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狼山的古跡名勝
狼山原在長江之中,唐代高僧鑒真第三次東渡日本曾在狼山停留避風,北宋時狼山才與陸地漲接。狼山名勝古跡眾多,法堂內陳列著藝術珍品十八高僧瓷磚壁畫。拾級而上,金剛殿、大悲殿、藏經樓、三賢祠、葵竹山房,直至山顛的大觀台、圓通寶殿、千年古塔、大聖殿櫛比鱗次,加上星羅棋布、如珠寶串綴「平倭碑」、「白雅雨烈士墓」初唐四傑之一的「駱賓王墓」以及康熙御書碑亭等令人目不暇接。 北麓園在狼山北坡的懸崖之下,這里山石奇絕,峭壁兀立,有鬼斧神工之妙!狼山的峰、岩、洞、石屬此處最負盛名。
進狼山門,即為法乳堂,原為廣教寺的「大雄寶殿」,又稱釋迦殿。堂內三面瓷磚壁畫是中國自東漢到近代的十八位著名高僧的畫像,為當代著名畫家范曾所作。出大殿西側拾級向上,是一座七級四面的實心磚塔,稱幻公塔。紀念北宋太平興國年間(976一983年)狼山廣教寺的住持和尚智幻,塔北有一碑亭,內有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所立《撫台平倭碑》,記載明代抗擊倭寇的史實。塔西首為紫琅園,原為「三仙閣」,現辟為餐廳。
再上,路右側為白雅雨烈士墓。白雅雨是南通人,愛國學者,李大釗的老師,辛亥革命時領導灤州起義,後壯烈犧牲。山東南坡萬松嶺建有望江亭,在此可俯瞰浩盪長江,江南福虞兩山隱約可見。其上為竹葵山房,其前有康熙御碑亭。登上狼山之巔,即見廣教寺的主體建築群,廟門前大觀台,視野開闊,山水田野盡收眼底。廟門兩側有對聯:「長嘯一聲山鳴谷應,舉頭四顧海闊天空」。
進門就是萃景樓,是座兩層小樓,昔日為戲樓。據戲劇界人士說,這樣完好的「寺院舞台」,在中國也屬罕見。穿過萃景樓,迎面就是圓通寶殿,內供大勢至菩薩,佛像高達4.5米,是狼山寺廟中最大的佛像。兩側塑有「十六尊者」像。殿後的支雲塔建於北宋太平興國年間(976~983年),高35米,五級四面為南通三塔之一(另兩塔為市內的文峰塔和光孝塔)。
塔後就是著名的狼山大聖殿。狼山大聖為唐代的釋僧迦,他南遊江淮,為民醫病、治水,深受愛戴。唐中宗尊他為國師,乃一代高僧。殿內大聖菩薩身披龍袍,法相庄嚴;兩旁為他的弟子度慧岸和木叉。殿內終年青煙裊裊,香霧氤氳。山下東南麓有唐代駱賓王墓;駱賓王是「初唐四傑」之一的著名詩人。曾隨揚州刺史徐敬業起兵反對武則天,兵敗後流亡南通。與駱墓並列的是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僚屬金應和清《五山全志》編纂者劉南廬的墓,三墓稍上還有朝鮮愛國詩人金滄江之墓。
狼山南暢北幽,北麓以山為屏而構園,懸崖陡壁上題刻甚多,稱題名坡。園內崖下為曲流溪水,西部臨水巨石,近代著名書畫家吳昌碩題為「大磊落磯」。至今尚留有張春所建的「趙繪沈綉之樓」和「林溪精舍」、「語梅樓」等建築。還有松巔閣、海月岩、鵓鴣岩、夕陽洞、仙人洞、寒玉泉等景跡。
再往北至花園路城山路口是中國天主教十二大朝聖地之一的「狼山天主堂」,由民國上海三大建築設計師潘世義在民國二十五年建造,是南通第一座近現代派哥特過度風格建築,教堂內懸掛著「愛國老人」馬相伯和「草聖」於右任的題詞,天主教第一位中國籍主教、著名教育家、慈善家、外交家、社會活動家、愛國者——朱開敏的墓穴也安葬在此。
