗,威海市加強農村文化大院規范化建設與服務的經驗,濰坊諸城市構建「兩公里文化服務圈」的經驗,濟南市濟陽縣送戲下鄉、繁榮農村文化生活的經驗,等等,這些都很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借鑒,大力推廣。綜合各地近年來農村文化建設的積極探索,我感到最突出的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堅持公益性為主與市場機制相結合。現階段,我們界定的基本文化需求主要包括讀書看報、聽廣播看電視、進行公共文化鑒賞、參加公共文化活動等。這些基本文化需求,是社會主義制度下人民群眾必須得到保障的基本文化權益。基本文化權益具有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便民性等屬性。在現階段經濟社會條件下,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應當由政府來保障、由政府提供免費,或是低於成本、收費很少的公共文化服務,已經成為共識。近年來,各地各部門深入基層進行公益性演出,把文化服務直接送到百姓中間,這些公益性的演出惠及了更多城鄉群眾,發揮了重要的影響力和輻射力。與此同時,很多基層文化單位堅持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不斷提高內部管理活力和市場競爭力,在文化惠民的同時,給自身也帶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面向基層找對了市場,靈活的體制順應了市場,連出好戲贏得了市場。
第二,堅持政府主導與社會參與相結合。在為人民群眾提供基本文化服務的過程中,尤其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政府仍然扮演著重要角色。這些年來,各級黨委和政府優先安排涉及農村和基層群眾切身利益的文化建設項目,在政策支持、財政投入、組織領導等方面發揮了主導作用。同時,各地各部門注重完善相關政策,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形成政府主導、多元投入、共建共享的良性機制,形成城鄉共建、企鄉共建的良好局面,形成有利於基層文化建設長遠發展的重要補充。
第三,堅持文化建設與群眾生產生活相結合。基層文化建設只有同群眾生產生活緊密聯系,根基才更加牢固。在多年基層文化建設中,有的地方把文化建設與農村精神文明創建結合起來,有的把學科學、學技術與學文化結合起來,有的把文化活動與幫助農民脫貧致富結合起來,在寓教於樂中普及科學知識、提高道德素質、增強市場觀念、掌握致富本領,並運用到日常的生產生活當中去,大大拓展了基層文化的內容,為推動經濟發展、促進社會和諧起到了積極作用。
第四,堅持重點示範與建立機制相結合。多年來,各地各部門重視發揮重點活動的示範帶動作用,充分調動城市優秀文化資源向基層傾斜、向農村傾斜,創造了許多有影響力的文化品牌,文化惠民的覆蓋面大大增強,受到了基層群眾的熱烈歡迎,擴大了高質量文化產品的社會影響力,起到了很好的導向示範作用。同時,讓基層文化建設保持長久的生命力,除了靠重點帶動、面上鋪開之外,更要依靠制度來保障,通過有針對性的、具體的工作機制保證基層文化建設的長期化、規范化。
第五,堅持硬體建設和管理服務相結合。文化設施是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的載體和平台。搞基層文化建設,必須抓好設施建設,創造良好的硬體條件。當然,光靠硬體建設這「一手」是遠遠不夠的,隨著設施條件的不斷改善,管理服務的課題更加凸顯出來。只有堅持一手抓硬體建設,一手抓軟體管理,才能提高基層文化工作的質量和效率。這些年,很多地方、部門重視創新改進文化服務手段,創新載體、創新抓手,想出許多實招、巧招,發揮了很好作用。
以上五個方面的基本經驗,還是初步的,仍需要我們共同努力,在實踐中繼續摸索、繼續積累、繼續完善,進一步拓寬基層文化工作的思路和內容,不斷提升對農村文化建設的規律性認識,更好地推動農村文化的繁榮發展。
三、突出重點,切實把明年農村文化建設各項任務落到實處
2012年是實施「十二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重要一年,也是深入貫徹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推動文化強省建設的重要一年。全省文化系統要深刻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這條文化建設的主線,深刻把握建設文化強省這一文化建設的主題,搶抓機遇、乘勢而上,按照省委、省政府關於文化建設的總體部署,把農村文化建設作為明年和今後一個時期文化工作的重點,把實現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作為基本方向,抓住關鍵環節,採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努力縮小城鄉文化建設差距,推動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取得新突破。重點在以下幾個方面狠下功夫:
第一,堅持統籌兼顧,努力在科學規劃和建設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路上狠下功夫。加快農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實現公共文化服務網路的全面覆蓋,是今後一個時期文化建設的戰略任務。必須立足長遠、統籌兼顧、科學規劃、加大投入,加快完善農村公共文化設施網路布局。一要把農村文化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按照科學發展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把農村文化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布局,把規劃好、建設好、管理好、使用好公共文化設施服務網路作為各級政府履行公共服務職能的重要內容,納入各級黨委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規劃,納入黨政幹部考核指標。特別要加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規范化管理,突出目標量化、分解責任,制訂縣級文化單位、鄉鎮文化站和村文化大院服務規范,建立公共文化服務的指標體系和績效考核體系,確保各項任務目標的實現。二要科學規劃和建設。按照省「十二五」規劃綱要,明確思路,設定目標,科學布局,構建完善的城鄉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路。堅持城鄉統籌,實行重點突破,優先安排涉及農村的文化建設項目,重點加強縣級文化館和圖書館、鄉鎮綜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設。加大對革命老區、貧困地區文化服務網路建設支持和幫扶力度,增加公共文化設施總量,有效解決城鄉、區域公共文化設施布局不平衡問題。三要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按照擴大覆蓋、消除盲點、提高標准、完善服務、改進管理的要求,大力推進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數字圖書館建設工程、公共電子閱覽室建設工程、城鄉基層閱報欄(屏),鄉鎮文化站、社區文化中心、村文化大院等基層文化設施建設。要大力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的各類示範區、示範基地、示範項目建設,確保明年取得更大突破。要圍繞打造「15—20分鍾」城鄉公共文化服務圈,制定實施方案,明年就要推出首批500個規范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圈。要進一步做好免費開放工作,不斷拓展免費開放的范圍,提升免費開放的標准,完善免費開放的機制,優化免費開放的服務。要積極探索流動文化設施建設,在貧困地區和地廣人稀需要進行流動服務的地方,配備多功能流動文化車,開展靈活、多樣、方便的流動文化服務。四要推進城鄉公共文化設施互聯互通。堅持建設與管理並重,加大統籌協調力度,發揮不同部門文化資源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作用,建立責任明確、行為規范、富有效率、服務優良的運行機制,推動城鄉公共文化設施擴展功能、互聯互通、共建共享,不斷提高使用效能。
第二,堅持資源共享,努力在擴大農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務覆蓋面上狠下功夫。促進文化資源向農村合理流動,是縮小城鄉文化差距、實現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的有效途徑。必須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多提供適合農民群眾實際需要、對生產生活有指導作用的文化產品,多開展農民群眾樂於參與、便於參與的文化活動,著力豐富農民群眾文化生活,擴大基本文化服務覆蓋面。一要廣泛深入地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堅持業余自願、形式多樣、健康有益、便捷長效原則,貼近群眾生產生活實際,打造一批具有影響力的群眾文化活動品牌,建立點面結合、上下聯動的群眾文化活動長效機制,推動農村群眾性文化活動持續開展。深入開展重大節慶文化活動,吸引農民群眾參與,豐富農民群眾業余文化生活。深入組織開展讀書日、讀書月、讀書節等全民閱讀活動,鼓勵社會各界開展捐贈助讀行動,著力解決農村未成年人的基本閱讀需求。要藉助明年第二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的契機,加大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同時依託這些優秀傳統資源開展文化活動,推動發展文化產業。二要建立向基層群眾「送」文化的長效機制。根據時代特點和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變化,推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科教文體法律衛生「四進社區」、「送歡樂下基層」等面向基層的公益性文化活動制度化、經常化,建立健全「送」文化的長效機制。鼓勵和組織專業文化工作者深入農村開展群眾性文化培訓、輔導、講座和展演、展示等文化服務,引導和培育各種形式的自辦文化,增強農村文化的造血功能,把「送」文化與「種」文化結合起來。三要切實滿足特殊群體的基本文化需求。加強對農民工的文化關懷,盡快把農民工納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立政府主導、企業共建、社會參與的農民工文化服務機制。針對農民工流動性大的特點,以城市社區為載體,將農民工納入社區管理范圍,融入社區文化生活。深入研究農民工的需求特點,引導、支持和鼓勵社區、企業積極開展面向農民工的公益性文化活動,提供具有針對性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切實維護和保障農民工基本文化權益。