江邊黃泥山與馬鞍山以其奇特的地貌,崢嶸崛兀的山石,斧砍刀般的懸崖,雄視大江開闊的視野,使它格外為遊人所垂青。龍爪岩在黃泥山的西首,這一帶三面江水環抱,一壁青山屏立。這里也更是欣賞夕陽晚霞絕佳之處。 天主教會於南通城內早在清朝中葉就已經開教,並且興旺發達,但是狼山周圍卻尚無天主教信徒。在一百多年以後,據傳一個居住狼山北麓,名叫黃齊詩的富農找到南通本堂許神父(法籍),述說起其夫人常年患病,久治不愈,多方拜山進香問仙,也無結果。心灰意冷之際,遠房一位奉教親友贈送了一幅聖母聖像勸其恭敬祈求,必得恩佑。不日黃夫人在自家屋前看見狼山之巔出現一華麗婦人踏雲顯現,手捧玫瑰花瓣散落於屋前湖泊之畔後消失,其著實驚呆,躲入屋中竟發現華麗婦人與遠房奉教親人贈送的聖母聖像極為相似,大呼驚嘆聖母娘娘顯靈,不日就頑疾痊癒,全家感恩。此次即為還願而來,獻上顯聖的湖泊和周圍一大塊土地以供教會所需。由於當時狼山西南五六里處的「聖彌額爾堂」正面臨了江岸坍塌朝不保夕的危險,許神父隨即將教堂播遷於此,建於湖泊的正東側,時年1925。
當時由於正值新教區籌劃成立,兼任通海兩地總鐸的朱開敏神父將親赴羅馬接受庇護十一教宗(又譯教皇)的親自祝聖,成為天主教一千八百多年歷史上首批六位中國籍主教中的第一位,所以對教堂的定位未有明確,而依然奉「聖彌額爾總領天神」為新堂主保,加上當地佛教民眾對教會的認知不足和經費等問題,所以新教堂不大,風格也和一般民居建築無異。1927年,朱主教歸國赴任,任命國籍邱神父接任南通總鐸。邱神父目睹前來狼山朝山進香士女,四時不絕,而教堂門雖常設,除數大瞻禮外,無人過往拜堂,不禁悲從中來。在邱神父到海門主教公署向朱主教稟告狼山堂由來現狀後,朱主教極其重視,令神父在堂中供一露德聖母像,懇求聖母賞賜中華公教教務發達,教外者奉教識主,使該處千萬朝山進香士女能認識真正天上母皇,而冀一破迷信,並在各堂區行祭聖事時呼籲信友往狼山朝拜聖母。教友們聞主教號召,前往朝聖者日見有人。其中因病而求狼山聖母得愈者更不乏其人,因此往狼山拜聖母信眾日增月盛,「狼山聖母堂」也由此得名。朱主教深感狼山聖母施恩之眾,意願他處信友也能同沾恩澤,遂發起故鄉上海信友前往狼山朝拜聖母。
到1931年,狼山本地信佛貧婦許江氏也因聖母顯聖而疾病痊癒,她大發宏願,舉債奉獻三十銀元,請上海朝聖團購買渾身聖母像一尊,以壯聖堂瞻觀。其他教友聞風興起,並得到上海大通公司工友的量力添助,向法國購買。該聖母像的造型獨特,是露德聖母和無玷聖母的結合,據稱是聖母發顯黃齊詩之妻、許江氏等人時的樣子。狼山聖母像運到當天,朱主教親抵狼山舉行了盛大的祝聖開幕典禮。堂外廣場,周邊馬路,各地朝聖信友人山人海,有數萬之眾。上海輪船公司也專門開通航班,驅一千五百客輪船兩艘,接送上海教友。堂內彌撒接連不斷。當朱主教親行五六品主教大禮彌撒時,大聲疾呼:「此堂太小,根本不足以容眾,望全國教胞,通力合作,能使本山早建大堂,讓朝聖之眾有所蔭庇,安心敬拜。聖母既然引人來此瞻拜,亦必感動人心,玉成善舉,望在場教友懇切祈禱。」狼山作為一個朝聖地的地位已經形成。