第三,實行以城帶鄉,努力在提高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科學化水平上狠下功夫。目前,我們總體上已經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進入著力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重要時期。以城帶鄉,拓寬公共文化服務領域,是破除城鄉文化二元結構、實現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的重要手段。要充分發揮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建立以城帶鄉、城鄉聯動機制,促進城鄉文化資源優化配置、科學整合和綜合利用,形成城鄉一體的公共文化服務網路,不斷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一要完善城鄉文化幫扶機制。鼓勵城市對農村進行文化幫扶,把支持農村文化建設作為創建文明城市基本指標,建立城鄉文化幫扶責任制。要建立和完善城市對農村的文化援助機制,動員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和群眾團體廣泛開展城鄉文化共建活動,採取捐贈設備器材和文化產品,開展業務合作、人員培訓、工作指導等多種形式,推動農村文化建設。二要打造農村文化傳播平台。突出農村文化建設的內容,大力推進優秀文化藝術宣傳推介工程。採取在國家、省級重點新聞媒體、新聞網站開辟專欄、專題、專門頻道,在公共文化場所開辟專門陣地等方式,大力宣傳推介我省農村優秀文化藝術作品、優秀文藝工作者、文化工作先進典型和重大文化活動。辦好《大眾日報》「大眾文化」專刊、山東衛視「綜藝.十藝節」欄目,與《中國文化報》聯辦「藝彩山東」專刊,與山東廣電網路公司合作創辦「山東文化」專題。組織開展重點劇目宣傳推介活動,與中央電視台戲曲頻道、山東電視台合作,辦好「迎十藝」山東省優秀創作劇目展播。三要創新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方式。積極探索適合農村特點、適應農民群眾需要的文化服務方式,不斷提高服務質量。發揮公益性文化單位的主體作用,鼓勵公共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等公益性文化單位面向農村提供網點服務、流動服務,建立流動服務平台。扶持文化企業以連鎖方式加強基層和農村文化網點建設,推廣新型代理配送制度,構建貫通城鄉的文化產品流通網路。要把公共電子閱覽室建設從試點走向普及,為農民群眾提供優質數字資源。要積極支持演藝團體深入基層和農村演出,特別是要大力培養更多的庄戶劇團,盡快完成一村一年一場戲的目標。要大力實施公共文化輔導工程,運用現代數字技術、網路技術、信息技術拓寬農村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空間,增強服務效果,提高服務品質。
第四,加強投入保障,努力在發揮公共財政對農村文化建設支撐作用上狠下功夫。完善公共財政制度,健全政府投入機制,是推動農村文化建設、促進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的根本保障。中央《決定》和省委《意見》中包含很多含金量很高的利好政策,希望各市文化部門一定要抓緊梳理研究,結合實際,列出清單,項目化、工程化,變成強有力的工作載體。一是在文化事業投入方面,建立健全同財政收入相匹配、同人民群眾文化需求相適應的公共文化投入保障機制,保證財政對公共文化建設投入的增長幅度高於同級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財政支出比例,主要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項目、公益性文化活動納入公共財政經常性預算,等等,都需要大家深入研究,提出具體的意見和建議。二是2012年起,全省財政文化事業經費支出占財政總支出的比例逐步提高,各級政府要安排資金用於支持文化事業發展、文藝創作生產和農村文化建設,提高各級彩票公益金用於文化事業比重,保證一定數量的轉移支付資金用於鄉鎮和村文化建設,等等,希望各級盡快列出單子,積極爭取,搞好對接,確保各項政策落實到位。三是省委《意見》提出「引導和鼓勵企業、社會組織及個人捐贈和興辦公益性文化事業,制定並落實好相關優惠政策」,也需要我們提出具體的意見和建議。四是在文化體制改革、文化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支持性、扶持性政策更多更具體。對這些政策,要逐條加以梳理研究,提出具體的意見和建議,變成可操作的項目,積極爭取,用足用活用好。希望各市積極主動地做好工作,不等不靠,不要等人家上門,要主動上門,爭取各方面的支持,匯聚更多的資源,促進文化事業的繁榮發展。
同志們,農村文化發展正面臨著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省委省政府殷切期望,人民群眾熱切期待。讓我們以更加昂揚的風貌,更加積極的作為,抓住機遇,開拓創新,不辱使命,再接再厲,把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推向一個新水平,為文化強省建設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謝謝大家。

D. 如何優化發展環境提升服務質量發言稿

統一思想,充分認識轉變作風、優化服務的重大意義

在新的形勢下,繼續把轉變作風、優化服務,作為「黃河三角洲大開發,我們怎麼干」解放思想大討論活動的一個重要內容,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一、轉變作風、優化服務,是優化發展環境,打造「窪地效應」,推動科學發展、追趕超越的迫切需要。當前,發展環境已經成為一個地區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標志。在新一輪的區域競爭中,哪個地區的發展環境抓得早、抓得好、抓得實,那個地區就能率先抓住機遇,贏得先機。從周邊地市看,天津濱海新區、河北唐山、滄州,我省的東營、濰坊、淄博、德州、煙台等地都在千方百計創造環境優勢,搶占發展的制高點。從我市的情況看,我們雖然有較為豐富的資源和較為優越的區位優勢,但經濟相對欠發達、經濟基礎相對薄弱、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滯後的現實狀況仍然沒有根本改變。如果在發展環境特別是發展軟環境上不搶先爭先佔先,歷史性的重大機遇就會從我們身邊溜走,追趕超越就只能是一句空話。優化發展環境最重要的就是轉變作風、優化服務。只有把轉變作風、優化服務作為環境建設的「主旋律」,堅定不移地抓、大張旗鼓地抓,才能打造投資的「窪地」、創業的熱土,才能保證不會錯過當前歷史性的發展機遇,濱州才能真正成為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開發建設的主戰場。

二、轉變作風、優化服務是適應社會發展進步,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提高的服務需求的必然要求。近年來,我市以轉變政府職能為核心,積極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大力推進服務型政府建設,為各類市場主體創造了公平的發展環境,為人民群眾提供了良好的服務。但與人民群眾日益提高的服務需求相比,我們在幹部作風和服務質量上還有不小差距。一方面,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對公共服務需求呈現出多元化、層次化、個性化的特點,對廣大幹部的工作作風、對政府部門的服務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隨著民主法治進程的加快,廣大群眾更加註重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人們對政府機關服務質量、工作效率,對機關工作人員能力素質、工作作風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對行政不作為、亂作為、幹部作風等問題,一些群眾會通過各種渠道,特別是互聯網等新興媒體,表達自己的觀點和訴求。每個政府機關、每個機關工作人員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影響著政府形象。各部門單位一定要端正態度,嚴肅認真、公平公正、熱情周到,以更加優良的作風和更加優質的服務,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提高的公共服務需求。