1933年,朱開敏主教率第二批准備領受牧職的國籍主教以及中華朝聖團赴羅馬朝聖時,向庇護十一教宗當面提出了頒賜狼山朝聖「全大赦」特恩的申報請求,在經過教廷傳信聖部的嚴格調查考證後,教宗欣然頒賜「凡聖母月、玫瑰月及諸聖母瞻禮日赴狼山朝聖得全大赦」的詔書,並定狼山堂為「求賜中華聖教廣揚之專門聖地」。由此,狼山堂正式在教會內成為了我國的一大朝聖地,前後不足十年。一處教胞絕跡之佛教盛行地能繼而成為聖教朝聖地,全賴狼山聖母特別眷愛及朱主教睿智籌劃和全國信眾熱心虔誠。隨後,朱主教前往法國露德聖地,在露德聖母顯聖聖山上取出白石一塊運送回國,作為以後狼山新堂奠基祭台聖石之用。
1936年,為狼山新堂建設奉獻已達三萬銀元,朱主教考慮此經費雖遠不能蓋一堪比徐家匯的豪華大堂,但狼山堂狹小擁擠,一遇天氣突變,朝聖人群躲雨之處都沒有,這樣的情況已經將近十年,長期以往實在不忍。但狼山的地位今非昔比,所以朱主教對新堂設計建設格外重視,不敢妄自動工。為此,他想起了上海土山灣工藝大師潘克恭之子,上海法租界首席測繪師潘世義先生。潘世義是我國第一批留學海外的才子,在巴黎大學專研建築學,曾在法國學術界被譽為最傑出的東方設計師,與朱家也素有往來。前些年剛和朱主教的舅舅「愛國老人」馬相伯合作,在上海建設了「息焉堂」,其風格獨特,設計嚴密,後來被評為上海二十二處最優秀的歷史建築。對於狼山堂這樣擁有重要宗教含義的教堂,請他出山設計督造是最合適不過的。為此,朱開敏主教親赴上海拜見潘世義先生,與他商談了關於狼山新堂興建的事宜,潘世義知情後言明分文不取,義務全程親自打造聖地新堂。當年四月初,潘世義便將新堂設計圖紙送達海門主教公署,並把設計理念全數向朱主教闡明,月底便在狼山老堂北側三十米處開工興建。當時潘世義考慮到建設難度和地質情況,選擇了大堂和鍾樓分開建造,先砌大堂再蓋鍾樓。在夯實完鍾樓地基準備豎樁時,潘公和上海匯利鶴記建築廠工程隊黃冬生和陸工頭跳到牆腳柱底中放置一枚聖母顯靈聖牌和聖女嬰德聖牌,豈料懸置當空的三千磅大柱當頭砸下,情急之下用手推此千鈞之柱,三人竟毫發無傷。第二天當放置第二柱的時候,又有鐵匠工作其下,大柱又斷索砸下,鐵工得而閃避,大險。當時在場幾十人見此前後兩事,皆為出生入死之刻不容緩之際,但都能化險為夷,出險入夷,大聲高呼狼山聖母的特助護佑。
1937年,在歷時一年之後,大堂全部竣工。因中日抗戰的時代背景,一向極有民族自豪感和愛國心的朱開敏主教,選擇了五月九日這個當年袁世凱簽訂「二十一條」的國恥日作為開堂典禮日,寓意明朗,主教全心將中國的命運和前途奉獻給狼山聖母,期望我國國民勿忘國恥,復興圖強。當天觀禮朝聖賓客教胞數萬甚眾,光上海公教進行會(含蘇州)成員在教友領袖、滬上大實業家陸伯鴻的帶領下便有四千餘人。南通城內的旅館,狼山鎮上的香店,到處都住滿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朝聖徒,對當時南通這個城內居民才數萬有餘的邊遠小縣來講,盛況空前,禮佛拜山進香士女第一次被公教朝聖信友給蓋過。狼山的形象也為之改變,以前作為蘇東佛教重鎮,現在更是全國天主教的朝聖之地,名聲大振。從此,海外信眾也紛紛慕名而來,尤其以法、意、比、加、美等國人士最為積極,其中不乏著名政商人士。值得一提的是,在抗戰時期,一位曾經擔任過朱開敏主教國際聯絡秘書的外國神父,將其在南通朝聖時拍攝下來的一段錄像,作為表明中國是個文明國度,愛好和平,其宗教自由社會和諧的國家形象片,在美國紐約時代廣場上不斷播放,以爭取中國抗戰最需要的國際援助,而南通也就此步入國際舞台。