三、轉變作風、優化服務,是建設高素質幹部隊伍,樹立良好機關形象的重要內容。當前我市部分幹部中存在的七種作風問題,具體到行政審批、行政執法和涉企服務部門,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四亂」現象時有發生。個別部門濫用行政權力,亂收費、亂罰款、亂攤派、亂檢查;有的部門把權力當成謀取利益的工具,對企業、投資者和個體私營業戶吃、拿、卡、要、報、占、借;有的部門收費執行標准不統一,有關系的、熟悉的收費低,沒關系的、不熟悉的收費高。二是行政效率仍不夠高。有的部門審批程序繁瑣、手續復雜,工作中推諉扯皮,拖、等、壓、靠等問題嚴重。三是社會信用度亟待加強。有的地方和部門為了吸引企業投資,承諾了很多優惠政策和服務,但企業投資以後,承諾的事情卻遲遲不予兌現;有的部門當面一套,背後一套,開門招商,關門宰商。四是「中梗阻」問題依然存在。一些部門單位的職能科室,對符合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的事項,不按承諾時限和要求辦理,敷衍塞責,故意刁難,設障設卡,人為製造「中梗阻」。對於以上問題,幾乎所有的部門、所有的同志都承認在我市的一些市直機關確實存在,但卻很少有部門、有人能將問題落實到具體單位、具體人身上,更難以認識到本部門、本科室甚至本人就是某些問題的製造者之一;有的甚至認為轉變作風、優化服務、改善環境是市委、市政府的事情,與本部門、本科室、本人無關,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怕露醜、怕揭短,不敢自我「較真」。環境不治,外商難留;作風不改,形象難樹;服務不優,難以發展。我們必須痛下決心,鐵腕糾風,重拳治理,堅決根治阻礙發展的頑症,掃除影響發展的絆腳石,強力推進發展環境的進一步優化。

突出重點,集中解決幹部作風和服務質量方面存在的問題

認真對照查擺和整改解決在工作作風和服務質量方面存在的問題,努力為打造「陽光、高效、安全、誠信」的濱州環境品牌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一、簡化程序、放寬條件,徹底解決行政審批效率不高、梗阻不通的問題。一要簡政放權。要切實下移管理重心,通過依法委託和下放管理許可權的方式,擴大和落實縣、區經濟社會管理許可權。行政審批權的下放要沖破條條框框的限制,只要不出亂子,能放的權力要主動下放,能降的門檻要堅決降低,能交給市場的要交給市場。二要簡化審批程序。對政府及其部門的審批、審核和備案事項,要繼續進行清理,該取消的取消,該合並的合並,該轉移的轉移,堅決取消各類不必要的審批項目和程序。只要外地能取消的行政審批事項,我市都要依法堅決取消;只要不是明令必行的程序和環節,一律進行簡化或刪除。三要放寬審批條件。對可批可不批的審批事項,只要是國家沒有明令禁止的,要主動開綠燈。對通過變通渠道能夠批準的審批事項,要積極為投資者出主意、想辦法。四要清理規范收費項目。凡不符合法律、法規及現行政策規定的收費項目,一律取消;收費標准有上下限規定的,一律按最低標准收取;對政府決定減免的收費項目,要嚴格執行;嚴禁各種變相收費行為。五要全力打造「陽光」政務品牌。堅持公開便民的原則,全面實施部門職能、機構設置、辦事依據、辦事時限、辦事流程、辦事結果以及收費依據、收費項目、收費標准、繳費辦法等「十公開」。大力推進政府信息公開,除依法需要保密的事項外,全部通過門戶網站等形式予以公開,努力創建全省「項目最少、環節最簡、速度最快、服務最優、收費最明」的審批平台。

二、依法行政、嚴格執法,徹底解決有法不依、隨意執法的問題。一要嚴格整治「四亂」行為。要嚴格執行廉政建設的有關規定,嚴查行政執法中亂收費、亂罰款、亂攤派、亂檢查的行為,重點監察和整治不作為、亂作為、「中梗阻」等問題。要堅決斬斷形形色色、各種各樣伸向企業的黑手,對那些借管理職能到企業「吃、拿、卡、要、報」的行為,嚴肅整頓治理,對責任人該調整的調整,該撤職的撤職,該開除的開除,徹底凈化執法環境。二要嚴格規范行政處罰。積極推進規范行政處罰自由裁量權工作,最大限度壓縮自由裁量空間。嚴禁越權執法或超范圍執法,嚴禁下達罰款指標、以收定支或搞罰沒分成。對罰款有上下幅度范圍的,能就低的就低。要將執法范圍內帶有幅度的行政處罰條款進一步細化、量化,使處罰標准更具可操作性,增加執法工作的透明度,減少行政執法處罰中的人為因素、暗箱操作和「討價還價」。三要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繼續開展「打黑除惡」、「打霸治痞」整治行動,嚴厲懲治各種強買強賣、強裝強卸、斷水斷電、堵門堵路等破壞生產經營秩序的行為。要扎實做好各類社會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工作,認真解決各類經濟糾紛、企群糾紛、勞資糾紛,妥善做好城鎮拆遷、征地補償等工作,確保社會和諧穩定。四要加強政府誠信建設。各部門單位要重承諾、守信譽,對已經出台的優惠政策要進行全面梳理,對已簽訂的合同、作出的承諾要予以兌現;確因國家政策和法律法規的變化而發生合同爭議的,要以誠相待、平等協商、妥善處理。注重招商,更要注重以誠信安商、穩商、扶商,讓投資者放心、安心、順心,努力使「誠信」成為全市公務人員的行政品格,成為濱州的品牌。

三、全力支持、竭誠服務,徹底解決幫助不夠、服務不優的問題。一要抓住關鍵為企業排憂解難。要把為企業解決實際困難,作為衡量服務質量優劣的重要標准,幫助企業解決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幫企業要幫到點子上、助到關鍵處。當前,企業最難的就是資金問題,市直有關部門、金融部門要積極幫助企業解決「融資難」問題,為企業破解資金瓶頸。二要重心下移為企業主動服務。各部門單位要深入基層、深入企業,與企業家和投資者交朋友,滿腔熱情地為企業發展減負、鼓勁、撐腰,做企業的堅強後盾。要積極為企業出主意、想辦法,幫助企業轉方式、調結構,不斷激發企業內部活力,促進企業創新發展、快速發展。三要因企制宜為企業分類指導。在服務中因「企」制宜。要在深刻了解企業需求的基礎上,加強點對點的服務措施,針對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企業,量體裁衣,對症下葯。對優勢成長型企業要實行聚焦服務,促其裂變發展成為支撐濱州經濟發展大局的新生力量;對眾多的中小企業,要加快搭建公共服務平台,促其快速膨脹,不斷做大、做強、做優。求真務實,以境界的提升、能力的提高促進作風轉變和環境優化

要大力加強機關幹部思想道德修養和業務知識培訓,以幹部職工思想境界的提升和能力水平的提高,促進機關作風的轉變,促進服務質量的提升,促進全市發展環境的優化。

E. 街道基層公共服務崗位面試有演講題嗎

一般沒有。
之前面試過街道招考,問的問題是: 1、怎麼看待大學生到社區工作專? 2、怎麼看待學習屬 3、某小區部分居民不肯繳納物業管理費,使物業公司拒絕承擔公共衛生清掃責任,導致小區居民與物業公司產生糾紛,如果你是該小區所轄社區書記,該如何處理。 面試官雖然多,但是不會每個人問你一個問題的,一般也就是採取類似公務員考試的題目和流程,有統一的面試題目,一般是三題,可能會有一題和具體工作有一些聯系,有二十分鍾回答時間。 十幾個考官,坐在中間的是職位最大或者是主考官,所以在回答問題時也可以與中間的考官多一些眼神交流。重點是要鎮定。

F. 公共服務體系的內容是什麼時候提出的,具體涵義是什麼建設公共服務體系的意義是什麼

公共服務體系的提出:

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確定了2020年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和主要任務,其中包括「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完備,政府管理和服務水平有較大提高」提出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把「建設服務型政府」作為重要內容。

公共服務體系的含義:

公共服務體系主要是指以政府為主導、以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產品為主要任務、以全體社會成員分享改革發展成果為基本目標的一系列制度安排,這些制度安排主要表現為政府主導、社會參與與體制創新。 內容包括提供公共基礎設施,創造就業崗位,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和社會福利體系,促進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等公共事業發展;也包括宏觀調控、市場監管、發布公共信息等。涵蓋市場難以有效提供的公共物品、自然壟斷和外部經濟等。