在狼山新堂開堂典禮當天,除了中央政府、省、市各級政商紳學團體和全國兄弟教區發來賀電外,國家立法院長(類似國會下議院議長)、國父中山先生之子孫科致信祝詞,國家監察院長(類似國會上議院議長)於右任「草聖」送來對聯掛於祭台兩側,著名教育家、「愛國老人」、朱主教的舅舅馬相伯也親書題字。其能在如此經費緊張,時間短暫內建設成這樣的藝術瑰寶,實在不易,潘世義先生勞苦功高,闕功甚偉。
由於天主教會內部對朝聖地本堂有著嚴格的要求,一旦拆除或搬遷,其全大赦資格自動取消。所以在新堂落成前,朱主教再次向羅馬聖部提出申請,教宗庇護十一再次呈文批復,並且頒賜他的「宗座遐福」給新落成的狼山新堂。新落成的狼山堂正式命名為「狼山露德聖母堂」,但本堂瞻禮卻出乎常理的是12月8日的「無玷聖母節」,這也是許江氏所奉獻的那尊供奉在祭台上方的狼山聖母像的緣故吧。狼山堂也作為中心教堂,管理南通總鐸區25座教堂中的:永興鎮的領報堂、七匡頭的天神堂、張芝山的伯多祿堂、三圩頭的亞納堂、李觀音堂的聖嬰堂、唐家閘的若瑟堂以及三十里的安多尼堂七個會口。此後我國經歷了抗戰的蹂躪,而狼山新堂因在建造時注入的愛國情愫,也成為江蘇愛國信友心中對國家命運祈求的中心。八年來不顧日偽威脅,朝聖人群依然每年不減,更流傳出了一篇著名的愛國禱詞:「童貞瑪利亞,我們主教、神父、教友全體都趕赴到你腳前來求你保佑我們於大難中。天上的母後,你的聖教會的子女們,正在向凶惡的黑暗勢力搏鬥,你在天上要照顧我們,堅定我們每人的信德,使我們加強忍耐,孝順天主,至死忠於主的工作,依靠你大能的庇佑,我們定能戰勝凶惡的敵人。茲向你誠心誠意的許願,候將來由你的德能使暴風雨平息,和平、光明、幸福的日子到來後,我們就歡欣鼓舞地去狼山謝恩,慶祝你給正義的勝利。」抗戰勝利的那一天,朱開敏主教率領海門教區全體神父、修女趕赴狼山,舉行了盛大的五六品主教大禮謝天主彌撒,慶祝八年對日抗戰的勝利。
1951年,海門教區成立及朱主教等首批國籍主教祝聖二十五周年銀慶,海門、上海、南京、蘇州等教區為朱開敏主教進行了隆重盛大的紀念慶祝,海門教區也在當年五月的第一主日舉行了將海門教區奉獻給狼山聖母的盛大儀式,教宗庇護十二也給這個著名的朝聖地頒賜了他的「宗座遐福」,並准許狼山聖母像舉行加冕儀式,佩戴皇冠。著名愛國教會音樂家、主教侄子朱希聖先生譜寫了旋律動聽、節奏優美、後來傳唱大江南北的《狼山聖母歌》作為該堂的專屬朝聖歌曲。至此,聖教會對我國近三十處聖堂頒賜了「全大赦」特恩和十二個朝聖地進行了認可呈文,其中海門教區擁有「全大赦」的教堂共四處之多,而狼山更是這十二大朝聖地之一。(海門教區的四個全大赦教堂因歷史及自然原因,目前只有狼山聖母堂在正常使用,其餘僅留有廢棄的啟東曹家鎮聖女小德勒撒堂,該堂為原全國第六大教堂,建築精美堪比佘山大殿。)朱開敏主教並積極籌款興辦眾多知名的學校(小學117所、初中27所、高中7所及南通農業專科學校)及醫院、施診所、安老院、孤兒院等社會公益慈善事業,大大促進了所在地區的社會文明進程,在全國廖若晨星。