2008年2月,胡錦濤總書記在政治局第四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對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構想包含三個層次:(1)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建立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應依據經濟發展程度和水平,逐步建設。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指導思想是惠及全民和公平公正,但建設步驟要把握水平適度、可持續發展的原則。(2)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長遠目標,也是服務型政府建設的重要價值追求,但也需要逐步實現。應圍繞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目標,協調處理好公共服務的覆蓋面、保障和供給水平、政府財政能力三者間關系。(3)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關鍵是創新公共服務體制,改進公共服務方式,形成公共服務供給的社會和市場參與機制。通過公共財政、社會組織、企業與家庭的合作,發揮和體現財政資金的公益性價值,提高公共服務質量和效益。

建設公共服務體系的意義

1、加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是促進科學發展的現實要求。公共服務需求增長是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的重要標志。人類社會發展是一個需求不斷拓展和逐步得到滿足的過程。伴隨著技術進步和物質產品供給能力的提升,公共服務需求不斷增長、服務業快速發展成為當今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特徵。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公共服務需求增長呈現逐步加速的趨勢,標志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如何使公共服務供給與需求相適應,將是我們在較長時期面臨的重要任務。黨的十七大提出的改善民生、加快社會建設的任務,如教育、醫療、社會保障、就業和收入分配等,都離不開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加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要求,是促進科學發展、社會和諧的重要內容。

2、加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是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舉措。加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校正社會財富初次分配的不平衡,並對初次分配產生積極影響,有利於緩解和抑制利益分化進程及其引發的社會矛盾。完善公共服務體系的一個重要方面是使公共服務逐步擴展到整個社會,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消除公共服務領域存在的不公平現象。同時,完善的公共服務體系為促進社會公平和權利平等提供強大的基礎平台,有利於振奮社會成員的精神,提高社會總體效率。

3、是建設服務型政府的重要內容。提供公共服務是政府的重要職責。發揮政府在公共服務體系中的主體作用,加快公共財政建設步伐,加大財政支出中用於社會公共服務項目的比重,是建設服務型政府的首要之舉。在我國,公共服務領域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公共服務發展滯後,總量供應不足,公共投入短缺,分配不平衡。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在於轉變政府職能,解決政府在社會公共領域的缺位問題,將原來由政府承擔的一些公共服務職能轉移給非政府組織和私人部門甚至社區,改變完全由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局面,實現公共服務提供主體的多中心。市場化的核心是引入競爭機制,打破國家對公共服務領域的壟斷,在多元化的公共服務主體間,形成有效競爭機制,從而提高公共服務供給的效率,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

G. 遲福林關於《強化農村公共服務與統籌城鄉發展》講話的英文翻譯

Our country is from the preliminary well-off to the round off transition, whether it is the development or the reform, is in a new historical starting point. New rural construction "new" in where I believe that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reflects the objective requirements of China's entry into the new stage of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in the city. Starting from a new starting point of the history of China's reform and development, is the core of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according to the people-oriented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change the al structure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narrowing 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make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to share the fruits of reform and development. To balance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it is important to set up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n the system reform and system innovation foundation. In the next few years, the rural reform should solve the system security,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rural public service system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rural public governance.
First, expand the scope of public services to cover the countryside, narrowing the growing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China is in the key period of economic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how to ease and graally narrow the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 is a major economic and social issues. At present, the factors that lead to the widening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 are more and more complex, and the important factor is that the public service is not in place and the distribution is unreasonable. For example, these years of ecation and medical costs rose too fast, much higher than the growth rate of low-income families can control the growth rate, and become a major factor in the widening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 Some scholars have estimated that in the various factors that lead to the income distribution gap, the ecational factor is about 20%. Therefore, in the next few years to provide effective public services to focus on solving the problem of redistribution, to ease the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
Imbalance in the supply of public services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so that farmers, especially for access to basic public services for rural poverty population, and thus lead to some difficulties of the masses to subsistence and the right to development is very difficult to obtain the safeguard. At present, 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 not only reflected in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residents' income, but also reflected in the government to provide public health, compulsory ecation, the minimum protection and other basic public procts. 2004, China's nominal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 3.2:1, if the compulsory ecation, basic medical and other social security considerations, some scholars have estimated the actual income gap has reached 5~ times. According to this analysis, the public service factor in the urban and rural real income gap in the ratio of about 30%~40%.
We should fully estimate and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important role of rural public service to ease and narrow 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To narrow 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 not the gap between small and rural economy, it is important to graally narrow 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to enjoy the public services and living standard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equalization of public services. Therefore, in the next few years, through for the majority of farmers to provide basic and secure public procts can effectively alleviate the growing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thus to explore a new approach to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under the condition of market economy. Recently, the central government has decided to adjust the structure of the national income distribution, expand the scope of the rural areas, and strengthen the government's public services to rural areas. In the future, to do new ecation, health, culture and other business expenses are mainly used in rural areas of basic construction funds are mainly used in rural areas for the acquisition of land use for rural.
How to configure the state financial resources in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some scholars have argued that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s the focus of improving the rural infrastructure.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China's rural infrastructure is relatively backward, moderate to speed up the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n rural areas is necessary, but from the real needs of the majority of farmers of the next few years the focus of national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should be put on the supply of basic public goods in rural areas.
Two, accelerate the establishment of rural public service system, changing the structure of urban and rural two yuan
From the national situat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public service system is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 of the new stage to solve the contradictions of society. At present, the society of our country is faced with two major contradiction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with rapid economic growth with unbalanced development,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constraints is the majority of members of the social public demand overall rapid growth in contradiction with the public service is not in place, the shortage of public goods. In the face of the first contradiction, it should tak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s the center, to further improve the market economy system in the face of the second contradictions, should b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eople-oriented requirements, to speed up the establishment of public service system. This will not only have a major role in promoting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and society, but also make the reform more extensive social support. To break the urban and rural two yuan system structure to effectively narrow 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is very important. "Fifteen" period, our country has realized the unification of the urban and rural tax system, this is a historic breakthrough. "Five eleven" period, if we can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a unified public service system in rural areas, there is substantial progress, will be a major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rural areas.

How to estimate the establishment and innovation of the rural public service system to change, the important role of the al structure in urban and rural system? From a practical point of view, the serious lack of serious imbalance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public service, rural public service system has become outstanding problems hindered the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and become the focus of urban and rural partition. Migrant workers' identity discrimination,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reform is difficult to break through, exacerbated the pattern of urban and rural two yuan system, in violation of the principle of fair and equitable, and thus lead to many new social contradictions. As a direct consequence of the al system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migrant workers are not covered by the city government's public service range, their basic needs in terms of social security, employment, compulsory ecation, public health and other is ignoring the city. This kind of situation, accelerate the establishment of public service system in rural areas, and thus is based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a unified urban and rural public service system, the abolition of th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and eliminate the foundation and condition of migrant workers identity discrimination.

閱讀全文

與公共服務講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快遞時效投訴 瀏覽:782
世紀創造絕緣有限公司 瀏覽:600
聚投訴珍愛網 瀏覽:47
公共衛生服務協議書2017 瀏覽:805
改革工作成果匯報 瀏覽:49
醫療糾紛管理倫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瀏覽:959
工業光魔創造不可能720p 瀏覽:243
君主立憲制是法國大革命的成果 瀏覽:13
王成果青島科技大學 瀏覽:519
護理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875
使用權獲取途徑 瀏覽:759
怎麼投訴奧迪4s店 瀏覽:31
美術教師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740
股權轉讓合同模板 瀏覽:638
知識產權部門重點的工作計劃範文 瀏覽:826
用地批准書能證明土地的使用權權嗎 瀏覽:829
拓荒者知識產權 瀏覽:774
商標侵權事宜處理委託書 瀏覽:168
內容無版權今日頭條 瀏覽:327
房產糾紛訴訟時效是多長時間 瀏覽: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