作為一個新興的國籍教區,原本地瘠民貧,但能在短短二十多年的時間內有如此傲人成績,遠東罕至。 1960年3月22日,九二高齡的朱主教在海門主教公署內蒙主寵召,離開塵世,葬於海門教區四大教堂之一的天朴袁公所「聖墓」之內(天朴袁公所已在六十年代末因海門運河開河而拆除)。耶穌會總會長及全體神職在香港為其舉行了盛大的追悼紀念會,於斌樞機在台北多福堂聯合各地在台主教進行接連三天的大禮追思彌撒,並為朱主教啟動「封聖」申請。教宗若望二十三聞訊通電全球教會,贊其一生功勛並祝福其家屬,並對朱主教傾注畢生心血的狼山聖母堂再次頒賜了「宗座遐福」。
文革中,狼山教堂被工廠佔用,除教堂主體建築有幸保留外,其餘全部拆除。文革後,狼山教堂的面積大大縮小,土地被周圍單位和居民劃分,來之不易的朝聖地的珍貴資源也就此逐漸埋沒在了故人們的記憶中,慢慢成為了一段遠去的歷史。最近,因南通市委市政府開始對該處人文景觀的重視,已經再次逐漸恢復起在中國天主教內應有的崇高地位,這顆天主教界的掌上明珠又迎來了新的春天。 狼山風景區每年還會定期舉辦菊花展,菊花是南通的市花。
余秋雨在1992年出版的《文化苦旅》中提到過狼山。《狼山腳下》是余秋雨游覽狼山後的感想。作者因為狼山的名字不似江南其他地方的那麼風雅,而對狼山產生興趣,前來游覽。其中提到了駱賓王墓及張謇等南通歷史文化名人。
2011年,泰斗級國畫大師、文化部老藝術家書畫社社長陳大章來南通考察,在促進中國和平統一大業發展和文化藝術大使、現代國寶「中華龍壺」創始人季漢生陪同下觀賞了狼山風景,陳大章回京後專門繪畫了狼山勝景圖,並在畫上提作了「碧落明珠耀江海,百波灧瀲滌潮頭」經典詩句。
2. 近三年有哪些好看的良心劇
近三年好看的良心劇推薦:《都挺好》、《香蜜沉沉燼如霜》、《東宮》、《陳情令》、《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
1、《都挺好》
《都挺好》是由簡川訸執導,姚晨、倪大紅領銜主演,郭京飛、楊祐寧、李念、高鑫、高露、張晨光、王東、彭昱暢主演的都市家庭情感劇。該劇改編自阿耐的同名小說,講述了職場金領蘇明玉從小不受家人待見,生長在家庭的邊緣,在孤獨扭曲的環境中長大成人的故事。
4、《陳情令》
《陳情令》是由鄭偉文、陳家霖聯合執導,肖戰、王一博、孟子義、宣璐、汪卓成、於斌、劉海寬,朱贊錦,王皓軒主演,李若彤、陸劍民、黃子騰、修慶特別出演,沈曉海友情客串的古裝仙俠劇。
該劇根據墨香銅臭小說《魔道祖師》改編,以五大家族為背景,講述了雲夢江氏故人之子魏無羨和姑蘇藍氏含光君藍忘機重遇,攜手探尋往年真相,守護百姓和平安樂的故事。
5、《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
《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是由張永新執導,吳秀波、李晨、劉濤、於和偉、張鈞甯、唐藝昕、翟天臨、張芷溪、王勁松、王東、楊猛、 檀健次、肖順堯、來喜等聯合主演的歷史題材劇。
該劇從曹魏的全新視角切入,抒寫了魏國大軍師司馬懿跌宕起伏的傳奇一生,展現了波瀾壯闊的後三國時代。